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这条规律反应了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教师和学生的本质联系。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决定着学,学影响着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教育者,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就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的活动决定着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由此看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因此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师生二者积极的配合,协调一致。
总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教学以传授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规律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用较短的时间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认识活动。
因此,学习间接经验,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也是认识世界的一条途径。
通过教学,学生用最有效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学习书本知识,,并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但是教学如果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与现实脱节,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片面的不完全的。
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就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又要密切的结合实际,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这条规律又称为“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统一的规律”这条规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辩证关系,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为了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才。
因此,教学要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去要求和影响学生就成为客观的必然要求。
(2)从教学内容来看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内容。
教学过程的本质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它涉及到教育活动的多个方面,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本质的一些核心理解:
1. 认识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逐步认识和理解世界,掌握知识。
2. 发展过程: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过程。
它关注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身体等多方面的发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 交往过程: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过程。
在这种交往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冲突。
4. 实践过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理解。
5. 价值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 创新与批判:教学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对现有知识进行质疑和创新。
7. 个性化教育: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
8. 终身学习: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持续发展。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本质特征,以实现教育的全面目标。
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本质(3篇)
第1篇教学过程是教育活动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递、技能培养和品德教育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存在多种观点,其中“实践说”教学过程观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实践说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并分析其实践意义。
一、实践说的内涵实践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实践说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双方通过互动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
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对知识、技能和品德进行认知、理解和掌握。
3. 教学过程是一种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4. 教学过程是一种价值引导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
二、实践说教学过程本质的体现1.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实践说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即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选择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
通过实践性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实践说认为,教学方法应注重实践性。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性教学方法中,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综合素质。
3. 教学评价的实践性实践说强调教学评价的实践性。
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知识、技能和品德的掌握程度。
实践性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其学习动力。
4. 教学环境的实践性实践说认为,教学环境应具有实践性。
教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实践性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的4大规律包括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包括4个,分别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分别是: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
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通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
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
(正面)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
(反面)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
(事实)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了解实质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论的基本观点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的结构口诀
教学过程的结构口诀
一、教学过程的内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具体表现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学科性质不同、教学目的任务不同和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教学过程的展开、行进和发展的程序是不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学是为了求知,教是为了帮助学生求知。
教和学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矛盾。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
从教和学的关系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教学内容的间接性、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中介的多样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满着多种多样的身心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但需要发展智力,同时还要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
而一切心理品质又都是与身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身体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
教学最终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身体和心理达到最健全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稳定、普遍的联系。
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一我国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到目前为止,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尚处于莫衷一是、未有定论的阶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观点.1.特殊认识说这种观点依据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基本主张,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为指导,是数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认识过程是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教学过程是主体学生通过教师间接地作用于客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样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为中介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2引导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3简捷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完全走的是一条捷径,许多知识是人类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总结出来的,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4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2.认识——发展说该学说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认识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个性的统一过程.无疑,它是对“特殊认识过程说”的一种扩展,不仅看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一面,而且也意识到了通过认识活动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面.3.认识——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的活动有两类,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表明,教学过程也包含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认识世界的技能、能力的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个性的形成、推进个体社会化的实践过程.所以,从根本上说,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实践相统一的过程.4.