湄潭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湄潭县

湄潭县

湄潭县湄潭县市容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

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县隔江相望,南与余庆、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绥阳临界。

距省会贵阳225公里,距遵义70公里。

全县下辖9镇6乡,118个行政村,14个村(居)委会。

湄潭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县内森林覆盖率为44.68%,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黔北小江南”。

当年浙大师生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

中文名称: 湄潭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 湄江镇等 政府驻地: 湄江镇电话区号: 0852 邮政区码: 564100 面积: 1864平方千米 人口: 47.51万(2003)车牌代码: 贵C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湄潭老城区夜景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代码:520328。

拼音:Meitan Xian。

湄潭县足跨东经107°15ˊ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

湄潭地形呈条形薯状,地域南北狭长,东西最大距离25.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6.5公里,地形北部、西南部较高,中部、东部和南部边境较低,最高处北部西河乡的取笋坎,海拔1556米,最低处南部石莲乡沿江渡,海拔460.8米,全县平均海拔927.7米,县城海拔756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为1000-1200毫米,年均日照数1163小时,全年无霜期284天。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城市公交①路(浙大广场——县政府)浙大广场——西街——新兴菜市——三小路口——客车站—湄潭县地图—派出所——求是高中——麒龙新城——交警大队——县人民政府②路(酒都宾馆——工业园区)酒都宾馆——七星小区——殡仪馆——巴士公司(住院部)——二小——新兴菜市(梨树坳路口)——三小路口——客车站——派出所——求是高中——麒龙新城——交警大队——县人民政府——渡口——协育桥头——协育街上——酒厂——工业园区③路(湄水桥——柯家电子)湄水桥——疾控中心——新华书店——大众商贸城——七星桥头——老车站——七星小区——殡仪馆——湄江中学——玻璃厂——蚕商局——柯家电子(回龙村)④路(浙大广场——乌鸭坝)浙大广场——西街——新兴菜市门口——杨柳井米市——凤园小区——马山路口——乌鸭坝⑤路(酒都宾馆——西来庵)酒都宾馆——老干局——湄江桥头——茶乡广场——湄水桥——西来庵附⑤路(酒都宾馆——疾控中心——枫香湾大桥——湄江中学——殡仪馆——酒都宾馆)酒都宾馆--新桥——七星小区--老车站--玻璃厂——龙泉水水厂(路口)——湄江中学——碧露水厂——湄江镇政府——复烤厂——客车站出口(进口)——中西结合医院——依江园——塔坪车站——枫香湾大桥——茶科所——湄水桥头——疾控中心--新华书店——门诊部——电信公司——酒都宾馆自然环境简介湄潭县地处云贵高原至湖南丘陵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972.7米,最高峰位于北部西河乡取笋坎,海拔1562米;最低处位于南部石莲乡芦塘河与乌江汇合处,海拔461米。

关于湄潭的神话故事

关于湄潭的神话故事

关于湄潭的神话故事湄潭——名字虽不太为人所知,但这个小镇却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

在这个人烟稀少的湖畔小镇上,一则关于湖妖与渔夫的传说被当地人口口相传。

据传说,很久以前,在湄潭的湖里住着一只美丽而神秘的湖妖。

她是湄潭湖的守护神,守护着湖水的净化和生灵的安宁。

那时候的湄潭湖水湛蓝清澈,生机勃勃。

每当湖面吹来微风,湖水就会泛起一层涟漪,犹如微笑的脸庞。

渔夫李明是湄潭镇上最有名的捕鱼人,他每天早晨都会划着小船来到湖上捕鱼。

渔夫李明是个勤劳善良的人,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湖里的鱼儿,从不使用过度的捕捞手段。

