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左传

合集下载

第二讲 《左 传》

第二讲    《左 传》

一、《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左传》是《春 秋左氏传》简称,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 左丘明所作。儒家视《春秋》为经,释经为 ‚传‛,如‚春秋三传‛。 《左傳》作者——左丘明 《公羊傳》作者——公羊高 《穀梁傳》——穀梁赤。 《左傳》 最重要的注释有晋杜预注、唐孔 颖达疏、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讲解
亟:qì ,副詞, 屢。作“赶快” 义时读“jí ”。 jí ,急。
第二段。矛盾主綫顯示出來,由家庭内部 矛盾變成外部的政治對立。
及莊公即位,爲之請制。公曰:‚制, 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 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 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 堪。‛
厚将得众:势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郭锡 良注为“土地扩大”。
不义,不暱(nì ),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 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也将要崩溃。 暱:同昵 (异体),亲近。
第四段,莊公與共叔段的正面交戰,以共叔 段的失敗而告终。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 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 期,曰:‚可矣。‛命子封帅 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 丑,大叔出奔共。 ……
《释名· 释亲属》对 “伯仲叔季”的解释: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 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 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 “伯”、“霸”通用。 “仲,中也,位在中也。” “叔,少也。” 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 释诂》 “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 新生的。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他怎么办?

第二讲 先秦散文概说

第二讲 先秦散文概说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 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 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曾 称赞庄子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 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里是节录《庄子》内篇第一篇 《逍遥游》的前半篇。逍遥游,即 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 生活在社会上。它是庄子不满黑暗 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 式与社会理想。


庄子的思想源出老子,他从消极和 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魏晋以后,并称老庄。庄子与老子 一样,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把 所谓“道”看成宇宙的本体,又把 “道”与人们的主观精神合而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庄子· 齐物论》)这显然 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随时随地设譬取喻,如用积水负舟 来喻说大鹏高飞培风,用外出备粮 来喻说智之大小以讥刺二虫等等。 其比喻丰富多彩,贴切自然,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庄子此文虚实相 间,充分表明了其种种譬喻为现实 而设,讽喻世人。


但有现代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学者 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 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 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八国(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记 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 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前后 事件大多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 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名篇如《召 公谏厉王弭谤》、《勾践灭吴》等。 【《战国策》】: 又名《国策》、《国事》、《长书》 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 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 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 的史实。

【《老子》】语录体,全书共八十 一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 为《德经》,合称《道德经》。现 代学者大都认为,此书并非老子手 定,而是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 成,大体代表了老子的思想。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喜欢历史的同学,可以边读原著边来欣赏人家写的。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左传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左传读书笔记篇一1. 隐公二年到隐公四年,鲁国显得很安静,旁边的卫国却乱得很,三年内,王位上先后坐过四个人。

第一个,是卫庄公。

卫庄公挺有艳福一个人,娶了不少小老婆不说,还有一个相当漂亮的大老婆,是谁呢?就是诗经卫风《硕人》的女主角庄姜,她是齐国公主,诗经云:齐候之子,卫候之妻,东宫之妹,邢候之姨。

她长得美,卫国人用了种种比喻来赞美她,这些比喻堪称经典,为后世传唱,“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传说庄姜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女子,她膝下无子,后来庄公娶了陈国两姐妹,姐姐厉妫,妹妹戴妫,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很喜欢,就当成自己儿子来养。

庄姜的儿子,按礼自然就是继位之人了,那个时候庄公也老了,他死了以后,桓公顺理成章继了位。

可惜王位没有坐几天,就被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叫州吁的公子,给灭了。

这个州吁是当年他父亲相当宠爱的女人的儿子,好暴力,目中无人,庄姜就很不喜欢他。

当年朝中有老臣叫石碏的,就给庄公敲过警钟,说这个娃娃没被好好教育,以后一定是个祸害。

他的推理很简单:自古以来,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克制的意思)的人,是十分少的,州吁宠爱太多,以后一下子都没有了,不崩溃就只能造反了。

