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的生平事迹

狄仁杰的生平事迹狄仁杰是唐代、武周政治家,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狄仁杰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狄仁杰的人物生平1.早期事迹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出任汴州判佐,后在阎立本的推荐下,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后来,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一年之内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一时名声大振。
2.尽忠职守676年( 仪凤元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要处死他们,狄仁杰却认为他们不应判死罪。
唐高宗怒道:“他们是让我作不孝之子,必须要杀他们。
”狄仁杰道:“汉朝时有人盗取高庙玉环,汉文帝想要灭其族,张释之直谏道:‘假如盗取了长陵一把土,将如何按律加其罪?’于是罪只杀一人。
陛下的法律悬挂在宫外阙门上,法律规定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的,罪不至于死而让他们去死,这是什么缘故呢?现在误砍一株柏树,就杀掉二位大臣,后世之人将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高宗于是免去了二人的死罪。
几日后,狄仁杰被授予为侍御史。
679年(调露元年),司农卿韦机督建完成宿羽、高山、上阳等宫,狄仁杰以宫室太过壮丽为由上表弹劾,韦机因此被免官。
不久,狄仁杰又弹劾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跋扈,请求交付法司审理。
高宗下诏宽宥,狄仁杰道:“朝廷虽然缺乏人才,但是却不缺王本立这种人。
陛下为什么要爱惜此人,而亏损王法呢!如果一定要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贬到没人的地方,给将来忠贞的人作为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
不久,狄仁杰加朝散大夫,又改任度支郎中,并在高宗前往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县)时,充任知顿使。
3.治理地方686年(垂拱二年),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在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拥戴,宁州百姓还为他立碑颂扬。
当时,右台监察御史郭翰巡察陇右诸州县,弹劾了大批官员。
到达宁州后,见颂扬刺史美德的人不绝于路,郭翰对人说:“一到州境内,就知道治理的如何了。
[精品]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只是区区三品官
![[精品]一代名相狄仁杰为何只是区区三品官](https://img.taocdn.com/s3/m/e4359fedf78a6529657d53b0.png)
原文地址:作者:狄仁杰的三品已经是宰相了,和后世明清时代一品才是顶级高官不同,在唐朝宰相也只是享受三品待遇。
一品二品则大多是崇高的虚衔。
在唐朝,宰相一般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表示享受三品待遇。
唐朝实行群相制,宰相少的时候五六人,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十几人。
宰相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位,可以把唐朝宰相理解为今天的常委之类,他们的权力来自于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参与中枢决策。
宰相们的本身职位,有可能比三品高,也可能比三品低(绝大多数情况是比三品低)。
狄仁杰第一次出任宰相,本职是地官侍郎,这个职位的品级是正四品上。
狄仁杰第二次出任宰相,职位是鸾台侍郎,品级也是正四品上。
本职的品级均低于正三品。
唐朝的一二品官员,分品级情况如下。
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三师三公均是不常设的崇高虚衔。
天策上将是李渊为李世民发明的官职,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做过。
正一品的爵位有亲王、公主。
从一品的官职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太子三师或东宫三师,也是不常设的崇高虚衔。
文散官的开府仪同三司和武散官的骠骑大将军也是从一品,散官只是表示级别,不是实职。
从一品的爵位有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和大行台尚书令。
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经出任过,长期不授人。
大行台尚书令只有在唐朝建国初战争时期存在过。
正二品的散官有文散官的特进和武散官的辅国大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
正二品还有勋官上柱国。
勋官可以理解为一种荣誉称号,实际意义不大,相对容易拿到。
从二品的官职有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尚书左右仆射唐初一度是当然的宰相,后来也需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才能算宰相。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也是一种不常设的崇高虚衔。
京兆/河南/太原府牧一般由秦王之类兼任,臣子做的情况很少。
狄仁杰是哪个朝代的人

狄仁杰是哪个朝代的人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
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后犯颜直谏,力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一、踏入仕途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被授为汴州判佐,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
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
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充任知顿使。
二、累职拜相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刺史。
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爱戴。
宁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
当时,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弹劾了大批州县官吏。
但当他到达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境内后,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称颂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荐狄仁杰。
不久,狄仁杰被征拜为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
当时,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间自行设立、不在祀典的祠庙)。
狄仁杰奏知朝廷,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四所祠庙,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
不久,狄仁杰又改任文昌右丞。
同年九月,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
当时,越王李贞在豫州(治今河南汝南)起兵反抗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
宰相张光辅率军讨平叛乱,但却纵容部将大肆勒索。
狄仁杰一概不予听从,还正言斥责张光辅,称其之罪甚于李贞。
一代名相狄仁杰

小官 员 ,都 对他 表 示敬 意 , 给 予好评 。当时工 部 尚书阎 立 本 为河 南道 黜 陟使 ( 升 有 降 官吏 之 权 的 钦 差 大 臣 ) ,
俗传 如 果 有女 人穿 着 华丽 的
衣 裳 , 妒 女 祠 旁 经 过 , 会 从 就
招 来风 雷之 变、 受到惊: 吓。当 时的并 州刺 史李 冲 玄 下令 征
在此 云 下 。” 立 许久 。成 语 “ 站 白云亲 舍 ” 由此 而 丈 夫 哉 ” 。出 为 宁 州 翻 史 , 和 戎 落 , 其 欢 心 , l 抚 得 郡
来。后升 为中央 大理寺 ( 当于 最高 法院 ) 相 的大理 人 立 碑 以 颂 。
丞。
6 8年 , 则 天 为太 后 的第 五年 , 朝贵 族豫 8 武 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奏 , 明真 象 , 求 “ 恤 ” 说 请 仁 。武 则 天相 信 狄 仁 杰 . 儿子 来 换 被 子 , 回到 家里 , 开 被 子 , 出 冤状 , 拆 取
立 即 下 诏 , 杀一 人 , 把这 些 人 流放 丰 州 ( 不 而 今 就到 朝廷 去上 告 。则 天皇 帝接 到 冤状 ,召 见狄 仁
杰出的政 治 家。
武 则 天 成 为皇 后 的 第 六年 (6 60年 ) 月 , 二 高 宗和 武 则天 来 到并州 , 瞻仰 了高 祖和 太 宗在 晋祠 的遗 迹 、 回文水 看望 了父老 们。 在并 州城 西 郊检
他们 住 在 了 并 州府 , 派 了狄 仁 委 狄仁 杰青年 时期 ,考 中 了科举 里 面的 “ 明圣 阅过 军 队 之 后 ,
一
代 名 相 狄 仁
狄 仁 杰 , 怀 英 , 于 唐 贞 观 四年 (3 , 字 生 60)卒 树 而杀 掉两 个将 宫。高 宗终于 收 回成命 。过 了八 于 武则 天 久视 元年 (0 70年 )今 太 原 市小 店 区狄 天 , 仁杰就 被提 升 为侍御史 。 , 狄 村人 。地 方志说 , 狄村村 中 旧时有慈 恩寺 , 记谓 碑 寺基 即狄 仁 杰故 宅 。狄仁 杰 为武 则天 时期 宰相 ,
唐朝名相狄仁杰,名人故事

