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_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
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但因为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时, 结果不相同而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 形成鲜明的表象,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线奠定了基础。
教学要求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先通过用图形表示来初步认识线段,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部编)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解读
(部编)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解读简介本文档旨在对(部编)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和解读。
该教材是二年级学生研究数学的重要教材,通过深入剖析其内容和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好地研究。
教材概述(部编)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 数的认识和排序:通过认识和排序一些简单的数,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加法和减法:教授二位数和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术运算技巧。
3. 乘法和除法:介绍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基本操作,引导学生了解乘法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分数和几何: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和几何形体,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和抽象能力。
5. 数据统计:介绍简单的数据统计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数据,培养数据处理能力。
教材特点(部编)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渐进性:教材按照学生研究的难易程度设置了合理的顺序,并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研究数学知识。
2. 互动性:教材通过大量的例题、练和实际应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样性:教材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形式,如图片、图表、游戏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研究需求,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4. 具体性:教材注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教材价值(部编)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分析和解读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价值:1. 对教师而言,了解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有助于他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 对学生而言,通过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总结(部编)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是一本全面、系统的教材,内容丰富、渐进合理,具有很高的教学和学习价值。
教师和学生应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教材,充分利用其中的资源和特点,共同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传授和学习。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教版-数学-⼆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教材分析1.统⼀长度单位。
(1)例1。
教材从两个⽅⾯来帮助学⽣认识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先让学⽣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如⽤1⾓硬币作标准量,得出课本宽⼤约7个硬币那么长;⽤曲别针量,得出课本宽有5个曲别针长;⽤三⾓形量,量得课本宽有4个三⾓形学具那么长;⽤⽊块量,得出课本宽⼤约15个⽊块那么长(见下左图)。
由这些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然会想到:“为什么同⼀边量出的结果不⼀样呢?”②让学⽣⽤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由量,如⽤⼩⼑量铅笔盒的长,⽤曲别针量铅笔的长,⽤橡⽪量剪⼑的长,⽤“⼀”量桌⼦的长等等,通过⽐较所量结果,学⽣会发现有些物品的长度不同,但⽤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量的数据却可能相同。
如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的长是不⼀样长,但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有5把⼩⼑那么长,同样都是5,它们却不⼀样长(见下右图)。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学⽣⾃然会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相同的物品(如⽅⽊块)进⾏测量,去解决上⾯两个⽭盾冲突,由此体会统⼀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例1时,可以分两步进⾏。
第⼀步,⽤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长度。
可以让学⽣按教材介绍的⽅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4⼈⼀组,每⼈从四件物品(1⾓硬币、曲别针、三⾓形学具、⽅⽊块)中选取⼀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个接⼀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量完后,让学⽣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这时让学⽣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样呢?让学⽣看到,因为选⽤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然后再让全班选⽤同⼀物品进⾏测量的学⽣,展⽰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由此启发学⽣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测量。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本册实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同旧教材那样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例如,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
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
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
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
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
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
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
”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又如:第10题是一个利用两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第(2)题是一道有多种答案的题目,第(3)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的和最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___二年级上册总备指导思想:本教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数学素养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解读: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提供具体情景,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研究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研究。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并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初步掌握估算方法。
3.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学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辨认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6.进一步认识钟面,知道时、分、秒的含义和换算关系,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长度单位,初步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概念,并能够用厘米和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学生能够认识线段的概念,并能够用直尺、尺子等工具来量画线段。
3.学生能够初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口诀,提高数学实践和思维能力。
4.学生能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并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学生能够体会研究数学的乐趣,提高研究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研究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口诀,线段的认识和量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
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目标与定位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注重与一年级数学的衔接,在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本册教材的内容设计注重趣味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知识点分布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00以内的加减法、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和数学广角。
其中,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其他知识点如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等,旨在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内容深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广度方面,本册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广泛,包括数的认识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量的计量、乘法口诀和数学思维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本册教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策略方面,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五、练习与活动设计本册教材的练习与活动设计形式多样,旨在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其数学技能。
练习题目设计有层次性,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活动设计注重趣味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德育与思维培养本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和思维能力。
在知识点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是一种新教材,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和方法。
本教材特别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课本以及数学教师使用,其涉及范围包括数字、数值、几何、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及简单的逻辑思维及拓扑学,对于学生培养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数学上册》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之间知识点、难度分布相对平衡,大致如下:第一单元:认识数字,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第二单元:数的认识及计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第三单元:平面图形认识及几何问题的讨论。
第四单元:数的扩展及加、减法的补充。
第五单元:时间及量的比较,乘法的应用。
第六单元:量的认识及围绕“周长”、“面积”的讨论。
学完以上知识后,学生的数学基础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学习接下来的数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0~100之间的任意数字;(2)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2. 教学重难点(1)0~100之间任意数字的读法;(2)大小的比较及数值的符号表示。
3. 教学过程3.1 学习一~十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0~10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0~10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2 学习11~19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11~19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11~19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3 学习20~100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20,30,40,50,60,70,80,90,100让学生快速报出20,30,40等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最后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快速拼读出100以内任意数字。
3.4 比较大小及数值的符号表示老师通过比较数字大小的语言表述和数字符号表示,让学生理解比较数字的方法,运用“大于( > )”、“小于( < )”、“等于( = )”符号表示数字大小。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解决问题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中的“解决问题”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的应用、图形的认识、方向的辨别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图形的认识和方向的辨别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通动画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解决问题 = 观察 + 分析 + 归纳 + 策略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024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五篇)
2024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全册教学内容1、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包括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有余数的除法;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3、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4、直线和线段。
5、万以内的加法。
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万以内数的笔算。
二、教材分析1、表内乘法和除法(二)。
主要学习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有余数的除法,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
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是一切整数、小数、分数乘除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之一。
学会解答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有助于理解分数、百分数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同时可为寻求解答有关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的捷经创造条件。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主要学习计数单位百、千、万数位顺序表,万以内数的组成及读法和写法。
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四则运算就有了基础。
学习多位数的读写也就不会有困难。
算盘的认识,主要使学生了解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从而受到一次爱国主义。
3、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主要教学这些单位的具体大小,单位间的进率和化聚。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运用数和量的工具,去进一步认识周围事物,解决实际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4、直线和线段。
主要教学直线和线段的直观认识。
介绍直线和线段的特征。
指导学生量线段的长度和按指定的长度画线段。
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
5、万以内的加法。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万以内的笔算加法及连加的计算。
用调换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加法。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口算和笔算打下基础。
三、全册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位关系。
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能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程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课程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全册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版)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表内除法、总复习等。
这些内容涵盖了小学二年级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比较。
3.初步认识角,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4.掌握表内乘法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6.初步了解除法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7.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材结构与特点本册教材结构清晰,知识点安排合理,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
同时,教材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游戏,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价与反馈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肯定其优点和进步,指出其不足之处,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除了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多种课程资源来辅助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教学视频、教具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x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少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
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
故在新学期里,我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材分析】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教学预设〗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_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
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单位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含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
熟练正确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知线段、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编制以及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
全册共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6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3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表内乘法(一)13课时
表内除法(一)9课时
厘米和米4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1课时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14课时
观察物体2课时
期末复习4课时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