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美理论”分析《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举例说明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

举例说明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是诗人第三次故地重游,再回康桥,离别在即,吟诵而成的。

诗中的康桥即是诗人的母校——英国的剑桥大学,他曾于1920—1922年游学于此,在这里,他邂逅了一生中的红颜知己—林徽音。

在这里,他常出入泰斗大师的会客厅,与他们谈论文艺和时事,而剑桥的优美风景和深厚文化底蕴更留给诗人抹不去的回忆。

当他与母校阔别数载后又挥手告别,这之中的无限眷恋的情怀自然浸透在字里行间,但诗人不愧为诗歌的才子,表情达意的圣手,在写景中流淌着深情,在抒情中印证着诗歌独有的韵味——“三美”。

一、音乐美诗的首尾两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了几个“轻轻的”和“悄悄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而至,又悄无声息的荡去,写尽了其潇洒的风度、浪漫的情怀,读来轻快而柔和,宛如轻音乐的动听舒缓、沁人心脾。

放逐整体看全诗,诗人更重节奏感,既注意了音组的整齐,又顾及到韵律的铿锵和平仄的和谐。

在韵脚上,借用了西诗常用的偶韵体,追求意象的动态美和意境美,通过情感的驱使,化静为动,使其具备一种流动的美感,伴着情感的起伏和跳跃,恍若一曲悦耳舒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的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往复,优美的节奏更象涟漪荡漾开来,与音乐的节拍如此和谐和统一。

二、建筑美全诗共有七节,每节四行,组成两个平行的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

从结构上看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从音节上看重音和句读不一、自由结合。

恍若游走在那庄严肃穆、方正规则的中国建筑和那高贵典雅、圆角尖顶的欧洲建筑之间。

在这里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和自由诗二者的形式揉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歌体,同时把富有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建筑美呈于读者的面前。

徐志摩曾留学西洋,深谙欧洲的文化和建筑,而作为民族诗人,他更精于表现国土文化的精髓。

所以《再别康桥》又一次体现了东西文化领域中完美结合。

三、绘画美不言而喻,诗人写的是离愁别绪,但我们没有看到执手相看,车水马龙,人语喧嚣,而是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由人间转向自然景物,既跳出寒暄叮咛的俗套,又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清新飘逸画卷之风。

《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三美
导语:《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意境优美,音韵悠扬,堪称经典。

那么这首诗到底美哪里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再别康桥》的优美之处!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诗意美、人情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在意境.作者用梦幻般写意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回味流连、充满诗情画意的告别场景。

)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

音韵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第一节的前三句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轻轻的”这个状语,为诗歌开篇奠定了一种反复演唱般的音乐效果,最后一节的两个“悄悄的”也是一样的效果,并且“轻”和“悄”声母一样,从发音上讲,首尾形成呼应,从内容上讲,都突出道别时动作的轻柔,表现对康桥的珍爱和不忍惊动,意思上也构成了回环。

这便是首尾两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诗的音乐特点。

第一二三六七节中,各自的偶数句韵脚是一致的,各节诗在押韵方面既有内部的统一,又有整体上的关联,同时各节还有区别,读起来既能令人感受到舒畅爽朗的音乐美,不会觉察到其间有刻意的押韵讲究,藏高超的作诗技巧于不动声色中,确实证明了闻一多所说的`“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对闻一多三美诗论中音乐美的最好实践。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三美的特点1、音乐美音乐美是对整首诗中的音节所说的,一首优秀的诗歌要有和谐的音节以及较强的节奏感,使人读诵起来朗朗上口。

在创作中徐志摩对诗歌的音乐美是非常重视的。

徐志摩说过:“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就像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是他的血管的'流通。

”这首诗篇中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在于“回环往复”,在作品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1、1 节奏美诗篇中整体的节奏虽然是温和、柔美的,但也体现了许多的轻快之处。

