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合集下载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认为性别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控制上的。

这种关系通过符号、语言、社会结构等方式被巩固和传递,导致了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被削弱和压制。

后现代女性主义倡导重新审视性别关系、解构现有的权力结构和认知框架,以达到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目的。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成为了必要的议题。

中国女性主义实践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女性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来说,后现代女性主义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同时也为其敞开了拓展视野和深化实践的可能性。

中国女性主义者需要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框架下,审视和反思自身的实践,以及在新的语境下如何持续推进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

中国女性主义需要关注后现代语境下的女性主体性问题。

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女性主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认为女性并不是一个统一、静态的群体,而是由多重身份、经验和文化背景构成的。

这一理论观点为中国女性主义者提供了启示,即在实践中需要尊重并关注不同女性群体的声音和诉求,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注重多元性和包容性。

中国女性主义者需要在实践中充分重视妇女、性少数群体、农村妇女、残障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权益,关注她们的生存现状和发展需求,使女性主义实践更具包容性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女性主义需要关注后现代语境下的语言与符号问题。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语言和符号是性别权力关系得以建构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解构语言和符号可以揭示和挑战性别歧视和文化偏见。

中国女性主义者需要关注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语言和符号,针对性地开展批判与反思,以引起社会对性别歧视问题的重视。

中国女性主义者还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新的语言与符号来表达女性主义理念,推动社会舆论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和支持,引导社会舆论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和支持。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作者:潘凡璐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7期摘要: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艺术是一种现代文明和文化的存在需要,也是现代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但是,后现代语境不是女性艺术发展的直接成果。

因此,中国女性艺术在利用后现代语境作为解构时,必然会受到后现代语境的同等结构;在利用后现代语境进行改造时,必然也会受到后现代语境的改造。

而这种解构和改造难免与女性解放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后现代语境是中国女性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隐形陷阱。

笔者将通过文章来阐释分析后现代语境对于中国女性艺术发展的陷阱所在。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中国女性艺术;综合分析西方文化,后现代语境与女性艺术的携手可能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实际上,直到九十年代,“后现代语境”才最终成为女性艺术的一种话语,并形成一种被称之为“后现代语境女性艺术”的流派。

而在中国,女性艺术一直被压抑,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艺术,女性视角的呈现少之又少。

那么,后现代语境中,女性艺术如何解构或者后现代语境中女性艺术是否得以真正释放,这些除了女性本身的意识觉醒,还在于社会状态和时代潮流对于女性的解放与看法。

笔者经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参考,中华文化五千余年中女性的觉醒伴随着时代文化潮流的革新,女性艺术的开展则和时代女性文化的深浅关系紧密。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家吴黛英提出了与“女性自觉意识”相联系的“女性文学”或“妇女文学”的概念。

可见,后现代语境对于中国女性艺术的渗入和影响,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开始讲女性文学,讲女性艺术。

但是狭隘的定义失去大部分关于女性艺术的质的飞越,这是女性文学发展的遗憾。

而这种遗憾跟中国几千年来的男权主义密不可分。

长期的压抑女性,让女性的第一次觉醒脱离了男性的中心,女性文学家甚至是评论家认为女性艺术单纯的只指女性群体创作的艺术,忽略了男性视角对于女性的剖析和解读,这实际上是很狭隘的,片面的。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对此基本一无所知。

80年代初,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在两本著作的“序言”中,朱虹对“妇女文学”以及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作了初步的介绍。

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但中国理论家自己的理论作品还没有出现,仍处在酝酿准备阶段。

2、第二阶段:1988-1989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不断社会化全球化,经济作为社会生活的主流,不仅触动了文学创作传统的外部规律,逼迫创作主体重新调整地位与角色,同时也激活了文学内部,使其获得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创作形式。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是使文学自觉地由政治优先环境转向经济优先新环境的理论保证。

1989年出版的李小江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中孟悦、戴锦华所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尤为突出,她们成功地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现代妇女写作的特点,对于重要的现代女作家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了通行文学史对于女作家的评价。

3、第三阶段:1990-1995年1990-1995翻译著作选集更有特色有针对性,对女作家和理论家而言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1989年以后,激进的政治批判转向保守的文化批判。

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对后结构主义所作评价中阐释的那样,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

在这样的话语实践活动中,“女性主义”更易被国人接受,本书出版后,采用“女性主义”译法的人越来越多。

4、第四阶段:1995以后中国承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9月4日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阐述了各国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把发展中国家最关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