一天清晨,李明像往常一样来到湖上。

可是这一天,湖水却异常的平静,没有一丝波澜。

他心里隐隐约约地感到了一丝不安。

突然,他看到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站在湖岸边。

她穿着一袭白衣,宛若仙子。

李明定睛一看,发现她正是当地人们口中传说中的湖妖。

湖妖望着渔夫李明,眼中流露出一种让人心醉神迷的光芒。

她告诉李明,湖水即将失去平静与清澈,因为湖心的一颗神秘珠宝被恶贼偷走了。

湖妖告诉李明,这颗珠宝是她的眼睛,也是湖水的灵魂。

只有找回这颗珠宝,湖水才能重新恢复它的美丽。

李明听罢,立即答应帮助湖妖寻找珠宝。

于是,他开始了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

他走遍了湄潭附近的山川和村庄,寻找任何线索。

他用心灵和大自然交流,寻找着湖妖所留下的蛛丝马迹。

在他的努力下,他终于在一座神秘的山洞里找到了珠宝。

这颗珠宝在他的手中散发出明亮的光芒,犹如星光般璀璨夺目。

李明带着珠宝回到湖边,湖妖欣喜若狂。

她将珠宝放回了湖中,瞬间湖水又恢复了往日的明净。

湖妖向李明表达了她无尽的感激,并赐予他幸福和好运。

这则故事在湄潭传为佳话,人们也开始对湖水怀有更深的敬畏和保护之心。

湖边的村民们都知道,李明在他的捕鱼事业中一直秉持着保护自然的理念,这也让他成为了当地人们的楷模。

湄潭的神话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湖妖和渔夫的传说。

这个小镇还有许多其他神奇的故事,每一则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神秘色彩。

湄潭历史沿革

湄潭历史沿革

湄潭历史沿革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隋大业十一年(615),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

大业十二年(616 )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

武德四年(621),义州改称智州。

至贞观五年(631),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一年(637),智州复称牢州。

贞观十七年(643),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

天宝元年(742 )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

乾元元年(758 ),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

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

大观二年(1108 ),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代,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平定播州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四县。

湄潭县正式成立,黄家桂首任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

康熙二十年(1681 ),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

次年,道废。

二十六年(1687),改称平越府。

嘉庆三年(1798 ),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

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 - 1868 ),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始于古代,可追溯到唐朝。

湄潭地处中国贵州省,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对于茶叶的生长非常有利。

在唐朝时期,湄潭开始种植茶树,并开始制作和饮用茶叶。

随着时间的推移,湄潭茶叶在宋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朝是中国茶文化的高峰时期,湄潭的茶叶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当时,湄潭茶叶被赞誉为“湄潭美人茶”的代表,因为它的外形美观,香气独特。

明朝时期,湄潭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

湄潭茶叶开始远销其他地区,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商品之一。

而且,湄潭还开始尝试创新工艺,制作出更多种类的茶叶,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清朝时期,湄潭茶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皇室对茶叶非常重视,而湄潭的茶叶也成为皇室贵品。

湄潭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得到了扩大,同时,茶叶的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近代以来,湄潭茶叶的发展仍在不断壮大。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同时,湄潭茶叶也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渠道进行销售和推广。

如今,湄潭茶叶已成为贵州省乃至整个中国的知名茶叶品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湄潭茶叶的发展历程充满辉煌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湄潭茶叶不仅成为当地的骄傲,更展示了中国茶
文化的独特魅力。

未来,湄潭茶叶将继续追求卓越,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美味的茶叶享受。

湄潭实验区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沿革(1987-2011)

湄潭实验区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沿革(1987-2011)

