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微课设计文稿
小学科学课微课教案模板
课题:《探索光的奥秘》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特性,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特性。
2.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1.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微课设备:摄像机、麦克风、剪辑软件等。
2. 实验器材:透明玻璃板、水、镜子、光源、不同厚度的透明材料等。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光有哪些特性吗?二、新课讲授1. 光的传播特性:(1)展示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如激光笔照射在透明玻璃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光的传播特性。
2. 光的反射现象:(1)展示平面镜反射实验,如手电筒照射在镜子上。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3. 光的折射现象:(1)展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实验,如将筷子插入水中。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特性。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成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微课作业,整理实验报告。
2. 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光的传播、反射、折射有关?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微课的形式,将实验演示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光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特性。
2. 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 《空气的热胀冷缩》微课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微课教学设计发生变化(热胀冷缩)吗?如何来证明空气也会热胀冷缩?各组分发设计表,进行猜想和探究,并进行实验分享,交流(课后尝试)。
接着,我会出示我的实验方法,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合理的分析现象,提出可能是空气发生了变化,通过组内猜想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
同时进行改进后的实验,明显提高实验效率)4、分析实验,交流讨论学生跟着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后,完成实验记录表,并汇报实验现象,并进行交流讨论,为什么放在冰水里,另一烧瓶里的水就从管子里流了过来;当放在热水里,看到另一个瓶子的管口有冒泡现象;引出结论:空气也会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由于空气的膨胀和压缩,才会出现不同实验的现象。
)5、课后延伸,继续探究是否自己设计的实验也能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呢或者是否是瓶子发生变化呢?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尝试。
空气的热胀冷缩一、填空题1. 气体受热后,最明显的变化是_______发生了变化。
2. 踩瘪了的乒乓球,只要没有破,用热水一烫就可以鼓起来,这是因为乒乓球内的_______受热_______的缘故。
二、判断题3. 空气热胀冷缩是因为温度不同时空气分子之间的距离会产生变化。
()4. 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空气热胀冷缩时体积的变化比水大。
()三、综合题5. 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6. 请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列出实验计划。
( 热水足量、常温水足量、冰水足量、1只小锥形瓶、3只烧杯、1个气球)答案:1. 体积2. 空气膨胀3.×4.√5. 答:为了防止胎内空气受热膨胀而引起轮胎爆破。
6. 将气球套在小锥形瓶中,在3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热水、常温水和冰水,将小锥形瓶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气球无变化,然后将其放入装有冰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气球皱缩;再将小锥形瓶取出,放入热水杯中一段时间,气球膨胀且超过常温下的体积.综上现象,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完整版)《小学科学》微课设计文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摩擦力探究的兴趣,意识其功与过,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怎样怎大或减小摩擦力。
五、设计思路
本课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兴趣出发,探索学习,通过“情境创设——发现问题-猜测假设-实验验证—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借助微课的充分引导与预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液体、气体中的摩擦力认识.
2.摩擦力的功与过。(生活问题解决)
拓展提升、联系生活,运用摩擦力。
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发展兴趣。
学校趣味运动会—-拔河,你能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高成绩吗?
使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的目标及培养病毒防范的意识。
八、教学流程图
活动二:情景引导,提出假设。
1. 出示图片(2组图片:推小课桌、推大讲台;人行走地面与冰面),观察选择。
2.借助前概念,从两组图片里分别选出哪个省力、哪个容易。
3.提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前概念引导,思维碰撞,猜测摩擦力。
活动三:探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证。
1.多媒体展示实验。
动手操作、实践验证,探究摩擦力。
六、材料准备
七、教学过程(不包含片头,片尾)
微课结构
教学环节
设计思路
设疑导入
为什么足球移动了一段距离会停下来?
