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灵魂概念

合集下载

康德的基本理论主张

康德的基本理论主张

西方美学发展的鸟瞰(以1750年为分界)1.古希腊罗马时期 6 BC ----5 BC美学思想开始形成,包孕在哲学的母体之中或寄生在文艺理论中。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要在探寻世界本源的重大哲学问题时涉及并探讨了美学问题。

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产生以后,文艺理论成了独立的学科,文艺中的美学问题也凸显出来。

因此,到罗马时代,美学思想又主要寄寓在文艺理论中,贺拉斯和朗吉努斯的美学思想就是如此,所以亚里士多德死后五六百年时期又被称为“修辞学时期”。

最后产生按亚里士多德的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贺拉斯《论诗艺》按柏拉图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神秘的新柏拉图主义普洛丁《九章集》神学本体论流溢说2、中世纪5AD——14AD 美学是神学的奴婢,美的根源最终都在上帝那里早期以新柏拉图主义美学为基础的教父学美学奥古斯丁后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基础的经院美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3、文艺复兴14AD——16AD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的再生但丁、彼特拉克、卜迦丘、达芬奇4、新古典主义时期17AD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妥协的中央集权时期,美学思想也随之把古希腊罗马的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思想教条化、宫廷化和规范化。

出现法国笛卡尔奠基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潮,之后而经过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和18世纪启蒙主义两大发展阶段。

在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指导下,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文艺制定政策,法国的布瓦洛写成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法典《论诗艺》。

它具体体现在对文艺的严格控制。

5、启蒙主义时代18ADa.法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c.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早期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登,后期代表人物是温克尔曼、莱辛和赫尔德。

鲍姆加登1750年发表《美学》,确立了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近代哲学完成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中心转化的结果。

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报告

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报告

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报告本期活动于9月24日晚七点在哲学系办公楼举行。

主讲人为袁xx老师,主持人为方秋明老师,到场嘉宾有xxxxx老师。

本期的主讲人袁xx老师是湘潭大学哲学系的一名老教师。

从1996年到2016年,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怀揣着理想主义,想要将湘大的哲学做得更好,并为此付出心力。

而新士林学社也是由袁xx、方秋明、罗伯中、周骅、罗如春等几位老师牵头创办。

系里的老师常戏称袁xx老师为袁康德,因为袁老师从接触哲学开始便专著于研究康德,家中书柜也只有同康德有关的书。

本次沙龙活动,一是由袁xx老师给大家讲述主题的内容,即康德哲学中心灵具身性问题;二是为袁xx老师举办告别会。

主持人方秋明老师伊始便提出一个问题:康德的哲学非常高深艰涩,而我们为什么要聊康德?原因在于我们理解康德可能没有好哲学,但离开康德肯定没有好哲学。

康德是学外国哲学绕不开的人物。

袁xx老师首先提到康德哲学难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康德的文本难懂,其二是因为有些读者和研究者在读康德的时候忽略了他整个哲学中所默认但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即康德的心灵具身性问题。

袁xx老师提出如果离开心灵的具身性思想,就无法理解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

袁xx老师通过三部分论证这一结论:第一部分简述哲学家对康德心灵的非身的批评;第二部分简述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第三部分联系康德1768年论文,具体分析心灵具身性思想对理解康德哲学的重要性。

一、对康德心灵的非具身性思想的批评。

康德明确坚持人类身体的实存及其被其它物体所刺激,并且,就其本身而言,人类身体构成了外部对象和我们的心灵表象之间的中介物(ediatr)。

然而,对康德的思维和经验主体的表明上地非具身性观念的挑战,既来自大陆传统(特别是海德格尔和梅洛-庞第),又来自最近分析传统中的“新康德学派”,如斯特劳斯、麦克道威尔等。

二、康德论心灵的具身性。

康德在其哲学中自始至终以一种相当一致的方式描述我们的具身性是一个无可争辩且特有之事实:在生命中,灵魂具有一种实质的(virtual)而非定域的空间呈现,即,灵魂具有一种集中的诸空间效应(spatial effects),但并不居于一个空间点(spatial pint)。

灵魂知识点总结

灵魂知识点总结

灵魂知识点总结一、宗教视角下的灵魂在宗教中,灵魂被认为是人类存在的核心,是超越肉体的精神实体。

在不同宗教中,对灵魂的理解和看法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灵魂具有不朽性,是个体的永恒生命。

在基督教中,认为人的灵魂来自上帝,并将在死后脱离肉体,进入天堂或地狱。

在伊斯兰教中,灵魂则会在死后经过审判,被分配到天堂或地狱。

在佛教中,灵魂则被看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在轮回中不断投生死灭。

在宗教中,灵魂不仅是个人的存在,也是和宇宙间相互关联的存在。

宗教信仰者认为,通过灵魂的修炼和敬畏上帝,可以获得永恒的幸福和安宁。

因此,灵魂在宗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塑造了整个宗教体系和传统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

二、哲学视角下的灵魂在哲学中,灵魂被认为是人类思维和意识活动的本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关于灵魂的理论。

