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
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分析
苏立静 ,徐 俊 ,徐 华 燕 ,宋 晓明
[关键 词] 脑梗死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 酶原 激活剂 ;出血转 化
中图 分 类 号 :R743.3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816X(2013)05.0390-0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3.05.17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之一 ,发病 率、 致残 率及 死亡 率 均 较 高 l _1 J。超 早 期 溶 栓 治 疗 被 认 为 是有 可能 较 大 幅度地 改善 脑梗 死患 者 的预 后 ,国际 上 关 于重组 组 织型 纤 溶 酶原 激 活 剂 (rt.PA)静 脉 溶 栓 的 研究 有很 多 。2008年 发 表 的 欧洲 合 作 组 急 性 脑 卒 中 研究 llI(ECASS一3)l _2J将静脉溶栓治疗 的时间窗由原先 的 3h提高 到 4.5h。但 是 ,由于 担 心 溶 栓 治 疗 后 出血 转化 、尤其 是 症状 性 颅 内 出血 的 发 生 ,致 使 国 内相 当 多的基层 医院 ,甚至部分地区级医院尚未开展静脉溶 栓治 疗 ,因此 溶栓 治疗 前对 可 能导 致 出血 风险 的 因素 进行 分析 就显 得 尤 为 重 要 。对 溶 栓 后 出 血 风 险 进 行 预测 ,即能充分考虑溶栓后 出血高危人 群的治疗 策 略 ,同时 又会 更积 极 地把 出血 风 险小 的急性 脑梗 死 患 者纳 入 rt.PA溶栓 治疗 。
Diabetol,2011,23(10):55—62. 17]Devi MS,Sudllak8/'on PR.Diferential modulation of angiogenesis by ad—
vancod glycation end products[J].Exp Biol Med,2011,236(1):52—61. 18j 0h H, faka H,Suzllma K,et a1.Hypoxia and vascular endothelia l
多模式CT指导的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所致出血性转化对
多模式CT指导的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所致出血性转化对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发表时间:2012-09-10T10:37:07.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23期供稿作者:任家庚1 董雷2²杨颖3³李树昌3&s [导读] 左下2:溶栓后1小时患者头痛,复查头CT。
任家庚1 董雷2²杨颖3³李树昌3³宋海峰2(1连州市人民医院 513404;2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116021) (3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116033)【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442-03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的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出血性转化对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
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患者,经过多模式CT筛选后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46例。
患者分为无出血性转化组,出血转化组。
记录溶栓前后临床资料,比较出血性转化组与无出血性转化组之间的差异,筛选与H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发病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mRS<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
了解出血性转化与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
结果 46例样本中34例(73.91%)患者溶栓治疗有效,19例(41.30%)临床结局良好,8例(17.39%)血管再通,出血性转化8例,发生率为17.39%,症状性出血2例(4.34%)。
46例患者中38例无HT, 8例为HT,其中2例为症状性脑出血。
HT组与无HT组相比基线收缩压(P=0.046)、舒张压(P=0.038)、基线血糖(P=0.026)、溶栓时间窗(P=0.02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HT组与无HT组相比治疗有效率更高,3个月临床转归良好率更高,血管再通率更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溶栓后并发症诊断与处理要点(全文)
溶栓后并发症诊断与处理要点(全文)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急性期治疗取得很大进展,尤其2015年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被美国和中国指南所推荐,静脉溶栓模式发生根本转变。
但静脉溶栓带来的并发症却不容忽视,包括出血转化、系统性出血、血管再闭塞、血管源性水肿及过敏等。
本文对出血转化、血管再闭塞、溶栓后脑水肿等的诊断与处理策略进行了简要总结。
出血转化1. 概述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关于出血转化的定义及分类分型的推荐意见:➤出血转化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根据出血前是否采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血管内治疗、抗栓等),分为自发性或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可采用NIHSS评分增加≥4分或表1中其他标准来定义临床症状加重(症状性出血转化),更加客观和实用的症状性出血转化定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影像学分型可采用ECASS分型或Heidelberg分型方法。
关于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推荐意见:出血转化机制主要与梗死后缺血损伤、再灌注损伤、凝血功能紊乱和血脑屏障破坏等相关,但其明确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深入研究。
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溶栓、取栓、抗凝、卒中严重程度以及大面积梗死。
2. 诊断及检测诊断标准为脑梗塞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多数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在发病7~14 d内,准确时间有待研究;溶栓后出血转化一般发生在溶栓后36 h内,可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可行性等因素个体化选择影像检查时间。
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的患者,有条件时可考虑将每30分钟1次的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监测延长至溶栓后12 h。
3. 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的处理但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中指出多数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在发病7~14 d内,准确时间有待研究;溶栓后出血转化一般发生在溶栓后36 h内,可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可行性等因素个体化选择影像检查时间。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及诊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及诊疗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丹参与丹参多酚酸—急性脑缺血治疗研究 (1)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重塑研究进展 (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最新解读 (7)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策略与中药注射剂应用 (9)脑血管病的救治策略与用药 (1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策略 (13)脑梗塞血运重建策略的评价 (15)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治策略 (17)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 (19)低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21)中西医结合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策略 (23)缺血性脑卒中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及潜在新药物靶点的展望 (25)女性卒中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 (27)丹参与丹参多酚酸—急性脑缺血治疗研究1.丹参中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是()A.丹酚酸AB.丹酚酸BC.丹酚酸CD.丹酚酸DE.丹参多酚酸参考答案:A2.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丹参的质量评价标准中,丹酚酸B的含量不得少于多少()A.0.1%B.0.5%C.1.0%D.2.0%E.3.0%参考答案:E3.丹参的应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哪本历史文献()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日华子本草》D.《妇人明理论》E.《本草纲目》参考答案:A4.发现丹参中首个水溶性成分的时间是()A.1934年B.1980sC.1984年D.1988年E.1993年参考答案:B5.丹参多酚酸的药理作用机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抗血小板聚集及凝集B.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C.抑制细胞凋亡和保护神经元D.促进细胞凋亡E.促进损伤后血管及神经元增殖参考答案:D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重塑研究进展1.神经重塑不包括以下哪部分()A.基因表达改变B.轴突生长C.突触不可再生D.大脑网络重组E.神经元再生参考答案:C2.关于缺血性脑卒中与神经重塑过程,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缺血性脑卒中不能诱导轴突发芽或生长B.轴突生长通常在缺血性脑卒中后30天会出现C.轴突生长形成的皮质回路可以在缺血后立即观察到D.卒中可诱导对侧运动皮层轴突发芽,进入同侧梗死周围皮层、对侧纹状体、红核等E.卒中只能诱导与梗死部位相邻的皮层中的轴突发芽,不能涉及同侧皮层参考答案:D3.1990年-2019年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的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A.中国和印度B.美国和印度C.印度与埃及D.美国与埃及E.中国与埃及参考答案:E4.神经重塑主要发生在卒中后的哪个时期()A.慢性期B.超急性期C.急性期D.亚急性期E.稳定期参考答案:D5.在轴突生长过程中,表达上调的信号有()A.Nogo-AB.NgRC.RhoAD.ROCKE.BDNF参考答案:E星形胶质细胞CX43、半通道及缝隙连接对脑缺血性神经炎性反应调控及丹参多酚酸的干预1.AMPK/mTOR/ULK1通路在自噬中的主要作用是()A.抑制自噬B.控制基因表达C.促进细胞分裂D.激活自噬E.维持细胞稳态参考答案:D2.半通道是由多少个Cx43蛋白质构成的六聚体()A.4个B.5个C.6个D.7个E.8个参考答案:C3.缝隙连接(GJ)主要作用是什么()A.神经细胞传导B.细胞间物质交流与通讯C.神经元修复D.血管生成E.能量代谢参考答案:B4.丹参中活血作用最强且含量最高的水溶性化合物是()A.丹酚酸AB.丹酚酸BC.丹酚酸CD.丹酚酸DE.丹参酮参考答案:B5.丹酚酸B(SalB)的主要作用不包括哪一项()A.改善微循环B.抗炎C.促凝D.抗氧化E.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参考答案:C《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最新解读1.根据2022版指南,对于既往未接收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多少mmHg以上,建议启动降压治疗?A.120B.130C.140D.150E.160参考答案:C2.卒中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比例有多少?A.<40%B.<50%C.<60%D.>70%E.>90%参考答案:D3.对于非心源性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使用的预防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药物是什么?A.口服抗血小板药物B.抗凝药物C.溶栓药物D.钙通道阻滞剂E.利尿剂参考答案:A4.对于具有活动能力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急性期后,推荐的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长应为?A.每周至少1次,每次至少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B.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10分钟的有氧运动C.每周至少3-4次,每次至少1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D.每周至少5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E.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2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参考答案:C5.筛查隐源性卒中的栓子来源的金标准是()A.经胸超声心动图B.心电图筛查C.血液检测D.颈部血管超声E.食道超声心动图参考答案:E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策略与中药注射剂应用1.下列哪项不属于丹参多酚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A.有效减少脑梗死面积B.选择性增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脑血流C.促进神经功能恢复D.不能联合溶栓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E.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和运动功能参考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痰热腑实的常用药()A.瓜蒌B.胆南星C.大黄D.芒硝E.黄芪参考答案:E3.生地用于治疗阳闭时,其作用是()A.凉血清热B.清肝熄风C.育阴潜阳D.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E.益气养血参考答案:A4.关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用药安全,说法错误的是()A.一次一支,一日一次B.滴速控制在每分钟40滴及以上C.药液配置后,应在4小时内用完D.不宜与藜芦及其制剂同时使用E.在静脉输液时,建议选择精密输液器参考答案:B5.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A.高血压B.高血糖C.血脂紊乱D.动脉粥样硬化E.炎症参考答案:D脑血管病的救治策略与用药1.目前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是()A.糖尿病B.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心肌梗死D.高血压E.脑卒中参考答案:E2.下列哪项不属于中风病的危险因素()A.高血压B.糖尿病C.体力活动过多D.吸烟E.肥胖参考答案:C3.中风病痰热内闭清窍证的治法是什么()A.熄风化痰,活血通络B.清热化痰,醒神开窍C.平肝熄风,清热泻火D.益气活血,养阴通络E.益气回阳,固脱参考答案:B4.在中风病的战略防御阶段,主要治则是什么()A.活血化瘀B.益气养阴C.检测和支持D.熄风通络E.清热化痰参考答案:C5.下列哪种中成药适合在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应用()A.参麦注射液B.醒脑静注射液C.刺五加注射液D.脉络宁注射液E.