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陕西关中农村的过白事文化

陕西关中农村的过白事文化

陕西关中农村的过⽩事⽂化本⽂来源:农民新声,作者:农民之⼦,版权归作者所有!⽂:秦岭这篇⽂章写的时侯巳经夜深⼈静,着实让⼈难以下笔,更让⼈感到思绪万千!虽然巳时过境迁,但内⼼却留下了⽆穷⽆尽的思念,树欲静⽽风不⽌,⼦欲孝⽽亲不待!⼈⽣路漫漫,我们每天所过的⽣活,对于我们每个⼈来说都是⼈⽣中最美好的时光,⽣活中,我们都经历着酸、甜、苦、辣,和⽣活对我们每个⼈的磨炼!⼈⽣没有风平浪静的⽣活,什么事都可能会遇到。

但是这些⽆⾮都是些⼩事。

最⼤的事和痛苦都莫过于⽣离死别!虽说⽣、⽼、病、死是⼈⽣⾃然规律,但是从内⼼和情感上,都是我们经历过的⼈,在⼼⾥不愿意接受的残酷现实!朝⼣相处,⽇夜相伴,是年迈的⽗母们曾经陪伴着我们在⼈⽣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为我们遮风挡⾬,从天真烂漫的童年、从风华正茂的少年、从朝⽓蓬勃的青年到逐渐步⼊成熟的中年,是他们⼀路谆谆教诲我们⾛过来!⽗母为我们操劳了⼀⽣,含⾟茹苦。

如今他们巳经到了不惑之年,望着他们衰⽼的容颜和满头⽩发,静下⼼来深思,我们都感到愧对与内疚!他们⼀⽣对我们赋予了⼨草春晖,顾复之恩。

然⽽今天我们所能做得这些点点滴滴,付于他们的还远远不够!下⾯的这篇关中葬礼概述,是⾝在农村的我们都经历,遇见过的场景。

关中农村⼗⾥风俗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和礼节!亲⼈和哪些巳经逝去的⽗⽼乡亲们!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往事,把你们的⾳容笑貌永远记在⼼间!在陕西关中农村,家中⽼⼈不幸逝世是件极其伤⼼悲痛的事!⽼⼈当天逝世在我们兴平俗称/倒下头,家⾥⼈就给准备寿⾐,寿帽、寿鞋、寿枕等⼀切所需之物。

烧倒头纸,燃长明灯。

然后亲朋好友就聚在⼀起商量着去哪⾥买最好的寿棺。

寿棺在以前都是请⽊匠在家⽤家⾥提前准备好的⽊材打造,现如今都闲⿇烦,去买现成的。

买回来后⾸先仔细⽤沙纸进⾏打磨抛光,再上头层油漆,内红外⿊,共两遍。

爱⾯⼦讲究点的⼈家就请画匠来进⾏外表装饰,图案⼤多以龙凤为主,古装⼈物造型也亦可。

写祀单,看墓地兴平农村俗称/看⽳。

现代长武县的丧葬习俗

现代长武县的丧葬习俗

现代长武县的丧葬习俗摘要丧葬风俗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如果说诞生礼仪是接纳一个人进入社会的话,那么丧葬礼仪则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生活,它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

长武县丧葬礼俗源远流长,长武人对丧葬极为重视,礼俗繁琐,其中不少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那色彩。

关键字:陕西、现代、长武县、丧葬、习俗。

目录前言一、小殓二、报丧三、择吉四、大殓五、成服六、献祭七、宴酬八、奠酒九、归窀十、祭期结语参考文献谢辞前言长武县,地处陕西省关中西部秦陇交界。

东临陕西省彬县,南接甘肃省灵台县,西连甘肃省泾川县,北与甘肃省宁县,正宁县以泾河流域地权归属为界。

历史悠久,山河秀丽,文化丰富,文物鼎盛。

这里既有三秦古风,又有陇东之俗,既有汉族之情,又有回民之意,令人寻味,发人情思。

近年来,通过对长武县丧葬习俗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发现这里盛行土葬,丧葬礼俗十分古老,葬礼的程序即庄重又肃穆,其丧葬仪式虽然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简化了很多,但主要的丧葬礼俗不仅带有我国传统丧葬礼俗的伦理思想,而且又融入了西方丧葬礼俗的一些内容,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长武县民俗,忌“死”字。

凡死者年老称殁,壮年称亡,少儿称殇,幼儿称撂(liao)。

50岁以上的亡故为老丧“头顶揭天”,“昊天罔极”,70岁以上为“寿终正寝”,葬礼都比较隆重。

小口少亡或非正常死亡,多随即掩埋。

未婚男女死亡不备棺材,钉“四堵墙”或用草席巻裹掩埋。

墓穴不打黑堂,衣不扣钮,俯卧掩埋。

孕妇死亡,必须剖腹将婴儿取出,并在墓中倒入石灰、汽油等,引燃焚烧,以加速尸体腐化。

青壮年死亡,还有“出殃”忌日,全家老小都要躲避,以免“凶鬼扑身”。

凡一户百日内死亡两人为重丧,灵柩不能出大门必须破墙或从崖背吊出棺材埋葬。

[1]这些禁忌,在城市中已经很少看到,但农村年长者依然恪守不误。

现代长武县的丧葬习俗,从寿终至除服,有小殓、报丧、择吉、大殓、成服、献祭、宴酬、奠酒、归窀(zhun)、忌期等礼仪规程。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 丧葬 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1)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

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

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初丧、入殓、成服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

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

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

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

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

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

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

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丧葬习俗

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丧葬习俗

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现代丧葬习俗土丘坟由来已久,秦汉以前大多是有坟无冢,秦汉以后,特别是汉代大多是“开山为陵”,自此土丘坟延续至今。

王侯将相的陵墓更是庞大。

中国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

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

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风俗太多,各地也不一致。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

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

“破四旧”曾动摇了既存的传统丧葬文化及其阐释系统;而且以宗教迷信、巫术来解释并对其加以定性;取而代之以理性而经济地处理丧事的方法。

但在农村,人们仍然向往一些传统的治丧方式,作为对后辈的一种教育及对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