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寻找摩擦力。
实践探究
活动一:感受摩擦力,揭示概念。
1.伸出右手,三个动作:空中推手、紧贴桌面静止、紧贴桌面推手。
小学科学微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微课程设计方案项目简介本微课程设计方案旨在为小学生提供生动的科学研究体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标和目标群体本微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小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适用于小学一至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内容安排本微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 科学探究方法: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2. 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的特性、物态变化和混合物的制备。
3. 动物的特征:研究动物的不同特征和分类方法,增加对动物世界的认识。
4. 植物的生长: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 生态环境: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6. 天文地理:通过观察天体和研究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学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分组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的自主研究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资源1. 图书和参考资料:采用丰富的教科书和参考书籍,以便学生进行阅读和知识的拓展。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观察。
3. 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资源,呈现生动的图像、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研究体验。
教学评估1. 期中和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和作品展示: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和相关作品,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景模拟和综合评价:通过情景模拟和综合评价,考察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安排本微课程设计为半学期(8周)的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共计16个课时。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文(四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文教学目标:1、具备根据自然现象推断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2、能够制作一个准确反映地球结构的模型。
3、理解并掌握地球的内部构造知识。
4、在小学科学课程《地球的内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能制作并描述地球构造模型,表达科学探究结果。
难点:理解科学研究中构建地球模型的重要性及意义。
教师准备:一个煮熟的鸡蛋,三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和小刀。
教学流程:一、课程导入教师:今天我们将上一堂科学课。
(指向地球仪)请问这是什么?学生:地球仪。
教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大家对地球已有初步认识。
谁能分享一下你们了解到的地球知识?学生1:我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学生2:我知道地球表面形态各异。
学生3:我知道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和平原。
学生4:……教师:你们了解得真多。
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书课题)二、探索地球内部结构教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学生发表猜测。
教师:教材和我收集的资料中都有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1页和提供的资料,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所学到的地球内部信息,并写在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并概括信息,之后进行师生交流。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边交流边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教师:看到这个构造图,你有什么联想?学生:这让我想到了鸡蛋。
教师:我们切开鸡蛋,比较一下地核、地幔和地壳与蛋壳、蛋白和蛋黄的相似之处。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三、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科学家是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看一组关于地表现象的图片。
教师展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从这些图片中,你能获取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学生1:我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学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费县小学科学微课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例如:《水是如何运动的》)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水的运动形式和特点。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观点,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 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水的运动形式和特点。
-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水运动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制作微课视频,包括实验演示、知识点讲解、互动环节等。
- 准备实验器材:透明容器、水、颜色标记等。
2. 学生准备:- 携带实验记录本。
- 观看微课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水的运动形式。
2. 观看微课视频-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了解水的运动形式和特点。
3.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运动现象。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包括水的运动轨迹、速度等。
5. 小组讨论与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各自的观点。
-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现象。
6.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水的运动现象。
7.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 布置课后拓展作业,如观察家中或自然界的水的运动现象,记录并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等。
2. 实验记录:评价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微课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微课教案模板第1篇:小学科学课教案摆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3、揭题:摆的研究。
(板书课题)二、用摆做实验: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
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
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白天和黑夜3.昼夜交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例文(四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例文教学目标:1、利用讨论和分析,理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概念,即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2、通过绘制和查找食物链,理解食物网的结构,认识到它揭示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转换关系。
3、通过参与讨论和分析活动,提升学生的归纳和综合思维能力,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和整合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蔷薇花丛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食物网如何体现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用的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一、导入阶段教师:请分享一下蔷薇花丛中的小动物们可能的食物来源。
二、探究环节1、讨论食物关系(1)探讨动植物间的营养联系。
(2)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这些关系,例如:树叶→蚯蚓→鸟。
(3)分析这种关系,理解食物链,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
(4)在活动手册上找出蔷薇花丛生态系统的其他食物链。
