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摘要:高校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相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要
构建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互动式;德育课;构建
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政治性最强、民族特色最鲜明、对社会文化
心理影响最大的教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学生在传统的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下,极易成为消极的教学客体,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对比的现代教学观点则围绕“互动”二字,强调学生、教师、教
材等教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尤其突显学生在互动中的主体性和核心地位。对于现代教学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曾做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
积极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出作为整体现象的教学过程本身。割裂开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的联系,就使这一过程失去完整性。”[1]德育课也会在互动中减轻说教成分,利用互动
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构建高校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需要经过多种途径:
一、不断提高高校德育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设计的策划者和主持人,他们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
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还需要转变观念,以“互动”
的形式认真备课,在备课和行课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广博、扎实的
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透彻理解教材并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才能不断引导学生熟悉学科的
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满意的答复,从而保证师生之间沟通互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就立即担任教师,缺
少实践经验,上课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这既可以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教师获得丰富的课堂教学
案例素材,教师在讲课中就能够对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此一来,课堂中抽象的理论
就会变得感性而具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第三,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互动”的形式认真备课。互动式德育课教学课堂的组
织性很强,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教学的灵活性很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想得
心应手,在课前必须悉心准备,对所讲内容应融会贯通,而且要不断搜集、积累和更新相
关素材,准备一些形象、生动、具体的实例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除去书面
备课之外,高校德育课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动员,多征求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使学
生对课上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在课前明确相应的授课方式,对授课内容,特别是具有交互性的内容要拟定较详细的提纲,进行提问、讨论、启发的问题要难易
适度,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并注意把握整个授课过程的方向、节奏和进度,使课堂在井
然有序中进行。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较为准确地估计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配合意愿。学生作
为教学的认识主体,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是不完善的,是处于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
主体,因而,学生还难以独立地充当教学的认知主体。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注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真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平等的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课下要有意识地多与学生
交谈,加深对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品行风貌、举止爱好的了解和掌握,使互动式教学更具
有针对性。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可
以先表扬做得正确的地方,然后再纠正错误,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其今后的学
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增加
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格局,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实
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互动
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法
问题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但不是单纯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最主要的是教师能善于引导学生提问,通过师生
对问题共同进行分析、理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最终的答案。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
题时应当注意,教师对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要当堂给予点评,一是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
能轻易否定,更不能进行讽刺挖苦,对回答好的学生应当充分肯定,对回答不好的学生应
进行正确引导,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二是不能根据既定的答案
去判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只要回答的有道理,就应当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创新。
这种方法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
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
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讨论法
讨论法要求教师预先设定讨论题目和要求,由学生课上分组讨论的一种互动教学方法。它适用于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答案。课前教师应认真设
计一些问题,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大家可以自由地收集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资料。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拟定发言提纲,然后由每个小组的发言人
走上讲台论述本组的观点。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讲完后由教师当场提问,学生回答,最
后由教师对各组讨论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是否有创新、还须改进之处等等一一评说,
既要肯定其结论合理的一面,也要指出认识上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
为保证学生能充分展开讨论,教师应以提示为主,不能过多地发表个人的主张,以免影响
学生的思维,但也要适当控制讨论的进程和发展方向,防止学生在某个环节上纠缠过多而
影响对其他问题的探求,确保讨论过程的高质量。
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达到认
识上的深化和扩展。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
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做到教书育人,成
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发言法
发言法就是在教师讲授课程之前留出一定的时间,让部分学生就某一指定的教学内容
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此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学生进行充分地准备,发言人员的范围、发言的主体内容和发言时间等必须在
前一次课程结束时确定。发言要给学生们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是体验性的,可以是
理解性的,也可以是探讨性的。然而,学生作中心发言,只是作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的一种手段,他们的这些发言不能替代教师的讲课。教师对学生发言要及时进行评价,其
中的精彩之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有失偏颇之处或错误的观点要予以澄清和指正。教师
通过在学生发言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讲解学生在理解上
有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思想上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