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

合集下载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阅读练习及答案《我爱北京的小胡同》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完成下列各题。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已经结下了永恒的缘分。

六十多年前,我到北京来考大学,就下榻于西单大木仓里面一条小胡同中的一个小公寓里,白天忙于到沙滩北大三院去应试。

北大与清华各考试三天,考得我焦头烂额,精疲力尽。

夜里回到公寓小屋中,还要忍受臭虫的围攻,特别可怕的是那些臭虫的空降部队,防不胜防。

但是,我们这一帮山东来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

在黄昏时分,总要到西单一带去逛街。

街灯并不辉煌,“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会令人不快,我们却甘之若饴。

耳听铿锵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如闻仙乐。

此时鼻管里会蓦地涌八一股幽香,是从路旁小花摊上的栀子花和茉莉花那里散发出来的。

回到公寓,又能听到小胡同中的叫卖声:“驴肉-驴肉一”“王致和臭豆腐!”其声悠扬、深邃,还含有一点凄清之意。

这声音把我送入梦中,送到与臭虫搏斗的战场上。

将近五十年前,我在欧洲呆了十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都。

这一次是住在东城的一条小胡同里:翠花胡同,与南面的东厂胡同为邻。

我住的地方后门在翠花胡同,前门则在东厂胡同,其大可知。

里面重楼复阁,回廊盘曲,庭院错落,花园重叠。

一个陌生人走进去,必然是如入迷宫,不辨东西。

然而,这样复杂的内容,无论是从前面的东厂胡同,还是从后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来的。

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

这是北京许多小胡同共有的特点。

据说当年黎元洪大总统在这里住过。

我住在这里的时候,北大校长胡适住在黎元洪曾经住过的房子里。

我住的`地方仅仅是这个大院子中的一个旮旯,在西北角上。

但是这个旮旯也并不小,是一个三进的院子,我第一次体会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我住在最深一层院子的东房中,院子里摆满了汉代的砖棺。

黄昏时分,总会让人感觉到鬼影幢憧,毛骨悚然。

所以很少有人敢在晚上来拜访我,我每日“与鬼为邻”,倒也过得很安静。

北京印象:东四的十四条胡同兴衰往事

北京印象:东四的十四条胡同兴衰往事

北京印象:东四的十四条胡同兴衰往事东四,元代叫做“十字街”,与西四相对。

因为明朝的时候在十字街的四个方向各修建了一座四柱三楼式的木牌楼,因此得名。

如今东四地区的范围可以归拢为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东四西大街以及朝阳门内大街。

在东四北大街一线,由南到北以此排开了十四条胡同,分别是东四头条到东四十四条。

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其中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北京的三条街道之一帮上有名。

东四头条:胡同虽小,名人云集作为东四十四条胡同当中的第一条,确因为1969年修建外交部大楼,变成了东西互不通行的一条胡同。

后来又因为修地铁,西边的最著名的1号院也不见了踪影。

提起头条胡同1号院,这里曾经是社科院的宿舍,我们熟悉的钱钟书、杨绛、戈宝权、卞之琳、余冠英、罗念生等等都曾经住在这里。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里面提到,1959年5月开始落户到了这里,直到1962年搬到干面胡同的学部宿舍。

胡同的19号院曾经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住所,大师最后的岁月几乎都是在这座不大院落里度过的。

后来虽然为了纪念大师,改建成了侯宝林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但是大门总是关着,很少见打开。

东四二条:胡同里的百家讲坛清朝的吏部尚书福康安、户部尚书翁同龢、文清公松筠都曾经住在东四二条,可见胡同当年的显贵。

另外,著名爱国侨领尤扬祖也曾经住过胡同东口,尤扬祖的故居里还拥有一个精致的小戏台。

民国年间,在胡同东面,孚王府的西面兴建了当年的新东方——华北协和话语学校。

后来学校在全盛时期与著名的燕京大学合并,在这里定期举行中国文化讲座,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冯友兰、胡适、林语堂、老舍、周作人都曾经成为这里的主讲嘉宾,可谓是当年的百家讲坛。

1949年以后这里又成为了文化部大院,沈雁冰、周扬、夏衍、阳翰笙都曾经在这里居住。

东四三条:一条胡同当年就住过6户人家东四的历史文化街区从东四三条开始算起,是有根据的。

2017 北京西城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2017 北京西城初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7年九年级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2017.5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运用(共22分)1.学校开展“坐地铁,游故居”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开展前,活动组织者从网上找了一段介绍材料,发给大家阅读。

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上的许多风云人物在北京城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留下了可供后人瞻仰的故居。

在故居中,你可以触摸历史,感受情怀。

一代国母宋庆龄、思想巨匠鲁迅、革命先驱李大钊、文学大师茅盾……他们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传承。

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两个城区。

鲁迅故居位于阜成门地铁站附近,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

这座四合院虽然简朴,来参观的人却是络绎不绝。

展览以时间顺序记录了鲁迅的一生,有先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宝等文物3万余件。

老舍故居位于灯市口地铁站西侧,也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

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砖砌影bì( ),中心贴个大红“福”字做装饰。

后面是“丹柿小院”。

每逢深秋时节,院中柿树缀满红柿,令人(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积水潭地铁站以东。

门前碧波微漾,堤.岸杨柳轻扬,院内绿树浓荫,廊前湖水环绕。

这真是一处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园。

(1)对文中画线字笔顺和加点字注音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波”字的第四笔是撇堤.(dī)B. “波”字的第四笔是横钩堤.(tí)C. “波”字的第四笔是撇堤.(tí)D. “波”字的第四笔是横钩堤(dī)(2)对文中括号内所填汉字和横线处所选词语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壁身临其境B. 璧身临其境C. 壁赏心悦目D. 璧赏心悦目2.右面是郭沫若故居里的一幅对联。