《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承诺保护妇女人权,并提出了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的口号。

对《中国女性文化》课程的感悟

对《中国女性文化》课程的感悟

对《中国女性文化》课程的感悟经过一个学期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课程的学习,个人觉得受益匪浅。

不仅获取了很多理论知识和概念,也接触了很多与女性文学、影视有关的作品,并开始学着在保持客观的基础前提下,又能站在女性立场上,从女性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为出发点去欣赏并评论这些作品。

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这一概念有了比较整体性和体系性的了解,也丰富了价值观,从而能更全面的看待文学艺术作品甚至生活。

首先我想说的是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对“女性主义”的理解。

实际上“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英文里是同一个单词“Feminism”,但是我认为在中国的语境里,或者说在现代的文化大背景下,二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我的理解下,这门课教会了我要有“女性主义”的意识,并将其作为理论和思想上的武器去利用它、用好它。

女性主义不激进,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强调的是与男性平等的自由和权力,不是特殊性的。

而女权主义则极端强调女性的地位,可能会造成权力的极端化。

女性主义多以理性变革的姿态出现,而女权主义则更多的以对抗斗士的姿态出现。

可以说,女性主义的内容是“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而女权主义的内容是“女人不仅是人,还是女王”。

由此说来,中国的女性主义就可以理解为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

男女平等是女性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体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魅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女性话语权的争取与利用。

而女权主义则比较偏重于“男性是女性的附属”这一极端的概念。

女性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公平,而女权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翻身”并“做主”的状态,实际上还是一种社会的不公平,只不过是一种与之前反向的性别阶级和性别阶级间的不平等。

这门课让我感受到了这种理智的女性观,意识里不将“女性”主动看做弱势群体,同时又要认清偏激的“女王情节”并与之保持距离。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在当代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在这个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中国女性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度,使得女性作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首先,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传统的文学中,男性视角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形象往往被边缘化或者被刻板地描绘。

然而,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探索女性的价值和存在。

她们用自己的笔触塑造了更加真实、立体和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新的视角使得女性文学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其次,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文学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女性主义思潮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解放,呼吁女性摆脱传统的束缚和压抑。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的身体、性别、婚姻、职业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思和探索。

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来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于自我解放的渴望和努力。

这种深层次的探索使得女性文学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而是能够引发读者们对于女性地位和女性权益的思考和关注。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创作题材和风格。

女性作家们开始涉足各个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生活和情感表达。

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关注社会的不公和性别的歧视,探索女性在政治、职场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同时,女性作家们也开始尝试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使得女性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面貌。

她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得女性文学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然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反对声音。

有人认为女性主义过于偏激,过于强调女性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忽视了男性的权益和需求。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

关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分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興起的一种思潮,它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对权力和话语进行了批判。

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也逐渐崭露头角,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表达了女性的声音和诉求。

本文将从后现代语境中审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首先表现为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批判。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的定位往往是被动、柔弱、依附于男性的。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解放的推进,中国女性开始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诉求。

她们不再被动接受传统观念,而是开始用艺术的方式来质疑和挑战这种观念。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将女性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形象,强调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种颠覆传统观念的做法,为后现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注入了强烈的现代性和革命性。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还反映了对权力和话语的批判。

在传统社会中,男性话语往往主导着文化和艺术领域,女性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试图改变这种局面。

她们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女性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使女性的话语得以被听到和被重视。

她们也注意到了现实中存在的权力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作品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这种对权力和话语的批判,为后现代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意义。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还反映了对身份和文化的探索。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的身份往往被定义为家庭的角色,她们的生活和价值往往是以家庭为中心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开放,中国女性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尤其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

她们通过艺术作品,表现了对自身身份的思考和探索,试图摆脱传统定型,寻找自己独立的文化认同。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作品,将女性的生活和情感展现得更加丰富和多元,使女性的身份和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翻译作为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中国语境下的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梳理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历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方法,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和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促进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学与女性主义研究的交叉领域,旨在重新审视和构建翻译实践与理论中的性别关系。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学术视角。

在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理论成果,还结合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呈现出独特的研究特色。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女性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它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权力、性别等多重因素交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译者往往能够凭借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和文化敏感,对原作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解读,从而实现对原作的创新性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关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它指出,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其声音和视角被忽视或压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试图通过强调女性译者的主体地位和声音,打破这种性别歧视的局面,推动翻译领域的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领域,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个领域中,女性主义视角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性别议题。