唐朝名相狄仁杰,名人故事
狄仁杰年青时,生得面如冠玉,眉清目秀,相貌英伟。
赴京应考途中投宿旅店,夜静灯下读书,突然一位美艳少妇来到他房里,原来是旅店主人的媳妇,结婚不久,丈夫去世,日间见狄仁杰俊秀非凡,春心澎湃难以克制,候至晚间以借火为由向狄仁杰挑情,不料狄仁杰虽然知道她的来意,却丝毫不动心,诗词,而且友善地说:‘见
‘你相
‘当你
的名节,况且你上有年老的公婆,下有年幼的儿子,都需要你一人承担照顾,如果与我通奸,随我而去,公婆、幼子将顿失依靠。
古代妇人守节美德为世人称颂,例如韩久英,因恐怕遭色贼奸淫,而持刀割去自己的鼻子;又如高仲举的夫人逢淫贼,用镜柄刺双目,毁容以保贞。
还有其它许多节妇为保贞节,有的投井,有的以热油烫面毁容,以种种方法确保洁白身躯。
’少妇听了狄仁杰这番话之后,感动得流泪满面,拜谢说:‘感谢恩公大德,不但保全我的贞节,又教我遏欲的方法,从今以后,
一定心如止水,冰清玉洁,坚守妇节,以报恩公今日教诲。
’然后再三拜谢而别。
狄仁杰为此事,作诗曰:
美色人间至乐春,我淫人妇妇淫人
色心狂盛思亡妇,遍体蛆攒灭色心
后来这位少妇,坚守妇节,而显名邻里,为人称颂。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狄仁杰简介资料

狄仁杰简介资料狄仁杰简介狄仁杰 (630 年-700 年) ,字怀英,并州太原 ( 今山西太原 ) 人,唐朝武周期间政治家。
狄仁优秀身于太原狄氏,从前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显贵著称。
天授二年 (691 年) 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当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苛吏来俊臣诬告谋反,免职坐牢,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
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 (697 年)再次拜相,担当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持续。
久视元年 (700 年) ,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人物平生踏入宦途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
他在一年内裁决大批积压案件,波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
调露元年 (679 年) ,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医生,后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 ( 在今山西静乐 ) ,充当知顿使。
累职拜相垂拱四年(688 年) ,狄仁杰充当江南巡抚使。
当时,江南之地遍及淫祠( 指民间自行建立、不在祀典的祠庙) 。
狄仁杰奏知朝廷,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只留下四所祠庙,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员。
不久,狄仁杰又改任文昌右丞。
同年九月,狄仁优秀任豫州刺史。
当时,越王李贞在豫州 ( 治今河南汝南 ) 起兵抗争武则天。
宰相张光辅率军讨平反叛,但却纵容部将大举讹诈。
狄仁杰一概不予遵从,还正言训斥张光辅,称其之罪甚于李贞。
张光辅记恨在心,便于回朝后弹劾狄仁优秀言不逊,欺侮宰相。
狄仁杰所以被贬为复州刺史。
天授二年 (691 年) 九月,狄仁杰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武则天对他道:“你在汝南为官时有优秀的政绩,但却有人在中伤你,你可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答道:“假如陛下以为臣做错了,臣当悔过 ; 假如陛下理解臣并没有过失,这是臣的好运。
狄仁杰个人简历

狄仁杰个人简历你看过神探狄仁杰,那么你知道狄仁杰的事迹吗?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狄仁杰个人简历”,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狄仁杰个人简历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
生平事迹早期事迹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
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
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
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狄仁杰执法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
力劝武则天立唐嗣。
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
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朝中政风为之一变,皆为中兴名臣。
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尽忠职守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杰出政治家狄仁杰的故事大全_狄仁杰人物简介

