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必考知识点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知识要点

食品毒理学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总量。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SPF动物: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不携带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要求在屏障内系统生长,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动物。

SPF动物的种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净化动物;常见的SPF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和猴等。

2.危险性: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筹备委员会(1971年)的定义,危险性是指接触某一种污染物时,发生不良效应的预期频率。

危险性是个统计学概念,可表达为绝对危险性和相对危险性。

3.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4.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科学实验的动物。

5.RfD6.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7.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8.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或称阈剂量。

也称最低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LOAEL)。

9.危险性10.II相反应又称为结合反应,是外源化学物经过Ⅰ相反应代谢后产生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羰基和环氧基等极性基团,与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11.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

第0章1、食品毒理学的定义食品毒理学是大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食品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和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其安全限值,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

2、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如何理解毒理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Science 科学,是毒理学研究中观察和收集资料,即获得论据和事实。

Art 艺术,是指如何应用这些毒性资料(事实和数据),来预测对人群、动物和其他环境生物的潜在危害从而形成假说和外推,即从动物外推到人体,从人体外推到群体的过程。

第一章1、基本概念:毒物、毒性、毒作用、毒效应谱、选择毒性、靶器官、半数致死剂量、NOAEL 、阈剂量、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毒物一词的概念实际上很模糊,因为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条一般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微生物试验哺乳动物试验致突变 致癌 致畸器官水平 组织水平 细胞水平 亚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件的不同、剂量的不同,二者之间通常可以转化。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性作用:也称为毒效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

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毒效应,效应的范围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异常改变到明显的临床中毒表现,直至死亡。

毒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产生一系列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称之为毒效应谱。

不同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损害作用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选择毒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效应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LD50/LC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

NOAE也称为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level,MNEL)、未观察到有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level,NOEL),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目前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试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发生。

食品毒理学资料归纳

食品毒理学资料归纳

第一章什么是外源化学物?有那些种类?外源化学物:指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产生危害的一切物质。

种类: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农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日用化学品、药物、食品添加剂、各种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元素、生物毒素。

什么是食品毒理学?包括那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是?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 动物及其组织模型模拟试验(主要)a体内试验(整体动物)b体外试验(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2. 限定人体观察3. 群体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毒理学体内实验、毒理学体外实验)【课件】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化学成分、理化特性、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摄入途径;人体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过程(毒物在体内过程);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性性质及大小、毒理机制及安全限量、管理和预防措施。

【书上】a外源化学物b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c营养素的过量摄入与不足【课件中】食品被污染的主要途径和预防措施。

主要途径:a农药污染b工业三废污染c霉菌污染d兽药残留污染e运输污染f加工污染g事故性污染。

预防措施:a限制和禁止一些高残留农药和兽药在农产品及食品动物上使用,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b加强农畜产品收购检验,促进绿色食品生产c整治环境污染,减少食品污染环节d严格兽药及各种饲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宰前清除时间和应用限制等使用规范e加强责任心,杜绝食品在加工、包装、储运、运输等环节的人为污染。

第二章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物是指较小剂量就可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动态平衡,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化学物质。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通常采用mg/kg体重。

靶器官:脑是甲基汞的靶器官,肾脏是镉的靶器官。

剂量-反应曲线对称S形曲线S形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1.直线2.抛物线3.U型曲线表示毒性常用指标致死剂量LD100LD50LD01LD0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最大无作用剂量和LD50是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安全限值每日容许摄人量(ADI):指每个人终生每天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可测知的不良影响的剂量。

最高容许浓度(MAC)阈限量(TLV)参考剂量(RfD) :指一种日平均剂量和估计值。

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身暴露于该水平时,预期在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性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很低,在实际上是不可检出的。

第二章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机体对化学物质的处置可以简单地分成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四个过程,其中: 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运的主要方式 主动转运 简单扩散 生物转运 被动转运易化扩散滤过 胞吞 膜动转运 胞吐 第三章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 2.环境因素 3.机体因素 4.联合作用 毒物因素 化 学 结 构 理 化 特 性 不 纯 物 含 量 毒 物 的生物学活性 化学物的稳定性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有流行病学调查、限定人体试验、体内试验、体外试验。

