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概括其生平事迹和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珍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管仲的人物形象分析。
2. 《管仲列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
2. 对管仲贡献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管仲的生平事迹。
3. 运用比较阅读法,拓展学生视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引导学生关注《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引出本课《管仲列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对管仲的描述,概括其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挑选有关管仲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管仲的贡献。
5. 比较阅读(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其他历史人物传记进行阅读。
(2)下一节课分享阅读心得,进行对比分析。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评价。
(2)强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等。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管仲列传教学目标1、掌握游、遇、进、贾等常用文言实词和重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会对文言现象的整理,懂得怎样学习文言文。
学法指导:从扫除文字障碍着手,联系原文,补充必要的资料,突出重点,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
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
志同道合者可以成为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
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
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三、梳理文言知识,整体把握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1)尝与鲍叔贾()(2)与俗同好恶()(3)仓廪实()(4)匡救其恶()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2)鲍叔终善遇之()(3)鲍叔遂进管仲()(4)尝与鲍叔贾()(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6)将顺其美,匡救其恶()3、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3)以区区之齐在海滨(4)岂以为周道衰微4、补充注释。
《管仲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探讨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管仲形象,了解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3、探讨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探讨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分析法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流程:一、检查预习,掌握重点词语与句式(这一流程通过句子的翻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校正的过程中,提出重要的实虚词的用法及特殊的句式,同时让学生了解词语推断的方法和掌握翻译时的注意事项)翻译下面四个句子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以……为”这一固定搭配有两种译法:一种是“把……作为”,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另一种是“认为……是”。
根据语境,此处选择第二种。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翻译指点:注意句站句中两个“耻”的用法,前一个为形容词,“羞耻”;后一个则活用为“以……为羞耻”,是意动用法。
“召忽死之”中死的用法等同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中的“死”,解释为“为……而死”,是为动用法。
“吾幽囚受辱”是没有语言标志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却选择)被囚禁受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3、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注意其中“因”“信”的翻译。
“因”的用法有:① 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管仲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本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疏通文意,全面把握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3.观其事见其为人,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体会管仲可贵的为人品格。
【知识小网吧】(一)背景介绍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
管仲和鲍叔牙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中射杀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于是不慌不忙地走着。
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了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举国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齐桓公听从了他。
管仲在鲁国,听说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
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二)管仲其人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
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
所谓“尊王攘夷”旗号,即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此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管仲列传》教学,属于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管仲列传》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进而懂得“明断是非,见利思义”的道理,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观念、善于分析、自觉实践,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理解《管仲列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合作能力。
4.加强对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
二、教学内容:1.《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如何分析并理解《管仲列传》中的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课件、PPT等多媒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脉络和重点内容。
2.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促进学生思维开阔和组织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根据《管仲列传》和周围社会的实际案例运用,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用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的PPT,介绍《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讲授环节:以《管仲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环节:分别分组,让学生以“法律与制度,读世界,伦理与古今”为话题,组织小组轮流开展讨论,查找和总结彼此的思考方式和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分享。