2、水田中的食物网(1)识别水田中的生物,尝试命名。
(2)阅读竹林村学生编写的观察报告。
(3)对比报告,分析其中的食物链。
(4)补充未被记录的食物链,完善食物网的描绘。
(5)回顾所有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观察有何发现。
(6)介绍食物网的概念,指出多个食物链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
3、扩展与反思(1)展示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态系统,引导他们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群落,绘制一个食物网。
4、总结三、板书设计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例文(二)第一课:我所观察到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明确树是具备生命的植物,其生长依赖于特定的环境。
* 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有目的性观察的重要性,掌握制定观察方法与步骤的技巧,以促进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及简单工具(如放大镜、皮尺等)对大树进行细致观察与测量,并以简洁词汇记录观察结果。
*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仅凭图片获取的信息有限,强调亲自观察的重要性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观察大树的兴趣,体验生命体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科学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 教学活动名称:探索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 教学时长:30分钟#### 教学准备:1. 微课设备:摄像机、编辑软件、投影仪等。
2. 实验材料:激光笔、透明玻璃杯、水、镜子、白纸等。
3. 学习资料:关于光传播特性的科普文章或视频。
####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段关于日常生活中光的传播现象的视频,如太阳光穿过窗户、影子形成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它有什么特性呢?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光的直线传播:- 利用激光笔在白纸上画出直线,展示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 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激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2. 光的反射:- 利用镜子展示光的反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在镜子上的反射路径。
- 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光的折射:- 利用透明玻璃杯和水展示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在进入水中时的传播路径变化。
- 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介质中光的折射情况。
三、实验操作(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实验材料。
2. 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用激光笔在白纸上画出直线,观察光是否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实验:利用镜子观察光的反射路径。
- 光的折射实验:将激光笔放在透明玻璃杯中,观察光在进入水中时的传播路径变化。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性。
2. 提问:通过今天的实验,你们对光的传播有什么新的认识?3. 强调光的传播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光学仪器、光纤通信等。
####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微课的形式,结合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的传播特性。
小学科学-微课程-《微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微课程-《微课程设计方案》1. 简介本文档旨在为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设计方案提供指导和参考。
微课程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在线研究资源,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适合小学科学教学。
2. 研究目标本微课程的研究目标如下:-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科学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3. 微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科学实验基础知识- 实验的定义和分类- 常用实验器材和实验室安全知识- 实验设计和记录方法- 第二单元: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推理- 第三单元:实验设计与创新- 实验设计的步骤和原则- 实验变量的概念和控制- 创新实验的方法和案例- 第四单元:科学合作与沟通- 团队合作与分工- 科学讨论与演示- 科学成果的展示和分享4. 研究活动本微课程将采用以下研究活动形式:- 观看教学视频:每个单元将提供讲解科学实验基础知识、观察和分析技巧、实验设计原则和科学沟通技能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 实验演示视频:每个单元将提供一些常见实验的演示视频,供学生观看并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 分组实验:学生将根据指导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 研究讨论:学生将参与在线讨论,分享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结果,交流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创新点。
- 实验报告:学生将根据指导要求,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提交,以展现所学知识和实验能力。
5. 评估方式本微课程的评估方式如下:- 参与度:根据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进行评分。
-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创新性。
- 研究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科学合作与沟通环节中展示的实验成果和交流能力。
6. 资源需求为了顺利实施本微课程,需要以下资源支持:- 计算机或平板电脑: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研究平台观看教学视频和参与研究活动。
教科版科学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版本: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认识种子、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浓厚兴趣,培养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种子、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2. 如何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1. 微课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课件:植物生长过程图、种子、根、茎、叶的图片、实验操作步骤图等。
3. 实验材料:凤仙花种子、清水、土壤、塑料瓶、滴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新课讲解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萌发、生根、长茎、长叶等阶段。
2. 教师讲解种子、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图片进行直观展示。
三、实验探究1. 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实验。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器官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各个器官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课后作业1. 学生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并分享观察结果。
2.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植物的生长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微型课教案【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小学科学微型课教案
《滑轮》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
探究定滑轮
知识点来源
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
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知识点描述
认识定滑轮
预备知识
简单机械的知识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前概念中对定滑轮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不够
全面、系统。
鉴于此,我设计了这节微课,旨在让学生在微课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观察来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滑轮。
其思路是:先借助实验室滑轮来认识滑轮的构造及其作用;再来认识滑轮的种类;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出定滑轮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小学科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2)