【 萄红礼 . 困境 突 围 :湄 潭试验 区农地 制度 再探 索[ . 贵 州 日 7 ] N】
报 0 9—1 —1 1 2
『] 0 9 2 1 82 0 — 0 1年 湄潭县政府 工作报 告. [ 何立 胜 ,黄灿 .城 乡统 筹的路 径 选择 :实现农 村人 口迁移 与土 9 ] 地 流转 . 贵 州财 经学 院学报 2 l () . O1 2
参 考文献 :
[] 1丁远康 . 湄 潭试验 区土 地制 度建 设 的实践 与探 索U . 中国农村 】 经济 ,1 9 () . 93 2 『] 2中共 贵 州省 委 农 村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 究室 .论 湄潭 县 土地 制度 建 设 试 验 2
但 并没 有阻 止 湄潭 实验 区对 农 村金融 改 革 的探索 。面对 中 小 企 业 融 资 难 ,农 民融 资 难 ,抵 押 物 不 足 的 实 际 情 况 。 20 0 9年 ,政 府 筹 资 2 0 0 0万元 组建 了 “ 潭 县现 代 农业 信 济 1 9 () . 湄 99 3 用担 保公 司 ” ,积 极探索 林权 、农房 、茶园 、动产 等 多种担 [] 忠璇 .从 农 民增 收的 角度谈 土地制 度的 缺 陷及 对策 叽.贵 州 5赵 保抵 押方 式 ,拓 宽 了农 村经 济发展 的投 融资渠道 。 财经学 院学报 2 l () . O1 1 2 0 年 底 ,实 验 区的 凤 岗县 从 农 村 产权 制 度改 革着 【】 铖. 矛盾化 解农村 土地 制度创 新 的关键 U .贵 州财 经学 院 09 6袁 人地 】 手 ,设计 了从 资 源一 资产 一资 本 的 “ 三资 转换 ”路径 ,成 学 报 2 0 () 0 7 2
立 了省 内第一 家 县级 农村 产权 服 务 中心和 交 易 中心 。探 索 出 了一 条将 茶 园 、果 园 、山林 、宅基 地 、房 产 、生产 设 备 等 资源转 换 为 资产 、再转 换 为资 本 的农村 金 融改 革之 路 , “ 三资 ”转换催 生了 一大批企 业和 专业合 作社 ,为 盘活农 村 经 济 、增 加农 民收入做 出 了巨大的 贡献 ( 表 1 。 如 ) 表 l 2 0 — 0 年凤 岗县 农村 金融情况 092 1 1

湄潭简介

湄潭简介

湄潭简介材料来源———湄潭县政府门户网站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9镇6乡、132个村(居、社区)。

地域呈南北狭长,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米,县城海拔910米,森林覆盖率达60.08%。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遵义市区70公里,距省会贵阳2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县已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乡镇和70%的村通了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乡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

正在施工的杭瑞高速公路(思遵段)、沿江渡港口和规划建设的黔北高速、昭黔铁路,将使湄潭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

15个乡镇的数字电视已与市、县联网,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

2009年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009年顺利完成“两基”“国检”任务;2011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2.6%,高考录取率达90.4%。

湄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地: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李政道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乡儿女;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桐茶实验场(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的前身),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云集湄潭,创造了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研究的辉煌成就,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

湄潭实况

湄潭实况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15镇、132个村(居、社区)。

地域呈南北狭长,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米,县城海拔910米,森林覆盖率达60.8%。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遵义机场35公里、省会贵阳188余公里,杭瑞高速、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县已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镇和行政村通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

正在施工的道安高速和规划建设的昭黔铁路、湄潭至新蒲城际快速通道,将使湄潭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

15个镇的数字电视已与市、县联网,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

2009年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009年顺利完成“两基”“国检”任务;2013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高考录取率达96.74%、升学率98.06%。

湄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地: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播下红色的革命火种;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李政道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乡儿女;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桐茶实验场(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的前身),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云集湄潭,创造了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研究的辉煌成就,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景点介绍湄潭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那么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湄潭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来到黔北,发现茶叶贸易十分兴盛,并购买了一些回去呈送给皇帝;在唐朝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湄潭的种茶历史,并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了茶场,开始了大规模的种茶、制茶。

抗战期间,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亲自选址的中央实验茶场和浙大西迁的一大批爱国学者在湄潭工作、学习,品茗赋诗留下的诗篇助推了茶产业的发展。

同时,当代十大茶人中的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曾在湄潭工作过,浙大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等著名教授发起成立的《湄江吟社》,留下了数十首茶的诗词歌赋等丰富文化资源,各种茶文化活动也蓬勃开展,为湄潭茶文化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湄潭有茶叶企业、个体加工户329家。

茶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50多个,倾力打造的“湄潭翠芽”品牌已40次获国内外茶行业大奖,其中28次获国家级的金奖,“湄潭翠芽”在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2010年“贵州五大名茶”评选中获总分第一名。

