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 编制说明
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
《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本标准制定项目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
项目编号20070544-T-303,项目名称《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
发展纯电动乘用车有着深远意义。
纯电动乘用车具有工作效率高、低噪音、行驶平稳和不依赖石油等诸多优点,是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大方面和方向。
纯电动乘用车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国家对开发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了大力支持。
因此,编制纯电动乘用车技术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推动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清洁环境、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升纯电动汽车的技术水平,是本标准的制定目的之一。
二、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本标准编写符合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
纯电动乘用车标准编制的原则,充分借鉴国外已有的纯电动乘用车标准或标准草案,进行我国纯电动乘用车标准的制定,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动态,与国际标准同步与接轨。
这样既能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内容、指标,又可结合我国产品的实际开发状况,制定出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国情的实用标准。
本标准主要涉及了范围、要求、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及试验方法等方面。
关于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纯电动乘用车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M1 类纯电动乘用车(包括可再充电电池或超级电容器)。
关于车辆设计要求设计要求主要考虑到纯电动汽车多由改装而成,轴荷改变、行李箱容积是两个重要方面。
轴荷及质量限值:前置前轮驱动(FF)满载时,前轴负荷不小于55%;前置后轮驱动(FR)满载时,后轴负荷不大于52%;后置后轮驱动(RR)满载时,后轴负荷不大于60%。
电动乘用车的电池箱总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的合理比值:不大于30%。
这些指标主要是从车辆的操纵性、运输效率等方面考虑。
行李箱容积应不小于0.45 m3关于整车动力性能要求规定了最高车速、加速性能、爬坡性能几个方面。
这是作为乘用车来说,应该重点考核的几项重要指标。
具体指标参考了天津汽车检测中心的一些试验数据。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
5 试验程序
5.1 试验前的车辆准备 5.1.1 纯电动汽车和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按 GB/T 18385-2005 标准 5.1 条 款进行完全充电。 5.1.2 不可外接充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按车辆正常运行状态准备试验。 5.1.3 纯电动汽车和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碰撞试验应在车辆充电结束 24h 内进行。 5.1.4 进行正面碰撞试验的车辆其他状态按 GB 11551 的相关规定准备。 5.1.5 进行侧面碰撞试验的车辆其他状态按 GB 20071 的相关规定准备。 5.1.6 进行后面碰撞试验的车辆其他状态按 GB 20072 的相关规定准备。 5.2 碰撞试验
从碰撞结束起至 30min 时间内,不应有电解液从 REESS 中溢出到乘员舱, 不应有超过 5.0L 的电解液从 REESS 中溢出。 4.4 REESS 要求 4.4.1 REESS 移动要求
位于乘员舱里面的 REESS 应保持在安装位置,REESS 部件应保持在其外壳 内。位于乘员舱外面的任何 REESS 部分不应进入乘员舱。 4.4.2 REESS 特殊安全要求
2
带电部分 live part 正常使用时被通电的导体或导电部分。 3.10 电平台 electrical chassis 一组电气相连的可导电部件,其电位作为基准电位。 3.11 高压母线 high voltage bus 与 REESS 相连接的高压电路,包括 REESS 的对外输出部分和充电部分。 3.12 起火 fire 能持续发生火焰的现象。
及与动力用高压系统传导连接的高压部件应同时符合 4.2~4.4 要求: 4.2 防触电保护要求 4.2.1 总要求
每一条高压母线至少应满足 4.2.2~4.2.5 规定的四个条款中的一个。如果碰 撞试验在车辆的 REESS 与电力系统负载主动断开的情况下进行,则车辆的电力
《电动乘用车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上海市地方标准《电动乘用车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B31/T 634-2012《电动乘用车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技术规范》为2012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及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牵头组织制定的首批地方标准。
自2012年11月发布实施以来,为保障在上海市地区内电动乘用车的安全运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上海市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部分技术内容,已经被国标采纳,如高电压部件的IP67等级的防水防尘要求,车辆远程数据监控的要求等。
自2012年以来,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在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市场规模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扶持政策推动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规模全球领先,产品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正逐渐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期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频发,备受各方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标准体系方面,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已日臻完善,在国标层面电动汽车电安全标准、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数据采集规范等重要标准都早已重新修订和更新,因此地标必须尽快制修订以更好的与国标衔接和体现先进检测技术。
