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24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f270923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e.png)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24一、现代文阅读1.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1.1 定义主旨和要点1.2 判断主旨和要点2. 文章的结构、特点和风格2.1 了解文章结构2.2 掌握文章特点和风格3. 修辞手法3.1 定义修辞手法3.2 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效果4. 语言运用4.1 语气4.2 措辞二、古诗词鉴赏1. 诗歌审美1.1 诗歌语言1.2 诗歌情感2. 诗歌阅读与鉴赏2.1 诗歌的体裁和结构2.2 诗歌的形象和意境3. 诗歌背景知识3.1 了解诗人及其时代背景3.2 分析诗歌与历史环境的关系三、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基础知识1.1 文言文解题方法1.2 文言文基础语法点2. 古代文化、历史及经典2.1 古代文化2.2 历史2.3 经典3.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3.1 阅读古典文学作品3.2 观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以及与时代的关系四、写作1. 文章结构1.1 文章的框架结构1.2 文章的句子结构2. 写作技巧和方法2.1 利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语言、气势和生动性2.2 运用丰富的形象语言吸引读者3. 文学作品的创作3.1 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的方法3.2 提高定位、深度和广度五、口语表达1. 口语表达技巧1.1 发音技巧1.2 清晰流畅的表达2. 口语应用能力2.1 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口语表达2.2 小组讨论及演讲技巧以上就是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24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备考九年级语文考试时可以通过细致的分析、熟练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九年级语文上册_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_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_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_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77a326cfc789eb172dc886.png)
三.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4.皆指目陈胜(目,)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23.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四.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长(1)身长八尺()(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3)以君为长者()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2、先帝称之曰能()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7.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伐无道,诛暴秦()(3)以咨诹善道()8.发(1)可怜白发生()(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3)发闾左适戍渔阳()9.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10.好(1)亮躬耕陇亩,好为()(2)外结好孙权()11.计(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陈胜自立为将军()13.尽(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2)进尽忠言()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6.临(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以伤先帝之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苟全性命于乱世()(3)奉命于危难之间()20.谋(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2)陈胜、吴广乃谋曰()23.善(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25.胜(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27.使(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2)唐雎不辱使命()(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8.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29.数(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2、广故数言欲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30.王(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31.亡(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2)且秦灭韩亡魏()(3)暮而果大亡其财()32.为(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2)陈胜自立为将军()(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33.谓(1)秦王谓唐雎曰()(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重点知识汇总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重点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83300d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a.png)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重点知识汇总内容预览:第1课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n园分fn外妖娆ro成吉思汗h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 "汗' "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纳比方、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一、重点字词田圃pǔ 禁锢g 留滞zh 喑yīn哑斗笠l 襁褓qiǎng bǎo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雨说》的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
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第3课星星变奏曲一、重点字词朦胧mng lng 覆f盖冻僵jiāng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星星变奏曲》的是江河。
人教版九年级古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古文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ba4740167ec102de3bd8929.png)
九年级古文知识点汇总陈涉世家1、重点词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苟.富贵()若.为佣耕()忿恚.尉()燕雀....渔阳()..安知鸿.鹄.之志哉()()发闾左适戍屯.大泽乡()藉第令...毋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坛而盟.()身被坚执锐..()...()()()复立楚国之社稷2、找通假“发闾左适戍渔阳”。
“为天下唱”。
“固以怪之矣”。
“将军身被坚执锐”。
3、古今异义今亡.亦死(古义:今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今义:)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今义:)会.天大雨(古义:今义:)楚人怜.之(古义:。
今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古义:今义:)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示分数的约数。
今义: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比.至陈(古义:今义:、比较,比方。
)4、一词多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扶苏以数.谏故(副词,屡次、多次)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数卒数.万人(数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动词,)等.死(副词,)书等得鱼腹中书.(名词,)公等.遇雨(代词,表示复数,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道.不通(名词,)上使外将.兵(动词,)道将项燕为楚将.(名词,。
)伐无道.(名词,)陈胜自立为将军..(双音名词,,)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介词,)当不当.立(助动词,)当.此时(介词,)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令令.辱之(动词,)号令.徒属(动词,)陈守令.皆不在(名词,)5、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忿恚.尉”中的“恚”,是“”的意思。
(动词使动用法)“袒.右”中的“袒”是“”的意思。
(动词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乃丹.书帛曰”中的“丹”,是“”的意思。
(名词“丹”作动词“书”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上使外.将兵”中的“外”,是“”的意思。
(方位名词“外”作动词“将”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狐鸣..呼曰”中的“狐鸣”,是“”的意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考点精编手册(一册在手.备考无忧)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考点精编手册(一册在手.备考无忧)](https://img.taocdn.com/s3/m/3a623143be1e650e52ea9966.png)
