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言文 《六国论》原文 作者简介 译文 背景 主题 鉴赏 赏析
【原文】六国论苏洵〔宋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
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含文学常识
六国论文学常识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六国论苏洵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原文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六国论苏洵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国家治理繁荣昌盛,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此时,人民生活富足安稳,国家繁荣的原因是因为康熙皇帝执政有方,得以智囊阁臣苏洵的助力。
苏洵以其睿智超群的头脑和为民着想的言行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以下是苏洵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原文:人君者,莫大于国,莫亲于民。
胜者居其上,败者居其下,故接之以六国之志。
尔谁为亚夫、伯嬴、文良、子师、公叔、文叔乎?令治亲为国,使国小大功绩皆归于人主,而天下独无它善事,无是愁也。
译文:国家的重要性和人民的亲近程度没有任何其他事物能够比拟。
胜利者居于国家的最高层,失败者则沦为国家的底层。
因此,我们要以六国的心志来对待国家事务。
问你们谁能够像亚夫、伯嬴、文良、子师、公叔、文叔那样为国家治理、亲近人民?将治理国家视为亲近之事,使国内外大小功绩都归功于君主,而天下也没有其他善事可做,不会有任何愁苦。
赏析:在这段文字中,苏洵首先提到国家在人君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君主与人民之间的亲近关系。
他以六国之志来说明君主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国家事务。
接着,苏洵问道:是否有人能够像亚夫、伯嬴、文良、子师、公叔、文叔那样治理国家、亲近人民呢?这是对历史上有能力治理国家并关心人民的君主的致敬。
苏洵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将治国视为亲近之事,使国内外的大小功绩归功于君主。
最后,他指出,君主应该全心全意去治理国家,不应分散精力去做其他事情。
这段文字体现了苏洵对国家治理的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国家的成败与君主密切相关,君主应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以及关心人民的义务。
他通过对历史上有能力治理国家的君主的称赞,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提醒君主,除了国家治理没有其他的善事可做,应该专心致志去治理国家,而不分散精力去做其他事情。
这一观点对于当时的康熙皇帝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帮助他更好地治理国家,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苏洵在《六国论》中所表达的观点,不仅仅是对君主治理国家的建议,更是一种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探索。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
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
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
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
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
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
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
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
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
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
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实用优秀)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 第5段:讽谏北宋王朝。
明确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 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 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课文翻译
思考: 1、第四、五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1、第四段承上启下,第五段卒章显志。 2、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2段: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3段: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赂者丧,盖失强援, (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
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 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 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
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 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
【结构】总——分——总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学秦习之第所二得段,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落败而实亡字者词,其实亦百倍。则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 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 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 战60余次,败多胜少。苏洵一生经历了北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其所处的北宋 可谓积弱积贫,对内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 策,土地严重集中,社会矛盾尖锐。
《六国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最新9篇
《六国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最新9篇创作背景篇一《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
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国论原文、注释及赏析篇二六国论苏轼〔宋〕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那么有之矣;锄而尽去之,那么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那么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那么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假设是其速也。
苏洵《六国论》全文及翻译
苏洵《六国论》全文及翻译苏洵《六国论》全文及翻译《六国论》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国论》全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六国论》全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苏洵《六国论》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苏洵《六国论》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出处或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翻译)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六国论》优秀课件(上网课实用)(带全文翻译)
今 北宋:天下之大
国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弊 在
( 总
赂
秦
分 )
赂 秦 (总分)
数量上
力 亏
(第二段)
(
程度上 道理上
第
一 段
(并 列)
)
不 赂
齐亡之事实
者
以 (总分)
赂
燕亡之教训
者
丧(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 为国者无 过 使为积威 渡 之所劫哉 )
(第四段)
( (引古) 分 (递 进) 总 )
四、走进文本
初读文本,正音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无厌 yàn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细读文本,释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 不善,弊在赂秦。
以荆卿为计 不同点 ——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以荆卿为计——速祸 智力 赵: 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孤危
不盖 能失 独强 完援
对策: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 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 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
《六国论》翻译及赏析原文《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新编五篇
文言文:苏洵《六国论》原文译文赏析新编五篇国论篇一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3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韩、魏塞秦之冲()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3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六国论》翻译及原文
《六国论》翻译及原文《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的“《六国论》翻译及原文”!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六国论》翻译及原文作者简介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历迁陈州项目城令。
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洵《六国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国论【作者】苏洵【朝代】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攻战。 邑:小城镇。
取:取得。 则:就。
城:大城池。
译文:秦国凭借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
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
城池。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
较:比较。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字 结构)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 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 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
失强援,不能独完。 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
故曰:弊在赂秦也。
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
说:弊病就在贿赂秦国。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 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 用是什么?
六弊 国在 破赂 灭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一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 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 文章22篇:《几策》2篇,《权 书》10篇,《衡论》10篇,谒 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 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 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文名因而大振。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不定代词,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互,由此及彼。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
赂秦国吗?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以:因为。
中心论点
分论点二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①赂秦而力亏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弊 在赂秦也
总
分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总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
以:凭借。 获:获得。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 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
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 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
先看看六国《六与国论》秦苏洵国(综合)争优秀全斗面实的形势图
用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破灭:灭亡
判断句。 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兵:武器 利:锋利
赂:(割地)贿赂
弊:弊端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 不好,弊端在于《六贿国论赂》苏秦洵用(综国合)优。秀全面实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判断句。
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 这是灭亡的原因。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 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 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 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 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 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 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 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 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
苏洵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文体知识
•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 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 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 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 于史论文。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 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 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六国破灭,非兵 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
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lù秦。赂秦而
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 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 (这)是被灭的原因。有人会
力亏,破灭之道也。 问:“六国接连灭亡,全是因
或曰:六国互丧, 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
率赂秦耶?曰:不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
பைடு நூலகம்
赂者以赂者丧,盖 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因为不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注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意 无厌 yàn
字 音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或未易量
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书山有路勤为径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学海无涯苦作舟
《六国论》苏洵(综合)优秀全面实 用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 尤长于策论,主张“言 必中当世之过”。为文 见解精辟,论点鲜明, 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明快酣畅,纵横捭阖,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 横家的风度。著有《嘉 祐集》。本文即选自 《嘉祐集·权书》,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 和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