一、女性主义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女性主义视角是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论,它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主义视角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当时,一批女性作家如徐志摩、陆小曼等开始关注女性的自我解放和独立意识,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她们的观点和诉求。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分析1. 性别角色的重塑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视角常常关注性别角色的重塑。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作家们试图突破传统的性别框架,呼吁女性的自由和平等。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妹妹,她勇敢地站出来反抗父权制度,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2. 家庭与职业的冲突女性主义视角还关注家庭与职业之间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主要责任人,而忽视了她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追求。

一些作家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与职业之间的挣扎,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两位女主角,她们分别代表了传统家庭与现代职业的冲突,展现了女性在这个问题上的困境和挣扎。

3. 性别歧视与暴力女性主义视角还关注性别歧视与暴力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中,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长期存在,对女性的发展和权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些作家通过揭示这些问题,呼吁社会对性别歧视和暴力进行关注和改变。

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女主角茉莉就是一个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的受害者,她的遭遇引发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女性主义视角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女性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本土化发展

女性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本土化发展

女性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本土化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这样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社会价值观和性别观念。

然而,在这个传统背景下,女性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充满挑战。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本土化发展,并认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转变,女性主义可以实现更大的发展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地位一直存在着偏见和歧视。

受制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将男性视为家庭和社会的核心,而女性则主要被视为家庭的附庸。

这种观念使得女性面临着许多限制和不公平待遇,如早婚、晚育、职业歧视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改善,中国女性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女性主义在中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需要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进行调整和转变。

首先,女性主义者需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地位的价值评估。

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尊重和重视女性的价值观,如孝道和尊老爱幼的理念。

女性主义者可以通过强调这些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来争取和提升女性权益。

同时,女性主义者还需要推动中国社会对于女性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使女性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

其次,女性主义者需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自主性的理解。

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期望主要是以婚姻和生育为中心,这些期望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平等。

女性主义者可以通过呼吁女性对婚姻的自主选择权和生育权的认知,来推动中国社会对于女性自主权益的思考和改变。

此外,女性主义者还需要倡导和争取对于婚姻和家庭责任的平等分担,使女性能够同时追求事业和家庭。

最后,在女性主义的本土化发展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女性主义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无论是个人的性别、种族、年龄或社会地位,都会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和实践产生影响。

女性主义应该鼓励不同女性群体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面对并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

这需要女性主义者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女性群体的需求和问题,以便为她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与解决方案。

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研究思想述评及其影响

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研究思想述评及其影响
善和发展 。它 以其独 特的“ 性别视 角” 为现 当代西方 思想 成
分析 的迷恋 是因为它 提供 了一套 有关女 性在父权文 化 中的 地位 的解 释 , 女性主义 者就积极 地利用 精神分析学 的方 法和
洞见来 了解女性在文 化 中的构成 , 解父权 的统治 : 理 一方 面
舞 台上的一股 重要 力量 , 有力 地推进 了西 方女 性解 放 的进 程, 深刻地影 响了当代西方 国家的政治实践和社会运动 。
文化社会学 罩 琮(9 一)男, 作毒莓介: 1 4 , 广西大 7 化人, 广西师范大学 讲师。 博士研究生; 德( 7一)男, 平舆人, 李 1 7 , 河南 9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代 主流 女性主义三大家——号称 “ 三位一体” 圣 的希克苏斯 ( e n i u , 3一 )伊里 格芮 ( ue ra y 13一) H l e x s1 7 、 e Co 9 Lt lgr , 0 、 i a 9
克里丝 蒂娃 (ui K iea 14一 ) Jl r t ,9 1 的有关理论 , a sv 藉此让读者
中国社会当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价值观压缩在同一空间情况相当复杂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上既有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的处于所谓的后现代社会的地区也有中部一些经济发展一般的处于现代社会的地区还有中西部广大处于贫困线以下所谓传统社会的地区我们要具体分析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客观看待法国后现代主流女性主义理论思潮对我国女性主义研究的影响促进我国女性全面发展使女性成为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中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维普资讯
第2 1卷第 2期 20 0 6年 6月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表示困惑或批评的论文或论著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紧促和沉重感。

