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知道支架在教学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3.熟悉支架式教学法的步骤;
4.能够利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案例;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利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案例
三、学习者分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了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利用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探究,
,接下来
。其中包括:
、对每一站的介绍(城市简介、气候特征、自
这样可以防止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遗漏内容,
在自己的旅行计划里用了多种多媒体的表现形式,
表达方式的。
随即进入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支架式教学法》。
(二)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它可以使建筑工人从地面一层层把大楼构建起来。同样我们在学习时,也可以借助一个支架把我们的知识从基础一点点的构建起来。新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就像一直生活在地面上的我们对楼顶上的风光一样陌生。但是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借助支架一点点的构建起新知识。支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支架,使同学们的发展不断达到新的水平,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方法。另外,支架的建立也不是随意的,它的设计需要在最近发展区才能发挥作用。
1.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
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目的是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来自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本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之一,也是认知建构主义一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不是只能被动地等待着环境刺激影响和塑造的生物体,而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环境的主动探究者,他们实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看来,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现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同化”(图式扩充)和“顺应”(图式改变)。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学习是在学生的内部动机
在探究与发现过程中,个体的自觉思维活
,这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
务。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三)支架在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我们上面看到的案例是支架式教学的一种形式——范例支架,支架在教学中还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2)问题支架
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这一点我们会在例子中体会到的。
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教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十年间是如何变化的?
又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全面/准确的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上海大华小学的陆老师“力的作用”的教学案例。
什么是力的概念?(视频资料,比赛)
如何界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用手提桶)
力的作用效果有怎样的表现形式?(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状态,形状)
力的相互作用如何体现?(打网球)
还有在新课程人教版中关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地理课堂案例,教师在讲解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相关概念后,通过问题引导探求其形成原因
太湖水面上长满藻类植物,它们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哪里?
如果将太湖搬到荒芜人烟的地区,富营养化现象还会不会出现?
能说明人类的活动与富营养物质形成之间的关系吗?
富营养化的原因是由氮磷等营养物引起的,它们来自哪里呢?
(3)建议支架
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如学生在了解运河杭州段的情况时,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去杭州内河管理所了解运河的建设情况,去杭州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运河的文化。在学生做杭州大运河的网站时,教师事先提供了一个向导评价,要求学生所做的网站包括运河的历史、运河的文化、运河的现状,表现形式上既要有图片,还要有方便的超链接等等。
还有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故乡》的一个案例:
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
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
释、分析、综合、评价等。
等等。
通过下面两个例子我们会对图表的作用理解得更深刻。
老师通过呈现一个留白的概念图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一步一步地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同学们还可以在不同的节点之间加入联结,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
大家可以看到,在该图中有一个正六边形被平分成六份:三个灰色的三角形和三个六色的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上分别放六个三角函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sinA、cosA、tgA、ctgA、secA、cscA,中心为1。其中的规则为:三个灰色的三角形的上边两个顶点的平方和等于下边一个顶点的平方;正六边形的对角线两顶点的乘积等于中间的1。通过这个图大家可以清楚地建构这六个三角函数之间的运算关系,还可以利用这个图或者相同的方法继续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5)工具支架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实施,而提供的认知、会话、协作、展示平台、共享平台等工具,如知识库、语义网络、专家系统、概念图、BBS、电子白板、新闻组、PPT等。大家在学习中也经常用ppt等工具来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家还可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在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进行的“了解自然界中的动物”的实验课中,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建构“动物”概念框架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