在市场规模方面,上海市已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1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品大规模市场运行,必须由相适应的标准来规范和引导,并以标准为基础开展大数据研究,为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作中鼓励先进优质车辆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以上因素,需对DB31/T643-2012《电动乘用车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技术规范》进行修订。
一、工作简况本地方标准项目由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向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结合在上海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实际需要,修订电动乘用车运行安全和维护保障技术规范,以保障上海地区新能源车辆的运行安全,同时组织了相关单位开展标准制定的前期研究工作。
2017年11月9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关于下达2017年度第三批上海市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沪质技监标[2017]454号)同意标准立项,随即成立了以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上海蔚来汽车、精进百思特电动(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上海新源动力有限公司等为主要起草单位的标准制定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
电动汽车后部碰撞试验的电安全研究
电动汽车后部碰撞试验的电安全研究本文将对比分析国际成熟的电动汽车碰撞标准法规,并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后部碰撞中电安全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需求,研究制定相关试验流程及方法,通过严苛的实车碰撞试验进行方法验证与分析,探讨电动汽车后部碰撞的电安全问题。
鉴于此,本文是对电动汽车后部碰撞试验的电安全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标签:电动汽车;后部碰撞试验;电安全一、标准法规比对分析目前国际上关于电动汽车碰撞安全的标准有ISO6469—4、SAEJ1766—2014;法规主要有美国FMVSS305,欧洲ECER12、R94、R95,日本Attachment111以及中國GB/T31498—2015。
对于碰撞形式,ISO6469—4没有指定特定的碰撞形式,使用其标准时参考各国已有的传统汽车碰撞法规进行试验;SAEJ1766—2014、FMVSS305以及Attachment111明确提出电动汽车需开展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后部碰撞,SAEJ1766—2014和FMVSS305还规定每次碰撞后须进行静态翻转试验;欧洲法规和GB/T31498—2015对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进行了规定,但不涉及后部碰撞和静态翻转的测试要求。
然而,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历年交通事故统计数据显示,汽车后部碰撞一直是典型的碰撞型式,事故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居高不下(图1)。
其中2015年,车辆后部碰撞的事故量为14397起,死亡人数5497人,受伤人数1601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9228万余元。
电动汽车在整车设计中,为了提高续驶里程,往往在车辆后部增设了动力电池及电路配置,当车辆发生后部碰撞事故时,车辆高压电部件存在较大的碰撞冲击隐患和安全性能考验。
为此,我国的安全法规有必要规定对电动汽车进行后部碰撞测试。
虽然GB/T31498—2015暂未提出对静态翻转的测试要求,但增加该项目的考核,对于提高我国电动汽车安全整体水平,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于电安全测试项目,各标准法规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防触电保护、电解液泄漏和电池位置移动三个方面。
2024版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
2024版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碰撞后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乘客在碰撞事故发生后的安全,制定了2024版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具体要求如下:一、结构合理性要求1. 在车身结构方面,电动汽车应采用合理布局的车身框架和加强材料,确保在碰撞中能够有效承受冲击力,并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
2. 牵引电池系统应具备优良的结构安全性,以防止碰撞中对电池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二、被动安全要求1. 座椅和安全带的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护,减轻碰撞时的冲击力和伤害。
2. 气囊系统应覆盖乘员的重要部位,能够在碰撞发生时及时充气,并在适当时机缓解冲击力,保护乘客免受严重伤害。
三、主动安全要求1. 电动汽车应配备先进的安全辅助系统,如碰撞预警系统、自动制动系统等,能够在碰撞事件发生前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碰撞。
2. 车辆应配备完善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提供准确的行驶信息和反馈,有效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和操作失误,降低碰撞风险。
四、维修和救援要求1. 电动汽车碰撞后的维修和救援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车辆能够及时修复,并保障乘客的安全。
2. 维修和救援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并熟悉电动汽车碰撞后的处理流程,以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五、评估和监测要求1. 制定科学的碰撞安全评估标准,定期对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2. 对电动汽车碰撞事故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应用,提高电动汽车的碰撞后安全性水平。
以上就是2024版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的主要内容。
通过采取合理的车身结构设计、优化的被动安全装置、先进的主动安全系统以及专业的维修和救援措施,我们将能够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碰撞后的安全性能,确保乘客的生命安全。
