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今分配制度
6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土地
小李在某国有制造企业当一线员工,月工资收入为5000元;
小李的同学在某私营企业当一线员工,月工资收入也为5000元。
两者在分配方式上有何区别?
按劳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存在的范围 公有制经济
不同
区 劳动者在生
产中的地位 平等互助合作
和相互关系 的关系
不同
别 在我国分配 制度中的地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1521.8.1517:11:2417:11:24August 15, 2021
14、市场营销观念:目标市场,顾客需求,协调市场营销,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创造利润。2021年8月15日星期日下午5时11分24秒17:11:2421.8.15
第六课 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经济学小故事:僧多粥少,如何分配?
一座寺庙中住着七位僧人,每天分一大桶粥。要 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 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僧人出来分 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 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主体
位不同
按劳动要素分配
非公有制经济
雇佣关系
是我国分配制度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 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 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每人获得奖金500万元人民币。
我国社会现行的分配制度是_规章制度_
我国社会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
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如下特点: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主要还包括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不同,按劳分配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质上反映出劳动、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都按贡献参与了收益分配。
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反映了劳动要素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受重视的部分。
分配原则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分配时,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体现公平正义。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在公有制内部人们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从而使消费品能够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的数量,制约着分配的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不会像原始社会那样实行平均分配,但也没有达到共产主义那样高的程度,产品尚未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有实行按劳分配。
中国式现代化分配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分配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分配制度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实行的一种分配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分配制度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分配模式。
在中国式现代化分配制度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等手段来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保障人民的基本福利和公平正义。
中国式现代化分配制度还注重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等方式来提高贫富差距的缩小,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分配制度还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劳动法制度等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分配制度既兼顾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和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注重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目标,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简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_概述
简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体制成为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两个基本要素,其相互作用对国家经济谋划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定义及背景介绍,然后对不同形式的所有制进行分类,并梳理历史发展过程及现状。
随后,将重点讨论分配制度,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阶段下的变革情况。
接着,我们将探讨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进行说明。
最后,通过总结观点、研究意义以及展望未来,对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进行综合评述。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制度,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
通过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旨在加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2. 生产资料所有制:2.1 定义及背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对一国或一社会的生产要素进行管理、占有和支配的制度安排。
在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主要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公有制是指国家、集体(农村居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企业等公共经济部门拥有和管理生产资料的形式,而非公有制则是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民营经济部门占有和管理生产资料。
2.2 所有制形式分类:根据中国宪法规定,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其他各种非社会主义所有制。
其中,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指由全体人民共同占有和支配的所有财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指由农村居民集体经济组织或工厂、矿山等集体组织掌握的财富。
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包括个人家庭的私人财产以及其他法律规定许可的各种不同形式的非公有财产。
2.3 发展历程与现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我国的分配制度知识点总结
我国的分配制度知识点总结一、现代社会的分配制度现代社会的分配制度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把社会生产的财富按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分配给社会各个成员的一种制度。
现代社会的分配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1、组织化。
现代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国家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之间合作的结果,要求政府保障公平,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服务,市场实现资源配置和利润最大化。
2、多元化。
现代社会的分配制度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以及收入、财富、机会等各种资源的分配。
3、市场化。
现代社会的分配制度通过市场调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润最大化,强调市场规律的作用。
4、公平正义。
现代社会的分配制度要求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保障不同人群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5、稳定可持续。
现代社会的分配制度旨在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分配制度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
二、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通过改革和发展,不断完善和调整的一种综合性的制度体系。
我国的分配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1、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
我国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特点,既包括国有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也包括集体企业和个体经济。
2、按劳分配和按生活需要分配相结合。
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也兼顾按生活需要分配的要求,既要求按照个人劳动量、质量和贡献分配收入,也要求社会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保障弱势群体的福利。
3、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我国的分配制度既要求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和纠正分配不公,也要求市场通过竞争和交易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收益最大化。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我国的分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也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目标。
三、我国的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在当今现实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分析我国分配制度在当今现实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
劳动者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虚位的因而是残缺的,他既不能通过“用手投票”约束使用者,也不能“用脚投票”转让所有权,因此资产的收益性对劳动者来讲是不具备或不完整的。
■在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资本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劳动力在要素市场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尤其是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的非熟练、非技术劳动力的劳动报酬更是被压低到极限,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长期处于被资本剥夺的境地。
■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偏低,工资增长机制僵硬,缺乏制度性保障,致使工资外收入膨胀,助长国有单位职工收入的不规范;工资结构设置不合理,岗位绩效工资和年工资比重过低,不能体现合理的工资级差,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