柏拉图将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感性部分和本能部分,认为灵魂是永恒不朽的,由上帝赋予并附着在肉体上。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灵魂是物质和形式的统一,是使事物活动和有生命的根源。

在现代哲学中,尼采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是个体的真实自我。

康德则认为,灵魂是自由意志和理性的结合。

另外,存在主义者认为,灵魂是人的自我意识和选择,是在存在和虚无之间进行选择和决定的实体。

总的来看,在哲学中,灵魂是人类内在世界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意识和自我形成的基础。

对灵魂的思考和探索也是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影响着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心理学视角下的灵魂在心理学中,灵魂的概念逐渐演变为心灵或心理。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灵魂被视为一种不可观测的虚构,被舍弃而不再成为研究对象。

而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和荣格等心理学家则认为,灵魂是个体内在的非理性部分,与自我和超我形成三重结构,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在人本性心理学中,灵魂则被更多的理解为人的心灵和情感世界。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情感、欲望、信仰等方面,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康德哲学中的感性理论

康德哲学中的感性理论

康德哲学中的感性理论冀志强【摘要】Sensibility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Kantian philosophy.Kant countered the criti-cism of sensibility at the level of experience,and argued for it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From the transcendental point of view,he proposed that time and space were two direct forms of transcendentalism that man had,and the transcendental sensibility was the essential way of ra-tionality as the law ofnature.According to Kant’s transcendental sensibility,Welsch found the basic position of aesthetics in philosophy and culture.Imagination is a kind of important percep-tual ability,and it connects sensibility and understanding in Kantian philosophy.The aesthetic judgment,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reflective judgment,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ature and freedom,and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aesthet-ic judgment.So sensi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antian philosophy.%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句名言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同时也被永远的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

这是康德十分著名的一句话,充分的反应了他“仰望星空与反省自己”的思想。

虽然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但是,他的这个思想依旧给我以很大的启迪。

仰望星空说明要目光远大怀揣梦想,而反省自己似乎又是不断自我提升,脚踏实地的含义。

即使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我依旧认为这样的思想十分必要,只是不要过于偏激。

魏老师曾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刚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不认识外界世界,而只记得自我反省,那么他将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

但是我们如果将自我反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那么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康德的博学使得我们很难用一个称号来评定他,他是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也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校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等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

但是他最伟大之处,还是在他的哲学成就上。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著作用去了他将近十年的岁月,但是却奠定了永远的哲学高度。

德国诗人海涅说: “康德引起这次巨大的精神运动,与其说是通过他的著作的内容,倒不如说是通过在他著作中的那种批判精神,那种在当前已经渗入于一切科学之中的批判精神。

”换句话说,“批判”是康德哲学的灵魂,“批判”精神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康德的批判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批评,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进行审查。

这种审查,康德将其分解为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希望什么? 针对这三个问题,他一步步展示了他的分析批判,并形成了其新的哲学体系。

你觉得人类的灵魂是什么?

你觉得人类的灵魂是什么?

你觉得人类的灵魂是什么?
人类的灵魂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奥的话题,它涉及到宗教、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体系中,对灵魂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然而,从一个普遍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灵魂理解为人的精神和内在本质的集合体。

首先,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许多宗教都认为灵魂是人类的永恒部分,它在身体死亡后会继续存在,并承载着个体的记忆、意识和个性。

在基督教中,灵魂被认为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是与肉体分离的不朽之物;在佛教中,灵魂则被理解为轮回转世的存在,经历多世轮回直到超脱苦难。

这些宗教观点都强调了灵魂的超越性和永恒性。

其次,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灵魂被理解为人的精神和意识的载体。

在柏拉图的理论中,灵魂被认为是永恒的、不可见的、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是人类智慧和理性的来源。

在康德的哲学中,灵魂被理解为自我意识的主体,是人类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决定的基础。

这些哲学观点都强调了灵魂的精神性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灵魂被理解为人的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强调了灵魂与个体的情感、意志、品格和动
机的紧密联系,强调了灵魂与心灵健康和成长的关系。

综上所述,人类的灵魂可以被理解为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精神实体、人类智慧和理性的来源、个体情感、意志和品格的总和。

它是人类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的集合体,承载着个体的记忆、意识和个性,是人类精神和心灵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康德先验理性论简要

先验理性论康德理论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真理性的依据是什么?他认为知识都是由先天综合判断表达的。

知识的依据问题就转化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他将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先天综合判断,自然科学先天综合判断,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

问题也就一分为三:数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先验理性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按照康德所确定的解决知识依据问题的思路:知识真理性的依据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

先验感性论证明数学知识的依据在于人的直观能力,康德称之为“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外部或内部经验的前提,我们可以设想时间空间里没有对象,但不能设想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对象。

先验知性论证明自然科学知识的依据是人综合杂多感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使用的工具是“范畴”。

先验理性论则证明形而上学的依据是理性用以统一知性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所用的工具是“理念”。