丧葬文化是一种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文化,是富有生命的一种贴实的文化,比那些书写在纸张上文字要真实,体现着中国文化实际内涵——对待生命的热忱态度。

现就我的生活所在的和生活经验就当地及周边乡镇丧葬习俗做一简单叙述。

“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即使周边也有不同的。

有的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和简化。

一;丧葬前期的准备。

1,棺木的准备。

一般当长辈过了花甲之年,就择日请木匠做棺材,以备后事之用。

也有购买的。

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较好的棺木用料多以松、柏木为料,其次以杉、杨、桐木、杂木为料。

一具棺材要13段木材,俗称“十三隔”。

如能有大树解成的板,四页更好,俗称四页瓦,那就属上乘。

人死后要进棺材(棺材不算盖子),两侧和底部是三块长板子,而头和脚部是两块短板子做成的。

合起来就是“三长两短”。

这是对于“死”字的婉转说法。

做寿处仪式隆重,要给木匠开工红包,落成,有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

临时赶制棺材不举行仪式。

临潼丧葬文化研究报告

临潼丧葬文化研究报告

临潼丧俗研究报告情况简介:主要探究过程和方法:分组搜集资料,集体讨论研究成果,通过对临潼丧俗的探究,对丧俗的产生、发展有一个基本脉络和简单的体系,制成一份ppt.文件。

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由老师指导我组确立了“临潼丧俗”的探究主题,经过搜集、讨论商量完成了这一课题研究,借这一缩影来展现临潼广阔的生活情景和文化底蕴,体现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的好处,提高自身知识与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我们对丧葬及临潼丧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丧葬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在没有国家、文字的年代里,原始部落的人们依靠并不肥沃的土壤、简单的农具过着刀耕火种、十分艰难的生活,人们的寿命很短,大多数丧者只是草草了葬,一个简单的土堆就是一个生命的永久归宿,夭折的孩子被放在瓮中安葬,寄托了来世幸福美好的愿望,一个代族部落有一定的埋葬地位。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丧葬只有一个坑一具尸体,好的还有一些陪葬品。

进入文明时期后,文化逐渐发展,部落交流中产生了松散的国家,埋葬的风速在不断地变美,尤其是贵族的墓地。

在对自然认识不清楚的情况下产生了宗教与信仰。

最早的自然宗教认为人死后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继续活着,而坟墓则是死后灵魂的居所,所以很重视坟墓的修建,人们将生活日常用的东西带入坟墓以供灵魂死后之用,贵族们则携带自己生前喜爱的东西与贵重的装饰物作为陪葬,奴隶时期的贵族死后往往有大量奴隶殉葬,,墓室也出现了讲究,具备了初步规模,人不再是赤身下葬,而是装在棺椁里。

好的棺椁有花纹色彩,外棺内椁。

在礼仪上也有一定的制度,在春秋时期对墓葬礼仪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儒家厚葬,一种是墨家薄葬。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贵族葬礼盛大壮阔,平民则草草入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活人殉葬逐渐被陶俑所代替,墓室的规模不断扩大,装饰不断优化,仪式也不断丰富。

在生产力不断壮大的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丧葬文化。

临潼的丧葬,显著的特点就是仪式多、程序化,在哭声中寄托对逝者的哀思,用泪水缅怀诀别的亲人。

关中地区丧葬仪礼

关中地区丧葬仪礼

关中地区丧葬仪礼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丧葬仪礼地区,其丧葬制度一直以来都令人称道。

关中地区的丧葬仪礼包含了一系列传统的仪式和习俗,使得丧葬过程显得庄重而又富有仪式感。

首先,关中地区丧葬仪礼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

在关中地区,逝者在去世之后,家人会为其举办丧礼,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丧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为逝者的灵魂祈福。

此外,丧礼还包括丧服、鼓乐、烧纸、祭拜等环节,使得整个丧葬仪式更加庄重肃穆。

其次,关中地区丧葬仪礼注重家族传承。

关中地区的丧葬仪式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展现家族血脉的重要方式。

在丧葬仪式中,家族的长辈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和组织整个仪式。

逝者的后代也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例如守孝、为逝者送行等。

这样的传统能够使家族的凝聚力更加强大,加深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另外,关中地区丧葬仪礼还注重节俭和环保。

尽管在丧礼过程中,会有一些烧纸和焚香的环节,但是关中地区一直强调最大限度地节俭使用纸钱和其他丧葬用品。

此外,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丧葬仪礼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低碳环保的举措,例如使用环保材料制作纸钱、推崇绿化陵园等。

这一举措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关怀。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丧葬仪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尊重逝者、注重家族传承以及节俭环保等方面的举措,这一仪式不仅可以给予逝者合适的安息,也能够促进家族凝聚力的增强,同时还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关中地区丧葬仪礼,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安康市汉滨区农村白事丧礼习俗调查报

安康市汉滨区农村白事丧礼习俗调查报

安康市汉滨区农村白事丧礼习俗调查报安康市汉滨区农村白事习俗调查报主题:通过对安康市汉滨区农村白事丧礼流程,探究当地农村丧礼形成的深层原因,提升自我对农村人们之间关系缜密的理性认识。

时间:2011年18日至19日地点: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一、死者的水晶宫——“棺材”(1)棺材的两种原料当死者老去的时候都要装在棺材里,棺材有石头做成的也有木材做成的,石头做成的在早些时期还有,由于石头棺材造价太高且相对笨重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到了现在早已都用木制棺材,木制的棺材造价便宜,抬着重量较轻。

木制的棺材在安康市汉滨区大都有两种本地特有的木头做成,一种是红椿木,一种是用柏木做成的,红椿树可以长的很粗且生长相对较快,但入土后保存时间相对较短,因而价格相对便宜,价格在1000元左右。