杰出政治家狄仁杰的故事大全_狄仁杰人物简介狄仁杰(公元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
出身官宦家庭,祖狄孝绪,贞观年间任过尚书左丞,父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
关于这位杰出政治家的故事,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以下故事内容,希望你能喜欢。
人物简介狄仁杰是武则天称帝时期的着名宰相,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他智慧过人,才华出众,为官刚正,遇事果断,敢作敢为,且多谋划,出计为民,建策为国。
他献策能服智慧聪颖、权谋超群的武则天,甚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人物故事狄仁杰有奇才。
但他的才华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
有三个小故事足以说明。
其一,专心攻读。
仁杰幼年时读书非常专心致志,亦很聪慧。
有一次,他家有个门人犯了公案,县吏到他家调查了解,家里的人都殷勤地出去迎接,唯仁杰坚坐读书,不闻不接。
县吏责备他无礼,仁杰回答说:“书卷中的圣人甚多,我都忙不过应对,那里还有空时间顾及偶然到来的俗吏,你又何必责怪我呢!”说得县吏哑口无言。
其二,磨练基层。
仁杰明经及第后,在地方上任不起眼的小官时间很长,但他毫无怨言,刚直用事,磨练自己。
还曾遭人诬陷而坐牢。
好在工部尚书阎立本明察秋毫,在审讯中不仅查明了他的冤情,还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赞他说:“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于是荐授他为并州都督府法曹。
其时,仁杰家住河阳(今河南孟县),在赴任路过太行山时,因怀念家人。
伫立山头良久,对左右人说:“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白云亲舍”这一成语由此而出,并成了游子们万古思亲的名言!其三,义感同僚。
狄仁杰在并州任法曹时,同僚郑崇质接到命令出使边远绝域,此时其老母病,急需照顾。
仁杰知其难,便主动向上司蔺仁基请求代郑出使。
蔺当时正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见狄仁杰如此讲义气,自愧自己不如,乃主动找李谈和,他向李说了狄的义举后,感叹说:“吾等岂独无愧耶?”,于是两人相好如初。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由于狄仁杰长期任职基层,政绩显着,被唐高宗任命为大理丞,是为六品的审判官,此时狄仁杰已四十七岁了,他到任之后,以其刚正不阿和卓越的才华,办案理狱,深得百姓的拥戴和高宗的赞叹。
【名人故事】唐朝名相狄仁杰

【名人故事】唐朝名相狄仁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里,有一位名相狄仁杰,他是一位才华横溢、智慧过人的政治家和侦探,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赏识,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狄仁杰的故事吧。
狄仁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士人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读书写字,没有机会考取功名。
狄仁杰并不因此而气馁,他积极参加考试,力争上游。
天赋的聪明才智使得狄仁杰在科举考试中闯关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他先后成为国子监教授和太子洗马,以优异的表现为自己积累了声誉。
后来,唐太宗发现了狄仁杰的才能,他任命狄仁杰为国子监监正,以便亲自培养他。
狄仁杰在国子监内从事教育工作时,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他们丰富的知识和启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他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使得学生们对学习更加感兴趣。
狄仁杰在任教的还积极应对政府班子的各种问题,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政治论文,对国家的政策提出建议。
他的理论深入浅出,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唐太宗对狄仁杰的才能很是欣赏,他将狄仁杰任命为侍中,负责统筹朝政。
狄仁杰在中枢之地,运筹帷幄,谋定而后动,使得朝廷运行得井井有条。
狄仁杰在任侍中期间,发挥了卓越的智慧,处理了许多重大事件。
他通过改革征收负担过重的税收制度,改善了民生,使得人民得到了更好的生活。
他还积极开展水利工程,修建了许多水渠和堤坝,解决了灾害频发的问题。
除了治理国家问题,狄仁杰还执法严明,为民伸张正义。
他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刑侦队伍,破获了许多重大的刑事案件。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机智过人的侦查方法得到了真相,为很多无辜者洗刷了罪名,也为国家的安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狄仁杰的政治生涯并不平坦,他也面临过许多挑战和阻力。
有一次,他因言辞激烈得罪了宰相,被降级贬职。
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为国家服务。
他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总结经验,直到再次被唐高宗重新任命为侍中。
狄仁杰智勇过人,总是能够在困境中寻找到解决的办法,他对待每一个难题都从容不迫,头脑冷静、沉着应对。
【名人故事】唐朝名相狄仁杰

【名人故事】唐朝名相狄仁杰唐朝时期,狄仁杰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名相。
他睿智聪明,以清廉正直闻名于世,被誉为“开国名相”。
狄仁杰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深深地热爱国家,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年幼的他就展现了非凡的才智和聪明才智,很快成为了一名知名的学者。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赏识狄仁杰的才华,将他招入朝廷担任要职。
狄仁杰任职期间打击贪污腐败,秉公办事,深受人民和其他官员的赞赏。
他总是勤奋工作,聆听百姓的呼声,不断改进政策,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一次,唐太宗接到一封信,抱怨国家境内病死的牲畜数量不断增加,引发了民众恐慌。
太宗对此表示非常重视,他相信狄仁杰的能力,便命令他调查此事。
狄仁杰立即展开了调查,他亲自走访农民,了解他们的问题,还命令下属搜集相关的数据。
经过仔细分析后,他发现,牲畜病死的原因并非传染病,而是因为水源被污染导致的。
狄仁杰下令将污染的水域进行清理,修复受损的水源,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几个月后,牲畜的死亡率开始下降,原本黯淡的民心也渐渐恢复。
这次事件使得狄仁杰的名声更加远播,大家都称他为“明理明世之相”。
在狄仁杰的引导下,国家的治理逐渐健康起来,各项事务都井然有序。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唐太宗的大公无私以及狄仁杰清廉正直的政绩,使得一些官员心生嫉妒之情,密谋陷害狄仁杰。
他们编造了一个罪名,指控他贪污受贿。
狄仁杰面对这个无中生有的指控,感到非常愤怒和无奈。
他坚守信念,坚信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他向唐太宗请辞,自愿下台,要求彻底调查此事。
唐太宗对狄仁杰非常器重,不愿意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官员。
他下令彻查此事,并让其他朝廷大臣重新审视狄仁杰的政绩。
经过辨别,最终真相大白,狄仁杰被完全洗清了嫌疑。
在这次事件后,唐太宗更加重视狄仁杰的意见,经常亲自征求他的建议。
狄仁杰成为了朝廷的重臣,他运筹帷幄,处理国家大事,深受皇帝和百姓的敬爱。
狄仁杰不仅在政务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对文化和教育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名人故事】狄仁杰简介

