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复习题

合集下载

中国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溯源流变,展示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脉络。

本文以解析中国思想史中重要事件、曲折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如何反映时代文化为目的,力图把握其中蕴藏的历史洞察。

中国思想史考试题及答案
一、儒家思想
1、以孔子为最崇高的哲学家的思想系统叫什么名字?
答:儒家思想。

2、儒家思想是源于何人的思想?
答:儒家思想是源于孔子的思想。

3、儒家思想有哪些特点?
答:儒家思想的特点有下列几点:①以道德教化德行为主要内容;
②强调中庸之道、劝学立德;③重视忠恕、宽容优柔;④主张“礼仪之邦、劳以休养”。

二、墨家思想
1、墨家思想最初由谁提出?
答:墨家思想最初由墨子提出。

2、墨家思想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墨家思想的主要思想是“以适与失”,即在一定量的社会情况下,正当的行为(“适”)能够产生正义的和谐,而错误的行为(“失”)则会引起不和的状态。

3、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
答: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以下几点不同:①墨家思想强调行为和
后果的关系,即以“仁义”来行事,而儒家思想则以“中庸”去行事;②墨家思想强调学习天人之道,而儒家思想注重教化过程;③墨家思想强
调人的自身的努力,而儒家思想则强调教育原则。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

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

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

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群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粹哲学。

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

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

本义:天子、君主。

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

三横一竖即表示**的贯穿。

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专制统治的代表。

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中国思想史考题整理

中国思想史考题整理

免师二班中国思想史考题整理一、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协调的几种关系。

【张明新整理】(史院提示:天人、人际、身心,参照韩东育教授《中国古代终极关怀思想研究刚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要想协调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身心关系。

1、天人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自然与道德。

认为“天”为自然观点主要有两派:以老庄为代表的顺应自然、消极无为观点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制天命而用之”。

将“天”视为人伦道德,主要为儒家所倡导。

孟子便有“义理之天”说。

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说。

明清之际,“天人合一”思想开始式微。

2、人际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宽和处世,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如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此外,儒家倡导三纲五常的人际伦理,以此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3、身心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人之身心和谐,处理好理与欲的关系。

道家讲求清静无为,形神合一。

儒家强调“欲而不贪”的中和平衡心性。

发展到宋明理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身心主张。

陆王心学以“心即理”为主张,调人的本心是道德主体,修养功夫在于存心养心。

二、先秦道家思想的派别及其思想特征【王丹阳整理】(史院提示:老子、庄子、黄老学派)1、道家思想的创立者,老子思想特征老子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具有哲学意涵的“道”。

(1)“道”宇宙万物的本原。

“道”作为是万物之母。

而老子讨论道的时候常把道与“无”联系在一起。

这体现了道的超感官的不可言说性和处于“无”性状的独立自存的永恒存在。

因而也具有了无差别性。

(2)“道”创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创生万物,从一而多,从简到繁。

而且在老子看来,这是一个自然而为之的过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道”的社会价值论。

根据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要求,落实到政治领域即为实现“小国寡民”的政治理念。

中国思想史题库

中国思想史题库

中國思想史題庫單選題1.五經中用以說明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法則,講求待人處世之道的是:A書經 B易經C詩經 D春秋。

2.能收「溫柔敦厚」之效者是﹕A詩教 B書教 C易教 D春秋之教。

3.《周易》簡稱《易》,「易」有三義﹕A容易、不易、變易 B互易、不易、變易 C平易、變易、簡易 D簡易、變易、不易。

4.依《漢書‧藝文志》說,儒家者流,蓋出於﹕A司徒之官 B史官 C禮官 D理官。

5.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所指的「六家」為: A儒、墨、陰陽、名、法、道德 B儒、墨、陰陽、名、法、縱橫 C儒、墨、陰陽、名、法、雜 D儒、墨、陰陽、名、法、小說。

6.道家的代表人物是: A黃帝 B關尹子 C老萊子 D老子、莊子。

7.孔子的中心是﹕A仁 B義 C 禮 D 智。

8.下列何者不是「恕道精神」? A推己及人 B見義勇為 C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D絜矩之道。

