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四章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理解《老子》四章的基本内容。
2. 通过对《老子》四章的学习,体会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理解“有无相生”的哲学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思想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四章中的核心思想,如“有无相生”、“无为而治”等。
2. 分析老子辩证法思想在《老子》四章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辩证法思想中的“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治”等概念。
2. 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思想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子》会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二、课文讲解1. 讲解《老子》四章的原文,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析老子在四章中提出的“有无相生”的哲学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有”与“无”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无为而治”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老子辩证法思想在《老子》四章中的体现,如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等。
2. 分析老子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老子》四章的核心思想。
2. 强调老子辩证法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老子》四章的核心内容。
2. 提问:如何将老子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二、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老子思想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例如,在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方面,如何运用“有无相生”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运用老子思想的经验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思想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思想对现代人的指导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老子思想。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四章》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生平、作品及其思想观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概括各章主旨。
(重点)3、学习本文论证技巧、写作特色,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难点)4、批判地吸收道家哲学思想,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
(难点)[开场]“本真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复习”,欢迎来到包建新名师工作室。
今天我们复习的课题是《四章》。
[课文内容梳理]一、文学常识《老子》语言极简又缺少语境,相对儒家思想及其作品,阅读难度较大。
那么在展开课文内容的梳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老子其人、其书以及道家推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二)老子其书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行文冷静、深刻,极富辩证色彩,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其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
内容梳理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我们疏通文意,理解与掌握好文言基础知识和特殊句式等。
大学语文_老子四章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的基本情况,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文章的能力,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2. 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老子》动画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子的形象和思想。
2. 介绍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化常识1. 了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 了解老子思想:道家学派,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三)课文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指导,重点讲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四)思想内容分析1. 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
2. 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智慧。
(五)讨论与思考1. 讨论文章中的“有”与“无”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2. 分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总结与拓展1. 总结文章的主要思想,强调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2.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道家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思维深度、语言表达等。
五、教学反思1. 课前准备:充分了解《老子》四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 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6-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解读能力:通过细读《老子》四章,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文本结构和把握文本主旨的能力。
2. 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自己的见解。
3. 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老子》四章,使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审美情趣:感受《老子》语言的魅力,体会其含蓄、简练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学情分析
考虑到所授课的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对《老子》的思想和观点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语文学科方面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然而,学生在解读《老子》这类哲学性文本时,可能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有些紧张。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表达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口语训练的环节,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短的演讲或辩论。
八、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今天的课程我们学习了《老子》四章,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我们深入理解了《老子》的思想和观点。大家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展示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注意到,在导入新课时,我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对于《老子》的图片和视频反应也很积极。这说明我选择的教学资源是合适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基础知识讲解部分,我发现在讲解《老子》的基本概念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老子》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在导入新课后,先简要回顾一下《老子》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内容。
人教版选必上《老子》四章教案
人教版选必中《老子》四章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字面意思。
2、理解文句中包含的哲理,尤其注重体会“无”的妙用,理解道家“贵无尚柔”的思想。
3、能初步对照文中哲理促己反省,并联系实际指导行动,力求学以致用。
4、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老子冷静、简约的文风。
二、教学难点1、《老子》四章为春秋时期哲学著作,离现在有两千余年时间之遥,对于现在的高二学生而言,文句字面意义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难度。
2、穿越字面意义理解内在哲理的精妙之处,并且能用于指导实践,这又是难上之难。
三、教学方法逐字讲授法以疏通字义,朗诵法以体会其理,要特别注重启发讨论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书本哲理与生活实践的连接,在理解两千多年前的哲理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同时,能以此来提高自己生命的高度。