理念先于知识,因而称之为“先验理念”。

既然先验理念是理性运作的前提,那么可以通过考察理性如何运作来发现有哪些先验理念。

理性的运作方式是三段式推理。

三段式推理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由前提到结论称作前进,由结论到前提称作后溯。

先验理念作为知识依据这一特征类似于三段式推理中的前提,因此要找到先验理念,需要后溯,直至一个不需要条件依据的东西。

康德首先将三段式推理分为三种: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直言推理由内经验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宾词的主词,灵魂(在理论哲学中康德对灵魂的理解其实是指人的统觉能力,之所以用灵魂这个词,我认为是便于对理性心理学进行批判,其它先验理念也是如此);假言推理由外经验后溯至一个不再以任何事物为条件的前提,世界;选言推理,后溯至一个自身不再是部分的整体,上帝。

所谓灵魂,世界和上帝不过是理性推理的的依据而已。

传统形而上学却把灵魂(人的统觉能力),世界和上帝当成了实有之物,因而形成了三门不科学的形而上学分支:理性心理学,以灵魂为研究对象;理性宇宙学,以世界为研究对象;理性神学,以上帝为研究对象。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3)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3)

思维:(英thought)哲学术语。

指心灵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的产物。

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认为灵魂是一种特殊的原子,它可以进行思维。

柏拉图认为人的思维能力在于人的理性灵魂,人的思想在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感觉只起一种刺激作用,使人回忆起他已经遗忘了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把思维看成有机体的产物,认为理性灵魂也是有机体的形式,因而他趋向于用人的大脑的功能来说明思想。

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都是上帝创造的,灵魂决定和推动肉体,使人能感觉,也能思想。

邓斯·司各脱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形式和质料构成,质料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础,提出了物质能不能思维的问题。

法国笛卡儿的二元论认为心灵实体是各种精神属性的承担者,它的本质是思想,因而把思维与物质的活动分裂开来,以后的笛卡儿学派的马勒伯朗士和海林克斯试图用偶因说、二时钟说等把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分裂结合起来,把精神和肉体的活动看成是由上帝预先建立的和谐关系,思维也带有上帝决定的性质。

荷兰斯宾诺莎把笛卡儿的哲学改造为实体一元论,并用身心平行说来解释精神活动问题,认为一切物体都有思维属性,因而思想是物体的属性。

英国霍布斯把思维看成物体或物质的属性,认为能思维的物质仍然是物质的机体,人的思想就像是计算那样的物质活动。

经验论的认识论把思维看成观念的联系,洛克从抽象学说出发说明从感觉中概括出普遍观念,而以简单观念构成复杂观念来说明思想的联系。

在贝克莱与休谟的哲学中,因为经验论转变成为唯心主义的,因而用观念的联想来构成思维的联系。

法国唯物主义者仍持经验论观点,但不是从观念的联系来说明思维,而是从大脑的功能来说明思维活动。

拉美特利认为大脑是思维的器官,而狄德罗则指出大脑、神经和感觉器官构成一个完整的反映机构,大脑是这个机构的中枢,而思维则由这套结构复杂的反映机构所产生。

德国古典哲学家则把思维看成心灵运动的产物。

康德认为先验自我的统觉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可以把感觉所得到的材料,加以先验的组合,形成一种有秩序有规律的知识。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围绕着人类自由意志的能力和道德制度的建立。

他的观点涉及到很多领域,其中包括宗教哲学。

在康德看来,宗教是一个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他认为宗教可以引导人们在道德上的行为,但同时又强调了宗教必须遵循道德的原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康德的宗教哲学,并提供5个例子来支持康德的观点。

首先,康德认为宗教是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宿存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引导我们行善。

这种力量被康德称为"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可以引导人们意识到这种道德法则的存在。

他写道:"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自然界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那种能够引导我们遵守道德法则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宗教所寻求的源泉。

"其次,康德认为宗教必须遵循道德的原则。

他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神的信仰,而是一个关于人类与神的关系的信仰。

他认为,宗教应该强调人类和神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康德看来,宗教的职责就是鼓励人们在道德上的行为。

第三,康德提出了"天启"(revelation)的概念。

他认为,天启并不是关于神的直接信息,而是一种关于道德原则的普遍认识。

在康德看来,天启应该被视为人类自由意志的一个表现,它可以引导人们遵循道德的原则,并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

第四,康德认为,宗教的本质是"理性宗教"(rational religion)。

他认为,宗教不应该追求超自然的、不可理解的奇迹,而是应该遵循理性的、可接受的原则。

在他写的《宗教内在之辩》(The Conflict of the Faculties)一书中,他写道:"理性宗教,是指一种合理的信条,它来自于人类的意志自由,在道德立场上有所改进,并排除了超自然的奇迹。

"第五,康德认为,宗教应该关注人类的个人内心状态。

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康德

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康德

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康德幽簧发表于2007-1-4 18:47:00(二)康德的理论哲学的中心问题康德认为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一切问题都与之有关的中心问题或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1、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与他对知识的看法和判断的划分的思想有关。

(1)他认为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只有那种既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又能增加新的内容的判断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2、他通过对判断进行划分,然后推出了他的“先天综合判断”。