同时,定期评估和监测将为我们提供改进的方向,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电动汽车国家质保标准
电动汽车国家质保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电动汽车国家质保标准是指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和市场需求,对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在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和规范。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加强对电动汽车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电动汽车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般来说,电动汽车国家质保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是对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和销售商的资质和行为要求。
政府要求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实力,严格遵守生产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对销售商方面,政府要求其必须合法经营,提供真实有效的产品信息和服务承诺,不得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手段欺诈消费者。
是对电动汽车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测要求。
政府要求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必须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生产产品,保证产品符合安全、环保、节能等要求。
政府还要求对电动汽车产品实施严格的质量抽检和监测,确保产品质量达标。
是对电动汽车售后服务的规范要求。
政府要求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必须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包括产品质量保修、召回服务、技术支持等,保障消费者权益。
政府还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地解决消费者投诉和纠纷。
是对电动汽车市场监管的强化要求。
政府要加强对电动汽车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欺诈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政府还要加强对电动汽车企业的信用监管,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篇示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电动汽车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在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方面,电动汽车仍然存在很多挑战。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各国纷纷出台了电动汽车国家质保标准,以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也不例外。
自2019年开始,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电动汽车的质保标准,旨在促进电动汽车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电动汽车的事故处理与安全预防技术
安全充电
遵循厂家提供的充电指南,在指 定的充电设施进行充电,避免因 不当充电引发事故。
遵守交通规则
驾驶电动汽车时应严格遵守交通 规则,保持车距、控制车速,避 免发生追尾、超速等事故。
03
电动汽车安全法规与标准
国际电动汽车安全法规与标准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负责制定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标准,包括IEC 62196、IEC 61851等。
对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进行安全认证,确保符合相关
标准和规定。
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
02 对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进行强制性认证,确保符合中
国相关标准和规定。
自愿性认证
03
如北美的UL认证、欧洲的CE认证等,企业可自愿申
请,以证明其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04
电动汽车事故案例分析
电动汽车火灾事故案例
电动汽车的事故处理与安全 预防技术
目录
• 电动汽车事故处理 • 电动汽车安全预防技术 • 电动汽车安全法规与标准 • 电动汽车事故案例分析 • 未来电动汽车安全技术展望
01
电动汽车事故处理
电动汽车事故类型
01
碰撞事故
由于车辆与障碍物、其他车辆 或人员发生碰撞导致的事故。
02
电气事故
由于电动汽车的电气系统故障 或操作不当导致的意外事故。
03
道路交通事故
在道路行驶过程中发生的车辆 故障或驾驶员操作失误导致的
事故。
电动汽车事故原因分析
03
驾驶员操作失误
车辆故障
道路状况不良
驾驶员对电动汽车的特性不够了解,导致 操作不当引发事故。
电动汽车的电气系统、制动系统等部件出 现故障,导致车辆失控或无法正常行驶。
电动车安全要求
纯电动汽车平安要求一、车载储能装置1 定义1.0 单体锂电池电池芯一种化学能存储装置,它是由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电解液所组成一个不可以拆卸的密封个体。
免去了维护的工作,使用更加方便。
其标称电压为电化学偶的标称电压。
磷酸铁锂电池标称电压为3.2V。
1.1 动力蓄电池箱由电池芯、固定框和固定架组成的单一的机械总成,还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冷却系统、动力线连接端子、控制线和CAN通讯线接口。
为电车的驱动装置提供能量。
根据GB-156要求车载电路的最大电压低于660V(AC)或1000V(DC),本车采用346V〔DC〕电压。
1.2 辅助电池由铅酸电池组成,为车辆的其他功能供电,如灯光、风窗雨刮电机、洗涤器、收音机、整车控制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等等,本车采用24V〔DC〕电压。
1.3 带电部件正常使用时被通电的导体或导电部件。
1.4 电底盘一组电气相连的可导电部件,其电位作为基准电位。
1.5 爬电距离连接端子的带电局部〔包括任何可导电的连接件〕和电底盘之间,或两个电位不同的带电局部之间的沿绝缘材料外表的最短距离。
如果可能发生电解液的泄漏,按以下方法确定最小爬电距离:1.5.1 两个蓄电池连接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d≥0.25U+5式中:d——辅助电池间的爬电距离,mm;U——蓄电池连接端子间的标称电压,V。
1.5.2 带电部件与电底盘之间的爬电距离:d≥0.125U+5式中:d——带电部件与电底盘之间的爬电距离,mm;U——蓄电池连接端子间的标称电压,V。