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参考答案: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策略1.STAIR推荐意见中提出,卒中病理的级联瀑布反应涉及多重途径,可能需要哪种策略进行有效调控()A.单一机制药物B.手术治疗C.联合多种药理作用的药物D.增加药物剂量E.延长治疗时间参考答案:C2.缺血性卒中全流程规范化管理的内容不包括()A.公众教育卒中一级预防B.院内急性期救治C.院内二级预防D.门诊复查卒中后认知等功能障碍识别与管理E.长期康复卒中三级预防参考答案:C3.关于不同类型患者采取不同降脂方案,说法错误的是()A.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给予低强度他汀治疗B.合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C.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LDL-C仍高于1.8 mmol/L,推荐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D.若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后,LDL-C 水平仍未达到目标水平,推荐联合使用PCSK9 抑制剂治疗以预防 ASCVD 事件发生E.他汀不耐受者,根据LDL-C水平目标值,可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或依折麦布参考答案:A4.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什么作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十大改进目标之一()A.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率B.提升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C.降低癌症死亡率D.推广疫苗接种E.扩大慢性病筛查范围参考答案:B5.大脑中动脉M2或M3段闭塞的患者,可以考虑在发病6h内进行哪种治疗方法()A.动脉溶栓B.静脉溶栓C.机械取栓D.保守治疗E.抗血小板治疗参考答案:C脑梗塞血运重建策略的评价1.首要DNT的时间目标是()A.≥50%患者在60分钟内溶栓B.≥50%患者在55分钟内溶栓C.≥50%患者在50分钟内溶栓D.≥50%患者在45分钟内溶栓E.≥50%患者在40分钟内溶栓参考答案:A2.脑梗塞治疗策略不包括()A.静脉溶栓B.动脉溶栓C.促进血小板聚集D.抗凝E.改善侧支循环参考答案:C3.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首次分离得到丹参多酚酸的时间是()A.上世纪80年代B.上世纪90年代C.2000年D.2001年E.2010年参考答案:A4.对于轻型卒中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启动哪种治疗对预防90天内的早期卒中复发有益?A.单一阿司匹林治疗B.单一氯吡格雷治疗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D.替罗非班治疗E.抗凝治疗参考答案:C5.下列哪项检查应在静脉溶栓前进行()A.基线心电图B.血糖测定C.肌钙蛋白评估D.胸片检查E.血小板计数参考答案:B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治策略1.下列哪项不是AIS核心理论——挽救缺血半暗带的基础()A.局部血流B.组织氧分压C.全脑血流D.时间窗E.组织窗参考答案:C2.AIS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rt-PA的使用剂量是多少()A.0.6mg/kgB.0.7mg/kgC.0.8mg/kgD.0.9mg/kgE.1.0mg/kg参考答案:D3.关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ECASS分型,说法错误的是()A.HI1沿梗死灶边缘小点状出血B.HI2 :梗死区内片状无占位效应出血或多个融合的点状出血C.PH1: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轻微占位效应的出血D.HI3由HI4.HI2共同组成E.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或远离梗死灶的出血参考答案:D5.丹酚酸通过何种方式展现其主要的药效学特点?A.抑制细菌生长B.单纯抗氧化作用C.通过改善侧支循环、抗炎、抗氧化、抗凋亡、保护血脑屏障、改善线粒体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等一系列作用机制D.单一改善线粒体功能E.仅具有抗炎效果参考答案:C6.丹酚酸在AIS治疗中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改善侧枝循环B.抗炎、抗氧化C.抑制肿瘤细胞生长D.保护血脑屏障E.抗血栓形成参考答案:C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1.WAKE-UP试验中,对于醒后卒中患者,如果MRI显示DWI-FLAIR不匹配,推荐使用哪种治疗()A.血管内机械取栓B.口服抗血小板药物C.阿替普酶静脉溶栓D.安慰剂E.抗凝治疗参考答案:C2.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哪个区域与神经功能缺失加重和恢复密切相关()A.梗死核心区B.缺血半暗带C.良性缺血区D.静脉系统E.动脉系统参考答案:B3.对于醒后卒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距最后正常时间远超(),MRI显示DWI-FLAIR不匹配,且不适合或未计划进行机械取栓,指南推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0.5hB.1.5hC.2.5hD.3.5hE.4.5h参考答案:D4.脑梗死静脉溶栓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主要作用机制不包括()A.增加出血风险B.改善脑部微循环C.减轻神经元损伤D.抗氧化应激E.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参考答案:A5.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疑似脑出血的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A.立即给予6-8个单位血小板输注B.血液科会诊,注意目前的凝血功能C.停止溶栓药物输注,立即抽血进行检查,立即行平扫头颅 CT 检查D.立即给予ε-氨基己酸4-5g静脉注射E.有关外科和/或内科治疗需要商讨共同决定参考答案:C低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1.有研究表明,有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比例是()A.9.9%B.0.26%C.>50%D.0.8%E.10%参考答案:C2.关于低NIHSS评分ASI-LVO症状进展的病理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梗死灶扩大B.开始侧枝循环良好,紧跟着侧枝循环衰竭,症状加重C.再发梗死D.梗死灶缩小,远端大血管闭塞E.栓子逃逸会导致失语参考答案:D3.丹酚酸的作用机制不包括()A.抗炎B.促进血小板凝集C.抗氧化D.抗凋亡E.保护神经单元参考答案:B4.建议NIHSS评分为()时候进行影像学检查,可筛查出90%的LVOA.≥1分B.≥2分C.≥3分D.≥4分E.≥5分参考答案:B5.对于大脑中动脉M1段及颈动脉闭塞而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NIHSS评分()时可考虑动脉取栓治疗A.≥6分B.<6分C.>5分D.≤5分E.>7分参考答案:B中西医结合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策略1.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中,关于诊断和评估的下列哪个步骤描述不准确()A.按照诊断流程处理疑似脑卒中患者B.对疑似脑卒中患者无需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C.进行必要的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并尽量缩短检查时间D.进行心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应持续心电监测E.使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参考答案:B2.导致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是()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B.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脑血管性痴呆D.卒中E.高血压脑病参考答案:D3.以下关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主要通过单一靶点干预发挥药效B.丹参多酚酸无法改善微循环和侧支循环C.丹参多酚酸不具备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D.丹参多酚酸能改善脑部循环、保护脑神经和抗血栓形成E.丹参多酚酸无法保护血脑屏障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参考答案:D4.AHA/ASA建议超过多少比例的静脉溶栓患者DNT应缩短至60分钟以内()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5.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多少()A.10%B.15%C.20%D.22%E.30%参考答案:D缺血性脑卒中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及潜在新药物靶点的展望1.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什么引起的?A.脑出血B.动脉粥样硬化C.脑部肿瘤D.脑炎E.癫痫参考答案:B2.在缺血性脑卒中中,低氧状态主要激活哪种细胞?A.神经元B.星形胶质细胞C.少突胶质细胞D.小胶质细胞E.内皮细胞参考答案:D3.豨莶草最早记载于我国哪本医术()A.《唐本草》B.《本草纲目》C.《本草图经》D.《本草蒙筌》E.《中国药典》参考答案:A4.国家卒中登记数据显示,卒中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为多少?A.5.9%B.10.9%C.13.4%D.14.7%E.19.1%参考答案:D5.以下哪项不是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重点?A.溶栓治疗B.抗栓治疗C.改善脑循环D.切除梗死脑组织E.脑保护治疗参考答案:D女性卒中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1.根据中医理论,女子多少岁进入绝经期()A.35岁B.42岁C.49岁D.56岁E.63岁参考答案:C2.女性卒中的死亡率在女性死因中排名第几()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E.第五参考答案:C3.偏头痛与先兆脑卒中关系的可能机制不包括()A.遗传倾向B.内皮功能障碍C.神经传递功能障碍D.凝血异常E.经卵圆孔未闭的反常栓塞参考答案:C4.雌激素对人体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雌激素对血管有抗氧化作用B.雌激素使NO生物利用度增高C.雌激素使氧自由基产生升高D.内源性雌激素有利于维持绝经前妇女的正常血压E.雌激素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影响血压参考答案:C5.下列哪项是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之一()A.全身血管收缩与静脉阻滞B.血液动力学与血管系统保持稳定C.凝血系统呈现低凝状态D.全身血管舒张与静脉瘀滞E.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参考答案:D。
磁共振灌注参数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研究
磁共振灌注参数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研究陈伟莉;张圣;张顺开;楼敏【摘要】目的:明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灌注参数脑血流达峰时间(Tmax)是否能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脑实质出血(parenchymal hemorrhage,PH),并确定其最佳阈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Ⅱ(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Ⅱ,ECASS Ⅱ)标准在溶栓后24 h复查的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上评估出血转化。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Tmax预测PH型出血的最佳阈值以及该阈值下的最佳预测体积,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PH型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纳入分析112例患者,其中11例(9.8%)发生PH型出血转化。
Tmax>8 s为预测PH型出血的最佳阈值(曲线下面积=0.706,P=0.025),低灌注(Tmax>8 s区)体积大于45 ml为PH型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13.95,P=0.014;PH型出血组与无PH型出血组之间Tmax>14 s体积、Tmax>14 s/Tmax>8 s的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64;P=0.74)。
结论磁共振灌注参数Tmax>8 s为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PH型出血转化的最佳阈值;低灌注体积,而非低灌注严重程度,与PH型出血转化相关。
%Objective To test whether Tmax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ould predict cerebral parechymal hemorrhage (PH)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then investigate its optimal threshold. Metho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ollow-up imaging of MRI or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ithin 24 hours wasassessed for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Ⅱ) system. The optimal threshold and the optimal volume of Tmax to predict PH were analyzed with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The association of Tmax with PH was examined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welv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of whom 11 (9.8%) deveolped PH after thrombolysis. Tmax>8 s was the optimal threshold to predict PH (area under curve [AUC]=0.706, P=0.025). The volume>45 ml of hypoperfusion region (Tmax>8 s) was independently predictive of PH (P=0.014, odds ratio [OR]=13.95). There were no signiifcant differences of the Tmax>14 s volumes or the ratio of Tmax>14 s/Tmax>8 s between PH group and non-PH group (P=0.064;P=0.74). Conclusion The MR perfusion parameter of Tmax>8 s was the optimal threshold to predict PH. Hypoperfusion volume, rather than hypoperfusion intensity, was associated with PH.【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6页(P899-904)【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脑血流达峰时间【作者】陈伟莉;张圣;张顺开;楼敏【作者单位】325200 温州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325200 温州瑞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静脉溶栓是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致残率[1]。
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性分析