动物实验整体动物实验(in vivo) 体外实验 (in vitro) 一般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 微生物试验 哺乳动物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突变 致癌 致畸 致突变 器官水平 组织水平 细胞水平 亚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食品毒理学试验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种。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1、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主要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2、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关键技术手段和技术支撑。

(1)、危害识别;(2)、危害特征描述;(3)、暴露评估;(4)、危险性特征描述。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4、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的相对能力。

5、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1)、毒物剂量;(2)、接触途径;(3)、接触期限;(4)、接触频率;(5)、吸收速率;(6)、毒物的化学结构和选择毒性。

6、选择毒性: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的现象。

受到损害作用的生物或器官成为靶生物或靶器官。

7、分子结构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1)、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卤原子多的化学分子毒性强;(2)、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含电负性基团的化学分子毒性强;(3)、光学异构体毒性的关系:左旋吗啡对机体有作用,右旋吗啡对机体无效。

8、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毒效应谱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9、急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

该值越大说明毒物引起急性致死中毒的的危险性越小。

10、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11、影响化学毒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胃肠道腔内pH ;(2)化学毒物的pKa ;(3)化学毒物的脂溶性;(4)胃肠道充盈程度;(5)胃肠道蠕动情况;(6)某些特殊生理状况。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得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得不良作用于可能得有益作用与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得安全限量与评定食品安全性得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得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得生物学作用得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得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得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得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得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得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得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得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得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得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得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得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得毒物得数量,它就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得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得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得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就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得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得试验方法与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得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得距离,它就是一种根据毒性与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得常用指标。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

食品毒理学复习要点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

毒物及其分类按毒物用途和分布范围分为:①工业化学品:如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体等;②食品添加剂:如食用色素、香精、防腐剂等;③日常化学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④农用化学品:如化肥、杀虫剂等;⑤医用化学品:如药物、消杀剂等;⑥环境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学物质等;⑦生物毒素:如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等;⑧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⑨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的剂量,才呈现毒性。

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影响毒性的因素:①剂量;②接触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③接触期限、接触速率和接触频率;接触期限①急性毒性试验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②亚急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③亚慢性毒性试验在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④慢性毒性试验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化学物质的毒作用又称为毒效应。

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作用的分类:①速发或迟发性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②迟发性毒作用: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食品毒理学必考知识点

食品毒理学必考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RH=化学物质 ROH=代谢物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念传统概念: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概念: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医学的基础上,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微生物评价、危险管理的科学。

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鉴定,评价)机制毒理学(毒性物质机理)管理毒理学机制毒理学资料的作用:1、证实与人类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2、证实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损害效应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质以及合理治疗中毒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了解第二节毒理学简史①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②启蒙时代毒理学③现代毒理学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其分类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分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①工业化学品②食品添加剂③日用化学品④农用化学品⑤环境污染物⑥医用化学品⑦生物毒素⑧军事毒物⑨放射性物质二、毒性及其分级毒性:RH→机体→损害能力两种物质在同等剂量下,对机体损害能力大,毒性大两种物质在同样指标下,剂量小对机体损害大,毒性大∴剂量决定毒性大小影响毒性大小的因素:①剂量②接触途径[口,呼吸道,皮肤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神经组织)]③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吸收系数=入血量/接触量接触期限:①急性②亚急性③慢性。

频率大于生物半衰期:毒性小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损害或者只是对机体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损害而对另一组织器官不产生损害,这样的毒性叫做选择毒性。

化学物质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1、物种的细胞差异2、不同物种或器官对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存在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的亲和力存在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三、毒作用及其分类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存在一定剂量或时间后产生不良作用(毒作用→RH→ROH)毒作用(毒效应或不良反应或有害效应)RH(ROH)特点:①表现出各种功能障碍②应激能力下降③维持机体的稳态能力下降④对环境中的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分类:①速发于迟发作用②局部与全身作用③可逆与不可逆作用④过敏性反应(变态反应)⑤特异体质反应⑥高敏感性与可耐受性1、速发于迟发作用:机体接受化学物质之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才表现出的毒性效应2、局部与全身作用:发生质经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各个组织的毒性作用,即在局部也在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发生物可恢复。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