湄潭曾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西南茶城,农业部定点市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曾获得“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中国名茶之乡”和“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称号。

湄潭茶文化的景点介绍明清贡茶园春雨闲散的打在人身上,蜿蜒曲折、坡陡弯急是记者步入明清贡茶园的第一印象。

据开车罗师傅介绍,这条从湄潭县城通往云贵山的道路在前两年才修好,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婀娜多姿的原生态茶园,雨后云雾缭绕着整座山头,让人感到些许凉意。

“明清贡茶园是湄潭茶文化一枚响亮的地理标识,在古代社会,茶就已经作为官员争相购买的高档饮品。

在湄潭就有这样一片茶园,茶叶常年供给皇家,也就是今天的明清贡茶园。

中国茶城——湄潭

中国茶城——湄潭
我的家乡
中国西部茶乡- 湄潭
位于贵州省北部,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 口47万,湄江镇为县政府驻地。县城距遵义市区74公里,距省会贵阳200余 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信息 文化中心。湄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至 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湄潭是红军长征和文军长征的交汇点,红军长征时期罗 炳辉将军曾率红九军团驻军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抗战期间竺可 桢校长携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湄潭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茶叶实验所 (即现贵州省茶科所和省湄潭茶场的前身),省茶科所至今仍驻在湄潭。湄 潭人杰地灵,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 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 湄潭是典型的内陆农业县,物产富饶,素有“烟 县、酒乡、茶城、粮仓”的美誉,是久负盛名的“黔北小江南”,是正在崛 起的中国绿色生态茶乡。曾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农村改革实 验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 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示 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湄潭凭水得 名,以茶闻名,湄潭翠芽、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兰馨鹤舌等品牌茶叶畅销
茅贡米米粒细长,色泽光亮,晶莹似珠, 炊为米饭,油润疏松,雪白如玉,食之柔软, 清香爽口,煮食浆汁如乳,米饭油亮粘润, 天然清香,入口松软,有弹性,回味香甜悠 长,实为米中精品,其米嘉庆年间就进贡朝 廷成为贡米,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在 湄潭办学时,校长竺可桢先生曾给予高度评 价,誉之为“黔中之宝”。
浙大办公室、图书室旧国,香飘神州。

湄潭县茶叶志概述

湄潭县茶叶志概述

概述(一)湄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县。

因湄江河环绕县城,于城南与湄水河二水颠倒合流,弯环如眉,汇为深渊,故名湄潭。

现属遵义市辖县,县城所在地湄江镇。

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遵义地区东南。

东与凤冈、余庆县毗邻,南与瓮安县连界,西与遵义、绥阳县接壤,北与正安县相望。

地跨东径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

南北长96.5公里,东西宽29.5公里,成南北薯状地形。

湄潭县总面积达1844.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耕地面积达47.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60%,水域面积达1329平方公里。

湄潭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7.8℃。

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为100~200mm,年均日照数为1163小时,全年无霜期284天。

湄潭县辖9镇6乡138个村(居)委会,31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8万人。

湄潭为典型的内陆农业县,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素有“烟县、茶乡、酒城、粮仓”之称。

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全国农村土地改革实验区”、“全县粮油高新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等。

(二)唐开元元年(760年)底,茶圣陆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其书中所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湄潭原名义泉(以带山泉为名)。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招慰置义泉县,隶属夷州,州治于义泉,属明阳郡。

后分别更名牢州、义州、智州,州治仍设于义泉。

贞观四年(630年)“开山洞,复以黔州之都上县置夷州。

”都上县,随大业十二年(616年)置,以此处是酋豪首领都集之所而名。

按《贵州通志》载:“都上县在绥阳西南二十五里,仍属明阳郡。

湄潭实验区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沿革(1987~2011)农村土地改革最新消息

湄潭实验区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沿革(1987~2011)农村土地改革最新消息

湄潭实验区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沿革(1987~2011)农村土地改革最新消息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0%,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土地引发的冲突与矛盾愈发激烈,近年来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

二、湄潭实验区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沿革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总面积18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08亩,主产大米、茶叶、玉米、油菜、烤烟等,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稀缺的山区传统农业县。