9.老子思想的核心觀念是: A仁 B義 C道 D術。

10.儒家學術自孔子沒後,其弟子中得「一貫之旨」者為﹕A子游 B子夏 C曾子 D有子。

11.主張「仁內義外」之說是﹕A 孔子 B 孟子 C荀子 D告子。

12.戰國時,利他主義的社會改革實行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13.《韓非子》顯學篇認為: A儒、道 B道、法 C儒、墨 D楊、墨是戰國時代的顯學。

14.墨子的核心觀念是: A兼愛 B仁愛 C慈愛 D博愛。

15.申不害以黃老一派道家思想為本源,特別重視刑名,他在法家中,以重視 A勢B術 C法 D權聞名。

16.雜家的代表人物是: A鄒衍 B鬼谷子 C惠施 D呂不韋。

17.主張以禮義廉恥四維為治國之本是:A《孟子》 B《管子》 C《韓非子》 D《論語》。

18.向漢武帝建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者為: A賈誼 B董仲舒 C司馬遷 D晁錯。

19.以下四點,何者是老子所反對的: A守柔 B不爭 C禮 D無為。

20.下列敘述,何者不是莊子思想? A否定世俗的是非價值觀 B順乎自然而變化C主張性惡,必須制天而裁制之,以盡人事 D主張心齊、坐忘、虛己等修養工夫。

中国思想史考题整理

中国思想史考题整理

中国思想史考题整理免试二级中国思想史试题整理1,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要协调的几个关系[张明鑫整理] (历史研究所建议: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身心,参照韩东育教授的《中国古代终极关怀思想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协调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身心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有两种主要的理解:自然和道德“天”是自然的两大学派:老子和庄子是顺应自然的代表,荀子是利用命运的代表儒家主要主张把“天”作为人类的伦理道德。

孟子说,天下有一个“仁义之天”到了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论明清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衰落。

2.人际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宽容和社会行为,追求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例如,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同”。

孟子提出”老人是我的老人,老人是我的年轻人,年轻人是他的年轻人。

”此外,儒家主张以三纲五常的人际伦理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3.身心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身心和谐,善于处理理性与欲望的关系。

道家强调静与形与神的统一儒家强调“欲而不贪”的中和心态在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朱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王陆的心灵理论是基于“心灵就是理性”的原则。

调节人的本质是道德的主体,功夫的培养是有意培养人的心灵。

2。

先秦道家派别及其思想特点[王丹阳的整理》(石原提示:老子、庄子、黄老学派)1。

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特色老子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具有哲学意义的“道”(1)“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道”作为万物之母然而,老子在讨论道的时候,常常把道与“无”联系起来。

这反映了陶超感的不可言说性和“无”字中独立与自我存在的永恒性。

因此,没有区别(2)“道”创造了一切“道生一,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有阴有阳,气的冲是和“陶创造了万物,从一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在老子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陶经常什么都不做,什么都做.”(3)《陶》社会价值论按照老子“人法、土地法、天法、天法、道法、自然法”的要求,在政治领域的实施就是实现“小国寡民”的政治理念谈到个人的生存智慧,如果水是好的,那就是好的,心灵纯洁,欲望少。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一、解释(共2题,各10分)。

1、《墨子》:《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3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2、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3、四心之说:孟子“四心说”:孟子在《公孙丑》上篇首先将作为天道本体的「心」体现的为仁义礼智「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四端是人的先天本性,「根于心」而「由外铄我也」,因此人性是本善的。

孟子甚至以「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来强调「四端」和肢体一样具有的的先天本性。

4、《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

中国思想史(中文系各校近年考题)

中国思想史(中文系各校近年考题)

中國思想史(中文系各校近年考題)一.孔子1.試述先秦墨家、法家、道家對儒家的評論2.孔子“仁‧義‧禮”的內容與關係二.老子1.《老子》亟稱於水,試問何取於水?2.試述先秦儒、道兩家於政治、倫理方面思想之差異。