四、教学过程(一)引题前面的课时,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儒家的说理语重心长,正气浩然。
今天,我们来接触一下道家的思想,学习《老子》四章。
(二)介绍老子,掌握文学常识。
老子知识见注解。
道家实现了一个认识的飞跃,从“有”认识到“无”,认识到“无”的妙用。
贵无尚柔。
(三)怎么理解道家“无”的概念?有同学可能会说,“有”多好呀,有钱,有朋友,有成绩,有老师的表扬,而“无”意味着啥也没?是这样吗?例举说明。
例1.你现在听课状态好吗?有些同学觉得没精神。
为什么没精神呢?昨晚上没睡好。
为什么没睡好呢?因为昨晚上脑袋里有很多杂念,折腾来折腾去睡不着。
现在可明白?你没把脑袋放空,你脑袋里“有”,所以休息不好。
“空空如也”就是“无”,一觉天亮,此刻听我课精神抖擞。
你看,“无”有多好。
例2.我们现在是新高二,刚经历了选科分班。
如果在高一你碰上了你喜欢的老师,然后你认为,这就是老师唯一的标准,你看,你的脑袋就有了成见,这就是“有”,那这个有,就会影响到你进入新的阶段。
你只有放空,那新知识新模式新观念就哗啦啦进来了。
你看,无的妙用。
《老子》四章 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总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
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二、文学常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三、文本研习(一)预习检测1.字音积累毂gǔ埏埴shān zhí 牖yǒu矜jīn赘zhuì泮pàn 2.词语释意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和泥。
埏,揉和。
埴,黏土。
器:器皿。
牖:窗户。
企:踮起脚跟。
彰:表扬,表彰;明显,显著。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一、导入新课:《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
寥寥五千言,浓浓人生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学习目标:1.继续疏通文本,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2.理解老子观点,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探究其现实意义。
单元研习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情境任务:学习活动:策划校园“启悟”文化论坛,学习写作一篇发言稿。
发言主题: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要求:品先哲之言悟圣贤之道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学习方法:读其文解其意品其言悟其道三、研读文本。
下面让我们来“读其文”第三十三章老子这样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让我们来“解其意”『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注释]①强:qiǎng,勤勉。
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失:丧失。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不亡:不消亡,不朽。
死而不亡者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
【解说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达。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让我们来“品其言”【探究章旨】『学习任务』[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老子认为哪种人境界更高?为什么?(表格)[分析]“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
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
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老子》四章教案教学设计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道法自然”,这是古代先贤用智慧凝练成的人生真谛。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繁杂琐事扰乱了我们的身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的营养。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一起来感受心灵的洗涤。
二、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
2.作品简介—《老子》《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以“道德”为纲领,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于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第四章内容深邃,反映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和人生观的思考。
以下是一份针对《老子》第四章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章节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第四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并理解老子对于道的解释和人生观的思考。
3.探讨并思考老子的思想如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对老子的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提问:你们对于“道”这个词有什么理解?你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1.学生自主阅读《老子》第四章。
2.学生可以标注重要的观点和关键词,以便后续讨论使用。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引导小组讨论问题:在你看来,老子对于“道”的解释是什么?他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第四步:整体讨论(20分钟)1.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给全班。
2.整体讨论问题:在老子的思想中,你认为哪些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符合?为什么?第五步:思考拓展(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2.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分享自己对于人生意义和道的理解。
1.教师总结课堂讨论的重点观点和思考。
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你在本次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对老子的思想有何新的理解?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老子》第四章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于人生意义和道的思考。
同时,学生也会在探索中发现如何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必备知识1.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掌握《老子》的相关文学常识。
2. 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3. 背诵并默写《老子》四章中的重点语句。
(二)关键能力1. 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2.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科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水平。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老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逻辑关系。
3.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道家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老子》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美,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境界。
(四)核心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老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中蕴含的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谦逊、谨慎、宽容等品德,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懂得适可而止,不过分追求名利。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平和、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和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2. 把握老子的思想观点,如“有无相生"柔弱胜刚强”等。
(二)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如“无为而治"并非消极不作为。
2. 探讨老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老子的生平、思想背景以及文言知识,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老子》的语言韵律和思想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其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1 《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1 《老子》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新课导入】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
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于是各学派对当时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老子就是在这样种背景下总结出了自己的道家学说。
精华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作者介绍】《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通广博。