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

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

在北京的胡同⾥追寻胡适先⽣当年留下的⾝影在北京的胡同⾥追寻胡适先⽣当年留下的⾝影胡适在北京⽣活了18年,⼀直在北⼤红楼⼯作。

他栖⾝的地⽅,先后有⼋处,分别是绩溪会馆、景⼭东街“卯”字号宿舍、朝阳门内南⽵竿巷4号、南池⼦缎库胡同8号、北河沿钟⿎寺14号、景⼭西陟⼭门6号、地安门⽶粮库4号、东⼚胡同1号。

这⼋处寓所,基本都在东城,离北⼤红楼都不算太远。

⽬前只有钟⿎寺14号⾥还留有⼀点残迹,其他都不可考了,只能驻⾜在⼀⽚区域中遥想当年。

绩溪会馆绩溪会馆始建于明朝,由徽商筹资倡建,是安徽绩溪⼈进京赶考居住的地⽅。

旧址在宣武区椿树上头条1号院。

1997年椿树地区拆迁后,这⾥新建了椿树园⼩区和庄盛崇光购物中⼼。

1881年,胡传只⾝北上赴京城赶考时,寄宿于此。

1910年5⽉,胡适在同乡好友许怡荪⿎励下,带着另⼀同乡好友程乐亭赠送的⼆百银元路费,由⼆哥胡绍之陪同,进京参加庚⼦赔款留美官费考试,也住在这⾥。

他以初试第⼗名、复试第五⼗五名的成绩考取。

1917年9⽉,胡适初到北⼤后的⼏年,也常去绩溪会馆,并应邀出任会馆董事,兼任绩溪同乡会会长。

他与江冬秀在家乡结婚,回到北京后,还在会馆中摆了两桌酒席宴请同乡。

景⼭东街“卯”字号宿舍胡适初到北⼤时,住在景⼭东街⽂科教员预备室,也就是有名的“卯”字号,位于沙滩北⼤红楼偏西靠南的⼀排平房。

当时⼀位教员⼀间,不⽤交钱。

因为同住的陈独秀、朱希祖⽣于1879年⼰卯年,胡适、刘半农、刘⽂典⽣于⾟卯年18 91年,他们都属兔,年龄正好相差⼀旬,被⼈们称作“两个⽼兔⼦和三个⼩兔⼦”。

胡适只在这⾥住了⼀个⽉。

朝阳门内南⽵竿巷胡适在卯字号住了⼤约⼀个⽉后,领到了薪⽔,马上搬到朝阳门南⽵竿巷的⼀座⼩院,与⾼⼀涵同住。

这⾥离北⼤很远,条件也简陋,房租每⽉6元,⽽且是两⼈分担,⽐较划算。

胡适住北⾯三间,⾼⼀涵住南⾯三间。

院⼦的后⾯就是穷⼈住宅区,⽐较乱,结果遭了贼。

那是⾼⼀涵到南⽅的时候,胡适的侄⼦⽩天到北⼤上课,厨⼦出去买菜,以前都是开着⼤门,从来没有失事过。

北京金鱼胡同相关的名人故事简介

北京金鱼胡同相关的名人故事简介

北京金鱼胡同相关的名人故事简介引言北京金鱼胡同是一条富有历史底蕴的老胡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和名人们聚集的地方。

这里留下了许多与名人相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北京金鱼胡同所关联的一些名人故事。

1.鲁迅与金鱼胡同金鱼胡同有一座房屋被称作"讽刺园",这是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曾在那里居住。

鲁迅先生在这里度过了多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以犀利的文字、独特的思想触动了无数人,他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爱新觉罗溥仪与金鱼胡同金鱼胡同内有一栋名为"康有为庄"的小楼,这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曾经寄居的地方。

溥仪虽然身居高位,却饱受困境之苦。

他在金鱼胡同的这段岁月里,回忆了自己的往昔,为自己当年的错误感到懊悔。

他写下了自传《我的前半生》,感动了无数人。

3.梁思成与金鱼胡同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先生也曾与金鱼胡同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在那里居住了许多年,亲身参与了许多京城的建筑项目,如北京大学、中山公园等。

梁思成先生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的作品经久不衰,并成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

4.郎风与金鱼胡同金鱼胡同是著名作曲家郎风的创作天堂。

他在这里居住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的音乐特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5.周扬与金鱼胡同周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位传奇导演,他在金鱼胡同拍摄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他的电影作品以真实、感人、有力的叙事风格而著称,将自己对社会、人性的思考融入了电影中,以此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结语北京金鱼胡同承载了众多名人的精神与智慧,这些名人也因为与金鱼胡同的渊源而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时光并继续前行。

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故事,探索名人们在金鱼胡同留下的足迹。

北京的胡同阅读答案(3篇)

北京的胡同阅读答案(3篇)

北京的胡同阅读答案北京的胡同阅读答案(3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的胡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胡同阅读答案1(1)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

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早年的世界。

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

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2)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

七十年代读了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

大约3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

当然,样子全变了。

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学校(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3)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

10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

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4)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

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

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

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

我这辈子只有头17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

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

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里转悠。

(5)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

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

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

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

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

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6)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