柏树生长速度较慢,且柏树生长的比其它树木细,但柏木硬度较高,做成的棺材入土保存时间相对较长,当然价格也相对较高,而今价格大抵在1500元左右。

(2)死者所住水晶宫——“棺材”的来源棺材的样子和古装电视剧里的棺材模样基本没什么区别,棺材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自己做,一种是去购买别人做好的,有人专门从事棺材的倒卖活计。

当家有老人,且年岁较大时,家里的子孙都会为其做好棺材或者是其自己提前做好,自己做那就如订做衣服一样,属于量身打造,做出来的棺材不会太大或太小。

木头或是自己买或是从自己山坡上的树林中砍伐得来,自己做大多用料为柏木,在做棺材之前还要选好开工的日子,联系好木匠,订好每天的工钱,或是提前讲好当木匠做好棺材后总共给木匠多少酬劳,现在大多选择的是后者,因为考虑到若采取前者木匠可能会磨洋工,即每天干活时速度故意放慢,拖拉时间以求获得更多点的报酬。

一般的木匠是做不了棺材的,会做棺材的木匠现下越来越少。

当木匠做好棺材后就需要请来漆匠,漆匠的工作就是先用砂纸对棺材的表面进行打磨,然后用漆树那种天然的漆将棺材漆好,农村称之为“土漆”,并在棺材的两侧画上中国的图腾“龙”,在棺材的正面则画上牡丹等图案。

关中西部丧葬民俗初探

关中西部丧葬民俗初探

关中西部丧葬民俗初探作者:王晓哲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12期【摘要】关中西部丧葬民俗中保存了许多古代礼制特点,具有繁缛复杂、内蕴深厚、格调悲戚的特点,主要过程为小殓、请相师、报丧、大殓、祭奠、下葬等,这些传统民俗包含了哀而不伤、次序分明的生命意识和纲常伦理,是封建宗法制社会形态的重要特点,深刻影响了民众的生命意识和宗法观念。

摈弃落后迷信的民间风俗,发扬积极有益的民俗精神,构建和谐有礼的当代民族风貌,是研究关中西部丧葬民俗的重要历史使命。

【关键词】丧葬;礼制;宗法【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陕西关中西部地区遗存着大量古代民俗,蕴藏着浓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关中西部俗称西府,与以渭南为代表的东府相对,现属宝鸡市所辖区域,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

狭长而肥沃的地形特点和辉煌沧桑的文化积淀,使关中西部成为极具鲜明特色的文化符码。

” [1](P20)在这个相对封闭安定的环境里,肇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时代。

杨向奎先生说:“虞夏商周四代共同融合成华夏族,虞、商代表了东夷集团,而夏、周代表了华夏集团。

周代的文化承袭了夏、商,到孔子时代还是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2](P4)周公姬旦在岐周故里制礼作乐,汇集礼乐文化制度,制定了周礼。

周礼规范明确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强化个人健全的心理和合理的行为,倡导和谐有礼的社会秩序,极大地影响了华夏先民民族性格的形成,在几千年历史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迨周以降,儒家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大多数历史文化现象已不复存在,但也有极少数历史文化遗存在民间,固化为民俗。

礼失而求诸野,如果以关中西部农村遗存的民俗为现实基础,以文献记载为理论依据,通过历史和文化阐释,沟通民俗与生活方式、生存信仰、文献依据的关系,就能解读关中西部民俗本原的历史文化意义,对发挥关中西部民俗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西安关中人的丧葬习俗(三)

老西安关中人的丧葬习俗(三)

老西安关中人的丧葬习俗(三)
西安城乡的丧服有头布、孝袍、孝裙、白褂子、孝衫、白鞋。

以头布的长短论孝子的轻重,儿子、孙子、未出嫁的女儿最长,与寿材一样长;孝袍的儿子、孙子穿的,孝裙是媳妇或者外甥媳妇穿的,白褂子、孝衫是其他孝子穿的;所穿的白鞋必须拖着,待逝者下葬后方可扣上去。

烧纸一般定在老人断气的第二天,也有于盛殓前进行的。

所谓烧纸,实质上让所有亲友都来参加的第一次纪念活动,届时孝子、亲友们都拿着纸钱来焚烧并且嚎啕大哭。

入殓的仪式比较隆重。

老人的尸体放进寿材时,必须由其长子抱着老人的头。

入殓时,以柏树叶及草木灰包固定尸体,头下枕鸡形枕头,因为西安方言“鸡”“吉”二字同音,这是取吉祥之义。

孝子用酒擦拭老人的脸,取出口中所噙的硬币置于胸膛,揭去“蒙脸纸”,将“倒头饭”上所插的七根半截筷子上别着面团置于袖筒之内,把面酵子置入寿材中,取后代子孙“发财”之义。

待装殓一毕,孝子及其他亲属看死者最后一眼,由执事将寿材盖上,孝子及其他亲属嚎啕大哭。

入殓时,忌讳孝子的眼泪滴在棺材内。

埋葬的前一天下午,要垫高灵柩。

先天晚上,一是要请乐人吹哀乐,二是要请道士或者居士念为死者超度亡灵,三是要请大戏或者小戏班子来演戏(穷苦人家除外),如果死者的配偶已故,还要到其配偶的墓地去“接灵”。

子时以前,孝子要向死者“献饭”。

所谓献饭,就是孝子跪在灵前,把蒸好的献给死者的“寿饭”举过头顶让老人享用,如生前那样举案齐眉以表示深深敬意。

老人倒头至埋葬的前一天晚上,有喜欢赌钱的人在其灵前赌钱,谓之“嚷丧”,有驱邪之义……。

丧葬文化社会实践报告(2篇)

丧葬文化社会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死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丧葬文化的现状和特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我们组织了一次丧葬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目的1. 了解我国丧葬文化的起源、发展及现状;2. 探讨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3.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4. 为推动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三、实践内容1. 调查研究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丧葬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下是部分调查结果:(1)起源:我国丧葬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的火葬、土葬、水葬等阶段,逐渐形成了以土葬为主流的丧葬方式。

(2)发展:封建社会时期,丧葬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礼仪制度,如守丧、出殡、安葬、祭祀等。

