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
专题 记叙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课件】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命题趋势
中考的选文都力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鲜活的时代材料为命题素材 ,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语文”的 学习观,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 握,注重考查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阅读试题突出文化性和语 文特色。命题始终体现核心内容,始终关注学习过程中呈现问题。因此,中考 试题并不是高深莫测,漫无边际,只要用心思考,认真揣叙文的阅读就不再是难事。
③其实,骑自行车翻山越河,一直是我心心念念的梦想。 ④九岁那年,父母用开菜园换来的钱买来这辆永久牌黑色二八式自行车。父亲很快就学会了骑车, 总挂两只菜篮子在后座两边去赶集。我呢,常顺着大路练习骑车。田野中间的大路用沙土夯成,夏 天的暴雨,会在路边上咬出大小坑,但在坑与坑之间,会有一条曲折如蛇的“路中路”。每次骑车 在这大路上,都像翻山越河一般,打足气的轮胎啃啮路面,沙沙响,像小牛吮奶,蚕吃叶,蛇蜕皮。 更妙的,是在田野间猪小肠一般的小路上骑行,小路油光水滑,可以顺风骑得飞快,南风吹在麦巷 里,吹在湿汗淋淋的背脊与头发上,别提多舒服了。青蛙蚱蜢固然是吓得慌不择路,狗之前总是不 很耐烦地跑在我们前头,现在看着自行车上的小主人,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那时候,就会想起翻山越河的少年拥有的第一辆车, 想起故乡的杉树、枫杨和一条条土路,想起明月高悬的秋夜里清河堤下的那盏跃动着火苗的柴油 灯……我曾凭借着它们生活在家乡”的理解。
⑥父亲不仅厨艺精湛,在美术、女红上也常是我们的靠山。我永远记得父亲和大姊连手制作的那个枕头 套,绘制的是海底世界,那栩栩如生的水草,那五彩斑斓的热带鱼,简直如梦境般美到不可方物,此后有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涂鸦之作便是绕着那水草和热带鱼转,它们已似图腾般印在我脑海中了。当同学们头 疼于铅笔素描或水墨国画时,我却老神在在,一点也不烦忧,因回得家去父亲三两笔就为我解决了-------但也就止于这些无关学业成绩的习作,其他功课乃至作文,我们都很识趣地绝不劳烦他。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旨与分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主旨与分析展开全文●记叙文主旨与分析:记叙文的主旨,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
在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思想情感,就是文章的主旨。
●答题技巧: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1)要求直接概括文章的观点(主旨),如'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2)考查对体现主旨的关键句子的理解,实际上是间接概括主旨。
如:'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3)通过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如:'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4)根据阅读感受谈启示(体会、看法)的题。
如:×××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模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2020株洲卷)现代文阅读(一)海边荒石有一年夏天,在青岛崂山附近一处无名的海滩,我第一次被石头的美丽所震慑:它们密密麻麻铺满海滩,浸润在阳光下微微动荡的海水里,一直延伸到大海深处。
水光中轮转着石头们含蓄而神秘的色彩,有的莹绿如玉,有的深红似霞,有的暗黄如湿金,有的粉白如冰雪。
它们多得数不清,坦坦荡荡气度不凡地占据了海滩,简直像一座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拦截了我眺望大海的目光。
我深深地被诱惑了,赤足涉入清澈的水中。
左一块右一块,犹如贪婪的盗墓者,我挑着拣着。
手里捧不下了,我就把第一批收获排放在岸边,转身又去掏摸。
我决心要带一批石头回去,它们的美勾起了我的占有欲。
那些海水中的石头,几乎每一块都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点点滴滴,丝丝缕缕。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练习+答案)概括内容时应该尽量准确表达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二是“简洁”,概括内容要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繁琐。
三是“全面”,概括内容要尽可能全面,不要遗漏重要信息。
在解题时,可以结合以上方法,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概括。
同时,还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篇章逻辑,理清文章的思路,确保概括的内容完整、准确、简洁、全面。
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周一早晨,我紧张又兴奋,因为我的竞赛课即将开始。
这是一节级别很高的竞赛课,有各校领导做评委,还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到场。
我希望获得掌声和奖杯。
教研组长特地嘱咐我,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万万不可拖堂,否则一票否决,与奖杯无缘。
我感激地点点头,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
他告诉我,市里举行“我最爱的人”儿童绘画大赛,我班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却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还拒绝修改。
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
画上的妈妈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奇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而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
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铃声响起来。
我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爱四季”。
面对众多陌生的面孔,学生们一个个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气氛像被冰镇过。
我微笑着启发他们,他们小脑瓜里的记忆一下子复苏了,春天里高高飞起的风筝,夏天里一园一园的石榴花,秋天里满地厚厚的落叶,冬天里孩子们玩疯了的打雪仗,他们争先恐后,唱歌似的说个不停。
课堂上时时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场面,连那些正襟危坐的评委,也露出赞许的表情。
教研组长眉开眼笑,也给我一个胜利的手势。