作品的开始和结尾处的节奏表现的较为明朗轻快;作者在寻梦放歌的时候节奏稍加急促,这种快慢节奏的相互对应也反映了作者波动的情绪,使音乐美在节奏变化上充分的体现。

1、2 韵律美押韵是文章中,在每句话的末尾放相同“韵”的字,让其在声音上产生一种和谐的回环感。

一首诗篇中的音乐和它的韵感是息息相关的,诗篇在韵律上采取了每两句押韵,每节都随情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全诗音节平仄交替、匀称整齐,声调回环往复,使人读诵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和谐鲜明,极具婉转悠扬的旋律磁。

1、3 结构美诗篇在描绘手法上运用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的结构。

在映衬离愁气氛的同时,把诗篇中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巧妙的组合在一起。

作者通过对节奏的正确把握,使诗篇中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2、绘画美绘画美是指诗篇通过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走到作品的意境里。

2、1 绘画外表《再别康桥》运用简练的语句,为读者们展显出了行云流水般动人的景象。

全诗中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这类简洁却极具艺术色彩的词语,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视觉想象空间。

诗篇共分为七节,而每一小节都会为读者营造出不同的迷人画面,第一节是诗人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第二节是河畔上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第三节是康河水底的水草向诗人招摇似乎有话要对诗人讲;第四节是浮着水草的水中倒映着霞光,波澜荡漾。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摘要:现代诗人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再别康桥》展现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点,散发出诗人独特的写作魅力,表达出诗人对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下面将笔者将从“三美”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再别康桥;探寻音乐美;研究建筑美;探索绘画美一、作家徐志摩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诗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生于1896年,1916年进入北大,后出国留学,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和熏陶,为之后的浪漫主义诗风打下基础,先后创作诗词、散文等优秀作品[1]。

其中代表作品之一《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浪漫题材的巅峰作品。

徐志摩的作品字句清新,其韵律唯美,比喻协和新奇,想象力天马行空,境界上婉转优美,在艺术的整体形式上别具一格。

被称为新月派的盟主,是新月派代表作家。

而徐志摩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做到了普通知识分子能做到的一切,对民族的命运问题也有着深刻见解。

二、再别康桥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以诗人离别康桥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语言柔美,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而康桥时期也是作为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徐志摩曾经讲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别康桥》在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其形势不拘一格,韵式上二四押韵。

优美的节奏形式涟漪起伏,表达诗人的感情起起落落。

徐志摩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独秀的诗风使不少人对他的作品赞叹有加。

诗人突出对康桥的热爱,正是徐志摩毕生所追求的自由浪漫、明静的生活极为向往。

三、“三美”的分析(一)绘画美自古以来我国文学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很多文人对写诗绘画水平也是颇高,所以很多文人把绘画和书法合为一体,在一幅画下写上一段诗文,不仅提高了作品的文化价值,也是对作品的含义更好的表达[2]。

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

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
2.绘画的美,主要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人用色彩绚丽的画笔在画布上挥洒,如倒映在河流中绚丽的彩虹,夏日青中带黄的柳叶,水中青而发油的荇菜和青草,夜空中斑斓的星辉,这一切编织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3.语言美
此诗语言清新,既典雅优美又自然流畅,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再别康桥》语言上既有古典诗作的典雅优美的特点,又有现代诗作平易晓畅的风貌,剔除了某些古诗的奥博、艰僻与某些现代新诗的浅白无味,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为新诗创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像之中。诗人闻一多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绘画美: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正是这种“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使徐志摩的诗歌在20年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并平衡着新月派的格律追求过于整饬、严谨的形式化倾向。

