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1

合集下载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以及文章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纪念鲁迅先生以及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2. 文章结构:部分介绍鲁迅先生,主体部分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结尾部分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分析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认识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4.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教案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部分,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背景。

3. 主体部分: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教师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3. 文学作品分析: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4. 鉴赏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进步思想。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的相关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了解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的把握。

2. 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忘却,又为何要记念?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自主探究,解答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五、课后作业: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总结其内涵。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读后感、象征手法分析和个人感悟,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高中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高中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2)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树立为人民写作的意识。

(2)领悟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为民族进步奋斗的精神。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鲁迅先生生平等知识。

(2)如何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阐述本文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历史背景、人名、地名等。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鲁迅先生思想资源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3篇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3篇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精选3篇(一)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青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理解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入话题:让学生回顾并描述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或小说。

2.提问:你们对散文或小说的了解有哪些,你们对散文或小说有什么期望?第二步:文本分析1.介绍作者柳青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呈现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本,一起朗读。

3.让学生自由阅读作品,然后展开讨论。

4.引导讨论:作品中有哪些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命运又有什么特殊之处?5.引导讨论: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有哪些?哪些情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第三步:深入理解1.让学生分组,根据所给的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3.教师点评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第四步:扩展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柳青的其他作品,并进行分享。

2.学生可以选择一篇其他作者的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第五步:总结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散文或小说作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

2.鼓励学生写作,尝试以故事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高中高一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学生对《六月我们看海去》这篇诗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描绘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共3篇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共3篇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1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为了忘却的记念》是法国作家德尔福斯的作品,原名《尘埃落定》。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历史背景为蓝本,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居民在德国占领下的生活,以及若干人物的命运。

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命运的描述,反映了个人、家庭、国家命运的相互联系,探讨了爱、恨、信仰、人性等几个普遍议题。

本书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教材,不仅涵盖了历史、文化、人性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育者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文学鉴赏与分析中,对于人性、社会、状态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德尔福斯及其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创作背景、主题及情节。

(2)掌握小说的文学语言,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结构及主题。

(3)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个人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丰富,强化国家和民族意识。

(2)在小说中感受人性的复杂面向,培养情感共鸣和同理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启蒙。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掌握小说的情节构架、人物形象、思想主题。

(2)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剖析小说,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 难点(1)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文学语言,把握情节涵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深度。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1. 教学方法(1)导读法(2)课堂讲授法(3)分组讨论法(4)小组展示法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PPT放映等方式,介绍小说《为了忘却的记念》作者、创作背景、主题及情节,提前导入教学。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第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2。

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3。

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

探讨文章主旨。

2。

揣摩重点语句。

预习作业: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二、温故知新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

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理解作者鲁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鲁迅在本文中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爱和平。

三、教学重点1. 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四、教学难点1. 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意图。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3. 采用文学鉴赏法,学习鲁迅的文学手法,如讽刺、对比等。

4.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鲁迅的生活照片、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等。

2.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或视频,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活背景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鲁迅在本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对战争受难者的同情。

4. 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

5.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和平意识。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

2.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革命先烈的高贵品质。

3.分析曲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含蓄蕴藉的情感。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中的细小琐事,分析白莽、柔石两位青年的性格特征,感受革命烈士的崇高形象。

第一课时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番禺区大龙中学的许映宜老师,今天我们学习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课时内容。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在旧中国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是100年前的“00后”,他们不畏强权,不怕牺牲,把鲜血洒在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上。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性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穿越到那个苦难而动荡的年代,感受革命青年们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崇高形象。

二、“重温历史,知背景”问题导入:课文题目“为了忘却的记念”,显然,这里的“记念”是文章的写作内容,那“记念”谁呢?为何要“记念”?1.结合课文选段,讲述写作背景:(1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2段):“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34段):“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写作背景】遭到国民党秘密杀害的五位青年作家,被称为“左联五烈士”,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左联”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进步的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章节:一、引言二、课程目标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五、作业与评估一、引言1.1 导入话题:介绍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考。