只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而我似乎已感受到那只奖杯的厚重。
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过头看着这个奇怪的学生。
安锐惶恐至极,一下子变得结结巴巴,他的脸憋得通红。
教研组长皱着眉,对我指指墙上的时钟。
中考记叙文内容的概括
记叙文阅读技巧专题一:——提取信息,找准线索概括事件传说有几个盲人摸象,摸到身子的说大象似一堵墙,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而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如一条蛇,大家争论不休。
同学们,大象像什么呢?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像“盲人”一样把局部当成整体,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整体感知文章能避免我们成为这样的盲人,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比较快速地提取文章的信息,把握全文的主旨了。
一、阅读全文,知其大意1、阅读方法:速读全文,并作适当的勾画圈点。
应该特别注意开头、结尾,看文中是否具有概括性的段落,每段的开头或结尾是否有概括或总结性的语句,必要时还应将各个段落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整合。
二、基本题型:考点之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况文章的主要事件2、补充有关情节3、梳理文章的感情变化(或心理变化)过程4、概括情节答题方法: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六要素法(必要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基本格式:(时间/地点)+谁+干什么+结果也就是表述思路: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怎样要求:“谁”即主人公。
“干什么”应是主要事件或各个事件的整合。
“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以能突出人物精神及中心来取舍。
5、补情节,填变化答题方法:1、尽量在原文中找词语。
2、注意变化,所选词语不要重复。
练习:爱的权利马德(1)这座城市有一档叫“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这几天,不断播送着这样一个消息:一个农村小女孩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来这座城市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的父母花尽了所有的钱。
可女孩非但没有好起来的迹象,反而情况越来越糟糕,绝望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求助电视台,希望能够有好心人帮他们一把。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概括多个事件
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链接:概括多个事件【中考真题链接㈠】父亲的长笛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2024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教师版)
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概括分析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概括分析第1部分课程思维导图第 2 部分知识点及考点梳理和讲解什么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即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其核心便是人物性格。
也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
一篇文章中的人物有很多个,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而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把握全文主旨的重要途径。
【相关知识点】概括人物形象的常用术语(注意正反两类)(1)性格类善解人意、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自尊自爱、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个性张扬、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于挑战、永不服输、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目光敏锐。
(反面: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唯利是图、孤芳自赏)(2)拼搏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
(反面: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3)奉献类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反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4)职责类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爱岗敬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以身殉职、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严以律己。
(反面: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贪生怕死)(5)品质类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德艺双馨、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宠辱不惊、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知错就改。
福建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内容概括题(专练)
中考总复习文学作品阅读之内容概括(2019.福州质检)(三)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21分)纸上留香包利民①记得多年前,在舅舅家的墙上看到一幅字画,四个篆体大字“梅馨入梦”,虽然当时尚是冬天,我们那里也没有梅花,却依然从四个字间感受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香气。
那不是墨香,而是少年的心中第一次生发出来的意境和想象,从此那四个字便印在了我的心上。
②读初中时,有一阵子很盛行一种带有香气的信纸。
那时我们常常写信,或是给远方的亲友,或是在杂志上看到的作者,而且那些好看且带有香味的信纸,被折叠成不同形状,蕴含着不同的意思。
那时也曾收到过这样的信,展读之际,淡香盈然,伴着字里行间的温暖,心儿便无比的宁静和欣喜。
③现在想来,那是纯真年代最朴素的一种香味,却是遥远得不可追溯。
回忆那些书来信往的时光,即使是最简单的信纸最简短的问候,也在生命中氤氲着无尽的香气,淡雅悠长,一如那些如月澄澈的年华。
那些写满思念与思绪的信,就像我们的青春一样,一去不回。
在这个通讯没有距离的年代,我们失去了等候的味道,也失去了在小窗前在阳光下,捧读远方来信的芬芳心境。
④后来读书渐多,知道了唐代女诗人薛涛,也知道了她发明的“薛涛笺”。