1.6 直接接触人员与带电部件的接触。
1.7 动力单元动力控制装置和电机的组合。
1.8 动力系统动力单元和车载储能装置的组合。
2 标记2.0 最大工作电压低于25V〔AC〕或60V〔DC〕的不做标记。
2.1 蓄电池箱蓄电池箱、控制箱的附近应有如下图的符号当人接近时,应能看清该符号的警告。
2.2 动力电池的型号应清晰可见的标明动力电池的类型、电压、电池极性、体积〔长×宽×高〕、重量等等。
新能源汽车后面碰撞试验技术研究
新能源汽车后面碰撞试验技术研究摘要:新能源汽车将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总电压一般为228V,由几十个动力电池共同供电,一般都布置在车辆的备胎位置或是靠背板后下方。
车载充电器、电动机控制器、后驱电动机控制器多数也都布置在行李舱中。
新能源汽车设有高电压的动力回路,电池组的电压远高于安全电压,因此碰撞中需要考虑的安全问题就十分复杂。
基于此,本文围绕新能源汽车后面碰撞试验,并以某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例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后面碰撞;试验技术前言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车内装有高压电的动力单元,这些动力单元由几块至几十块的单体储能单元串联或并联组成,其总电压要远远高于安全电压;另外,由于车辆设计需考虑整体结构、动力传输和内部空间等原因,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选择将动力单元布置在后座椅下方、后备箱等车辆的中后部区域,而这些区域正是车辆在后面碰撞中最容易发生变形的区域。
因此,相对于传统汽车而言,对新能源汽车的后面碰撞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新能源汽车后面碰撞试验标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特点,后面碰撞性能要求除了应符合GB20072-2006《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的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涉及到电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目前,在我国主要有GB/T19751—200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T18384·1—2001《电动汽车安全要求》,两者的内容见表1。
表1 新能源汽车电安全标准比较可以看到,2个标准在电解液泄漏和动力电池保持位置等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
GB/T18384·1—2001《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制订的时间相对较早,在绝缘电阻方面没做要求;但从后面碰撞安全的角度来看,碰撞试验后进行测量和评价绝缘电阻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我国在电安全方面是以推荐性标准形式要求的,但由于涉及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应按照强制性要求执行。
目前,2个电安全方面的标准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从新能源汽车的最新定义来看,应该将两者统一、更新。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是在出现碰撞事故时,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也不容忽视。
本文介绍了电动汽车碰撞后的安全要求。
碰撞后电动汽车的安全预防措施在电动汽车碰撞后,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以确保安全:1. 熄灭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发生撞击时,驾驶员应及时熄灭车辆电源,避免电源短路引起火灾。
2. 确认电池是否损坏电动汽车的电池容易受到碰撞的影响,应及时检查电池是否受到损坏,若有问题应拨打相关服务电话以确保车辆安全。
3. 停车位置及警示标志在电动汽车发生碰撞时,驾驶员应及时将车辆停放至安全区域,并设置警示标志,以便他人及时注意到。
碰撞后电动汽车的安全检查在经历碰撞之后,电动汽车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以保障车辆可以正常使用,并防止出现火灾等问题。
以下是涉及的安全检查点:1. 电池箱电池箱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需要进行检查以确保其完好无损。
检查包括电池箱是否开合正常,电池组内部有无复合热损伤等。
2. 车身结构电动汽车的车身结构需要进行检查,保证车架、车轮及各个零部件是否正常,包括车门是否能打开,车灯是否正常,以及其他车附件是否稳固。
3. 刹车系统和空气袋系统电动汽车的刹车系统和空气袋系统也需要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避免碰撞事故发生时无法正常应对。
碰撞后电动汽车的应对措施在经历碰撞之后,电动汽车需要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其安全。
以下是应对措施:1. 寻求特定的维修服务电动汽车与普通车辆不同,需要寻求特定的维修服务以保证车辆的安全。
在发生碰撞事故之后,应立即联系电动汽车特定的维修服务以进行维修。
2. 定期进行维护电动汽车需要定期进行维修,以确保车辆正常使用。
定期维护包括更换电池和其他零部件,确保车辆可以正常运行。
结论电动汽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碰撞事故也难以避免。
为了确保碰撞后的电动汽车的安全,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并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寻求特定的维修服务和定期进行维护。
电动汽车安全与标准法规
√
动力控制单元
电机
高压电池
高压电缆
电动汽车的结构特性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V
电动汽车特有的安全问题
The special safety problems of electric vehicles
4
安全问题与解决方案
Safety problem and solution
√
国内外几起典型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
Domestic and overseas typical EV safety accident
自燃事故
Self-combustion accident
碰撞事故
Crash accident
充电事故
3、电动汽车发生意外安全 对电动汽车整车提出碰撞后安全
要求Accident safety
要求Vehicle post-crash safety
requirement :
requirements
广义的安全要求:电动汽车在制造、运输、存储、维修、报 废等的安全问题Generalized safety requirements:EV
requirements
电池系统
控制系统
保护功能验证:过充电保护、 过放电保护、短路保护、过温 保护等
监控和保护作用 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过流
机械安全:振动、机械冲击、
保护、过温保护、漏电监控等
跌落、挤压、翻转、模拟碰撞
等 环境安全:温度冲击、湿热
循环、高海拔、电磁兼容
对外壳的考察:盐雾、IP防护
transportation, storage, recycle etc.)