这些不约而同出现的反思性文字,昭示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基于此,本文在众多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对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原因进行一个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原因思考人所共知,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能在20世纪九十年代呈蓬勃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大量引进了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

中国自己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独立的女权运动,也没有独立的女性主义理论,包括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它很自然地要向“西”看,其在理论资源、理论框架、话语形式上都是对西方各种理论流派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双重借鉴。

一、困境之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已20多年。

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它已在这片土壤中扎根,获得了合法的话语权并成为一门显学。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处境是尴尬的,始终处在不断陷落的困境当中。

这种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具体批评中生搬硬套概念术语,缺乏理论深度,从而出现“理论预设”的毛病。

很多的女性主义写作者在其文本中,不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而是主题先行,预先设定女性必然遭受男性压迫的历史处境,然后在这个意图之下,使文本成为了女性历史与文化宿命的佐证。

然而事实上,从事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的人都清楚,理论本身旨在服务于具体的批评,但在女性主义批评中出现的却是用文本去应证理论的众多实例,从而使得人们对女性主义批评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产生了质疑。

批评的概念先行直接带来了批评视点及方法的单一化,忽略了作品内部的复杂因素,导致批评“文学性”品格的缺失。

对这个问题看得最透彻的是崔卫平,她对那些以“主义”之名出现的批评表示怀疑:“尽管‘主义’号称自己对历史和现状的一种新的解释,是重新并真正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实际上往往是在它的认识活动开始之前,它就已经结束了这种认识:它的结论早已准备好,正是原先的那个前提、立场。

契合与分歧:女性主义文论与后现代文化

契合与分歧:女性主义文论与后现代文化

契合与分歧:女性主义文论与后现代文化【摘要】女性主义文论与后现代文化是当代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回顾女性主义文论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义文论的新发展,分析女性主义文论和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与分歧点,以及女性主义文论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结合互动关系和未来发展方向,从理论层面探讨女性主义文论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为当代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望未来,女性主义文论有望在后现代文化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性别平等和文化多元的进程。

通过深入研究女性主义文论与后现代文化的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文化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论,后现代文化,契合,分歧,影响,互动关系,发展方向1. 引言1.1 导言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主义文论和后现代文化交汇在一起,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女性主义文论的表现形式和理论内涵。

我们也将分析女性主义文论和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和分歧点,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女性主义文论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女性主义文论和后现代文化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的性别议题和文化现象,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也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

2. 正文2.1 女性主义文论的起源和发展女性主义文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

在这一时期,女性开始反抗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限制,呼吁获得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

这种女性主义运动推动了女性主义文论的兴起,女性作家开始探讨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女性主义文论在20世纪继续发展壮大,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关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后殖民批评则关注女性在后殖民社会的地位和身份认同问题。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女性的个体经验和身份建构,对传统的女性主义观念进行了批判和重新解读。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后现代女性主义是一种在文化学理论中兴起的女性主义思潮,它呼吁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权利和地位,并探讨女性主义对这些问题所能提供的解决方案。

在中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

在这个语境下,我认为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有以下几个方向。

要关注中国女性主义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兴起于社会进步、政治变革的背景下。

自那时以来,中国女性主义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得到了性别平等的基本法律保障,女性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中国女性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等。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我们应该对这些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女性主义的实践和局限性。

要关注中国女性主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女性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我们应该关注这种多样性,并思考如何使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更加包容和多元化。

我们需要尊重和听取不同群体女性的声音和需求,共同探索实现性别平等的途径。

要关注中国女性主义和其他社会运动的关系。

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不同社会运动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认为性别平等问题不应被孤立看待,而是与其他社会运动相互关联的。

在中国,女性主义运动需要与其他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形成联盟,共同推动社会变革。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实践中促进不同社会运动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综合目标。

要关注中国女性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我们应该思考中国女性主义运动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革新和更新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女性权益诉求。

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培养更多的女性主义者和倡导者,加强组织和社区的联结,以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转向以及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

我们将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如何从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视角逐渐转变为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这一转变对于理解和塑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如何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对传统的、线性的、历史进步观念的质疑和超越。

它强调文化、社会和个人身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框架。

在这种背景下,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不再仅仅关注女性的权利和平等,而是进一步探索女性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实现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建构。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理论上,我们将梳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并探讨它们如何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践上,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索女性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中实现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建构,以及这种建构如何影响她们的生活和社会。

