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

合集下载

文学的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

文学的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

文学的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既是思想的表达,也是情感的外溢。

理性思维和感性表达是构成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要素。

理性思维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而感性表达则关注情感共鸣和个人体验。

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而又微妙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学的理性思维反映了作者的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一个优秀的作品往往需要作者具备严密而深入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科幻小说中,作者需要构建一个富有逻辑的科幻世界,设想未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这就需要讲究科学原理的合理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通过理性的思维来揣摩未来的可能性和人类的命运。

许多文学大师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阿尔多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真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通过对现实的冷静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理性分析,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理性思维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然而,单纯的理性思维往往难以触动人们的内心。

在文学作品中,感性表达是引起读者共鸣的重要方式。

情感的外溢使得作品更具生命力,能够唤起读者共鸣,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以其简洁明了的文字、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形象化的描写,直击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是感性表达的典范。

这些作品通过诗人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并从中得到启迪。

感性表达也在小说和散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进而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

例如,陈忠实的《红高粱家族》和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都是通过情感的表达,让读者对历史和人性产生重要的思考。

理性思维和感性表达在文学创作中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上,更体现在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上。

艺术概论考研 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考研 名词解释

●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是美的高级形态,具有比现实美更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更强烈的审美感。

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艺术灵感: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有些问题久思不解,突然收到外界事物的触发或主体内部潜意识的推动,顿生闪电般的意象顿悟,这种心理飞跃的形式就是艺术灵感。

●艺术典型:在作品中,具有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一方面以非常鲜艳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

同时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艺术思维: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的系统中以捕捉艺术意象为目标,以形象思维占据绝对优势的一种思维方式。

●艺术自觉: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后,不经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艺术的民族性: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

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来观察客观事物。

●艺术的世界性:有多种民族和地方的艺术形成的一种世界性艺术和表现人类的共同美,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

●艺术的自律性: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今天、昨天和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融合与影响和融合。

●艺术的他律性:指在艺术发展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摘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在计划与实施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它们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机结合则会提供一种处理理性与感性之间关系的较为正确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理性感性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当谈到理性与感性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

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

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

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

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

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

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

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

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因此,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旨在引起对设计思维如何以更科学面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一方面,在传统逻辑影响下,“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而在现代逻辑中,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

事实上,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⑴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

简述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简述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简述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人们通过艺术达到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对自己的认识。

1、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北宋赵佶《枇杷山鸟图》南宋屈鼎《夏山图》形象,即为审美形象。

在广义上涵盖审美的情境和意境,主要就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发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内容、得授的人物和事物形象。

形象就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有方式,艺术作品做为人的精神生产的产品,相互竞争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就是直观的、具体内容的,能够为人的感官轻易认知的感性存有。

形象就是形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所以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内容的感性形式发生,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整体表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并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

艺术形象又就是艺术家重新认识体验生活的结果,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结晶,因此艺术形象又具备艺术家检视、体验生活时把握住至的生动性和具体性,通过人的视觉、感官等感官能体会、把握住至艺术形象的色彩、线条、声音、动作,给人以闻其声,见到其人,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艺术形象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

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正如郑板桥画竹子,他观察、体验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砚展纸倏作变相最后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见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终伴随了画竹的全过程。

艺术家不仅在创作过程中从不脱离生动具体的形象,其创造的成果艺术品,更须展现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每一个欣赏者。

因此,艺术欣赏的过程也要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情来引发对作品中情境、意境的体味。

这足以说明形象贯穿了艺术活动的每个环节,形象性成为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创作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1(精校完美打印版)

重点名校高考语文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1(精校完美打印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1太子头上的博客论述类文本阅读1读懂文章试题引领阅读王生平的《创新与想象》的前三段,试着完成练习。

1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

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2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

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

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

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3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

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

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

”(《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

”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

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理性与情感:对文学作品中的逻辑与情感的对立与统一》

《理性与情感:对文学作品中的逻辑与情感的对立与统一》

《理性与情感:对文学作品中的逻辑与情感的对立与统一》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作品中,理性与情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智过程。

理性代表了逻辑思维、分析和推理等冷静的思考方式,而情感则涉及到个体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和直观的感受。

这两个因素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对立的状态,然而它们也能够互相影响和融合,共同对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理性与情感:对文学作品中的逻辑与情感的对立与统一”为题,探讨理性和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