可惜庄公不听,桓公即位,而被州吁杀了。

州吁也是个上进的主,要政绩的,他一上位,就决心做一件大事,去清肃上世的恩仇。

- 这又要说隐公一年的时候,郑伯讨伐共叔段,当时共叔段的儿子共叔滑流窜到卫国,卫庄公帮他打郑国,结果来来去去郑卫两国就结了仇。

现在州吁想去打郑国,一则他得找个同盟的(郑国挺强大的,卫国单挑肯定不行),二来也得找个合适的借口,最好是借他人之手。

他观看了一下国际形势,也是碰巧,就在那个时候,宋国和郑国有了点过节。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2

第二章 西周的法律2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
三、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明 德慎罚“和”礼治 “思想的具体化。 (三)“罔厉杀人” 即不要杀无罪者。也包含不乱罚无辜、罪刑相 应的意义。 (四)罪疑从轻 :“附从轻,赦从重。” 《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 赦。“、”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 《礼记·王制》:“附从轻,赦从重。” 附,施也,指施刑之时,如此人所犯之罪在轻 重之间,可轻可重,则施以轻刑,这就是所谓 的“罪疑惟轻”。赦从重,是指所犯之罪由故 意入重罪,故赦时,可从重罪之上而赦之。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
一、西周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


案例一 鞭刑·亻朕匜铭·盉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
一、西周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案例一 鞭刑·亻朕匜铭·参考结论 审判诉讼制度:中国传统审判诉讼制度到周代已基本成型。 从中央到地方的审判机关已经建立,并有了专门的司法官吏。 讼狱之分:对民事与刑事诉讼已作基本的区分。 诉讼程序:告诉一般由受害人的自诉开始,但诉权受到一定 的限制,子不能控告父亲,下级也不得与上级发生讼事。 两造具备:审判由司法官吏主持,罪犯和证人必须到场。 民事诉讼中的代理制度:《周礼·秋官·小司寇》载:“凡命夫 命妇不躬坐狱讼。”命夫,是指“其男子之为大夫者”;命妇,是 指“其妇人之为大夫之妻者”。 证据制度:审判时,口供是主要证据,同时注重盟誓、人证、 书证、物证等证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证据制度。它基本上 摒弃了夏、商两朝的神示证据,盟誓开始占据重要位置。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
二、西周时期的主要罪名 (一) 维护宗族制度方面: 不孝不友罪: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兄长。 《尚书·康浩》:“元恶大憝(音,对), 矧(音,审)惟不孝不友。”这种行为 破坏了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 宗法等级制,进而会造成社会紊乱,不 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对这种犯罪严惩不 贷。 “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古代汉语第二讲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谥号谥法

古代汉语第二讲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谥号谥法

• 兵甲亟作曰庄 (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 (通达使能服也。杜 注引有胜敌克乱曰庄) 死於原野曰庄 (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 (以严釐之) 武而不遂曰庄 (武功不成)
• 隐拂不成曰隐 不显屍国曰隐 见美坚长曰隐 隐拂不成曰隐 不显屍国曰隐 见美坚长曰隐
• 2.批评的,如:
• 乱而不损曰灵(注:“灵”是无道昏 君的谥号,所谓“乱而不损”,只是 带着隐讳的说法。晋灵公不君,所以 谥为灵公。)
• 此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 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例如
东汉时陈实死后,海内赴吊者三万余 人,谥为文范先生;
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 谥为靖节徵士;
宋代张载死后,门人谥为明诚夫子。
古代汉语第二讲文选《左传·郑伯克 段于鄢》谥号谥法
• 1、表扬的

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Hale Waihona Puke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 刚彊直理曰武 (刚,无欲。彊,不 扰。直,正。无曲理必忠恕。) 威彊叡德曰武(思有德者,叡也。)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解也) 刑民克服曰武(法正民能使服) 大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也)
• 好内远礼曰炀
• 杀戮无辜曰厉
• 3.同情的,例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 个字的,例如:周平王 郑武公 齐 桓公
秦穆公、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贞惠文子
•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 例如:
宣成侯(霍光) 忠武侯(诸葛亮) 文忠公(欧阳修) 武穆王(岳飞)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讲王权和皇权制度
任命非世袭、户籍制、服从中央安排、行政区非采邑 非任人唯亲、非世袭
(2)中央集权制下的君权的体现形式

