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5)二、文献综述 (6)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 研究趋势与不足 (9)三、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10)3.1 政策支持 (11)3.2 资源配置 (12)3.3 校企合作 (13)四、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4)4.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15)4.2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6)4.3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完善 (18)五、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19)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5.2 评价方法与数据收集 (21)5.3 结果分析及改进对策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主要成果总结 (25)6.2 创新点与不足 (25)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6)一、内容概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缺乏实践性、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实践平台等。
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部分将介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明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关键维度的定义和作用。
阐述该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能力素质培养理论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该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整合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维度,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探讨该模式在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该模式的构建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立德树人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首先,立德树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跳出了传统教育的套路,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从而达到创新创业的目的。
立德树人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强调个人品格的建立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在这个基础上,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无疑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市场导向,注重实践。
学校应当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接触企业的运营模式、市场营销、创新设计,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再次,学校应当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性培养。
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综合性的素质,跨学科的能力往往能够带来更多的思维碰撞,更好地刺激创造力和创新力。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交叉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中获取信息和思考,以此来促进他们对具体问题的综合思考和解决能力的提升。
在综合性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快、更好地适应团队合作氛围。
最后,政策支持和网络建设也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府应当针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此拓宽学生的创新创业道路,帮助学生成为有能力、有竞争力的人才。
网络建设方面,应当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建立一个更为便捷的资讯共享平台,以此促进大学之间的创新创业合作,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动力。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但是,单靠立德树人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注重实践、学科交叉、综合性培养,同时政策支持和网络建设也同样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的创新者,有文化的企业家”。
人才培养质量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9、为包含在ILOs中的各种概念建立起概念树 10、对拟发展的各种技能建立起流程图 11、陈述并阐明该课程的基本原理 12、将ILOs分解成大小适当的单元 13、确定ILOs中的重点 14、确定内容的程序排列 15、确定所要使用的教学方式 16、对如何评价该课程做出计划 (参见本校教师培训新闻学院教师教学大纲)
3、内容的程序和结构
纵向结构:连续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横向结构:统合原则
4、学习者
原有基础、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素质发展 创造性的培养:五个保障系统(知识、思维、 动力、实践、时间)
5、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6、教学资源
图书、设备、设施
7、评价
目标是否合理、目标是否达到、如何检验
8、课程的改进
如何根据反馈信息改进课程 (可参考上海交通大学讲座)
单门课程编制的16个环节或步骤
1、确定你的教育思想或打算 2、给该课程拟一个标题或名称 3、拟订一个所要讲授的内容的提纲 4、列出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简称ILOs) 5、将上述的ILOs进行分类,分为知识、技能、理
(例:学分制系统、教师工作量计算系统;
厦门大学的案例 )
这里,教学是核心,其他方面是为教学服 务的。它们的关系如下:
从拓的
管理和改革
从服务顺序看:
配套的管理和改革→教学管理→人才
培养(教学)
在教学管理中,科学化、规范化是我们 追求的目标。
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问题
5、设备与设施及后勤管理:教学设施设备管理、信息管 理、科研设施设备管理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政策保障与推动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政策保障与推动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是确保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关键。
为了保障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政策保障与推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政策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政策的制定和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确保创新人才培养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其次,政策还应该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优惠的创业政策、创新基金的支持等。
而且,政府还应该注重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二、政策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1. 加强高等教育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鼓励高校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以培养实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
2. 强化科研机构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激励科研机构是创新科技的重要推动者,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科研项目资金支持、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等方式,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创新研究。
同时,政府还应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3. 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
政府可以通过推动教育评估改革,减少应试教育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评估和监管,确保培养质量和效果。
三、政策保障与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1. 提供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应该多样化,政府可以鼓励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个领域共同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包括创新创业竞赛、实践项目、科研合作等,以满足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2. 建立高效的政策执行机制政策的实施需要高效的执行机制,政府可以设立相关的部门或机构,负责政策的执行、监督和评估工作,确保政策的有效推行。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一个机构来说,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第一步是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该与国家、企业或机构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同时也要符合社会的需求。
明确的培养目标可以帮助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确保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
二、招生与选拔的公平公正招生与选拔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招生与选拔机制,可以确保每个有潜力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招生与选拔的标准应该明确、透明,并且与培养目标相一致,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
三、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包括招聘、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教师。
同时,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术和教学环境,促进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四、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应该科学合理、与时俱进。
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制定符合学科发展和行业需求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方法的优化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教学、实验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学生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与反馈机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学生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机会。