4.案例教学环节:结合周围社会和同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解决与实践操作,探讨并演示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常见的内涵与实践。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估。
《管仲列传》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读其书想见其意--《管仲列传》课堂实录淮海高级中学杨奇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朋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人们总是渴望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
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可见知已难得啊。
所以历史上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才会世代为人们所称道;而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才会世代为人们所仰慕;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后世称为“管鲍之交”。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管仲列传》,走进二人世界。
(投影)二、自主学习本文篇幅短小,要求大家回家先预习的。
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出来。
(投影):与鲍叔牙游遂进管仲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尝与鲍叔贾多自与以我为不肖不羞小节富国强兵诸侯由是归齐岂管仲之谓乎?三、合作探究(一)研究3、4节1、理解了文字意思后,你知道管仲多少事迹?(投影:齐国霸主政治家)(1)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代政治家的风范,看看他取得那些辉煌政绩?他的政绩主要在课文哪几节?(朗读默读)(明确3、4节)(投影)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2)他为什么做到这些?(投影)与俗同好恶。
令顺民心(思想家经济学家)(试背诵)民本思想(关心民生):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君主称霸,都系于民。
因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和积累者,要使他们承担起富国强兵的责任,必须使他们先富起来;富民的根本要义是“顺民心”,满足民的根本性欲望,顺从民的意愿;只有顺从了民,民们才可能脚踏实地地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号令,遵守法律,拥戴君主,服从统治,服务国家。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管仲列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管仲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忠诚爱国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管仲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教师讲解法:针对难点问题,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管仲的品质。
3.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管仲为什么能成为齐国的贤相?他的贡献有哪些?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观点,培养合作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改进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朗读并翻译《管仲列传》。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3. 学生能够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认识他的优点和不足。
4. 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自主学习其他古文篇章。
七、教学资源:1. 古文翻译软件或工具。
2. 与《管仲列传》相关的历史资料。
3. 课堂讨论所需的白板或黑板。
4. 学生作业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管仲背景,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第二课时: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管仲列传》教学案例
《管仲列传》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管仲列传》这篇文章属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主题,旨在了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史记》是文言文中的典范之作,其中存在的文言现象和文言知识都值得大家认真学习。
通过对选文认真研读,一定可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篇幅比较短小,相对难度不大,教学应立足于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一些问题,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熏陶与艺术魅力,体会人物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
我所带班级大多数同学文言基础知识较为欠缺,文言文阅读能力也较差,对文言文阅读学习存在畏难情绪,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内容有意思的,字词容易点的,才能投入学习。
在学习上也较为被动,受情绪影响较大,专注力不足。
因此我尽可能将文言文的教学重心放低,落到“实”处,教学中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但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案例实录本课教学中,从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的故事切入,易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有利于对文意的理解,尤其是对齐桓公任人唯贤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展开交流,看看管仲的人格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互动教学强调创设情景,强调背景知识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情景。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文脉、层次,再进行合作研讨,于是较为准确、迅速地概括出了管仲的人格魅力特征。
师: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要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和友情呢?生1: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知己之交,友情深厚。
生2:管仲靠鲍叔牙的推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鲍叔牙是管仲生命中有重要影响的人,写传记当然要写这些。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师:知遇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哪位同学愿意以声传情,让大家能共同感受到那一份感激之情?一学生朗读。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传记》教课设计设计《管仲传记》教课设计江阴一中范丽花教课目的及重难点:1.掌握文言现象。
实词,活用,句式,翻译。
2.运用批评性思想解读管仲人物形象。
教课过程:一、导入批评性思想是理性、反省性的思想,其思想质量包含求真、公正、反省、理性、正确、清楚、建设以及详细、深刻、全面地思虑,还要勇敢地怀疑,当心的求证。
今日这堂课我们就用这类思想方式来解读《管仲传记》。
在解读以前要先正确地理解文义。
——翻开教案讲义和课本——.互相发问,抽测2’.学生怀疑.检测4.牢固文本,读一读,看能否全能够完好翻译全文。
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举手怀疑。
10分钟已经达成的同学能够先用忠实性阅读的方法,思虑:——二、理解文本——忠实性阅读“忠实”:忠实理解原意,站在作者的立场,从作者的视角去看问题,理解他的论证因素和结论。
——《批评性思想原理与方法》须注意的信息文本的看法和原由(文本细节)作者、信息根源、发布原地和立场(知人)1文本的背景信息(论世)1/8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传记》教课设计设计问题一:司马迁眼中的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从文本中找出依照。