3.《老子》第五十六章:「知之者不言,言之者不知。

塞其穴,閉其門,和其說,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

是謂玄同。

」請解說其義4.何謂「黃老」?「黃老之學」有何代表性的作品?其主要思想內容如何?黃老思想在當時曾發生過什麼影響?試說明之。

三.莊子1.試論老莊之學到黃老之學的演變大要2.試就莊子論心齋、坐忘,闡釋其消遙、齊物之意旨3.試申述《莊子‧逍遙遊》大鵬南飛之意蘊4.莊子“逍遙遊”的工夫與境界5.請由修養論的進路,說明老子之“無”與莊子之“逍遙遊”的共通性6.由‘天地一指,萬物一馬’﹝莊子‧齊物論﹞的思想,論儒、釋、道三家的異同7.莊子名理想之人物為「至人」、「神人」或「真人」;試述如何經由修養,達成此一人生境界?四.墨子1.試論先秦時期儒墨兩家之相非議2.試述戰國至秦墨家學說及其影響3.公孫龍「堅白論」之要旨如何?墨經對「堅白」之關係有何見解?4.試述孔、老、墨對西周天命觀之改造5.試論先秦名家與墨辯對「名」之見解的異同6.儒、墨兩家之「愛」、「利」思想有何差別?五.孟子1.先秦諸子之天人關係思想各具特色,試以墨子、莊子、孟子為例,加以比較說明2.說明孟子“心、性、天”的理論3.孔子之‘仁’與孟子之‘性善’的異同4.孟子的王霸論具體內容為何?為什麼孟子要提王霸問題?舉例說明孟子的王霸論對後代學者有何影響5.墨子非攻,孟子主張「善戰者服上刑」,兩人均反對戰爭,都不贊成以戰爭為解決問題的手段。

試問:1‧兩人反對戰爭的理由是否相同?如果相同,理由為何?如果不同,差別又在哪裡?2‧兩人反對戰爭的理由與其基本思想有何關連?6.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關係是相當重要的部份,孔子、孟子對此均有論述。

請問:1‧孔、孟的君臣關係論有否差異?2‧如果有差異的話,差異在哪裡?3‧這種差異在思想史上有何意義?請詳細說明六.荀子1.孟子言性善,荀子謂性惡,試較論二人之說2.孟子、荀子論性不同,但皆為儒家,試述兩人之所以為儒家的要素3.荀子的天論觀,在中國的思想史上,居有何種地位?試加說明4.先秦諸子論天人關係,各有所擅,試就荀子、莊子二家論之5.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試就二說分別論述之6.孟子、告子、荀子的心性論主張各如何?孟告之辯,與荀孟之辯的爭議焦點何在?為什麼孟子的性善學說,在中國人性論史上較居優勢的地位和影響?7.老子、孟子、荀子三家,各是如何以「水」為喻,以言天道、人道?試加比較,並論評之。

中国思想史复习1

中国思想史复习1
——摘自《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 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
——伏尔泰 1764年 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祸患无穷的压力之下,虽然
曾经愿意给自己戴上锁链,但都徒劳无益;它用自 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历史上形象多变的现象
•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圣化”、 “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 ”、“维新化”、“丑化”。
•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哲学家” 、“智者”、“完人”。
儒学为何能成为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感应观念、 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 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 要。
•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
国的祸本”, “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
可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
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
之孔教。”
——摘自《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2019.9.30《解放日报》
(1)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佛、道冲击)。
(2)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
新诠释 ,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伦理、政治学说上 升到哲学思辨高度。
(3)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为儒学复兴提供 条件。
含义:儒道佛的融合,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主张:A “天理”论。“理”是宇宙本原,体现 在现实社会中就是儒家的伦理纲常,道德修养提 倡“明天理,灭人欲” B认识途径(方法论): “格物致知”C修身公式:“正心诚意”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一、礼主诚敬(P75-80):修身、礼容、辞令二、礼主博爱在《礼记》的《礼运》篇里,孔子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那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人人都能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

孔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为实现人类远大理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来培养爱心。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

当我们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时候,父母却在一天天走向衰老,越来越需要得到亲情和关心。

子女孝敬父母是一种自然亲情,最容易做到。

孝敬父母并非是提倡狭隘的私亲之爱,而是以此为起点,把对父母的爱推广到天下人父母的身上。

《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唐玄宗把这两句分别解释为“博爱”与“广敬”,是非常有道理的。

中国人从童蒙时代起,便受到了博爱的教育。

《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人皆同类,大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共生于同一块大地之上,只有彼此相爱,才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把爱作为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来推广,是何等人性化!三、礼节人情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动物,一生处于喜怒哀乐之中。

人们对于事物的反应,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因此人的情感需要道德理性的修正和调适。

儒家的礼,就是为了合理地节制人的性情、防止民众或过或不及而设:“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