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此外,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对于 推动我国交通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在国际上 的交通领域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研究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
当前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前交通运输工程教育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 ,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 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与产业界的联系
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培养应当与产业界紧密联系 ,然而现在很多高校在该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 生缺乏对行业发展的了解,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 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质量进行持续 改进。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本文通过对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该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环节与理论 教学脱节、实践内容单一、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等。同时,该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也存 在不足。
03
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型人才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与基本素质
具备扎实的交通运输工 程基础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交通工程、道路工程、轨道交 通工程、物流工程等领域的核心知识,为后 续的创新实践打下基础。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 力
通过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践,学生应具备解决 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设计和实施创 新性的解决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而创新的实现离不开有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许多高校和企业思考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和产业需求,通过不同的培养环节和培养方法,系统地培养一批具有领导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机制和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 培养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如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等。
2. 培养课程:制定符合培养目标需求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系统化、专业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推广创新教育等先进的培养方法。
4. 实践平台:搭建适应不同培养目标的实践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性课程。
5. 团队协作:打破学科、院系和地域等限制,培养跨学科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1.高校随着社会创新的需求,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比如,清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浙江大学2016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
2.企业企业也开始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培训计划外,一些企业也开始跟高校合作,共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如阿里巴巴的达摩院、腾讯的未来网络科技人才计划等。
3.政府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也开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
例如,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未来展望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更加个性化、定制化。
同时,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元化、深化。
政府将更多地出台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激励更多人才参与创新活动。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以及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和储备创新型人才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和培养人才潜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
其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
创新型人才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他们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最后,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1.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需要改革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实训,真正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能力培养,提倡学生参与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导师制度建设导师制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帮助他们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探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格局的逐渐改变,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被认为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趋势。
然而,要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并非易事。
这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如教育资源、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等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探讨进行分析。
一、教育资源的优化教育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机构、图书馆和研究中心等都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因此,教育资源的优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应该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当前,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专业设置过于单一,缺少切实有用的专业,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应该在专业设置上更好地对接实际需求,打造更加科学、实用的专业板块。
其次,各级图书馆和研究中心的建设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优化图书馆和研究中心的规划和布局,把优秀的学术资源聚集在一起,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全面和更专业的支持。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除了教育资源的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非常实用的意义上来说,这个机制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在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中的全方位的培养、支持机制。
1. 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打造开放、宽松、创新、多样的学习环境。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秉持“领悟”“发现”和“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在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型人才在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支持机制,例如人才发展规划、培训计划和创新成果转化等。
确立创新与实效相结合的企业文化,纵深推进创新创造,发挥现代科技的辅助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制度,支持人才的发展和实践创新。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培养人才已成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也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和高校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到企业、高校和政府等多个层面,需要密切配合和协调。
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内容要涵盖员工在企业的不同岗位中所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以及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等。
2.构建完整的培训机制企业应建立完整的培训机制,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等。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员工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变化。
3.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便对员工的潜力和能力进行识别和发掘。
评价体系应能够反映员工的实际表现和潜力,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支持。
4.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发掘机制企业应采用多种方式发掘优秀人才,如内部公开招聘、职业交流、引进海外人才等。
通过这些方式,扩大优秀人才的获得范围,提高人才获取的效率和质量。
5.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实习招聘等方式吸纳优秀毕业生,也可以为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平台。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开展校企共建、师资联合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互惠互利,促进人才的共同培养和发展。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企业领导层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领导层应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把人才培养融入企业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中,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2.培训内容应紧贴业务需求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同时关注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的结合,注重培训成果的评估和反馈,提高培训有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质量保障体系