在我国,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引发的对公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对分配不公的原因亦有多种解释。
随着改革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日渐深入,收入分配的相关制度性原因愈加显露。
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我们将着重对现行制度与政策的缺陷进行剖析。
一、现行分配制度的缺陷及其收入分配效应(一)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基本估计按照SNA统计体系的规定,初次分配反映的是各收入主体对国民生产总值原始贡献所获取的相应的原始收入,收入形式主要表现为要素收入。
再分配及其派生收入主要指抚恤、救济、津贴,以及转移性收支等项目。
根据我们对城乡居民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测算结果比较,对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对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得出两点基本判断:其一,初次分配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础及主体分配渠道,其公平程度的高低对收入结果的公平程度有决定性影响;其二,目前再分配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仍然有限,并且表现出不断降低的态势。
由此可以推论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制约分配公平性的缺陷,其中初次分配的相关制度是现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再分配制度缺陷助长了不公平分配。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和为什么实行这种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和为什么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答: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显示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2.按劳分配的原因?答: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多种分配方式有哪些?答:①按劳分配②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③按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分配4.社会公平的措施?答: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5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如何处理?答: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的基础和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想多匮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6. 国家财政的作用?答: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7.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答:税收收入。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分配制度
理人员。 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 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 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 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 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
经理人员阶层的社会来源
第一部分:原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随 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逐渐成为职 业经理人。 第二部分: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 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私营企业,聘用 职业经理人为他们经营管理企业。 第三部分: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 员。
拉美化的实质:
简单地说,“拉美化”就是一种“有增
长而无发展的”困境,就是一种少数人 幸福的现代化。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
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 目前的服务业尚停留在餐饮业等传统服务 业领域。可以预计,随着旅游业、体育事 业、科技教育事业、文化娱乐业以及社会 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个阶层会迅速发展起 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产业工人阶层
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
(3)私营企业主阶层
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
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 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
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 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 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 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
新的社会阶层与 和谐社会的构建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思政教研室
教学提纲
本专题教学内容共分三个部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社会 阶层; 二、当前新的社会阶层分化引起的主 要问题;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的分配制度
5、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 ⑴就全国的劳动者而言,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占多 数; ⑵就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而言,按劳分 配的部分占较大比重。 6﹑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补充) ⑴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 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⑵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 津贴。 ⑶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4、某国有企业在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国有 控股)时,职工老张购买了企业面值20000 元的股票,年终分红时,老张获得了3000 元股息。这3000元收入属于( )
C
A、劳动收入
B、福利收入
C、资本收入
D、经营收入
备战高考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形成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最终原因是( ) A、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备战高考
2、(2005全国)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管理要素分配 C、按劳动成果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
备战高考
3、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切合法的劳动 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的到保护。这里所说的合法的 非劳动收入包括( ) ①企业职工所获得奖金收入 ②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经营 收入 ③企业经营者的财产收入和风险收入 ④银行存款、购买 债券、投资股市获得的收入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1)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不能按需分配)
(2)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不能搞平均分配
劳动是谋 生的手段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引言分配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平与经济稳定。
在中国,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我国现阶段实行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分配制度。
本文将对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基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不同的经济主体而建立的。
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国家机关等,而非公有制经济则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
1.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在公有制经济中,工资分配是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公有制企业应当按劳分配工资,并实行工资总额决定分配比例的原则。
此外,国有企业还会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个人贡献等因素,通过绩效工资、奖金和股权激励等方式进行分配。
2.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制度相对灵活,主要取决于市场机制和企业的自主选择。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工资制度通常由企业自行制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员工的技能、履职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工资级别和工资水平。
二、城乡居民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城乡居民分别有自己的分配制度,具有一定的区别。
1.城市居民的分配制度城市居民主要依靠工资、薪金收入来实现分配。
除了基本工资外,还包括各种津贴和补贴,如年终奖金、节日福利、住房补贴等。
此外,城市居民还可通过个人投资、股票等金融工具获取收益。
2.农村居民的分配制度农村居民的分配制度主要依靠土地收入和农村转移收入。
土地收入包括农民对农田、山林和房屋等财产的经营租赁收入,农村转移收入则是农民通过务工、经商等方式在城市获得的收入。
此外,农村居民还可以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等农村经济活动获取收入。
三、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还包括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福利。
1.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实行了全民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新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新中国的按劳分配制度摘要自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有了剩余,便有了收入分配问题。
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之一。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坚持的原则。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深化,首先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其次解决了其他要素是否参与分配的问题,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再次解决了生产要素如何参与分配的问题,提出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我国的整体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收入差距的扩大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是分不开的。
