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形态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季扩筑罗城图
• • •
经济文化繁荣,“扬一益二”; 公元879年,高骈(西川节度使)筑“罗城”;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砖石建造城墙; 与此同时,将经过城南的郫江经人工改造绕过城北、城东后至合江亭与流江汇合;形成现今府河、 南河“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
前后蜀宫城和羊马城图
• • •
公元907至公元965年,58年的五代时期是极盛时期; 公元927年,后蜀孟知祥在罗城之外,“发民丁十二万修成都城”,增筑羊马城,城周达四十二公 里; 城墙上遍种芙蓉树,秋天花开如锦,称芙蓉城,为今日“蓉城”的来由。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变迁
关于成都
• • 成都是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集,三年成都”,故名成都。(成都下属大邑县 也是因此得名) 李冰治水 蜀锦名誉天下,“锦官城”“锦城” 城墙上遍钟芙蓉,“芙蓉城”“蓉城”
• • •
秦代创筑大城少城图
• •
成都城形方位不正,非方非圆,又因西有少城,故东西狭而南北长,大体为不规则之长方形。所谓 曲缩如龟(故又习称龟城),大约首尾由西南斜向东北,乃顺地势形态之自然趋势; 李冰于秦庄襄王时(公元前249-前247年)穿郫江、流江(即检江)于成都,双流城南。基本形成 了“二江并流”的城市形态。
•
影响成都城市空间形态最主要的三个要素: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功能的发
展、礼制制度的要求
1、主要片区采取北偏东30°的轴线进行规划,只是顺应地势而为;偏转的轴线与成都 市主导风向的暗合应是一种巧合;这种巧合或许正是成都自然地形地势与气候风水相依的 证明; 2、明代蜀王府体现了强烈的自上而下的意识;在清代满城的规划中,同样能看出; 3、发展至清代的重城格局,奠定了近代城市空间的雏形和现代城市空间的基础; 4、文殊院、青羊宫轴线同样北偏东30°而非正南北,古时的宗教信仰也结合具体的地 形地势和气候条件,而非单纯的制度规划;蜀王府正南北的中轴的定位,说明人对礼制制 度的信仰深度超越了对自然的信仰;人对自然的态度不如神对自然的态度。
文殊院主要 空间轴线
青羊宫主要 空间轴线 宽窄巷范围
民国27年(1948年)成都市区测绘图
文殊院主要空 间轴线
青羊宫主要空 间轴线
宽窄巷范围
当代成都市中心区地图
当代成都市区地图
•
•
两江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部分;水系对成都城 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性; 宽窄巷片区自满城规划及文殊院自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以来,格局保留至今, 是成都目前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两个;
文殊院主要空 间轴线
满城范围
பைடு நூலகம்
青羊宫主要空 间轴线
宽窄巷范围
宣统三年成都街道二十七区图
• •
• • •
公元1718年,城西修一道较为低薄的砖墙,一般称为“满城”; 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二条。(满城东西向胡同的 形态应是为了方便划分土地的规划,与唐里坊内园宅地分配情况类似,或是唐里坊内部曲经过规划 的一个证明) 较准确的一张地图,反映的内容也很丰富; 满城形态与北京城形态的关系; 满城规划与成都原有形态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反映在城市建设上,是自上而下规划的证据;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句
• • •
•
都江堰与成都
• 提到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江南地 区密集的水网上生长出许多有特色的 城市形态,如苏州,绍兴等;独特的 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 城市形态与文化; 自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后,岷江水系 灌溉成都平原,形成放射状的水网, 养育了平原上的人们,成就了“天府 之国”。
•
府河南河源流示意图
历代变迁
古蜀成都城址图
• • •
“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武担山一带; 蜀城没有采用正南北中轴线的要求,因地制宜、依势傍路地采用了一条约北偏东30°的轴线来定位 建城; 这条偏心的轴线在后来的秦大城、唐罗城中发展出方格路网结构,一直沿袭至明初,总共一千七百 多年不曾改变。
•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南科技、商贸、金融中心,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教中心
放射状的水网
•
两千多年来,成都城池的位置基本不变、扩而不迁,这种稳定性,在我国古城 中非常罕见。这说明支持成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古时四川盆地内发达的水陆交通网是成都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 成都平原自古就是我国西南地区环境最优越的所在; 任乃强:若以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比,则无亢旱之虞;与冲积之江浙平原比, 则无备湿之苦;与三熟之广东平原比,则无水潦之患;与肥沃之松辽平原相比 ,则无霜雪之灾; 这是对成都平原优越自然环境的准确描述。
汉代少城西南发展图
• • • • •
纺织业的发达,设置锦官;其办公处所日后被称为锦官城; 道路增多,运输工具增加,遂设“车官城”;四周之营垒小城,又为车官之比邻护卫; 南市:少城南部,本为商业区,其后发展至城外郫江之南,故城门曰市桥门,桥曰市桥。桥南为南 市,在少城西南; 锦官、车官,皆属大城少城之卫星;(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卫星城了吧) 城市功能的拓展,使得不同功能属性的区域各自为政,形成独特“二小城抱大城”的主城-卫星城 形态;能看出城市功能的拓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态产生的影响
清代大城与满城图
• •
按照正南北的方向描绘,没有按照实际的方向; 蜀时,成都平原无固定河床,易受水灾,雨水实 难宣泄,故沼泽极多。筑城取土,新出数泽。晚 唐时期,郫江改道,残余河身,变为池塘,随后 逐渐湮灭,消失或成若干小池塘。故清代成都地 图,东北及西北池塘尚多;西北池塘,后来逐渐 淤填,今已无存。
参考文献
• • • • • • • •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著.成都城坊古迹考[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12. 曾九利.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学院.2006. 马方进.近代成都城市空间转型研究(1840-1949)[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2009. 高敏.成都城市空间形态扩展时空演化过程及其规律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9. 陈岚 曾坚 周波.成都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态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建筑学报.2009.12:14-17. 陈岚 杨祥.成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规律分析[J].山西建筑.2009.08:5-8. 陈岚 杨祥.成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规律分析[J].山西建筑.2009.08:5-8. 唐成超 何磊 杨昌平. 成都古城墙变迁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2:63-34.72.
宋元罗城与子城图
•
宋时主要对城墙进行修筑,基本恢复至唐时的形态;
明代大城与蜀王城图
蜀王府复原图
• •
明初尽废汉唐旧城,筑大城;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于大城之中筑蜀王府,又环以萧墙,于是又成为内、中、外三重城垣。
• • •
1646张献忠屠城,只剩下一片荒无人烟和残 垣断壁;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年于明蜀王府内城 旧址建贡院,其四周建城墙; 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与大城之西,增 筑满城;于是成都大城内包有二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