一、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是要构建一个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以确保学生的教学质量,在教育办学的实践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教学过程,严格要求教学计划的执行,严格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求,包括课堂管理、教材选择、学习任务安排、教学流程等,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健全的目标考核机制
要建立健全的目标考核机制,完善相关的考核办法。
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估,确保学生能达到规定的要求,从而推动学生在学习中有更高的效率和效果。
对质量考核结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课程的改善。
三、建立双向互动机制
要建立双向互动机制,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平等交流、双向互动,促进学习氛围的真实性,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
双向交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形成学习的良好环境。
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达到指定目标者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或表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的重要工具,对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些思路和观点,以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具备科学性和综合性。
科学性是指评价体系应该基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切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评价体系应该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关注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和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发展水平。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培养目标的落地和实效性。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评价体系应该能够有效地评估学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
评价体系应该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紧密结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应用于实践。
第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具备公正性和公开性。
公正性是指评价体系应该对所有学生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价,不因学生的出身、性别、种族等因素而产生歧视和偏见。
评价体系应该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可比性。
同时,评价体系的结果应该对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透明,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此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对接。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评价体系应该能够评估学生是否具备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能力和素质。
评价体系应该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也应该鼓励高校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1、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育体系的现状我国的创新教育以1988年提出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育”的办学方针为开端,近几年提出的“素养教育”、“完全学分制”、“厚基础、宽口径”、“具备终身学习力量”“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等等则是创新教育的深化进展并进入详细实施阶段。
目前在高等教育多样化进展格局中,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教育在衡量高等教育进展的质量与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
从实际状况来看,创新教育思想也早已融人了各高校的办学理念中,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
很多高校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和实践,有的在改革传统人才培育模式上已初显成效。
2、我国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实现培育高素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必需建立起与培育创新型人才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育体系,在实践中发觉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基于以上对我国高校本科高素养创新人才培育体系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一般高校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人才培育的模式尚未形成近年来,很多高校对人才培育模式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究,高校人才培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随着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在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实际状况下,现行人才培育模式与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的冲突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中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并未形成普遍共识。
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的口径不宽,学术视野较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专业本位主义”和“学科本位主义”仍旧根深蒂固[1]。
人才培育中过于重视本学科专业的理论教育,缺乏足够的人文基础、交叉学科和社会学问的教育,学问主导型的教育模式仍旧占据着主要地位,忽视同学创新力量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部分老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自身缺乏创新意识,照旧是按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同学,灌输学问是老师的主要任务。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在当今社会发展变革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创新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于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而非简单追求学生的知识水平。
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制定相关的培养目标和指标体系,通过科学量化的指标来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确保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达到社会的需求。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然而,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
因此,高校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引入项目制学习、实践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如智能教学平台、在线教育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再次,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体系。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重要支撑。
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此外,高校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跟踪指导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求也日益凸显。
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构建创新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将从构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
1. 突破学科壁垒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培养,学科壁垒比较明显。
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需要突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新工科人才。
2.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
在培养体系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创新精神新工科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精神,能够不断地提出新的想法、解决问题并推动科技进步。
因此在培养体系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合作。
因此在培养体系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国际交流课程、组织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1. 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2.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导论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业精神。
3.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构建、评估、优化和实施等关键内容。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建立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文章还分析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了未来应该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监管和完善机制,以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全面发展。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将对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和科研实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重要性、构建、评估、优化、实施、意义、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其探索和建立对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
