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质量评估语文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学习小结 Word版含答案
单元学习小结一、如何认识王安石的理财之道?(1)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理财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
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开源,而不是消极的节流。
他本着“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青苗法、募役法是当时争议比较大的措施。
(2)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缺少粮、钱的农民借贷,收获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
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
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盘剥。
跟高利贷者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轻的。
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
(3)北宋时期,官绅豪强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权。
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身上。
新的募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服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服役。
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绅豪强大地主也要交纳役钱。
募役法的实施,使得原来轮流服役的农民回乡耕田务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官府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4)“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不加重国家赋税剥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会滋事起义;另一方面则是采用新法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些“兼并之家”的部分剥削收入收归朝廷,触及官僚地主的利益,所以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反对。
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有哪些?1.原因(1)保守势力强大,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势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
(3)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
(4)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四单元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程标准素养解读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利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比较严重的水旱灾害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动摇。
4.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最终废除新法。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思考: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提示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
因为他们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因而对变法有不同的看法。
支持变法。
[深度点拨]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来看,改革是艰辛的、充满种种阻力。
改革者要坚定信念且毫不动摇,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同时还要善于用人。
评价王安石变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从史实概括到理性分析都不要脱离改革变法的特定历史环境。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①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②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一些民户得到实惠。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3)局限①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②免役法: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为此而家破人亡。
[名师点拨]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2.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①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高中历史选修一王安有石变法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试卷制卷:崔怀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2.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 (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3.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4.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 )。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定地方教育大有提高5.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7.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能够直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 )。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⑤市易法A.①②④⑤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2019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重点知识讲解语文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原因:杯酒释兵权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陈桥兵变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
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
(2)民族矛盾的激化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
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
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
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
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
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2019秋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均输法C.青苗法、免役法D.保甲法、保马法解析:例如,青苗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二是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
免役法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史书记载,两浙富户交的免役钱是过去的7倍。
免役钱对穷人来说也是沉重负担。
答案:C2.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断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用人不当解析: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 项正确;根据材料“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不能说明宋神宗反对变法,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用人不当,D项错误。
答案:B3.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主要是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农田水利法促进了荒地开垦,保证了农业灌溉,符合题干中“耕桑富”“河淤开亿顷”的信息,A项符合题意。
答案:A4.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B.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D.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解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背景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社会危机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宋代设官较多,分化事权导致,故B项正确;北宋是不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此时王安石还没有变法,故C项错误;D项不是导致材料中状况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测试-word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由此可见他()A. 主张儒佛合一B. 抨击当朝统治C. 抨击科举制度D. 注重经义策论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A.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 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 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 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3.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
”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是()A. 反对与普通百姓争利B. 反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C. 反对任何变法改革D. 反对向百姓增加赋税4.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 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 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 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 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5.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6.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
王安石变法中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7.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 增加赋税B. 澄清吏治C. 培养人才D. 充实边防8.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②财政危机的困扰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④阶级矛盾的突出A. ①②③④B. ①②C. ③④D. ②④9.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章节测试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章节测试一、单选题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A. 理财B. 整顿军队C. 富国强兵D. 科举2.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 只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3.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
”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B. 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C. 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D. 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4.(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
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
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
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
”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A. 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B. 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C. 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D. 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有一定的弊端5.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B. “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C. 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6.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胜于加赋。
”司马光的本质意图是()A. 反对与普通百姓争利B. 反对王安石的理财措施C. 反对任何变法改革D. 反对向百姓增加赋税7.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
至忠直疏远,馋佞辐辏”。
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最接近司马光说法的是()A.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 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 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 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8.庆历新政时,范仲淹要求严格“恩荫”制。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评价王安石的历史作用。
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
2.难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知识点一变法的命运1.各派态度(1)守旧派:激烈反对,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坚持“三不足”精神,坚持变法。
(3)宋神宗: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态度动摇。
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王安石变法失败。
[知识点拨]“三不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大意是对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对人们的议论不需要太在意,对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
知识点二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各项改革措施取得较大成效(1)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有利于防洪抗灾;耕地面积增加。
(2)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政府收入,靠山林荒地为生的民户免除了赋税负担,得到了实惠。
(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5)免役法: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国库充裕3.局限性(1)青苗法:存在强制农民借贷现象;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
(2)免役法:免役钱太高,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
[深化理解]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是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知识点三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强兵之法成效显著(1)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
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2)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提高。
(3)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4)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Word版含解析