食品毒理学(一)1、毒性:内剂量、外剂量、生物学标志物有哪些?分别的意义(1)接触剂量,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2)吸收剂量,内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3)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1)接触标记:可检查在细胞、组织或体液内某些致癌物的含量,用以衡量接触的水平。

这类标记测定结果只说明机体接触情况,不说明所接触物质对机体,特别是靶细胞是否已起作用。

(2)生物效应标记:反应致癌物对于靶子或相类似部位所造成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与肿瘤有关。

(3)敏感性标记:是一类衡量致癌物反应性个体差异的标记。

可用于检查出肿瘤高危个体。

以上三类生物标记在化学致癌研究中常用于三个方面:(1)病因学研究确立某种因素与某种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

(2)用于危险度评价使用生物有效剂量衡量PAH的危险度比其他接触参数更为直接。

比利用肿瘤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更为敏感,更有利于是危险度评价应用于预防。

(3)用于干预试验中临床流行病学观察。

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

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3、剂量-反应关系剂量-量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发生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在毒理学研究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4、LD50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5、首过效应首过效应: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Toxicants)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瘦肉精——乙类促效剂、克伦特罗毒物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援化学物。

外源化合物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

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

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一、天然物(一)植物性有害物质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

植物的有害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④致癌物,如苏铁素;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lectins)。

不少野菜还未经过系统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另外,野菜也受环境污染。

(二)动物性有害物质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①本身无毒的;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

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1)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

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如硝酸盐、汞、砷以及硒。

2)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3)生长中的农作物或收获后贮放的农产品受微生物侵袭,在适宜条件下可产生致病内毒素或外毒素。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笔记总结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笔记总结

食品毒理学第一章绪论一、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1.外源化学物来源2.外源化学物性质3.不良作用与有益作用和机制4.确定这些物质安全限量、评定食品安全性二、食品毒理学任务1.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质的来源、分布、形态及其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代谢规律2.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急性、慢性毒性和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3.研究外源化学物在食品中的安全限量,评定食品的安全性三、外源性化学物1.在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广泛存在2.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3.在一定条件下对机体可能产生毒性作用4.非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非机体内源产生5.参与体内代谢,具有生物活性四、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试验流行病学研究人体观察化学分析风险评估五、食品毒理学研究领域1.描述毒理学描述毒理学关注的是毒性鉴定,为研究化学物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以及毒作用机制提供信息。

2.机制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关注的是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毒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3.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 Toxicants)1.较小剂量进入机体2.干扰正常生理生化3.引起病理改变4.甚至危及生命二、毒物分类1.工业化学品各种原料、中间体、废弃物2.食品中毒物天然毒素、变质毒素、添加剂3.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重金属4.日用化学品烟、酒、化妆品、洗涤剂5.农用化学品杀虫剂、化肥、除草剂6.医用化学人药、兽药、造影剂、医用塑料7.生物毒素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细菌毒素8.军事毒素沙林、芥子气、放射性核素三、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狂急性疾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四、毒性、危险性、安全性毒性——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安全性——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伤效应的概率危险性——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毒效应——毒物对生物机体的有害作用五、毒作用及其类型毒作用(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指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食品毒理学 复习汇总

食品毒理学 复习汇总

毒理学复习提纲整理1.名词解释食品毒理学:是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外源化学物:存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衍生毒物: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或潜在的有毒物质。

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质改变的过程。

生物转运:毒物动力学中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即为外源化学物在体内量改变的过程。

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排泄:指外源化学物被排出机体外的过程。

分布: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毒物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代谢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Ⅰ相反应: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Ⅱ相反应: 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首过效应:外源化学物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毒效应谱:化学物质对机体引起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