那是一种深红色的纸,可写信,亦可题诗。
又叫“浣花笺”,就像李贺诗中说,“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词咏玉钩”,想来就让人神飞无限。
我觉得,薛涛制于浣花溪畔百花潭边的红笺,虽美在其色,更重要的,是其所蕴清馨,未题字句而先成意境,所以历来为人所钟爱。
⑤高中时有一阵子疯狂迷恋上书法,因为当时有个老师是书法家,给我们看过他的不少获奖作品,毛笔字各体皆佳,一下子镌.进心里。
当时有几个伙伴一起练,找来许多旧报纸,闲时便写,乐此不疲。
那时满室充盈着墨香,还有我们欢快的笑声。
随着学业的加重,书法渐渐地远去。
闲来写上几笔,却是无由的烦躁。
那么多年过去,有时想起曾经泼墨挥毫的岁月,便有着一种沧桑感,我知道,我不可能再有那么单纯而无忧的心境。
第01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讲解)-中考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
第01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讲解)【技法说明】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般是要通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常考题型】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技巧点拨】方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例文分析:《孩子与老人》成长的路上,我们收获了经验,丢失了梦想。
因为一只兔子,老人与孩子吵了起来。
孩子是在草丛里发现那只的。
那只灰色的兔子半藏在草丛中,孩子想抓住它的耳朵,却发现它不知被谁下的夹子给夹住了,被夹断了的右腿仅有一丝皮毛连着,一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望着孩子,看得出,它已经被夹了好几天了。
孩子想扳开夹子,却发现自己的力气实在是太小了。
于是,他便向一旁的爷爷求助。
爷爷说:“就算放了这只兔子,它也活不下去的。
”爷爷的眼扫了扫兔子。
孩子急了,说道:“你凭什么说它活不了呢?如果不救,它只有一种结局,但如果我们救了它,它就有活下去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很小,”爷爷意味深长地说,“它在野外已经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如果伤口感染的话,它就必死无疑了。
”孩子彻底生气了,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为这只兔子辩护了,而是为这个抽象的、幼稚的世界辩护。
他涨红了脸说:“怎么能用可能性来衡量一件事呢?没有人能完全地预知未来!”爷爷诧异地望着孩子,一会儿他笑道:“没有什么不对,你现在还小,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会知道的。
”孩子突然发现,自己的认真在爷爷的面前是多么可笑,在年龄和经验面前,他无力回击。
这些有“经验”的人,总是在善意地提醒年轻人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是那个满怀希望的孩子。
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考点1 情节梳理与概括
示例。这些示例暗示了文章结构划分的标准。我们要依据这些标准来梳理
考
情节,补充出空缺的内容。特别要注意,在作答时,要依照示例的句式来
向 2
组织答案。
考点1 情节梳理与概括
返回目录
考
向 1
(2)按思想情感变化划分结构。
一般而言,要勾勒出文章感情的变化过程,最好去寻找文章中表示情
感的词语,把这些词语从文章中抽离出来,就组成了答案。有时候文章中
好像是将军家的狗→错在首饰匠→首饰匠耍赖,想要赔偿金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怪首饰匠自己把蠢手指伸出来→就说狗是我找着
并派人送上的
考
向
是将军哥哥的狗→狗真伶俐,一口就咬破首饰匠的手指头→早晚要收
2
拾首饰匠
考点1 情节梳理与概括
返回目录
考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向
1
考向1 情节梳理(13年10考)
【重庆设问】
2019重庆A卷13题: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
考点1 情节梳理与概括
返回目录
一、(2019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5题。(22分)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 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到我的钥匙没?”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 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 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
△△△△△△△△△
△△
△△△△△△△△△△△△△△△△△△△△
中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10篇
中考记叙文阅读及答案10篇例【一】(2020·黑龙江绥化)阅读《鹅毛压得父亲喘》,完成下面小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
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
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
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
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
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
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
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1
考向3 内容理解
(统编七上《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节选)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
考
“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向 2
【参考答案】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
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
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③A我家面箩惯常的日子是在西屋的一面矮墙上挂着,像个不言不语的小娃儿, 耐着性子等待娘的召唤。那天,娘锄完一大块儿庄稼地,热辣辣的太阳开始西垂, 娘顶着烈日一回到家,西屋墙壁上的面箩就被娘用双手捧下来。炎夏里,娘开始 筛箩了。
④粗箩娘用得比细箩多,只是娘使用细箩的时候,心思好像全都拴在里面了。 娘把粗箩拿在手里,下面放个盛面粉的大木盆,巧手的娘舀来一瓢事先用石磨碾 碎的玉米,粗箩的箩面上就摊出一片。碾碎的玉米堆积了小半缸,粗糙的玉米麸 皮盈黄地散浮在上面,小锅盖一般大小的粗箩在娘手里匀速晃动起来,娘还会扭 一下头,不时朝玉米缸递一个眼神。黄灿灿的面粉自粗箩箩面唰唰而落,过滤掉 的玉米麸皮娘则小心地放进旁边的面袋里。矮屋子里,空气散发着热气,娘抹
考
(统编八上《背影》“思考探究”)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
向 2
中起了什么作用?