首先我们将介绍理性与情感在一般意义上的定义,并探讨它们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冲突。

接着我们会进一步探讨理性如何在构建逻辑思维和揭示人物心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对情感进行引导和平衡;同时也会探讨情感在描写人物形象和传达作者主题思想方面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此外,我们还将着重研究神奇实幻主义文学作品中理性与情感的对立与统一,并分析其所带来的启示与意义。

最后,我们将总结理性和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并强调它们互相补充和综合的价值,并提供关于如何认识和体验理性与情感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理性和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对立与统一进行深入分析,加深读者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揭示它们对于文学作品创造力和阅读体验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探讨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理性与情感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促使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内心世界中理性和情感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

2. 理性与情感中的对立与统一2.1 理性与情感的定义理性和情感是人类思维和情绪活动两个重要方面。

理性主要指基于逻辑推理、经验和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追求真理和合理性;而情感则是指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情绪以及主观体验,包括喜悦、愤怒、悲伤等丰富多样的情感状态。

2.2 文学作品中理性与情感的表现形式和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理性与情感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得到表达。

从角色塑造到故事发展,作家通过对人物思维和行为描写、语言运用等手法,将理性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三、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表达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理论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详细感性的审美活动表达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白觉、系统的理论性考虑。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关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考虑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实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理论概念:马克思的理论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理论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概念的根底上形成开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理论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白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根底。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理论的。

这里,理论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根底的物质消费活动,义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消费活动,以及人们广阔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详细表达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 -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完形质: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

意境:由产品实体与空间、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需要: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映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审美价值:事物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性质,具有直观性。

审美淘汰:从宜人性和精神功能出发,在产品选择中做出的否定.实践活动:人的由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它是一种对象化过程.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它与自然相区分,具有不同形态的特质。

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存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形式美:事物形成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技术美: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形成的审美价值。

功能美:实用产品所具有的合目的性特征的形式表现。

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生态美: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符号:以某种媒介来指称或表现另一事物的信息载体。

语构学:符号学中研究符号之间结构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它所指涉对象的关系(即意义)的学科。

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或环境关系的学科。

传播:信息由发送到接受的过程,有不同模式和多种组成要素。

风格:设计师创作个性的表现,它是产品的形象体系及其表现手法在结构上的统一。

装饰:外在于产品功能结构的形式因素,用于满足人的精神和审美需要。

线性造型:以线条的律动和情感性表现为主要特征的造型。

通用性设计:非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设计,如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服装等的设计.虚与实:中国传统器物风格范畴之一,指空间与实体的互动关系,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和实体感。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语文阅读答案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语文阅读答案

《创新与想象王生平》语文阅读答案创新与想象王生平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

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

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

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

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

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

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

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

”(《杨振宁文集》)。

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

”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

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

现代平面构成意象化的群化组合

现代平面构成意象化的群化组合

现代平面构成意象化的群化组合在日趋信息化的时代艺术与科学得到空前的渗透与融合艺术设计正在向新型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新的表现技法、媒介技术不断产生’使艺术训练手段、设计方法更为丰富多样、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这一切都对我们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研究和探索空间。

使我们能够进一步在基础训练和设计中不断尝试把握更多、更新、更科学的构成方法和表现形式。

在造型的领域中构成是研究形态创造方法的一门基础学科。

、构成的涵义为、以形态要素或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材料作为素材将数种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按照视觉化、力学的秩序进行组合。

其核心有两个一为“造型要构思方法。

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现代平面构成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设计能力为原则引导学生以全新的造型观念进行设计创意‘并着力培养学生对形、色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性思考能力最大限度地训练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

同时现代平面构成的方法对拓展新的造型领域、丰富新的造型观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平面构成的含义既区别于传统的以自然形为基础的写生变化的图案训练也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构成的数理逻辑为基础的抽象图形范围。

它应包括具象图形的意象表现及图形的创意并力求揭示事物形态的单体与群体化之组合关系。

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平面构成的造型训练手段更趋于多样化它包括有具象形态现代平面构成意象化的群化组合素”二为“构成原则”。

“造型要素”是构成形态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结构、色彩、材料、技法及其法则并通过视觉、知觉产生情感的心理反应而“构成原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和结构形式中的方法及表现形式。

一一、现代平面构成的理念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成就对整个世纪设计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当代新艺术的观念带入教学与设计中开创了理性艺术设计的先河将不可靠的感觉变成科学的理性视觉法则。