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性分析马国重;崔芳;鲁向辉;石强;刘若卓;田成林;张家堂【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rt-PA thrombolysis and ha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1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ho received rt-PA thrombolysis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and were divided into a non-bleeding group (n=49),a haemorrhagic infarcts group (n=8) and a parenchymal haematomas group (n=4). The dynamic changes in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hrombolysis in all three groups were measur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fibrinogen and ha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thrombolysis was analysed. Results The fibrinogen levels of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thrombolysi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The level of fibrinogen declined 2 hours after thrombolysis and increased 24 hours after thrombolysis, but it was still lower than the initial level (P<0.01). The 2 h and the 24 h fibrinogen level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non-HT group and the HI group (P>0.05). The 2 h and 24 h fibrinogen levels were lower in the HI group and the non-HT group than in the PH group. Conclusion A low level of fibrinogen within 24 hours may be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ha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cerebral rt-PA thrombolysis.%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7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1例,分为溶栓后未出血(non-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non-HT)组49例、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s,HI)组8例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s,PH)组4例,分别检测3组溶栓前、溶栓后2 h及24 h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其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HI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non-HT 组及HI组(P<0.05).3组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后2 h 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溶栓前,溶栓后24 h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但仍低于溶栓前水平(P<0.05);non-HT组与HI组在2和24 h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组2和24 h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non-HT组与HI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24 h内降低是颅内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期刊名称】《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19)004【总页数】4页(P322-325)【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纤维蛋白原【作者】马国重;崔芳;鲁向辉;石强;刘若卓;田成林;张家堂【作者单位】572031 三亚,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572031 三亚,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572031 三亚,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及预后,但静脉溶栓治疗存在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溶栓后颅内出血是最严重、最主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极大增加患者伤残率及死亡率[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静脉溶栓治疗在其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其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揭示了对此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本文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后、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综合分析、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静脉溶栓治疗则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转化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出血转化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
对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也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规律性、危险因素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血清sLOX-1、ESM-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㊃论 著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9455.2024.03.011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 t -P 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赵 浩1,王敏博2,张子豪1ә1.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陕西宝鸡721000;2.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医院神经内科,陕西宝鸡722400摘 要: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 L O X -1)㊁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 S M -1)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 I S )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 t -P A )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 T )的预测价值㊂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r t -P A 静脉溶栓治疗的A I S 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头颅C T 复查结果分为H T 组和非H T 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水平,并进行比较;采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 O C )曲线分析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对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预测价值㊂结果 治疗36h 后,47例患者发生H T (H T 组),H T 发生率为14.69%(47/320),剩余273例未发生H T 患者为非H T 组㊂H T 组年龄㊁合并高血压患者占比㊁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㊁治疗前血清s L O X -1和E S M -1水平高于非H T 组(P <0.05)㊂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13.04分㊁血清s L O X -1>0.92n g /m L ㊁血清E S M -1>1.24μg/m L 是A I S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㊂治疗前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曲线下面积(A U C )分别为0.797㊁0.775和0.840㊂结论 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是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㊂关键词: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预测价值中图法分类号:R 7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4)03-0333-05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o f s e r u m s L O X -1a n d E S M -1f o r h e m o r r h a g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f t e r r t -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s i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Z HA O H a o 1,WA N G M i n b o 2,Z HA N G Z i h a o1ә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t e r n a l M e d i c i n e -N e u r o l o g y ,B a o j i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B a o ji ,S h a a n x i 721000,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t e r n a l M e d i c i n e -N e u r o l o g y ,Q i s h a n C o u n t y H o s p i t a l ,B a o ji ,S h a a n x i 7224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of s e r u m s o l u b l e l e c t i n -l i k e o x i d i z e d l o w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r e c e p t o r -1(s L O X -1)a n d 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p e c i f i c m o l e c u l e -1(E S M -1)f o r h e m o r r h a g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H T )a f t e r r e c o m b i n a n t t i s s u e p l a s m i n o g e n a c t i v a t o r (r t -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s i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A I S ).M 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320A I S p a t i e n t s w h o r e c e i v e d r t -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t h r o m b o l y s i s i n B a o j i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J a n u a r y 2020t o J u n e 2022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d i v i d e d i n t o H T g r o u p a n d n o n -H T g r o u p a c c o r d i n g to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h e a d C T r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t h e l e v e l s o f s e r -u m s L O X -1a n d E S M -1i n b o t h g r o u p s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e n z y m e -l i n k e d i mm u n o s o r b e n t a s s a y a n d c o m pa r e d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H T a f t e r r t -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l y s i s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b y m u l t i v a r i a L o g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s i s ,t h 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o f s e r u m s L O X -1a n d E S M -1f o r H T a f t e r r t -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 s i s w a s a n a l y z e d b y r e c e i v e r o p e r a t i n g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R O C )c u r v e .R e s u l t s H T o c c u r r e d i n 47p a t i e n t s a f t e r 36h o f t r e a t m e n t (H T g r o u p ),w i t h a n H T i n c i d e n c e o f 14.69%(47/320),a n d t h e r e m a i n i n g 273p a t i e n t s w h o d i d n o t e x p e r i e n c e H T w e r e i n t h e n o n -H T g r o u p .T h e a g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y pe r t e n s i o n ,N I H S S s c o r e a t a d m i s s i o n ,s e r u m s L O X -1a n d E S M -1l e v e l s b ef o r e t r e a t m e n t i n H Tg r o u p w e r ehi g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n o n -H T g r o u p (P <0.05).M u l t i v a r i a t e L 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N I H S S s c o r e >13.04,s e r u m s L O X -1>0.92n g /m L a n d s e r u m E S M -1>1.24μg /m L w e r e i n d e pe n d e n t 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 H T ㊃33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 ,F e b r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3*基金项目: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度健康科研项目(2022D 0045)㊂ 作者简介:赵浩,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诊治方向的研究㊂ ә 通信作者,E -m a i l :Z h a n gz i h a o @163.c o m ㊂a f t e r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b o l y s i s i n A I S p a t i e n t s(P<0.05).T h e a r e a u n d e r t h ec u r v e(A U C)o f s e r u m s L O X-1,E S M-1a l o n e a nd c o m b i ne d d e t e c t i o n i n p r e d i c t i n g H T af t e r r t-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 s i s b e f o r e t r e a t-m e n t w e r e0.797,0.775a n d0.840r e s p e c t i v e l y.C o n c l u s i o n S e r u m s L O X-1a n d E S M-1a r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g f a c t o r s o f H T a f t e r r t-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h r o m b o l y si s i n A I S p a t i e n t s,a n d t h e c o m b i n e d e t e c t i o n o f t h e t w o i n d i-c a t o r s h a s h i g h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K e y w o r d s:s o l u b l e l e c t i n-l i k e o x i d i z e d l o w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r e c e p t o r-1;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p e c i f i c m o l e-c u l e-1;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r e c o m b i n a n t t i s s u e p l a s m i n o g e n a c t i v a t o r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 s i s;h e m-o r r h a g i c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 I S)是一类发病率高㊁致残致死率高㊁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临床综合征,其治疗原则是尽早给予血管再通治疗[1-2]㊂已有研究证实,在发病时间窗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 t-P A)静脉溶栓是治疗A I S的有效方法[3],然而出血转化(H T)作为静脉溶栓的主要并发症,一旦发生会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导致患者死亡[4],严重影响了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㊂若能早期预测A I S患者r t-P A静脉溶栓治疗后H T的发生风险,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㊂静脉溶栓后H T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㊁缺血或再灌注损伤㊁血脑屏障损坏等有关[5]㊂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 O X-1)是一种属于C型凝集素超家族的受体蛋白,可被蛋白酶水解为可溶性L O X-1(s L O X-1),在血管功能障碍㊁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6]㊂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 S M-1)是一种由内皮细胞分泌的可溶性蛋白聚糖,参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7],因此推测s L O X-1和E S M-1可能与A I S患者r t-P A静脉溶栓后发生H T有关㊂本文探讨了血清s L O X-1和E S M-1对A I S患者r t-P A静脉溶栓后H T的预测价值,以期为A I S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㊂现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r t-P A静脉溶栓治疗的A I S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6例㊁女104例,年龄55~80岁㊁平均(67.80ʃ5.15)岁,有吸烟史123例,有饮酒史100例,合并高血压116例,合并高脂血症136例,合并糖尿病97例㊂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8]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9]中r t-P A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即发病到开始静脉溶栓时间<4.5h且血糖检查结果正常;(3)首次发病,近期未使用过抗生素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4)人口学信息及实验室检查项目完整㊂排除标准:(1)年龄>80岁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I H S S)评分[10]>25分的特危急患者;(2)具有r t-P A静脉溶栓治疗禁忌证者;(3)有脑创伤史㊁脑卒中史者;(4)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㊁颅内肿瘤㊁动脉瘤㊁脑血管畸形㊁精神性疾病㊁慢性感染者;(5)近期有胃肠道㊁痔疮㊁泌尿系统活动性出血者㊂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2020伦审[83]号)㊂1.2方法1.2.1临床资料收集收集患者入院时N I H S S评分及部分试验指标数据,包括白细胞计数(W B C)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 T)㊁血尿酸(U A)㊁总胆固醇(T C)㊁甘油三酯(T G)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C)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C)㊂1.2.2血标本采集采集患者入院后空腹静脉血6 m L,分装于2支试管,每支3m L,其中一支用于检测实验室指标,另一支以3000r/m i n离心15m i n,离心半径10c m,留取血清保存于-80ħ超低温冰箱用于检测血清s L O X-1㊁E S M-1㊂1.2.3血清s L O X-1㊁E S M-1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L I S A)检测患者治疗前血清s L-O X-1㊁E S M-1水平,s L O X-1试剂盒购于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E S M-1试剂盒购于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过程中的标准品稀释㊁加样㊁温育㊁配液㊁洗涤㊁加酶㊁显色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终止反应后15m i n内在450n m波长处测量各孔吸光度(A)值,以标准品A值为横坐标,标准品的水平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出直线回归方程,将样品的A值代入方程得出样品水平㊂1.2.4静脉溶栓治疗及H T判定在治疗时间窗内(须有血糖测定结果,无需等待其他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给予0.9m g/k g的r t-P A(B o e h r i n g e r I n-g e l h e i m P h a r m a G m b H&C o.K 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 J20160054,规格20毫克/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最大剂量不超过90m g㊂给药方式为静脉推注+静脉滴注,即其中10%的r t-P A采用静脉推注(在1m i n 内完成推注),剩余90%的r t-P A溶解于100m 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持续静脉滴注(1h左右完成滴注),用药后严密监测患者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㊂所有患者在r t-P A静脉溶栓治疗结束后36h复查头颅C T,根据C T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H T组和非H T组,根据‘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11]中㊃43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3溶栓后H T 诊断标准进行判定,即:首次头颅C T 未发现出血,复查头颅C T 时发现颅内出血㊂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 P S 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ʃ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 O C )曲线分析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对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预测价值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H T 组与非H T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行r t -P A 静脉溶栓治疗的320例A I S 患者中,治疗36h 后47例患者发生H T (H T 组),H T 发生率为14.69%(47/320),剩余273例未发生H T 的患者为非H T 组㊂H T 组年龄㊁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㊁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及治疗前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水平均高于非H T 组(P <0.05);两组性别㊁体质量指数(B M I),有吸烟史㊁有饮酒史㊁合并高脂血症㊁合并糖尿病比例以及W B C ㊁A L T ㊁U A ㊁T C ㊁T G ㊁H D L -C ㊁L D L -C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1㊂2.2 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A I S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影响因素 以A I S 患者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 T (赋值:是=1,否=0)为因变量,以年龄(赋值:>67.80岁=1,ɤ67.80岁=0)㊁是否合并高血压(赋值:是=1,否=0)㊁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赋值:>13.04分=1,ɤ13.04分=0)㊁血清s L O X -1(赋值:>0.92n g /m L =1,ɤ0.92n g/m L =0)㊁血清E S M -1(赋值:>1.24μg /m L=1,ɤ1.24μg/m L=0)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年龄㊁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㊁血清s L O X -1㊁血清E S M -1是以所有A I S 患者的均值进行分层㊂结果显示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13.04分㊁血清s L O X -1>0.92n g /m L ㊁血清E S M -1>1.24μg/m L 是A I S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危险因素(P <0.05)㊂见表2㊂表1 H T 组与非H T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或x ʃs ]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岁)B M I (k g/m 2)吸烟史有无H T 组4731(65.96)16(34.04)70.68ʃ5.1424.78ʃ1.4520(42.55)27(57.45)非H T 组273185(67.77)88(32.23)67.30ʃ4.9924.52ʃ1.41103(37.73)170(62.27)χ2/t0.064.271.1630.393P0.807<0.0010.2460.531组别n饮酒史有无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高脂血症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H T 组4716(34.04)31(65.96)26(55.32)21(44.68)21(44.68)26(55.32)16(34.04)31(65.96)非H T 组27384(30.77)189(69.23)90(32.97)183(67.03)115(42.12)158(57.88)81(29.67)192(70.33)χ2/t0.1998.6420.1070.362P0.6550.0030.7440.548组别n入院时N I H S S 评分W B C (ˑ109/L )A L T (I U /L )U A (mm o l /L )T C (mm o l /L )H T 组4716.32ʃ4.837.23ʃ2.0421.48ʃ4.78346.87ʃ30.274.36ʃ1.08非H T 组27312.47ʃ4.376.86ʃ2.3220.15ʃ5.03340.55ʃ29.384.12ʃ1.15χ2/t5.4911.0271.6861.3561.333P<0.0010.3050.0930.1760.184组别nT G (mm o l /L )H D L -C (mm o l /L )L D L -C (mm o l /L )血清s L O X -1(n g /m L )血清E S M -1(μg /m L )H T 组471.63ʃ0.631.24ʃ0.362.85ʃ0.431.47ʃ0.531.59ʃ0.34非H T 组2731.58ʃ0.651.18ʃ0.332.96ʃ0.440.82ʃ0.261.18ʃ0.32χ2/t0.4891.136-1.58813.1178.039P0.6250.2570.113<0.001<0.0012.3 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 I S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预测价值 建立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联合应用的风险评估/预测模型(L o g P 模型),以其模型值L n (P /1-P )=0.513ˑX s L O X -1+0.316ˑX E S M -1为联合应用的虚拟概率量指标(虽然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中发现N I H S S 评㊃53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 ,F e b r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3分也是显著影响因素,但考虑其是主观指标,故本研究未考虑将其作为预测指标)㊂以H T 组47例患者为阳性样本,非H T 组273例患者为阴性样本,绘制R O C 曲线分析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预测价值㊂结果显示: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及其联合应用模型预测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H T 的曲线下面积(A U C )分别为0.797(95%C I :0.584~0.980)㊁0.775(95%C I :0.614~0.911)㊁0.840(95%C I :0.694~0.979)㊂见表3和图1㊂表2 A I S 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项目βS E W a l dχ2P O RO R 的95%C Is L O X -10.5130.08932.772<0.0011.6691.401~1.989E S M -10.3160.08513.804<0.0011.3711.161~1.620N I H S S 评分0.3750.11410.7490.0011.4551.163~1.821合并高血压1.7390.8763.9400.0571.1181.032~1.978年龄0.1050.0513.2540.0691.1111.005~1.228常量-23.5834.57126.616<0.001--注:-表示无数据㊂表3 