学案4单元学习总结一、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异同1.梭伦改革中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了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2.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中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中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三、对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政府制定明确的改革措施而推行的,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改革的目的一般是富国强兵、壮大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
3.改革的结局一般有三种情况,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
4.社会改革对改革者有特殊的要求。
要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要意志坚强、雷厉风行;要讲究策略、灵活多变。
5.那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着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
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6.改革是社会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
因此,改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与流血冲突。
例题(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验收: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Word版含答案
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单元验收: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含解析)1.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C、改变了社会性质D、以失败而告终2.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3.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现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①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②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③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④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7.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52010000石(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占30%,工商税占70%。
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该数据的是A.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B.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驰 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8.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对应学生用书P43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二、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土地政策(1)梭伦改革规定了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了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2)商鞅变法制定了“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措施,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三、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四、对封建主义性质改革的总结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1)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整。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总结4 Word版含答案
单元总结(四)一、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1.相同点(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2.不同点(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一次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4)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二、全面认识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从原因上看: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快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从类型上看,可分为四种类型;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化(如商鞅变法);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从性质上看: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快本民族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改革。
2.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2019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 4.1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练习
第四章第一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一、选择题1.北宋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的直接结果是( )A.防止了文官武将专权B.形成了积弱的局面C.形成了冗官局面D.导致财政入不敷出解析:北宋初期为了加强皇权,分割相权,使各官员相互牵制而增加官员人数以分化事权,其弊端是导致官员队伍庞大,出现冗官的局面。
答案:C2.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D.节省军费开支解析:北宋初年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宋太祖从全国各地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故A项正确。
答案:A3.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导致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
由此应得出的教训是( ) A.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证C.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D.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解析:本题注意从题干中获取准确信息:加强中央集权→官俸、军费增多→财政危机,由此得出教训。
答案:C4.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目的是筹集军费,镇压“盗贼”和平定“边境扰动”。
解题关键是要将选项与材料有机结合进行分析。
答案:C5.下列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防止了武将夺权和地方割据②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③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④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北宋吸取唐末至五代的教训,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造成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府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增加,故①②③④项都正确。
答案:D6.辽宋间“澶渊之盟”使( )①双方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③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④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涉及对“澶渊之盟”的认识,既要看到该盟约加重了北宋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又应该认识到该盟约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评估(四)第四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9·西安高二检测)赵匡胤上台后不久就鼓励功臣宿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其主要目的是( )A.巩固专制统治B.奖赏功臣宿将C.鼓励土地兼并D.扩大地主队伍【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北宋政府为巩固政权,主要着眼于加强军权,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
2.宋朝集中军权的举措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防止地方割据B.巩固皇权C.增强军队的战斗力D.扩大了官僚机构【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前代的藩镇割据,集中军权于中央,但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的局面,故本题选C。
【拓展延伸】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依照政绩和资历提拔官员B.取消“恩荫”制度,防止权贵垄断官位C.改革贡举制度,令州县立学D.慎选地方官吏,通过考试统一录取【解析】选C。
庆历新政依照政绩提拔官员,并严格“恩荫”制度,对地方官吏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因而A、B、D说法不准确。
【变式训练】“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
遂至不可纪极。
”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A.冗官问题 B.冗费问题C.冗兵问题D.边患问题【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因此,庆历新政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2019·中山高二检测)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
王安石认为北宋穷困的原因是未得理财之道,因此,他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理财。
选项中与理财(增加政府收入)相关的有①②④,故正确答案为D。
5.(2019·泸州一诊)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解析】选C。
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C。
6.(2019·马鞍山高二检测)“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
”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 )A.杜绝高利贷盘剥B.抑制土地兼并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的“赊贷县官财货”,可知是政府进行贷款,根据“出息十分之二”,可知利息比较高,由此可知这一措施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选C。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均可排除。
7.假设你生活在北宋,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 )A.背诵诗赋辞章B.学习“四书”“五经”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时务策D.依靠“恩荫”【解析】选C。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取士之法。
王安石变法规定考试以经义和时务策为主,故学习时必须联系实际,学习经义、时务策。
【变式训练】(2019·北京模拟)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表述错误的是(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太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严格“恩荫”制,防止垄断官位【解析】选D。
“恩荫”制造成官僚机构臃肿,是北宋积贫原因之一,故D说法不属于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
8.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 )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设军器监【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因而盗贼减少了。
9.青苗法实行以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
”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解析】选B。
“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表明宋神宗要对变法的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说明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10.《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
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解析】选C。
本题重点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C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其他各选项均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信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6分,第14题14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宋史》材料二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三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唯老弱也。
则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四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
——《张载集》请回答:(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
(6分)(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6分)(3)结合材料四,分析这种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
(4分)【解析】第(1)题要结合欧阳修的阶级立场展开分析。
第(2)题要紧密结合材料并且联系“盗贼”产生的主要原因组织答案。
第(3)题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荒年募兵”政策。
不能。
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矛盾。
(3)军费开支大,国家财政困难,无力抵御少数民族进攻。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
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
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
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6分)(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1)题从材料一中“多为兼并之家所困……折阅失业”可知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牟取暴利等。
第(2)题从材料一最后一句话和材料二可知政府设置市易务,平抑物价。
第(3)题从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也增加了政府收入等。
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
13.(2019·南昌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
”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
”……帝曰:“陕西行之已久,民不以为病。
”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什么?(8分)(2)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否矛盾?(8分)【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分析评论。
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如“见其病,未见其利”,可以看出此法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
其目的要从司马光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考虑。
第(2)题,同样注意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如“并非安石之初法矣”,可看出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
答案:(1)官府诱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
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其自身的利益。
(2)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危害百姓的现象并非王安石新法造成的。
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
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
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其悔。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材料二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
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消不强焉。
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