现代构成是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基础教育方法作为指导着重培养适应当代工业与信息化社会需求、富于创造性并掌握一定实用技能的人才。

文论名词解释和思考题

文论名词解释和思考题

第五章文学创作一、名词解释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综合:是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是作家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的过程。

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人们用这个概念来指称那种艺术活动中区别于逻辑思维的独特的艺术思维。

艺术情感,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

艺术想象是指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是指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创作个性,是作家具有的独特的创作心理特征,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

二、简答题1.分析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区别一般来说,创作动机虽然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影响,但它的最终目标却在创作过程之外:或是作品风格(追求创新等),或者是个人目的(情感宣泄、表现不满、传达个人意见等),或者是社会责任(批判社会、宣传某种政治见解,赞扬某种社会现象等);创作冲动则始终指向创作过程本身。

2.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①二者对象不同。

②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识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

③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识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3.艺术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①情感对认知活动的一般影响。

②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密切相关。

③文学创作根本上是情感的再度体验。

④艺术情感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或有重要作用。

4.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科学是一种纯粹的认识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

综合版画创作的肌理语言重构

综合版画创作的肌理语言重构

综合版画创作的肌理语言重构作者:赵红雨来源:《美术界》 2015年第6期文/ 赵红雨【摘要】老子提出“朴散则为器”。

朴是原木,即还没有做成器具的木头。

因此,朴散才能做成器具。

朴不散,器不成,同样,版画创作的材料只有通过剪切、分解,找到合适的、更美的肌理元素,重新组合构成,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才能使材料物尽其用,独出一格。

正是老子的思想,为我们在综合版画的创作中拓展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综合版画;材料;肌理;重构在综合版画创作中,有别于传统版画保守的制作观念,版画家十分注重探索材质的多种可能性,改变了材料介入版画作品中以材质的印痕特征改善、丰富或加强版画作品的外在表现的创作辅助手段的局面,把材料的印痕转化为肌理语言,真正进入审美语言阶段,使材质慢慢从配角的位置推到一线成为引人注目的主角,同时也使材料在版画创作中有了作品的载道价值,肌理语言也由此呈现为一种当代语境中的综合版画语言样式。

随着综合版画的要求结合材料媒介的改进与拓展,使得“过去与版画无缘的一些材料与工艺进入到版画领域”。

版画家们在积极发现和应用更多版画材质的同时,大胆探索综合版画的肌理语言。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把材料或实物运用到制版中,迫切需要提升材料的肌理语言,不断延伸肌理语言的概念,转换和打破材料的限制,使肌理语言更能创造出自身的语言审美价值。

因此,他们在吸取传统媒材肌理语言的多样表达的方式的同时,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几乎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不断地开拓着媒材肌理语言新的表现方法和视觉效果,为我国综合版画肌理语言的探索和走向成熟创造了宽广的视域,进一步引起了综合版画肌理语言的发展变化。

由此可见,材料由于其不可取代的肌理语言而展示其在综合版画创作中的本质意义。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整块材料或实物运用到版画创作中,而今天的综合版画创作,有重新认识整体材料运用的局限性和肌理语言重构的创造性的必要。

如果说材料被看做是版画肌理语言的一片可以从中获取养分的土壤,“朴散则为器”的理论运用,则更丰富扩延了我们对肌理语言的认识。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摘要】艺术设计是理性与感性交融的产物。

逻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带来了严密的结构和条理,形象思维则赋予作品灵感和情感。

逻辑思维注重思维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形象思维则注重感知和表达。

二者的区别在于注重的角度和方式不同,但二者却又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在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作品的创新和表现力,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在艺术设计中至关重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的核心。

通过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交融,艺术设计作品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关键词】关键词:艺术设计、理性与感性、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交融、区别、联系、重要性、促进、核心。

1. 引言1.1 艺术设计的本质艺术设计的本质在于将创造力和表现力结合起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呈现出来,从而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艺术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现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态度。

艺术设计强调对美的追求和表现,通过构思、设计、创作等过程,将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表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艺术作品的完美呈现。

艺术设计的本质还在于对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深刻表达,通过作品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发观者的共鸣与思考。

艺术设计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表达,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达。

通过形式的塑造和内容的表现,艺术设计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艺术设计的本质在于通过创作实现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沟通,激发人们对生活、文化、社会的思考和体验。