《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2《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有关背景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纯电动乘用车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制定发布的GB/T 28382-2012《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国家标准中部分技术条款,如最高车速、续驶里程,电动汽车电池系统要求等,存在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等问题。
为促进技术进步、保障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对GB/T 28382-2012进行适应性修订。
与此同时,我国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快速增长,企业投资和数量迅速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0家左右规模以上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产能超过200万辆,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福建等地区。
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广义上属于纯电动乘用车,但其具有低速化、小型化、轻量化等自身特点,市场调研发现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引发多起交通安全事故,部分产品不符合制动、车身强度、碰撞等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2015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原质检总局、科技部等五部门向国务院联合呈报了《关于低速电动车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
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升级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的四轮低速电动车治理总体思路,明确了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措施要求,以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规范发展。
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五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并持续督促地方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为了规范管理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保障行车安全,有必要在修订GB/T 28382—2012时,将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一并纳入考虑,明确基本的安全技术指标要求,有力支撑行业监管,促进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二)主要工作过程1. 任务来源2021年4月3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关于下达2021年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1〕12号),明确提出GB/T 28382-2012《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的修行计划,项目计划编号20211159-T-339。
新能源汽车碰撞后电气安全性分析
新能源汽车碰撞后电气安全性分析作者:张晓旭来源:《内燃机与配件》2020年第09期摘要: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新能源汽车碰撞后的电安全研究也受到重视。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电安全研究,首先要熟悉高压电气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才能对高压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动力电池进行分析研究,随后制订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防护策略,以保障新能源汽车行车的可靠性及人员的安全性。
本文以新能源汽车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高压电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防护设计和新能源汽车碰撞后电气安全性能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气安全;碰撞0; 引言新能源汽车在结构上与传统燃油汽车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性的设计研究方面与传统燃油汽车的不同,但是传统燃油汽车设计理念是可以借鉴的,再充分考虑新能源汽车的结构上的特殊性能,二者结合分析研究才能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问题。
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例)在结构上与传统燃油汽车的异同如表1。
由上可知,新能源汽车在结构上与传统燃油汽车的不同,主要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的不同,新能源汽车行驶需要足够的电能,而消耗的全部电能需要通过蓄电池来输送,根据蓄电池技术目前的发展程度,纯电动汽车需要体积庞大、重量达几百斤重的蓄电池才足以支撑。
另外一方面差异表现在驱动方式上的不同,电力驱动及控制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核心,通过柔性的高压电线传输动力电源的能量。
这两方面的不同,使功能强大、技术复杂的新能源汽车的刚度下降,这就意味着传统燃油汽车的整体式结构的优势就此被打破,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被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碰撞安全性的研究就很重要很急迫。
1; 电动汽车安全分析电动汽车的电力系统是由电力驱动系统、储能系统和辅助控制系统组成的(如图1)。
由于电力系统的存在,新能源汽车就会存在“短路”的风险,又由于此系统中存在高能载体,使新能源汽车就可能在能量释放的瞬间出现起火和爆炸的危险,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117项
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117项
2022年5月10日
截至2022年5月10日,已批准发布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国家标准(GB、GB/T)共117项,将各标准的编号、名称、实施日期进行汇总,共大家参考。
其中纯电动汽车9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7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系统/加氢21项、甲醇燃料电池汽车2项、基础通用17项、电驱动系统4项、车载储能系统19项、充换电系统27项、其他系统及部件11项。
现行的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国家标准汇总如下:
一、纯电动汽车