明清时期,丧葬文化达到了鼎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丧葬习俗。

(3)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出现了生态葬、树葬、海葬等新型丧葬方式。

2. 实地考察我们参观了多个墓地、殡仪馆,了解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

以下是部分考察结果:(1)墓地:不同地区的墓地建筑风格各异,如北京的天坛、南京的中山陵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2)殡仪馆:殡仪馆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样化,如遗体告别、火化、骨灰安置等,为逝者家属提供了便利。

3. 访谈我们采访了多位殡葬行业从业者、专家学者,了解了他们对丧葬文化的看法和建议。

以下是部分访谈结果:(1)殡葬行业从业者: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文化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人们的需求。

(2)专家学者:他们认为,丧葬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以传承和保护。

四、实践成果1. 对我国丧葬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 认识到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3. 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4. 为推动丧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陕西关中地区详细丧葬流程

陕西关中地区详细丧葬流程

陕西关中地区详细丧葬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丧葬仪式与文化陕西关中,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生死、家族与祖先的敬畏之情。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学院: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实践目的:从民国初期,人们就开始倡导移风易俗,简化丧事、喜事,提倡勤俭节约。

步入新中国之后,我们更是摒弃了几千年来的土葬风俗,大力宣扬火化。

古代帝王将相家族那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建陵寝的习俗早已销声匿迹。

大大简化了丧礼形式,节约了各种资源。

然而就在这样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面前,稍显落后的关中西部的农村地区。

丧礼事宜依然繁琐,讲究颇多。

但也是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饱含着对逝者纪念与哀思。

对丧葬风俗的研究既包含着对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对于礼制混乱今天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实践内容:寒假回老家(关中宝鸡地区的一个农村)的第二天村里就有老人去世,于是作为一个葬礼的参与者,我参加了这个葬礼全部活动,今天加以记叙。

当家里有人去世,主家首先要通知最重要的亲戚。

如果去世为男子,则首先通知其舅家:如果去世的为女子,则先通知其娘家(称为报丧)。

在关中传统中对男子而言,其舅家为最亲近亲戚,对女子而言,娘家则为至亲,所以去世时要最先通知。

对农村而言没有什么事比有人离世更大,所以安葬离世的人往往就成了全村的活动。

事主会请村里有声望的人来商量,实际上就是分配任务,大家一起帮事主将亡人安葬。

在老人去世后,事主会请来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在葬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是葬礼进行控制者,决定着墓葬开挖的地方,入殓,成殓,出殡等事宜。

据说阴阳先生可以根据对墓地地址,风水的选择来决定这个家庭后辈儿孙的发展(农村说是否出官,出秀才)。

所以阴阳先生有着极高的地位,必有专人接送,专人服侍。

当人去世后,一般有3天,5天,7天下葬。

但大多为七天,具体也要根据阴阳先生的意愿。

一般时间越久越好,因为时间久就给主家留下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所以整个葬礼自然会更加隆重。

最重要的事自然是建造墓葬,一般而言,墓葬长七尺,高三尺。

而这又分为两种材质,有砖箍墓和土墓。

挖墓是在阴阳先生指导下开始的,阴阳先生根据历书确定墓葬的走势,有南北山和东西山之分。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逝者的丧葬,是后辈对亲人所尽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因地域不同,习俗不一,人们对丧葬的认识和方式就有差异,常言道:“十里能同乡,五里不同俗”,仅陕西境内,东西南北各地差异也就很大了·这里要谈的是以八百里秦川西部为主,以眉县、扶风、岐山,凤翔一带的丧葬为核心,这一带曾是秦帝国的发祥地,周礼更是在这里先期形成,后来又相继受道、释、儒思想的影响,对于丧葬方式颇为讲究,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沿袭至今的习俗,这里便对其详细予以介绍。

一、后事一般人进入老年就要开始准备后事,具体如:1、买材板(棺材板),一般以松木为主,桐木也可以,柏木为最好。

材板厚度一般两寸半,也有采用厚度为五寸的。

材板的页数一般为十块,如能有大树解成的板,四页更好,俗称四页瓦,那就属上乘。

一般人活到六十岁,就开始给自己准备,准备好之后就先在家中。

2、做寿材,一般的家庭,老人到了七十岁,就到了要做寿材的时候了,有些身体不大好,也可提前。

但也有因家庭情况好,经济宽裕,也提前可以做好。

做寿才一般选在有润月的年份为最好。

寿材一般的木匠不大会做,因为比较讲究,规矩比较多,当地一般有名望的匠人可承担。

寿材从外形上大同小异,主要以材料好坏区分怎么做,内部简单地没有什么结构,讲究的可以底层做一个七星床,象征身压天体,有太白七星相拱。

寿材做好后,相近的亲戚要来祝贺,尤其是女儿要回娘家,中午时分带来的红,要披在做好的寿材棺盖上,拿来的爆竹要燃放,给木匠要上烟酒和礼品答谢,主人家要摆酒席待客谢匠人。

做好的寿材,还要找合适的时间用生漆油漆,油漆比较讲究,好的寿材一般用十多斤生漆,还要用白布包裹两层,表面呈黑颜色,寿材大小两端要雕梁画栋,漆泥做许多人物和建筑,一般的油漆匠也都能绘画,但是也不能马虎敷衍,一个多礼拜完工后,相近的亲戚也要来祝贺,形式同做好寿材完工一样。

这样才算一副寿材做好,家里人一般将寿材四周包裹好放在楼上,现在有专门的塑料布,比较方便,找一个不潮湿的地方就可以了,没有什么讲究。

关中丧礼浅议

关中丧礼浅议

关中丧礼浅议生居关中40年余已,丧礼浅议之。

人死为大,众人皆慌乱。

通知亲友,搭建灵堂,请鼓乐,迎地理。

安排饭食,举行祭礼。

每一项都是一项繁琐异常的工程。

农村人嫌贫爱富的小农狭隘性在这种事情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倘若死者为村中任个一官半职或者有点势力的大族人家,乡里乡邻成群结队摩肩接踵的往逝者家里赶,一时间,里三层外三层,人声鼎沸,鼓乐争鸣,奔走呼号,扯帆挂旗。