1.2 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理性和感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关系密切而复杂。

理性是指基于逻辑推理和客观事实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分析、推断和判断,是通过严谨的思考和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感性则是指基于直觉、情感和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它强调直觉、情感和审美体验,是通过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导语:在人类社会中,理性与感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

然而,正是这两者的交融、融合与协调,创造了美丽的艺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以及促使了精神的升华。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生活、艺术和科学中的重要性与价值。

一、理性与感性的定义与本质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强调逻辑思维、客观分析和理性判断。

它基于经验、现实和事实,注重科学的推断和合理的决策。

感性是一种倾向于根据主观情感、直觉和个人经验来思考和表达的方式,强调情感、直觉和审美的体验。

理性和感性是人类思维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彼此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互补和促进。

二、理性与感性的相互影响与交融1. 理性促使感性的思考深入:理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对感性经验进行分析和解构,帮助理解情感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例如,在欣赏一幅画时,理性思维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构图和色彩运用,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艺术作品。

理性思维的深入分析可以使感性经验更加丰富和持久。

2. 感性启迪理性的思考:感性思维对于理性推理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启发作用。

感性情感和体验可以激发人们思维的灵感,并促进创新和发现。

诺贝尔奖得主康奈尔认为,“对真正的智慧和灵感的追求应该采取感性投入的态度,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理性推理。

”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思维中,感性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

三、理性和感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应用1. 生活中的决策与选择:生活中的决策往往需要理性和感性两者的结合。

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评估利弊和风险,而感性的直觉和情感可以给予决策更深入的体验和意义。

例如,在选择职业时,理性思考可以考虑收入和发展潜力,感性思考可以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两者的结合可以使我们做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决策。

2. 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理性和感性在情绪管理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分析情绪的原因和来源,通过合理的思考和行动来应对挑战和压力。

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讲稿

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讲稿

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讲稿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演讲稿)沈致隆我今天这个讲座的题目,似乎有点怪异。

因为科学和艺术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科学重理性,具抽象性,艺术重感性,具形象性;科学依靠归纳与推理,严谨,艺术依靠灵感与想象,浪漫;科学以逻辑思维方法为主,求真,艺术以形象思维方法为主,求美。

在科学和艺术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我将两者相提并论,有人不理解,我需要首先要说明理由。

一、科学与艺术话题的来源科学与艺术并列话题的重要来源,是“钱学森之问”。

2009年11月10日,钱学森去世仅10天,安徽省10位教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给教育部长的公开信,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来龙去脉,全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要由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去钱学森家里看望他时说起。

在总理向他汇报了航天方面的工作后,钱学森说:“您说的我都同意。

但还缺一个。

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温总理听后频频点头回答:“像您这样的老一代科学家不仅科学知识渊博,文艺修养也很高,李四光先生就会谱曲,您也是一样。

可能就是艺术方面的修养,使您的思想更开阔,而现在学理工的往往只钻研理工,对文学艺术懂得很少,这不利于全面发展。

”听见总理赞同自己的意见,钱学森就不客气了,一针见血,坦诚指出了中国教育的致命缺陷:“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论艺术创作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关系

论艺术创作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关系

第33卷第3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09月论艺术创作中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关系刘溢铭(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天津300171)摘要:艺术,记录历史、传递情感、开启智慧。

自古以来,艺术便伴随人类生活,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术创作,需要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共同参与,介绍了艺术创作中感性与理性思维的概念,试图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创作;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62(2020)03-0035-03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源于一次艺术概论课的讨论,老师让我们就一段采访歌手李健的视频进行讨论,李健的观点是:创作大部分是理性主导,只有引起你灵感的那一点是感性的。

这一点笔者姑且同意,但有一些其他的看法。

艺术创作既要有感情抒发也要有理性构思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感性的冲动和冲动后的冷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究竟谁更重要一些,笔者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1既有观点1.1艺术创作中理性思维主导型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说明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这件事在两百年前就没有争议。

不过究竟是谁的分量会重一点呢,就一般情况来说是理性占据主导的,例如作曲家,见风轻云淡,天高雾远而灵光乍现,哼出一段旋律,感性的阶段结束了,之后琢磨和声、节奏、旋律、歌词,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写出一个还不错的作品,这就是理性作用的过程;又或如一个诗人,依旧见到风轻云淡,天高雾远而灵光乍现,欲吟诗一首。