1.2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记住一些事情,而又选择忘记其他事情?1.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理解和经历。

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概念和重要性。

2.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经历,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内容和背景。

3.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群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处理方式。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形成共识。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概念。

4.2 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引发思考。

4.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合作。

五、作业与评估5.1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5.2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六、课文深入学习6.1 重点难点解析: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6.2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6.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体验感。

七、联系现实生活7.1 生活案例分享:分享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7.2 个人经历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探讨如何处理“为了忘却的记念”。

7.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形成共识。

八、情感教育8.1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经历,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1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_1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要求:1、理清的思路,把握的主旨。

2、学习选材组材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学习革命青年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的内容,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体会一些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整体上把握的内容,提出问题。

(一)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词和部分词语。

仔细分析预习提示。

(二)预习检查:主要检查字词和词语的理解。

(三)阅读课文:要求: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大意。

2、找到的重点段。

3、找出作者写的主要内容。

4、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理解课文:、从课题切入,“为了忘却的记忆念”从短语的结构看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哪一种是符合作者用意的?2、这个问题可以从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中找到。

3、本文记念了哪几个人?这几个人同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本文重点是写哪几个人?记了白莽和柔石的哪些事?突出了他们的什么品格?4、理出的结构提纲。

5、是怎样把零散的材料组成一篇结构紧凑的的?(五)提出问题:附:(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在文中有何用意?本文似乎有很多话可有可无,鲁迅的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对吗?“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中“伤疤”何意?“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忘却”和“记念”同在题目中有什么作用?最后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多处用典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本文分五个部分是以什么断依据来划分的?“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中“奴隶”是指什么?82页中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与冯铿很隔膜?“人们者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文中有什么含义?中作者多次写道自己的书被没收落在“三道头”手里,是否作用有意安排,与中心有何联系?从作者的本意看其实他并非要将他们真的忘却,为什么在开头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又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为了忘却的记念》参赛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为了忘却的记念》参赛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为了忘却的记念》参赛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为了忘却的记念》参赛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为了忘却的记念》参赛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一、教材内容本教案针对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单元,共分四个部分:1、教学目标了解时代背景,理解主人公角色性格;掌握三类题材文本的阅读技巧,分析主题意义;提高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加强口头表达的能力。

2、教学重点阅读故事原著,掌握故事情节;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性,理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会运用翻译、解释法来理解作者想说的话;整合题材文本,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教学难点抓住不同类别的文本在不同方面上的特点及其读法;挖掘主题意义,探求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了解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的心灵变化,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关键信息;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入文章阅读;鼓励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学习和提高;借助图片、音响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同学们全面理解文本。

二、教案设计1、教师自我介绍在开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阐述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感悟。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简短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要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你对这篇作品有什么期待?2、导入引入问题:你认为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如何表现出来?3、展示图片通过展示图片来让同学们感受到作品中的景色和情景,如:图书馆、天空、老人、城市等。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不同观点来促进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5、总结教师结合小组讨论,对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详细总结。

6、作业布置让学生阅读一篇相关的英文新闻报道,鼓励他们进行翻译和解释。

1、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和音响等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本;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思考,共同探求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3、通过学术刊物、学术报告等形式来借鉴教学经验和资源。

《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学习目标】深切体会烈士牺牲的哀痛;坚定继承革命志士斗争的精神;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学习重难点】理解“记念”的内涵;理解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特点;学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间接表达含蓄蕴藉的情感;体会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感受他化悲痛为力量的斗争决心。

【具体过程】导入:没有什么悼念,比回忆更加真切;没有什么挽歌,比文字更加永恒;没有什么战斗,比呐喊、反思、继承更加充满力量。

面对“左联”五位作家惨遭反动派杀害的残酷事实,是责任与担当,是正义与仁爱,让鲁迅先生不顾白色恐怖的阴霾,一边将“五烈士”的功绩铭刻,一边将武器插入敌人的心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1959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中,许广平曾特别提及《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并且说:“读到他的哀悼文字,真是一字一泪,用血和泪写出心坎里的哀痛,人间至情的文字。