”《礼记》说:“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近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说:“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与此如出一辙,证明先秦儒家对礼节人情的问题,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理念。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朱熹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

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可谓深得诗的大旨。

四、礼乐兼修(P51-60)1、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是声、音、乐三分的理论(P52-53),提出“惟君子为能知乐”;二是乐为心声。

(P55-56)三是乐教。

中国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复习题

2011级历史系中国思想史复习题考试要求:考试分为三大部分:一,最具核心的概念与命题;二,每个时代在思想史方面最核心的问题;三,要有“史”的意识,注意规律性问题,把握思想史纵向发展的总体变化名词、概念1.巫觋文化、2.礼乐文化3.意义信仰4.人文生态5.经学6.经学政治7.义疏之学8.自然9.四心10.四德11.“尽心、知性、知天”12.素王:“素王”就是只有其德而无其位的“王”。

13.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14.顺向诠释15.逆向诠释16.郭象的独化论、17.内圣外王,18.新儒学,19.四书20.尊德性21.明体达用22.春秋三传23.法言简答题:1.整合经学与子学——姜广辉2.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P63.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主线及特点是什么?P204.孔子从《诗》、《书》、礼乐中吸收哪些价值原则,并做了进一步发展p585.结合郭店楚简“身心(仁)”,谈谈对《论语》中“仁”的理解p1296.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理路是什么?P1647.性善论对于人的存在有何价值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P1648.试说明在中文语境中自由一词古今不同含义p1859.如何认识《春秋》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P28110.董仲舒的学说对汉代政治有何影响p31411.王弼所说的道、无与老子的道、无有何联系与不同?12.我们可以从这种不同和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P37313.孔颖达《周易正义》在易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与王韩易学以及程朱易学的关系如何?P39614.宋明理学为何突出“性与天道”的问题?15.较之早期儒学,是否有思想的根据,又做了哪些发展?P46516.宋明理学为何又被称为“新儒学”?如何理解其所为“新”17.朱熹如何提出道统说?对韩愈的道统说有哪些继承和发展?P52218.试分析、说明晚清诸子学的兴起p616名词解释:巫史文化:巫史(觋)文化,是针对殷商文化特质而言的。

中国思想史 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 期末复习资料

一、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阐述的几种关系。

答: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协调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关系(一)天人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理解有:1、自然之天:自然的日常生活中与地相对的天。

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老庄认为,顺应自然、消极无为;荀子认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来解释自然灾害。

2、道德之天:强调人类道德生活终极本源周公:天命为德。

孔子,仁政、德治P33孟子:义理之天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站在道的境界,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人生境界。

黄老学说:推天道演人事,将自然之道转移到人事之道,并为法的来源找到了合理依据。

汉代董仲舒:天人三策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主宰、命运之天:宗教意义上、人格化有意志的神。

孔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孟子,性命之别44B荀子: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认为天是礼法之说的重要思想渊源。

董仲舒:认为自然之天从属于道德之天,道德之天从属于神灵之天。

(二)人际关系:追求宽和处事、和谐的人际关系。

1、孔子对“仁”的理解、道德标准调节各种人的关系P312、孟子论“义”用来规范君子行为,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

43B3、老子,人道守中,道法自然。

4、韩非子:人情论,认为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生存关系,是好利恶害的。

5、董仲舒:三纲五常确立中国人伦理行为规范。

6、汉代道教:自然无为、柔弱不争7、禅宗:做人不要处于求的状态,回归本我,认识改变自己,关怀祝福他人。

三)身心关系1、《大学》把正心放在修身之上,已有了心为身之主的义涵,这是对孔子思想的新发展,儒家的身心关系由此进一步展开,为孟子心性论铺垫。

2、孟子通过性善论、四端之心到仁义礼智阐述身心的和谐3、老子,清心寡欲,养生之道。

4、庄子将老子的道内化为人生的境界,强调“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并强调从道的高度看待世界“若能免去私欲则心与万物同”强调人在精神世界的超升。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

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这两个命题上。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1.性恶说2.“大宗师”3.“参验说”4.名辩思潮5.正始之音6.性善论7.谶纬8.“言不尽意”9.《五经正义》10.经世致用11.“反者道之动”12.黄老学派13.玄学14.洛学学派15.公羊三世说16.“天人感应”17.“效验”学说18.鹅湖之会19.“致良知”20.中体西用三、简答题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中国思想史试题

