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交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讲解诗歌背景。

5.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写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夜晚。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

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诗歌解读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引导学生理解“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暗”和“满”字的妙处。

让学生思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

5、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笛声的悠扬和感染力。

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以声衬静,通过笛声的传来衬托出春夜洛城的宁静。

6、情感体会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7、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比较李白的其他思乡诗,如《静夜思》,分析它们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一《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2. 解析《春夜洛城闻笛》的题目和背景。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李白有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题目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通过解析诗歌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春风”、“洛城”、“闻笛”等。

2. 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用词、句式等。

2.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以诗歌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

教学活动:1. 让学生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组织学生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教学活动: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2.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第六章:诗歌背景与文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和唐代诗歌文化。

教学内容:1. 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文化元素。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

2024年《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背景分析、意象解读和情感体会。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诗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诗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体会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和体会古诗鉴赏的实践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出话题:通过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提问激趣:询问学生是否听过笛声,是否有过夜晚听笛的经历,感受如何。

2. 自主预习发放预习材料,要求学生提前了解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自主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初步感知诗的情感和意境。

3. 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4. 教师讲解示范背景介绍:详细讲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意象解读: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夜”、“洛城”、“笛声”等,揭示诗的情感内涵。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练习与巩固朗读练习: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意象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如写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作。

情感表达: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听笛声的经历和感受,与诗中情感进行对比。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现场完成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听到笛声时的感受和联想。

对学生的短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的背景分析、意象解读和情感体会,并撰写一篇鉴赏报告。

(完整版)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完整版)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课方案教材剖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有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李白在旅居东都洛阳的一个夜晚,展转反侧,听到笛子演奏《折杨柳》曲调,不由被它勾起对家乡的。

这首诗写的是闻笛,更抒发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想念。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课平台,经过“读、写、议”等卓有成效且灵巧多变的教课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适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味,拓展思想,进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敬学生的独到感悟,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

教课目的:1、自主阅读,借助说明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形,领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课要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形,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课难点:领会作者听到笛声所惹起的思乡之情。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时数: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学生朗诵《静夜思》2、请同学们想想,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3、学生沟通(李白)4、你熟习李白吗?(学生报告沟通,教师随机增补。

)(出示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有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和杜甫并称为“李杜” 。

年青时辞亲远游,想要入朝为官,几经崎岖,最后寄情诗酒山川。

)5、这首诗主假如写什么的?(学生沟通)(在这首诗中,引起诗人思乡感情的是空中那轮洁白的明月。

可是,对游子来说,能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想念的,又何止这月亮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感情的诗——《春夜洛城闻笛》,看看又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情。

)6、揭露课题,板书课题。

7、怀疑课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①“洛城”:东都洛阳,在今河南省。

② 这首诗写在春季的一个夜晚③ 李白听到了笛子声(2)你有什么问题?(谁在吹笛子?)(3)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节奏1、自由朗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自由朗诵,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沟通:指名读诗,并随机指导,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笛声的美妙。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重点讲解“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情感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6、赏析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即“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这种手法在其他诗歌中的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进行交流分享。

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春夜洛城闻笛》,写一首表达自己某种情感的小诗。

8、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朗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情感表达。
2.写作练习:根据诗句中的描写手法,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夏夜星空”,让学生运用所学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课堂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三)教学设想
1.导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堂讲解:运用多媒体展示洛城的图片,让学生对洛城有一定的认识。然后逐句讲解诗句,解析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朗读、齐读、小组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分享感悟。
2.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句的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洛城的图片,播放悠扬的笛声,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诗中的意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
4.描写手法讲解:分析诗句中的描写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但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抄写诗句:请学生将《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抄写三遍,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3.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生字词的准确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创作,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b.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文朗读:a. 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b.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强调生字词的准确发音。

3. 诗文解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境。

b. 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 生字词学习:a.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b. 学生跟读,并进行实际运用。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三、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季节。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以及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春夜洛城闻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情况。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创作。

六、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诗人、夜莺、月光、洛城),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诗文中的场景。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大诗人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伤感惜别的g折杨柳》曲调,勾起r李白无尽的乡思"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一卜诗中的浓浓乡思。

(板书文趣)【设计意图】以抒情的话语钊设诗中画面,引领学生走人诗的意境,为学生感受、理解诗意做好饱垫。

二、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笛子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课件出示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椰,何人/不起/故园情。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学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设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案中飒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飒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设计意图】通过反5.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石而深入理解油中的必乡之情⅛U甫垫。

三、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而。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日课件出示(1)怎样理解诗数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赛风满洛城”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生齐读后,小姐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响〉演设(1)诗人因闻笛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焦出李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铸声落之,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搂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笠旅忧怀。

(2)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如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