考 向 3
考点2 内容理解与分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1
考 向 2 标题作用(全国视野)
◎全国视野
考
(2019黄冈)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向
2
(2019盐城)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
上海市2021年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9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 有解析
记叙文阅读(二)概括与主旨(一)概括要点: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
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4.六要素概括法,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策:首先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5.根据文章线索。
(1)线索的特点:①连贯性: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②始终性: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如《枣核》以“枣核”为线,17年中考以单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中的“看戏”,16年中考以爸爸教我读中国诗为线索。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如《孔乙己》。
④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
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感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散步》《老山界》。
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
(二)概括主题中心思想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
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
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通过闰土等人的巨大变化,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分析标题,概括中心。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
如《秋天的怀念》、《夏衍的魅力》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
如《背影》、《顶碗少年》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记叙文阅读复习1: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
中考真题展示
2023年泸州市中考:《玉兰花开香满园》
4. 请从文中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恰当的词语简要概括玉兰花的花形、花色、花香、 气质等形象特征。
2023年遂宁中考:《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17. 编剧为了塑造“老谢”的形象,采选出下列拍摄镜头。请结 合文本内容,补充两个镜头。
镜头一:年逾花甲,承担收集任务
镜头二:收集故事,到处“打游击”
现代文阅读 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一、什么是理解?
也就是理解文章的内容,或者是分析文章内容的
原因。
例如: 1.七上《猫》思考探究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 “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 吗? 2.七下《故乡》思考探究二:让“我”感到“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2022年泸州市中考《对对红?兄弟情?》:为什么大地接过花盆时,心 里会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 4. 2018年泸州市中考《母亲的橙皮》:为什么“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 今天很腻”?请根据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第四段 “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 第五段 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
第六段 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2.第3段中“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的原 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答。
答案:“我”觉得这微风细雨别具风情,温馨而又富有诗 意,令人心旷神怡,所以“我”情不自禁想要享受中雨中 的这份惬意。
连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 以舍去。
课内示例:
课后思考探究: 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考向22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梳理(重点)-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解析版)
考向22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梳理例:【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下雨天出门远行沈婧懿①多年以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
②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背上吉他,拖着行李箱出门了。
③天在下雨,让原本就显得有些悲壮的远行更添了一份凄凉。
雨不大,缠绵如丝,像是故土对他恳切地挽留,轻轻柔柔飘落在他的头发上,于发梢积出细小的雨珠连成网,将他的薄外套淋得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痕迹。
天阴阴的,压下来,世界晦暗。
透过这迷离的雨雾,他恍惚看到路上的行人向他迎面走来,汇成浩荡的人潮,或者说,是他感到自己正孤独地在人潮中逆流而行。
④“我要去哪里?”他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个问题,但他马上清醒过来,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多么诱人的字眼,那里春风十里,鲜花遍地,阳光从枝叶间斑驳落下,湖面静若碧玉。
⑤彼时正是十一月,冬寒料峭。
他站在公交车站台上,缩着脖子,手插口袋,望着坑坑洼洼的马路,内心茫然。
雨越下越太,雨珠一串串沿着站台的棚檐滴落下来,形成一片雨帘将他包围在里面。
⑥破旧的公交车终于摇摇晃晃地来了。
门打开的那一刻,他真想扭头回去。
车上乌泱泱地挤满了人,污浊的空气冲出车门,巨浪一般朝他扑面而来,天地间雨的清新与惆怅顿时消失全无。
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在司机不耐烦的催促声中上了车。
⑦车上真挤。
他背着吉他,拖着行李箱硬着头皮使劲往里面挤去,车上的人勉强闪开身为他攒出一条缝。
他艰难地裹挟在乘客当中,动弹不得,在这密不透风的小匣子一般的空间里,各种人身上散出的气味和发动机的汽油味混合在一起闷得他喘不过气来,胃里翻江倒海。
顿时,他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⑧诗和远方连影子都未照见,生活已给了他当头棒喝。
⑨车外,雨还在下。
车窗上的雨越积越多,由细细密密的小颗聚集成大颗,从玻璃窗上艰涩地滚落,像一个人哀怨的泪水。
他看得出了神,觉得这场雨应该下在马孔多①。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和内容概括
记叙文的六要素和内容概括(一)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记叙文六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阅读记叙文,可以从记叙文的六要素着手,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一目了然,更能够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多时候,文章没有对六要素逐一交代,这主要根据文章的需要而有所侧重,记叙文的重点在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们是构成记叙文内容的主要因素,也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应该写详细,写生动。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文阅读题中最常见的考查点之一,也是阅读现代文必备的技能。
解答此类试题要善于总结规律,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初步理清作者思路、弄清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还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才能快速拨开层层迷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它是读者理解文章的一把关键性的钥匙。