血管活性胺:对动物血管系统有明显的影响的外源多胺。

(机体)防御功能:机体固有的抵抗内外致病因子侵害的功能。

自身免疫:对自身构成成分引起免疫反应的现象。

碱基类似物: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的一种化学物质。

食品毒理学重点知识点

食品毒理学重点知识点

毒理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毒性靶器官剂量质反应量反应剂量-反应曲线类型LD50及其生物学意义阈剂量急/慢性毒作用带的概念及意义毒理学实验常用的方法(特别是体内/外实验的特点)毒理学研究史上的知名人物毒理学研究的首要/最终目的毒理学研究观察的指标分类致死剂量分类及概念危险度/性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ADME生物膜的结构三种转运方式及特点脂水分配系数毒物的吸收方式排泄(特别是经肾脏排泄)肠肝循环首过效应第三章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定义I,II反应的分类及主要的酶(重点讲述的苯代谢)第四章毒性机制终毒物的概念及类型自由基及类型抗氧化系统胞内钙稳态的维持与紊乱第五章影响毒作用的因素影响因素的三方面:毒物构效关系的例子:毒物进入机体速度几种途径的比较毒物的联合作用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一般毒性作用的定义及分类急性毒性的定义及试验目的三种试验对动物选择的要求霍恩法实验设计的原则及优缺点毒物的蓄积作用及分类蓄积系数(K)定义\计算\评价生物半衰期第七章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配子的发生过程精子发生过程主要激素类型睾丸的功能及其中细胞类型雌雄生殖毒性致畸试验致畸指数第八章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突变及分类细胞周期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Ames试验的原理及过程代谢活化系统阳性/阴性对照组设立的意义第九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分类标准癌细胞的特征癌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短期试验第十章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免疫的定义免疫系统及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器官超敏反应及分类(I型超敏反应为重点)。

食品毒理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食品毒理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1.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动物实验可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实验两种方法3.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英文缩写:FDA4.FAO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缩写5.6.生物学标志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7.LOAEL是指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8.NOAEL指未观察到有毒害作用的剂量9.ZCH(慢性毒作用带)大,表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10.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11.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12.Zac(急性毒作用带)小,表明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大13.LD50 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的最重要参数14.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15.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是剂量16.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剂量17.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称质反应18.可以用某种测量数值来表示,通常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是量反应19.通过检测人体的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集体接触这些重金属的水平,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接触性生物学标志物20.机体中可检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这种生物学标志称为: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21.如谷丙转氨酶活力增高表示有肝脏损伤,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力增高,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22.毒理学当中的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23.根据接触化合物的毒性不同,毒性大小的顺序是:静脉注射>经呼吸道24.被动转运主要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水溶扩散、易化扩散25.一般情况下,外来化学物的吸收主要是经肠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行26.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过程(ADME)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27.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膜动转运28.体内主要的储存库: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组织29.排泄的主要途径:肾脏排泄、肝脏排泄30.毒物排泄的最主要途径是:肾脏31.能顺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32.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肝脏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毒作用持续时间33.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34.经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肺泡35.经皮肤吸收的主要部位:表皮36.水俣病是由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引起的,主要含重金属汞37.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38.生物模式细胞膜和细胞器的总称;生物膜在集体中主要起隔离功能、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屏障三个作用;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媒体介导,可饱和。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1. 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 2. 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

P5• 3. 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

P7•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 1. 毒力• 2. 剂量• 3. 毒作用• 4. 效应与反应• 5. 损害与非损害作用• 6. 剂量反应关系•7. S曲线三转换•8.LD50•9.LD0•10. NOEL•11. ADI•12. MRL•13. RfD•14. BMD•15. 休药期•16. 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的概念及意义•17. 反映毒性的最敏感指标是什么?为什么?•18. 造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常见因素•19. 安全性•20. 安全性评价•21. 危险度评估•22. 可接受危险度•23. 风险管理•第三章毒物的体内过程• 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的概念。