首联脱口而出,颔联细细思考,颈联琢磨不得,回去再写。

找一个安静地方研究研究对仗,琢磨琢磨平仄,好了,颈联和尾联都有了,一首律诗就此面世。

由此可见,大多数情况,艺术创作是理性主导的。

1.2艺术创作中感性思维主导型也是有人认同感性是可以主导创作的。

法国19世纪风景画家柯罗认为只有感情才是艺术的全部。

他说,“我虽然细心的追求和模仿自然,但却一刻没有失去抓住感动我心灵的霎那。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摘要】理性与感性在艺术设计中的交融是一个广泛探讨的话题。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逻辑思维强调理性、分析和推理,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加系统地构思和实施作品。

而形象思维则注重感性、直觉和创造力,能够为设计作品注入更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

二者在艺术设计中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创造出更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的分析,以及在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案例,探讨二者的融合之道。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理性与感性在艺术设计中的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为我们更好地去实践和创新艺术设计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理性、感性、交融、艺术设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区别、联系、实践。

1. 引言1.1 引言在艺术设计领域,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是至关重要的。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作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逻辑思维注重分析、推理和规则性,能够帮助设计师理清脉络,思维清晰;而形象思维则偏重直觉、感知和想象力,有助于设计师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在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往往共同发挥作用,相互交织,相得益彰。

通过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作品既能展现出设计师的深刻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又能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深入探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提升艺术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具体分析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区别和联系,并探讨在艺术设计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来创作出更具创意和感染力的作品。

2. 正文2.1 逻辑思维的特点逻辑思维是指在处理问题时通过分析、推理和归纳来获取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逻辑思维强调的是合乎逻辑的推理。

在逻辑思维中,人们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思考,不能随意猜测或主观臆断,而是需要通过逻辑关系来推断事实,确保结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初探

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初探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6 期
20 0 6年 2月 苏州大学学
报【 工

版)
e I 】o ) N E r
Vo l 6 No. I2 1 Fe 2 0 b. 0 6
O NA O C W N V R I Y( I E R G s UR LOFS O  ̄O U I E ST D N E C
息处理, 即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进行的思维。它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
识基础上 , 通过形象分析 和形象综合形成反 映事物形象一 般特征 的意象 , 再运 用意象 进行联 想 和想象 , 而揭示 对象 的本质 从
及其规律 , 或完成设计及艺术创作 。 逻辑思维靠左半脑完成 , 是以语义的 、 它 逻辑 的和分析 的方式进行思维 , 又称 抽象思维 , 是以抽象 的概念 为思维 的基本单
现代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科学 与艺术 基础之上 的, 是需要 把科学 、 艺术 、 生活 、 文化 、 治 、 政 自然环 境 、 经济 等众 多知识有 机 结合起来 的一 门综合性 的学科 。而艺术设计本 身是一个 创造性 的活动 , 设计 方法 固然重要 , 是从 整个设 计过 程来看 , 但 艺术
有同样重要 的价值 。当逻辑 思维被引入设计领域时 , 便可以成 为一 种行之有效 的理 性方 法或工具 , 而指导 艺术设计 的思 它 从
考及 实践 过程 。本文重点探 讨逻 辑思维在艺术 设计 中的体现与运用 。
1 逻辑思维在哲学上的发展历程
现代科学 对脑 功能的研 究表明 , 人脑 的左 右半 球是两个不同的思维模式 。人 的右半脑 擅长非语 义 的、 视知 觉和形象 的信
天 ,设计就是经济效益 ”创意性设计 动力来 源于创意性 思维的开展 , “ , 逻辑思 维既是对 事物 间普遍必 然联 系的洞察 , 又是用 以 把握 和揭示这种联 系的方式 。

论艺术设计的思维模式及应用原则

论艺术设计的思维模式及应用原则

论艺术设计的思维模式及应用原则摘要:艺术设计思维是设计师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

艺术设计的思维模式具有多样化和综合性特征,设计师只有了解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培养将多种思维形式综合运用的能力,才能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作品。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维模式;思维方法;综合运用一、艺术设计思维的概念艺术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

思维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反映,是人类自觉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

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形式,并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促进了语言、认识的发展。

从世界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创造性思维是造物活动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研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形式与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才有了璀璨的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