编者语:整编此文旨在为广大教师和莘莘学子教学和学习使用,大多资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你的著作劳动,请见谅!资源共享,厚德载物!想你所要给你所想一切尽在大语文教育资源网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考点精编手册(一册在手.备考无忧)《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7、此教我先威众耳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关键问题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四、分析: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a53b7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0.png)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 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 会天大雨(适逢,碰巧碰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 带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 乃丹书帛曰(动词, 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 广故数言欲亡(一再)卒数万人(几)6.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1.【等死】古义: 同样今义: 等着2.【卒中往往语】古义: 到处今义: 常常3.【楚人怜之】古义: 爱怜今义: 怜悯4.【夜篝火】古义: 用竹笼罩着今义: 泛指火堆5.【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古义: 十分之六或七, 表分数旳约数今义:表整数旳约数, 十六或十七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 集会,议论今义: 监督和管理财务旳工作7、【今亡亦死】古义: 逃走今义: 死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 私下今义: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旳地方(四)词类活用1.【大楚兴, 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 为王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 以……为苦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 指指点点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 用笼罩着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 就是用网捕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 坚硬旳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 锐利旳武器8、【死.国可乎】为……而死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 用丹砂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 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 以……为怪。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af3a2f8284ac850ad024288.png)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一词多义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明年(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以:(1)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2)(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 嗟夫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极:(1)(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或:(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2)(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空:(1)( 天空) 浊浪排空(2)( 消散) 长烟一空通:(1) (顺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峡和:(1)(和乐)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则:(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备:(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备齐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古今异义⒈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今义: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8dae9f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0.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两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陈涉世家》一、字意(1)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2.为天下唱。
(唱通倡)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二、词语归类(1)实词总结为①作,当。
“若为佣耕。
”②担任。
“为屯长。
”③是。
“号为张楚。
”④作为。
“为天下唱。
”⑤制,建造。
“为坛而盟。
”行①(háng)行列。
“皆次当行。
”②做,进行。
“乃行卜。
”③行进,行军。
“行收兵。
”次①编列。
“皆次当行。
”②停留,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①值,承担。
“皆次当行。
”②应该。
“不当立。
”③在,正当。
“当此时。
”举①起事,发动。
“举大计”。
②立。
“死即举大名耳。
”(2)虚词总结之①往。
“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
“怅恨久之。
”③的。
“鸿鹄之志。
”④代词。
“二世杀之。
”(代人)“然足下卜之鬼乎!”(代事)“皆下之。
”(代地方)以①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②认为。
“或以为死。
”③把。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用。
“以激怒其众。
”⑤表界限。
“徇蕲以东。
”⑥已经。
“固以怪之矣。
”也①表判断。
“吾闻二世少子也。
”②表诘问。
“何富贵也?”乃①于是,就。
“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①本来。
“固以怪之矣。
”②必定。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①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
“夺而杀尉。
”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
“为坛而盟。
”④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
“收而攻蕲”。
三、翻译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四、问题1、表现陈涉年轻时就有非凡抱负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6ffd06b7360b4c2e3f64b6.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7.《公输》一、文学常识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二、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5. 争:同“诤”,直言相劝。
(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三)古今异义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7.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五)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六)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
部编人教版九上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九上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d2c78c910ef12d2af9e7c6.png)
部编人教版九上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一、岳阳楼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谪.守巴陵郡谪:贬官(2)增其旧制.制:规模(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美好(4)横无际涯..际涯:边际(5)朝晖.夕阴晖:日光(6)南极.潇湘极:至、到达(7)迁.客骚人迁:贬谪、降职(8)连月不开.开:指天气放晴(9)日星隐曜.曜:光芒(10)樯倾.楫摧.倾:倒下摧:折断(11)薄暮冥冥..冥冥:昏暗(12)去国..怀乡去:离开国:指国都(13)至若春和景.明景:日光(14)沙鸥翔集.集:停息(15)锦鳞.游泳鳞:代指鱼(16)岸芷汀.兰汀:小洲(17)长烟一.空一:全(18)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19)把.酒临风把:持、执(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21)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语气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具”同“倶”,全、皆(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观看(3)越.明年古义:到今义:跨过(阻碍),跳过(4)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二、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2)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居高面下(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5)日出而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6)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7)野芳.发而幽香芳:花(8)伛偻..提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9)泉香而酒洌.洌:清(10)山肴野蔌.蔌:菜蔬(11)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摆开(12)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13)弈.者胜弈:下棋(14)觥.筹交错觥:酒杯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梳理:九上(3)隆中对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梳理:九上(3)隆中对](https://img.taocdn.com/s3/m/510399c858f5f61fb73666fd.png)