双边活动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认为其他的论断并不能表达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这一真实本质,而是把“简单”的教学过程问题“复杂化”了.应该承认,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为进一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5.多本质说该学说认为,“真正按照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去看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决不应当只是一个方面的关系,而应当是多方面的关系;决不是一个类型,而应是多种类型.”“教学过程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教学过程本质的多层次、多类型具体表现为:1从认识论角度看,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2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发展过程;3从生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发育成熟过程;4从伦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培养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过程;等等.因此,不能从单一角度去寻找教学过程的本质.二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定性,参考以上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定性应从以下方面去把握.第一,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的动态过程.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的地方,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第二,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的认识过程.同时,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是因为学生的个体认识与人类总体认识以及非学生的个体认识均不同,这就形成了教学过程中认识的特殊性.第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从全面培养人的角度出发的,学生的认识结果也是以学生个体是否得到全面发展来检验和评价的,由此可见,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的充分发展.第四,教学过程是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由于教学文本的编制和解释存在不同价值观,教师与教学环境具有潜在的思想影响,学生的学习也有不同的思想动机和态度,因此,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质教育因素.综上所述,我们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归纳为:交往性、认识性、发展性和教育性.1.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既包括教师教的一面,又包括学生学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各自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两者构成教学过程结构的主体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个交往活动中,教和学都是能动的因素,他们之间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彼此进行着多方面的交流传递和交往反馈.2.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通过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沿着人类认识真理的这条途径逐步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经历着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颇多,从知之不全面到知之全面,从知之不确切到知之确切.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使自己的教学技能更加成熟.3.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前苏联学者认为:“教学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确定教学的发展这一基本方针.”这种发展,赞科夫称其为一般发展,它包括智力的发展,情感、意志、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发展,身体的发展等,而这些正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的认识性与发展性是相互联系的:①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是发展智力与能力的基础.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会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②人的认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是同他们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过程.认识水平的提高,会使各方面心理特征得到发展,而良好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习惯等会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4.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任何阶级办学都首先考虑用本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影响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本阶级所需要的人.教师本人也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在思想感情、道德品质、观念意志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教学过程的要素1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概括对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和三三构成说等.三要素说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四要素说认为,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五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基本要素;六要素说提出了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与目标等六种基本要素;七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等七种要素;三三构成说认为,教学过程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其中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和内容,三个影响要素是目的、方法和环境.本文试以三三构成学说为根据,分别从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进行教学要素分析.2教学要素相关概念2.1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师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充当设计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如家中、军队等等受教育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2.2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所需要的条件因素.3教学要素的关系及分析3.1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又共同构成教学内容如图所示.主导主体构成教学互动3.1.1教师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标准,应该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导.教师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经过教育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较多的文化科学知识.3.1.2教材中心说教材中心说一定程度受到了传统教育风气的影响,如对书本的迷信,死记硬背等等,又有知识的发展,特别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价值的显现的影响.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没有教材,教学活动的展开就会有许多盲目的成份,教材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心.3.1.3学生中心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不少学者提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应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又给教师提出了难题,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课堂将“散乱无章”.3.1.4对构成要素的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都围绕教师展开,这会对教学活动造成片面的认识.教材中心说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是不利的.教材是中心,容易造成无视学生现有水平、教师的特点等缺点.学生中心说是新课改形势下为大多数师生所接受的学说,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如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影响要素着手.3.2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教学目的的实现,借助于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而教学方法的实行又离不开教学环境的影响,三者又共同作用于教学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都离不开影响要素的作用.3.2.1教学目的的理论美国着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提出了四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3.2.2教学方法的理论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教法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体现,而教学组织形式则是教师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更加新颖与科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既能保持课堂的规则不被打乱,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全程调控课堂,开展协作教学、友伴分组教学等,这些创新也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3.2.3教学环境的理论教学环境包括设施环境、时空环境和自然环境,它通过班风、课堂气氛、情感环境与师生关系得以体现.老师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环境教育孩子,体现出丰富性、个别化.有研究发现.4教学要素对课堂的影响良好课堂教学的基本表现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全面的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良好状态;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基本评判标准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学生群体的共性发展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即时性发展与延时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稳定、普遍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⑴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去“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应用”和“证明”.⑵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就会造成接受间接经验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经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⑶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在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继承人类知识的成果,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发展性规律知识是人的智力劳动的产物,任何知识都蕴含着一定的智力价值,都能给人的智力发展以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便是知识内容的智力属性.