文章标题隐含的信息可能是中心内容,可能是写作脉络、作者观点,也可能蕴涵某个特殊意义。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标题能成为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如果我们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往往就能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关键词、句入手有些词、句或提示文章的中心内容,或蕴涵了作者的感情,我们从关键词、句入手,能快速准确地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
3、从概括段意入手有些文章的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一般都隐含在字里行间,这就需要我们从每个段落入手,而概括出来的段意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提示: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阅读时理清这些要素,再把它们连缀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梳理情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答题提示: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原则,力争做到既简练又准确。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考点1 行文思路与内容概括
考点1 行文思路与内容概括
返回目录
考
向
(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
1
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
课文的故事情节。
考
开端→发展→高潮一结局(情节)
向
2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考 向 3
考点1 行文思路与内容概括
返回目录
考
(2)要素串联法。即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里,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向
1
及结果等基本要素串联起来,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3)问题概括法。抓住文章讲述的主要问题,把主要问题的陈述内容概括
出来。
考 向
(4)文题拓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
2
实,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概括段落内容方法大体同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某段内容可采取要素
括情节。(两个即可)
考
【示例】虽然“我”跟着爸爸跌跌撞撞很辛苦,但是“我”没有喊累,因
向 2
为“我”想起了爸爸说“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
◎方法指导
(1)认真审题,揣摩命题人所暗示的答题角度。
考
(2)依据四个“借助点”,确定答题要点。
向
3
考点1 行文思路与内容概括
返回目录
考 向
借助点
说明
1
结合故事的情节结构概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 结
这些基本要素串联整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
考 向 3
考点1 行文思路与内容概括
返回目录
考
向
1
【参考答案】皇帝嗜穿新衣,骗子投其所好,获许后开始做新衣,并借机索
专题06 “概括内容”答题模式-2021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式指导
“概括内容”答题模式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方法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段意合并法。
适用于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的文章,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段意思。
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加上一些过渡词语,并进行合并。
(2)要素串联法。
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
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去套用,要求语句通顺、简洁。
公式中的“何人”必须是主人公。
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也可用“我”。
(3)问题概括法。
对整篇文章,作者所要说明的有哪几个问题;对其中的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练、通顺、连贯的话语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文题拓展法。
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文章内容把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
5.句段摘录法。
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特征的提示语;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的概括性语句(总起句、总结句);文章主要内容间的过渡句;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性语句;文章中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信息较集中的主旨句。
答题模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可有可无)例题:概括《对一只蝴蝶的关怀》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答:内容是初三毕业那个夏天,两个男孩救起一只落水的蝴蝶。
注意:①概括的要点要全面。
②语言简明。
把文章的“水分”去掉,使内容简洁明了。
③语言规范严整。
注:概括段落内容方法大体同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某段内容可采取要素串联法、问题概括法等。
解题思路:锁定区域+提炼概括(找出需要概括内容的段落,从相应段落中提炼概括)考向2 概括主人公的多个事件【中考常见设问】1.(2019山东济宁)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唱戏方面的启示?(答案可从原文中有关学习画画的情节中圈画出来)2. (2017河北21题)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概括几件事的内容)3. (2012河北20题)“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一个月之后,“我”受到了怎样的责罚?(下一段中的原文语句)【方法总结】第一步:审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届记叙文阅读如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缩不短。
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
二是在概括时分不清那些该删,那些该留。
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有以下几种:1.“六要素”综合法。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
(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
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
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课题扩充法: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借助文章的课题。
首先读懂课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
如:《在沙漠中心》课概括为:我在沙漠中心的感受和思索。
3.段意合并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
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
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别让委屈再版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作文课。
语文老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同学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场唱名发还。
名次排在后面,都觉得非常难堪,于是我们都努力地写作文。
一次作文题目是“母亲”还是“父亲”我已记不清了,写完本篇文章后,我自己很得意。
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中。
没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
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下了课,去问语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做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