铸声暗起,似乎专门飞来触动轻旅者的禹愁别绪。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意境的分析与表现手法的研究。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收集其他关于李白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篇一《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吧!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c.你认为诗中的哪种修辞手法最为巧妙?为什么?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描绘,用文字描绘一幅春夜洛城的画面,注意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写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手法及情感表达。
b.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c.这首诗给你带来了哪些启发?
4.拓展研究: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诗人,了解其生平、创作背景及代表作品,制作一份PPT,下节课向同学们分享。
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意把握诗人的创作特点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5.课后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在学习《春夜洛城闻笛》一课中的收获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6.拓展延伸,提高素养:课后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教学策略:
a.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2.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修辞手法等,并能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3.深入挖掘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通过播放与《春夜洛城闻笛》意境相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春夜洛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版语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案设计:《春夜洛城闻笛》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全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o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o了解李白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诗歌风格。

2.技能培养:o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诗歌。

o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诗歌的描绘想象诗中的画面和情感。

o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流畅地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情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

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o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春夜洛城听到笛声后,勾起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营造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在音乐的陪伴下,你们通常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看看诗人在笛声的陪伴下,想到了什么。

”二、初步阅读与感知(约10分钟)•自主阅读:学生朗读《春夜洛城闻笛》全诗,要求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描述。

三、深入分析与理解(约30分钟)•重点字词与句式分析: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暗飞声”、“散入”、“满洛城”等,提问:“这些字词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如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对表现诗歌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性。

o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其他重点字词和句式,并尝试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a.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b. 简介诗人李白及其作品《春夜洛城闻笛》。

2. 自主学习(15分钟)a. 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大意。

b.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诗文解析(2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b. 学生讨论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 朗读和背诵(10分钟)a.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b.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b.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三、课后作业设计1. 抄写《春夜洛城闻笛》,并对其进行翻译。

2. 选择一首李白的诗进行鉴赏,分析其艺术特色。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收获,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设计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掌握一些常见的诗词术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懂得珍惜当下,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3. 诗词术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体会。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意境。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4.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节奏与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提出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诗词术语。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谈谈对诗文意境的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描绘的景象。

6. 应用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唐诗中的意境描写。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文主题的思考。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9.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10. 课程评价:(1)学生诗文背诵情况。

(2)课堂参与度及合作交流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联?
2. “谁家玉笛暗飞声”这句话中的“玉笛”和“暗飞声”分别象征了什么?
3.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诗的格律特点,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提高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现代汉语对古诗进行准确、生动的翻译,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朗诵、表演、绘画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对《春夜洛城闻笛》进行翻译,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拓展作业:鼓励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思乡的古典诗词,比较其与《春夜洛城闻笛》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创作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创作一首关于思乡的现代诗或一幅画作,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含蓄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问题引导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洛阳城灯火辉煌,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

突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这笛声勾起了一位游子的思乡之情,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他在这个春夜的所思所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2、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不禁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和纠正。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在春天夜晚听到笛声时的所思所感。

2.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难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3.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个宁静的春夜,月光如水洒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

一阵悠扬的笛声,随风飘来,婉转悠扬,如泣如诉。

这笛声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们带回到了古代的洛阳城。

在那里,诗人李白正伫立在窗前,聆听着这动人的旋律。

他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夜洛城闻笛》,感受诗人的心境和他笔下的诗意世界。

(二)走近李白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

李白生于公元 701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年轻时游历四方,结识了众多文人墨客。

中年时入仕长安,但仕途并不顺利,最终被赐金放还。

此后,他继续游历江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李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战争、饮酒作乐、思乡怀人等。

他的作品常常以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白的代表作品有《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写作背景与诗人李白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可能是在某个春天的夜晚,他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笛声,触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

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5.师范读,生练读。

[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

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

(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

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

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

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

“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三问,拓宽想象。

想象打开了,文章就有内容可写了]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

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

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那些人的感想?【出处:21教育名师】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

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

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生:有店铺、人家。

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

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

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

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师:“谁家玉笛——”生:暗飞声师:“散入春风——”生:满洛城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

《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四问。

解开前两句诗人描写曲子的用意,提出读与写的难点。

](1)理解“折柳”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

)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媜写的《夏之绝句》中的两句,体会“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以范例扶助学生,解难过关,选例典型,用的恰是其时]例句: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

(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

(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生1:笛声好象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生接读:故园情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

还有吗?[五问。

拓展学生读古诗的眼界,使学生深刻理解“爱故乡”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

[六问。

与前两句的泛写成对比,引导学生写深,写具体,全诗是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生1:折柳曲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

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

那是他母亲在汲水!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

读——生:(深情齐读古诗)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的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五、学生写作,教师指导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再次低声播放《折杨柳》、《望乡》)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六、展示佳作,小结学法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描绘景物的词语想象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