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有需要某项标准内容的可以发信息到*************留言进行技术交流。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为了落实工信部提出的构建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安全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6年7月启动了本强标的立项工作,意在制定与国际接轨且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动汽车安全整车层面的强制性标准。
标准制定计划于2016年9月正式下达,计划编号20160969-Q-339。
2、主要工作过程根据有关部门对电动汽车标准制定工作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组织成立“电动汽车整车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系统开展电动汽车整车标准的制定工作。
1)2016年8月,国标委启动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要求》三大强制标准立项;2)2016年12月29日,在南充举行的电动汽车整车工作组第三届第五次工作会议上,组建了标准制定的核心工作组。
并由起草组代表介绍了标准的背景、编制思路、大纲以及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关系;3)2017年2月1日,在工作组内部发布了初版工作组讨论稿草案,并在工作组内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意见征求工作;4)2017年2月28日在深圳举行了起草组讨论会,对初版讨论稿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并在2017年6月前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意见征求;5)2017年6月6日,在株洲举行的电动汽车整车工作组第三届第六次工作会议上,对修改后的草案进行了逐条的解读和讨论;6)2017年6月-10月,在行业内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并对草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7)2017年10月13日,在天津举行的电动汽车整车工作组第三届第七次工作会议上,对争议问题进行了一一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基本形成征求意见稿草案。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1、编制原则1)本标准编写符合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2)工作组内企业对修订内容进行多次征求意见,并在会上充分讨论;3)起草过程,充分考虑国内外现有相关标准的统一和协调。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最新国标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的特殊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使用压缩气态氢且车载氢系统标称工作压力不超过70 MPa的M类和N类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551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T18385—2005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GB20071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20072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GB/T24548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GB/T24549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26512—2020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GB/T31498—2021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ISO6487道路车辆碰撞试验中的测量技术设备(Road vehicles—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 impact tests—Instrumentation)3术语和定义GB/T19596、GB/T24548、GB/T2454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主关断阀main shut off valve一种用来关断从储氢气瓶向下游供应氢气的阀。
[来源:GB/T24549—2020,3.1,有修改]3.2封闭空间或半封闭空间enclosed or semi-enclosed spaces车辆内有可能暴露于储氢气瓶的空间和可能聚集氢气的环境空间、区域,如乘员舱、行李舱、货舱或前舱盖下方的空间。
[来源:GB/T24549—2020,3.4,有修改]3.3公称工作压力nominal working pressure;NWP12在基准温度(15 ℃)下,压缩氢气储存系统内气体压力达到完全稳定时的限充压力。
[来源:GB/T 24549—2020,3.5]3.4压缩氢气储存系统(CHSS)compressed hydrogen storage system;CHSS 由储氢气瓶、安全泄压装置和用于将存储的氢气与燃料系统的其余部分及其环境隔离开的关闭装置组成的燃料电池车辆存储氢气的装置,示意图见图1。
电动汽车防灾应急预案模板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了保障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有效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火灾等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所有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充电站、停车场等。
3. 工作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科学施救,减少损失。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 组长:由电动汽车生产企业或充电设施运营单位负责人担任;- 副组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成员:包括安全、技术、运营、财务等相关部门人员。
2. 应急指挥部职责- 负责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制定和调整应急预案;- 组织应急演练;- 处理应急事件。
3. 应急小组- 安全组:负责现场安全警戒、人员疏散、事故调查;- 技术组:负责事故原因分析、设备修复、技术支持;- 运营组:负责应急物资调配、充电设施恢复、客户沟通;- 财务组:负责事故损失评估、理赔处理。
三、预警与监测1. 预警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气象、交通、火灾等风险因素; - 收集国内外电动汽车事故案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监测机制- 定期对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安全;- 建立事故报告制度,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
四、应急响应1. 应急启动- 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相关应急小组迅速到位,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处置。
2. 应急处置- 安全组负责现场安全警戒和人员疏散;- 技术组负责事故原因分析、设备修复;- 运营组负责应急物资调配、充电设施恢复;- 财务组负责事故损失评估、理赔处理。