首先他同意休谟对判断作“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的区分,并且同意休谟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判断和必然判断的分析(休谟那里用“命题”表示判断)。

但是他不同意休谟认为综合判断仅仅是后天判断和偶然判断的看法,认为休谟这样对判断的区分知识在逻辑形式上对判断的区分,没有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

他认为如果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的因素考虑进来,还有第三种判断即“先天综合判断”。

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指那些在内容和性质上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具有必然真理的综合判断。

2、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的论证思路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当然就要去证明它,说出它成立的理由。

他先是举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命题来说明,然后在进入到形而上学中去论证。

他的论证始终是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来展开进行的,所以说这个问题是他哲学的中心问题,当然也是困扰康德的难题。

这个问题可分开成两个问题:(1)哪些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2)先天综合判断为什么能够给与经验(即知识)以普遍必然性?首先,关于对“那些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问题的解决,康德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经验论派和唯理论派的看法,认为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因为他认为“先天”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因此先天命题就不一定是在时间上先于经验而获得的东西,而是指那些为经验提供必要的前提的知识要素,即“普遍必然性”的要素。

康德 理念

康德 理念

康德理念
在康德的哲学中,“理念”(Ideas)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超越经验和感官的纯粹概念或思维形式,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

康德将理念分为三种类型:纯粹理性理念、实践理性理念和判断力理念。

纯粹理性理念包括灵魂、宇宙和上帝等概念,它们超越了人类的经验和感知范围,但对于理性思维来说是必要的假设。

实践理性理念则涉及道德和伦理领域,如自由、平等和正义等概念,它们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判断力理念则涉及美学和艺术领域,如美、崇高和天才等概念,它们是人类审美判断的基础。

对于康德来说,理念并不是实在的存在,而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或结构。

它们是超越经验的,但同时也对经验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通过理念,人类的理性思维可以超越感官经验的限制,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理和意义。

然而,康德也认为理念的运用需要谨慎,因为它们超越了经验的范围,容易导致谬误和幻想。

因此,他强调了理性思维的自律和批判性,以避免理念的滥用和错误。

总的来说,康德的“理念”概念在其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人类理性思维的超越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强调了理性思维的自律和批判性。

如果你对康德的哲学感兴趣,我建议你进一步阅读他的著作,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理念概念及其在哲学中的应用。

康德哲学四纯粹理性的概念

康德哲学四纯粹理性的概念

康德哲学四纯粹理性的概念理性是比知性更高一级的认识能力,低级的认识能力有感性,高级的认识能力有知性,最高级的就是理性。

理性的作用在于推理,知性的作用在于概念和判断。

知性的概念就是范畴,判断就是根据那些范畴所建立起来的法则,即人为自然界立法!而理性在概念的判断推理里边占据着推理这一个层次!这种推理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天都要运用,它的原理就是从有条件的东西去追溯无条件的东西。

推理最典型的形式就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三个判断于是就组成了一个推理,这三个判断里边,大前提是设定的,若是承认了大前提,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现有的事情的小前提推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大前提是一个条件,推理假定的这一个大前提,然后从条件推出一个结果。

推理的运用不是一次性的,一次性的运用不是一种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理性知识,因为你假定了大前提,大前提也要是通过理性所推出来的,这才是对于理性能力的一种彻底的运用。

理性能力的彻底运用就在于从那些有条件的东西去追溯它的条件,这是个不断追溯的过程,一个三段式需要有一个大前提为条件,而这个大前提又需要一个三段式从别的条件将它推出来,所以推理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链条,不断从有条件者,去追溯那个无条件的条件,去追溯它的前提。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前提都是有条件的,我们永远也追溯不到那个无条件的条件,但是推理的能力就体现在无限地追溯。

知性的能力就在于形成一个判断,形成一个判断就形成了一种知识,但是知性所形成的判断是一次性的,知性所形成的知识就是确定的知识,但是理性不满足于一次性,所以理性就有一种倾向,就是从有限过渡到无限。

知性的判断是有限的,所有知性所获得的知识都是有限的知识,比如说形成一个命题,一个事实,一种法则,一种现象的规定。

而理性的推理它是不满足一次性的,因为推理的知识取决于大前提,一旦大前提错了,整个推理就算形式上没有错误,但是结论就有可能是错的,所以推理就倾向于将所有的前提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它就有一种趋于无限的倾向。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两条推论:
(1) •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2) • 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单选题 1分
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 )的
A 绝对不自由 B 相对不自由 C 绝对自由 D 相对自由
提交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
01
反思判断力
02
审美判断
03
目的论判断
一、反思判断力
1. 反思判断力
3. 对艺术美的判断
• 康德认为,艺术不是属于作用因的一个结 果,而是属于目的因的一个作品;
• 艺术不是与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相联系, 而是与人的实践能力和技艺相联系,通过 任意的自由而生产。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维纳 斯——即阿佛洛狄忒,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三、目的论判断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 通过实现思维方式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按照对象 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天文学领 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过这种哥白尼式的 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巴西 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 的康德雕像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的康德雕像
1.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
自然哲学: 他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
( 1755 ) 中 , 提 出 后 来 以 “康德—拉普拉斯原理”
命名的星云假说。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 • 《纯粹理性批判》(1781版、1787版) • 《实践理性批判》(1788) • 《判断力批判》(1790) • 本章主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体系康德哲学其内容:1.世界的有限无限。

