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概论文学创作论(三):传达与创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学概论第14讲:
文学创作论(三):传达与创作方法
传达是主体借助一定媒介将某种意识内容表达出来的符号活动。传达是文学创作的最终环节,这一环节无论是对于(可能的)读者还是作者自己都是不可缺少的。传达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使本来只是以主观意识的形式存在的精神产品物化从而使精神产品得以长久乃至永久地保存;
二、使本来只是个体内在的主观精神外化从而使他人得以分享;三、使本来主观内在的精神对象化从而使主体得以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历史以及成果进行自我确证,并便于主体自我欣赏、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一、惯例文学的传达过程和机制
根据上述一般的传达概念,文学传达(文学创作中的传达部分)似乎可以很简便
地表述为:文学传达是主体借助语言媒介将某种意识内容传达出来的符号活动。然而,仔细思考惯例(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构成,我们却发现:在创作主体使用语言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识内容前,他想要表达的意识内容——意象(或意象体系)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符号,因为:意象是由作为感性意识的“(形)象”和作为非感性意识的“意”(思想、情感、愿望等)两个方面构成的,而这两个部分之间正是一种能指与所指关系即符号关系:
(惯例)文学作品的内容=意象=感性意识—非感性意识=一种(非语言)符号。
惯例文学作品中的感性成分,或者指向并传达着一定的非感性意识内容,或者指向自身(其实同时也指向一定的非感性意识)从而构成感性意识的自我传达。由此,无论在那种情况中,我们都看到:惯例文学作品的最终或直接的传达媒介其实是作品内容中的形象部分。当然,惯例文学作品中的形
象部分又是作者借助语言中的实词所指代的(人关于他所感知或想象的事物的)各种零部件化了的事物形象并借助语言中指代关系的虚词标明各种相关的零部件化了的事物形象间的关系从而组合而成的。由此,我们看到:惯例文学的传达实际上是一个由小符号构成大符号因而这个大符号中又包含着小符号的具有嵌套结构的复合性符号现象,即:
言→象→意
其中,言(这里的言实为语言单位所指代的零部件化了的事物形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象之间构成初级符号,象与意之间构成(正式的)高级符号。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惯例)文学传达过程概括为:(首先)以言立象,(而后)以象达意。
在关于(惯例)文学传达的上述表述中,我们将“以象达意”这一环节也算在了传达的范围内。但在讲解文学构思时,我们是将
意象的构造算在构思环节中的(意象的构思已经具有传达的性质)。由此,我们看到:惯例文学的传达也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之分,其中:狭义的(惯例)文学传达指“以言立象”这一环节,广义的(惯例)文学传达则包括“以言立象”和“以象达意”这两个环节。
考察作为文学内容的意象的存在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意象有空间性的——这种意象中的“象”所反映的是主体所感知或想象的事物在某一瞬间的空间存在状态,也有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这种意象中的“象”所反映的是主体所感知或想象的事物在某一时间段中的存在状态,是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发展变化的。从感知心理学角度看,流动的形象可看作是由一系列(以一定速度相继呈现出来的)静止的画面组合而成的,由此,即使是流动的形象也可分解成一系列的静止的空间性画面。可见:作为文学内容的意象最终都可以看作是空间性的。
与作为文学内容的意象的空间性存在方式不同的是:文学的传达媒介——语言则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语言构造物是由零部
件化的语言单位——词、词组等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作为时间性存在的语言构造物如何能传达出空间性的意象呢?经过仔细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人借助时间性的语言媒介来传达空间性的意象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主体必须在意识中对空间性的意象作出层层分析与分割即将整个意象零部件化:先是将整个意象分割为一些较大的部分(如将人的整体形象分割为头部、上身和下身),而后又将较大的部分分割为一些较小的部分(如将人的头部形象再分割为发、眉、眼、鼻、嘴等),直至每一个较小的部分都能与基本的语言单位所指代的事物形象相对应;在此基础上,主体还必须确定被零部件化了的意象的各个部分之间在借助语言媒介来传达时的先后时间顺序。在做完意象的分割及分割后的各意象单位的标号工作后,主体就可以将与基本的语言单位建立了指代与被指代关系的零部件化了的各个意象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装配起来了。为了便于大家较为直观地理解时间性的语言是怎样传达空间性的意象的,让我们结合具体作品
来展示一下(惯例)文学传达的具体过程。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词描绘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旅客在途经某个大约是江南水乡的地方时的所见所感。若是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那么,曲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完全可以用一幅画来表现(我们读完曲词后心中所产生的意象也正是这样一幅画)。但是,这样一幅意象画,用语言这种时间性媒介来表达,就需要作者先做一番对心中意象的分割和对分割后的零部件化了的意象单位的标号、排序工作,然后由作者给这些零部件化了的意象单位找到可以指代它们的相应的语言单位,再由作者按选定的顺序将这些语言单位和相应的意象单位重新组合起来了。在这首曲词中,我们看到:作者选定的语言单位和相应的意象单位的排序是: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 —→[(断肠)人]
再来看现代诗人艾青的《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在对这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分析中,我们用黑体字所标示的词表示诗中最小的意象单位,用下划线表示词组或短语所代表的比词所代表的更大一级的意象单位,用圆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