3. 应急结束- 确认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正常运营后,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结束。
五、应急保障1. 物资保障-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灭火器、防毒面具、应急照明设备等;- 确保应急物资的完好和可用性。
2. 人员保障- 培训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应急值班制度,确保应急人员24小时待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和市场高速发展,已逐步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地区,2018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连续10年蝉联全球第一,汽车保有量突破2.4亿辆。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推广已过十年,经过各方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
2018年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9.9%和61.7%,连续4年居世界首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频发。
据统计,2018年我国汽车交通事故166906起,46161人死亡,169046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18671.6万元。
传统汽车碰撞安全主要关注碰撞发生后由于物理挤压和惯性冲击导致的乘员伤害,电动汽车由于动力电池和高压电气系统的存在,除需关注物理挤压和惯性冲击导致的乘员伤害外,还应重点关注碰撞后电路短路、人员触电、电解液泄漏甚至起火、爆炸等风险。
为提升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水平,降低碰撞事故人员伤亡率,我国已制定发布了一系列的汽车安全标准,建立了适应中国实际的、包含乘用车、商用车等多种车辆型式,涵盖传统汽柴油车、电动汽车等不同能源类型车辆、覆盖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等多种碰撞工况,从整车级别到系统零部件级别的全方位的汽车碰撞安全标准体系。
GB/T 31498-2015《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是我国电动汽车安全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性至关重要。
标准规定了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正面(100%重叠率)碰撞和侧面碰撞安全要求,试验程序分别基于GB 11551 《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和GB 20071《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规定的汽车正面100%重叠率碰撞试验和侧面碰撞试验程序。
GB 20072《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虽规定了汽车后面碰撞的试验程序,但由于其考核的是后面碰撞发生后燃油系统的安全性,与电动汽车后面碰撞考察点不同,故GB/T 31498-2015在制定之初,未立即引入后面碰撞试验程序及要求。
目前电动汽车没有完全规格化的设计,各家企业动力电池安装位置有所不同,部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装于车辆后部,发生后面碰撞时动力电池及高压系统将承受巨大的冲击载荷,产生较大变形量和位移量,从而导致化学稳定性改变、漏电、甚至起火爆炸,或侵入乘员舱,危害乘员安全。
即使动力电池安装于车辆中部,若尾部吸能结构设计不合理,后面碰撞可能导致车辆后轴瞬间前移撞击到动力电池包壳体,同样会对动力电池造成破坏。
此外,后面碰撞与正面、侧面碰撞产生的碰撞波形不同,仅考核正面、侧面碰撞下的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性并不全面。
因此,亟需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后面碰撞安全要求标准,完善我国的电动汽车安全标准体系。
(二)前期研究及任务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高度重视电动汽车安全问题,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导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从2017年起开始着手进行《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修订的前期预研工作。
主要包括:1.密切跟踪美国、欧盟、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传统汽车和电动汽车碰撞安全领域的标准法规体系和内容,包括现有技术内容的分析,未来更新内容的跟进等,详细对比国内外传统汽车和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标准体系和技术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试验程序及技术要求等。
2.与国内外汽车制造商、检测机构等沟通交流,研究后面碰撞对电动汽车车体结构、乘员、动力电池和高压系统的影响及破坏和伤害模式,初步探讨电动汽车后面碰撞安全标准的整体制修订原则。
3.2017年6月25日,电动汽车后面碰撞工作组于珠海召开标准启动会,基于理论、经验和目前标准体系的多重考虑,确定修订GB 31498-2015,即在GB 31498正面碰撞、侧面碰撞的基础上增加后面碰撞安全要求的内容,而非重新制定电动汽车后面碰撞安全标准。
后面碰撞试验程序将参考GB 20072传统汽车碰撞试验程序,研究重点为后面碰撞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
2019年7月1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下达《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计划编号为20192311-T-339。
(三)主要工作过程按照电动汽车安全工作整体部署,《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修订工作于2017年正式启动,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牵头组织国内外主要整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共同开展研究。
参与起草单位共X家,其中国内单位X家,国外单位X家。
自2017年启动标准修订工作以来,按照标准总体研究计划,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多次工作会议,工作组对国内外传统汽车和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标准体系和技术细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对,讨论了电动汽车后碰试验常见问题,并对标准适用范围和碰撞后电安全要求进行了多轮讨论,为标准起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年4月,中汽中心标准所根据前一阶段研究和讨论情况完成了标准修订草案,并于2019年工作组会议上就标准草案进行了讨论,最终于2020年4月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主要技术会议及研究活动情况如下:表1 主要技术会议及研究活动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一)研究目标《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修订应满足政府主管部门对电动汽车安全的管理需求,从标准层面规范提升我国电动汽车安全技术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标准修订目标包括:1.增加后面碰撞安全要求,涵盖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后面碰撞等多种碰撞工况,全面考察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性。