2.灵魂自由。

3.上帝全能。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汪光宇09724126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思想主张:人非工具,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不可知论者,他调和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矛盾,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可知的物自体,人类的理性无法认识,人又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数学的代数和几何,人的认识能力由于物自体作用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知觉,然后知性运用范畴去整理这些杂乱的材料,使之成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不被动消极的面对世界,而是运用知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也可以看出康德极大的调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怀疑主义者休谟对自然科学的摧毁他拯救了自然科学,也打破了大陆独断论的机械论。

但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物自体,当人类的理性企图去认识物自体是就会导致幻想和二律背反。

他在这里限制了人类的理性,为宗教留下了地盘!康德思想的简单评价一、何谓“启蒙”,何谓“成熟”?“自由”乃是“自己”。

一切出于“自己”,又回归于“自己”。

“启蒙”精神,乃是“理性”精神,“自己”精神,“自由”精神,乃是“摆脱”“外在”支配,“自己”当家作主的“自主”精神。

所谓“外在”,乃是“它者”,包括了“人-他人”和“事-客观世界”对“自己”的支配;“摆脱”一切羁绊,也是“自由”的基本意义。

所以康德谈论“启蒙”,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导。

“启蒙”精神是“摆脱-不需要”“他者”指导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样,康德就把自己的“启蒙”观念和传统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联系起来。

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

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

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我并不认为以上种种对理性的批判与质疑是毫无意义、纯粹消极的,相反,我认为应当予以重视。

理性在当代确是出了毛病,但不能因此就不作分析地否定理性。

当代理性何以陷入危机?这一现象应当促使我们认真地检讨我们的理性概念,反思理性在复杂的历史实践中的具体作为。

当前的理性危机使我们犹如陷身于莽莽的哲学丛林之中,难以辨明方向和找到出路。

在此情境之中,重新阅读康德的著作,可能会使我们获得一些启发,从迷茫中走出来。

康德可能会为我们提供一条“林中路”。

二、康德的“批判理性”是近代启蒙精神的完成在西方理性思想的发展史上,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是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考察康德的理性概念时,往前应该追溯到笛卡尔,往后应该与黑格尔对比,这样方可较好地理解康德。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之父,是近代理性主义学派的第一个代表和创立人,他的思想对康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方法谈》和《形而上学的沉思》两书中,笛卡尔比较深入地讨论了他的理性概念。

笛卡尔的论述可以概括为四点:1.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2.理性是先天的,是人生而具有的;3.理性就是思想、思维(包括怀疑、理解、肯定、否定);4.理性也是意志(愿意、不愿意),甚至还包括想像和感觉①。

可见,在笛卡尔那里理性概念的含义尚是相当宽广的,可以说含有“十分诗意的光辉”,放射出生命的气息。

只是在笛卡尔的后继者尤其是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那里,理性概念才被弄得愈来愈片面、愈来愈狭隘,走向形而上学,成为独断论。

但是,笛卡尔的理性概念虽然宽广,虽然还没有断然割断理解、思想与感觉的关系,也还没有完全排斥想像的作用,但却是朴素、原始的。

这些因素在他的思想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的有机的联系,相反,笛卡尔比较强调理性的思维和理解的作用。

笛卡尔是在意识活动的心理基础上描述理性概念的,他对于知识(理解)、意志、情感三者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理性与感觉经验的区别与联系、对于理性的先天性之所以然、对于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之所以然等等这些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

康德哲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康德哲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康德哲学的核⼼究竟是什么呢引⾔⽣命的短暂、⼈世的⽆常,使⼈总是渴求在有限的、经验的存在背后寻找到⽆条件的、绝对的东西。

这种对形⽽上学问题的求索,被康德恰切地喻为汹涌⼤海上的漂泊者对⼤陆的迫切追逐。

然⽽残酷的是,追逐永⽆⽌境,⼈类永⽆宁⽇,因为⼤陆是⾁眼不可见的。

⼈们所以为的答案,⼀次次被证明不过是“远⽅时⽽出现的雾峰和很快将要消融的冰⼭”。

康德哲学的核⼼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出过往形⽽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个时代的⼈类精神开辟了⼀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