从《再别康桥》谈诗歌三美

从《再别康桥》谈诗歌三美

《诗经 》。如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 葭萋萋 ,白露未唏”、“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诗经 蒹葭 》)等句就是运用了叠词 。后来 的诗人也都喜用叠词 ,这样 的例子在我国古 代诗歌 的浩 瀚星河里俯 拾 皆是 :“迢 迢牵 牛 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 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 去 复 几 许 ? 盈 盈 一 水 间 ,脉 脉 不 得 语 。” (《古诗十九首 》)
诗的结尾 ,仍用 叠词 ,用 “悄悄 的”呼 应首节 的 “轻轻的 ”,道 出 了诗人对 康桥不 可抑止的喜爱和眷恋。
反复重 唱 反复重唱是 中 国诗 的义一传 统 ,《诗经 》里有大量这样 的篇章 ,如 《秦 风 无 衣 》:
岂日无衣 ?与子同袍。王 于兴师 ,修我 戈矛 ,与子同仇 。
唐代著名诗人 自居易的名句 “大弦嘈嘈 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 杂弹 , 大珠小珠落玉盘 。”用叠字模仿琵琶声 ,极 其传 神。
叠词运用最为 人称道的当数李清照 : “寻 寻觅觅 ,冷冷清 清 ,凄 凄惨惨戚戚 。” (《声声慢 》)连用七个叠词 ,读起来 真如 “大 珠小珠 落玉盘 ”。
个 方 面 , 对作 品进 行 了鉴 赏评 价 关键词 :再别康桥 ;诗歌三 美;徐志摩
一 、 新 诗 “三美 ”理论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先生在 《诗 的格律 》 一 义 【{J提 n寺的 “三美 ”理论 :“诗 的实 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 ,并且还有 建筑 的美 。”其后 ,这一关 于新 诗 “三美” 的主张成为新格律诗 派的理论纲领 ,它在一 定程度 一t-.克 服并 纠正 了五 四以来 白话 新诗 过 于 松 散 、随 意 等 不 足 ,对 中 国 现代 新 诗 的 健康 发展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 。 具 体 『『Ii言 ,“音 乐 美 ”强 调 有 音 尺 ,有 平 仄 ,有 闷脚 ;“绘 画 美 ”强 调 闻藻 的 选 择 要橄丽 、鲜 叫,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 立存 的画面 ;“建 筑美 ”强调有节 的匀称 . 有,口J的均齐 。总之 ,“i美 ”理 论就是要求 涛g_x ̄k内容 到形 式都要体现美 。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原创版】目录1.引言2.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3.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5.结论正文【引言】《再别康桥》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自问世以来,该诗以其优美的诗句、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探讨再别康桥诗歌的魅力所在。

【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首先,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再别康桥》具有显著的美感。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一部分,诗人描述了康桥的美景,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第二部分,诗人通过金柳、青荇等自然景物的比喻,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第三部分,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收尾,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康桥的感激。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其次,《再别康桥》在语言运用上也具有独特的美感。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康桥的美景跃然纸上。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仗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再别康桥》的语言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最后,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再别康桥》同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诗人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在这个意境中,康桥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深邃、悠远的感觉。

特别是诗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更是将离别的意境推向了极致,令人回味无穷。

【结论】总之,《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意境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徐志摩的才华,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康桥画卷。

第1页共1页。

再别康桥诗歌三美分析

再别康桥诗歌三美分析

软泥上的青荇, 软泥上的青荇, 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棵水草。 甘心作一棵水草。 作一棵水草
写榆树下的清潭, 清泉倒映着 那榆阴下的一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 (“ 天上的彩虹”), 五彩斑斓,浮藻间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好像沉淀着( ) 彩虹 做的梦境。这里融 揉碎在浮藻里, 揉碎在浮藻里, 情入景,将人带进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一般的意境中。
作品简析4 作品简析

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 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 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 在星空中“放歌” 是回忆, 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 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 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 然 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 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 别是注定了的。 别是注定了的。 ♦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 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 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 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 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 六段的首句和尾句之间暗用顶真手法, 五、六段的首句和尾句之间暗用顶真手法, 使之诗意上有一气呵成的效果。) 使之诗意上有一气呵成的效果。)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意 通过分析赏析, 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1. 2. 3. 4. 5. 6. 7.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写康河的水草。 写康河的水草。 写榆树下的清潭。 写榆树下的清潭。 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呼应开头。 呼应开头。

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分析再别康桥500字

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分析再别康桥500字

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分析再别康桥500字《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教育专区高中教育语分析《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

《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三美特色的诗歌,这三美包括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再别康桥》通过运用一系列色彩明亮、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词语,如“金柳”、“柔波”、“星辉”、“青荇”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仿佛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音乐美:《再别康桥》在音节、音尺和压韵方面表现出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者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此外,还有压韵的运用,例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词与词之间形成和谐的音韵。