《风的成因》微课教案自然界风的形成一、教学设计说明微课为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风的形成过程,教学开始,激发学生对自然界风的探究欲望,形成对科学的兴趣进而为使学生能亲身经历,能够选取合适的材料组装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并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揭示风的成因。
二、微课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相互配合协作完成探究活动,能根据模拟实验推想自然界风的成因。
2、学会做模拟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结论,并运用类比推想探讨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验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三、微课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如何把模拟实验结论与自然界风的成因有机结合从而得出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
四、微课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胆猜想1、播放自然界风的图片,引出问题:自然界中是谁有那么大的力量使空气流动起来?2、教师小结引入:到底是不是猜测的那样?让我们一起来动手探究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事例,来猜想大自然中是什么使风流动起来,目的是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二)模拟实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1、介绍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步骤、注意事项。
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讨论亲身经历得出空气如何流动形成风,符合小学科学特点,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目的是激起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的兴趣。
三、知识迁移,讨论探究推想自然界风的成因1、教师提问引入:自然界中,什么物体和实验中的蜡烛一样,能使空气流动起来?太阳又是怎样“造”出风的?2、教师根据回答利用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结论推想出自然界风的成因四、布置课后探究任务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海滨白天,夜晚风的成因。
设计意图:课后拓展激起学生由爱科学到用科学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热胀冷缩》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微课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文
微课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文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和方向;(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和方向。
2.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2)学生动手实验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概念讲解。
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板书,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地球公转的速度和轨道等知识点。
3. 实验操作。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比如可以通过一个小球和一个旋转的平台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4. 案例分析。
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比如季节变化、昼夜变化等。
5. 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他们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八、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小学科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国培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2)
《做个小开关》创新实验说课稿一、选题缘由: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6课,是在学完导体与绝缘体基础上的教学,第一个活动通过观察手电筒认识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第二个活动是做个小开关,学生要思考开关的什么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制作,什么地方用绝缘体来制作。
书中使用的材料为木板、曲别针、图钉,因此存在一些不足:1、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学生在使用图钉的过程中容易伤到手,掉到地下的钉子容易扎到脚。
2、费时费力。
学生在制作时,由于年纪小,力气小,安放图钉较费力,电路连接不牢,容易造成接触不良。
3、最为不科学的是他所做成的小开关,无论闭、合都要用手接触到导体部分,这是手处于触电状态,不安全,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我可以用手接触开关的金属部分。
二、创新实验设计意图:1、消除安全隐患。
2、便于操作,省时省力省时间。
3、消除原实验带来的不科学性,使孩子们正确认识和安全用电,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三、实验创新之处:用纸代替木板,去掉图钉,直接用曲别针与纸相连。
这样既去掉了安全隐患(图钉),又使学生通、断开关时不用手接触金属部分,避免了触电的发生。
四、实验器材:A4纸、曲别针(2个)四、实验过程:1、把纸对折两到三次,打开,然后在张开的两边分别插上曲别针,这样小开关就做好了。
2、把做成的小开关连接到简单电路中(导线与曲别针下端链接),通过小开关控制灯泡的亮灭。
五、实验效果及评价:在使用中效果良好。
制作简单,材料易找,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开关的构造和作用,知道开关的什么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制作,什么地方用绝缘体来制作,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更增强了学生们安全用电的常识,避免触电,使科学更加严谨。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水到哪里去了》微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独立设计、运用对比实验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2.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正确分析出温度高或温度低是否对水蒸发有影响。
3.科学知识: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科学微课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小学科学年级:四年级课题:《植物的生长过程》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 认识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2.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植物生长的变化。
- 学会记录和分享观察结果。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
-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关注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植物生长过程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 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温度计等。
- 观察记录表。
2. 学生准备:- 携带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变化。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它们需要什么条件?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讲解种子萌发、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
- 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
2. 植物生长的条件:- 讲解植物生长所需的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条件。
-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缺少这些条件,植物会怎样?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实验:-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盆种子和实验材料。
- 指导学生进行浇水、观察、记录等实验操作。
2. 观察与记录:- 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交流分享(10分钟)1. 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变化。
2. 教师点评,总结实验中的发现和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植物生长,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生长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
小学五年级科学 《土壤中有什么》“微课”教学设计
可采取哪些方法知道土壤中 有什么呢?