”那今天就让从标题中找到核心词“记念”,从“记念”谈开去,再谈到“记念”上来。

学习任务探究(一)——何为“记念”?1、参考相关资料,探究“记念”的内涵。

(1)课本注释:记念,现在写作“纪念”。

(2)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最后一段“纪念我们的战死者”。

(3)鲁迅先生自己的文章中本来就存在着“记念”与“纪念”词语并用的现象。

(4)鲁迅先生曾将“大彼得象”订正为“大彼得像”,但偏偏对“记念”一词仍保留旧版,没有改动。

(5)将两个“记”“纪”一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鲁迅先生所选用的“记”为言字旁,正所谓“言由心生”“心由情生”,足可见鲁迅先生的“记念”文,不同于可能更多地适用于在公开场合当众发表的“纪念文”,这是属于鲁迅先生个人的内心情感的记录。

因此,“记念”的文章一定会因为其中注入的深沉情感而真挚动人。

学习任务探究(二)——“记念”何者?2、参考背景,通读文章,发现“记念”何者?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质教学设计1(第2课时)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质教学设计1(第2课时)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2.学习课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作者贯串于全文字里行间的深邃思想与复杂感情。

2.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分析、体会柔石、白莽的性格和品格。

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赏析重点句子,准确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的作用。

3.鉴赏人物形象,学习五位青年作家为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4.比较鉴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领悟本文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和语言含蓄的风格。

3.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两个角度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异同。

重点难点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结合中心语境,明确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1.抽查学生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

2.导入新课:精读鲁迅的文字,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战斗的智慧,每一处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精彩,每一句都能听到一个强大灵魂的《呐喊》,他唤醒了多少《彷徨》的人,让他们毅然决然地迎着革命的《热风》,冲破旧社会这座吃人的《坟》。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脉络层次,了解了全文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本文在语言、写作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概括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为鉴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奠定基础。

)二、抓住重点,明确语言特点作者写此文时,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依然严重,因此作者不能直抒胸臆,只能用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感情,这就是本文在语言上的一个特点。

请你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来说说文章语言的特点。

讨论明确:1.第一部分:报刊对烈士遇难的态度——“不敢”“不愿”“不屑”“隐约其辞”2.三个典故:“方孝儒”——说明柔石性格的硬气和迂《说岳全传》——突出鲁迅先生反对“坐以待毙”,坚持战斗的精神向子期的《思旧赋》——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凶残(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抓住关键内容,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思考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经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甲午战争2.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掌握战争的主要过程,并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甲午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2.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第三章:辛亥革命3.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掌握革命的主要过程,并分析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辛亥革命background 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3.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第四章:抗日战争4.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掌握战争的主要过程,并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抗日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4.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第五章:解放战争5.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掌握战争的主要过程,并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解放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解放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5.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认识到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

2. 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汇报讨论成果。

4.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生跟随教师解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谈谈你对铭记历史的认识。

2. 选取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单元测试评估: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爱国情怀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为了忘却的记念》2. 相关背景资料: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2)引出本课的主题《为了忘却的记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情感态度。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表达技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关于爱国情怀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2.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或者鲁迅故居,了解鲁迅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文学特色。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悲剧的深刻反思,培养爱国情怀。

(2)认识和平时期的战争记忆的重要性,珍惜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文学特色。

3. 理解作者对民族悲剧的深刻反思。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文学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民族悲剧的深刻反思。

5. 实践拓展:(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战争记忆的看法。

(2)学生就如何珍惜美好生活展开讨论。

6. 总结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战争记忆的短文。

3. 深入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提高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4. 思考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教学要求:1、理清的思路,把握的主旨。

学习选材组材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学习革命青年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的内容,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体会一些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上把握的内容,提出问题。

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词和部分词语。

仔细分析预习提示。

预习检查:主要检查字词和词语的理解。

阅读课文:
要求: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大意。

找到的重点段。

找出作者写的主要内容。

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指导理解课文:
从课题切入,“为了忘却的记忆念”从短语的结构看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哪一种是符合作者用意的?
这个问题可以从的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中找到。