• 2.毒物及营养物质在体内运转方式的一般特点。

• 3.毒物在消化道内吸收的影响因素。

• 4.毒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

• 5.毒物经肾排泄的影响因素。

• 6.肝微粒体氧化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毒物在体内水解反应和结合反应的生理意义。

•8.毒物在体内发生结合反应的类型和条件。

•9.概述影响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因素。

•第四章毒物代谢动力学• 1. 何谓一室模型?何谓二室模型?• 2. 何谓中央室?何谓周边室?• 3. 何谓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的生理意义?• 4. 无吸收一室模型血药浓度经时过程的基本公式?•5. T1/2、AUC、V、K、CLB、Tp、Cp的计算公式。

• 6. 无吸收因素一级速率常数k和初始浓度C0的计算方法•7. 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8. 残数法求算毒物动力学参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9. 简述作图法确定房室模型。

•10. 简述C-t曲线契合度检验的方法。

•第五章化学物质的毒理机制• 1. 钙稳态失调与细胞损伤的关系。

• 2. 简述自由基的产生和自由基的特点。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考试复习资料1、外源化学物: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展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如食品添加剂、药物等。

2、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如激素(肾上腺激剩、神经递质(乙酞胆碱)和细胞代谢产物等。

3、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办法,讨论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平安限量和评定食品平安性的一门科学。

4、危急度: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终生接触某环境因素引起个体或群体产生有害效应的预期频率。

5、现代食品平安性的六大问题:①养分失控①微生物致病①自然毒素①环境污染物①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化学物①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6、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伤害作用或使机体浮现异样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7、毒性: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伤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普通性的伤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8、挑选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伤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伤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

9、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按照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10、靶器官:化学物质被汲取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就称为靶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纳的检测指标。

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9、量反应: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主要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性效应强度的变化。

10、质反应: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详细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总结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总结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

2.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

(1)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等;(2)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

它们通过污染食品或通过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中的迁移,造成在某些动植物产品中的富集,最终影响人体健康;(3)霉菌污染:霉菌对食品污染的危害,一是食品变质,二是产生毒素;(4)兽药残留污染:有些兽药在使用后不易排泄,残留量高,从而使产品达不到安全标准,有些则是养殖户违反规定而造成不合格残留;(5)运输污染:运输食品的火车不干净,或食品与一些有毒有害物品同车混合运输造成污染;(6)加工污染: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此外一些不良加工方式或不良包装材料也会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污染;(7)事故性污染:食品加工企业或餐馆由于管理不善,工作马虎,误用或超量使用一些化学物质造成中毒事故。

3.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

(1)限制和禁止一些高残留农药和兽药在食用作物及食品动物上的使用。

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

(2)加强农畜产品收购检验,促进绿色食品生产。

(3)整治工业污染,减少食品污染环节。

(4)严格兽药及各种饲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及使用规范,严格执行宰前清除时间和应用限制。

(5)加强责任心,杜绝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环节的人为污染。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力:也称毒性(toxicity )是指某种毒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

某种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毒(性)力也越大。

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剂量。

某物质引起动物机体中毒反应的剂量愈小,说明其毒性也就愈大,反之,相反。

2.剂量:指动物机体每公斤体重接触毒物的量。

即mg/kg.bw3.毒作用:是指毒物对动物有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损害作用4.效应与反应:① 效应(effect):指一定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RH=化学物质 ROH=代谢物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念传统概念: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概念: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医学的基础上,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微生物评价、危险管理的科学。

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鉴定,评价)机制毒理学(毒性物质机理)管理毒理学机制毒理学资料的作用:1、证实与人类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2、证实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损害效应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质以及合理治疗中毒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了解第二节毒理学简史①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②启蒙时代毒理学③现代毒理学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其分类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分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①工业化学品②食品添加剂③日用化学品④农用化学品⑤环境污染物⑥医用化学品⑦生物毒素⑧军事毒物⑨放射性物质二、毒性及其分级毒性:RH→机体→损害能力两种物质在同等剂量下,对机体损害能力大,毒性大两种物质在同样指标下,剂量小对机体损害大,毒性大∴剂量决定毒性大小影响毒性大小的因素:①剂量②接触途径[口,呼吸道,皮肤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神经组织)]③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吸收系数=入血量/接触量接触期限:①急性②亚急性③慢性。