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中国近代数学鼻祖经常算错帐 10年送掉50个四合院

中国近代数学鼻祖经常算错帐 10年送掉50个四合院

中国近代数学鼻祖经常算错帐10年送掉50个四合院佚名何亮亮:1910年的夏天,胡适到北京参与留美官费生的考试,放榜那一天,他坐了人力车去看榜,抵达史家胡同的考场的时分天曾经黑了,胡适拿了车上的灯从榜尾倒看上去,据胡适回想,之所以从榜尾倒看上去,是由于他自信自己考得很不好,看完了一张榜没有他的名字,不由事与愿违。

不过,当他看过榜单最下面,才知道那一张是〝备取〞的榜。

胡适再拿着灯照读〝正取〞的榜,依然是倒读上去,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再细心一看确实〝胡达〞而不是〝胡适〞,胡适耐着性子再看上去,相隔很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胡适后来回想说,他坐车回往地的时分,快乐之余心里却也想着胡达不知是谁,简直还我空快乐一场。

这个让胡适之简直空欢欣一场的胡达,就是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胡明复。

«迷信»杂志和中国迷信社都是在美国康奈尔大学降生的,在九位发起人当中,胡明复的学业十分出色,能与之竞争的只要赵元任。

据胡适回想,他们两团体每学期的总平绩总是在九十分以上,在康奈尔四年,他们两人每年的总效果都是全校最高的。

1917年,胡明复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被近代史家们视为〝中国现代数学真正末尾的标志〞。

事先他的博士论文被宣布在美国的一流数学杂志上,惹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普遍留意。

在胡适的印象中,胡明休学的是数学物理。

但是他〝颇留意于他所专习的迷信以外的事情〞。

在中国迷信社创立之初,许多章程都由他独立设计,1916年,中国迷信会在美国开第一次年会,社长任鸿隽查询了英国皇家学会的资料,才发现这个老牌迷信组织的运转与胡明复的设计〝竟有许多不约而同的中央〞。

有了数学家的称号,中国迷信社的会计自然非他莫属。

不过看似都和数字有关,但是数学博士毕竟和会计不是同一个门类,胡明复算错的时分也不少。

曾有有留心过迷信社的账目,发现有时分数目对不上,当然,吃亏的历来不会是迷信社,而都是胡会计他自己。

依据胡明复的统计,10多年中,他为迷信社捐的款项到达了两万多银元,在事先这笔钱可以在北京买到50个四合院。

探寻多面的胡适 胡适故居寻迹

探寻多面的胡适 胡适故居寻迹

化·生活CELEBRITY HOUSE名人故居栏目主持:陆杨探寻多面的胡适胡适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家事忙,为情事忙,也为国事忙,始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旋转。

他生前,已是毁誉参半,死后也依然“功罪盖棺犹未定”。

既然无法全面而绝对地了解一个人,那么我们就从生活点滴的碎片拼凑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去认识一个多面的胡适。

文:陆杨胡适故居寻迹胡适在北京断断续续的生活工作不足20年。

胡适栖身的地方,先后有八处。

目前好几处故居都已不可考了,只能驻足遥想当年。

1904年,13岁的胡适离家去上海求学,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到中国公学。

大概是1909年到1910年的冬天,胡适寄身的中国公学难以为继,家中又上演分家产闹剧,生活一团糟,只能终日花天酒地。

胡适的日记和回忆录里,记录了许多年轻时候的荒唐。

他在59天里打牌15次,喝酒17次,进戏园11次,逛窑子10次。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1910年2月12日(旧历)的雨夜,他在妓院喝花酒,之后又去“打茶围”(即点名叫妓女,喝茶聊天听曲),酒醉归家时向巡捕寻衅,被罚款5元。

这事对他触动极大,导致“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

日后的胡适,提起那些年少荒唐时,自然免不了痛心疾首。

1910年5月,19岁的胡适进京参加庚子赔款留美官费考试,住在绩溪会馆。

当年9月,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老成少年先生体弱、好静、爱读书,胡适从小就是文绉绉的样子,老辈们都说胡适“像个先生的样子”,胡适原名嗣(同“门”音),于是给他个外号唤作“先生”。

这个外号让胡适幼年就有一种“自我定位”。

他在《四十自述》中写过一个细节:“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赤,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儿童的游戏和玩乐就这样远离了胡适。

1910年,胡适去美国。

后来他总结,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成了“乐观主义者”:“美国人出自天真的乐观与朝气给了我很好的印象……我不能避免这种对于人生持有喜气的1939年,胡适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时照片。

北京的胡同阅读题及答案

北京的胡同阅读题及答案

北京的胡同阅读题及答案阅读题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想要取得语文阅读题的高分,在平时也要多练习语文阅读题。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北京的胡同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北京的胡同》阅读原文我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弄堂里,刚来到北京城,那幽深的、弯弯曲曲的、瓦棱上长着青草的胡同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

上海的弄堂,我觉得最欠妥的就是一色的灰水泥地,隔断了与泥土的联系。

北京的胡同却不是这样。

胡同院子里有花,有草,有树。

我有一阵子几乎每天经过西城的笔管胡同和新文化街,每次从那几棵伞盖般的古槐荫庇下走过,心中就不免涌起一种恬适的感觉。

逢到夏季开一树的白花,土地上落满了纤巧的花瓣。

浓郁的清香,飘荡在卖菜的小推车上,飘荡在跳橡皮筋的小妞、依杖而立的白发长者的身上,给人一种说不尽的宁静与惬意。

小小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似乎每一扇破旧的、刻着已无法辨认的的木门都是一部古老的历史,给人一种神秘感。