建立健全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制定严格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完善培养环境和条件、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等。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才能建立起科学、规范、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奠定基础。
本文将结合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探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构建方式、评估方法、优化措施以及实施路径,旨在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在于确保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一个完善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
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发现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避免浪费时间和资源。
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还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体系。
构建和实践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首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
高校作为知识产出和创新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以及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等。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科研和实践平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
其次,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运用等。
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设创新方法论的课程、组织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等。
此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文化的培养,营造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动力。
在实践方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和实验室研究中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和培养创新精神。
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
这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也需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创新不仅仅是在一个领域内进行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中进行综合思考和综合应用。
为此,高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努力营造“学生乐于参与,教师乐于指导”的科技创新氛围,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核心运行理念,确保实现学生“乐于创新,适应创新,学会创新”的目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水平稳步提高。
内容逐渐丰富,形式不断扩展,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
一、深刻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意义及紧迫性。
扎实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搭建高水平多层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是我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2013年以前,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学院及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高水平教师精力投入不够,学生创新训练不够系统,参与面狭窄,没有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及氛围。
针对这些问题,学院团委深刻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在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创新宣传、团队建设及调动教师积极性方面狠下功夫,调动学院及社会资源,形成全院师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二、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推进措施1.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础保障体系。
在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缺少相关制度保障。
为此,材料学院团委积极与学院沟通,制定了《材料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学生违反学风纪律处理方法》等制度,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材料学院学术班主任实施办法》、《教师接待日制度》,组织教师开展“团队开放日”、“教师接待日”活动,搭建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对专业产生兴趣;制定《材料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方法》相关制度,对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提高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和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期望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贡献力量。
本文首先对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国内外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政策支持、合作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优化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为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文献综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在我国,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更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校企协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国内外学者对于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国外,许多学者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例如,(国外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校企协同不仅可以提供更为实际的教学环境,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在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高校纷纷积极探索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并进行实践探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工科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新工科人才来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新工科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构建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一套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1. 教育方法的创新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创新教育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现在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育方法的创新成为了当务之急。
各高校可以通过引入跨学科知识、开设创新实验课程、推行实践教学等方式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人才。
2. 课程设置的优化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的课程设置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设置新颖的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还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专业实践环节的强化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强化专业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手段,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
各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产学研结合、实验室实践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1. 跨学科教育的推行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中,跨学科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以持续改进为导向的教学质量 监控
保障 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素。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分析,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 题采取改进措施, 因而具有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 功能, 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 效性和效率。 4.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督导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 及时将科研成 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收到了明显成效。学校坚持以高 水平的科研工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及 时地转化为教学和教材内容、实验教学设备和生 产力等途径, 为学生创造了尽早参与科学研究的 条件, 本科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 1 科研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王树国先生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 以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思考 为题分 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十要素 : 激励、引导、网 络、责任、空闲、能力、宽容、保障、开明、天真 [ 3 ] 。 王树国先生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十个要素的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从实际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创新 型人才培养过程, 指导我们建设以创新型人才培 养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 发挥科研资源在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的作用
科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资源。在大
第 1期
袁夫彩等: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