频率大于生物半衰期:毒性小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损害或者只是对机体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损害而对另一组织器官不产生损害,这样的毒性叫做选择毒性。

化学物质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1、物种的细胞差异2、不同物种或器官对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存在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的亲和力存在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三、毒作用及其分类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靶器官)作用部位存在一定剂量或时间后产生不良作用(毒作用→RH→ROH)毒作用(毒效应或不良反应或有害效应)RH(ROH)特点:①表现出各种功能障碍②应激能力下降③维持机体的稳态能力下降④对环境中的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分类:①速发于迟发作用②局部与全身作用③可逆与不可逆作用④过敏性反应(变态反应)⑤特异体质反应⑥高敏感性与可耐受性1、速发于迟发作用:机体接受化学物质之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才表现出的毒性效应2、局部与全身作用:发生质经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各个组织的毒性作用,即在局部也在全身作用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发生物可恢复。

不可逆:RH取决于器官的再生能力(肝脏移植)4、特异体质反应:琥珀酸产生肌肉松弛剂:拟胆碱酯酶抑制剂5、高敏感性与过敏反应区别:①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②不需预先接触相同或相似化学物质③中毒表现与计量较少时,与该群体中的其他个体表现相同四、损害作用于非损害作用区别:1、损害作用所致的生物学效应:①损害作用所致的生物学效应改变时持久的,可逆或非可逆的②造成机体功能容量指标发生改变③维持机体稳态能力下降④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下降⑤对环境有害用尿素的敏感性增加⑥机体正常状态生长发育受影响,寿命短2、非损害作用所致的生物学效应①非损害作用所致的生物学效应变化时暂时的和可逆的②不造成机体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的改变(在代偿能力范围内)③不降低机体稳态能力和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④不降低机体功能容量等各项指标变化⑤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敏感性不增加五、毒效应谱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毒效应范围。

包括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改变到明显的变化甚至死亡,毒效应的强度变化范围叫做毒效应谱。

有图(水平不行画不出来,语言叙述):图为二维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中两个相关量的线性变化,纵坐标量为效应,横坐标量为剂量。

以上。

六、靶器官:1、化学物质被分解后,随着血液流动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发生作用部分只限在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不同的化学物质有不同的靶器官)2、同系物质靶器官相同3、不同物质引起相同毒性作用,但作用机制不同七、生物学标志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以及他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分为三种:①接触生物学标志②效应生物学标志③易感生物学标志1、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或他们与内源性物质反应所产生的测定值:a体内剂量标志b生物效应剂量标志体内剂量标志:反应机体中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反应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与某些组织或靶细胞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反应产物的含量。

2、效应生物学标志:分为三种a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反应RH与组织细胞作用后在分子水平上的改变b结构和功能改变效应生物学标志:反映化学物质造成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或者形态改变c疾病效应生物学标志:反映化学物质导致机体的出现的亚临床和临床状态的改变3、易感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第二节剂量、剂量与量反应关系、剂量与质反应关系一、剂量、外剂量、内剂量、靶剂量外剂量: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量或在试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的量内剂量:化学物质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量靶剂量:化学物质到达靶器官并与其作用的量二、量反应和质反应(效应与反应)量反应:化学物质所引起的集体生物学改变。

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用某种具体测量数值表示的反应。

质反应:没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不能用某种具体测量数值来表示,只能用有或者无,阳性或者阴性来表示的反应。

三、剂量与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百分比来表示。

剂量与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脊梁与某一机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可以用百分比来表示。

四、剂量——反应曲线:S型曲线,直线,抛物线,V型曲线1、S型曲线:分为对称与非对称对称S型曲线呈正态分布,非对称S型曲线:有限的组数,每组有限的动物数,呈偏态分布。