贤良:第三段:“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翻译)(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聚集钱财,使国兴盛使兵力富强。
)第四段: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衡量。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此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此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此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自己的话表达)(治理政事,擅长转祸为福,把失败变成成功。
重视事情的缓急,谨慎地进行比较。
桓公其实是因为恼恨少姬,南下侵袭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时机,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包茅。
桓公其实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时机,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以后又想违反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成立了信义,所以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2012苏教版选修《管仲列传》word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管仲列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总结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
3、品味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本文的文言字词句。
2、质疑、讨论、评析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课文简析】管仲的政绩历来为人称道,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友情也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司马迁在文中更是饱含推崇和赞美之情。
学习本文,把握他的为政之道,体会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可贵友情,对于现代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友谊有所启迪。
【教学设想】本文篇幅较短,疑难字词较少,因此大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言”的部分,分组合作交流,立足于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一些问题,着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所蕴藏的人文内涵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准备】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梳理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一、导入新课: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
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默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研习第一段: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判断句2、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3、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占便宜4、不以(之)为言省略句,这些事5、管仲囚焉被动句6、鲍叔遂进管仲推荐7、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 教案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导引:1 学生演示:“()之交”2 揭示课题《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朗读默读)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讲解法)词类活用•6.贵轻重:以……为贵特殊句式•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掌握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生平事迹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管仲的一生。
2.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对齐国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管仲列传》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2.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生平事迹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以案例分析为主,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剖析管仲的生平事迹。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内容:1. 导学:介绍《史记》及《管仲列传》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了解管仲的一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管仲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对齐国的贡献。
4. 案例分析:深入剖析管仲的政治改革、军事才能及人际关系等。
5. 价值观引导:从管仲的生平事迹中汲取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管仲列传》中的重要内容,包括管仲的政治改革、军事才能、人际关系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管仲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对齐国的贡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总结本节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管仲的重要性和影响。
七、课堂练习:1. 根据《管仲列传》的内容,概括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谈谈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八、课后作业:1. 熟读《管仲列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管仲列传预习目标1、通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虚词的意思及特殊用法。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了解管仲其人其事。
预习感知一、认识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1、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
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
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境。
3、后人评价(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颍上()鲍叔牙()匡()仓廪()柯()齐桓公()袭击()少姬()给予()廉耻()好恶()窘境()2、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5)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6)贵轻重,慎权衡3、一词多义既言未既管仲既用见事不目见耳闻肴核既尽项伯即入见沛公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与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慈父见背蹇叔之子与师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军无见粮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知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君何以知燕王故论卑而易行其真不知马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之岂管仲之谓也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俗之所欲,因而予之绝宾客之知下令如流水之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辍耕之垄上4、词类活用(1)齐桓公以霸(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3)贵轻重,慎权衡(4)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5)桓公实北征山戎(6)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7)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虚词。