【名人故事】狄仁杰简介狄仁杰个人资料中文名:狄仁杰别名:字怀英、狄国老、狄梁公谥号:文惠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唐代、武周所处时代:武周、唐代时期出生地: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出生时间:公元630年逝世时间:公元700年8月5日职业:政治家职位:内史、鸾台侍郎、纳言、文昌右相,司空爵位:梁国公成就:犯言直谏,断案如神;劝立太子,延续唐祚;征讨突厥,稳定河北狄仁杰简介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生平简介狄仁杰,唐武则天时名相。
字怀英。
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
唐高宗时举明经,授汴州判佐,后为并州法曹参军。
仪凤(676?679)中为大理丞,断狱以平恕称。
高宗末,拜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毁吴、楚荒诞无稽的神祠一千七百余所。
武后当政初年,自文昌(即尚书)右丞出为豫州刺史。
垂拱四年(688),唐宗室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以反对武后,败亡,株连判处死刑的有六七百人,家口抄没入官的有五千口。
仁杰密疏申救,其众得以免死,改流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
那时镇压越王贞的将士横暴不法,向州县强取勒索,仁杰不理,严词责备领兵宰相张光辅。
后为光辅所诬,被贬为复州刺史。
又入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则天知道他在豫州的政绩,将他由洛州司马召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狄仁杰的简介

狄仁杰的简介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
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祖父:狄孝绪,官至尚书左丞。
父亲:狄知逊,官至夔州长史。
儿子:狄光嗣,历任司府丞、地官员外郎、汴州刺史、扬州长史、歙州别驾。
儿子:狄光远,曾持狄仁杰所写的帛书向武则天鸣冤,官至州司马。
儿子:狄景晖,曾任魏州司功参军,因贪婪残暴,受到百姓痛恨,致使狄仁杰的生祠被砸毁。
无暇语俗吏狄仁杰小时候,家里曾有门人被害。
县吏前来查问,众人都争相申辩,只有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不睬。
他面对县吏的责问,回答道:“我正在与黄卷之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理你们这些世俗的官吏。
”沧海遗珠狄仁杰早年曾被小吏诬告。
工部尚书阎立本时任河南道黜陟使,在审问之时发现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才,称赞道:“孔子说:‘观过知仁矣。
’你真可以说是沧海遗珠啊。
” 后世遂用“沧海遗珠”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白云亲舍狄仁杰在并州做官时,父母远在河阳治今河南孟县。
他登上太行山,回首南望,见一片白云在飘飞,对左右的人说:“我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
”他伫立怅望良久,直到白云散去方才离开。
后世遂用“白云亲舍”、“白云孤飞”等作为客居他乡,思念父母之辞。
斗南一人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要到很远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
中国古代名相狄仁杰

中国古代名相狄仁杰展开全文中国封建社会的盛唐早期,出现了一位睿智机敏,刚正不阿,政绩卓著,极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就是显赫于世,海内外闻名遐尔的千古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大原南郊区)人。
至今,其故里狄村尚有一株古槐,枝叶繁茂,世代相传为狄母手植。
而古槐旁仍有石碑一通,上刻“狄梁公故里”。
狄仁杰出生于庶族官僚家庭。
祖父狄孝绪,任太宗贞观朝尚书左丞。
父亲狄知逊官至州长史。
仁杰自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一俟长成便以明经举第,出任汴州参军。
初步仕途不久,即被污吏诬诉羁管,由黜陟使阎立本受理传讯。
召讯期间,仁杰直言据理,申诉冤情。
阎立本亦发现事属诬告,仁杰确实才学出众,实为“沧海遗珠”,遂举荐他为并州法曹参军。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出游汾阳宫,途经并州太原。
并州长吏李冲玄,因去汾阳官路经境内妒女祠,深恐皇后遭妒女之嫉,发生不测,使征发吏民数万新筑御道,取悦皇帝与皇后。
狄仁杰却竭力反对,不以为然地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避邪?”俱令作罢,免去了一场劳民伤财的繁重劳役。
高宗听到这个消息后,称赞仁杰“真丈夫矣”。
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擢升为大理丞,掌管国家刑法之权。
到任第一年,便亲躬审案,处理前任积案无数,牵涉人命17000多。
他明察善断,循律准确,拆诉冤狱,颇得时人称赞,一时名声鹊起。
就是这年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两位将军,因误砍大宗昭陵柏树,引得高宗大怒,立命将他们处死。
仁杰接到高宗斩杀两将的诏命,据理奏道:“国家法度已明,二人罪不当死。
”’高宗闻奏满脸不高兴地说:“诏命已出。
”狄仁杰犯额直谏:“今误伐一拍,便杀两将,若盗一扑,何以处之?不当杀而杀,是法不信于人。
我不能奉诏陷陛下于不道,恐后世议论陛下何为人主乎?”高宗闻言顿觉有理,遂收回成命,改处流刑。
至是,仁杰之名,初震京师。
后来,仁杰卸任大理丞之职,放任地方官,出任宁州刺史。
唐朝名相狄仁杰的故事

唐朝名相狄仁杰的故事本文是关于唐朝名相狄仁杰的故事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狄仁杰(630—700)字怀英,生肖虎,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
举明经。
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神功初复相,后入为内史,后又封为梁国公。
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着称。
狄仁杰坐怀不乱的故事狄仁杰年青时,生得面如冠玉,眉清目秀,相貌英伟。
赴京应考途中投宿旅店,夜静灯下读书,突然一位美艳少妇来到他房里,原来是旅店主人的媳妇,结婚不久,丈夫去世,日间见狄仁杰俊秀非凡,春心澎湃难以克制,候至晚间以借火为由向狄仁杰挑情,不料狄仁杰虽然知道她的来意,却丝毫不动心,而且友善地说:『见你如此艳丽动人,使我回忆起老和尚的话。
』少妇好奇地追问是甚么话,狄仁杰借机开导她说:『赴京前在寺中寄居读书,寺中老和尚见我相貌,曾经警戒我说:「你相貌堂堂,将来必定显贵闻达,但是须要谨记,千万不可贪色犯淫,前程尽毁。
」我说:「艳女美色,是人人皆喜爱,如何能够遏止这种欲念呢?」老和尚教导我说:「当你见到美貌艳姿,淫念冲动之时,如果将美女想象为吸血的狐狸精、毒蛇鬼怪;将她秀丽的面貌想象作害了大病既黄且瘦,犹如鬼脸一般;将迷媚的粉脂,想象作人临死的时候,面目青黑,七孔抽搐那样的丑恶难看;将诱惑人的窈窕丰姿,想象作感染梅毒溃烂,那恶臭的浓血,引来了无数的苍蝇,令人掩鼻疾走;一旦与她交合,不仅被吸取精血,精气枯竭,且百病交侵,受尽病魔折磨。
倘若能这样设想,淫念欲火就会静止得如清凉的寒冰了。
」老和尚的教诲,我一直谨记于心。
所以刚才初见你那撩人动情的丰姿艳容,正当欲火冒升之时,老和尚的话立刻在耳边响起来,炽热的欲火即刻下降。
【名人故事】唐朝名相狄仁杰