中国思想史试题

中国思想史试题
一、填空
1.国语楚语中记载的绝世天通事件,斩断“民”与神任意沟通的混乱,把宗教变成了限于少说人的事业。

2.殷商时代的人把四方之神叫做析、因、彝、伏,据说是根据四季的物候,据说是更具四季的物候,暗含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意思。

3.宇宙、社会与人类的一体意识,与阴阳五行的思想使人们有了这样一种普遍的认识,即天、地、人之间,凡相对称的部分都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4.从《尧典》的记载看,古人对天象与物宜的观察已经秩序化为一种理性认识的结构,比如,一年分四级,四级四方,同样地分五服,即甸、候、要、宾、荒。

5.据说,田骈曾经对齐王宜讲他的道术,而他的道术就是:因性任物而莫不当。

6.杨朱提出“为我,贵己”的口号
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二、选择
1.弗雷泽巫术的首要原则是心灵感应
2.“帝”的语源学意义:至上神
3.不属于太牢的是:鱼
4.三大玄学经典:周易、老子、庄子
三、名词解释
玉琮正始之音册命仪式谶纬之学
2.补考试卷
士的类型、一般知识水准、白心、董仲舒、
四、其他重点
1.五行相生相克内容
2.黄老之学包含的内容及思想
3.六家七宗
4.墨子思想
5.玄学思想的产生
6.道家思想和道术的来源
五、大题
1.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2.惠施:历物十事的主要哲学思想
二、补考试卷
1.
公孙龙指物论
2.
清考:2.谈谈你的中国思想史的认识
----兰州城市学院历史系。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完整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完整

中国思想史章节题库第二章题库一、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所选项的字母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具有简单类比和混沌性思维特征的原始信仰形式是()A、自然崇拜B、祖先崇拜C、图腾崇拜D、生殖崇拜2、“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与“天惟时求”(《尚书•多方》)的对立反映了()A、天命观的动摇B、对天命意志的绝对崇拜C、天命转移论D、人文意识的觉醒3、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容的是()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4、下列命题中未能反映西周末年思想动摇的是()A、“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B、“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C、“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D、“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5、“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A、天人合一B、天人相分C、天人相胜D、天人相制6、作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诞生标志的是()A、早期的天命观B、早期阴阳说C、早期五行说D、元气说7、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周初时期提出的天命观容的是()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8、五行思想首次明确提出是在()A、《诗经•大雅》B、《尚书•洪》C、《易传•系辞》D、《礼记•礼运》9、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我国最早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种以“帝”为最高主宰的产生于()A、炎黄时代B、夏朝C、商朝D、西周10、最早明确区分天道与人道,认为人只应索求人道,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家是西周末春秋初的()A、史伯B、伯阳父C、子产D、叔兴11、伯阳父的“阴阳之序”说认为()。

A.阴阳二气就是物质性的天地之气,是万物的本原B.由阴阳二气的对立斗争产生出八卦,由八卦演生出天地万物C.阴阳二气的斗争和对立要遵循一定的秩序即规律D.阴阳二气分别体现了天的刑罚和恩德12以下属于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理论有:()A、太极阴阳论B、原子论C、佛教缘起论D、五行论二、名词解释题1、阴阳三、简答题1、简述周公“制礼”的哲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士阶层: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知识才艺者。

(游历讲学、养士制度、稷下学宫)3、孔子思想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1)关于天命和鬼神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天命主要赋予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含义,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2)关于德、孝、礼等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②孝西周尊祖敬宗(对老去世)孔子“孝敬父母”(在世)孔子认为要稳定家庭,必先稳定家庭,固提孝使之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真心实意孝敬父母。

③礼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中心内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

孔子的“仁”的思想1、“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实现途径:忠。

恕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己复礼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B、自觉,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C、具体表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的符合。

孔子的哲学思想1、继承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

2、辩证法思想A、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过无不及,强调道德践履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B、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3、认识论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论思想,更强调学而知之学与思学与用言于行孔子的政治思想倾向保守,但有改良成分1、“礼”和“正名”思想,维护等级名分,维护周礼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缓和社会矛盾。

孔子的教育思想1、智力差别分类:有教无类生而知者,上也。

学而知之,次之。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2、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知与不知、求知的客观态度反对固持己见不耻下问。