建筑美:《再别康桥》在排列和字数上也展现出建筑美。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诗歌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意境美:《再别康桥》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其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

诗歌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唯美、梦幻的氛围,这既是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也是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这种意境之美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其清新自然、流畅优美的表达。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歌中的用词也十分考究,既贴切自然,又富有表现力,使得整首诗的语言都充满了美感。

结构美:《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其紧凑有序、层次分明的布局。

整首诗由离别康桥的惜别之情引出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抒发,再通过描绘康桥夜色和金柳倒影等意象来展现康桥的独特魅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不仅在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等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再别康桥诗歌的形式美
3.再别康桥诗歌的音韵美
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蕴美
5.结论
正文
诗歌是文学的皇冠,它以独特的形式和优美的语言,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广为人知的现代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康桥的美丽和诗人的离愁。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美: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

首先,再别康桥诗歌的形式美体现在它的结构和布局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和对仗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而又富有变化。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排比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其次,再别康桥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在它的语言和音节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音韵的变化,使得整首诗的节奏和谐,而又富有韵律感。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音韵变化,使得诗句更加优美,更加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最后,再别康桥诗歌的意蕴美体现在它的主题和情感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深刻,而又富
有哲理。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得诗句更加深刻,更加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即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谈_再别康桥_的三美

谈_再别康桥_的三美

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深切。 著名学者胡适在《追悼徐志摩》 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 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这是很贴切的。
美, 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 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 求。 诗歌的绘画美也是很看重的。 不过,笔者觉得《再别康 桥》的绘画美比起《死水》来,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隽永的古典 之美。 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草木之中, 内心感情的波动与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一节奏, 显示出浑然 一体的和谐美。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还主要表现在对词藻 和意象的精心挑选上。 这些词藻美和意象美的选用无不打 上中国传统美学的烙印。 取点“金柳”,就是“柳”“留”谐音相 通之美,状依依惜别之情,自古亦然。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 娘”用喻虽新奇,但也有“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 《侯司空宅咏妓》)的影子。 甚至“满载一船星辉”还是从宋代 词 人 张 孝 祥 的 “满 载 一 船 秋 色 ,平 铺 十 里 湖 光 ” (《 西 江 月·阻 风三峰下》)衍化而来。
一、意境美 诗是讲究意境的。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 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 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再别康桥》的 美首先表现于字里行间的优美醉人的意境美。 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浓缩在凝炼的 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 诗人巧妙地把气象、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 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看,在诗人眼里,那河 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 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 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 在诗人眼里,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 一样绚丽迷人的梦。 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 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 揽到似的。 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 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放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 寻到吗? 几声浸透着淡淡怅惘和忧伤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 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 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整首诗,情 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 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绘画美 诗人又是一个涂彩着色的高手。 那是夕阳西沉,余辉给 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那是垂枝依依,仿佛是 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 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 红的笑意; 那是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 绿油油 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的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 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以至于“我”也甘心做一 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 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 歌”! 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 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 画面是迷人的, 回忆就甜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再别康桥》以诗人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

读者通过对全诗的阅读,不仅要感受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还要仔细分析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水平。

一、“三美”概述以及《再别康桥》赏析(一)“三美”概述三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它是新月派对于诗歌的主张。

在五四白话运动后,新诗松散、随意,诗人闻一多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三美”的主张。

诗歌的音乐美要求诗歌要有平仄,要有韵脚;诗歌的绘画美要求诗人要注重词语的选用,选择明丽的、具有色彩感的辞藻;诗歌的建筑美强调诗句的匀称与均齐。

诗歌的“三美”除了要求诗歌的内容以外,也重视诗歌的格式、节奏以及视觉画面。

(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小节,每一节四行,每行停顿不一,长度不等,表面看全诗结构随意,但是,每一句都遵守一定的规则。

全诗的押韵在每一小节的二、四句上,这种工整的押韵方式,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诗属于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看到剑桥的一景一物,想起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心中充满了留恋、惜别和感伤之情。