(3)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出秦川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 形容词作名词,有道德、有才能的
6.特殊句式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也”表判断 (2)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也”表判断 (3)莫之许也 倒装句,即“莫许之也” 倒装句,即“信义于四海著” 判断句, “„„ 判断句, “„„者,„„
(4)信义著于四海
1.关键句子翻译 (1)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智术浅短,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答案: 我没有权衡自己的德行和估计 (自己的 )力 量, 想在天下人面前伸张正义, 可是(自己的)才智和谋 略缺乏,能力有限,最终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 面)。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 可与争锋。 答案: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军队,挟持着皇帝 来号令诸侯,这方面,(您)确实不能(用武力)与(他)争 胜。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答案:果真能够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 功,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
谢谢观看
2.成语积累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 长的贤人。 思贤如渴:也作“求贤如渴”,像口渴思饮一样 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急迫。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 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 思去指挥别人。
3.课文内容理解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一句 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布 局谋篇,引人入胜。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设置 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 化悬念。说明了诸葛亮胸怀大志,不同于芸芸众生。
பைடு நூலகம்
(2)品析“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一句的表 达作用。 答案:该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尽了刘备和 诸葛亮君臣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从侧面烘托出 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79e0949b6648d7c0c7469c.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一、文学知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此书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为“四书”。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闪避 )③今为所识困穷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谢”之意)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鉴识)2.一词多义(1)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关于)而① 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但是)为①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则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采用)3.词类活用患①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作名词,祸患,灾祸)4.古今异义①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品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利处今义:增添三、重点词语讲解1.鱼我所欲也2.二者不能得兼(兼:同时)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获取)4.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祸辟通“避”,闪避)5.行道之人弗受(弗:不)6.乞人不屑也(不屑:因小看而不能接受)8.妻妾之奉(奉:侍奉)9.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若是,若是)10.贤者能勿丧耳(丧:抛弃)11.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12.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利处,加:利处)13.是亦不能够够已乎(已:停止,放弃)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天性)15.一箪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6.一豆羹(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17.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18.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厚禄)20.所识困穷者得我与(得:通德,感谢)四、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能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5fe3a6b02768e9950e7380e.png)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一)篇目第五单元17.公输 18.《孟子》两章19.鱼我所欲也 20.《庄子》故事两则教材精梳理1.重点字音楩.( ) 鹓.( ) 郢.( ) 蹴.( ) 鸱.( )醴.泉( ) 敝舆.( ) 犀兕..( ) 鲋.鱼( )..( ) 鼋鼍文梓.( ) 守圉.( )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拂.士( ) 苟.得( ) —箪.食( ) 一豆羹.( ) 濠.梁( ) 鯈.鱼( )提示pián yuān yǐng cù chī lǐ yú xī sì yuán tuï fù zǐ yù quǎn yuâ gãbì gǒu dān gēng háo tiáo2.重点词义(1)起.于鲁(2)请说.之(3)胡.不已.乎(4)以牒.为械(5)吾知所以..距子矣(6)不可谓知类..(7)请.献十金(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0)天下顺.之(11)人恒.过然后能改(12)困于心衡.于虑(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4)故不为苟.得也(15)故患.有所不辟也(1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17)蹴尔而与.之(18)妻妾之奉.(19)此之谓失其本心..(20)惠子相.梁(2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22)非梧桐不止. (23)安.知鱼之乐 (24)是.鱼之乐也 (2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提示(1)起:出发,动身。
(2)说:解释。
(3)胡:为什么。
已:停止。
(4)牒:木片。
(5)所以:用来……方法。
(6)知类:明白事理。
(7)请:请允许我。
(8)寇:入侵。
(9)域: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10)顺:归顺,服从。
(11)恒:常。
(12)衡:通“横”,梗塞,不顺。
(13)喻:了解。
(14)苟:苟且。
(15)患:祸患,灾难。
九年级人教版古文知识点
![九年级人教版古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74268f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3.png)
九年级人教版古文知识点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九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点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介绍一些九年级人教版古文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文。
一、古文的基本特点古文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其特点包括语言古老、文字简练、意境深远、修辞技巧丰富等。
古文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需要通过学习和理解古文的语法和词汇,才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古文的分类古文可以按照内容、体裁、形式等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史记类、诗赋类、哲学类等;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散文、诗歌、骈文等;按照形式可以分为词、曲、帖、碑等。
不同的分类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文的特点和风格。
三、古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使用的语言技巧。
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对偶、倒装、排比、反问、夸张等。