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对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H T 的预测价值项目最佳截断值A U C A U C 的95%C I 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s L O X -11.1n g/m L 0.7970.584~0.9800.5330.7660.810E S M -11.3n g/m L 0.7750.614~0.9110.5270.7870.740联合检测-0.8400.694~0.9790.6760.8300.846注:-表示无数据㊂图1 血清s L O X -1㊁E S M -1单独及联合预测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的R O C 曲线3 讨 论A I S 也称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卒中类型,目前对A I S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㊁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12],但介入治疗对医院设备及医务人员技术要求更高,目前临床上仍推荐优先采用静脉溶栓㊂r t -P A 是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主要药物,时间窗内给予r t -P A 静脉溶栓治疗A I S 的有效性已被临床证实[13]㊂尽管r t -P A 可以被机体迅速清除,但r t -P A 对凝血系统的影响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从而诱发H T ,但H T 的诱因不仅包括凝血功能障碍,还包括血脑屏障破坏和再灌注损伤等[14]㊂H T 是静脉溶栓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本研究中320例患者H T 发生率为14.69%,与既往相关报道[15]相近㊂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可加剧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对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造成威胁,因此在开始静脉溶栓治疗前精准预测H T 发生风险意义重大㊂既往研究显示,血清s L O X -1不仅可以评估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还可以预测脑卒中患者的长期预后[16]㊂本研究结果显示H T 组治疗前血清s L O X -1水平高于非H T 组(P <0.05),血清s L O X -1>0.92n g/m L 是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 <0.05),提示s L O X -1与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H T 有关㊂其原因可能是:s L O X -1由L O X -1水解后产生,可反映L O X -1水平,L O X -1与其配体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其水平升高能加剧局部氧化应激反应,促使核转录因子-κB 等细胞因子增加,导致神经血管单元功能和结构破坏而引起再灌注损伤[17],增加了静脉溶栓治疗后H T 的发生风险㊂E S M -1主要由活化的内皮细胞分泌,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已有研究证实E S M -1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有关,可预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18]㊂本研究结果显示H T 组治疗前血清E S M -1水平高于非H T 组(P <0.05),血清E S M -1>1.24μg/m L 是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提示E S M -1与A I S 患者r t -P A 静脉溶㊃63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 ,F e b r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3栓后H T有关㊂其原因可能是:脑卒中患者脑组织损伤后,梗死区域发生炎症的血管内皮细胞受刺激后大量分泌E S M-1[19],E S M-1水平升高反馈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20],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紊乱,增加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 T的风险㊂本研究进一步采用R O 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s L O X-1㊁E S M-1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r t-P A静脉溶栓后发生H T的A U C分别为0.797㊁0.775和0.840,2项指标对r t-P A静脉溶栓后发生H T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2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㊂综上所述,血清s L O X-1㊁E S M-1是A I S患者r t-P A静脉溶栓后发生H T的影响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r t-P A静脉溶栓后发生H T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R A B I N S T E I N A A.U p d a t e o n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c u t e i s c h e-m i c s t r o k e[J].C o n t i n u u m(M i n n e a p M i n n),2020,26(2): 268-286.[2]M E N D E L S O N S J,P R A B HA K A R A N S.D i a g n o s i s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r a n s i e n t i s c h e m i c a t t a c k a n d a c u t e i s c h e-m i c s t r o k e:a r e v i e w[J].J AMA,2021,325(11):1088-1098.[3]谷亚伟,楚旭,赵岚,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3):210-215.[4]段延龙,张春阳,石秋艳,等.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38(1):36-41.[5]贾文歆,王丽香,于振江.血清8-OH d G㊁V I L I P-1水平对A C 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 T的预测价值[J].山东医药,2022,62(19):70-73.[6]A K HM E D O V A,S AWAMU R A T,C H E N C H,e t a l.L e c t i n-l i k e o x i d i z e d l o w-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r e c e p t o r-1(L O X-1):a c r u c i a l d r i v e r o f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c a r d i o v a s c u-l a r d i s e a s e[J].E u r H e a r t J,2021,42(18):1797-1807.[7]于振江,王丽香,贾文歆.半乳糖凝集素3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老年脑梗死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6):626-629.[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9]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卒中学组,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7):721-728.[10]E S K I O G L O U E,HU C HMA N D Z A D E H M M,AM I G-U E T M,e t a l.N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o f h e a l t h s t r o k e s c a l e z e r o s t r o k e s[J].S t r o k e,2018,49(12):3057-3059. [1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4):252-265. [12]孟凯涛,张建国,刘崇,等.S o l i t a i r e A B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131-135. [13]L I U H,HU W,Z HA N G F,e t a l.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r t-P A i n t r a v e n o u s t h r o m b o l y s i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w a k e-u p s t r o k e: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M e d i c i n e(B a l t i m o r e),2022, 101(7):e28914.[14]王思琪,冯锦文,孟强.脑梗死出血转化生物学标志及预测研究进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1,46(5):526-528.[15]张莉,邵丽华,夏俊.急性脑梗死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12):1075-1079.[16]Y A N P,C A O J,Z HO U Y,e t a l.S e r u m l e v e l s o f s L O X-1a n d L p-P L A2c a n p r e d i c t t h e p r o g n o s i s o f a c u t e c e r eb r a l i n f a rc t i o n w i t h a h i g h s p e c i f i c i t y[J].P h y s i o l R e p,2022, 10(1):e15160.[17]周华勇,杨旭,张翼,等.血清Y K L-40及s L O X-1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1,28(4):612-616.[18]谭艳飞,谭艳美,梅琅.血清骨硬化蛋白㊁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2,30(5):410-415.[19]HA N F,L I A O W,D U A N X,e t a l.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b e-t w e e n s e r u m e n d o c a n l e v e l a n d s h o r t-t e r m p r o g n o s i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A n g i o l o g y,2022, 73(4):344-349.[20]于振江,王丽香,贾文歆.半乳糖凝集素3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老年脑梗死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6):626-629.(收稿日期:2023-07-03修回日期:2023-10-21)(上接第332页)[18]张静.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8,40(21):3265-3268. [19]闫宏,谢林峰,燕浩杰,等.输注红细胞配合贞芪扶正颗粒口服对围手术期肺癌免疫功能㊁癌性疲乏及相关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6):242-246.[20]李明明.血浆和红细胞不同比例在大量输血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2):404-408.[21]熊林杰,王旭耀,李文举,等.不同的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在严重多发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栓弹力图与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2,24(12):40-43.(收稿日期:2023-04-13修回日期:2023-11-15)㊃73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3。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S HANG nj n,wU ,HONG a De a t n f Ne r lg We —i Qi Hu . p rme to u oo y。teFis fiitd h rtAf la e Ho p t lo s ia f
SUN YA T e Uni r iy ,G u gdo g u gz ou sn ve st an n G an h 51 08 0 0,Chi na
c s st e t d w ih i r ve ou hr b yss wa u m a ie e r s c i ey,i c u ng m e ialhit is, ci c l a e r a e t nta n s t om ol i s s m rz d r t o pe tv l n l di d c s ore lnia pr s n a ins, lbor t r e m i to e e t to a a o y xa na ins, te t e t o c e nd o plc ins Rik a t r r l t d o r a m n , utom a c m iato . s f c o s e a e t H T f l ig hr b yss ol ow n t om ol i w e e nay e r a lz d, i l ng a e, g nd r, hyp re i ncudi g e e e t nson, di e e ab t s, hit y s or of c dic ar a i s fce y,hit y f tok n ufiinc sor o s r e, e ry s he i c an s n a l ic m c h ge o br i CT , l ge e i an ar l son, c r i m b im , tm e o a doe ols i t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 38 -[17] PARIKH A R,LEE F C,YAU L,et al.MAVERICC,a randomized,Biomarker-stratified, phase Ⅱ study of mFOLFOX6-Bevacizumab versus FOLFIRI-Bevacizumaba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9,25(10):2988-2995.[18]葛燕露,朱迎萍,蒋军,等.同步放化疗联合艾迪辅助治疗对宫颈癌患者MMP-9、TIMP-1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3):9-12,16.[19]许聪聪.艾迪联合GP 方案与GP 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3):17-20.[20]郑航,向子玲,肖淦辰.基于系统评价的艾迪注射液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评价[J].中国处方药,2022,20(9):23-26.[21]肖吝生.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分析[J].药品评价,2019,16(20):70-71.(收稿日期:2023-10-07) (本文编辑:张爽)①南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西 南昌 330000通信作者:章洪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章洪斌① 郝楼① 李坤①【摘要】 目的:探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尤瑞克林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管内皮及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5月南昌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ACI 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施行静脉溶栓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施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尤瑞克林治疗。
梗死后出血转化的评估和处理