肉眼
• 把土倒在一张白纸上,用眼睛仔细观察; • 可把土壤捻碎观察;
放大镜
• 借助放大镜再进一步观察; • 把捻碎的土壤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再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颗粒大小一样吗? 试着描述它们的大小
倒入水中实验
• 先把干燥的土壤倒入量杯中,再用玻 璃棒彻底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随 水运动起来,在搅拌时注意不要用力 过猛的搅拌而将量筒打破;
• 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 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 始终要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动手实验吧
沉积物最上 面一层是黏 土,用小棍 挑一点在手 上涂抹,感 到黏滑、细 腻,其次是 沙粒,越到 底下颗粒越 粗,漂浮在 水面上的是 植物残体。
小学科学微课教案
小学科学微课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设计一份小学科学微课教案,以帮助小学生研究科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
通过精心准备的微课,我们可以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研究环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动机教学内容本微课将包括以下主题:1. 自然界中的物体2. 人体的构造和功能3. 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4. 食物链和能量转化教学步骤第一课:自然界中的物体1. 引入:-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不同物体。
-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2. 实践活动:- 给学生分发一些物体,让他们观察并分类。
- 引导学生从质地、形状、颜色等方面归类物体。
3. 小结:- 结合学生观察结果,总结不同物体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第二课:人体的构造和功能1. 引入:- 通过展示身体器官的图像,向学生介绍人体的构造和功能。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器官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实践活动:-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触摸心脏跳动、呼吸检测等。
- 引导学生感受身体的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功能。
3. 小结:- 结合实践活动,总结人体的主要构造和功能。
第三课: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1. 引入:- 通过展示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阶段的变化和生长条件。
2. 实践活动:- 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播种、浇水等。
- 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生长条件的影响。
3. 小结:- 结合实践活动,总结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变化过程。
第四课:食物链和能量转化1. 引入:- 通过展示食物链的图像,向学生介绍食物链和能量转化的概念。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和能量的流动。
2. 实践活动:-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如制作食物链模型、观察食物链中生物的行为等。
- 引导学生体验食物链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科学微课系列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科学探秘之旅》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三、课程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四、课程时长:每节微课40分钟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动画等。
2. 实验器材:根据课程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3.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程导入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介绍课程内容: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
第二课时:探索与发现1. 观看实验视频:展示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分组讨论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学生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第三课时:分析与总结1. 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
3. 课程拓展: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四课时:实践与应用1. 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科学原理。
2. 学生展示实验: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发展兴趣。
学校趣味运动会--拔河,你能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高成绩吗
使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的目标及培养病毒防范的意识。
八、教学流程图条件,了解摩擦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发现摩擦现象,并做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摩擦力探究的兴趣,意识其功与过,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怎样怎大或减小摩擦力。
2.借助前概念,从两组图片里分别选出哪个省力、哪个容易。
3.提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前概念引导,思维碰撞,猜测摩擦力。
活动三:探究验证。
1.多媒体展示实验。
动手操作、实践验证,探究摩擦力。
活动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液体、气体中的摩擦力认识。
2.摩擦力的功与过。(生活问题解决)
五、设计思路
本课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兴趣出发,探索学习,通过“情境创设--发现问题—猜测假设—实验验证—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借助微课的充分引导与预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六、材料准备
七、教学过程(不包含片头,片尾)
微课结构
教学环节
设计思路
设疑导入
为什么足球移动了一段距离会停下来
小学科学微课设计文稿
《摩擦力的秘密》微课设计文稿
小学科学 17号团队
微课名称
摩擦力的秘密
适用年级
四年级
学习途径
自主学习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摩擦力,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摩擦力感受与应用,有初步认识,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寻找摩擦力。
实践探究
活动一:感受摩擦力,揭示概念。
1.伸出右手,三个动作:空中推手、紧贴桌面静止、紧贴桌面推手。
2.手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汇报,揭示课题。
实践体验,认识概念,感受摩擦力。
活动二:情景引导,提出假设。
1.出示图片(2组图片:推小课桌、推大讲台;人行走地面与冰面),观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