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古文的阅读技巧古文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整体的意义和结构;其次,要注重理解上下文,通过上下文的衔接来推测句子的含义;再次,要注重注意标点符号和词语的用法,这些常常能够给阅读者一些重要的提示;最后,要善于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学习和探讨古文的含义和意义。
五、古文的背诵与默写古文的背诵和默写是学习古文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通过背诵古文,可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通过默写古文,可以加深对古文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六、古文的应用与拓展古文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的研究对象,也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可以通过阅读、欣赏古文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古文的学习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九年级人教版古文知识点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2eabd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9.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1.《公输》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
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ǐng] 犀兕[xī sì] 鼋鼍[yuán tuó] 鲋[fù]鱼文梓[zǐ] 楩[pián]楠长[pián]木B 词语:“说”通“悦”:高兴。
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
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
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
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
例句:舍其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①为:替。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
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
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
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
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
例句: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课内文言文梳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课内文言文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30d39b1195f312b3169a57c.png)
今义:与“竖”相对 今义:介词或量词
今义:准备 今义:向前移动 今义:微小,轻微
3.一词多义
或异二者之为 副词,或许、也许(1)或而或长烟一空 副词,有时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动词,至、到达
(2)极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名词,尽头
予观夫巴陵胜状 动词,看
(3)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名词,景象
浊浪排空 天空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
飞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鸟儿欢乐起来了。可是鸟儿只知山林的乐趣 ,却不知
【课文注释】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㉝
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从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得:领会。
寓:寄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⑭,云归而岩穴暝 ⑮,
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林霏(fēi)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霏,弥漫的云气。
暝(mínɡ):昏暗。
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
⑲
晦明变化 ⑯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⑰发 ⑱而幽香,佳木秀
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 枝叶繁茂,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
庐陵欧阳修也。
原来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主旨归纳】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 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 郁的复杂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卒数万人(几)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2、【卒中往往..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事】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古义:集会,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8、【死.国可乎】为……而死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12、【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二、文言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2、为:为屯长(当)为天下唱(替)士卒多为用者(成为)为坛而盟(修筑)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三、文言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二)【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三、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二)一词多义: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与臣而将四矣(加)若:1.非若是也(像)2.若士必怒(如果,假如)(三)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5.虽然..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3、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4、天下缟素..5、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二、虚词(以、而、之、者、于)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而:1.挺剑而.起(动作承接,不翻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5.愿终守之.(它)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于:1.受地于.先王(从)2.仓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三、特殊句式1、非若是也——判断句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四、课文内容分析:【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表现出亲王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写作特点】1、本文以对话为主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塑造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2、运用对比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唐雎的说话技巧:.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如:“否,非若是也.”“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公输》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请说之说,解释,陈说.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三)古今异义,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1、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距子矣,吾不言3、吾知所以..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7、荆之地方..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二、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三、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2)虽杀臣,不能绝(守圉者)也.3、倒装句(1)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于鲁起)4、判断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四、课文要点1、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墨子是用什么方法对付公输盘和楚王的?对公输盘,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抓住这句话来做文章.用连续的否定句,断了公输盘的退路,揭示出他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使其无话可说.对楚王,墨子采用相同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用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随即连用颇有夸张意味的对比,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3、人物形象墨子:机制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4、语言特点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富于表现力.