从1987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9大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开始,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湄潭县一直充当着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急先锋,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

1.第一阶段,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为核心的土地改革1987年,湄潭县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9大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

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是本次试验的主题,同时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

当时湄潭县的土地资源极度紧张,人均耕地只有1.34亩,普遍实行的是基于土地福利、按照人口的变化而进行土地的调整土地政策:农民手中的土地会因为集体单位人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情况经常出现。

这样的做法,导致一方面农民寄托于利用添丁增口来增加所拥有的土地,使得农村人口的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农民对手中的土地缺乏安全感,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低下;而新增加的人口能够划分到的土地,大多是由各家各户划分出来的偏、细、瘦的土地,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分割碎化。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支持,据贵州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的相关调查,90%以上的农户希望土地权能够稳定,而因为增加人口而要求划分土地的只占总农户的8.4%;与此同时,还围绕“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搞活土地使用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等方面开展了多方位的系列改革。

该政策在贵州省试点后于1993年被写入了中央决策在全国推广,并在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得以体现,成为湄潭土地改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

湄潭茶叶发展历程湄潭茶叶发展历程始于宋代,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

湄潭位于中国贵州省遵义市南部,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叶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对湄潭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宋代,湄潭的茶叶就是当地重要的特产之一,被誉为“黔中梅山茶”,以其鲜香浓郁的口感而著名。

当时,湄潭的茶叶主要以饼茶为主,制作工艺以手工为主。

在后来的元、明、清等朝代,湄潭茶叶的产量逐渐增加,茶叶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进,出现了更多的茶叶品种。

到了20世纪初,湄潭茶叶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湄潭的茶商们开始采用新的制作工艺,大量采用机械制作茶叶,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同时,湄潭的茶叶也开始走出了贵州,逐渐流向全国各地。

到了20世纪70年代,湄潭茶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中国茶叶需求量不断增加,以湄潭为代表的贵州茶叶得到了更多的市场认可和关注。

为了进一步提高湄潭茶叶的品质,湄潭的茶农们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入了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到了21世纪初,湄潭茶叶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新的亮点。

当时,湄潭的茶农们开始注重茶叶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以打造特色品牌茶叶为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提高品质,湄潭茶叶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喜爱。

如今,湄潭茶叶已经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农产品,也是中国的知名特产之一。

湄潭茶叶以其鲜香浓郁的口感和独特的品质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家庭饮用和茶叶文化传承。

湄潭茶叶的发展离不开茶农们的辛勤劳动和专业知识,他们用心耕耘,精心制作,为湄潭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湄潭茶叶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绿色生活的追求,茶叶作为一种天然的饮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湄潭茶叶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打造更多的特色品牌茶叶,让湄潭茶叶的声誉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湄潭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湄潭概况

湄潭概况

湄潭总体概况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15镇、132个村(居、社区)。

地域呈南北狭长,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米,县城海拔910米,森林覆盖率达60.8%。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交通便利,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遵义机场35公里、省会贵阳188余公里,杭瑞高速、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全县已形成‚二横、二纵、二连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100%的镇和行政村通油(砼)路,县城到达最远的镇所在地仅需1.5小时。

正在施工的道安高速和规划建设的昭黔铁路、湄潭至新蒲城际快速通道,将使湄潭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

15个镇的数字电视已与市、县联网,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县。

2009年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

1997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009年顺利完成‚两基‛‚国检‛任务;2013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高考录取率达96.74%、升学率98.06%。

湄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

湄潭是红军、文军和茶军‚三军‛交汇地: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播下红色的革命火种;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率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李政道等大批学界泰斗在此潜心科研教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乡儿女;1939年民国中央农林部在湄潭设立桐茶实验场(即现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湄潭茶场的前身),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云集湄潭,创造了茶叶科技和茶文化研究的辉煌成就,推开了中国现当代茶业发展的第一扇大门。