知识的智力价值是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它表现在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产生过程和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体现过程.一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⑴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知识之所以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其一是因为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依赖于知识,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二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认识方法.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一方面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于他们能力的发展.⑵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必须明确,知识不等于能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着其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有适当难度的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巩固知识,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特别要启发学生了解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传授知识教书为什么必然育人,其内在机制是书能育人、教书的人能育人、教书的活动能育人.⑴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离开了知识的教学,学生不可能正确认识世界,思想觉悟的提高就会落空.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引导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认识人生、社会和宇宙以及发展,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其才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跟上时代的潮流,分辨是非,评价善恶,形成高尚的品德,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⑵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教学的特点是通过传授富有思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任何一门学科的叫傲雪内容都从不同方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因素,寓教育思想于知识教学之中.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提高了思想觉悟,这与学生对知识的态度、情感有关.如果学生态度消极,对所学知识只是听听而已,那么,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很难转化为其自身的观点,因而也就无助于他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科学知识中所蕴藏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其思想修养.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这个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⑴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其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⑵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实践引导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入、讲授和巩固。
引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开设新课的起点。
在引入阶段,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思维从旧的知识转移到新的知识上来。
可以通过提问、讲述故事、呈现实际例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引入阶段的最后,教师需要提出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讲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讲授阶段,教师需要将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分解成易于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并通过讲解、演示和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图表、实物、图片等教具来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巩固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通过练习和巩固活动来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在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1.从易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2.由浅入深:教师要从浅入深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先讲基础概念和原理,然后再逐渐深入到高级知识和技能。
3.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的规律(最新教育学整理)
第六章教学 (2)第二节教学过程及规律 (2)一、本节学习要求 (2)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 (2)三、愿意的同学可以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 (2)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 (2)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2)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1、教育史上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2)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3)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三、教学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必然联系 (4)1、知识性规律 (4)2、发展性规律 (4)3、教育性规律 (4)4、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 (5)第六章教学第二节教学过程及规律一、本节学习要求1.教学过程的本质2.教学的基本规律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三、愿意的同学可以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教育史上的不同观点和见解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和求知欲(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与理论(4)巩固知识---防止遗忘,达到保持(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6)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反馈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明确问题(2)深入探究(3)做出结论三、教学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必然联系1、知识性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1)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即人类在实践中亲自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
(2)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规律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我国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到目前为止,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尚处于莫衷一是、未有定论的阶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观点。
1.特殊认识说这种观点依据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基本主张,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为指导,是数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认识过程是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教学过程是主体学生通过教师间接地作用于客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样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为中介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
(2)引导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
(3)简捷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完全走的是一条捷径,许多知识是人类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总结出来的,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
(4)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
2.认识——发展说该学说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认识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个性的统一过程。
无疑,它是对“特殊认识过程说”的一种扩展,不仅看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一面,而且也意识到了通过认识活动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面。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
”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有真正意义的教学。
教学中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性。
1、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
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相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
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
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性。
2、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
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实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
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
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3、交往的运行机制——视界融合交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存有,这种“主体间性”的实质是没有内外压力与制约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教与学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及其各种教学资源等,单方面的教与授不是无济于事就是索然无味。
而教学中的对话、沟通实现着参与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视界的汇聚融合。
以相互碰撞的回应中,来自对方的信息持续为自己所吸收,对各自的理解偏差,持续地加以克服矫正,新的思想、新的视点持续产生。