本文记念了哪几个人?这几个人同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本文重点是写哪几个人?记了白莽和柔石的哪些事?突出了他们的什么品格?
理出的结构提纲。

是怎样把零散的材料组成一篇结构紧凑的的?
提出问题:
附: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在文中有何用意?
本文似乎有很多话可有可无,鲁迅的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对吗?
“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中“伤疤”何意?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忘却”和“记念”同在题目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多处用典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本文分五个部分是以什么断依据来划分的?
“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中“奴隶”是指什么?
2页中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与冯铿很隔膜?
“人们者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中作者多次写道自己的书被没收落在“三道头”手里,是否作用有意安排,与中心有何联系?
从作者的本意看其实他并非要将他们真的忘却,为什么在开头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又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写柔石怀疑“人心惟危”是否别有用意?
文中引彼得斐的四句诗,有什么用意?
“赵少雄”是谁?
作者对冯铿的看法是好还是坏?
“国民诗人”和“民众诗人”有何区别?
“夜正长,路也正长”有什么深意?
“前年……去年……今年……”的排比,有什么用意?
记下赵少雄的信,有什么意义?
作者总是说无写处,可为什么他的小诗和都发表了?
柔石在囚系中写的信的背面的内容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提到代白莽收信的妇士的怪名字?
文未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要写柔石的姓名?
“我疑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第三部分的作用?
文中“原来如此……”是什么意思?
6页“段‘就只剩下这一点’”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斩钉截铁的回答”指的是什么?
写柔石从迂到改变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他的身上中了十弹”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关于写柔石的母亲那一段,“母亲”是否具有双关义?
五位年青作家被害是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作者的诗中主什么写城头变幻大王旗?
第二段中“也创作,也翻译”“也”字可否用“又”字代替?
“可将东西望转交赵少雄”是一个病句。

文中提到一个高僧,据原文这个偈子句是“吾年三十九”按岁数看算不上高僧,顶多算一个得道貌岸然的僧人。

“旧道德”“新道德”分别指什么?
“年轻”与“年青”是不是一样?
“唯”和“惟”有什么区别?
“我知道这失明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这失明的母亲”是不是有双关义?1、指柔石的母亲。

2、指黑暗统治下的祖国母亲。

作业:课后练习四
板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摆脱战斗
与白莽交往
与柔石交往
柔石白莽被捕
五人遇难
抒发悲愤

教学要点: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学习部分
复述文中记叙白莽的有关内容。

“不敢”“不愿”“不屑”这三种态度说明了什么?
从记叙的部分看,体现了白莽的什么性格特点?
除了记叙外,作者还穿插了不少的议论,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
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关本部分的问题。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从文中找出记叙柔石的部分。

找出作者穿插的议论部分,分析其作用。

学习《基础知识》“夹叙夹议”。

作者为什么要记柔石的姓名?为什么要提到乡绅?
柔石的“迂”其实是体现怎样的性格特点?
如何理解柔石的“人心惟危”说?
“从新学起”学什么?
如何理解“疑心”?
“斩钉截铁的回答”回答的是什么?
0、“偷懒的主张”是什么主张?
1、冯铿是个怎样的人?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归纳夹叙夹议的特点。

作业:
从文中找出其他的议论的地方,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后两个部分,理解典故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课文的第四部分。

记下“赵少雄”的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天气愈冷……”一段的理解。

一是分层概括层意,二是“身上中了十弹”的记叙的意义,三是省略号在文中的作用。

诗句的理解,背诵。

利用鲁迅先生自己的修改进行语言教学,例如:“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等。

从文中找到与诗句相照应的地方。

“眷眷”与“拳拳”比较。

引用彼得斐的诗句的意义。

学习第五部分
朗读全部分。

排比句的意义。

“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含义。

几个典故的用意。

学生讨论。

高僧坐化。

方孝孺的迂。

《思旧赋》。

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五部分。

作业:
练习三、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