1湄潭县情

1湄潭县情

中国茶城——湄潭概况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

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9镇6乡,132个村(居、社区),总人口近50万。

县城距遵义市区70公里、贵阳2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于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随着杭瑞高速、黔北高速、遵义机场、沿江渡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湄潭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60.8%,素有‚高原明珠‛、‚云贵小江南‛之美誉。

湄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明万历二十九年置县。

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领红九军团在此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辗转西迁,四易校址,最后定居湄潭办学长达七年之久。

竺可桢、苏步青、李政道等52位两院院士在此办教、求学、生活,‚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城儿女。

湄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和‚烟县、酒乡、茶城、粮仓‛,有被誉为‚中国第一米‛、连续5届获国家十大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的‚茅贡米‛;现有茶园面积36.5万亩,是贵州茶业第一县,2008年获得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荣誉称号。

中国名茶‚湄潭翠芽‛先后48次荣获国家级金奖,在‚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五大名茶‛评比中均高居榜首,‚遵义红‛茶红遍天下。

‚湄潭翠芽‛和‚茅贡米‛分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湄潭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粮油高新科技示范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6.81亿元,同比增长16.1%;财政总收入达62113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687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4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3.7亿元和2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和3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85元,同比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41元,同比增长17.9%。

湄潭杨公山的由来

湄潭杨公山的由来

湄潭杨公山的由来湄潭县地处贵州省北部、遵义市东部,县城距遵义市新浦新区约50公里,位于北纬27度,是“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之一,也是“中国好绿茶”核心产区之一。

区域公共品牌“湄潭翠芽”获“中国气候好产品”荣誉称号。

湄潭县秦时属于且兰地,汉时属于牂牁地,隋大业十一年置义泉县,唐武德二年改义泉曰义州、贞观十六年改义州曰夷州(唐代陆羽所著《茶经》里有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明万历二十八年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后改土归流,因县城边有湄江河与湄水河两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潭,弯环如眉而取名为湄潭。

其城南5公里有一座仙山,山的艮面有一座庙名显灵寺,一直以来香火络绎不绝,山的坤面开支脉,其支脉上林地之间有翠绿茶园星罗旗布,岩崖之处散落些许毛豹皮樟(俗名老鹰茶)。

清顺治初年,钱邦芑、范礦、郑之珖、程源、胡执恭等南明旧臣隐世于县城南柏杨坝、苦楝塘一带,他们常遐荒天末、寥落寡俦,屯蹇相依、形怀无间;时而宵慕连床、寤言投契;时而悲歌慷慨,一往情深。

清顺治九年,南明旧臣陈邦傅投靠清军,后被明军孙可望部捉拿,孙可望要求胡执恭监斩其恩公陈邦傅。

执恭恐惧可望会危及家人,返湄后立即举家迁往时属余庆县与湄潭县交界处的客溪,建草庐十余间名客溪山庄,其全家迁到客溪后,钱范郑程等友人常赴山庄作客吟诗。

现还有胡执恭之子钦华作的《自楚还黔之客溪草堂有作》等诗文流传至今。

柏杨坝至客溪二十余里,需沿丛林小道翻越仙山,清晨出门、晌午才达,步行干渴难耐;仙山坤面支脉上的路边有三间草屋依山而建,草屋后山有茶、门前有溪,屋主翁妪慈眉善目、简朴整洁,育有两子,敦厚勤劳。

路人与过,多讨茶解渴;六月的一天,钱公等人在此讨茶歇息,偶遇仙山艮寺上人路过,一同在此讨茶止渴解乏,文人遇见上人,便一起谈茶道、观天下、论古今,谈的是“道法自然”,观的是“源清流洁”,论的是“吉祥如意”,愿的是“福寿绵长”。

其间,翁斟茶不停歇、妪烹食待客,大家深谈得知“翁姓杨,其屋后山无名,山上有野茶数百株,杨翁宅心仁厚、遵其天道丹赤治之,长此以往、得其心法,其茶汤晶莹剔透、红润可人、沁人心脾,常煮来赠与路客解署去乏,年中重要节气也将上者茶赠予艮寺上人分享,上人与翁亦师亦友,禅茶一味,互助修行。