梗死后出血转化的评估和处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早期治疗的关键是通过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方法尽快使闭塞血管恢复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
但再灌注治疗后的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问题。
1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定义及分类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出血的部位既可在梗死灶内,也可在梗死灶远隔部位。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的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或MRI未发现出血,而再次头颅CT或MRI 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根据有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可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asymptomatic ICH,aSICH),表1是不同研究中对SICH的具体定义。
根据影像学上有无血肿占位效应,又将HT分为脑实质内出血(parenchymal hematoma,PH)和出血性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
表2是根据影像学特点(部位和形态),不同研究对AIS后出血转化定义的影像学分型,其中ECASS分型比较常用,图1是ECASS出血分型。
HI-1:沿梗死灶边缘的小点状出血;HI-2:梗死灶内片状无占位效应出血或多个融合的点状出血;PH-1: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轻度占位效应;PH-2: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或远离梗死灶的出血。
A~B为渗出型出血;C~D为血肿型出血。
图1 ECASS 出血转化分型2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海德堡分型,是什么样的?海德堡分型,主要将梗死后出血转化分为 3 型:1、型指梗死组织的出血转化,又分为 1a(HI1,散在点状,无占位)、1b(HI2,融合点状,无占位)、1c(PH1,血肿面积< 30% 梗死区域,无明显占位效应)三个亚型;2、型指局限于梗死区域的脑实质出血,又称 PH2 型,血肿面积≥ 30% 梗死区域,且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3、型指梗死区域外脑实质出血或颅内 - 颅外出血,又分为 3a(梗死远隔部位血肿)、3b(脑室出血)、3c(蛛网膜下腔出血)、3d(硬膜下出血)四个亚型。
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预后评估
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预后评估简介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
尽管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恢复血液供应和减少梗死面积,但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因此,预后评估对于衡量治疗效果和指导后续护理非常重要。
常见并发症以下是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的并发症:1.颅内出血:静脉溶栓治疗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颅内出血可导致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丧失。
2.栓子再栓塞:静脉溶栓治疗后,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栓子再栓塞的情况。
这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组织血供再次中断,进一步加剧脑损伤。
3.血栓栓塞: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溶栓药物可能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活化,导致出血性并发症和血栓栓塞。
4.出血性转化: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生出血性转化,即原本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区域转化为出血性脑卒中。
预后评估准确评估RtPA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预后对于制定后续治疗计划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后评估的常用方法:1.CT扫描:CT扫描可以帮助检测颅内出血和栓子再栓塞的情况。
颅内出血可通过扫描结果来确定出血范围和程度。
2.神经透视:神经透视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狭窄和栓塞情况。
这可以帮助确定血液供应是否恢复正常。
3.神经功能检查:神经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和恢复情况。
这可以用于预测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和康复时间。
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法,但并发症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对于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预后进行评估至关重要,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和护理策略,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并发症、出血转化发生机制和分型、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系统性出血等管理策略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并发症、出血转化发生机制和分型、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处理、系统性出血处理、血管再闭塞处理、血管源性水肿处理及溶栓治疗后过敏处理等管理策略静脉溶栓时间窗及溶栓药物发展历史影像技术的精准判断时间窗随着组织窗逐渐扩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药物的发展从第一代的尿激酶发展到第三代的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不断扩大,药物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副作用越来越小。
静脉溶栓常见并发症1)出血转化: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使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出血性卒中;2)系统性出血:AHA/ASA 指南提到: 系统性出血为溶栓后另一潜在并发症;3)血管再闭塞:血管再闭塞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常见并发症,提示预后不良;4)血管源性水肿:rt-PA →纤溶酶→补体和激激活→肥大细胞激活→组胺释放。
5)过敏:通常为轻度,表现是皮疹、支气管痉挛血管源性水肿、低血压、休克等。
出血转化发生机制及分型发生机制:由闭塞血管再通、再灌注损伤、侧支循环建立导致。
1)血管闭塞再通:闭塞栓子堵塞血管后,其远端的血管缺血麻痹,栓子崩解或向远端移行后,血液再通后,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血管渗出。
2)再灌注损伤:大面积梗塞的团块效应及周围组织水肿,压迫梗塞周围的血管引起的血液滞留,水肿减退后这些小血管发生再灌注,已发生坏死的小血管,破裂致斑点状、片状渗血。
3)侧支循环建立:由于新建成的侧支循环血管壁发育不健全,再通时受血液冲击引起出血。
HT 分型:1)临床分型无症状出血转化:有出血转化但NIHSS 评分没有增加轻微症状出血转化:NIHSS 增加1-3分严重症状出血转化:NIHSS 增加4分或4分以上2)影像学分型出血性梗死、脑实质血肿。
HI-1 型:梗死灶边缘斑片状小出血;HI-2 型:梗死灶内较多融合性斑片状出血,但无占位效应;PH-1 型:梗死内血肿,≤ 30% 梗死区,有轻度占位效应;PH-2 型:致密的血肿,> 30% 梗死区,有明显占位效应。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 H T的 分 型
不同类型的 H T有 着不同的危 险 因素 , 而且 常常对 应不 同的临床预 后 , 因此 了解 H T的 分 型对 于 其 防治 有 重要 意
义 。 目前 主 要 有 两 类 H T分 型 方 法 :
改 变及 MR I 上梗 死的体 积等 影像 学 因素密切 相 关, 所 以越
h内的 平 均 收 缩 压 明 显 高 于后 者 , 回 归 分析 也 显 示 了 I V T后
1 . 2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 学分 型
临床表现将 H T分 为症状性 脑 出血和 无症状 性脑 出血 , 代 表
8 0岁 无 明显 相 关 性 。 因 此 , 对 于 年 龄 >8 0岁 的 高龄 患 者 ,
H T风 险 不 应 成 为 其 不 适 于 进 行 I V T的 原 因。
l 4 J
。
为 了更 好 地 预 防 I V T后 H T的 发 生 , z k - 4 f l 开 始 探 究 与
之相 关的危 险因素 。本 文拟 对 I V T后 H T的相 关危 险 因素
研 究的 现 状 进 行 综 述 。
N H I S S评 分 通 常 用 来 评 价 患 者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的 严 重 程 度, 绝 大 多数 研 究 结 果 均 显 示 较 高 的 治 疗 前 N HI S S评 分 与 H T相 关 【 ] 2 1 。较 高的 治 疗 前 N H I S S评 分 常 与 C T上 早 期 缺 血
高血 糖 被 认 为是 H T的 一 个 重 要 的 独 立 危 险 因素 。P A -
C I A R O 关 系时
发现急性缺血性卒 中患者血糖 增高与 P H相 关 , 甚 至血糖 水
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估赵杨,胡岩芳,赵瑞杰,李喜朋摘要目的:构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模型进行评估㊂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 2022年6月收治的165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高龄AIS病人(年龄ȡ75岁),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脑CT复查病人是否发生HT分为非HT组(129例)和HT组(36例)㊂通过单因素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构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H-L拟合度曲线㊁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有效性㊁区分度㊂结果:HT组病人糖尿病史比例㊁心房颤动史比例㊁发病至溶栓时间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HT组(P< 0.05);糖尿病史㊁心房颤动史㊁发病至溶栓时间㊁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7.977,P=0.436,预测值与实际值大体一致;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63,0.976)],其截断值为0.24,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86.8%,表明该列线图区分度较好㊂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效性和区分度较好,有助于临床评估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为进行个体化预防HT提供便利㊂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出血性转化;列线图预测模型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4.01.03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脑卒中常见类型,在高龄人群中多有发生,其致残率㊁死亡率极高[1-2]㊂阿替普酶是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其常用于AIS病人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但在静脉溶栓过程中,AIS病人可出现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并发症,HT严重影响AIS病人预后[3-4]㊂研究发现,发病至溶栓时间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影响高龄AIS病人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5]㊂但临床仍缺乏直观㊁有效评估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的预测模型㊂因此,本研究分析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便对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会发生HT及时进行预测,实现个体化防治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 2022年6月邢台市人民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No.20191695)作者单位邢台市人民医院(河北邢台054000)通讯作者李喜朋,E-mail:****************引用信息赵杨,胡岩芳,赵瑞杰,等.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176-179.医院诊治的165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高龄AIS 病人(年龄ȡ75岁)的相关资料㊂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有关AIS的诊断标准㊂纳入标准:1)符合AIS诊断标准,经脑CT 确诊;2)病人均于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㊂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肺㊁肝㊁心㊁肾功能不全者;2)合并免疫系统疾病㊁出血性疾病㊁肿瘤㊁严重感染者;3)近3个月内发生胃肠出血㊁严重头颅外伤者或进行脑部手术者㊂所有AIS病人在rt-PA静脉溶栓后24h内进行脑CT复查,并根据‘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7]判定AIS病人是否发生HT,根据AIS病人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㊂非HT组129例,男72例,女57例,年龄75~89(81.90ʃ4.72)岁; HT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75~89(82.17ʃ5.01)岁㊂1.2信息收集运用统一数据收集表获取AIS病人信息,包括性别㊁年龄㊁饮酒㊁吸烟㊁糖尿病史㊁心房颤动史㊁高脂血症史㊁高血压史㊁高尿酸血症史㊁溶栓前舒张压㊁溶栓前收缩压㊁发病至溶栓时间㊁入院时NIHSS评分[8]等资料㊂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用R3.6.3软件/rms程序包构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分别使用H-L拟合度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㊁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此模型的预测有效性㊁区分度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单因素分析与非HT组相比,HT组病人糖尿病史比例㊁心房颤动史比例㊁发病至溶栓时间㊁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男性占比㊁年龄㊁饮酒比例㊁高血压史比例㊁吸烟比例㊁高尿酸血症史比例㊁高脂血症史比例㊁溶栓前舒张压㊁溶栓前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详见表1㊂表1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单因素分析项目非HT组(n=129)HT组(n=36)统计值P 