官僚制度和郡县制是维系君主专制和中央 集权的两大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君权的体现 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 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尉缭子· 原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经济发展、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便于统一管理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发,交战双方动辄几
十万军队激战于一地,死亡率高得惊人。如公 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 万。前279年,秦攻楚,白起引水灌鄢城,淹 死数十万人。前273年,白起败魏军于华阳, 斩首15万。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坑杀 赵军40余万。为了战争,各国动用了所有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都需要集权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
1 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后”
夏朝初建,最高统治者被称 为“后”,所以夏启被称为“夏 后启”,以后的继承人太康、仲 康、相等也被称为“后”。再如 有穷氏首领后羿“后”,当初的 意思是生育,亦即祖先的意思, 还带有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 组织的痕迹。

毓(后)作为母系氏族首领 的专用语被沿用下来。
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君主独
揽大权而君权至高无上(君主专权),以中央 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以 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官僚制) 郡县制不同于分封制( ) 官僚制不同于世官制( ) 打破终身制和铁饭碗,都是临时工、合同 工。

《古汉语》第三章第二讲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第三章第二讲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 今 词 义 的 异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10时3分10秒
1
讲第 三 章 第 二
第二讲 古今语义的异同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系统的
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最敏感,变化最大,而词义的演变又是词 汇发展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阅读 古文来讲,古今词义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 更大的障碍。虽然是同一个词,但它的古 义和今义已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了。 如“走”,今义是“步行”,而古义却是 “奔跑”,《韩非子·五蠹》:“免走触 株,折颈而死。”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10时3分10秒
17
3、行李
现代义是指出行者所携带的包裹或箱子等,
指物而不指人;古代义指的是“使者”、 “信使”,指人而不指物,古今义差异颇 大。《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左传·襄公八年》:“君有 楚命,亦不使一个行李告于寡君,而即安 于楚。”(君王听到楚国讨伐的命令,也 不派一名使者告诉寡君,却立刻屈服于楚 国。)《陶渊明集·赠长沙公》:“山川阻 远,行李时通。” 另外,当“使者”讲的 “行李”,又写作“行理”。如《左传·昭 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10时3分10秒
3
古今词义的演变非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 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另外,要注 意古今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 概念。如相对于先秦来说,汉魏六朝是今, 但如果相对于唐宋来说,它就是古了。总 之,对于古今词义的理解;我们应抱着历 史发展的观点,不要把上下几千年的词放 在同一层面上来理解,更不要以今律古, 本末倒置。
2020年11月17日星期二10时3分10秒
12
又如:勤,今义指勤俭、勤快,与“惰”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一作: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

2.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 命。” 公:郑庄公。这里“公”是诸侯的一种统称, 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公爵不是一回事。 此处“公”字的使用体现了母子地位发生了变 化,已经由家庭内部的母子关系转变为政治上 的君臣关系。 岩:险峻,险要。 邑:人群聚居的地方,大 小不定。(依据孙诒让说)



东汉以后,为《左传》作注的很多,晋杜预将 《左传》分年编附于《春秋》之后用它来解释 《春秋》,同时加进自己的注解,称作《春秋 左氏经传集解》。 唐代孔颖达对《左传》和杜预的注又作了新的 注解,合称为《春秋左传注疏》,后收入《十 三经注疏》。 今人的注本主要有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另有《经书浅谈》可读。
二、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 惯上都用“初”。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 (BC72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 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 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 即BC761年。 杜预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 贾逵云:凡言初者,隔其年,后有祸福,将终 之,乃言初也。



京: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下文“京城”所 指相同。京是郑国最大的城邑,所以姜氏请求封给共 叔段。当时郑国国都是新郑。 使居之:使共叔段居住在京这个地方。 大:即“太”,上古无“太”字,只有“大”字,如 《周易》有“大极”,《春秋》有“大子”,《尚书》 有“大誓”等。“太”是个后起字。“大”有极、最、 过分等意思,“叔”通常是指小的,排行在后的,把 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称呼“大叔”,显而易见不只是一 种尊称,所以孔颖达注云:“以宠禄过度,时呼为大 叔。”由此我们知道郑庄公对共叔段采取了骄宠纵容 的态度。