湄潭县史二

湄潭县史二

湄潭县史二平播战争结束,朝廷在播州开始改土归流。

当时播州面积很大,东西相距二千余里,南北相距四百余里,属于四川管辖,很不好管理。

主持平播的川湖贵总督李化龙向朝廷建议把播州一分为二,分设遵义军民府和平越军民府,遵义府辖现在的遵义县、桐梓县、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绥阳县、正安县,由四川统辖;平越府辖福泉市、黄平县、瓮安县、平塘县、余庆县、湄潭县,由贵州统辖。

平越即今天的福泉市,其后三百余年,湄潭均属平越管辖。

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湄潭又分别属于思南、桐梓、遵义甚至省直隶管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湄潭正式划归今天的遵义市管辖。

公元1601年5月30日,湄潭县正式置县,首任知县黄如桂。

至今,湄潭建县已有整整四百余年的历史了。

置县之初,贵州巡抚郭子璋,巡按御使宋兴祖来选县址,看了多处地址,包括现在的永兴镇、黄家坝镇,对比之下,见一处名为苦竹坝的地方两河交汇,水曲如眉,青山背负,丘岭染绿,占尽山川灵气,确是一块宝地。

当时的贵州省省长和民政厅厅长等官员一致认为这地方不错,就定苦竹坝为县城,定县名为湄潭。

郭省长和宋厅长还高兴的写了二首诗,郭省长赋诗曰:湄潭潭畔水如眉九曲纵横似武夷。

练练江流来绝域萧萧雾雨上高枝。

千里行密传圭地六月准南献凯时。

忆自海龙归马后山村处处乐雍熙。

宋厅长赋诗:长龙远远旋复盘脱支卸干落平川。

水流玉带环为结苦竹林中第一天。

两位大员将湄江之秀,县城之奇和置县之由,景色之美说得清清楚楚。

现在的湄潭县地图活象一只引颈欲跳的兔子,置县之初,湄潭的版图可不是这个样子。

那时的湄潭比现在大得多,南北最远处距210公里,东西距40公里,若以此计算就有8400平方公里,去掉中间的插花地界,肯定也比现在湄潭县1844平方公里的面积要大。

那时湄潭管辖范围,包括现在凤冈县的绥阳场,务川县的黄都坝,瓮安县的珠藏等。

土地面积虽大,人口却很少,平播前,当地均为苗民,在战争中被杀了不少,余者逃亡殆尽。

置县之初,湄潭县仅有409户、830丁,真不知道当时黄知县怎样征税、征粮、增加财政税收和开辟财源,后来四方汉人逐渐填实,人口才慢慢增加。

湄潭县史三

湄潭县史三

湄潭县史三展开全文潭置县后正式划入贵州管辖。

这以后的三百余年,贵州兵燹不断,战祸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湄潭却因此引来大批移民而促进了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贵州给外界落后,蛮荒的印象,除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原因,舆论导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贵州”这个名称始见于宋太祖(赐普贵敕)中“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

古地理书《禹贡》把中国疆土分为五个地域,名为“五服”,以京城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

要服与荒服是最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远在要荒”是说贵州属于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

在宋太祖之前,汉朝司马迁“夜郎自大”和唐朝柳宗元“黔驴技穷”的故事,已固定了中原人对贵州的看法。

柳宗元还有一句更难听的话,“播州非人所居”。

唐朝元和年间写过《捕蛇者说》的大才子柳宗元和《陋室铭》的作者大名士刘禹锡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唐宪宗决定把柳宗元贬到柳州,刘禹锡贬到播州,柳宗元惊呼播州不是人住的地方,怎么去得?当时,还有一个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宰相裴度也说过:“播州猿猴所宅”。

照这句话理解,那时的遵义、湄潭一带只能是猿猴住的地方了,这样的舆论导向自然阻碍了贵州乃至遵义地区的开发。

大思想家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战争的不幸却给湄潭带来经济、文化发展的机会。

湄潭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变革和事件都与战争有关。

平播战争导致了湄潭县的建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红军长征驻扎湄潭,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实验茶场,四十年代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等影响湄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事件都与战争有直接的联系。