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男人们摆开阵仗,推牌九,打麻将,砸金花,一脸胜券在握指点江山的雄风霸气,围观者则谄笑晏晏,趋首弯腰极尽吹捧之能事。

此起彼伏的哄笑更助长了打牌者肆无忌惮的吆五喝六。

年轻的女人们则围绕在临时支起的一个大案板前,一边嬉笑怒骂的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一边在大厨热火朝天的煎炒蒸炸前有条不紊的切剁摆放,配合着出菜装盘。

年龄稍大的妇女们便自觉地干一些洗洗涮涮的粗苯活计,以便发挥余热。

众孝子孝孙,小媳妇大姑娘在沐猴而冠的所谓“礼官”的带领下,在逝者灵堂前三跪九叩,执香入炉。

“礼官”口中念念有词,看似执礼甚严实则外强中干,完全取决于主家之意志。

关中地区祭祀,尤重长子,长孙,祭祀之职。

盖因自周公制定礼仪传承,意在祷告天地为后世做表率。

而只要银子管够,本应由长子,长孙祭祀之职在道貌傲然的“礼官”教唆下亦能堂而皇之替代。

更混账者,竟以女婿代之!女婿在岳丈的淫威下三叩九拜和自己毫无血缘的逝者,行孝子孝孙大礼,既让逝者脸面无光,也让观者贻笑大方。

“礼官”临危不乱,祭者不伦不类。

倘若死者是一介平民,则是另一番景象。

死者儿子要拿着自己平时都舍不得抽的烟去挨家挨户敲门叫人,有的叫之不应,有的应而讪然。

通知亲友,亲友也做敷衍状。

所行之事便全赖队长作为执事人而为之。

分派活计,采买迎送,礼仪辈分便全由队长一言蔽之。

往往来帮忙者便都付推诿之能,丧事之诀在于顺利,中间容不得半点差池。

一环扣一环。

其中一环如果敷衍,整个流程走下来就越来越差强人意。

关键在这过程中,主人家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因为人微言轻,全凭执事人那一点点权利推动着事情进展。

传统仪式的社会学解读——以陕西关中地区丧葬仪式为例

传统仪式的社会学解读——以陕西关中地区丧葬仪式为例
葬 的地 区 内 的公 民死 亡 后 .应 当在 公 墓 或 农 村 公 益 性 墓 地
传统仪式 , 而 丧 葬仪 式作 为 一种 民 间 传 统 历 来 没有 在 学 术领 域 被 正视 。社 会 学视 角研 究丧 葬仪
式, 能透 视 出其 在 现 代社 会 的合 理 基 础 和 价 值 功 能 。
[ 关键词 ] 传 统仪 式 ; 现代 性 ; 解 读
[ 中 图分 类 号 ] c 9 1 5[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2 2 3 4 ( 2 0 1 3 ) 0 6— 0 0 5 2— 0 2
由 来 已久 厚 葬 和 停 柩 不 葬 的特 点 .此 地 普 通 百 姓 上 行 下 仪 式
涂 尔 干将 仪 式 视 为 具 有 增 强 作 用 的集 体 情 绪 和 社 会 整 合现象 , 他 认 为 人 的 感 情并 不是 给定 的 . 而 是 由 社 会 生 活 的 事 实 产 生 出来 的 ,感 情 的表 现 形 式 是 被 所 属 社 会 群 体 的 性 质建构起来 。 [ 】 维 克 多 ・ 特 纳 认 为 仪 式 是 一 种 结 构 与 反 结 构的过程 , “ 从 一 种 状 态 进 入 另 一 种 状 态 之 时 .一 个 群 体 会 出现 某 些 变 化 ; 而伴随着这些变化的就是仪式 。” [ 2 3 在 整 个 仪式活动中 , 受 礼 者 会 占据 公 众 活 动 的 中 心 位 置 , 他 们 得 到
式 对 于农 村社 会 的正 面 功 能 。

俗、 批 判 封 建 思想 残余 、 革命 理 想 教 育 等 意 识 形 态 运 动 , 使 农 村 的 传 统 社 会 关 系 发 生 变 革 。 而 仪 式 则 成 为 为 数 不 多 的