康德,起码在晚年,是⼀位天才的⽼学究,特别遵守时间。

⼀位同时代的传记作者曾写道:康德每天都要拜访⽼朋友格瑞,“他下午动⾝去朋友家。

到那时,格瑞正在躺椅上睡觉。

康德坐到旁边,继续思考,慢慢地也就进⼊梦乡。

过⼀会,银⾏家拉夫曼准时到来,他也和康德⼀样,坐在⼀边打盹。

到了⼀定的时间,莫特⽩⾛进来,叫醒他们三位。

⼀场热烈的交谈便开始了。

七点正,聚会准时结束,朋友们各⾃回家。

我就经常听到街上的居民说,不可能到七点了,康德教授还没有⾛过呐。

”晚年时的康德,每天的⽇程安排⾮常呆板。

他的⼀位朋友写道:“不管冬夏,康德每天早晨五点起床。

仆⼈四点三刻准时来到床前叫醒他,直到主⼈起来后才离去。

有时,康德睡意正浓,请求再让他休息⽚刻。

但按照康德事先的命令,仆⼈从不让步。

”起床后,康德便开始在书房⾥学习,然后去上课,机械⽽准时。

下午和朋友们⼀起吃饭,⽤餐时间⼀般很长。

晚上⼗点上床。

⼀位同时代⼈这样写道:“经过多年的习惯,他能特别轻巧地钻进被窝。

⼀般是要睡觉时,他先坐在床上,轻轻地躺下,将⼀个被⾓拉到肩膀上,再掖到背下,然后特别熟练地将另⼀个被⾓⽤同样的⽅法整好,接着再将⾝体的其他部分盖好。

这样把⾃⼰像茧⼦⼀样裹好后,他便等待着睡意的来临。

”如同⽇程的安排,康德的环境也必须布置得井井有条。

剪⼦或⼩⼑放错了⽅向或者稍微移动了⼀下,房间的某个椅⼦放错了位置,都会使他⼼烦意乱,坐⽴不安。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54)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54)

信仰:(英faith)超越于眼前证据的信任态度。

该词源于拉丁文fidere(信托)。

宗教的信仰与哲学的联系表现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古罗马德尔图良首先提出信仰与理性的对立,认为信仰有决定作用。

奥古斯丁则认为信仰是理解的前提,我们相信是为了理解。

中世纪安瑟伦等均以此为信仰与理解之间关系的原则。

托马斯·阿奎那制订了信仰与理性之间关系的典型理论,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一致的,是达到同一目的的不同手段,认为理性虽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推理,但信仰可以超越于理性所可能达到的。

波那文图拉认为信仰可以使人提出正确的问题,使人避免错误的选择。

帕斯卡尔把理性区分为逻辑的几何学理性与直觉的目的的灵性的信仰,认为信仰与直觉有更密切联系,理性并不知道灵性的核心部分。

英国托兰德从其自然神论出发,认为信仰要求理性的认可。

里切尔则认为信仰与理性都是主动的,两者在其各自的范围内均居于卓越的地位。

犹太教的布伯则认为在信仰中,知识的要求为无条件的信仰所代替,信仰高于理性知识的追求。

美国蒂利希也把信仰作为理性的基础,认为作为理性基础的信仰即神律的理性,它不同于自律的理性与他律的理性,它与它们的区别在于信仰以存在为根据。

非有神论的信仰与这种宗教的信仰意义不同,美国W.詹姆斯的“信仰的意志”所信仰的是生活中、活动中他所认为重要的东西的选择。

桑塔亚那提出“动物的信仰”,认为它是使人们逃出当前唯我论处境的动力,它使人找到他作为生物有机体生存所必需的东西。

英国滕南特则把信仰看成是一切知识中的意志的因素,认为自然神学是自然科学的继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信仰是与理性相对的概念,理性表示对一种认识必须考虑其与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是否相符合,符合的为真,不符合的为伪,而信仰则从其所相信的某一宗教教义或某种意识形态出发,并不考虑其有无客观实在,信念是否与实在相符合,信仰是否有客观的真实性等。

信仰一般与宗教的教义有关,对某一意识形态的信仰称为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灵魂概念马赫在《感觉的分析》中说,休谟是比康德伟大得多的哲学家。

当初读到这个论断,思考良久,马赫是维也纳这样的德奥精神领地上的思想家,对康德的先验论有这样的论断,马赫的感觉论与休谟的经验论有什么关系?后来读到舍勒对马赫实证主义的批判,舍勒认为德国哲学的先验论传统优于经验论。

我想,马赫对康德输于休谟的论断的原因应该集中在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上,马赫内心肯定在思考,对认识论的实质性的推动,康德没有能比休谟说出更多的东西,休谟对实证主义的影响比康德彻底,休谟彻底的经验论比康德的先验唯心论更具革命性力量,休谟认识世界的态度比康德更具有诚实的品质。

在德性论上,我想比较二者不好定论,休谟在伦理上是功利主义的,罗尔斯认为休谟不能算严格的功利主义,休谟的精神气质是典型的英国经验主义的,在大的方向上是功利主义的。

康德这颗德意志的心灵在内心是不会正视功利主义的。

再看看黑格尔和尼采的态度,黑格尔没有正视英国哲学,尼采曾借谢林的嘴说出:“我鄙视洛克!”尼采话的意思是洛克缺少力,尼采有点权力意志至上论了。

尼采喜拜伦,拜伦有精神力量,但在歌德面前,拜伦就失去意义。

尼采的透视主义其实很多直接来源于休谟和施蒂纳,但尼采内心也不会认同英国的功利主义,尼采只在认识论上偏向休谟。

认识论在黑格尔和尼采这样注重意志的德意志哲学家心中的地位并不怎么重要。

思想成熟时期的尼采对康德也展开了激烈批判,尼采对康德的批判主要对准康德的道德律,尼采与康德的对立,真实的原因就是以后德里达总结后现代精神的一句话,本能造反逻各斯。