1 49
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教学资源管理环节中, 科 研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 之一。科研是大学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在促进国 际交流、校企合作办学、获取社会反馈信息, 构建 全社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网络 方面具 有重要作用。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坚持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充分发挥科研在提升 教学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是保证研究型大学教 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素渗透到培养过程中, 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 突出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和科学研究基本素质训练,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不断完善以激励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制
度, 通过教育的创新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创新; 要素; 质量; 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识码: A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最核心的任务。 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培养 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展开。构建以创新型人才培 养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应在分析创新型 人才培养过程基本要素的基础上, 突破传统教育 框架, 改革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特别是教学方法, 逐步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造有利于学生个 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 制度, 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系构建的研究
袁夫彩 1, 赵希文2
( 1. 河南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务处,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核心目标。建设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 应充分发挥科研资源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
制, 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 为学生科研和科技创新 活动搭建了平台。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逐步
加入导师的科研活动, 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 在 导师的指导下, 参与实际课题研究, 提高了创新意 识、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 6] 。
3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 管理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 激励 与 引导 要素 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目标中, 网络 要素更多地 要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中 实 现。而 关联 更密 切的 要 素, 包括 能 力 、责任 、 宽容 、 空闲 、 开明 、 天真 , 则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且主要是通过课程来 实现的。 3. 1 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与所 讲授内容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兴 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发方面, 教师将 科技前沿知识引入教学, 补充课程内容, 开设新的 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 教师将科研成果固化为 教材内容, 出版高水平的教材。 2. 3 科研充实实践教学项目
学校自 1986年起开展学生评教工作, 迄今已 有 20 多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手工填写评价调查 表, 发展到光电机读评教卡, 2002 年开发了网上 学生评教系统。学生网上评教提 高了评教的质 量, 学生参评比例提高到 90% 以上, 教师可以及 时查询评教结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 对于改进教 学方法发挥了重要 作用。在改革 评价手段的同 时, 学校不断改革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及时反映教 学新思想, 在体现备课是否充分、讲解是否清楚等 传统指标的基础上, 进一步关注是否能启发学生 的兴趣, 是否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是否有助于发展 学生的潜能, 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是否有 利于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导向 作用, 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4. 3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全方位开展院系教学工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 通过心理暗示作 用于学生。隐性课程所反映的大学隐性文化对于 培养学生的 开明 品质和 天真 个性具有重要 作用。学校以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 质教育基地 建设为契机,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 努力 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融 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文 化素质教育讲座学分, 要求每个院 ( 系 ) 每学期至 少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3次讲座。学校举办的 201 讲坛 、教 与学讲 坛 、院 士博导 讲座等 各类人 文、科技论坛, 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各界成功人 士来校讲学, 邀请杰出校友返校演讲, 形成了学校 崇尚科学、追求卓越、为国为民的文化主流, 对于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大有裨益。
训练 学校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和专 业实验中心为平台, 分 4 个层次进行创新实践训 练: 第一层次,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约占全部科研 训练环节的 80% , 为学生打 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
150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 6卷
层次, 通过自我设计的自主性实验, 培养科学研究 的方法; 第三层次, 组织科技创新活动, 让学生在 实践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激发创造激情; 第四 层次, 通过实行导师制, 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 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 直接参与学科前沿的研 究工作。在科技创新和早期科研活动中, 以具有 挑战性的任务强化学生的 责任 , 使学生在履行 责任的过程中提升创造力。 3. 4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督导专家与被督导教 师是一对矛 盾的统一 体, 怎样在统一的方面多做文章, 拉近督导专家与 被督导教师之间的距离, 是提高督导效果的关键 因素。教学督导的根本目的不是抓教师的问题, 而是帮助、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以 此为 出发点, 我们认真改进 了教学督导方法, 以
导 为主, 以人为本, 受到青年教师的普遍欢迎。 第一, 集中目标, 重点解决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 出问题, 如青年教师的授课质量问题。根据学生 评教结果, 将学生评教排名前 10% 的教师确定为
能力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创新 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结构的科学合理搭建 来实现的。在课程的设置中, 学校把学生创新精神 与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保持 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社会课程的融合, 保持显性课 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的协同, 保持理论课程、应 用课程、技术课程各有侧重, 保持知识习得、思维训 练、人格健全的协调,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管理模式上, 突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 念, 倡导 宽容 , 改变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 实行个 性化培养和柔性化管理, 为学生个性发展乃至张扬 留下空间。严格控制课时总量, 为激发学生创造热 情的课外活动留出 空闲 时间。 3. 2 改革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
第 6卷第 1期 2010年 3月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 fH enan Un iversity of T echno logy( Socia l Science)
V o.l 6, N o. 1 M ar. 2010
文章编号: 1673- 1751( 2010) 01- 0148- 04
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改革是实现能力培养与 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通过实行课程教学设 计制度, 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实行以 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 推行累 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考试制度。许多教师探索 了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大 作业等研究型教学方式, 开设了以小组教学、课题 研修、参与式、合作学习为特点的创新研修课程, 及 时将科研成果固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了课 堂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 3. 3 突出工 程实践 能力 培养 和科 学研 究基本
收稿日期: 2009- 09 - 18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 ( 2008593 ) ; 河 南工业大学基金项目 ( 2009BS003) 作者简介: 袁夫彩 ( 1964 - ), 男, 江苏 新沂市人, 博士后, 副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优化设计、物流工程等。
体系的目标是追求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 4] 。
1 确立教学质量目标
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教学质 量目标。学校的教学质量目标, 也就是人才培养 目标, 是学校价值的体现, 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目 标具有 激励 作用, 它可以 引导 学生形成正确 的价值 取向, 目标 是培养 创新型 人才的 前导要 素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