关中丧葬风俗礼仪

关中丧葬风俗礼仪

关中丧葬风俗礼仪《关中丧葬风俗礼仪指南》咱老关中啊,丧葬可是一件大事儿,这里面的讲究可多着呢。

我有个邻居王大爷,前几年走了。

他走的时候,那家里人可就忙活开了。

在咱关中,人刚咽气,家里人就开始哭天喊地的,这哭声啊,那是对逝者的不舍和悲痛。

王大爷的老伴儿哭得最是伤心,边哭还边念叨着:“你个死老头子啊,咋就这么狠心丢下我走了呢。

”这时候啊,家里的晚辈们也都围在跟前,一个个眼眶红红的,默默流泪。

紧接着呢,就得给逝者净身。

这净身可不能马虎,一般都是家里亲近的人来做。

就像给王大爷净身的时候,他儿子小心翼翼地用温水给老爹擦拭身体,每擦一下,都像是在和老爹做最后的告别。

擦完身之后,就得换上寿衣了。

这寿衣啊,都是提前就准备好的。

王大爷的寿衣是那种传统的样式,深蓝色的布面,上面还有一些简单的花纹。

他儿子一边给老爹穿寿衣,一边说:“爹啊,您穿上这新衣服,走得也体面。

”那神情,严肃又庄重。

然后就是停灵了。

在老关中,停灵的地方也是有讲究的。

一般都是在正屋的中间,把逝者放在门板上。

王大爷就停在他家正屋中间,周围摆满了鲜花。

这时候啊,亲戚朋友们就都来吊唁了。

来的人一进门,就先对着王大爷的遗体磕头,磕三个响头,表示对逝者的敬重。

王大爷的外甥来了,一进门就“扑通”一声跪下,边磕头边说:“大舅啊,您一路走好啊。

”那眼泪啊,止不住地流。

守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王大爷的儿女们就轮流守在灵前,晚上也不例外。

我就去看过他们守灵,那气氛啊,又安静又沉重。

王大爷的女儿小声地跟我说:“叔啊,我就想在这儿多陪陪爹,这是最后一程了。

”她眼睛里满是疲惫,但眼神却很坚定。

到了出殡的时候,那阵仗可就大了。

长长的送葬队伍,前面有人抬着纸扎的各种东西,像房子啊、车子啊,说是给逝者在那边用的。

王大爷的孙子扛着招魂幡走在最前面,一脸的严肃。

一路上啊,还会撒纸钱呢。

那纸钱飘啊飘的,就像一只只白色的蝴蝶。

送葬的人们哭声一片,王大爷的老伴儿已经哭得快没力气了,还在喃喃自语:“老头子啊,你可别牵挂我们啊。

扶风一带的丧葬风俗初记

扶风一带的丧葬风俗初记

扶风一带的丧葬风俗初记我的家乡在扶风,位于陕西关中西府。

扶风的丧葬仪式也是由几百、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讲究很多,但总的理念是哀悼世者,弘扬尊老,祝福后人.扶风的丧葬风俗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安葬前的,二安葬前一天的,三是安葬当天的,四是安葬后的,说到不妥处,请看官指正.一,倒头到安葬前的风俗.这里说的倒头,指人去世.1,报丧.家族一但有人离世,为家族大事,族人立即开会,研究丧葬有关事宜,首先安排本族人员给诸多亲戚报丧.亲戚得知消息后前来吊唁。

2,请风水先生,看安葬时分. 风水先生根据世者生辰八字确定安葬时分,并出讣告于门外,上面写明亡者的出生年月,去世时分,安葬时间以及做头七、二七、三七,及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时间。

3,打墓。

过去是由本组组长,也就是过去的队长出面,安排劳力去官坟打墓,也就是挖墓。

现在是自己联系挖掘机,挖掘机主负责打墓以及安葬时的埋土。

4,联系厨师、服务队,购置烟酒、肉菜,准备待客。

5,联系乐人、戏班,有富裕些家庭会请大戏。

6,入棺。

一般在晚上进行,由长子在亲人陪同下将逝者由床抱进棺材,身下着褥,褥子上面撒有硬币,将逝者放平睡好,盖好被子。

二,安葬前一天的风俗(一),上午的风俗1,搭席棚。

为防止安葬当天下雨下雪以及风尘,需要在院子打起篷帐,方便厨师做饭、客人就餐。

2,起灶。

因为吃饭人多,需要在院子重新起灶,锅灶家具一般由厨师自备,包括吃饭用的几十个桌椅。

现在厨师自带服务队,服务队多由附近30来岁的年轻媳妇组成,按天由厨师付给报酬。

服务队负责切肉洗菜,负责招待客人用餐。

3,设灵堂。

一般在门外设置灵堂,方便人祭奠。

灵堂上有三代祖先灵位,有逝者的遗像,摆放有童男童女、蜡烛,献有香蕉水果等。

灵桌一副对联,如女的去世,上联金童指向天堂路,下联玉女引进瑶池宫,中间一个大大的奠字。

4,搭戏台。

为乐人、戏班准备地方。

(二),下午的风俗1,庭院布置。

包括院外花圈的摆放、大门上面帐子的悬挂、对联的张贴。

农史视野下关中丧葬文化研究

农史视野下关中丧葬文化研究

农史视野下关中丧葬文化研究关中地区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区之一,在中国农业历史上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与特殊性。

通过对多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和分析,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对关中地区丧葬文化形成一系列基本认识。

并且,综合应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从农业历史的视角来看,可以对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基本认识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与解读,并说明关中丧葬文化存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关中地区丧葬文化进行了宏观考察,将关中丧葬文化的发展历程描述为具有鲜明特点的三个阶段:其一为先秦时期,构成丧葬文化的诸因素逐渐起源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并在相互合流的过程中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丧葬文化体系;其二为汉唐时期,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国家文化性质得以凸显,尤其以皇陵为其典型代表,使得关中地区丧葬文化成为整个古代中国深具典型性的丧葬文化体系;其三为唐宋以后,关中丧葬文化获得了一次区域性发展的机会,同时受到诸如传统文化、宗教活动、移民迁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成为一支深具区域性特色的丧葬文化体系。

其次,从空间的维度对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总体面貌进行审视,充分利用现有的方志史料,挖掘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共性特征。

总体而言,关中地区丧葬文化的共性是主要的方面,其中:从物质载体来看,关中地区各区域丧葬文化普遍重视棺椁的使用,普遍重视丧服的规格与墓址的选择;从礼仪规范来看,关中地区各区域普遍具有较为繁复的礼仪程序,并且这一繁复的程序贯穿整个丧葬活动的葬前、葬中和葬后;从观念心理上来讲,关中地区各区域在丧葬文化中普遍从心理上趋向于进行厚葬以体现对祖先的孝道观念并获得自身的人际认同,古老的风水理念也是关中各地区在丧葬文化中普遍遵循的丧葬观念。

再次,以区域性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托,将关中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细致考察,比对方志史料中的微观差异,从而发现关中地区丧葬文化内部的区域性差异同样是存在的。

具体而言:关中中部地区由于自古为京畿重地,人文荟萃之所,所以丧葬习俗除了讲究棺椁寿衣、风水和丧葬规模以外,更重视对传统礼仪的遵从;而关中东部地区由于东邻晋、豫,北靠陕北,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其从事商业贸易,因而这一地区相对经济实力雄厚,这也就为大办丧事提供了财力保证,因而在丧事上更重视规模程度;关中西部地区丧事在礼仪上稍逊中部,在规模上则低于东部,但该地对风水则颇为讲究;此外,在上述三个区域之外,关中和九嵕山的交错地带,丧事简单,不管是棺椁寿衣还是丧葬规模,大都不肆铺张,同时也不太注重风水。