艺术设计的思维“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①。

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富有哲理性、象征性以及关联性的手段使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性与审美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赋予审美的体验。

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不仅表现为对设计本身的创新,还表现在设计师对自己固有设计观念及能力的认识与突破,它是主观与客观的两个层面。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与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随着网络资讯及设计软件的功能开发,世界经济的同步化进程日益加快。

要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设计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掌握最先进的设计软件,开阔视野和思路,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因素在思维领域中起作用就是一种“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是以推理为表征的,极不同于想象、联想,也不同于音乐、美术所体现的形象表达(虽然音乐、美术中也有某些逻辑因素的存在,但主要还是以形象因素为构件的)。推理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不能由经验直接得到的知识,而且还能获得不能由感觉和知觉直接得到的知识,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较纯粹理性思维活动,更多地以必然的前提推导出必然的结果,尽管其推理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最终“必然地得出”却是唯一的。
前面我们已提到过现代逻辑的两个特征:构造形式语言和建立演算系统。当建立演算系统这一特征体现在思维活动中时就能转化成一种科学的方法对艺术设计过程予以指导,尽可能摆脱盲目的经验化技术表现。
众所周知,物质世界存在着三种规则基本形:圆形、矩形和三角形。艺术设计总是以这三种基本形为基础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复杂形态的。但是,如果缺乏演算系统推论的话,设计者所创造的复杂形很可能存在着过于感性的因素。换句话说,当没有逻辑演算参与形的创造时,感性直接创造的复杂形很难以规律的形式体现,符合功能和审美造型原则的几率是很小的。这就会导致浪费大量资源、资金和时间用于经验的探索,得不偿失。所以,建立了演算系统的艺术设计就有了产生造型推理规则的可能性。同理,艺术设计如果在色彩领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演算推理一样可以掌握适当的色彩规律,尽量避免了视觉或感觉带来的误差。以色彩调和为例,孟谢尔从均衡的角度提出了互为补色的一对色彩调和关系上的分量方法。他用公式表示了色面积的均衡,这可以通过色彩明度数字与纯度数字的乘积比例来完成,即
在谈及逻辑思维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决不能忽视和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和意义。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状态,形象思维是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具有与其他思维方式极为不同的特征。
首先,“形象”要素是其核心。
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这些事物的信息以各种形式的形象作为载体,通过感觉器官传达给人类大脑,从而形成诸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形象类型。艺术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一个部门”⑸,其成果既是艺术品又是一种产品。从艺术的角度说,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从产品角度说,形象是设计产品的视觉叙述。没有了形象,设计艺术就没有了思维载体和表达语言。它与文学、音乐等其他文艺形式有所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不能凭感官直接把握的,需要通过语言的中介,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得以实现;音乐虽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但其创造的形象却是不够明晰、不够确定的,仍然需要通过声音的中介,引起听众的联想与想象。”⑹艺术设计中的形象则不同,它是一种视觉形象,在时空中有明确的形式,感官可直接把握。
第三,“联想”是形象思维重要手段。
休谟曾认为:“当心灵由一个对象的观念或印象推到另一个对象的观念或信息的时候,它并不是被理性所决定的,而是被联结这些对象的观念并在想象中加以结合的某些原则所决定的”⑼。在想象的基础上将各类因素观念进行有机结合,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便可以得到发挥。因为设计者经历过想象过程后,在思维中已有了一个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阶段,而联想则将理性阶段再次溶于一种感性范围中去,并通过感性形式表现,从而取得合乎设计要求的形象。
另一方面,“思维”相对来说则主要在于心理范畴,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⑶。它的类型也是非常繁多的,“譬如从表述的角度说,有形象思维、技术思维、逻辑思维;从认识的角度说,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灵感思维;从哲学的角度讲,有具体思维、抽象思维,此外还有单一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顺向性思维和反馈性思维,等等”⑷。
一、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方面,在传统逻辑影响下,“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而在现代逻辑中,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事实上,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⑴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逻辑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机制(也可以说是本质),即“必然地得出”。逻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中这样写到:“推理是一种论证,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另外的判断则必然地由它们发生。”⑵亚里士多德通过其创立地四谓词理论和三段论具体阐述了这种“必然地得出”乃是可以依据一种能行的方法一步一步进行的。现代逻辑在传统逻辑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并且得出了逻辑的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构造形式语言,另一个是建立演算系统。在今天,通过这两种特征的实施及运用,“必然的得出”有了更明确的有效性。因而,我们可以看出逻辑是一种有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方法。