【题目解说】《四章》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层次结构】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6《老子》四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册《老子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了解老子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
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老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2.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
教学难点: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
2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提起道家,同学们可能会觉得道家思想是玄而又玄的学说,难于理解。
但其实,我们看看下面一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就明白道家的一些思想认识,至今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出自《老子》的成语上善若水祸福相倚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庄子》的成语越俎代庖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贻笑大方沉鱼落雁失之交臂邯郸学步庄周梦蝶.....这些凝练精辟的语言,如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所以,老子、庄子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和两位思想大师已经有认识上的相通与默契。
二、作家作品介绍老子其人、《老子》其书(自主预习《同步导练》第49-50页)三、探究文本第十一章[疏通词句]『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读准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i) 牖(yǒu)「学习任务」解释文中疑难词句。
①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
三十辐,是一个车轮上车条(辐条)的数目。
②毂③无④埏埴⑤户牖(参考教材注释)[探究章旨]「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一般的世俗常见有何不同?1.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看到眼前事物“实”和“有”的部分及其作用,而忽略事物另一面“空”和“无”所起的作用,只会利用事物“有”的部分,却不知道这“有”的功用正是“无”造就而成的。
老子之道四章教案设计
老子之道四章教案设计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2. 理解“道”的含义,掌握“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素养。
教学内容:1. 老子《道德经》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2. “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和哲学思想。
3. 与学生讨论“道”的概念和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老子《道德经》的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道家思想的兴趣。
2. 学习,讲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和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
3. 讨论,与学生讨论“道”的概念,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道”的理解和体会。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体现。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老师讲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道”的含义和应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道”在生活中的应用讨论。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考、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名可名,非常名。
教学目标:1. 理解“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和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名与实的思想。
3.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1. “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和思想。
2. 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名与实的相关内容。
3. 与学生讨论名与实的关系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相关名人名言,引发学生对名与实的思考。
2. 学习,讲解“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和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名与实的关系。
3. 讨论,与学生讨论名与实的关系及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名与实的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老师讲解“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其现实意义。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教学过程一、引疑设问明老子1.导入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
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2.作者介绍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
出生于楚国苦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题目解说《〈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2023最新-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
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精选6篇),欢迎借鉴。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识;2、[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老子的思想精髓: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道家之祖”。
其《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在教育领域,教授老子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生价值观。
本文将针对老子《道德经》中的四章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老子的思想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一、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1.1 教学目标- 了解老子对“道”的理解与内涵;- 理解道无法被言语所言尽的思想;- 能够分析道的特征,探讨如何理解非常道。
1.2 教学内容-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解读;- 关于道的概念和特点的讨论;- “非常道”的解释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 导入活动:通过短视频展示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自然万物与道的思考;- 学习活动:学生小组讨论“道”的概念和特点,并展示他们的理解;- 深化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以幻灯片形式呈现他们对“非常道”的解释和意义;- 总结活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1.4 教学评估- 小组讨论记录与展示;- 幻灯片呈现的准备与展示;- 学生的学习心得分享。
二、第二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1 教学目标- 理解老子对天地的解释与看法;- 分析“天地不仁”的思想内涵;- 探讨以万物为刍狗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 讲解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及其背景;- 探讨老子对天地的解释与看法;- 分析“天地不仁”和“以万物为刍狗”两个观点的关系。
2.3 教学活动- 导入活动:观看短视频,引发学生对天地的思考;- 学习活动:学生自读第二章的原文,并就其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深化活动:学生分组演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情景剧,并进行展示;- 总结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并展示他们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 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 情景剧的表演与展示;- 学生的总结展示。
三、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3.1 教学目标- 了解老子对贤者的看法;- 了解老子不尚贤的思想内涵;- 分析老子使民不争的策略。