人们每每在门前摆一张小桌,或扯闲白儿,或对弈下棋,或二胡悠扬,或京剧清唱,自有一番人间的乐趣。

我有一次经过揽杆市,一家生活并不富裕的小屋主人的雅兴叫我吃惊。

门前青砖上放着几十盆花卉——月季、米兰、朱顶红,低矮的屋檐下一溜排开竟有六七只竹丝鸟笼,雕以花纹,曲线弯得那么有神韵的青铜鸟笼钩,仿佛音乐的滑音一般,给人一种和谐的美。

黄雀、画眉、红蓝靛颏吟唱其间,不知忧愁为何事。

我喜欢北京的胡同,因为它给人一种亲切之感,一种爱。

灰墙,青瓦,默默的小石狮。

斑驳的古老的木门,一切似乎是那么平淡而无奇,然而你推开门一走进去,拐过影壁,你立时会被一种难以名状的、似乎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温暖所包围。

“大哥,您来了,有日子没见啦。

”他们在房门外火炉上用被煤烟熏燎得漆黑的小壶烧水,冲上一杯碎末子茉莉花茶。

炕桌上一放,别提有多美了,仿佛谁都是你亲爱的大爷、大娘、兄弟姐妹,一个暖融融的家。

别瞅着那墙、那门、那屋不起眼,那儿还真格的有大学问的人哪。

北京人的胡同故事

北京人的胡同故事

北京人的胡同故事
北京有很多胡同,每条胡同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其中最有名也最有趣的就是安定门外的“簋街”。

这条胡同建于清朝时期,当时是皇家贵族赏脸探访的地方。

到了民国时期,簋街开始成为一条独特的美食街。

这里的餐饮店铺堆积着北京传统小吃与创新美食,香味四溢,各种有趣的小店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我曾经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在簋街上经营小摊的老板胡大爷讲述了他的独门绝技——烤杏仁!据说胡大爷烤出来的杏仁色泽鲜艳,香气扑鼻,吃起来香脆可口,深受游客喜爱。

有一天,一位住在附近的老奶奶打通电话给胡大爷说,她怎么也睡不着觉,因为她的猫咪一整夜都在叫喊着要吃胡大爷的烤杏仁。

胡大爷听了之后笑了笑,专门为这只猫咪烤了一些杏仁,结果老奶奶立刻挂了电话就冲到了胡大爷的小摊位。

在北京这座城市里,胡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虽然它们看起来有些朴素,甚至有些陈旧,但是归根结底,这些胡同是北京市民的一个见证。

岁月的沉淀和时代的变迁,都留下了北京人的故事,在每一条胡同的街道和巷角里。

【课外阅读】寻徐志摩的脚步访北京胡同文化

【课外阅读】寻徐志摩的脚步访北京胡同文化

【课外阅读】寻徐志摩的脚步访北京胡同文化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1931年11月19日,著名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八十年过去了,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依然感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现在,让我们一起追寻那如梦如歌的往事……锡拉胡同:1915年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此居住了三个月健劲的北风,吹散了笼罩京城多日的阴霾,然后悄然离去,慷慨地留下了万里晴空,蓝得令人心醉。

沿着王府井大街,我一路向南,最后拐进了路西的一条小巷——锡拉胡同。

锡拉胡同,明朝属南熏坊,称为“锡蜡胡同”。

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清朝内务府武备院所属帽作局在这条胡同的南边。

宣统年间,地名讹为“锡拉胡同”,沿用至今。

大概是因为毗邻王府井商业区,现在的锡拉胡同看上去并不像传统的街巷,胡同的北侧有天元利生体育商厦等现代化建筑,令人很难想象这里当年的模样。

距今九十六年前,公元1915年秋天,锡拉胡同里出现了一位陌生的少年。

他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身材修长,面容清秀,鼻梁上架着一副圆眼镜。

讲起话来,虽然带点南方口音,但吐字清晰,好似珍珠落玉盘,轻澈圆转。

这位少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

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微博)省海宁县硖石镇保宁坊。

父亲徐申如是个有钱的商人,但对儿子并不娇惯,而是把他送到私塾和新式学堂,由老师们严格教导。

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学好问,涉猎广泛,徐志摩很快就在同学当中脱颖而出。

1915年夏秋之间,他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从徐志摩写给伯父蓉初先生的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来京之初的行踪:“二十二日……气温骤降,凉风甚厉。

二十三日……十一时抵前门,即正阳门车站。

搜检颇不认真,站上有百里叔当差照应。

现住金台旅馆,明日迁至蒋宅。

二十四日由金台旅馆迁锡拉胡同蒋宅居住。

”信中所提到的“百里叔”便是“蒋宅”的主人——蒋百里。

他的堂兄是徐志摩的姑父,而徐志摩平时称蒋百里为“福叔”。

古镇溢书香 到上庄追寻胡适的足迹

古镇溢书香 到上庄追寻胡适的足迹

古镇溢书香到上庄追寻胡适的足迹作者:白晋华来源:《旅游世界》2021年第03期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看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胡适《希望》「三面环山展画景,一条绿水奏琴音;山明水秀清幽境,陶我天真童心。

」现代著名诗人汪静之曾在《忆故乡》中这样描写家乡上庄。

千年古镇上庄,地處安徽绩溪的西陲,是徽商故里和徽文化的核心发源地之一,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文化巨匠胡适、徽墨大师胡开文、中国第一位女农学博士曹诚英、现代著名诗人汪静之、茶叶巨贾汪裕泰等各界名流,灿若星辰的名人,让上庄成为了声名显赫的人文荟萃之地!千年古镇春色醉人文学巨匠胡适像胡适故居厅堂从婺源到绩溪,车在河谷中的山路上蜿蜒前行,山路两旁长满了杉木、黄山松,绵延不尽的群山一峰又一峰地扑面而来,油菜花遍布山间的梯田之上,真是满目金黄香千里,一方春色醉千山。