男性[例(%)]72(55.81)23(63.89)χ2=0.7510.386年龄(岁)81.90ʃ4.7282.17ʃ5.01t=-0.2990.765饮酒[例(%)]32(24.81)14(38.89)χ2=2.7760.096吸烟[例(%)]38(29.46)11(30.56)χ2=0.0160.899糖尿病史[例(%)]10(7.75)9(25.00)χ2=8.2180.004心房颤动史[例(%)]13(10.08)11(30.56)χ2=9.4960.002高脂血症史[例(%)]44(34.11)15(41.67)χ2=0.7000.403高血压史[例(%)]71(55.04)22(61.11)χ2=0.4220.516高尿酸血症史[例(%)]64(49.61)19(52.78)χ2=0.0030.737溶栓前舒张压(mmHg)85.75ʃ9.3387.46ʃ10.23t=-0.9520.343溶栓前收缩压(mmHg)151.33ʃ20.27152.97ʃ21.09t=-0.4250.671发病至溶栓时间(min)150.84ʃ47.26198.02ʃ59.80t=-4.984<0.001入院时NIHSS评分(分)11.77ʃ3.6018.45ʃ6.12t=-6.246<0.0012.2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 为因变量(否=0,是=1),以糖尿病史(无=0,有=1)㊁心房颤动史(无=0,有=1)㊁发病至溶栓时间(连续变量)㊁入院时NIHSS评分(连续变量)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㊁心房颤动史㊁发病至溶栓时间㊁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Z=1.567ˑ有糖尿病史+1.997ˑ有心房颤动史+0.018ˑ发病至溶栓时间+0.412ˑ入院时NIHSS评分-11.419㊂详见表2㊂表2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χ2值P OR值95%CI糖尿病史 1.5670.602 6.7880.009 4.794[1.474,15.587]心房颤动史 1.9970.7547.0080.0087.364[1.679,32.396]发病至溶栓时间0.0180.0077.2600.007 1.018[1.005,1.032]入院时NIHSS评分0.4120.08324.400<0.001 1.510[1.282,1.778]常量-11.419 1.88836.568<0.0012.3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利用R软件构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各因素对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程度以分值表示,若高龄AIS病人有糖尿病史则为16分,有心房颤动史为20分,发病至溶栓时间为180min则为22分,入院时NIHSS评分为16分则为42分㊂详见图1㊂图1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2.4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评估绘制H-L拟合度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有效性,H-L 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7.977,P=0.436,预测值与实际值大体一致,详见图2㊂绘制ROC曲线评估此模型的区分度,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 (0.863,0.976)],其截断值为0.24,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86.8%,表明该列线图区分度较好,详见图3㊂图2H-L 拟合度曲线图3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ROC曲线3讨论目前,发病3.0~4.5h进行rt-PA静脉溶栓是治疗AIS的有效手段,其可重建缺血区循环,恢复血流灌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部分病人可发生HT,严重影响AIS病人预后[9]㊂研究发现,AIS多发于高龄人群,且高龄AIS病人血管弹性减弱,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使HT发生风险增加[5];且高龄AIS病人存在个体差异,不同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不同㊂因此,对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进行个体化预测,精准预防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尤其重要㊂本研究显示,HT组病人糖尿病史比例高于非HT 组,与张晓峰[10]研究结果相似,提示伴有糖尿病史的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较高,临床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特别关注有糖尿病史的病人,推测高水平血糖可引起细胞代谢损伤,使血管反应性降低㊁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从而降低其保护能力,且有高血糖病史病人的血管多呈现不同程度损伤,调节能力较差,发生AIS时更易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增加高龄AIS病人HT发生风险[11]㊂本研究中HT 组病人心房颤动史比例明显高于非HT组,与尹小燕等[12]研究结果类似,提示有心房颤动史的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概率较高,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对有心房颤动史的病人实时监控,分析可能原因,心房颤动病人可能存在陈旧性血栓,很难被rt-PA药物溶解,且心房颤动形成的栓子稳定性差,易导致栓子崩解㊁脱落,其携带的血管炎性相关因子可引发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炎症反应[12-14],促使伴有心房颤动史的高龄AIS病人HT发生风险升高㊂本研究中HT组病人发病至溶栓时间㊁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HT组,与D'Anna等[13]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发病至溶栓时间越长㊁入院时NIHSS评分越高,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概率越大,分析可能原因,发病至溶栓时间越长,病人更易发生灌注损伤,升高HT发生风险[15]㊂NIHSS评分是评估神经功能的量表,其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梗死面积越大,脑水肿及组织缺血梗死越严重,且脑组织缺血严重更易升高血管通透性,使再灌注后HT风险增加[16-17],对于发病至溶栓时间偏长㊁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的病人在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需慎重,以降低HT发生概率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糖尿病史㊁心房颤动史,发病至溶栓时间越长㊁入院时NIHSS评分越高均可能会增加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风险,临床应确定行rt-PA静脉溶栓AIS病人基本资料,判断以上因素对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程度,做好预防措施㊂列线图可对影响因素进行评分,将各因素评分相加所得的总评分可预测个体是否发生疾病或者病人是否发生并发症,有益于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18-20]㊂本研究构建了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 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将其可视化,若1例高龄AIS病人有糖尿病史(16分),无心房颤动史(20分),发病至溶栓时间为180min(22分),入院时NIHSS评分为16分(42分),则该病人预测总评分为100分,预测概率约为90%,表明此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概率为90%㊂本研究H-L拟合优度检验及ROC曲线评估表明,构建的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区分度,预测效果较好,为临床预测高龄AIS病人rt-PA 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提供参考依据㊂综上所述,糖尿病史㊁心房颤动史㊁发病至溶栓时间㊁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以上因素构建的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模型有效性㊁区分度较好,有利于临床制定个体化防治策略,降低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概率㊂但本研究样本较小,纳入变量固定,结果可能有一定偏倚,后期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验证该模型的实用性㊂另外,因时间㊁样本限制,未分析发生HT的高龄AIS病人预后情况㊂参考文献:[1]XIONG Y Y,WAKHLOO A K,FISHER M.Advances in acuteischemic stroke therapy[J].Circulation Research,2022,130(8):1230-1251.[2]AN N H,LUU V D,TON M D,et al.Thrombectomy alone versusbridging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preliminary results ofan experimental trial[J].Clin Ter,2022,173(2):107-114. [3]LEI Y S,LI H,LEI J Y,et al.Effec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microbleeds and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J].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22,26(3):779-786.[4]FAN H Y,LIU X J,LI S,et al.High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levels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Aging,2021,13(16):20762-20773.[5]李洪杰,杜昌儒,邓博师,等.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0,19(10):740-744.[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4):252-265.[8]FINOCCHI C,BALESTRINO M,MALFATTO L,et al.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Neurol Sci,2018,39(10):1751-1755.[9]SUH C H,JUNG S C,CHO S J,et al.MRI for prediction of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cta Radiologica,2020,61(7):964-972.[10]张晓峰.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2):38-41.[11]方焕焕,霍燕,侯青松,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29(7):454-457. [12]尹小燕,罗国刚,康丽,等.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9,27(1):22-28. [13]D'ANNA L,FILIPPIDIS F T,HARVEY K,et al.Extent of whitematter lesion is associated with early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lated to atrial fibrillation[J].Brain andBehavior,2021,11(8):e2250.[14]DANG H,GE W Q,ZHOU C F,et 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trialfibrillation and prognosis and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J].European Neurology,2019,82(1/2/3):9-14.[15]闫慧,赵雪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28(1):38-41.[16]WU Z M,ZENG M Y,LI C,et al.Time-dependence of NIHSS inpredicting function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strok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J].PostgraduateMedical Journal,2019,95(1122):181-186.[17]成旭静,耿红艳,刘新静.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IF-1α㊁AQP9水平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3):227-231.[18]XIE X H,YANG J,REN L J,et al.Nomogram to predict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fter intravenousthromboly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Asian population[J].Current Neurovascular Research,2021,18(5):543-551. [19]XU T C,YU D C,ZHOU W H,et al.A nomogram model for the riskprediction of type2diabetes in healthy Eastern China residents:a14-yea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15,166participants[J].The EPMA Journal,2022,13(3):397-405.[20]WAN Y P,WANG A J,ZHANG W,et al.Development andvalidation of a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overall survival incirrhotic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J].World Journal ofGastroenterology,2022,28(30):4133-4151.(收稿日期:2022-09-04)(本文编辑郭怀印)。
静脉溶栓24_h内血压变异系数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
静脉溶栓24 h内血压变异系数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杨红代全德 马瑜 吕小兰(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单元 商丘 476000)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24 h内血压变异系数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
方法:263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75例与非出血转化组188例。
比较两组溶栓24 h内血压变异系数差异,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24 h血压变异度(BPV)在预测出血转化中的价值。
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溶栓24 h BPV水平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
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 BPV升高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性增加(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静脉溶栓后24 h内BPV在预测出血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10、0.734、0.806、0.819、0.849,联合预测因子AUC为0.956。