康德道德律的思考受卢梭的影响,康德的道德律是卢梭理论一种德国新教虔敬主义的表达。

在尼采看来,卢梭和康德实际上是奴隶道德的体现者。

康德的重要性在于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后来由胡塞尔完善了的现象学方法。

阿多诺对此有一个形象的论断,康德对初期资本主义的原材料进行了加工,胡塞尔将康德加工了的原材料加工得更细,胡塞尔现象学是晚期资本主义的产品。

康德和胡塞尔的重要性在于他们的方法,康德的灵魂概念与胡塞尔的纯粹先验自我的概念具有极其相似性。

康德应用他发现的方法将那个时代的主要问题严格思考一遍。

那么,康德发现的现象学意义何在?康德的德性论与他的灵魂观有什么关系?回答这些问题,要分析康德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康德的灵魂概念。

休谟的认识论困扰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以先验感性论的空间与时间的分析开篇,从感性直观的分析开始写起,接下来进行先验逻辑分析,从先验感性论向纯粹知性的分析过程,是从感性到纯粹理性的循序,似乎是休谟式的经验论思维方式,到后面,发现康德实际上与休谟没有多少关系,他们各说各话。

这可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对纯粹理性的先验逻辑的根据的分析,先验辨证论中看出来,在这里,康德直接说出他真正想说的话,康德开始直接表明自己的先验唯心论立场。

康德在先验要素的正位论(Topik)中,他把他的意识的结构说得非常清晰。

康德指出灵魂(Anima, Seele)是这样一种实体(Substanz):1.灵魂是实体2.就其质而言灵魂是单纯的3.就其所在的不同时间灵魂在号数上是同一的,亦即单一性(非多数性)4.灵魂与空间中可能的对象相关。

该实体仅仅作为内感官的对象,就给出了非物质性概念;它作为单纯的实体,就给出了不朽性的概念;它作为智性实体的同一性,就给出了人格性;所有这三项一起则给出了精神性(Spirtualität);在空间中的对象的关系给出了物体的交感(Kommerzium);因而这种关系也把能思的实体表现为物质中的生命原则,亦即把它表现为灵魂(Anima),并表现为动物性的根据;灵魂被精神性所限制则给出了不死性。

[1]莱布尼兹的单子论的影子清晰可见,分析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到康德的人学建构的根本出发点,人是纯精神的又有肉身,康德有一个从精神性到肉身的分层,可以看到这样的三个层次:1.精神性(Spirtualität),2.灵魂(Anima, Seele),身体/肉身(Leib),3.肉体(Körper),动物性(Animalität),器官(Organ ,Materie)。

身体Leib表达的是精神Spirtualität与器官性肉体Körper互相内在化一体的状态,身体Leib不是肉体Körper。

康德界定精神性概念的特点:非物质性,不朽性,人格性。

那么,精神性就是无肉身的部分了,这一点只能理解为康德对圣灵的表达,不如此精神性Spirtualität是不可能得到理解的。

康德的这个精神性还有人格性,康德面临这样的追问,康德把人不仅仅靠面包活着变成人仅仅靠精神活着,有无肉身的人格否?康德的精神概念是人格神的镜像。

精神性在康德就是神性的层面,脱离肉身的纯精神,圣灵。

灵魂就是精神进入器官、质料的状态的有肉身的精神。

康德倡导的理性启蒙是一个没有肉身的纯精神性之内的启蒙,一种什么样的启蒙!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只是心理学事件,经验自我与先验自我的矛盾,柏拉图理念的分有问题。

那么,什么是康德的灵魂概念?肉身是什么?灵魂与肉身的关系?动物性的器官是什么?这样一些复杂问题的解答需进一步分析康德的神学立场。

康德论证上帝存在的三种形式:自然神学、宇宙论神学和本体论神学,康德写道:“我们为了这一目的的所可能选择的所有途径,要么是从确定的经验及由这经验所认识到的我们感官世界的特殊性状开始,并由此按因果率一直上升到世界之外的最高原因;要么只是以不定的经验、即经验性地以任何某个存有为基础;要么最后抽调一切经验,并完全先天地从单纯概念中推出一个最高原因的存有。

第一种证明是自然神学的证明,第二种证明是宇宙论的证明,第三种证明是本体论的证明。

没有其他的证明,也不可能有其他的证明。

” [2]康德的神学批判可归结到古希腊的自然神论与犹太-基督教的创世说,康德的分析无论怎么复杂,也是这两种神学的变种。

实际上,康德的神学证明也就是对自然为何存在的外因与自因的思考,自然神论者相信有一个上帝,内在于自然中的神,自然是自因也是他因,自在自为的神;一神论者则相信一个活的上帝,一个外在的创世的神,自然的产生与运行依附外在的神。