正值开春之时,万物苏醒,白色的萝卜花,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绿色的小麦相继盛开,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与徽派民居相映成趣,将这一方土地点缀得如同大地的调色盘一般,如诗如画。

美景相伴,路不觉远,满眼芬芳中就到了上庄。

胡适诗中曾述“我从山中来”,上庄古镇名副其实,地形风水绝佳,万峰回抱,一水环带,中间一片开阔的盆地,四周环列着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像手指一样将上庄如明珠般托在手心。

一条终年清澈见底的常溪河,从村边缓缓流过,滋润着上庄所在的芦昆常盆地。

走过大樟树下的村口水圳,见远山青翠,溪中有几只鸭子钻到水下啄食,只露着尾巴在水面上扑扑摆动。

村里的民居,大多沿河沿水道而建,村前的常溪河,有几座宽阔的水坝,建有一座杨林水口,是古徽州三大水口之一。

春季雨水甚丰,常溪河水滑过水坝,似白练绸缎一般,吼声如雷,声震数里。

恰如胡适借杨万里的诗对家乡的赞美:“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过了上庄小学堂,便能看见广场上胡适的青袍铜像,其后是胡开文纪念馆,周边是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群。

北京金鱼胡同相关的名人故事简介

北京金鱼胡同相关的名人故事简介

北京金鱼胡同是一条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胡同,因为曾经住有许多名人而闻名于世。

作为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金鱼胡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与北京金鱼胡同相关的名人故事,带您一起走进这条独具魅力的胡同,感受历史的沉淀与魅力。

1. 爱新觉罗溥仪金鱼胡同的最知名的名人之一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在金鱼胡同15号,有着溥仪的故居——国子监。

国子监是清朝时期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溥仪少年时接受教育的地方。

溥仪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岁月,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情感和体会。

在国子监内,溥仪书房、太后的寝宫、内务府、匾额等等,都是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这些遗迹,见证了溥仪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我国的历史变迁。

2. 鲁迅金鱼胡同的另一位名人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巨匠鲁迅。

在金鱼胡同17号,有着鲁迅曾经的故居。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对于我国的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鱼胡同17号的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重要生活场所。

故居内陈列着鲁迅生前的生活用品、书籍、桌椅等物品,使人感受到了鲁迅当年的生活状态。

在这里,您可以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感受他对我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力。

3.除了溥仪和鲁迅,金鱼胡同还有一位重要的名人——。

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对我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金鱼胡同21号,有着的故居。

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保存完好,气派非凡。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感受的家庭生活氛围,了解他在这里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以上是北京金鱼胡同相关的名人故事简介,这些名人都对我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事迹和生平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了解。

胡同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而金鱼胡同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走进金鱼胡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更能够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北京小李纱帽胡同的名人故事

北京小李纱帽胡同的名人故事

北京小李纱帽胡同的名人故事【北京小李纱帽胡同的名人故事】1. 胡同的历史传承北京作为我国的古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

而作为北京城内典型的胡同文化代表,小李纱帽胡同更是承载了许多名人的故事和传奇。

这条狭窄的胡同充满着悠久的历史气息,不仅见证了北京的变迁,更是孕育了无数令人敬仰的名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其中的精彩吧。

2. 名人故事一:人文艺术巨匠张大千走进小李纱帽胡同,你会发现这里曾经是张大千的故居所在地。

这位艺术巨匠以其泼墨山水、唐宋人物等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

在这狭窄的胡同里,张大千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书写了他传奇的一生。

他的故居已经成为一处名人故居纪念馆,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朝拜。

3. 名人故事二:近代文学泰斗郭沫若小李纱帽胡同还见证了郭沫若的风华绝代。

作为20世纪我国文学的泰斗,郭沫若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被誉为近代文学的瑰宝。

而他在小李纱帽胡同的居住,成为了许多文学爱好者朝思暮想的圣地。

他的作品在这条胡同中得以孕育,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的精神力量。

4. 名人故事三:女作家丁玲的革命岁月小李纱帽胡同还承载着丁玲女士的革命岁月。

作为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以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名篇而闻名于世。

而在这条胡同中,她经历了风雨飘摇的革命岁月,书写了她伟大的革命历程。

丁玲女士在小李纱帽胡同中的故居,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处重要遗址。

5. 个人观点与总结通过对小李纱帽胡同的名人故事的挖掘,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条胡同所承载的丰富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些名人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这些名人的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希望小李纱帽胡同的名人故事能够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珍爱文化,传承优秀,开创未来。

在本文中,我通过文学、绘画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小李纱帽胡同的名人故事,从简到繁地为您呈现了这些名人的传奇经历,希望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这些名人的价值所在。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李纱帽胡同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这些名人故事对我们的启迪和激励。

米粮库胡同胡适的名人朋友圈

米粮库胡同胡适的名人朋友圈

米粮库胡同胡适的名人朋友圈在米粮库这条三百余米长的胡同中,近百年来,居住过无数文化名人与政府官员,陈宗蕃、陈半丁、胡适、陈垣、傅斯年、徐志摩、邓小平、李克农、孔原等,他们都在这里这里留下了足迹和身影。