【名人故事】唐朝名相狄仁杰唐朝名相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被誉为“开国元勋之一”,曾经长期担任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位皇帝的重要参谋和侍卫,并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和杰出的成就。
狄仁杰出生于唐元和年间(公元609年),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子弟,从小就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聪明才智。
他年轻时曾经担任过长安县的军事官员和领军将领,深受士民们的爱戴和尊重。
因为他具有优秀的政治头脑和优秀的领导才能,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都非常欣赏他,视他为宗室。
唐高宗更是曾经将狄仁杰视为“乾坤八纲之一”。
唐高宗年间,狄仁杰担任过刑部侍郎、大理寺卿等多个官职,由于他具有极高的道德观念和纪律性,因此在公务中得到了极高的赞誉和成绩。
在唐高宗朝,他曾经任命为镇守河中的安东都护,有一次他奉命攻打反唐叛军,因为在部队中有许多士兵身染疾病,使得军心大乱,他想出了许多应对良策和治疗方法,最终成功地战胜了强大的叛军。
唐高宗朝中,唐朝正经历着开元盛世时期,国家繁荣昌盛,但是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和黑恶势力。
狄仁杰通过深入社会了解人情冷暖,逐步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调查手段和治理方法,通过法律手段和社会教育手段来加强对治安维护和社会秩序的管理。
他曾经破获了许多重大案件并作出了很多重要的法律判决,例如曾经一次成功地破获皇家珠宝盗窃案,还曾经协助他人破获了宦官权贵的反叛事件,鲜明地展现出了他的高明才能和无私奉献精神。
唐玄宗年间,由于一些权力斗争和内忧外患的因素,唐玄宗被迫退位,狄仁杰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和业务调整,但是他仍然保持警惕和清醒的头脑,没有被时代的变迁和弱化击垮。
唐玄宗离开之后,唐室越来越衰落,内外患难日益加深,狄仁杰一直忠诚于唐朝,努力为百姓服务,直到逝世,都深受大家的爱戴和尊重。
狄仁杰生前留下许多的文献和著作,如《狄公奏疏》、《治平三策》等,都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文化的重要资料。
他的思想和成就深受后人的传颂和崇拜,他被奉为“中国古代治安之神”和“东方之聪明”等美誉。
狄仁杰简介资料

狄仁杰简介资料狄仁杰,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狄仁杰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狄仁杰简介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
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狄仁杰人物生平踏入仕途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被授为汴州判佐,后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
他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
调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随唐高宗巡幸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充任知顿使。
累职拜相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为宁州刺史。
任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爱戴。
宁州百姓立碑勒石,以颂扬他的德政。
当时,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弹劾了大批州县官吏。
但当他到达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境内后,却不断听到当地百姓称颂刺史,因而向朝廷推荐狄仁杰。
不久,狄仁杰被征拜为冬官侍郎。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充任江南巡抚使。
当时,江南之地遍布淫祠(指民间自行设立、不在祀典的祠庙)。
唐朝名相狄仁杰

唐朝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年青时,生得面如冠玉,眉清目秀,相貌英伟。
赴京应考途中投宿旅店,夜静灯下读书,突然一位美艳少妇来到他房里,原来是旅店主人的媳妇,结婚不久,丈夫去世,日间见狄仁杰俊秀非凡,春心澎湃难以克制,候至晚间以借火为由向狄仁杰挑情,不料狄仁杰虽然知道她的来意,却丝毫不动心,而且友善地说:见你如
她说:
你上有年老的公婆,下有年幼的儿子,都需要你一人承担照顾,如果与我通奸,随我而去,公婆、幼子将顿失依靠。
古代妇人守节美德为世人称颂,例如韩久英,因恐怕遭色贼奸淫,而持刀割去自己的鼻子;又如高仲举的夫人逢淫贼,用镜柄刺双目,毁容以保贞。
还有其它许多节妇为保贞节,有的投井,有的以热油烫面毁容,以种种方法确保洁白身躯。
少妇听了狄仁杰这番话之后,感动得流泪满面,拜谢说:感谢恩公大德,不但保全我的贞节,又教我遏欲的方法,从今以后,一定心如止水,
冰清玉洁,坚守妇节,以报恩公今日教诲。
然后再三拜谢而别。
狄仁杰为此事,作诗曰美色人间至乐春,我淫人妇妇淫人
色心狂盛思亡妇,遍体蛆攒灭色心
后来这位少妇,坚守妇节,而显名邻里,为人称颂。
狄仁杰赴京应考,高中状元,官至宰相,辅助唐朝安邦定国,爱民如子,处处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一代名相狄仁杰