自然神学奠基在宇宙论神学之上,宇宙论神学奠基在本体论神学之上,三种证明方法的基本形式归结到本体论神学证明,就是笛卡尔的证明方法,笛卡尔认为只有上帝诚实不欺才能保证我思的真实不欺。

笛卡尔将心中的观念等于客观实在,要冒妄断的风险。

康德对这三种上帝存在的证明持批判态度,神学的本体论证明不可从现象中得来,纯粹理性不能证明其存在,但作为调节性原则又是必要的,又在观念上回到笛卡尔的立场,中间加了一个休谟的批判过程。

这就是康德的应该到命令,从调节性原则到构成性原则的思路,显示出康德折中的性格。

下面要分析,康德的神论其实植根于德国新教的虔敬主义之中,康德理解的虔敬主义以莱布尼兹作为参照,莱布尼兹信奉综合了天主教了的新教。

天主教将教会建立在磐石彼得之上,新教遵从保罗因信称义的解释,双方在奥古斯丁精神中达到和解。

康德在情感类型上与莱布尼兹没有什么多大区别。

康德的灵魂这个概念留下了经院神学与马丁·路德的性格印记,莱布尼兹的巴洛克唯灵论的单子如果是德国宫廷贵族的理想,那么,康德的哲学就是德国式的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个体性哲学,康德有严谨的市民道德的操守,哲学的行文风格是洛可可式的,他没有莱布尼兹那样机警的贵族气,身上却有莱布尼兹那样强烈的教士气。

理解康德的关键性的问题,德国新教的虔敬主义,莱布尼兹唯灵论的单子论。

下面试图对康德的前理解的语境进行谱系学梳理。

a. 康德与柏拉图主义。

尼采说基督教是大众的柏拉图主义,这是《超善恶》前言中的话,尼采对欧洲的精神类型的洞察强化了犹太-基督教中的柏拉图-毕达戈拉斯思想的根本的重要性。

后来马克斯·韦伯以一种相对狭隘的态度说了这样的话,基督教是纯粹我们欧洲的宗教, 韦伯认为尼采的基督教批判过于偏颇,没有理解基督教中深沉的人类圣洁的情感。

韦伯受新康德派价值中立与价值类型方法的影响,但尼采的谱系学对他才有根本的重要性。

尼采要克服犹太-基督教中的柏拉图-毕达戈拉斯的彼岸世界的东方式的禁欲主义,同时克服犹太-基督教的保罗倡导的教士的犹太性,但不是反对高贵的犹太性,尼采崇敬《旧约》的庄严,最纯粹的犹太人斯宾诺莎。

在尼采看来,康德与斯宾诺莎这样的勇敢诚实的人相比,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康德的道德律是多么形式化,洛可可式的小家子气,如《新约》的文本,有强烈的说教气。

但康德也不是保罗那样老谋深算的,能够以最残忍的方式创造价值转换的天才,康德是在柏拉图-毕达戈拉斯这一个谱系上接受基督教的影响的。

那么,基督教之中尼采批判的有两条大的精神来源,柏拉图-毕达戈拉斯理论,保罗的犹太性来源,两者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是分裂的。

柏拉图理解的肉体是不洁的,灵魂脱离肉体与回复圣洁,肉体是灵魂的牢笼,二者为外在性关系。

尼采认为,保罗将基督上十字架,用他来报复世界的工具,保罗借用了柏拉图的外形,而实际上有自己的居心。

柏拉图和保罗各说各话,基督教就成了这两重的声音。

这样看康德的基督教立场是柏拉图的主义的变体。

基督教中的其他高贵的精神属于查拉图斯特拉精神,不在尼采批判的范围,尼采的基督教至少包涵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精神,也含有斯宾诺莎这样彻底的理智主义的犹太精神。

韦伯实在误解了尼采。

应该把基督宗教与对基督信仰分开,这些自由思想家并不反对基督信仰,因为在欧洲的语境中找不到比基督信仰更好的信仰,康德如此,黑格尔、歌德和尼采也如此。

加达默尔分析了古希腊和基督教的两种灵魂的区别:一种是基督教的道成肉身(Inkarnation),另一种是外入肉身(Einkörperung)。

基督教的道成肉身(Inkarnation)有别于柏拉图-毕达戈拉斯的外入肉身(Enikörperung)的灵魂。

外入肉身的灵魂指灵魂完全与肉体不同,当它进入肉体之前就已经有别于肉体的自为的存在,而它进入肉体后,仍保持它的自为存在,以致肉体死了之后,灵魂重新又获得真实存在。

道成肉身指基督教教导的上帝变成了人,道(逻各斯)成了肉身,是一种内在化过程。

[3]道成肉身(the word became flesh)在《圣经》新标准本修订版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约翰福音》1章14节:And the word became flesh and lived among us ,and we have seen his glory ,the glory as of a father’s only son ,full of grace and truth .道成肉身是指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耶酥基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