教学过程本质认识实践说(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过程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历来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从认识实践说的角度,对教学过程的本质进行探讨。
二、认识实践说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说认为,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三、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实践说分析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实践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2. 教学过程是知识传递、认识深化、能力培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传递: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2)认识深化: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实践,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3.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传递、认识深化、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
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在深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这一复杂而多维的议题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课题,它伴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化与教育理论的演进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理解。
教学过程的本质,作为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不仅关乎教育目的的实现,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及教育评价的实施。
以下是对该议题更为详尽且深入的剖析,特别是针对凯洛夫的认识过程说进行扩展与补充。
一、教学过程本质的多维视角1. 认识和发展过程说这一观点强调教学过程的双重性:既是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它认为,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能在智力、体力、世界观、道德品质及个性发展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强调了教育目标的多维性。
2. 实践说实践说则进一步拓宽了教学过程的视野,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还强调教师的角色与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教科书等媒介,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认识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一观点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互动性和社会性,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多本质说多本质说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结构。
它反对将教学过程简单归结为单一的本质属性,而是主张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去理解和把握。
这一观点体现了对教学过程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理论指导。
4. 交往说交往说则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之间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它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与自由交往,认为这种交往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与理解,更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契合。
这一观点突出了教学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价值,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凯洛夫的认识过程说及其深化在上述诸多观点中,凯洛夫的认识过程说因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与广泛的实践影响而备受关注。
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论教学过程的本质张圣华教学过程即内化过程,或者说,教学过程就是内化与外化统一的过程。
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叫作内化,教学效果的好环,由知识内化与智力内化的水平决定。
1.知识内化。
即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主体头脑内的认知结构。
对知识内化问题,皮亚杰认为,内化有两种方式:一是同化,即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将要接纳的认识结构基本一致时,便直接把它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一是顺应,即当认知结构与将要接纳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那就要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再去接纳新的知识结构。
这种内化,实质上就是通常所讲的新旧知识的联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保证有效内化的两个必要条件:(1)学生要具有内化的心向,即把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联起来的意向。
(2)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可利用的有关旧知识相联系。
2.智力内化。
即外部的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主体头脑内的智力操作。
前苏联学者加里培林认为智力内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
就是确定活动的目的和进行步骤,并在头脑中构成活动课题的一定映象。
(2)掌握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是要通过手的操作以获得物体的直观印象。
(3)形成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即以出声的外部言语的形式来完成实际的活动。
(4)转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即由朗读转为默读,在言语机制上要进行很大的改造,必须对儿童加以训练才能使其掌握。
(5)形成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是“为自己所利用的语言”,它的功能主要是为固定智力过程的个别因素与调节智力过程的开展而服务的。
有内化必有外化,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内部的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的客体的东西称为外化。
学生把获得知识应用于实际活动,或是按照智力操作的规律去进行实际操作,以解决实际问题,便是外化。
没有内化便没有外化,内化是外化的基础,没有外化也不会有优质内化,外化可以使内化成果得到巩固与加深。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本质是教育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
下面将从互动性、探究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
首先,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互动性。
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完成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互动。
通过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因此,互动性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特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探究性。
教学应该是一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并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思考问题、实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概念形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因此,探究性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此外,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多样性。
学生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背景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方式,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和任务,让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
多样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因此,多样性是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发展潜能。
教学过程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个体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教学过程是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环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交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
1.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目标设定和学生的学习来达到教育的目标。
教师需要清楚地定义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是有组织的活动。
教学过程需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和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
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层次,以及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与互动。
3.教学是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的过程。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4.教学是社会化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都存在着社会化的关系和交往。
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1.教学过程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教学的阶段和步骤,以及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
2.教学过程具有循环性和循序渐进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不断巩固和回顾已学的知识,同时逐步引入更深入的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
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循环的周期和内容,确保学生的学习得以循序渐进。
3.教学过程具有个体化和差异化。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体化和差异化的教学。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指导。
4.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和合作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都需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014思政-第三章-教学过程论
(一)是师生的继承和创造活动过程 • 1教师的继承和创造活动 • 2学生的继承和创造活动 • 二教学过程要素: • 1教师 组织者、服务者、引导者; • 2学生 学习主体; • 3教材 教师教的依据,学生学的对象; • 4教学手段 教的方法、工具; • 5教学环境 软环境 硬环境; • 教学中,教师位居主导地位,学生位居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1)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 (2)联系学生实际 (3)联系国际政治实际 (4)联系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际