因此,实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有必要的。
本文阐述了新时期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形式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第一节新时期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轨迹一、反对平均主义,落实按劳分配制度(1978-1987)二、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87-1997)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1997-2002)四、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原则的确立(2002-至今)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很多委员都提出中国收入分配领域已经出现了结构失衡,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如果能够把公共资源收益共享,将这部分收益投入到民生领域,不仅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还可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2020届高三高考政治考点精析,考点9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原因:(1)根本原因:是由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实行现行的分配制度。
(2)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发展市场经济,需要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以追求最佳效益。
只有让不同资源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入,才能充分调动所有者的积极性。
因此,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实践证明: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的劳动热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2.要求: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创造更多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①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等获得的收入。
②工资性收入,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工资。
③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性支付和家庭间的转移性支付。
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
④经营性收入,又叫商业买卖收入,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
包括企业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所产生的收入;农民通过经营家庭承包的土地而获得的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
(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问题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与改变,总体来说,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改革开放为分界点,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改变: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主要体现了平均主义的思想。
在传统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直接决定收入分配的体制。
从农村来看,由国家统一决定农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和购销等方面,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以生产队为单位,凭工分取得报酬。
从城市来看,国家统一调控城市职工的等级工资,职工的劳动报酬同样趋于平均,并不能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及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劳动成果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原则所作出的改变主要是侧重效率兼顾公平。
1978—1992年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将“先富”与“后富”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允许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的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努力、合理经营,使之生活先好起来、先富起来,又要鼓励“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成为示范力量,通过影响身边的人,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在分配政策的制定上,调节好“先富”与“后富”人们的收入差距,防止贫富悬殊,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1993--2004年这段时期的分配原则重点突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这一时期的分配政策强调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概念。
其中,初次分配是指存在于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总收益多少而进行的分配,通俗地说,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才能获得高回报,因此,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更主要遵循效率原则。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个人收入分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当前存在不公平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高;另一方面,一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对策:1、加大福利改革力度。
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待遇,增加社保质量和养老金的覆盖面,这样可以让低收入阶层在退休之后得到更好的照顾。
2、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
为了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我们应该增加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以提高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
3、推行稳健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使经济增长稳定,激励企业创新和扩张,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强对有价值的的劳动力的补贴。
对于涉及科技创新领域、社会公益及大众健康领域的有价值的劳动力,可给予政策支持,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5、改进税制。
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情况,设计更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以帮助改善收入分配,减少差异。
二、问题:个人劳动报酬不足的问题在我国,许多低收入工人的工资并不高,很难够资让他们过得舒服。
这些工人的收入可能比经济城市生活成本低至少一倍,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通常是相对贫困的。
对策:1、建立全面和可持续的工人舒适基准。
建立全面和可持续的工人舒适基准以解决低收入劳动者收入不足的问题。
这个标准应该考虑到当地的生活成本和相关因素,确保工人的收入水平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2、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加强对企业的质量监管以确保他们不会削减员工福利,降低劳动报酬。
同时,对于压低员工工资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
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护。
3、加强劳动力组织和工会的支持。
劳动组织和工会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定来帮助解决缺乏收入保障的问题,并支持集体谈判通过和解决工资纠纷。
4、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村地区支持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创新和投资,以提高农民的劳动力市场获取能力。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旨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我国的现阶段分配制度主要包括收入分配、财富分配和机会公平三个方面。
首先,收入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核心。
我国采取了一种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方式,既有国家统一调控的收入分配政策,也有市场调节的收入分配机制。
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工资政策等手段来调控收入分配,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并促进社会公平。
此外,市场力量在收入分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劳动力成本的市场调节,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得相应的报酬,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财富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富分配主要包括国家对财富的调控和市场对财富的分配。
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财富的分配,以保证财富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稳定。
市场也通过股票、房地产等市场机制来实现财富的分配,通过市场的参与和交易,个人和企业能够实现财富的增长和流转。
最后,机会公平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机会公平包括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等方面。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通过普及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等措施,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改变其命运。
同时,我国积极推进就业公平,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就业创业,减少就业歧视,促进就业机会的公平分配。
社会保障公平也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点之一,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等措施,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总的来说,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旨在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收入分配、财富分配和机会公平是分配制度的三大支柱,国家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分配的公平与效益。
然而,我国分配制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更合理、更公正的分配。
我国各项经济基本制度
我国各项经济基本制度