春秋左传·昭公七年 原文注释翻译 子产论历鬼

春秋左传·昭公七年 原文注释翻译 子产论历鬼

春秋左传昭公七年原文注释翻译:七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北燕和齐国讲和,这是由于齐国的要求。

十八日,齐景公住在虢地。

燕国人求和,说:“敝邑知道罪过,岂敢不听从命令?请求把先君的破旧器物用来谢罪。

”公孙皙说:“接受他们的归服而退兵,等待有空子再采取行动,可以这样做。

”二月十四日,在濡水边上结盟。

燕国人把燕姬嫁给齐景公,送给他玉瓮、玉柜、玉杯。

齐国没有取得胜利而回国。

楚灵王做令尹的时候,打了国王用的旌旗去打猎,芋尹无宇砍断旌旗的飘带,说:“一个国家两个君主,有谁能忍受得了?”等到楚灵王即位,又建造章华宫,接纳逃亡的人安置在里面。

无宇的守门人逃到章华宫里。

无宇要抓他,管理宫室的官员不肯,说:“在国王的宫里抓人,这罪过就大了。

”抓住无宇而进见楚灵王。

楚灵王准备喝酒,无宇申诉说:“天子经营天下,诸侯治理封疆,这是古代的制度。

边境之内,哪里不是国君的土地?吃着土地上的出产,谁不是国君的下臣?所以《诗》说:‘普天之下,无不是天子的土地。

沿着土地的边涯,无不是天子的臣仆。

’天有十个日子,人有十个等级。

下边以此事奉上边,上边以此祭祀神明。

所以王统治公,公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士,士统治皂,皂统治舆,舆统治隶,隶统治僚,僚统治仆,仆统治台。