2.在与传统汽车正面、侧面、后面碰撞安全标准协调的基础上,考虑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在结构、布置上的不同,尽可能从适用范围上覆盖更多车辆类型的电动汽车。
3.梳理并完善包括防触电保护要求(电压要求、电能要求、物理防护要求和绝缘电阻要求)、电解液泄漏要求、REESS要求(REESS移动要求和REESS特殊安全要求)在内的技术要求。
4.基于中国道路交通特征、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标准。
(二)修订原则《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的修订需综合考虑主管部门管理、消费者需求、行业成本等影响因素。
在标准前期研究过程中,确定了在试验程序方面尽可能与传统汽车碰撞安全标准相协调的原则,以减轻行业负担。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规定电动汽车发生碰撞后的安全要求,故在标准研究讨论过程中,确定了在碰撞试验之外,不额外对不进行碰撞试验的电动汽车的高压系统作距离和强度要求的原则。
(三)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带有B级电压电路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的特殊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M1类及最大设计总质量不大于2500kg的N1类汽车,以及多用途货车中带有B级电压电路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正面碰撞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M1、N1类汽车中中带有B级电压电路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侧面碰撞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M1、N1类汽车中带有B级电压电路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后面碰撞要求。
(四)标准总体框架《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主要包括技术要求和试验程序两部分。
其中,技术要求包括防触电保护要求(电压要求、电能要求、物理防护要求和绝缘电阻要求四选一)、电解液泄漏要求和REESS要求(REESS 移动要求和REESS特殊安全要求),车辆在完成碰撞试验后应满足上述要求;试验程序部分包括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试验方法及电安全测量方法(电压测量方法、电能测量方法、物理防护测量方法和绝缘电阻测量方法),车辆需按照规定程序完成正面、侧面、后面碰撞试验,并进行相关测量。
(五)标准修订主要变化与2015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1.增加了后面碰撞试验及碰撞后安全要求,将碰撞试验工况扩展至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及后面碰撞。
2.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由“本标准适用于符合GB 11551和GB 20071适用范围规定的带有B级电压电路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
”修订为“本标准适用于M1类及最大设计总质量不大于2500kg的N1类汽车,以及多用途货车中带有B级电压电路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正面碰撞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M1、N1类汽车中带有B级电压电路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侧面碰撞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M1、N1类汽车中带有B级电压电路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后面碰撞要求。
”。
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标准适用范围变化3.修改了绝缘电阻要求,考虑到乘客舱内有1个带电电位未受到IPXXB级保护时尽管绝缘电阻存在,但仍存在Y-电容器与人体构成回路的安全风险(如图1所示),因此增加了乘客舱内有1个带电电位未受到IPXXB级保护时Y-电容器电能(TEy1,TEy2)小于0.2J的要求。
图1 Y-电容器与人体构成回路示意图4.删除了关于B级电压的术语和定义,相关内容在GB/T 19596中规定。
5.删除了关于电力系统负载定义中的“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已另行制定。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标准修订过程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工作组成员合作,组织开展了大量试验验证和分析工作,包括电动汽车整车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试验,动力电池包挤压、火烧试验等。
通过分析试验规程及试验数据,研究车体结构破坏模式、动力电池和高压系统破坏模式、乘员伤害及损伤机理、整车碰撞安全评价方法及指标等,进一步验证了本标准的试验工况、试验程序、技术要求等主要技术内容的可行性。
四、专利说明本标准不涉及专利。
五、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等情况GB/T 31498-2015《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是我国电动汽车安全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标准修订,纳入后面碰撞安全要求,扩展标准适用范围,完善电安全要求,建立起包含乘用车、商用车等多种车辆型式,涵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不同能源类型,覆盖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等多种碰撞工况的全方位的电动汽车碰撞安全评价体系,为电动汽车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84—XXXX《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的电动汽车安全管理需求,乘员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提升我国电动汽车整体安全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一)采用国际标准情况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欧洲UNR 95《关于就侧面碰撞中乘员保护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UNR 34《关于就火灾预防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日本Attachment 111《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高压安全要求》,以及ISO 6469-4:2015《电动汽车安全规范第4部分:碰撞后电安全》的部分技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