一代名相狄仁杰狄仁杰,字怀英,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今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
地方志说,狄村村中旧时有慈恩寺,碑记谓寺基即狄仁杰故宅。
狄仁杰为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
狄仁杰青年时期,考中了科举里面的“明经科”,被任为汴州。
官职虽然不大,却是重要的地方官,和狄仁杰有过接触的大小官员,都对他表示敬意,给予好评。
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他上任时,双亲在河阳,狄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对左右说:“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站立许久。
成语“白云亲舍”由此而来。
后升为中央大理寺的大理丞。
唐高宗李治当皇帝时多病,国政主要由皇后武则天处理。
一天,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与中郎将范怀义,误伐唐太宗陵上的一株柏树,高宗夫妇得知大怒,下令将其处斩。
大理丞狄仁杰却上奏说,按法律和事实,他二人不应该处死,高宗发怒说:“照你这样说,那就是要让我当不孝之子了,不行。
‘必杀之’。
”狄仁杰并不害怕,引史说理,犯颜直谏。
他说,国家有法律作准绳,皇帝也不能以喜怒释人杀人。
罪不至死的,就不能乱杀,更不能因为误伐一棵柏树而杀掉两个将官。
高宗最终收回成命。
过了几天,狄仁杰就被提升为侍御史。
武则天成为皇后的第六年(660年)二月,高宗和武则天来到并州,瞻仰了高祖和太宗在晋祠的遗迹,回文水看望了父老们。
在并州城西郊检阅过军队之后,他们住在了并州府,委派了狄仁杰一个临时职务,叫“知顿使”,掌管行宫布置任务。
高宗武后要出游隋炀帝的汾阳宫,需要路过有名的“妒女祠”。
俗传如果有女人穿着华丽的衣裳,从妒女祠旁经过,就会招来风雷之变、受到惊吓。
当时的并州刺史李冲玄下令征集数万军民人马,另修一条大道,绕过妒女祠。
狄仁杰知道后,马上反对劳民伤财另开新道,主张就走原路,不用害怕。
他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避耶?”结果走原路到汾阳宫,“帝壮之曰:真丈夫哉”。
唐朝名相狄仁杰

唐朝名相狄仁杰(故事二)狄仁杰年青时,生得面如冠玉,眉清目秀,相貌英伟。
赴京应考途中投宿旅店,夜静灯下读书,突然一位美艳少妇来到他房里,原来是旅店主人的媳妇,结婚不久,丈夫去世,日间见狄仁杰俊秀非凡,春心澎湃难以克制,候至晚间以借火为由向狄仁杰挑情,不料狄仁杰虽然知道她的来意,却丝毫不动心,而且友善地说:『见你如此艳丽动人,使我回忆起老和尚的话。
』少妇好奇地追问是甚么话,狄仁杰借机开导她说:『赴京前在寺中寄居读书,寺中老和尚见我相貌,曾经警戒我说:「你相貌堂堂,将来必定显贵闻达,但是须要谨记,千万不可贪色犯淫,前程尽毁。
」我说:「艳女美色,是人人皆喜爱,如何能够遏止这种欲念呢?」老和尚教导我说:「当你见到美貌艳姿,淫念冲动之时,如果将美女想象为吸血的狐狸精、毒蛇鬼怪;将她秀丽的面貌想象作害了大病既黄且瘦,犹如鬼脸一般;将迷媚的粉脂,想象作人临死的时候,面目青黑,七孔抽搐那样的丑恶难看;将诱惑人的窈窕丰姿,想象作感染梅毒溃烂,那恶臭的浓血,引来了无数的苍蝇,令人掩鼻疾走;一旦与她交合,不仅被吸取精血,精气枯竭,且百病交侵,受尽病魔折磨。
倘若能这样设想,淫念欲火就会静止得如清凉的寒冰了。
」老和尚的教诲,我一直谨记于心。
所以刚才初见你那撩人动情的丰姿艳容,正当欲火冒升之时,老和尚的话立刻在耳边响起来,炽热的欲火即刻下降。
你能够励志守节,乃难能可贵,切勿因一时的冲动,而败坏你的名节,况且你上有年老的公婆,下有年幼的儿子,都需要你一人承担照顾,如果与我通奸,随我而去,公婆、幼子将顿失依靠。
古代妇人守节美德为世人称颂,例如韩久英,因恐怕遭色贼奸淫,而持刀割去自己的鼻子;又如高仲举的夫人逢淫贼,用镜柄刺双目,毁容以保贞。
还有其它许多节妇为保贞节,有的投井,有的以热油烫面毁容,以种种方法确保洁白身躯。
』少妇听了狄仁杰这番话之后,感动得流泪满面,拜谢说:『感谢恩公大德,不但保全我的贞节,又教我遏欲的方法,从今以后,一定心如止水,冰清玉洁,坚守妇节,以报恩公今日教诲。
名人故事:唐朝名相狄仁杰-作文