2、直线,略(画图比较费事)3、抛物线(把剂量变成对数,抛物线变成直线)4、V型曲线对人体有害元素或化合物:S型,直线,抛物线,但以S型曲线为主研究制定最高容许限量:在限量以下才可以研究对人体有益的必需元素或化合物:比较复杂,主要为V型曲线不仅要研究制定最高容许量,还要研究最低供应量。

tD50:引起一班动物死亡的剂量条件:A,B两种曲线,tD50相同,不能说明A,B两种物质毒性相同A,B斜率不同:在低剂量时,A的死亡率低A,B斜率相同:毒性相同第三节表示毒性常用的指标一、致死的剂量(必考)1、绝对致死剂量: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2、最小致死剂量: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死亡所需的剂量3、最大耐受剂量: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死亡的最高剂量4、半数致死剂量:化学物质引起一班动物死亡的剂量二、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必考)1、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a急性阈剂量。

B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化学物质与集体接触一次,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慢性阈剂量:化学物质长期反复多次与机体接触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2、最大无作用剂量: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少剂量。

NOAEL(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EL(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三、毒作用带:1、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小)/Limac Limac→急性2、慢性毒作用带:(zch)=timac(大)/Limach Limach→慢性若zac越小,则LD50(小)引起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小→说明毒性大,不存在慢性急性的分别。

化学物质只有毒性小,在体内产生蓄积作用才是研究慢性毒性作用的基础。

若zch越大,则timac(大) 急性毒作用大→毒性小→可研究慢性毒性作用,发生慢性毒性危险性大四、安全限值(卫生标准):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空气、水、土壤、食品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规定的限量值。

1、ADI即每日允许摄入量: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在此剂量下,终生每日摄取该化学物质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健康危害2、MAC即最高容许浓度:车间内工人工作地空气环境中谬种化学物质不可超越的浓度,在此浓度下,工人从事正常工作,不致引起急性或慢性的直接危害3、TLV即阈限值:绝大多数工人每天反复接触生产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不致引起有害作用的浓度。

4、RFD即参考剂量: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量的估计值,人体在终生接触该剂量化学物质情况下,预期一生中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有害效应的危害度可降至不可检测的程度第三章♫RH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

代谢为化学(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过程(生物转化)消除:化学物质的代谢与排泄的合称为消除。

生物转运:化学物质在机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生物转化: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RH 转运、转化(ADME)中毒:解毒过程中失效错误途径:死亡正确途径:恢复解毒♫RH 机体毒性因素 1.固有毒性,接触量2.化学物质或代谢物质在靶器官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研究ADME的过程的意义:①有助于阐明外源RH的毒作用机制②阐明RH处置的物种差异,可用于预测人类接触RH后的毒性作用。

③研究有助于阐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RH联合毒性作用机制。

④通过改变ADME的过程,可预防和治疗外源RH的毒性作用。

1、毒物学动力:研究机体对RH的作用和靶器官中化合物或基因代谢产物的量。

2、毒物效应动力学:研究靶器官内RH或其活性代谢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以及引起的局部或整体的毒性效应。

第一节生物膜和生物转运RH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膜动运输一、被动运输:包括:简单扩散、滤过扩散、易化扩散1、简单扩散(又叫脂溶扩散):化学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扩散条件:1.弄两侧有浓度差 2.RH 必为脂溶性 3.RH必为非电离状态扩散特点:1.不需要ATP 2.不需要载体 3.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影响2、滤过扩散:渗透压3、易化扩散(载体扩散):特点:1.需要载体 2.顺浓度梯度 3.不需要ATP二、主动转运:特点:1、需要载体参加2、可逆浓度转运3、需要能量4、载体对转运的外源RH有特异性选择5、转运有一定的极限,当RH达到一定浓度时,载体达到饱和状态。

6之间有竞争性抑制。

载体中介介导三、膜动转运:包括: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1、吞噬作用,又叫入胞或胞饮。

2、胞吐作用:又叫出胞作用。

第二节吸收吸收:外源化学物质以接触部位的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