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一、种植业仍是农村劳动力从业的主要渠道

随着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种植业不论在经营方式、种植方法及品种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2006年,惠城区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种植方式,采用抛秧种植技术,机械化耕作面积不断扩大,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投资力度,一大批名优梅菜、甜玉米开始大批量的种植,他们抓住机遇,围绕特色种殖、精品蔬菜二大产业做文章,发展绿化食品,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并从中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第一产业内部有65069人从事种植业,占第一产业人数的91.8%,因此,种植业仍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二、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职业适应能力差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在家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2006年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按户籍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外出从业劳动力共有44410人,其中未上学的有42人,小学学历的有2507人,初中学历的有36585人,高中学历的有442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856人,分别占外出总数的0.09%、5.65%、82.38%、9.95%、1.93%;户籍从业劳动力数量共有155785人,其中未上学的1666人,小学学历的有28569人,初中学历的有110288人,高中学历的有1334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917人,分别占在家总数的1.07%、18.34%、70.79%、8.57%、1.23%。外出劳动各种学历所占比重与在家各种学历所占比重对比分别是:未上学的低0.98个百分点、小学学历的低12.69个百分点、初中学历的高出11.59个百分点、高中学历的高出1.3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出0.7个百分点。从以上数字可清楚反映,外出

劳动力的受高教育程度的人数比重明显比在家劳动力受高教育程度

的人数比重高,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高于在家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素质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行业选择上的局限性,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及其他一些行业,大多数从事的是简单劳动。

三、农村从业劳动力数逐渐减少,文化程度结构明显改善

2006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83716人,从业劳动力总量达到152043人,比1996减少2.7%。其中,农业从业劳动力70915人,比1996年下降23.94%;非农业从业劳动力81128人,比1996年增长28.63%;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数量在平缓中减少,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是大幅度下降,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是大幅度上升的,这也反映了目前惠城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方向逐渐从农业转向了非农业。

90年代以来,我区持续加大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广泛开展扫盲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全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文化程度结构不断改善。据第二次农普资料显示,在全部农村从业劳动力中,按受教育程度分的农业常住从业劳动力数量分别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重逐年降,2006年占的比重是33.03%,比1996年的52.51%下降了19.48个百分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占的比重是66.97%,比1996年的47.49%上升了19.48个百分点,其中上升最多的是初中程度的所占比重,2006年初中程度的从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是62.06%,比1996年的42.90%上升了19.16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已成为农村劳动力中比重最大的群体。按受教育程度分的非农业常住从业劳动力数量分别为:2006年,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比1996年下降了13.2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1996年上升了13.24%,其中上升最多的也是初中程度的所占比重,2006年初中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是69.29%,比1996年的60.47%上升了

8.82个百分点。无论是农业还是非农业,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结构都在不断的改善当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大幅度增加,这是我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的表现之一。

四、农村从业劳动力非农化就业趋势显著地区差异较大。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趋势日渐显著,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明显上升。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区主要从事非农业人员数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40.35%上升到53.36%。同时各地由于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在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以2007年各镇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分组标志:我区7000元以上的桥东、惠环、小金口、陈江三办事处,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劳动力占他们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

20.07%,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高达79.93%,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26.57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为51.03%,第三产业比重为28.9%;7000-5000元的龙丰、江南、江北、河南岸、沥林、水口、马安七个镇办,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劳动力占他们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34.52%,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为65.48%,比全区水平高12.12

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为41.91%,第三产业比重为23.57%;5000元以下的三栋、汝湖、潼湖、潼侨、横沥、芦洲六个镇办,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劳动力占他们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75.8%,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4.2%,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9.16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为14.94%,第三产业比重为9.26%。

存在主要问题

从惠城区近十年间农村劳动力发展变化特点及其社会经济环境来看,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有的将长期贯穿于全

区农村现代化的始终。

(1)农村劳动力数量仍然庞大,剩余劳动力总量仍在日益增加。(2)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仍较低下,制约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3)目前惠城区,低级劳动力市场竞争过度,高级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在总量上制约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水平。(4)城市化进程缓慢和城市自身就业的压力,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空间。

对策建议

1、优化农业内部就业结构,扩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

(1)狠抓观念转变,扩宽生产门路,促进农业内部劳动力的合理分布。今后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必然针对本地资源现状,突破农业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局限,因地制宜,广开门路,促进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合理分布转移。在种植业生产内部,要提高土地生产率,向种植业的深度、广度发展。在大农业内部,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种养业和特色农业。同时要逐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变农村效益低的状况,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不断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程度,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整个农业劳动力布局的合理化。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流向。

一是要大力发展批发零售餐饮业,完善市场建设。各级政府要在完善、充实专业市场的同时,培育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二是要积极发展交能运输业。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中、小型运输队伍,加强供需联系,提高运输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益。三是要利用农村站、农科教中心的持术力量,发展农村使用、修理、保养指导等修理业、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