胡适曾在米粮库胡同4号居住六年之久,在这期间4号院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

米粮库胡同位于北京地安门内大街路西,全长329.4米,胡同东起地安门内大街,西至恭俭胡同,因以前胡同里有存放米粮的仓库而得名,今称米粮库胡同。

京师坊巷志稿米粮库,疑即明之米盐库。

“我的朋友胡适之”1930年12月,胡适来到北京,携家带口入住在米粮库胡同4号院。

这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家,有六年之久。

米粮库4号是三层小洋楼,房间比较多。

最大的一间房是胡适夫人江冬秀的寝室,其他几间是胡适的两个儿子胡祖望、胡思杜的寝室,以及家里佣人的住房。

即便如此,空余房间还有许多,这些房间就成为胡适朋友们的客房,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人来北京,就会应邀住在小洋楼。

(图源网络胡适与妻子江冬秀)由于空间宽阔,胡适的朋友和当时的文化人经常聚集于此。

来这里吃饭叙旧的客人有文化界名人,如:叶公超、马君武、罗隆基、潘光旦等;还有胡适从前的同学、学生,如:任叔永、周枚生、蒋廷黻、傅斯年、罗尔纲、顾颉刚等。

胡适的好友黎东方回忆说:“适之先生在北平,住在米粮库。

每个星期天,他一定在家,而且客人可以不经守门的老仆传递名片,直入书房。

”当时,访客无论什么身份,胡适一律称其为“朋友”,故一时之间,胡适的“朋友”遍天下。

“我的朋友胡适之”,成了那个时代一句十分有调侃味道的流行语。

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在北大读书时,听过胡适的课,也很佩服他。

有一天,何兹全来到了胡适在米粮库胡同的4号院,只见宾客满座,都是年轻学子。

他们与胡适有问有答,有讨论,有辩论,气氛热烈。

江冬秀曾笑言道:“这是胡适之'做礼拜’呢!”原来,在胡适成名之后,前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

为保证教学研究工作能正常进行,胡适每周日特别腾出半天时间来接待客人,也被他自己戏称为“做礼拜”。

季羡林散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通用一篇

季羡林散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通用一篇

季羡林散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通用一篇季羡林散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1我现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他虽已长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

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个笑容,却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1948年12月中旬,是__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

此时,__已经包围了北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

北大同仁和学生也并不惶惶;而且,不但不惶惶,在人们的内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还有点狐疑,都在期望着迎接__。

适逢北大校庆大喜的日子,许多教授都满面春风,聚集在沙滩孑民堂中,举行庆典。

记得作为校长的适之先生,作了简短的讲话,满面含笑,只有喜庆的内容,没有愁苦的调子。

正在这个时候,城外忽然响起了隆隆的炮声。

大家相互开玩笑说:"__给北大放礼炮哩!"简短的仪式完毕后,适之先生就辞别了大家,登上飞机,飞往南京去了。

我忽然想到了李后主的几句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我想改写一下,描绘当时适之先生的情景:"最是仓皇辞校日,城外礼炮声隆隆,含笑辞友朋。

"我哪里知道,我们这一次会面竟是最后一次。

如果我当时意识到这一点的话,这是含笑不起来的。

从此以后,我同适之先生便天各一方,分道扬镳,"世事两茫茫"了。

听说,他离开北平后,曾从南京派来一架专机,点名接走几位老朋友,他亲自在南京机场恭候。

飞机返回以后,机舱门开,他满怀希望地同老友会面。

然而,除了一两位以外,所有他想接的人都没有走出机舱。

据说__只是据说,他当时大哭一场,心中的滋味恐怕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适之先生在南京也没有能呆多久,"百万雄师过大江"以后,他也逃往__。

后来又到__去住了几年,并不得志,往日的辉煌犹如春梦一场,它不复存在。

后来又回到__,最初也不为__所礼重。

往日"总统候选人"的迷梦,也只留下了一个话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

中考北京作文题目博物馆胡同停留

中考北京作文题目博物馆胡同停留

中考北京作文题目博物馆胡同停留《在博物馆胡同的停驻时光》
嘿,你们知道吗?北京有个特别好玩的地儿,那就是有着博物馆的那条胡同。

记得那次,我慢悠悠地晃进了那条胡同。

一进去呀,就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两边的墙壁有点斑驳,就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家小店,门口摆着好多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

我那叫一个好奇呀,就忍不住凑过去看。

店老板是个特别热情的大叔,见我感兴趣,就开始给我介绍这个,介绍那个。

我呢,就这儿摸摸,那儿瞧瞧,感觉每个东西都好有意思。

我在那店里待了好长时间,都差点忘了自己是来逛胡同的。

后来呀,我又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博物馆。

那大门古色古香的,我二话不说就进去了。

里面的东西可多啦,什么老照片呀,旧物件呀,让我好像穿越回了过去。

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了好久,看着里面一个小小的怀表,想象着它曾经陪伴过的那些时光。

逛完博物馆,我就在胡同里随便找了个台阶坐下来,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有匆匆忙忙走过的,有慢悠悠闲逛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呢。

我就这么坐着,感觉时间都好像变慢了。

哎呀呀,真的,在北京的博物馆胡同里停留的这段时光,可真是让我难忘呀。

现在想想,都还觉得特别有意思呢。

等以后有机会呀,我还得再去一次,再好好感受感受那独特的氛围。

北大校长胡适若干旧事

北大校长胡适若干旧事

北大校长胡适若干旧事
马句
【期刊名称】《北京党史》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1946至1948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这期间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学习.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运动.对胡适校长的言行很关注。