养马有圉,放牛有牧,各有专司以应付各种事情。

现在官员说:‘你为什么在王宫里抓人?’不在王宫,又在哪里抓他呢?周文王的法令说,‘有逃亡的,要大肆搜捕’,因此就得了天下。

我们的先君文王制订惩罚窝藏的法令,说,‘隐藏盗贼的赃物,和盗贼同罪’,因此就得到直到汝水的疆土。

如果按照那些官员的做法,这就是没有地方去逮捕逃亡的奴隶了。

逃亡的就让他逃亡,这就没有奴仆了。

这样,国家的工作恐怕就会有所缺失了!从前武王列举纣的罪状通告诸侯说:‘纣是天下逃亡者的窝藏主,是逃亡者聚集的渊薮。

’所以人们致死也要攻打他。

君王开始求取诸侯而效法纣,只怕不可以吧!如果用两位文王的法令来逮捕盗贼,盗贼是有地方可抓的。

”楚灵王说:“抓了你的奴隶走吧。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1
然要遭到男子反对。
• 男子逐渐要求让子女归本氏族,私有财产由自己的子女继承。 • 男宿女家的旧俗过渡到男娶女嫁的新俗。 • 这样,母系社会就转化为父系社会了。 • 由于男子要把财产传给亲子,不再允许配偶与兄弟(包括族兄弟)发生性关系。 • 从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就宣告诞生了。
父权制的胜利
• 一夫一妻制的产生,意味着母权制的被推翻和父权制的胜利。 • 恩格斯说这是一场革命,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
2. 义绝
• 义绝是一种强制离婚制度。 • 夫妻之间、夫与妻的亲属之间或妻与夫的亲属之间、夫妻双方的亲属之间,发生了法律所指
明的事件,如殴打、杀害、奸情等,不论夫和妻的意愿如何,必须离异,违者要受刑事处罚。
• 这种官方强制离婚,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们婚姻关系的直接干预。
3. 和离
• 所谓和离就是夫妻双方合意离婚。 • 唐代以前,已有和离现象,但用法律规定和离,则自唐朝开始。 • 唐律规定:“若夫妇不相安偕而和离者,不坐。”
1.什么是族外婚和对偶婚
• 亚血族婚,也称族外婚。 • 所谓族外婚就是不同氏族的兄弟姐妹之间互相通婚。
对偶婚
• 所谓对偶婚就是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之间一对一的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实行同居,它
是族外婚配偶范围的缩小和配偶对象的相对固定。 2.族外婚和对偶婚的特点
• 在亚血族群婚阶段,男女婚配仅仅是纯粹的性关系,彼此既不结成固定夫妻和家庭,也没有
聘娶婚
• 所谓聘娶婚就是由男方家长通过媒人向女方求亲,并向女方赠送聘礼。 • 人们通常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这种婚姻的特点。
聘娶婚形成的原因
• 《白虎通·嫁娶 》说:“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 ,须媒妁何?远耻防淫泆也。” • 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主婚权的基础是家长权和家长对家庭财产的支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本文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是【链接·选择性必修2·P36】
A(.2铸)铁交技通术发的达进:步都城为交通枢纽。
B(.3商)品各交诸易侯的国需有要铸币权。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 C现.出审一美批观中念心的城不市同,各国都城都设市,出现商业区。 D(.4国)家春统秋一时的期推,动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 了货币信贷。【链接·选择性必修 2·P39】
一、政治之变:动荡
四、基础知识
诸侯纷争,权力下移——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
性质:地主阶级夺权的斗争
①背景:东周时礼崩乐坏,周王室控制力削弱,诸侯势力坐大→争霸兼并。
②概况:
时期 列国数目 周室地位 战争形式 时代特点 政治制度 民族关系
春秋时 期(前 770—前 476年)
一百七十 势力已衰, 争霸战争,
④影响: 【积极】推动农业发展、确保赋 役征派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
③表现: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贬低 商人地位。(战国商鞅变法后开始实行)
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 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经济之变:发展
四、基础知识
2.手工业:
(1)冶铁技术出现
材A料.礼3:乐兼制并度战不争复使存众在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到B了.王战位国世时袭期制,各度大消亡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 中C期.宗以法后制,先度后开改始称解“体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 夺政D位治.分的、封政经制变济度和。受军由到事于挑等诸战方侯面国进之行间变竞革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
备考20方20向:【Ⅰ】24·分封制
山东·1·百家争鸣
(1)掌握春秋【战Ⅲ国】2社4·会商大业变的革发展在(政货治币、)经济江苏、(文7)化·、2民·墨族子关思系想等方面的表现,认识战国

第二讲 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2

第二讲  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2
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其文在《史记〃秦始皇
本纪》中可以看到。
这些石刻文多数已经磨灭,有重摹本流传,现在
残存的秦始皇石刻文,唯有琅琊石刻。
16 42
峄山刻石:
16
43
石刻文献多在露天公开展示,故更具有供人阅 读的书籍性质。就此而言,汉代的“熹平石 经”,则是当之无愧的石头刻成的书。
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 蔡邕用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将《周易》、 《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 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 动性的阅读效果。《后汉书·蔡邕传》称: “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额, 填塞街陌。”
16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37
16
38
16
39
16
40
石鼓文例(宋拓):
16
41
因此,秦汉时期,统治者更愿意用石刻文而不是
铭文来记载国家大事,或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
颂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十年间,四方巡行,
每到一处,他都要把统一天下的功绩刻在石头上
以晓喻百姓,一共有峄山、泰山、琅琊、东观、
如果用作礼器,则被称为“吉金”。
16 21
上古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铸刻的器具 以钟鼎居多,故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西周是 钟鼎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件,如歌功颂德,
财产分配,疆界纠纷,命令告示等,就选择一些既贵
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在上面铸刻铭文,因此,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
帝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类也。”
16 36