”我惊讶得不得了。
我说:“这确实是我写的,没有抄。
”老师说:“你不可能写得这么好,你是抄的。
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时光似流水逝去,我十多年后也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2007年4月我任教的六(4)班,有一位学生名叫任俊。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日记,名为《荷花湖》,用生动优美地笔调描绘了后港长湖的六月的风光,他创作的语言,风格都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小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
问题就这么简单: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便可发表于校刊上。
我去网络上看有无类似的文章,都不得要领。
于是我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
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
你的学生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
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
”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友情提醒,否则,我会让那种委屈再版。
后来,我把任俊同学的文章推荐到校报上刊发,从此他便酷爱读书与写作,还在《读写算》《简妙作文》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回想童年自己受委屈的往事,再看看在罗马法精神指导下健康成长的学生,我想起了大作家冯骥才的一句话:“信赖,往往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境界。
”师生间信赖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信赖,可以给一个孩子带来多么大的鼓励及成才的力量呀!记叙文阅读《别让委屈再版》第2题“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做好此题,必须在整体感知过程中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概括段意:第一段(1-4)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小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
第二段(5)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是抄的。
第三段(6-9)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于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
再根据题目要求,合并段意,找共性(类似点),即可概括出: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关键问题法。
(1)记人的课文。
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文章。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文章。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概括。
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文章。
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二是“简洁”,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默爱如山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
”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
他说:“瞎胡唱,别唱了。
”我说:“你唱一个。
”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
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
“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
“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
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
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
抄起粪又说:“走,看庙去。
”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
”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
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
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
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
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
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
涟涟地像是在颤动。
”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
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
”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
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
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
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
一直走出lO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
”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
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
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
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
”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
”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
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2.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我”对“父亲”的感情从到再到。
“父亲”对“我”的感情从到再到。
解题指津】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作者用无声的语言将这种默默的父爱抒发得委婉深沉,读来感人至深。
第l题可用“六要素”综合法。
答题时,“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
找出相应语段2~6就可以得出儿时的三个主要生活片断:(1)要我唱歌(或唱戏曲);(2)要我喝茶;(3)带我看庙画。
第2题可用“中心词句提炼法”。
“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可抓住第一段“我怕父亲”以及第四段中“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
”和末段“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这些关键句,不难概括出答案:害怕、理解、怜惜。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知“父亲”对“我”的感情变化:严厉、期盼、敬畏。
【训练风向标】一片绿叶的回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也有的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心里。
每当我翻开纪念册,看到一张卡片上夹着的那一片绿叶时,我就深深地怀念起我的启蒙老师——叶老师。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使我梦萦魂绕的小山村里度过的。
叶老师是我童年时最好的引路人。
那时,叶老师才20多岁,平日文静寡言,但是却很喜欢和我说话。
叶老师喜欢我,我刀敬重叶老师。
叶老师喜欢绿叶,在她的书里常常可以看到绿叶制作的书签。
一次我和叶老师在野外散步,我看见她低头捡起了一片宽大的树叶。
“叶老师,您怎么这么喜欢绿叶?”我憋不住问。
叶老师不置不否,却给我讲敢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位小姑娘患了重病,自己觉得马上就要死了,她望着窗外的常青藤,说:“常青藤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就要离开人间了。
”人们都为她伤心。
这件事被一个年迈多病的画家知道了,老画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抱病握笔画了一片碧绿晶莹的叶子,把它牢牢地扎在常青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