由此可见,形象思维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联想甚至幻想、虚构来达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浪漫色彩,并也因此极不同于以理性判断、推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
那么形象思维在进行过程中有哪些方式呢?从一般意义上说,设计者在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时通常采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深化法”,即通过对来自生活但比生活更典型更集中的形象进行加工和深化,在思维中创造较为生动的新形象。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加强和深化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在客观基础上进行分析。第二种是“分化法”,它类似于图案中的写生变化,即由一种形象拓展出多种形象,并保持原形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符号。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再创造,它主要是以再想象为基础的。第三种是“变异法”。在这种方法指导下,思维活动中往往带有某种虚构和幻想成分,同时也最具创造性。设计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已有的形象资料基础上分解、组合、打散、构成为不同新的形象。这种思维方法在毕加索的绘画中比较常见。他的《亚维农少女》就曾将处在右下方的一位少女形象通过打散构成创造出一种耳目一新的造型。
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艺术设计中逻辑思维与形象
当谈到理性与感性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因此,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旨在引起对设计思维如何以更科学面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注。
艺术设计在实施制作之前肯定受到某种需要、目的或精神趋向的限制和驱使,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理性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力求在造物过程和造物产品中体现这种需要、目的或精神趋向。在这一阶段,艺术设计首先获得的是一些必然的前提(在此可被称为“命题”),逻辑思维的作用就是以这些命题为基础,通过多样性的推论形式最终获得“必然地得出”这一结果。我们以对一个椅子的设计为例来进一步说明逻辑思维的运用。在设计椅子之前,设计者获得了如下信息:A.人们正需要一种造物,可以满足“坐”(有时可能是“躺”)的需求;B.这种造物必须让人在生理上感到舒适;C.此造物应符合一类人的文化心理;D.这一造物须被安置在恰当功能空间中。首先,根据第一条命题的规定,设计者通过逻辑思维得出这样的推论:应该设计出一种有一承重面一支撑体或有多承受面多支撑体的造物;其次,通过第二条命题,设计者推导出了需要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一承重面一支撑体或多承重面多支撑体的造物;第三条命题则进一步使推论走向对造型和色彩以及心理因素的思考中去;而在最后一条命题中不难发现,这种逻辑推论最终结果必然会要求一种实用的、体现功能的、在一定条件下体现文化内涵的、多联系的造物。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例子只能体现一个简单的逻辑思考过程,实际设计思维中可能会有更复杂的成分,推理顺序可能并不像此例一步一步进行,推理的形式也可能是多样化的,并且还可能伴随着形象思维的参与。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在这种理性思考过程中,设计须掌握较为清晰、明确的设计目的,以便通过随后相关思维活动将其转化为设计方案或实际造物。
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联系
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它们在艺术设计中总是互不可分的,既有本质不同又是相互统一紧密联系的。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而后者则是一种具像的思维活动方式,其各自特点前面已有阐述,而二者的联系则表现为:
(A色的明度×纯度):(B色的明度×纯度)=B面积:A面积。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中引入逻辑思维是大有裨益的。至少,逻辑思维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被用来减少可能由感性材料和认识局限所产生的偏差,拓展了形象思维的作用发挥范围,并与之共同发展构成较科学的方法论。
二、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逻辑思维的进行是通过一系列的推理而寻求“必然地得出”。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艺术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它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获得“必然地得出”——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领域中满足目标市场,体现多种功能,实现复合价值。因此,当逻辑思维被引入设计领域时,它便可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理性方法或工具,从而指导艺术设计的思考及实践过程。
第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古代哲学家很早就把想象力看作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一种心理机制。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⑺。心理学通常认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⑻。因此,想象是形象思维的较高级阶段,也是艺术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思考方式。一般情况下,它要通过两个阶段才能体现创造性。第一个阶段是掌握现实形象阶段。此时,想象通过各类感觉器官获取大量具体详实的形象资料。这就为进入下个阶段做了一个现实预备,从而使形象思维的运转拥有了切实的原材料。第二个阶段是选择加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理性因素已开始启动,即通过蕴涵在设计作品中的目的性和设计者自律的目的性对感性形象进行规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筛选出合目的性的形象素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