城乡集合部地区火葬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论纲——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为例

城乡集合部地区火葬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论纲——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为例

城乡集合部地区火葬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论纲——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为例在日常带领新闻专业大学生调研西部民俗文化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关中地区民间葬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政府移风易俗、构建文明社会政策力的渗入,大操大办等陋俗一定程度上得到遏抑,尤其是政府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实施火葬制度以来,乱占耕地,乱埋乱葬现象渐次绝迹。

在来自官方的资料中我们发现这些城乡结合部地区火葬率一度达100%。

然而详细调查之后我们发现,事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仅以刚刚由宝鸡县变更为陈仓区的宝鸡市陈仓区为例,“土葬”在这些地区长期存在,而且由显性转入隐性。

诸如在政府强制宝鸡市城三区(金台、渭滨、陈仓)实施火葬之后,陈仓区许多居民仍要延续原有的土葬仪式,把骨灰盒放在棺材里再次土葬(甚至有火葬不算葬的认识);或者趁夜晚偷埋尸体,出现了家中亲人死后不敢让政府知道,造成掩埋事实;或者担心政府知道,把亲人尸体埋在自家麦田里,自己平掉坟头,做上只有自家人才能知道的标志。

据调查,当地人抵制火葬(化)比例相当高,暴力抗法事件多有发生。

在这些地方,官民关系相当紧张,甚至经常发生政府公职人员为贯彻火葬“挖坟”而引发官民冲突的恶性事件。

政府公文失去应有的效力,城乡结合部地区民众和政府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政策的权威性、普适性遭到挑战。

一、宝鸡市陈仓区火葬(化)问题的提出国家殡葬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四条款规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

实行火葬和允许土葬的地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国务院民政部门备案。

国家还专门出台对少数民族的殡葬管理办法: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自愿改革丧葬习俗的,他人不得干涉。

[1]2007年国家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的紧急通知》规定:殡葬服务机构属于特殊行业,是为人民服务的窗口单位,要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群众利益换取经济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学院:专业: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实践目的:从民国初期,人们就开始倡导移风易俗,简化丧事、喜事,提倡勤俭节约。

步入新中国之后,我们更是摒弃了几千年来的土葬风俗,大力宣扬火化。

古代帝王将相家族那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建陵寝的习俗早已销声匿迹。

大大简化了丧礼形式,节约了各种资源。

然而就在这样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面前,稍显落后的关中西部的农村地区。

丧礼事宜依然繁琐,讲究颇多。

但也是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饱含着对逝者纪念与哀思。

对丧葬风俗的研究既包含着对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对于礼制混乱今天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实践内容:寒假回老家(关中宝鸡地区的一个农村)的第二天村里就有老人去世,于是作为一个葬礼的参与者,我参加了这个葬礼全部活动,今天加以记叙。

当家里有人去世,主家首先要通知最重要的亲戚。

如果去世为男子,则首先通知其舅家:如果去世的为女子,则先通知其娘家(称为报丧)。

在关中传统中对男子而言,其舅家为最亲近亲戚,对女子而言,娘家则为至亲,所以去世时要最先通知。

对农村而言没有什么事比有人离世更大,所以安葬离世的人往往就成了全村的活动。

事主会请村里有声望的人来商量,实际上就是分配任务,大家一起帮事主将亡人安葬。

在老人去世后,事主会请来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在葬礼中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他是葬礼进行控制者,决定着墓葬开挖的地方,入殓,成殓,出殡等事宜。

据说阴阳先生可以根据对墓地地址,风水的选择来决定这个家庭后辈儿孙的发展(农村说是否出官,出秀才)。

所以阴阳先生有着极高的地位,必有专人接送,专人服侍。

当人去世后,一般有3天,5天,7天下葬。

但大多为七天,具体也要根据阴阳先生的意愿。

一般时间越久越好,因为时间久就给主家留下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所以整个葬礼自然会更加隆重。

最重要的事自然是建造墓葬,一般而言,墓葬长七尺,高三尺。

而这又分为两种材质,有砖箍墓和土墓。

挖墓是在阴阳先生指导下开始的,阴阳先生根据历书确定墓葬的走势,有南北山和东西山之分。

所谓南北山是指人下葬后头向北,脚朝南;东西山即人下葬后头朝西,脚朝东。

但这里也有禁忌,穿孝之人不修墓。

接下来说孝子和戴孝的礼仪。

孝子包含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子,侄女,孙子,孙女以及外孙外孙女等。

而穿孝根据辈分不同标准不同.亡者平辈不穿孝衫,只是头顶一条白色布带,宽三寸。

儿子辈的则要传孝衫(白布做的衣服),孝衫长度达脚背,头上需戴孝帽(白布做的帽子),脚上需穿白鞋。

孙子辈孝衫可穿也可不穿,如果穿则孝衫的长度不过膝盖,但是头上一定要戴孝。

如果尚未结婚则穿孝衫的同时也要身上披红,称为花孝。

下葬前一天就要过白事了。

即就是宴请群朋。

一般年老者去世,还要唱秦腔戏,吹唢呐,等一套丧礼乐器。

而这一天所有的事都由一人主持操办,俗称其为“总管”他会安排宴席里人的吃喝问题,把亲
朋好友招待好。

今天一天的忙活都是乡亲们的无偿义务帮忙,在厨房帮忙烧火做饭的、宴席里接待客人、倒酒上菜的。

井井有条。

一般在醒目处还得贴一张“执事单”上边毛笔写明谁是总管,谁负责上菜,等都责任到个人。

是无偿但也有些许强制,冥冥之中应该是礼数、乡规民约强制着人们义无反顾的去干吧,其实这更是一种乡村最基本的礼数,无论以前两家关系如何,有人去世则会放下以前的不和。

今天宴请的亲朋好友地位最为高的自然是去世者舅家或娘家亲戚。

这里需要说一种用具叫“哭棍”,也叫“孝棍”.是由长约50厘米,直径两厘米左右的柳树枝制成的。

孝子需要头顶孝盘(普通木盘,内盛,香,白纸,还有白色布条)手持孝棍跪在村口亲戚必经之路上,以示最隆重的迎接。

只有亲戚让起来时才能起来。

同时他们来的时候也带了最为厚重的礼物。

孝,即:很长的,很宽的白布。

这是逝者舅家或娘家对事主最大的赞誉和安慰。

这条白布必须系在事主身上,而这系布条却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因为布条又长又宽,必须有一定经验才能把布条系的整齐又有形状。