刻石作为我国古代文献载体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型形式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型形式
•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 用古文、隶书、篆书三种字体刻《尚 书》、《春秋》。又称“魏石经”、 “三体石经” 。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太和七年在长安开 刻,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用楷书刻成 除《孟子》外的《易》、《书》、 《诗》、《周礼》、《礼记》、《仪礼》 等十二经。又称“唐石经”、“太和石 经”。对后代影响很大,五代雕版印经 书,就以它为依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唐代初年,这些石鼓出土于天 兴(今陕西宝鸡),发现时文字已 残缺,宋代欧阳修所见485字,后 人见到的文字更少。清乾隆时别选 贞石摹勒,以便拓印,石鼓文遂有 新旧两种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石鼓文拓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摩崖 刻于崖壁,天然之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出土文物也证明,晋灭亡后, 不再有简牍文献,所见多为纸写资 料。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中国古代文献用纸张作载体, 其记录形式有两种:写本和印刷本。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1.写本文献 唐代写本流传很广,边疆地区
也广泛使用。1966-1969年间,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 现一批唐代写本古文献,如《论语 郑玄注》残卷等。
•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 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最著名的两块无字碑: 一块: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 据传为秦始皇所立,一说为汉武帝所立。 一块:陕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 天合葬乾陵,陵区有武则天无字碑。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泰山登封台无字碑
一种是指纸的雏形,一种丝纤 维交织成的薄片,即“絮纸”又称 “方絮”。
第二讲 历史文献的载体

左传:《僖公十九年》原文译文

左传:《僖公十九年》原文译文

【导语】《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

下⾯是分享的左传:《僖公⼗九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传】⼗九年春,遂城⽽居之。

宋⼈执滕宣公。

夏,宋公使邾⽂公⽤鄫⼦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

司马⼦鱼⽈:「古者六畜不相为⽤,⼩事不⽤⼤牲,⽽况敢⽤⼈乎?祭祀以为⼈也。

民,神之主也。

⽤⼈,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犹⽈薄德。

今⼀会⽽虐⼆国之君,⼜⽤诸*昏之⿁,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秋,卫⼈伐邢,以报菟圃之役。

于是卫⼤旱,⼘有事于⼭川,不吉。

宁庄⼦⽈:「昔周饥,克殷⽽年丰。

今邢⽅⽆道,诸侯⽆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从之,师兴⽽⾬。

宋⼈围曹,讨不服也。

⼦鱼⾔于宋公⽈:「⽂王闻崇德乱⽽伐之,军三旬⽽不降,退修教⽽复伐之,因垒⽽降。

《诗》⽈:『刑于寡妻,⾄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今君德⽆乃犹有所阙,⽽以伐⼈,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阙⽽后动。

」 陈穆公请修好于诸侯,以⽆忘齐桓之德。

冬,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

梁亡,不书其主,⾃取之也。

初,梁伯好⼟功,亟城⽽弗处,民罢⽽弗堪,则⽈:「某寇将⾄。

」乃沟公宫,⽈:「秦将袭我。

」民惧⽽溃,秦遂取梁。

【译⽂】 ⼗九年春季,秦国⼈就筑了城⽽移民居住在新⾥。

宋⼈抓住了滕宣公。

夏季,宋襄公让邾⽂公杀死鄫⼦来祭祀次睢的⼟地神,想因此使东夷来降附。

司马⼦鱼说:“古时候六种畜牲不能相互⽤来祭祀,⼩的祭祀不杀⼤牲⼝,何况敢于⽤⼈作牺牲呢?祭祀是为了⼈。

百姓,是神的主⼈。

杀⼈祭祀,有什么神来享⽤?齐桓公恢复了三个被灭亡的国家以使诸侯归附,义⼠还说他薄德,现在⼀次会盟⽽侵害两个国家的国君,⼜⽤来祭祀邪恶昏乱的⿁神,要拿这个来求取霸业,不也是很难吗?得以善终就算幸运了。

