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这3点要明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这3点要明晰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关键是早期再灌注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4.5h内静脉给予阿替普酶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而静脉溶栓的主要风险在于溶栓后出血转化(HT),这也是许多基层医院不愿意去开展溶栓治疗的主要顾虑,如果能对患者进行更好的个体化评估,减少出血转化风险的发生,这将有利于扩大静脉溶栓治疗的受益人群。

溶栓后出血转化概念及分类?

HT一般是指缺血性脑卒中经溶栓治疗后出现的颅内出血性病变。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类:

1)无sICH。

2)sICH:

轻微症状出血转化-NIHSS评分增加1~3分。

严重症状出血转化--NIHSS评分增加≥4分。

•根据影像学分类(ECASS标准):

1)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

①HI-1型:梗死边缘的小斑点状出血灶。

②HI-2型:梗死区域内部融合成片的出血,但无占位效应。

2)脑实质性出血(Parenchymal Hematoma,PH)

①PH-1型:血肿体积≤梗死体积30%,伴轻微占位效应。

②PH-2型:血肿体积>梗死体积30%,有明显占位效应以及远离梗死区的出血。

在临床中,我们更需注意PH-2型,其发生的出血转化与患者的预后关系非常密切。

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总出血转化率为18.14%,症状性出血转化比例为1.48%。

此外,症状性脑出血(sICH)的发生率与使用阿替普酶的剂量也有关,大于0.9mg/Kg的剂量有更高的是sICH发生率,0.6mg/Kg的剂量有更低的是sICH发生率。

图1:有关HT的国内外研究结果(临床特征)

图2:有关HT的国内外研究结果(sICH发生率)

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

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机制较复杂,与闭塞血管再通、再灌注损伤、侧支循环建立以及阿替普酶诱导的凝血障碍等有一定关系。

目前有证据的危险因素,包括:卒中严重程度、高龄、高血压、房颤、糖尿病、肾功不全、充血性心衰、缺血性心脏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影像学梗死灶已呈现、脑微出血。

影响症状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是:基线NIHSS,房颤病史。

特异性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AxL)通路可能降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

溶栓后预后评价常用指标?

溶栓后的预后评价主要依据三类指标,包括血液学指标、影像学指标、量表评分。

1多种血液学指标可预测静脉溶栓患者临床预后

包括血常规指标、甘油三酯血糖指数、直接胆红素、氮端前体BNP(NT-proBNP)等。

2多种影像学指标可预测预测静脉溶栓患者临床预后

如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能预测3个月的不良预后,脑白质病变,3个及3个以上的脑微出血灶可预测3个月的不良预后等。

3当前静脉溶栓后预后评价的指标多种多样,存在较大局限性,因此探索新的评价指标是有必要的。

对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溶栓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特点及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发现: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基线NIHSS评分和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对溶栓患者进行预后评价是可行的。

目前脑损伤标记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清GFAP和S100β已被证明可预测脑梗死患者3个月临床结局。同时其团队同样

也探究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脑损伤标志物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表示:静脉溶栓后24h的脑损伤标志物PGP9.5(UCH-L1)水平与患者3个月临床预后独立相关,可以作为临床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