3、学思并重的求知途径:学思习行四个阶段4、教育内容|六书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德、智、体、美)5、学以致用的求知目的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4、孟子思想一、孟子性善论与伦理思想把伦理道德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1、人禽之辩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及人之为人的本性2、认为人生来即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强调仁与义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1、理论基础:A、性善论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2、具体措施:A、为民制产B、减轻租税C\省刑罚、重教育D、反对霸道,主张王道。

反对兼并战争,主张用“仁义之师”使民心归向,实现统一。

三、孟子天命观和认识论1、天命观A、天时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具有意识、有道德属性的主宰之天B、认为君权神授,但又经民爱,经民意认可。

C、宿命论与正命观一方面,一切有命运安排,人只能顺命行事另一方面人要知命,避祸就福,近期天年。

2、认识论A、区分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类,并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可靠。

B、认识对象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性”和“天”,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即是扩充心去认识自己的仁义理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C、认识和修养的根本方法:反思“诚”。

诚本意信实无伪,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的本性,具体而言,则是仁义礼智。

反思诚即反思人心中先天具有的仁义礼智的本性,达到“至诚”境界,就能使本性完全恢复,不受物欲的牵引而变恶。

D、修养的具体途径:养心、寡欲、存夜气、养浩然正气等,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达到“大丈夫”的境界。

5、墨子思想1、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主旨:“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主要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实质:反映手工业者及其它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

2、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

(《天志下》)顺天意者,义政也。

反天意者,力政也。

(《天志上》)鬼神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明鬼下》)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础。

故必从外在寻一保证。

这个保证就是天志。

3、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4、墨子“三表说”提倡“言必立仪”,确立认识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A 历史经验B 百姓亲身经验C 给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用。

意义:A 涉及到真理标准问题,理论思维达到相当高度。

B 以经验为依据,以实际功效为验证,虽为经验论,但也能触及到实践的内容,比较接近实践验证的观念。

5、后期墨家的思想主要贡献(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著名墨学专家杨向奎:“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

”认识论、逻辑学说认识论①、“知,材也”,“知,接也。

”知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仅有这种认识工具,未必产生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接触才能产生认识。

②、“惟以五路知”,“知不以五路,说在久”通过五官获得感性知识,有些知识不是直接感觉得来,比如时间。

(“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莫”。

“莫”通“暮”,久是一切时间的总和。

)③、“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知识按来源分为:闻(亲闻和传闻,指间接经验)、说(用推理方法得到的知识)、亲(直接感觉经验)。

名是所用来称呼认识对象的名词或概念,实是被称谓的认识对象;名实应结合,应相符;认识应变为意向,表现于行动。

——“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逻辑学说①、类、故、理:逻辑论证的三个基本范畴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组成的集合体。

据类的外延和内涵,反映类的名词或概念分为三种:达名(外延最大,内涵最一般的概念,如“物”)、类名(反映一些特定事物的概念,“马”)、私名(反映单一事物的概念,如“昭陵六骏”中的任一匹马。

)故:指事物或判断形成的理由、原因和条件。

分为“小故”(必要条件)和“大故”(充分条件)。

理:指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同一律:名与实要一一对应,论证推理过程中概念必须前后同一;矛盾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等等)类、故、理结合是正确论辩的充分必要条件。

②、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名:名词或概念;辞:命题或判断;说:推理。

概念用来反映一类客观事物;判断用来陈述对象的情况,表达对象的性质或关系。

推理用来揭示某个命题或判断是否有成立理由。

③、“辩,争彼也,”“争彼,当者胜” 只有争论一对彼此矛盾的论题谁是谁非才是“辩”,只要是辩,必有一方胜,其中与事实相符的那一方才是正确的。

6、墨学现代价值反战争、反特权、反等级、反腐败、倡和平、主兼爱、尚廉洁、贵平等、重生产、重科学是墨学带有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

6、先秦道家思想一、老子的道与德天道:蕴含道的客体方面,近似自然观、宇宙论人道:蕴含道的主体方面,近似人生观、社会观1、老子道为天地根的本体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取道于寻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取得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

3、上善若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以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征,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德:德性得也,道之体现,从于道。

二、朴素辩证法1、对立统一,正反互转(反者道之动)A对立面相互依存B对立面相互转化C转化的条件性2、事物发展具有量变、渐进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