管仲列传教学实录-苏教版
《管仲列传》教学实录一、课堂导语课前,大家就文本的阅读,提出了一些疑惑。
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概括了一下,主要涉及到三个内容,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二、质疑问难.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呢?.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管仲不是公认的为节而死的人,如何看待他的选择?师:现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讨。
三、探究解惑.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呢?生: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知己之交,友谊深厚。
生:鲍叔牙的推荐改变了管仲的人生之路,写传记当然要写这些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影响的人。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互相补充。
)师:知遇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哪位同学愿意以声传情,让大家能感受到那一份感激之情?一学生诵读。
(配乐《高山流水》)一学生点评:总体语调太平。
“吾始困时”“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幽囚受辱”等处,自叙过去艰难困苦,心中不免痛苦感伤,语气要低沉,“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要有志在千里的慷慨。
“知我者鲍子也”,语调要上扬,“鲍子”要重读,表现自己对鲍叔牙推崇与赞美之情。
(学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一切,就请你再诵读一次。
.这是一曲友谊的赞歌,鲍叔牙如此看重管仲,那么管仲的才干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生:“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说明他发展经济,重视军事。
师:注意审题。
题目不是问管仲有哪些才干,而是怎样体现他的才干的。
(学生轻笑。
)生:用事实说话。
第三段,国富兵强的实绩,第四段,管仲三次纠正齐桓公失误的事实足以证明管仲的才干。
生: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凭借的就是管仲的谋略,这也是事实证明。
生:侧面烘托。
鲍叔牙的“知”侧面烘托了管仲的才干。
孔子褒多于贬的肯定以及司马迁的高度赞扬也都侧面证明了管仲是有才干的。
.正是有了管仲的才干,才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
但是管仲不是殉节而死的人,该如何看待他的选择?生:我们小组赞成管仲的选择。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时设计活页纸总课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总课时6课时课题《管仲列传》主备人韩守明课型讲读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4、珍惜同学情谊,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教学重点1、了解司马迁的家世、经历、志向、抱负和创作《史记》的始末。
2、分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目的。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词句的翻译。
2、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一、导入新课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古”。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
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
志同道合者可以成为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
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
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1.1.2 掌握管仲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理解管仲的人物形象。
1.1.3 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1.1.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1.2.2 文本细读:分析管仲的生平和事迹。
1.2.3 人物形象分析:讨论管仲的人物形象。
1.2.4 文学特色分析:探讨《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
1.2.5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管仲的评价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作者与写作背景2.1 作者介绍2.1.1 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2.1.2 强调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写作背景2.2.1 分析《管仲列传》写作的历史背景。
2.2.2 探讨司马迁写作《管仲列传》的目的和动机。
第三章:管仲的生平和事迹3.1 生平简介3.1.1 介绍管仲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3.1.2 概述管仲的政治生涯和主要成就。
3.2 主要事迹3.2.1 讲述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
3.2.2 分析管仲的军事才能和战争成就。
第四章:管仲的人物形象4.1 形象分析4.1.1 描述管仲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4.1.2 探讨管仲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
4.2 形象评价4.2.1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管仲的评价。
4.2.2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对中国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评价标准。
第五章:文学特色分析5.1 文本结构5.1.1 分析《管仲列传》的文本结构和篇章特点。
5.1.2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起承转合。
5.2 文学手法5.2.1 探讨司马迁在《管仲列传》中的文学手法。
5.2.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技巧。
第六章:批判性思维训练6.1 问题提出6.1.1 引导学生思考:管仲的政治改革是否具有普遍意义?6.1.2 讨论:管仲的政治理念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
管仲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
管仲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史记》中《管仲列传》的内容;2.理解古代社会的封建阶级制度,了解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3.理解管仲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管仲列传》的内容理解;•古代社会的封建阶级制度;•管仲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贡献。
三、教学难点•古代社会的封建阶级制度;•管仲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贡献。
四、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1.以“封建阶级制度”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史记》前面所学过的相关内容;2.打出“贵族、奴隶、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该词语的认识来阐述封建阶级制度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