名人故事:唐朝名相狄仁杰狄仁杰年青时,生得面如冠玉,眉清目秀,相貌英伟。
赴京应考途中投宿旅店,夜静灯下读书,突然一位美艳少妇来到他房里,原来是旅店主人的媳妇,结婚不久,丈夫去世,日间见狄仁杰俊秀非凡,春心澎湃难以克制,候至晚间以借火为由向狄仁杰挑情,不料狄仁杰虽然知道她的来意,却丝毫不动心,而且友善地说:‘见你如此艳丽动人,使我回忆起老和尚的话。
’少妇好奇地追问是甚么话,狄仁杰借机开导她说:‘赴京前在寺中寄居读书,寺中老和尚见我相貌,曾经警戒我说:‘你相貌堂堂,将来必定显贵闻达,但是须要谨记,千万不可贪色犯淫,前程尽毁。
’我说:‘艳女美色,是人人皆喜爱,如何能够遏止这种欲念呢?’老和尚教导我说:‘当你见到美貌艳姿,淫念冲动之时,如果将美女想象为吸血的狐狸精、毒蛇鬼怪;将她秀丽的面貌想象作害了大病既黄且瘦,犹如鬼脸一般;将迷媚的粉脂,想象作人临死的时候,面目青黑,七孔抽搐那样的丑恶难看;将诱惑人的窈窕丰姿,想象作感染梅毒溃烂,那恶臭的浓血,引来了无数的苍蝇,令人掩鼻疾走;一旦与她交合,不仅被吸取精血,精气枯竭,且百病交侵,受尽病魔折磨。
倘若能这样设想,淫念欲火就会静止得如清凉的寒冰了。
’老和尚的教诲,我一直谨记于心。
所以刚才初见你那撩人动情的丰姿艳容,正当欲火冒升之时,老和尚的话立刻在耳边响起来,炽热的欲火即刻下降。
你能够励志守节,乃难能可贵,切勿因一时的冲动,而败坏你的名节,况且你上有年老的公婆,下有年幼的儿子,都需要你一人承担照顾,如果与我通奸,随我而去,公婆、幼子将顿失依靠。
古代妇人守节美德为世人称颂,例如韩久英,因恐怕遭色贼奸淫,而持刀割去自己的鼻子;又如高仲举的夫人逢淫贼,用镜柄刺双目,毁容以保贞。
还有其它许多节妇为保贞节,有的投井,有的以热油烫面毁容,以种种方法确保洁白身躯。
’少妇听了狄仁杰这番话之后,感动得流泪满面,拜谢说:‘感谢恩公大德,不但保全我的贞节,又教我遏欲的方法,从今以后,一定心如止水,冰清玉洁,坚守妇节,以报恩公今日教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名相狄仁杰狄仁杰,字怀英,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今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
地方志说,狄村村中旧时有慈恩寺,碑记谓寺基即狄仁杰故宅。
狄仁杰为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
狄仁杰青年时期,考中了科举里面的“明经科”,被任为汴州。
官职虽然不大,却是重要的地方官,和狄仁杰有过接触的大小官员,都对他表示敬意,给予好评。
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他上任时,双亲在河阳,狄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对左右说:“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站立许久。
成语“白云亲舍”由此而来。
后升为中央大理寺的大理丞。
唐高宗李治当皇帝时多病,国政主要由皇后武则天处理。
一天,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与中郎将范怀义,误伐唐太宗陵上的一株柏树,高宗夫妇得知大怒,下令将其处斩。
大理丞狄仁杰却上奏说,按法律和事实,他二人不应该处死,高宗发怒说:“照你这样说,那就是要让我当不孝之子了,不行。
‘必杀之’。
”狄仁杰并不害怕,引史说理,犯颜直谏。
他说,国家有法律作准绳,皇帝也不能以喜怒释人杀人。
罪不至死的,就不能乱杀,更不能因为误伐一棵柏树而杀掉两个将官。
高宗最终收回成命。
过了几天,狄仁杰就被提升为侍御史。
武则天成为皇后的第六年(660年)二月,高宗和武则天来到并州,瞻仰了高祖和太宗在晋祠的遗迹,回文水看望了父老们。
在并州城西郊检阅过军队之后,他们住在了并州府,委派了狄仁杰一个临时职务,叫“知顿使”,掌管行宫布置任务。
高宗武后要出游隋炀帝的汾阳宫,需要路过有名的“妒女祠”。
俗传如果有女人穿着华丽的衣裳,从妒女祠旁经过,就会招来风雷之变、受到惊吓。
当时的并州刺史李冲玄下令征集数万军民人马,另修一条大道,绕过妒女祠。
狄仁杰知道后,马上反对劳民伤财另开新道,主张就走原路,不用害怕。
他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避耶?”结果走原路到汾阳宫,“帝壮之曰:真丈夫哉”。
688年,武则天为太后的第五年,唐朝贵族豫州刺史李贞举兵反对则天临朝。
他带领5000人马,叫士兵带上护身符,请和尚道士念经来求胜。
在豫州城东40里的地方一战即败,李贞全家闭门自杀。
进讨李贞的是大将张光辅的30万大军,豫州百姓听说大将张光辅将要来到,纷纷出城投降唐军。
但张光辅的将士多贪功贪财,竟抢掠、屠杀百姓。
这时,狄仁杰刚回朝当尚书省的左丞,李贞一破,武则天就派他去当豫州刺史。
野蛮的张光辅一伙入城以后,又以搜查李贞党羽为名,随意搜捕,受连累的有六七百家。
沦为官府奴婢的约有5000人,被判处死的约2000人。
狄仁杰看到许多人无辜受累,就特上密表启奏,说明真相,请求“仁恤”。
武则天相信狄仁杰,立即下诏,改杀为流,把这些人流放到丰州去。
他们到了丰州后,给狄仁杰立了纪念碑。
狄仁杰对惨无人道的张光辅非常愤恨。
有一天,张光辅要狄仁杰供给一些东西,遭到拒绝。
张光辅不高兴地说,州官敢轻视元帅吗?狄仁杰义正辞严地指责张光辅包纵部下杀降邀赏的罪恶行径,最后指着张光辅说:“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张)之颈,(我)虽死如归耳!”张光辅一时无言以对,灰溜溜地走了。
但他班师回朝之后,捏造罪状,极力攻击狄仁杰,迫使武则天把狄仁杰调到更远的复州去做刺史,后又谪降为洛州司马。
公元690年,武则天由太后成为皇帝,改唐为周。
第二年,狄仁杰被召回朝中当宰相。
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以前你在豫州有善政,但有诬告你的人,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说:“谢谢,陛下以为臣有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
”他不愿意知道诬告他的人是谁。
武则天不禁称叹仁杰为“长者”,即特别忠厚的人。
狄仁杰官居宰相之时,也正是武则天侄儿武承嗣显赫一时、谋求为太子之日。
他认为狄仁杰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
武则天称帝时,酷吏来俊臣被授朝散大夫之职,拜侍御史,掌管刑狱。
692年春天,武承嗣勾结来俊臣诬告狄仁杰和任知古等几位宰相以及御史中丞魏元忠等7人谋反,7人皆被捕下狱。
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造反者得免死”。
如果不承认,就用毒刑拷打。