第7段,墨子的语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15段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富饶宋国贫乏,感染力强.19—21段揭露公输盘杀机,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孟子》两章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二)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发出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3、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4、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三)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今常指水塘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武器今义士兵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6、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四)词类活用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2、必先苦.其心志“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3、劳.其筋骨“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4、饿.其体肤“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其身“空”“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5、空乏..6、行拂乱.其所为“乱”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7、所以动.心忍.性“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8、人恒过.“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内、国外.二、虚词的用法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承接3、之: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代小城寡助之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其:舍其文轩代词,他的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2、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被提拔…)3、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四、课文内容要点(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短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如何展开论证短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阐明了“人和”的实质.4、语言特点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运用排比否定句,使结论有说服力.“多助”“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短文论点文章结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短文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六个人物都是都是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4、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5、作者从那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正面——个人;反面——国家.论证了经受磨难的益处,继而得出孟子的治国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异同?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得出论点.不同之处在于,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在开头,第二则在结尾.《鱼我所欲也》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4.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二)一词多义1.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3.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4.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三)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词类活用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二、虚词的用法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2、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3、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4、而蹴尔而与之修饰呼尔而与之修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5、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妻妾之奉:之:……的.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1)(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例句(2)(我)舍生而取义者也.四、课文分析:(一)第一段分为三层.首先,第一层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常理为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第二层作者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作者先从正面来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又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进一步警醒人心,得出“由是则生而不用”是因为“有甚于生者”,就是“义”;“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是因为“甚于死者”,就是“不义”的结论.最后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二)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曹刿论战》一.通假字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二.词类活用1.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2. 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三.古今异义1.间古义:参与今义:两个物体之间;中间例句:又何间焉2.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安古义:养今义:平安例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4.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5.加古义:虚报今义:增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6.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例句:小大之狱7.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例句:忠之属也9.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表允许.例句:可以一战10.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四.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故克之(所以,因此)2.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3.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4.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讲信用)五.常见虚词1.以:何以战(介词,凭、靠)必以分人(介词,把)必以信(介词,按照)可以一战(介词,凭、靠)2.之:肉食者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鲁国将要迎战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公将驰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登轼而望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3.其:其乡人曰(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的)下视其辙(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公问其故(第三人称代词,代取胜的)吾视其辙乱(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望其旗靡(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4.于:战于长勺(在)5.而:登轼而望之(顺接连词,表修饰)再而衰(顺接连词,表承接)三而竭(顺接连词,表承接)六.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 曹刿请见. 省略宾语“鲁庄公”2. 又何间焉?省略主语“你”3. 乃入见. 省略主语“曹刿”和“入”的宾语“朝”、“见”的宾语“鲁庄公”.4. 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5.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主语“曹刿”6.可以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7.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谓语“鼓”(二)状语后置句1. 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三)倒装句1. 何以战?即“以何战”(四)判断句1. 忠之属也.2. 夫战,勇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