2. 讲授(30分钟)1.管仲的生平介绍。
2.《管仲列传》的内容解读,让学生了解管仲为人的品质、政治思想以及知名的军事成就。
3.比较管仲与商鞅、韩非的贡献,评价是他们都是思想家,但管仲在古中国封建历史上贡献最大。
3. 合作探究(20分钟)根据所学知识,让同学们分组,通过现场讨论和总结,自己构思并分配小组任务,分别汇报管仲的个人思想、管仲的军事成就、管仲与商鞅、韩非的贡献等内容。
4. 总结(5分钟)1.请学生依次进行演讲汇报,期间老师或学生互相提问和对答案,加强彼此之间的探讨和对所学知识的加深记忆和理解;2.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听课笔记的反馈,再次强调“封建社会的阶级制度”、“管仲、商鞅、韩非所代表的思想”以及“学习的方法思考和总结”等重要点。
五、课后练习•请学生整理笔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提炼,上传至班级平台上分享;•请学生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章,回忆管仲的一件事,表述对管仲人物形象的评价。
六、课堂反思1.教学谈心环节:老师与学生进行1对1的沟通,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听课感受和学习心得,探讨在下一节课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2.对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进行评估,确保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能力的提升。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 》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江阴一中范丽花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文言现象。
实词,活用,句式,翻译。
2.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管仲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批判性思维是理性、反思性的思维,其思维品质包括求真、公正、反思、理性、准确、清晰、建设以及具体、深刻、全面地思考,还要大胆地质疑,小心的求证。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读《管仲列传》。
在解读之前要先准确地理解文义。
——打开学案讲义和课本——1.相互提问,抽测2’2.学生质疑3.检测4.巩固文本,读一读,看是否全能够完整翻译全文。
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举手质疑。
10分钟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先用忠实性阅读的方法,思考:——二、理解文本——忠实性阅读“忠实”:忠实理解原意,站在作者的立场,从作者的视角去看问题,理解他的论证要素和结论。
——《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须注意的信息1文本的观点和理由(文本细节)2作者、信息来源、发表原地和立场(知人)3文本的背景信息(论世)问题一:司马迁眼中的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1.贤能:第三段:“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翻译)(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帛,使国富强使兵力强盛。
)第四段: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自己的话表达)(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重视事情的缓急,慎重地进行比较。
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2.仁慈:“以民为本”第三段:政治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读其书想见其意——《管仲列传》课堂实录一导入朋友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人们总是渴望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
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可见知已难得啊。
所以历史上结为刎颈之交的廉颇和蔺相如才会世代为人们所称道;而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才会世代为人们所仰慕;春秋时,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后世称为“管鲍之交”。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通过学这篇《管仲列传》来了解这段友谊。
本文选自《管晏列传》。
二、课文分析师:本文篇幅短小,要求大家回家先预习的。
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出来。
生:“一匡天下”是什么意思?师:大家知道“匡正”这个词吗?匡正就是纠正的意思,在这里指平定,“一匡天下”也就是平定天下的意思。
生:“故论卑而易行”是什么意思?师:言论平易容易施行,也就是贴近百姓的意思。
还有问题吗?生:“善因祸而为福”是什么意思?师:“因”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意思呢?因有“于是,就”的意思,有表原因,也还有表依靠的意思,如“因人之力”,也就是凭借别人的力量。
大家看看这里应该解释为什么呢?善于转祸为福,“因”解释为凭借。
生:“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和“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是什么意思?师:桓公因为对少姬生气,所以把她送回了娘家蔡国,但她父亲居然要她改嫁,所以一怒之下,桓公就去攻打了蔡国。
“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中“修”是“恢复”的意思,“重修旧好”的修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齐国帮助了燕国,燕国接受他们的建议回复了以前的统治。
生:“然孔子小之”,为什么孔子看不起管仲呢?师: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所以看不起他。
好,大家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我来出几个题目考考大家。
(投影):与鲍叔牙游已而遂进管仲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尝与鲍叔贾多自与三仕三见逐于君以我为不肖不羞小节富国强兵诸侯由是归齐岂管仲之谓乎?生:(回答)明确:游—交游;已而-不久;以霸-凭借他称霸;九-多次;贾-做买卖;自与-给自己见-被;不肖-不才;羞-以之为羞;富-使国家富裕;由是-因此;宾语前置句式。
师:理解了文字意思后,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师:本文一共五个自然小节,前四个小节是司马迁对管仲生平的记载,以记叙为主,最后一个小节则是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
我们先来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
全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管仲的?生:与鲍子的交往和在齐国做宰相这两个方面。
师:那么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生: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师:真的没有关系吗?换个顺序可以吗?生:好像又不可以,先有管鲍之交,再有做宰相。
师:对啊,正因为有管鲍之交,鲍子对管子的了解和推荐,才有了后面管子“任政相齐”的结果啊。
可见鲍叔牙这个知己对管仲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因此文章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管鲍之交”的内容更为重要了。
所以,我一开始就提到,“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己是多么难得啊。
好,看完全文后,我有个问题要大家思考了,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帮助齐桓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
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军事都有卓著的建树。
可以说是一生政绩辉煌。
司马迁是不是把政绩一一罗列叙述出来呢?生:(齐答)不是师:是啊,传记中没有任何具体的从政事件,都只是纲要的略述和结果的简述,甚至于三个大事记的内容前因后果都没有交代清楚。
这似乎有悖于一般情理。
一向被称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司马迁要这么来处理这篇传记呢?(停顿一下)我们好像一下子很难找到答案,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刚刚我们提到《管仲列传》实际上选自《管晏列传》,即管子与晏子两个人的合传。