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 BPV指标对患者出血转化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静脉溶栓血压变异度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3)23-0081-05引用本文杨红, 代全德, 马瑜, 等. 静脉溶栓24 h内血压变异系数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J]. 上海医药, 2023, 44(23): 81-85.Predictive valu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coefficient within 24 hour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NG Hong, DAI Quande, MA Yu, LYU Xiaolan(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 Shangqiu 476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coefficient within 24 hour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63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were divided into a bleeding conversion group with75 patients and a non-bleeding conversion group with 188 patien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24-hour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 were compared and a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nd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24-hour BPV in predicting bleeding conversion. Results: The 24 h BPV indicators were higher in the bleeding conversion group than the non-bleeding conversion group (all P<0.05).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tients with elevated 24 h BPV indicators had an increased risk of bleeding conversion (P<0.05). 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 of BPV indicators in predicting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within 24 h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ere 0.710, 0.734, 0.806, 0.819, and 0.849, respectively, and the combined predictor AUC was 0.956.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indicators of 24-hour BPV have certain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occurrence of bleeding transformation in patients.KEY WORDS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事件[1-2]。
血栓弹力图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血栓弹力图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符小丽;郑伟城;李金蕊;柯健霞;石铸【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22(25)5【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1-12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数据、血液学指标以及TEG结果,对可能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5例患者,其中31例(20%)溶栓后72 h内经CT/MRI判定为HT,HT组患者的基线NIHSS评分(10.3±4.8 vs.6.8±5.2,P=0.001)、合并心房颤动的比率(35.5%vs 9.7%,P<0.001)均显著高于非HT组患者;HT组患者的血小板数则显著低于非HT组患者[185(164,225.5)vs 224.5(190,263),P=0.009];血栓弹力图各参数的比较中,HT组凝血反应(R值)时间(4.88±1.04 vs 3.95±0.96,P<0.001)和凝固时间(K值)[1.6(1.4,1.9)vs 1.4(1.13,1.68),P=0.003]显著高于非HT组;凝固角(Angle)(67.16±4.28 vs 69.54±5.35,P=0.023)、最大血块强度(MA值)[60.3(57.35,63.8)vs 64.4(60.75,67.8),P=0.005]、凝血系数(CI值)(0.98±0.89 vs 2.22±1.37,P<0.001)则显著低于非HT组。
以是否出现出血转化作为应变量,进行2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两个模型均提示基线NIHSS评分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 1.195,95%CI1.08~1.323、OR 1.177,95%CI1.07~1.295,P=0.001),模型1提示凝血反应时间(R值)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独立相关(OR 3.368,95%CI 1.817~6.243,P<0.001)(模型1,R2=0.428);模型2提示凝血系数(CI值)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呈负相关,(OR 0.374,95%CI0.243~0.577,P<0.001,R2=0.409)(模型2);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显示,在凝血反应时间R临界值为4.29时,ROC曲线下预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面积为0.733(P=0.007),其灵敏度为91.7%,特异性为5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出血--危险因素
(1)年龄:每增加10岁,出血率提高1.3%,可能与 老年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尤其是脑血管淀粉样变有关。 (2)给药时间:严格在时间窗内给药出血发生率低 于10%。 (3) 溶栓药的剂量与类型:剂量越大,越容易发生 继发性脑出血。 (4)溶栓时合并用药:肝素抗凝治疗加重出血倾向, 目前不推荐在溶栓治疗的24小时内应用肝素及 阿司 匹林
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机制
继发性纤溶亢 进和凝血障碍
闭塞血管再通
再灌注损伤
侧枝循环建立
恢复血供后,缺血早期已 受损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使血液渗出 溶栓药物对神经血管单 元的基质蛋白可有分解 作用
梗死后期血脑屏障通透性 增加且伴有再灌注出血
继发炎性反 应,血脑屏 障破坏等
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 完整性的破坏
●急查血常规、钾钠氯、心肌酶、凝血四项: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 血糖:8.4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V1呈Rs型改变、ST-T改变。
2018-01-29,08:37颅脑CT
CT诊断:1.左侧大 脑中动脉密度较高 ,请结合临床 2.右顶部皮下软组 织增厚,密度增高, 皮下血肿?请结合 临床; 3.右侧上颌窦炎,考 虑左侧上颌窦囊肿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3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症
● ● ● ●
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症状出现<3h 年龄≥18岁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AIS静脉溶栓时间和用药推荐
1、AIS发病45h内,对适应证患者推荐基于临床和颅脑CT平扫选择给予静脉rtPA溶栓治疗,越早溶栓,获益越大、风险越小(I类证据,A级推荐)。用法:rt-PA 0.9mg /kg(最大剂量为90mg),其中总量的10%在最初1min内静脉推注,剩余的90% 以输液泵持续滴注1h(I类推荐,A级证据)。 2、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6h内,符合适应证的AIS患者可考虑静脉给予 尿激酶(UK)。用法: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 滴注30min(Ⅱ类推荐,B级证据)。 3、AIS发病4.5h内,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可以选择静脉给予低剂量rt-PA。用 法:rt-PA0.6mg/kg(最大剂量为60mg),其中总量的15%在最初1min内静脉推注,剩 余的85%以输液泵,持续滴注1h(Ⅱa类推荐,B级证据)。
尽管治疗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药物和方法越来越 多,但目前只有溶栓治 疗(化学/机械)、抗 血小板治疗和卒中单元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获 得了循证医学的支持, 其中溶栓是唯一能迅速 使闭塞血管再通的治疗 方法。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
脑卒中再通治疗手段
静脉溶栓(rt-PA ) 血管内治疗 动梗死表现:早期CT异常与病情严重均为 脑梗死溶栓治疗后果不良的相关因素。大面积脑梗死 时,即使溶栓血管也难再通,并且会使致死性颅内出 血增加。因此,对CT早期有梗死征象者不推荐溶栓 治疗。 (6)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在NINDS实验中,NIHSS 评分>20分的患者出血的概率是NIHSS评分<5分的11 倍,故有学者认为NIHSS评分>25分为溶栓的禁忌症。
溶栓后出血-SICH(评估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风 险)评分
1. 该评分是预测静脉溶栓后症状 性脑出血(SICH)的常用量表之 一。 2. 症状性脑出血定义(SITSMOST标准): 溶栓后36h内,相对基线/最低 NIHSS增加≥4分,影像显示有 占位效应的脑血肿。 3. 分值≥10 分患者发生SICH的 风险是0分患者的约70倍。
入院查体
●
T36.5℃
P96次/分
R20次/分
BP162/114mmHg
●一般内科检查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精神差,不完全运
动型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左 歪。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左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Bainski Sign可疑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静脉溶栓的利与弊
每100例患者
3例恶化 32例获益 65例无明 显变化
获益 : 风险 = 10:1
主要风险为颅内出血 •无症状颅内出血:出血后不伴神 经系统症状的恶化,通常不会影响 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症状性颅内出血(slCH): • 24小时内发生症状性 颅内出血的风险为6.4% (vs 不使用rt-PA发生率 为0.6%)。 • 1.5%的风险出现有严重 占位效应可能致死的出血。
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 浅析
杨春杰 宁津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要内容
静脉溶栓治疗的重要性 ●病例 ●出血性转化的评估 --机制 --危险因素 --分型 --管理方案
●
缺血脑卒中为影响中国人健康的重要疾病
•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是 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脑卒中在过去30年间呈增长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70%。
●
病例
入院查体
●
T 36.7℃
P 64次/分
R 23次/分
BP140/85mmHg
●一般内科检查:神志清,精神差,语言欠流利,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
光反应灵敏,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4次分,律不齐,心音强 不一,脉搏短绌,膜软,左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右侧肌力、肌张力大致 正常,左侧Bainski Sign(+),右侧Bainski Sign(-)。NIHSS评分13分。
2017-10-28,19:12复查CT
CT诊断: 1.右基底 节区出血 2.脑内多 发软化灶
颅内出血--特点
(1)发生率约6.4% (2)是溶栓治疗最危险的并发症,死亡率 高达50%-80%。 (3)多发生在梗死的中心区。 (4)有症状的出血多发生在溶栓后的2436小时内。 (5)常被溶栓后不合理用药所诱发(如普 通肝素的应用)
2018-02-05/06,10:32复查CT
CT诊断 1、右侧颞枕顶叶脑梗死 2、考虑右侧基底节-放射冠出血性脑梗死,右 侧侧脑室积血。
2018-02-14,15:31左下肢静脉彩超
彩超诊断 1、左下肢腘静脉下端血栓形成 2、左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2018-02-14,14:47复查CT
CT诊断 1、右侧颞枕顶 叶脑梗死 2、符合右侧基 底节-放射冠出 血性脑梗死,右 侧侧脑室积血。
●急查血常规、钾钠氯、心肌酶、凝血四项: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 血糖:6.2mmol/L ●心电图:心房颤动,ST-T改变。
2018-02-04,09:21颅脑CT
CT诊断:1.脑CT平 扫未见明显异常: 2.右侧上颌窦炎
溶栓记录
患者于上午8时发病,于09:38护送至重症一科, NIHSS评分13分,经筛查,有溶栓适应症,无禁忌症、 于10:19给予rt-PA5mg iv,10:20开始给予rt-PA45mg 泵入溶栓,11:19溶栓结束,溶栓后2小时 NIHSS评 分13分,溶栓不成功,溶栓过程中无头痛、发热、 皮肤粘膜出血、血尿、血便等情况。
•患病人数超过1100万人 高患病率 •每年新增250万人,世界 最高
缺血性卒中
69.6%
高复发率 •5年复发率高达40%以上
SAH 4.4%
脑出血 23.8%
脑卒中
不确定 2.1%
高致残率 高死亡率
•存活患者中3/4丧失劳动 能力
•每年110-160万人死于脑卒中 •全球第二大死因,中国第一 死因
高XX,女,64岁,主诉“神志不清2小时”于2018-0129,08:52入院。 ●患者于入院2小时前突然出现神志不清,跌倒在地,呼之可睁 眼,不能回答问题,右侧肢体不动,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 无抽搐,在家未特殊处理,急120来院,急诊医师给予行颅脑CT 后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来,神志不清,大小便未排未进饮食。 ●既往子宫切除术病史20余年;自诉心脏病病史10余年,平兼活 动后无喘,具体不详,口服丹参治疗;发现高血压病10余天,收缩 压最高达160 mmhg,口服药物治疗;近10余天患者受凉后出现 低热,在家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否认糖尿病等慢性病病史,无肝 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重大外伤及输血史, 无特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吸烟史40支/天×40余年。
2018-01-29,16:58复查CT
CT诊断 1、左侧额颞顶枕岛叶及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 脑梗死 2、左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 3、右侧上颌窦炎 4、左侧上颌窦囊肿
2018-01-30,10:10复查CT
CT诊断 1、左侧额颞顶枕岛叶及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 脑梗死 2、左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 及蛛网膜下腔
●
病例
入院查体
●
T36.8℃
P56次/分
R22次/分
BP134/78mmHg
SO2 98%
●一般内科检查心率56次/分,心音低顿,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神经
系统查体: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查体不合作,双眼向左侧凝视,双侧 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肢体刺激可动,右 侧肢体刺激不动,双侧Bainski Sign(-)。NIHSS评分25分。
静脉溶栓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2775例患者 获益与溶栓时间关系
溶栓距离发病时间(分钟) OR值 0-90 2.55 91-180 1.64 181-270 1.34 >270(4.5小时) 获益?
95% CI 1.44-4.52 1.12-2.40 1.06-1.68
患者溶栓获益随时间推移而减少 3h内rt-PA溶栓可获益,静脉溶栓时间窗扩展到4.5h是 合理的,>4.5h尚缺乏充分的证据
●急查血常规、钾钠氯、心肌酶、心电图、凝血四项:结果未见明显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