狄仁杰知道来俊臣的毒辣,所以,审问时他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
反是实。
”这样才没遭受毒刑。
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
来俊臣又使一个判官对狄仁杰说,如果狄仁杰肯把另一位宰相杨执柔牵连为谋反同党,就可以减罪。
63岁的狄仁杰十分气愤,用头撞柱,血流满面,判官吓得连忙道歉安慰。
此后,狱中监管松了些。
狄仁杰撕下头上的绸子,写好申诉状子,藏在被子里,然后对狱吏说,天气暖和了,叫我家里人给我换条薄被子吧。
狄仁杰的儿子来换被子,回到家里,拆开被子,取出冤状,就到朝廷去上告。
则天皇帝接到冤状,召见狄仁杰,问道,你说冤枉,那么,你为什么自己承认谋反呢?狄仁杰说,如果那时不承认,早已死于拷打了!又问,何为作谢死表?狄仁杰回答,臣无此表。
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是伪造的。
武则天释放了狄仁杰,但把他降为彭泽县令。
公元692年秋,狄仁杰来到彭泽县,正值大旱为灾,农民颗粒无收,他为民请命,奏请减免彭泽一切租赋。
武则天认为他关心人民疾苦,特予嘉奖,并下令江州,免除彭泽农民租赋。
年底,狄仁杰将前任拘捕的全县包括死囚在内的囚徒300人,逐一审问,辨析冤情,全部放回家中度岁(过年),约期返狱。
到期,仅二死囚迟到,一为大风所阻,舟楫不通;一为母死治丧,稍稽时日。
狄公以朝廷恩德及人,均奏准免死开释。
众囚预先约定返狱之日,每人怀土一兜,堆放狱侧,遂巍然成一小丘,后人称之为“纵囚墩”,并于墩旁,建狄公生祠,用以纪念狄公盛德。
宋名臣范仲淹撰写《狄梁国公祠碑记》立于祠内。
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被汉官逼反,率领人马进入长城,打到河北境内,武则天因此调回狄仁杰,委他为魏州刺史。
这时,前任刺史已经征调了大批农民到魏州城来修筑防御工事,狄仁杰上任后,认为敌人还在远方,也未必敢深入此地来,这样过早疲累农民,没有必要。
于是让他们都回乡生产,百姓都很高兴。
不久,李尽忠被击败,武则天即升狄仁杰为幽州都督。
武则天为了表彰狄仁杰在河北地区的安抚工作,亲赐紫袍、龟带,还亲手在紫袍上题了十二个字:“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公元700年初,武则天想造大佛像,打算命天下僧尼,每人每天捐献一文钱相助。
狄仁杰知道后,上疏力谏,他认为造寺造像,耗资很大,必然增加人民劳役和财物的负担。
他说:“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
不捐百姓,将何以求!”武则天又一次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并且虚心地对老臣表示了极大的敬意,说:“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
”武则天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曾苦恼过,皇位是传给武姓呢,还是传给李姓呢?她的侄儿武三思力劝她传给武姓,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为此问宰相,都不敢答对,狄仁杰则主张传给李姓,他说:“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如匈奴犯边,陛下让梁王三思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招募勇士不到1000人,而庐陵王招募勇士,不到10日,就招募5万。
今欲继统,非庐陵王不可。
”武则天发怒,罢议。
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召见狄仁杰,狄仁杰说,陛下也知道,《礼记》说:“天子七庙”。
以后各朝帝王都建立家庙,称为太庙,由本姓子孙奉祀祖宗。
一位皇上升天后,由新君敬他的牌位,安放于太庙中,从来绝无侄儿奉祀姑母牌位于太庙的事。
所以,陛下皇位,不可传侄,必须传子。
武则天觉得狄仁杰说的有道理,于是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早年被废为庐陵王的中宗李哲,派大臣从房州接回神都,不久,又听从狄仁杰的建议,举行了迎太子李哲回朝的仪式。
狄仁杰以知人著称,居位蓄意荐贤,所荐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后皆为中兴名臣。
在狄仁杰死后的公元705年,张柬之等趁武则天病重,拥戴中宗复位,改周为唐。
史称狄仁杰有“再造唐室”之功。
武则天晚年,越来越信任、敬重狄仁杰,满朝文武,无人可比。
在大殿上朝见时,武则天总叫狄仁杰不用按常礼跪拜,并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经常呼“国老”而不称名。
狄仁杰由于年高且病,屡次请求告老还乡。
武则天总是挽留,并叫狄仁杰不要和其他宰相一样到朝内值班住宿,并嘱咐其他大臣说:“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公元700年6月,71岁的老宰相狄仁杰病卒。
武则天非常伤感,甚至痛哭出声,她流着眼泪叹息说:“朝堂空矣!”宣布放假三日。
从此,每遇国家有大事,朝中大臣们一时不能决断时,武则天总是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耶!”武则天追封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时又追封为梁国公,后人因此称为狄梁公。
狄仁杰的主张和措施,都能注意到安定人民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
所以,他不论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作官,都受到人民的支持与爱戴。
宁州、丰州、豫州、彭泽、魏州等地的人,为了纪念狄仁杰,建了他的德政碑或生祠,这不仅在唐朝,就在整个中国封建史上,也是少有的。
在狄仁杰的故乡狄村,村中立一大石碑“狄梁公故里”。
明崇祯年间,山西巡抚吴?`在狄村创建狄公祠,祠前立“白云深处”牌坊。
清康熙十年上任的知府周令树,曾撰文刻石“狄梁公碑记”。
立于清顺治年间重修的狄村慈观寺,碑文尚存。
清康熙二十四年,巡抚图纳将狄村附近的净业庵改名为白云寺,寺前原有石碑“白云深处”,以此赞誉狄仁杰的孝心,意同“白云亲舍”。
清乾隆年间,狄公祠年久失修,山西布政使朱另在城内崇善寺附近新建狄公祠,并因此命名狄公祠所在街道为狄梁公街。
清同治三年,崇善寺失火,狄公祠被毁。
1992年,太原市把狄仁杰故里狄村相传为狄仁杰母亲亲手栽的古槐处扩建为唐槐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