把怎样的两个人放在一起写司马迁是有所选择的。
比如我们学过的什么呢?生:(齐答)《廉颇蔺相如列传》师:对,《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合传,因为他们两人的故事互有交叉,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
再比如《屈原贾生列传》也是合传,屈原与贾谊是完全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人,司马迁为什么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呢?生:因为两个人都不得志吧。
师:那就是说两人遭遇相同喽。
那我们来回忆一下屈原和贾谊的生平。
屈原的一生是怎么样的?生:屈原出身贵族,少年得志,年青时就做了左徒大夫,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但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最后被流放,在汨罗江投江而死。
师:那么贾谊呢?贾谊也是年少得志,年仅20余岁,成为最年轻的博士。
每次议政,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尽为之对答,得到文帝的赏识。
但也因朝中有重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郁郁不得志,最后悲郁而死。
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有着如此相同的遭遇,而且两人在文学上也又着相似之处,所以司马迁把他们放在一起,写了合传《屈原贾谊列传》。
那么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晏子和管仲一样,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他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同样显赫。
把两人放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同为齐国的丞相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补充材料。
无独有偶,我们发现司马迁在写晏子列传时,也没有把重点放在政绩的取得经过上,而是选取了两则轶事。
这段材料中作者写了哪两件轶事?生:(一)越石父因晏子没有和自己告别就进入内室,要求与晏子绝交。
晏子意识到错误,后尊他为上宾。
(二)晏子的车夫意气扬扬,遭到妻子的指责后学会谦恭,被晏子荐为大夫。
师:如果我告诉大家这两个故事和管子中写到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大家能找到相似点吗?找前先给大家一个提示,找到其中有一个故事极其相似,是哪个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可以自由讨论。
生:(自由讨论)师:请告诉我,你找到的是哪个故事。
生:《晏子》中的第一个故事和管鲍之交的内容。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生:同意,我找的也是这个内容。
师:那请你说说理由。
生:只是感觉比较象。
说不上什么理由。
师:那我再给大家一个提示,先找到两段中的重点句子,在这基础上来分析,答案就很清楚了。
请个同学告诉你找到的重点语句。
生:(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二)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师:对吗?生:(齐答)对的师:那么相似点在哪里?生:“知我者鲍子也”和“知己而无礼”师: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生:“知”。
师:对,相似点就在“知”上,虽然前者管子被知,后者晏子是知人。
但是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相知。
那么又来个新问题,因何而知,知什么?我们来看看司马迁自己是怎么说的,能从他的身上找到答案吗?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小节。
(投影):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
)。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顺势助成)其美,匡救其恶(纠正、挽救),故上下(指君臣百姓)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师:司马迁认为,管仲,是世人认为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
这段材料旁边的小字说,“实为太史公借孔子而言己意也”,也就是司马迁借孔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所以岂本来表示反问,这里表示推测语气,司马迁推测孔子看不起管子的原因是“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意思就是,桓公既然是明君,为什么不勉励他一统天下,而只是做了个称霸一方的诸侯呢?其实这是对管子才能的高度肯定。
所以接着说,俗话说:“扶持君王,成就他的美德,改正他的错误,所以君王和百姓能亲密无间。
是否说的就是管仲呢?所以这段评论是对管仲政治才能的高度肯定。
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在赞扬管仲的什么呢?生:“贤”。
师:对,那么我们就找到答案了,知什么呢?知贤啊!我们来看一段补充材料。
(投影):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世代享受俸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师:最后一句说,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晏子知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管仲的“贤”啊。
鲍子因其贤而荐之,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管子。
我们再来看晏子中的两个故事,越石父,晏子为何去赎之,也是一个“贤”字,是知其贤而赎之。
第二个故事,晏子推荐自己的车夫为大夫,因为他懂得为人谦恭,这也是贤能之一啊。
所以我们把两篇文章的主旨总结为”知贤”两字。
那么前面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司马迁不重点写政绩,看似避重就轻,实则另有深意,(投影):陈子龙:“管晏功能甚伟,而太史公载其一二轶事,大要在于结交推贤,意有所寄耳。
”师:管子和晏子虽然伟绩很多,司马迁却只选轶事,就是为了突出结交推贤这个主旨,他是有所“寄”的。
“寄”是什么意思?生:寄托的意思。
师:那么寄托的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司马迁的生平来理解了。
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来告诉我你的思考结果。
生:(自由讨论)师:你认为司马迁寄托了什么?生:他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了活下来,而不是自杀。
师:他的认为对吗?生:不对。
师:为什么呢?生:没有突出“贤”字,他是希望有人能认可他的才能啊。
希望当时的人能认识到《史记》这部作品的伟大。
师:大家赞成谁的观点呢?生:我赞成第一个同学的,因为他一直为自己的生死所困扰。
师:你呢?生:我赞成第二个同学的,因为主要还是讲贤能。
但我认为他是希望自己能当官。
师:那么究竟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来看看前人又是怎么说的呢?(投影):“管仲仇也,鲍叔荐之;越石父囚也,晏子赎之,迁盖自伤其弗遇也。
”——柯维骐“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
” ——李晚芳师:这两人都是结合司马迁的遭遇来解读文章,因自己无知己之人,而对管鲍之交和晏子知人心生羡慕之情。
是藉由管仲、晏婴两位春秋名臣,来表达人们对于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赞叹与景仰。
更进一步来说,希望有知己,其实不仅是渴望精神的交流,而是希望自己的贤能被人赏识而能有所重用,即望君任用贤良。
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找到了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处理这篇列传的真正原因了。
三.结语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选材、组材和立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这个意就是“读其书想见其意”的“意”。
如何想见其意,必须从材料入手,(一)考虑选材——司马迁为什么不选管仲和晏子政迹,而取选轶事呢?(二)考虑组材——司马迁为什么要把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呢?只有从这两个方面下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立意。
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材料来领会文章主旨,即如何读其书想见其意。
这是阅读的方法。
这个启示同样适用于写作,即如何围绕主旨来选材和组材。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