他在学生集会上的讲话.我大多在场.他在北平的讲演.发表的文章.记者访他的报道.我都注意看。

他在北大的往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现粗略回忆.写出来供参考。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马句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12
【相关文献】
1.北大校长任上的胡适
2.旧事重提论白话--评周汝昌先生对胡适和白话文的责言
3.北大校长胡适若干旧事
4.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若干问题比较分析
5.北大校长任
上的胡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北京的胡同里追寻胡适先生当年留下的身影胡适在北京生活了18年,一直在北大红楼工作。

他栖身的地方,先后有八处,分别是绩溪会馆、景山东街“卯”字号宿舍、朝阳门内南竹竿巷4号、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北河沿钟鼓寺14号、景山西陟山门6号、地安门米粮库4号、东厂胡同1号。

这八处寓所,基本都在东城,离北大红楼都不算太远。

目前只有钟鼓寺14号里还留有一点残迹,其他都不可考了,只能驻足在一片区域中遥想当年。

绩溪会馆绩溪会馆始建于明朝,由徽商筹资倡建,是安徽绩溪人进京赶考居住的地方。

旧址在宣武区椿树上头条1号院。

1997年椿树地区拆迁后,这里新建了椿树园小区和庄盛崇光购物中心。

1881年,胡传只身北上赴京城赶考时,寄宿于此。

1910年5月,胡适在同乡好友许怡荪鼓励下,带着另一同乡好友程乐亭赠送的二百银元路费,由二哥胡绍之陪同,进京参加庚子赔款留美官费考试,也住在这里。

他以初试第十名、复试第五十五名的成绩考取。

1917年9月,胡适初到北大后的几年,也常去绩溪会馆,并应邀出任会馆董事,兼任绩溪同乡会会长。

他与江冬秀在家乡结婚,回到北京后,还在会馆中摆了两桌酒席宴请同乡。

景山东街“卯”字号宿舍胡适初到北大时,住在景山东街文科教员预备室,也就是有名的“卯”字号,位于沙滩北大红楼偏西靠南的一排平房。

当时一位教员一间,不用交钱。

因为同住的陈独秀、朱希祖生于1879年己卯年,胡适、刘半农、刘文典生于辛卯年18 91年,他们都属兔,年龄正好相差一旬,被人们称作“两个老兔子和三个小兔子”。

胡适只在这里住了一个月。

朝阳门内南竹竿巷胡适在卯字号住了大约一个月后,领到了薪水,马上搬到朝阳门南竹竿巷的一座小院,与高一涵同住。

这里离北大很远,条件也简陋,房租每月6元,而且是两人分担,比较划算。

胡适住北面三间,高一涵住南面三间。

院子的后面就是穷人住宅区,比较乱,结果遭了贼。

那是高一涵到南方的时候,胡适的侄子白天到北大上课,厨子出去买菜,以前都是开着大门,从来没有失事过。

这天晚上,院里溜进来一个贼。

当时,胡适的侄子睡熟了,可胡适写作直到凌晨三点。

贼等得不耐烦,便在厨房洗面间里偷了一面镜子,一把茶壶,还把胡适从国外带回来的箱子也打开了——那时外国皮箱很软,在上面一个横屉里有个照相机也被偷去了。

第二天早上胡适洗脸时找不到镜子,以为侄子拿到房间里去了。

想倒茶水喝,茶壶也不在原处,找了半天也没有。

接着又发现箱子被打开过了,翻得乱七八糟。

来到后院,则看到倒在泥土里的茶叶,这才恍然醒悟,是进来了小偷。

于是,胡适不打算继续住下去了。

1918年3月3 0日与高一涵一同搬到了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

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从北大红楼出来,沿着五四大街向西到北池子,再向南到南池子,在路东找到缎库胡同。

胡同不短,西起南池子大街,南止北湾子胡同,北与普渡寺前巷相通,东邻南河沿大街。

清时在这里设户部所属缎匹库而得名,宣统时称缎库。

民国后沿称。

“文革”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十条,后恢复原名。

现在这里都是民宅,既有高高的大红门,也有分割成若干狭仄空间的大杂院。

1918 年3月30日胡适与高一涵一起搬到南池子缎库胡同8号,在这里住了两年多。

当时院内有九间正房,五间偏房,两间套房,每月租金20元。

四合院虽小,卧室、书房和客厅俱全。

最初三个月,江冬秀不在北京,堂弟江泽涵和侄子思聪与胡适住在一起。

胡适将他们安排住在南屋,并雇了一名叫阎海的厨子,一名女工王妈,来处理家事。

1918年6月,江冬秀从老家来京与胡适团聚,生下了大儿子祖望,很快又有了身孕,屋子显得不够用了,19 2 0年5月,他们考虑搬家。

缎库胡同8号也可以说是《新青年》的生产间,因为作为主要撰稿人和台柱子的胡适,在这里和高一涵共同参与编辑杂志。

他写下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等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理论文章。