湄潭置县后,周边地区不断发生战争,战乱时间,湄潭的青山绿水是人们避乱,生存的福地。

清顺治七年(1650年)孙可望派兵攻遵义,一批巴蜀移民涌入湄潭避乱。

这些移民制茶酿酒,烧窑熬糖,编制竹器,开设茶馆酒楼,同时带来了川剧、评书、金钱板、莲花落。

以后四川移民不断的涌入,对湄潭的影响最大,湄潭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语言文化无不烙上浓郁的巴蜀特征。

湄潭县史一

湄潭县史一

湄潭县史一湄潭置县已四百余年了。

四百年来风云变幻、人事沧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想写一段湄潭四百年的历史,却不知从何处下笔,谈湄潭离不开湄江,还是先从湄江说起。

湄江为湄潭境内第一大河,全长134公里,由北向南纵贯9个乡镇。

源头有二:一处源于绥阳县小关乡黄才沟;一处源于马山河北支流;沿途集洗布河、复兴河、蒲水河、湄水河、九洞河、鱼泉河、牛场河、金塘河、茅官河、陶泥河等十余条支流,后与洛安江、湘江汇合,流入乌江。

湄江两岸林木蓊郁、田畴铺金、山青似黛、水碧如兰,景色秀丽,在县城绕了一个大弯,与湄水河汇合,将县城裹成一个半岛。

清康熙《湄潭县志》载:“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经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湄潭因湄江得名,而湄江作为湄潭的母亲河,正式列入湄潭的版图,则是公元1601年之事。

四百年前,是明朝神宗皇帝朱翊钧当政时期,年号万历。

神宗登基时还是一个10岁的小孩子,当了47年皇帝,死于1620年。

他当皇帝的这一段时期,正是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最初时期。

在西方,十六至十七世纪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学、经典力学、航海等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等许多大科学家。

科学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如英国正孕育和完成一场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革命,领先世界2000多年的中国这时正在忙于几场战争而失去了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第一个机会。

在这几次战争中,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就发生在播州,直接导致了湄潭县的建置。

战争是一个已占据播州历700余年的杨氏第29代土司杨应龙引起的。

杨氏原籍山西太原。

唐僖宗时,唐朝经过安史之乱、蕃镇割据、宦官弄权、已由盛而衰,加之王仙芝,黄巢聚众起义闹事,把一个大唐帝国弄得焦头烂额,不堪应付。

偏偏在这个时候,远在云南的南诏国又不安份守已,屡屡侵扰,攻城掠县,一时间,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在南诏的势力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湄潭历史沿革
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隋大业十一年(615),招慰置义泉县,以带山泉为名,隶明阳郡。

大业十二年(616)新置牢州,州治设于义泉县,领二县。

唐武德二年(619),废牢州,置义州,治所仍设于义泉,领义泉等五县。

武德四年(621),义州改称智州。

至贞观五年(631),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贞观十一年(637),智州复称牢州。

贞观十七年(643),废牢州,义泉拔隶夷州。

天宝元年(742)夷州改称义泉郡,移治于义泉,称夷州义泉郡。

乾元元年(758),该郡复称夷州,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

此后,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义泉县隶属夷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实行土官自治。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

大观二年(1108),夷州废,次年以地置承州,统领义泉等五县。

元代,置锡乐平等处、容山蛮夷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初年,置容山长官司,属播州宣慰司。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定播州之乱,改土归流,分播州为二,以茶山关、渡上关、大小板角关、苦竹关、青龙关为界,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领黄平及余庆、瓮安、湄潭、安化四县。

湄潭县正式成立,黄家桂首任知县。

清顺治十六年(1659),湄潭县归入清廷,仍隶平越军民府。

康熙二十年(1681),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

次年,道废。

二十六年(1687),改称平越府。

嘉庆三年(1798),改为平越直隶州,直至清末,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

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1868),为镇压号军之便,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民国二年(1913),废府州建置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

九年(1920),废道后直属于省。

二十四年(1935),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遵义专区。

1958年12月,凤冈县、余庆县并入,1961年8
月复将凤冈县、余庆县分出至今。

今属遵义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