6-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老子》四章的原文,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如“道”、“德”、“无”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老子》四章中的案例和比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5)鼓励学生将老子思想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6)要求学生在拓展学习过程中,注重对老子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7)鼓励学生将老子思想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8)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学习活动,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6.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并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7.情感态度:学生对《老子》四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感到敬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厚的热爱。
8.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能够主动查找资料,独立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4.情感态度: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老子》四章的过程中,对老子思想的情感态度并未得到充分的激发。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情感态度培养环节,如通过故事、案例等,引导学生思考老子思想对个人情感态度的影响和指导。
4.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作业,运用《老子》四章中的思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和体会。
教学资源:
《老子》四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老子》四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老子》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介绍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介绍《老子》《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介绍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介绍《老子》《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为現存最早的《老子》抄本。
《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涉及到兵法、天文、养生等方面,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
历代注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等。
近人马敘抡有《老子校注》、高亨有《老子注释》。
《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翻译课文】第1则(第11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译文】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原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原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原文】所以“有”利的存在,“无”才会发挥作用。
【老子的结论】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
“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这个只是一般的比较浅显的道理,解释起来比较容易,说多了只会是故弄玄虚。
三十根辐条连在一个轮毂上,当毂心凿空,可以插上车轴当作车轮用。
和泥制作器皿,当泥坯成形拥有一个器皿的储物空间,可以用作器皿来储物。
在房子的墙壁上开凿出一个窗户,有了这个透光透气的窗户,那么整个房子就可以让人来居住。
所以拥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是一种财富,把这个东西稍稍改造、挖空,使之产生一种灵动,能与外界的事物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就有了用处。
第2则(第24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译文】这里的“企”不是企业的者的意思,是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
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
跨者不行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原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
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
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
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原文】“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译文】如果从“道”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老子的结论】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一些反面的行为,这里让我想起了上一章的那就“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都是告诉世人要有道德,如果做最真的自己不失道德。
体道悟道守道得道。
下面请看立志故事。
【探究课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说欲速则不达;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人能修到这些德行已算不易,可是,这些对于道来说只能是赘行。
可见,道之大啊,包容一切也是说真正的道是自然而然不加任何修饰的。
第3则(第33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译文】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
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原文】“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译文】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
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原文】“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老子的结论】说到死而不亡,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都活在咱们心中。
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
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即使你不想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
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
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
第4则(第64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之时,就预先处理好。
乱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预防以免发生之时难以处理。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好比树的成长过程);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好比高楼搭建的过程);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原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逞强者必败,贪婪者比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
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所以圣人“不争”,圣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遗弃的(所以圣人不回去收藏平常人所认为的珍宝玩物,这也证明了老子老师所说的“不贵难得之货”)。
【老子的结论】圣人所学的是平常人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这样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好比人们误解老子认为其迷信,其实不然。
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
圣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奢求不妄为,绝圣弃智,不贵难得之货,致虚极,守静笃,无为,无欲,无我,谦虚,谦下,不争。
【探究课文】1、“当其无”似乎应该理解成,“只管做好,先不要考虑是否有用,做好了自然就会有用,只管把轮做好,自然有车之用;只管把门窗做好,自然就有室之用;……一副好车轮肯定有用武之地,一套好门窗自然有房间用到它。
所以只管做好,自然有用……明确: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
本章最后一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的地方。
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通行无碍,如天与地之间,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
有无相生,有就是实,无并不是没有,是虚无空无,一个空口袋里可以装东西。
一无所有才是真正拥有的开始。
无的状态是道,有有的优点,无有无的价值。
就像书法里的黑与白。
白即空白,指墨迹以外的纸上空间,也可称之为虚象。
黑,指落在纸上的黑迹,也可谓实象。
空白在书法作品艺术艺术中,也是审美对象,是整幅书作的“半壁江山”,没有空白,便无书法。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
”充实是美的先决条件,“神”则是最高境界之“虚”。
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相对的存在。
生命有时,有生就有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徒把这句话反过来读——“未知死,焉知生?”2、第2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