” 秋季,卫军进攻邢国,以报复菟圃这⼀役。

这时卫国⼤旱,为祭祀⼭川⽽占⼘,不吉利。

甯庄⼦说:“从前周室发⽣饥荒,打败了商朝就丰收。

现在正当邢国⽆道,诸侯没有领袖,上天或者是要让卫国进攻邢国吧!”听从了他的话,征集军队就下了⾬。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讲神权法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讲神权法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周公
周公(?——约公元前1090 年),名姬旦,周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在辅佐摄政期间, 平定三监、武庚之乱,并制 礼作乐,建立了一系列制度, 为稳定周政权奠定了基础。 周公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 提出了“明德慎罚”的主张。
(一) “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 说
西周统治者也崇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 常称之为“天”,声称周王的统治“受命 于天”:“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 (《大盂鼎》);“昊天有成命,二后 (文王、武王)受之。”(《诗经•周颂》)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主要表现于对 天命说作了重大的修正,提出“以德配天” 君权神授说。
(三)“礼治”思想
从字面解,“礼治”就是“以礼治国”, 孔子称其“为国以礼”。 1、“礼治”的核心——宗法等级制 “礼治”思想是夏商以来甚至氏族社会以 来传统的宗法观念和西周初期的分封制相 结合的产物。
它是以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而产生 并为这一制度服务的。 宗法,是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 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 行为规范。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结合,用族权 来加强政权。周公制定出一套礼治办法, 并提出“明德慎罚”思想。
2.刑罚观 (商代桀)有夏多罪 在“天罚”思想的支配下,殷商的刑 罚一向以野蛮、残酷著称。奴隶制五 刑及诸多残酷的刑罚种类——醢、脯、 刳剔、劓殄、炮烙,等等。 殷商奴隶主利用“占卜”来欺骗人民, 使之“敬鬼神,畏法令”。
总结
第一,崇尚暴力,专讲刑杀,而不任德教 第二,笃信上帝,专事鬼神,而不注重人事
1、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外阅读】《左传》知识讲解

【课外阅读】《左传》知识讲解

【课外阅读】《左传》知识讲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

它之被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据《汉书》所记,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

按儒家经学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以“传”解“经”,为汉代官学通例。

此书被认定为解《春秋》之“传”,便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实际上,此书乃是一部自成一家的编年体史书,不能说它是“依经作传”,但其记事之详赡多有助于说明《春秋》。

因此,也不能说它与《春秋》毫无关系。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

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

它与《国语》一样,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

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3),比《春秋》增多27年。

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

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也基本一致。

不过,《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

民本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首先,在《左传》的记事中,明确地表达了民重于天、神的观念,提出了民为神之主的见解,并以不少生动史实,表达了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体现了在《国语》基础上的进步。

这样的观点,与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已经较为接近了。

春秋时期,神权政治日趋没落,人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这在《左传》的记述中有充分反映。

如季梁鲜明地提出:“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桓公六年)闵子马作出了“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的论断(襄公二十三年);子产更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昭公十八年)。

这些见解无疑是对天命神权思想的背离,意味着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在春秋时期严酷的现实斗争中,不仅神权衰落,君权也大受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左传》赏析——《郑伯克段于鄢》与《秦晋殽之战》一、《春秋》与《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二、《郑伯克段于鄢》:(一)何谓“春秋大义”:又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暴行邪说,是其主要思想倾向。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即或寓褒贬于记事,鲁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或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作者的爱憎和立场。

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

《春秋》卷一首条:“隐公元年,春。

王正月。

(即位。

)”本是一条极为简单的时间记录。

但《左传》先解释“隐公”说:“惠公元妃孟子。

孟子卒,继室以声子。

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

而惠公薨。

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然后解释“元年,春。

王正月。

”说:“元年,春。

王周正月。

不书即位,摄也。

”认为《春秋》不写鲁隐公即位,是有含义的,表明隐公即位是暂代国君行政的性质。

为什么会这样呢?《公羊传》解释此条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而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为桓之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几乎对每个字及其排列顺序都作了解释,也说到了不写隐公即位的原因。

《谷梁传》的解释则更加离奇:“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

焉成之?言君子不取,为公也。

君子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

让桓正乎?曰不正。

《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

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弑之,则桓恶矣。

桓弑而隐让,则隐善矣。

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

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

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

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

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

西欧内,天伦也。

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

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

’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春秋》微言大义的笔法后来形成了史家著述的一种传统,其利弊各有千秋。

其利是强调作史者须具史识,并要具有鲜明的历史态度;其弊则是作史者容易感情用事,记载或叙述不够客观。

但总体来说,微言大义是史学撰述的一个优良传统。

《史记·孔子世家》曾总结云:“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

推此义,以绳当世贬损之义。

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二)《左传》的思想和文学手法:重视伦理等级秩序;强烈的民本思想。

