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第23课《马说》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
本课主要通过马的视角,讲述了马的生活和思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马的描述,引发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汇2.掌握对话中的交际策略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保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负责和担当意识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动物和保护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意义,掌握课文中的重难词汇和思想,并培养学生对生物、环保问题的认识。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章理解马的思想、感情等,以及与人类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们反思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并通过对环保问题的讨论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方法1.阅读方法:使用讲解和解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
2.讨论方法:通过讨论将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的知识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教学步骤1.导入了解学生对于马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问题。
2.讲解课文(1)通过讲解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
(2)讲解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马的思想和感情。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强化理解。
3.讨论与交流(1)以文章为引导,展开生态环保问题讨论。
(2)让学生分小组,通过展示、交流等方式,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3)对学生的表述和讨论进行点拨和评价,达成共识和思考。
4.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家完成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的小组活动,并做一次反思报告。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的讲解和讨论,能够引导学生对环保的重要性和责任认识,让学生理解到生态破坏的后果,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同时,提高学生的素养,让他们在思维、情感等方面有所提高。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对于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了马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从马的视角去感受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八年级语文马说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马说》。
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呼唤。
培养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说》的朗读和背诵,大家表现得非常棒。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韩愈是如何论述人才的。
(2)请大家回顾一下,《马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自主学习作者为什么用“马”来比喻人才?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课堂讨论(1)请各组代表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4.深入解读文章中提到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批判当时社会对待人才的态度的?你认为如何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2)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2)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重要性。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四、课后作业1.背诵《马说》。
2.写一篇关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浓厚。
2.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所提高,能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3.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不足之处:在讲解文章语言特色时,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通假字和一词多义。
2.借助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翻译课文,并能当堂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4.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理解作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认识识别人才的重要。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诵读品味、延伸扩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跨栏飞人刘翔已经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跨栏选手之前竟然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呢?那么又是谁发现了他的跨栏天赋并培养了他呢?这个人就是刘翔的恩师孙海平教练。
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教练这个伯乐,就不会有刘翔这匹千里马,也许他还在跳高领域默默无闻呢。
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论述两者之间关系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要点提示: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4) 本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点提示: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男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说》教案精选六篇
《马说》教案《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学案
《马说》学案一、学案目标1、熟练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意。
2、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托物寓意”写法3、培养学生敢质疑,会质疑精神。
二、学案导入。
以学生评点和教师讲故事的形式进入新课的学习。
1、你能评点一下自己班级内一两名同学的个性吗?2、老师讲故事……三、学习程序。
1、积累知识,丰富语文素养(1)、我们学过“说”这种古文体的课文吗?__________________(2)、“说”在古文章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__________________2、你会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吗?温馨小提示:要再多读几遍文章的前提下和同学合作完成。
(1)、祗辱..()之间..()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3)、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5)、不外见.( ) (6)、其真无马邪.( )?3、你能比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吗?朗读小建议:一篇文章要读出感情,需要注意:语句停顿适当,语速疾缓的适中,语调高低的讲究。
(本文是些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所以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朗读比拼方式:小组内比赛朗读后,选取朗读比较具有感情的学生,被选取的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段落与其他小组学生比拼。
看看那一个小组选出的学生读的准,读的感情丰富。
4、互动合作,解释本文重点词义,并区别一词多义现象。
动手能力大比拼:哪一个小组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下列词义准确的解释出来,就是本环节优胜小组。
(1)、虽○1虽有千里只能()○2故虽有名马()(2)、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1策之不以其道()○2执策而临之()(4)、以○1不以千里称也()○2策之不以其道()(5)、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无马邪()○3其真不知马也()(6)、之、○1虽有千里之能()○2执策而临之()(7)、或一食或尽粟一石()(8)、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9)、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0)、安安求其能千里也()(11)、见才没不外见()(12)、材食之不能尽其材()(13)、邪其真无马邪()5、赏析段落,与作者产生共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中的人才观,以及如何通过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这一观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才识别和培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和珍惜身边的“千里马”。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我会在课后及时关注这些学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马说》这篇文章。首先,通过导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我发现学生们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更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种方法让抽象的文言文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基本概念和人才观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入分析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我意识到,对于这些难点,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引导学生逐步消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能会增加一些辅助材料,如图表、动画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修辞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才识别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伯乐,尝试在小组内发掘“千里马”。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教案 (新版)
23《马说》【教学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比一比:你能找到多少个关于马的成语。
走马上任,走马看花,蛛丝马迹,指鹿为马,招兵买马,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天马行空,驷马难追,人仰马翻,兵强马壮,青梅竹马,千军万马,汗马功劳,伯乐相马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及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倡导者、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
“唐宋八大家”之首。
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写作背景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3)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奇巧而言辨,跟杂文相近。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意(一)挑战第一关1.读通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看谁一马当先。
2. 听读课文听节奏,悟语速。
(在课本上作出标注字音与停顿)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3. 正音正句。
4.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1)速读(不读错音、破句)(2)配乐朗读(个人或小组)A 音准通畅、声音洪亮,B 语速、停顿恰当,C 有感情地朗读(轻重缓急)。
(二)挑战第二关读懂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
(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马说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说”的相关知识。
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确、灵活地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爱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能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进一步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难点: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人才的产生、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适合发展的氛围。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二)学生准备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标出重读的字词。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
“说说千里马”、“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3、简介韩愈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等仕途。
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
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
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
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案设计•相关推荐《马说》教案设计(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体会作者借物喻理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略文章的文学价值。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领悟作者借物喻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寓言故事,如《孟子·告子下·六畜》,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寓言故事的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马说》这篇课文,介绍作者韩愈及其作品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生僻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3.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物喻理的?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a.作者为什么选择马作为喻体?b.文章中提到的“千里马”和“伯乐”分别象征什么?c.你认为文章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有何现实意义?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如骈散结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文学价值,如哲理深刻、寓意丰富等。