诗人在第一小节写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在夕阳西下之时,与西天的云彩告别,从这儿可见作者的缠绵、留恋之情。

接着诗人又描写了“金柳”“青荇”“清泉”,表面写的是康桥的美,实则表达的是诗人对这里一景一物的留恋与牵挂。

第五节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第六节是全诗的高潮,“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小节将诗人的惆怅之情作了充分的抒发。

一个“沉默”不是康桥的沉默,而是诗人的心情低落,诗人离别之前的惆怅。

最后一节与第一小节前后呼应,第一节诗人告别天边的云彩,最后一小节,又写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里云彩代表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与母校的告别,更是与康桥文化的告别,与自己康桥理想的告别。

二、《再别康桥》“三美”的特色浅述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理论的奠基人,而徐志摩先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将这一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再别康桥》阅读赏析

《再别康桥》阅读赏析

《再别康桥》阅读赏析《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再别康桥》阅读赏析,更多内容请访问(/wenxue)。

篇一:《再别康桥》阅读赏析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康桥,即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 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梁豪时间:2010-9-2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有理论的探索,其中最具纲领性的是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也是“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在进一步实践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格律诗体中,又主要强调了诗的音乐美,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三美理论”分析《再别康桥》
作者:林敏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3期
摘要:历来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研究不胜枚举,在本文中,我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以及从徐志摩的个人经历出发,运用“三美”理论来探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这首诗的音乐美是指诗歌具有节奏美、押韵美、结构美。

绘画美是指这首诗具有西方油画的外表以及中国写意画的内涵。

建筑美是指这首诗局部参差变化,但整体对称匀整。

关键字:《再别康桥》、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引言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硖石镇的首富之家,他后来留学美国学经济学,那时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银行家,因为他夫人张幼仪的大哥张公权担任民国政府中央银行的行长。

可是徐志摩富有诗人的气质,很显然他对经济学没有多大的兴趣,在将要拿到学位证书之前,他就追随他崇拜的伯特兰?罗素(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跑到了英国。

在英国,徐志摩过得非常的快活。

在徐志摩看来,德国人太蠢,办事机械;法国人有点阴险;南欧人太乱,没有头脑;而美国人又太浅薄,它的文化历史比较短暂,缺乏一种底蕴。

比较起来,还是英国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着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非常符合徐志摩他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使得徐志摩如同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把英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再别康桥》是诗人在1928 年出国欧游的归途中写下的,全诗通过对康河优美宁静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泛舟寻梦的想象,抒发了诗人对康河和剑桥大学的深切眷恋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爱、自由、美”的执着追求。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写到“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在诗歌创作时有意遵循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主张,但相较于闻一多提出来的“三美理论”,徐志摩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

下面我将对《再别康桥》中“三美理论”的运用与体现进行分析。

一、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的。

诗歌的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徐志摩的音乐美跟闻一多的音乐美具有不同的内涵,闻一多的音乐美要求更加工整,而闻一多的音乐美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使本诗体现出“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这在诗歌的节奏、押韵和首尾呼应的结构中都得到了体现。

(一)节奏美
节奏是由音节的组合排列整齐而又参差形成的一种音乐效果。

本诗节奏整体上较柔和。

诗歌一开始便连用三个“轻轻的”,“轻轻”是个叠音词,“轻”字本身就具有柔和的音乐感,反复重叠之后更显得缠绵温婉。

诗歌中的“艳影、榆荫、清泉、荡漾、招摇、斑斓”这些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有的声母相同、有的韵母相同,读起来像连绵词一样具有回环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和谐、温软的柔情。

虽然诗歌整体节奏柔和、舒缓,但也有轻快之处。

比如:诗歌首尾处节奏明朗轻快;诗人幻想着寻梦放歌时节奏有些急促。

这些节奏上的变化既反映了诗人情绪的波动,也体现出节奏变化的音乐美。

(二)押韵美
押韵指在韵文中,运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子的末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