叙事艺术;形象塑造;对传记体和小说的影响。

(三)《郑伯克段于鄢》赏析:《春秋》鲁隐公元年(722B.C.):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匿,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解题:此篇叙郑庄公平灭其弟共叔段的故事,集中反映了统治者内部为争权夺利而泯灭亲情的伦理悲剧。

文中郑庄公老谋深算、虚伪奸诈,共叔段恃宠而骄、狂妄无知,武姜偏心不公、自私狭隘,颍考叔机智灵活、善于劝谏,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

1.郑庄公形象的塑造:2.《左传》对人物的褒贬:3.讨论:兼谈政治与伦理的冲突提示:(1)溺爱的不明;(2)权力斗争的无情;(3)伦理的悲剧。

《东周列国志》:其一:宠弟多才占大封,况兼内应在宫中。

谁知公论难容逆,生在京城死在共。

其二:子弟全凭教育功,养成稔恶陷灾凶。

一从京邑分封日,太叔先操掌握中。

其三:黄泉誓母绝彝伦,大隧犹疑隔世人。

考叔不行怀肉计,庄公安肯认天亲!二、《秦晋殽之战》:(一)秦晋之好:晋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

晋献公妻,齐桓公女,早死,生太子申生和秦穆公夫人。

重耳和夷吾的母亲为两姊妹,翟之狐氏女。

晋献公五年,伐骊戎,得骊姬及其妹,特别宠幸。

十二年,骊姬生奚齐。

骊姬欲立奚齐为太子,谮群公子。

二十一年,太子申生自杀,重耳流亡他国,夷吾奔梁。

二十五年,骊姬妹生悼子(《左传》作“卓子”)。

二十六年秋九月,晋献公卒。

临死前,将奚齐嘱托给执政老大臣荀息。

十月,晋大臣里克、邳郑联合三公子之徒,发动政变,杀奚齐于丧帐中。

荀息立悼子而葬献公。

十一月,里克杀悼子于朝,并杀荀息。

里克欲迎重耳,重耳辞;不得已,迎夷吾。

夷吾听说晋国政乱,以许诺河西地与秦的条件取得了秦的支持。

于是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入晋,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立后,先后杀死里克、邳郑及其党羽,又背信弃义,不与秦河西地。

晋惠公四年,晋旱,乞籴於秦。

秦与晋粟。

五年,秦旱,请籴於晋。

晋不与秦粟,且发兵伐秦。

六年九月,秦晋韩原大战,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夫人为晋惠公求情,十一月,秦穆公放还晋惠公,割取晋西河地,并让晋惠公太子圉到秦作人质。

秦穆公又把女儿文嬴嫁给圉。

十四年九月,晋惠公卒,太子圉偷逃回晋国,立,为晋怀公。

秦穆公大怒,适值重耳自楚至秦,秦穆公遂将文嬴改嫁重耳为夫人,出兵护送重耳入晋。

杀怀公,晋文公重耳立。

在秦的默认或支持下,晋文公在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于五年在践土、河阳等地会盟诸侯,称霸。

九年,晋文公卒。

(二)秦晋的矛盾:鲁僖公三十年(630B.C.)秋,晋、秦围郑。

郑烛之武说秦穆公曰:“邻之厚,君之薄也。

”(《左传》)这就是晋秦矛盾的根本所在。

所以,在《秦晋殽之战》里,先轸也认为秦国越过晋国攻打郑国,就损害了晋国的威信和势力范围。

晋国若忍让,秦国将来会更加嚣张,必将为晋国的未来留下祸患。

这就是先轸主张向秦动武的主要理由。

不能不说先轸的眼光是长远的。

(三)《秦晋殽之战》赏析:《春秋》:(鲁)僖公三十二年(628B.C.):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

(鲁)僖公三十三年(627B.C.):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殽。

癸巳,葬晋文公。

《左传》: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

曰:‚君命大事。

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

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

‛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

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

问秦囚。

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孤之过也。

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解题:此篇叙述秦、晋殽之战。

秦、晋原为盟国,晋文公为霸主。

晋文公死,秦穆公欲趁机扩张秦的势力和在东方诸侯国的影响,出兵袭郑,遂与晋国发生矛盾。

其时,晋国霸势未衰,故先轸主张应教训秦国,遂发生殽之战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