北河沿钟鼓寺14号沿着北大红楼西面的五四浮雕墙,顺着沙滩北街一直向北走,看到一处古建筑,刚要近前,却被一位早已立在那儿的男子挡住,“这条路到头了。

”我一看,这不是嵩祝寺吗?东边是厕所,果然就再也没有路了。

因见立有文物保护的碑,便问这寺庙是否开放?答曰,不开放,现在是私人会所。

只好绕嵩祝寺西巷,来到狭长的钟鼓胡同。

听说是打听钟鼓寺14号,正在聊天的街坊很热心地用手向背后一指说:“这个17号院就是以前胡适住过的。

”钟鼓胡同在清乾隆时称钟鼓司,光绪时称钟鼓司胡同,宣统时称钟鼓寺,因为胡同内有一座庙叫钟鼓寺而得名。

民国时变成民居院。

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钟鼓胡同。

老钟鼓寺当然早已不存在。

据说前清的时候伺候慈禧太后的宫女年迈后在这里住过,后来租给了胡适。

现在当然又是大杂院。

胡适如果活着,应该欣慰,正像他在1921年10月到香山慈幼院开周年纪念大会时发出的感叹——从前皇帝住的园子,现在变成我们的贫民子弟居住上学游戏的地方了!现在也可以说,从前社会名流住过的地方,现在也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家了。

我走进胡适在北京八处寓所中唯一的这处遗迹,看到一个长了茅草的灰色屋顶,正是当年的正房,已经拆了不少,杂物堆在周围,无法靠近,即将被拆掉。

近一个世纪之前,1920年5月22日,胡适搬到钟鼓寺14号大一些的四合院,在这里住了6年之久。

这是个普通四合院,占地约三百余平方米。

共有房屋15间半,南房4间半,正房3 间,东、西厢房各3 间,另有东厢房北侧平顶东房1间和正房东侧平顶北耳房1间。

胡适将正房作为书房和寝室,两厢为客厅和会客厅。

男佣人住在门房,女佣人住在耳房。

庭院也不宽大,栽有一两棵小树,数盆夹竹桃。

1921年9月20日,此前一直和胡适同住的高一涵也搬到这里,两家成为邻居。

他们又在一起合居了四年。

1923年5月,高一涵居然接了一个妓女来家做老婆。

当时,胡适正在南方养病,听说后怕江冬秀看不起,不招呼他们,赶紧给她写信,请她千万要善待这件事,并说:“他也是一个女同胞,也是一个人。

他不幸堕落做妓女,我们应该可怜他,决不可因此就看不起他。

天下事全靠机会。

比如我的机会好,能出洋留学,我决不敢因此就看不起那些没有机会出洋的男女同胞。

……”(1923年5月30日日记)钟鼓寺14号还诞生了自由知识分子议政的刊物——《努力》周报。

为此,1922年7月15日,胡适又新租了隔壁,也就是钟鼓寺15号的房屋十几间,打通卧室的门,连成一家。

景山西陟山门6号1926年夏初,胡适搬到景山西面的陟山门6号。

这处房子曾是官僚政客的公馆。

房子宽敞,庭院阔大,有优雅的长廊,厨房中还有机井。

陟山门街,清时称陟山门大街,因为在北海东门陟山门外而得名。

现在成了热闹的自由市场,有不少兜售老北京特产的店铺。

在这里看到13号院比较气派,欧式的石门,像是从前的建筑。

据住在里面的老人说,上个世纪5 0 年代,这里的门牌号还是6 号,曾经是个很大的庭院,现在则住了40多户人家。

曾有不少人来此间寻觅胡适的足迹。

可是也有早年间的老北京住民说现在的大杂院7号是过去的6号,而今早已全部拆除。

哪个院落并不重要,胡适在这里居住时间非常短暂,19 2 7年由欧洲回国后,胡适寓居上海,住了三年半,景山西陟山门6号仍然放着他的东西,特别是书籍,一切由他在铁路局工作的族弟代管。

直到193 0年12月他再度盘桓北大,准备就任文学院院长时,搬到地安门米粮库4号。

地安门米粮库4号米粮库在清代是用来囤积粮食的,是专门供给皇宫使用的米盐库。

19 49 年后定名米粮库胡同。

胡同正对着地安门大街,离故宫后门非常近。

胡适携眷由1930年12月1日搬来米粮库,一直到19 37年6月18日启程赴南京讨论国难,9月赴美,准备就任大使,前后共有六年半时间。

这里实际也是《独立评论》的编辑部。

米粮库在2 0 世纪3 0 年代是新文化人聚居区。

一号住着陈垣、傅斯年,三号住着梁思成、林徽因,四号住着胡适。

米粮库4号的大宅子是著名的社交场所和文化沙龙,与周作人的“苦雨斋”、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构成一种新文化生态。

东厂胡同1号从北大红楼向东走到美术馆,再向南,在繁华的王府井商业街北端和东皇城根之间有一条东西横贯的胡同,这就是东厂胡同。

1946年7月,胡适离开生活了近九年的美国,回国就任北大校长,住进东厂胡同1号西院。

这是个三进的大院落,宽敞的大院子里,种有丁香、碧桃。

大门却是简陋古旧的木栅栏,头进院南面是宽大而朴素平实的客厅。

虽是北大校长、社会名流,东厂胡同时期的胡适与此前他各个阶段在北京的生活都不可同日而语,时值法币贬值,物价高涨,教职员及公务员每月薪饷有限,大家都过着简单艰苦的生活。

反内战、反饥饿学生运动高涨,北大学生游行请愿时,经常结队到这里来。

吴相湘曾去拜访,回来描述胡适的饮食起居:一个圆桌上,一小沙锅汤菜,一小碗白饭,两个馒头。

东厂胡同1号是胡适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处寓所。

自1946年7月至1948年12月,他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多,写有《齐白石年谱》(与黎锦熙、邓广铭合撰),还有很多篇关于《水经注》的考证文章。

从胡同里出来,已近黄昏,背着阳光,似乎看到了胡适先生走来的身影,坚定而执着,一如当年的新文化运动般,在人们心中留下永远难以忘却的印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