宴请亲朋好友是一件费时而又隆重的事情,等一切安顿下来就以到下午。

在过白事的前一天晚上,得把遗体从木板床上装殓到做好的棺材里去,再把棺材放到原来放木板床的地方。

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入殓”。

而在过了白事的当晚需要盖棺定论。

就是把逝者在棺材里安放好。

先往棺材里撒上草木灰,不用太厚,然后再往草木灰上平铺一层柏树枝,取松柏常青之意,也可防止老鼠之类。

然后再往死者落腰和头的地方放上铜钱,在头上用7个铜钱摆一个北斗七星,在腰部用九
个摆一个腰带,分别取头枕北斗、腰缠万贯之意。

然后再一层层的铺上亲朋赠送的褥子,一般铺七层。

尔后在场的每个人需口含一口白酒,或许是防止邪气吧。

把头放在枕头上,把脚放在脚架上,而且脚必须踩实了,取脚踏实地之意。

然后把死者生前的衣物少许的放进棺材里一些,压实了。

最后由大孝子往死者口中再放一枚银元之类的东西。

一切完事后把棺材的天花板和盖子虚掩上,而不是盖实。

只有等阴阳先生来后在棺材里放上一些“用物”后方能盖实盖棺定论。

此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不管是寒冬腊月、冰冻三尺,还是三伏酷暑、燥热难耐,只要遗体没放在棺材里,孝子们就得24小时守在遗体的旁边,在朝头和脚的两边铺上厚厚的秸秆,孝子们轮流“值班”坐或者睡在那秸秆上,我们俗称“坐草铺”。

时刻守在遗体的旁边。

尽管逝者已逝,但活着的人依然坚挺着、了却着自己的心愿,久久不愿抛弃昨日还和他们一起生活着的亲人。

坐草铺这个风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延续,直到今日依然不息。

这不单单是个受苦的活,更是对华夏5000余年来孝文化的一种继承
过完白事第二天早上就要下葬了,这天晚上对所有亡人亲属来说又是个不眠之夜。

日出之前要下葬了,明天所有的一切必须在今晚安排妥当,大部分亲属今晚也不想睡觉了,心想着在最后陪一晚亡人及其家人吧。

今晚一切就绪后还有个仪式,这个仪式类似于新式丧礼中的追悼会,只不过没那么隆重罢了。

用我们的话说叫“男有户里,女有娘家”男的去世后今晚得把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请到家里来,话说亡人生前的境况,说他的功劳,受的苦,对其一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对
子女对亡人所尽到的孝道进行评价,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也算是对孝道文化的一种侧面的宣传吧。

同理,女的去世后,要把娘舅家的人请来,对众孝子点评,娘舅家人“训话”时众孝子得跪下认真听取,不得还嘴。

一般大多都是批评,或许农村人老后大多面临不能被好好孝敬的问题吧,娘舅家的人此时来就是兴师问罪的。

(1)先说来往【逢年过节外甥们侄子们是否常去娘舅家看望】(2)再说奉养【平日里家人对亡人是否孝敬,让其生活无忧,安享晚年】(3)再说埋葬【埋葬时操办的怎么样,是否太寒酸】娘舅家人比较狠而且孝子们对亡人平日不好的,娘舅家人可能会动粗,以解心头之狠,但孝子们只能静跪听候训示。

当然这一切盘问结束后需要总结一下,但这总结却是对逝者亲属的祝福,是为“埋葬父母、黄金入柜、人上千口、积粮万担、人口发旺、牛羊满圈;天有宝,风调雨顺:地有宝,五谷丰登:国有宝,忠臣良将:家有宝,孝子贤孙”。

至此俗称为“说话”的仪式告一段落。

为何之前说要日出之前埋葬呢?因为我们这讲究埋人时不可把活着的人的影子压在坟墓里埋掉,为了避开这个忌讳,我们干脆选在日出前埋人。

从家里把棺材抬出来的时间俗称“发丧时间”也是阴阳先生计算的时间。

时辰一到,把棺材抬出来放在车上,整个过程众孝子都在哭送,当车一启动大孝子得马上把纸盆(平日亲朋烧纸祭奠时放草木灰的瓷盆)摔碎,越碎越好,一摔碎众孝子立马大哭了起来送亡人最后一程。

到了墓地后男的则都动手在埋人之类的,女的则边烧纸钱边哭,再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唢呐声。

你如果仔细的去聆听,会惊奇
的发现她们竟然哭的是有腔调的,虽说没人专门的去谱曲,但估计也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音调吧,嘴里不停的念叨着对亡人的追思。

这种边哭边诉说的音律似乎都成一种特殊的文化风俗了。

这简单而复杂的丧葬事宜,蕴含着我们关中西部农村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风俗习惯。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丧葬礼仪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

1.孝义的延续在汉文化葬礼的发展过程中,葬礼的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

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排场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

同时,中国人贱野羞瘠、慎终追远的传统,也使丧礼更加庄严肃穆。

民间的丧葬习俗同人们普遍的信仰与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丧葬仪式也体现了这种价值观。

二、社会关系的重组在一定程度上,葬礼的主角与其说是死者,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那些生者。

在葬礼上,共食共餐,奏乐唱戏,体现了家属、亲戚朋友恢复正常状态的意义,也代表了生者的面子、体面与孝心。

葬礼确定了新的家族秩序和社会秩序。

认同世俗生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死亡是人都会有的一个结局。

可以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就意味着生命的死亡的开始。

所以,在关于葬礼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是葬礼中体现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谨以此报告记录所见闻且参考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