诗歌音乐美的表现与押韵是分不开的。

本诗每节二、四行押韵。

诗歌前四节每节中第二行的韵脚是平声韵:“来、娘、摇、虹”,每节的节末韵脚是仄声韵:“彩、漾、草、梦”,前四节读起来先扬后抑、再扬再抑,声调循环反复。

诗歌后三节整体上声调也是先扬后抑,虽然第五、六两节以平声韵为主连续上扬的声调,但是第七节又以仄声韵降下了声调。

全诗抑扬顿挫分明,声调回环往复,形成一种余音回荡、婉转悠扬的旋律美。

(三)结构美
诗歌的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首尾呼应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既烘托了离别的气氛,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又体现出诗歌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二、绘画美
绘画美指诗歌语言美丽、富有色彩,可以为读者构建出色彩明丽的画面。

闻一多提出来的绘画美是指辞藻的优美,而徐志摩却能通过这些优美辞藻的使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这首诗歌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在外观、表现技法上是油画的风格,色彩绚丽、形象逼真,但是深层透露出的是写意画内敛、意蕴丰富的特点。

(一)西方油画的外表
《再别康桥》通过简洁凝练的词语,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华丽流动的画面。

“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这些虽然简练但富有色彩的词语,给我们留下许多视觉想象的空间。

诗歌分七节,每节内容都能绘出一幅画。

比如:第一节是诗人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的画面;第二节是河畔的金柳随风摇曳多姿的画面;第三节是油油的水草在水波里轻轻摆动的画面;第四节是霞光倒映在漂满水藻的潭水中,斑驳陆离的画面。

其实诗歌描绘的又是一副画———康河晚景图。

夕阳的颜色是画面的背景色,整幅画以红、黄、橙为基色,云彩、垂柳、柔波、水草、清潭等景物都在夕阳绚丽多彩的照耀下变得五彩斑斓。

(二)中国写意画的内涵
写意画采用的技巧是散点透视,一幅画可以有多个视角和焦点,不注重写实写真而在乎对物象内在精神的反映和画家主观情感的外化。

即我们常说的“不求形似,贵在神似”,“七分修养,三分画”。

本诗透过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传达出的是诗人略带伤感的复杂心绪和如梦如幻的意境之美,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映射下,染上了灿烂的“金色”,带着富贵之气。

但是绚烂风光之极时,离落寞就不远了,加之人们常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所以这金柳又带着淡淡的感伤,这也正契合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康桥萌发了诗人“爱、自由与美”的人生、艺术理想,康桥被诗人视为“精神家园”。

此次前来自然令诗人喜悦无比,但是行程匆匆,又使诗人意犹未尽、深感遗憾。

想到此“去”可能意味着与“康桥”的永别,所以内心难免会生感伤之情。

“金柳”的“金”色传达出诗人喜悦又伤感的复杂心绪。

我们需要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心境背景,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才能体味到诗歌的写意内涵。

三、建筑美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文字排列呈现出的美感,具体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建筑美理论是闻一多先生依据汉字具有方块字的形体特点而提出来的,这种异于其他文字的形体特点,可以使诗歌在视觉上给读者留下直观的印象。

关于这首诗的建筑美,徐志摩改变了传统诗歌那种左对齐的形式,而是每一节中,都采用隔一句首字便空一字格的形式,产生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

并且这首诗中,每一章节,都是四句一节。

使这首诗歌在错落有致中,还具有一种对称美。

即这首诗的建筑美主要表现在局部的参差变化与整体的对称匀整的有机结合。

(一)局部参差变化
本诗每节4行,每行6到8个字不等,每节的第一行和第三行突出一字,第二行和第四行退后一字,形成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略长的参差变化、错落有致的形式美,如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二)整体对称匀整
虽然诗歌每节呈现出两个相间的平行线,体现了错落有致的变化美,但是并不意味着全诗的外在形态无规律可循,其实本诗从整体上看还是严谨匀整的。

全诗共 7节,每节的变化是一致的,所以诗节之间是对称匀整的,诗歌整体上呈现出匀齐规整之美,如上所示。

结语
新月派始终“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这些创作理念体现在新月派诗歌“三美”的艺术特色中,而《再别康桥》完美地诠释了新月诗派的美学观点,它既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又是新月诗派难得的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