我国各项经济基本制度包括:
1. 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是中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国家所有制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上,而集体所有制主要体现在农村乡镇企业和合作社中。
2. 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价格形成等方面进行经济管理。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实现公平竞争和稳定增长。
3. 分配制度:中国目前实行多种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同时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动报酬分配、按资本收益分配、按财产收益分配、按生活必需分配等。
4. 管理制度:中国坚持党委领导下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地位为核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5. 政府宏观调控:中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引导经济发展,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调控经济增长速度、价格水平、就业形势等。
6. 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外贸、促进经济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国内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以上是我国各项经济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这些制度的实践和创新不断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建国以来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改革建议一、引言中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型,收入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回溯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明确文章主题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二、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背景与收入分配制度变迁1. 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措施。
通过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收入分配。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以劳动报酬为主,同时实行一定的福利制度。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分配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管理性。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实行一定的平均主义,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收入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变化阶段:1.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集体所有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家庭成为主要的分配单位。
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国家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
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通过税收调节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简析
通常说来,财富有两次分配经过:第一次分配通过市场进 行,企业获得利润、个人获得工资,政府获得财政收入; 第二次分配由政府主导,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 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再分配”,以矫正 市场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状况
(一)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扩大,社会成员 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基尼系数是用来描述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之一, 2006年,世界银行公布我国基尼系数为0.47,已经 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这表明,我国 的社会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尤为显著。2007年,全国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786元,后者是前者的3.33倍。 居民收入的行业差距仍在扩大。2000年,行业最高 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 2006年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是低收入行业的5倍。 国际通常值为2倍。
(五)分配关系不合理。可以概括为“两降四大几不顺,四低 一慢两并存”。即居民收入、劳动报酬比重两降低,城乡 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四方面收入差距偏 大,不同层级组织和部分地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几 方面分配关系不顺;农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私营企业 职工和生产一线员工四类人员收入低,普通职工工资增长 速度偏慢,不少低端岗位人员工资偏低和某些低端岗位工 资不低、部分高端岗位工资偏高与少数高端岗位工资不高 两并存。
(四)分配秩序混乱。在初次分配领域,主要表现在:部分用 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特 殊情况工资支付混乱;部分用人单位制度外收入多;一些要素 市场收入分配失范;非法收入占有一定比重。在再分配领域,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表现:一是社会保障不足且在某些方面 不够公平;二是偷税漏税等问题严重;三是第三次分配无序。
1、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大多数居民都是劳动者,其 收入主要是劳动收入,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动报酬, 1999年至2006年,居民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 53.42%下降到44.49%,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劳动报酬总额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普遍在54-65%之间,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偏低,必然导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 低。
(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在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 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1985年至2006年,城乡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56.18%下 降到44.72%。这意味着,居民从经济增长中分 享的成果不断下降。 (三)居民财产差距不断扩大
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科院共同编 写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4年)》 指出:“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总额占 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的10%的家庭相 应比例为1.4%。”我国家庭财富差距呈现“三 角形”或“金字塔”状态,大多数人贫困,中产 阶层规模过小,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社会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生 产 决定 分 配
我国的生产力状况 决定 分配制度
水不多 平平层 低衡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最早提出按劳分配的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约.弗.布雷,以后马克 思将它规定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或形式。马克思所设 想的按劳分配的“劳”,是指不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社会 劳动,劳动者按其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时间领取消费品。然而,在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直接社 会劳动,因为高度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 的局面已经打破,那种除劳动以外,资本、土地等要素由国家或 相关公有组织占有、支配、使用的情况也随着市场化改革而出现 了很大的变化,按劳分配也由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基础。与此同 时,为了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使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中央当 局适时地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 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这有利于解决分配问题上的两大难题——激励与 约束。从激励方面看,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 其贡献取酬,改变了过去收入分配制度,尤其是国有经济内收入 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倾向,有利于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避免偷懒与自由散漫。从约束方面看,让收入与所作的贡献挂钩, 减少了过去由于激励机制不足,使国有企业领导人无法得到应该 得到的报酬而损公肥私、谋取非法收入的可能性,有利于理顺收 入分配关系,使国家财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与公平不是中国的独创,它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 目标。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即经济学意义上的以最小的投入 获取最大的产出。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城 乡二元经济,特殊的区域经济非平衡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重中之重,效率便是深化分配制度改 革重要的一极,而公平问题也同样重要。一方面,效率要求个人收 入与其对社会所作贡献挂钩,充分调动行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的积极性,因此受个人在年龄、性别、能力、机会等自身条件及 外部环境的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千差万别,从而收入差距有拉 大的必然,这一点与公平的要求没有矛盾;另一方面,由于过分追 求效率,大量侵吞公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非法经营等违法乱 纪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不违犯法律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不少钻政 策空子的投机主义分子,不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严重损害 了社会经济秩序,扭曲了收入分配机制,影响社会公平。因此,深 化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在认真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大力发展生产 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