3.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并解释其含义。
五、课后作业2.深入理解课文,为课文设计一篇课后题。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马说》这篇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时,教师还注重挖掘文章的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文章中心论点——通过对话引导: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1:我觉得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人教版(部编版)第23课《马说》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马说》中的人才观。这篇文章通过马喻人才,阐述了人才需要被发现、培养和重视的观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例子。这个案例展示了在古代社会,人才如何通过识才者的发掘而得到重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修辞手法和文言文阅读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背景,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教学难点
-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隐喻、借代等,对于学生来说较难识别和理解。
-古代文化背景知识,如人才选拔制度、马的文化象征等,学生可能缺乏相关了解。
-情感态度的把握,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护。
举例解释: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中的人才观,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才发现和培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才、珍惜人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பைடு நூலகம்反思
今天在教授《马说》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体会到作者的人才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作为引导者,努力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但从学生的分享来看,有些小组讨论还不够深入,观点较为片面。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次活动中增加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最后,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升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马说,教案5篇
马说,教案5篇通过小组讨论,教案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教案中应包含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和改进措施的记录,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马说,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篇1一、本节课的目标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去准备。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主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预习时给学生泛读了课文,并将主题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为落实这一目标,在预习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古文中学到的实例,并总结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分析本文中这些虚词的用法。
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印证自己的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预习中完成。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将他们的意义及作用归类。
为突破难点,我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时,回顾了常用虚词其,而,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将本文中的虚词归类。
三、教学方法因为文言文篇幅较短,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自然很重要,但它毕竟与现代文有区别,更何况学生的程度不一、所以在自主探讨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四、教学流程1、导课:因为韩愈仕途坎坷与本文的主题有关,因此也简介了,不过因为有提前预习,所以将作者简介,说文体的简介及马文化收集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只作必要补充。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只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教师在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质疑基础上,重点是检查补充本文虽故等实词及其之而等的意义及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五、主题探讨视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可进行,若时间不允许则留作预习作业。
六、作业布置既有对本节课巩固的课堂作业,也有下一课时内容的预习作业。
马说,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内容:《马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悉并掌握《马说》这篇课文。
2. 了解并理解马的习性和特点。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要点。
2.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点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听说结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图片、黑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导入图片或上一课的复习。
2.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马的了解和感觉。
Step 2:预读1. 分析标题,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2. 询问学生们对马这种动物有哪些认识。
3. 预测马说的内容。
Step 3:阅读1. 完成第一遍朗读课文。
2. 细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和重点句。
3. 师生一起解读难句和生词。
4. 听录音,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5. 分组合作,学生自读课文。
Step 4:讨论1. 小组内讨论马的习性和特点,列出观点。
2. 分组合作,每组报告自己的观点。
3. 整合集思广益,讨论马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
Step 5:思考1. 提问学生们对马的感受和想法。
2. 引导学生找到马给人类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3.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像马一样坚韧不拔。
Step 6:拓展阅读1. 扩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阅读与马有关的其他文章。
2. 学生自由阅读,并就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Step 7: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完成读后感的写作。
3. 搜集关于马的图片和资料。
4. 预习下一课《等风来》。
Step 8:课堂总结1. 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简单总结。
2.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3. 确认并鼓励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从马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世界,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和爱护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马说优秀教案参考5篇
马说优秀教案参考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活动总结、个人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activity summaries, personal summaries, insigh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马说优秀教案参考5篇教案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和参考,有助于提高课堂管理的效果,通过教案的准备,教师可以更好地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媒体,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马说优秀教案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马说教案(最新7篇)
马说教案(最新7篇)《马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
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
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
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pián槽cáo枥lì才美不外见xiàn邪yé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第23课马说(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由于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可能在理解文章内容上遇到困难。教师需通过逐句讲解、词义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攻克这一难点。
-词语多义性:文中一些词语具有多个含义,如“槽枥”既可以指马槽,也可以比喻局限的环境。教师需通过实例解释,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学习重要句子和词语:挑选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和词语,如“马之千里者”、“骈死于槽枥之间”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分析文言文句式: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倒装句、对仗句等特殊句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4.体会作者情感: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感受作者对马的喜爱和尊重,进一步体会作者对人才的关爱。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才被忽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文中马的命运,体会才能被埋没的感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23课马说(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3课马说(教案)
《马说》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文章主旨的学习,对文中重要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文言文句式的分析。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对《马说》的阅读,使学生了解韩愈以马喻人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对人才的关注和尊重。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马说》的主旨。这是一篇以马喻人的文章,通过马的命运来阐述人才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7.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困惑感悟
二. 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探究活动(一):预习课文1给加点字注音。 祗( ) 骈( ) 尽粟( ) 一石( ) 槽枥( )( )2.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
1.第一段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 也。 :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只是。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2.第二段 策之 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吃一顿。 :有时。 :通“饲”,喂。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犹,尚且。3. 第三段 策之 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 :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探究活动(三):分析课文
最新语文教案:第23课《马说》学案
一、情景导入 明确目标: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散文
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3.《马说》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4.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上相近。它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5.背景 见情景导入6.原文感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探究活动(二):疏 通 课 文
含义是什么?三.总结知识 拓展提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那些知识?2.达标检测: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披露。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3.中考试题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XX年嘉兴市、舟山市、丽水市、台州市)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b.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鞭打c.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d.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4.拓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作业质量:_____________检测评价: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