第三节 思政学科教学原则 1方向性原则(为何要坚持这一原则) 2授业与传道结合原则 3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4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什么是正 面教育?为何要正面教育?) 5师生民主合作原则 6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原则 2014.9.26
第三章 思政学科教学过程论论
第一节 教学过程本质问题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是师生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一方面:是教师的认识活动;认识教材,认识学生 是教师的实践活动;教师通过教学,改变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品质。 一方面;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认识教材理论,积累 前人经验; 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实习、操作、 设计、创作活动;
第二节 学生的学习力 1学习动机,为谁而学? ( ) 2学习情趣,强化动力系统的关键因素 ; 3学习毅力,维持系统的能力; 4学习能力, 产生效果的关键; 5学习方法,接受处理信息的方式;
第三节 思政学科教学规律 一、知行统一规律; (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目的和归宿) 二、灌输与疏导规律; (灌输是正面教育,后者是解惑引导) 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规律; 四、时代性规律; (彰显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
第八章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
5、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四)、教学是一种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
(五)、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
4、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
答:首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性反映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第一,备课是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第二,上课是一种亦陈亦现的艺术表现活动;第三,评课是一种“空筐”艺术。其次,教学活动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这种限制性的因素有:成文的教育目的和公众的教育期望、教育教学制度,客观的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师生个人的知识基础与个性限制,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文化烙印及其角色的道德规范。所以说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
第八章
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认知过程。
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讲授法;演示法;淡化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单元教学计划
(3)课时教学计划
4、上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5.语言清晰6.积极性高
5、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学是为了求知,教是为了帮助学生求知。
教和学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矛盾。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
从教和学的关系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教学内容的间接性、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中介的多样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满着多种多样的身心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但需要发展智力,同时还要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
而一切心理品质又都是与身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身体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
教学最终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身体和心理达到最健全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稳定、普遍的联系。
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⑴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学生主要通过“读书”去“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应用”和“证明”。
⑵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就会造成接受间接经验的困难。
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由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理性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认识的成果,是抽象而不易理解的东西。
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就必须以个人积累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经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⑶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在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继承人类知识的成果,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发展性规律)
知识是人的智力劳动的产物,任何知识都蕴含着一定的智力价值,都能给人的智力发展以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便是知识内容的智力属性。
知识的智力价值是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它表现在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产生过程和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体现过程。
一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⑴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知识之所以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其一是因为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依赖于知识,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
学生要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观察、记忆思维和动手操作活动等。
这样,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发展了观察力,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记忆力,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的活动中发展了思维力,在想象的过程中发展了想象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了操作能力。
其二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认识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从而逐步发展其自身的认识能力。
可见,学生能力的发展依赖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离开知识学习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一方面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于他们能力的发展,因为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最基本的认识能力,就不可能感知、理解、掌握所学的有关知识。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迅速增加,程度不断提高,难度又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认识能力,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和质量。
⑵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
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但是,必须明确,知识不等于能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着其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和生搬硬套,即便是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增进其思考力,最多也只能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书橱”。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有适当难度的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巩固知识,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特别要启发学生了解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必须防止单纯地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发展的片面做法。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传授知识(教书)为什么必然育人,其内在机制是书能育人、教书的人能育人、教书的活动能育人。
⑴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离开了知识的教学,学生不可能正确认识世界,思想觉悟的提高就会落空。
在叫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引导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认识人生、社会和宇宙以及发展,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其才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跟上时代的潮流,分辨是非,评价善恶,形成高尚的品德,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教学的特点是通过传授富有思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任何一门学科的叫傲雪内容都从不同方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
因此,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因素,寓教育思想于知识教学之中。
教材本身的思想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各科叫次啊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编写的,总要受一定哲学观点和一定阶级立场的支配。
而使用教材的教师更是如此。
其二,科学知识本身具有内在联系,通过各科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提高了思想觉悟,这与学生对知识的态度、情感有关。
如果学生态度消极,对所学知识只是听听而已,那么,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很难转化为其自身的观点,因而也就无助于他的思想觉悟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
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科学知识中所蕴藏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其思想修养。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这个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⑴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其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⑵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