本文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与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为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推动性别平等和文化多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融合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女性主义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二者之间的融合为新型女性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理论工具。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非线性和碎片化,这些特性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武器,使得女性主义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和机制。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尤其是对理性主义、普遍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批判,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女性主义开始质疑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挑战男性中心的权力结构,强调女性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下,女性主义不再追求单一的、普遍的解放路径,而是尊重女性的多样性,倡导女性根据自身经验和需求来寻求解放。

浅谈后现代语境中的女性主义问题与矛盾

浅谈后现代语境中的女性主义问题与矛盾

浅谈后现代语境中的女性主义问题与矛盾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女性主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和矛盾,其在后现代语境中有不同特点,并间接影响社会发展状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女性主义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后女性主义问题及矛盾。

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语境这一背景中,将问题关注重点集中于基本定义、身体态度等方面,同时,正是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女性主义不断进步,丰富女性主义理论,从中能够看出,本文针对这一论题具体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探究意义显著。

希望本文分析能够使人们加深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认识和了解。

1相关定义和特点介绍1.1定义所谓女性主义,指的是女性在较长时间内为自由、平等而不懈坚持,并且女性主义组成流派众多,并且不同流派所持观点各异,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上世纪七十年后后现代语境到来,女性主义又形成了新的理论,并且新理论极具批判色彩。

女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划分为三大阵营,分别为激进派、自由派和社会派。

妇女运动为女性主义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运动主题多为就业、选举、教育等,妇女为获得权力和平等多次参与斗争,即使斗争以成功结束,但这并未颠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这一理念和认知。

后女性主义是在上述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后现代语境的巧妙渗透,女性主义渐渐被男性认知,以往固定的、封建的思维模式渐渐被改变,女性主义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后女性主义发展获得了良好机遇。

1.2特点后女性主义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特点一,复数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差异性、多元性特点渐渐凸显,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即地域文化、阶级、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

特点二,学科融合性。

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直接联系与其他学科,它作为学科间沟通的有效桥梁,不仅能够丰富学科内容,而且还能补充后女性主义理论,这也是女性主义作品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2后女性主义问题及矛盾2.1定义方面相关研究学者以及理论家定义女人或者女性时,应首先掌握性别方面的差异,进而最终会进入到二元对立状态中来,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女性主义的主张。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阈下女性含义的阐释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阈下女性含义的阐释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阈下女性含义的阐释论文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中国理论界翻译、介绍了许多文学作品及其批评著作。

这一流派的思想、文学批评对中国的文学及其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女性”的具体含义却很少给以明确的内涵。

只把“女性”的含义做一个普遍的概化概念来应用。

文章力图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阚下,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各个国家、重要流派中的“女性”的具体概念,给予一个明确的解释。

以达到对“女性”内涵的多样性的充分认识。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概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而产生的。

是女权主义运动波及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也是运动深入到文化领域的结果。

它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包括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女性的创作、女性阅读等一系列问题,是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

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理论界翻译、介绍了许多文学作品及其批评著作,而且这一流派的思想、文学批评,对中国的文学及其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众多的著作中,“女性主义”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几乎所有涉及女性主义的批评及其论著中,都是以一个限定词加“女性主义”出现的,例如:“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批评”等,这样似乎就明确了“女性主义”的概念,明确了它是哪个流派、哪个领域、哪个方面的女性主义,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运用,大有大而化之的趋势,而对“女性主义”这一概念中“女性”的具体含义却很少给以明确的内涵诠释,只把“女性”的概念做一个普遍的概化来应用,但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并非在一个国家,也不是在一个地域,对于“女性主义”中“女性”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同一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流派中对“女性”概念的理解有所模糊,对女性主义只是有所指,却没有很好的限定它的能指,当把“女性”这一概念具体化时,就没有很明确的概念了。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权利的争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女性主义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探索。

在中国,自20世纪末以来,女性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社会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国女性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如性别歧视、家庭暴力、职业发展难题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女性主义运动逐渐崛起,为女性权益发声、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努力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本文将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出发,结合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现状分析,探讨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实践,并分析中国女性主义实践所面临的挑战与突破,最后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和研究,旨在为促进中国女性权益的实现提供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如何理解和评估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现状,并通过深入分析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在中国女性主义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揭示其中的挑战与突破。

通过研究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女性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本研究旨在为未来中国女性主义实践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推动中国女性主义运动在后现代女性主义框架下取得更加积极和有意义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实践,可以促进中国女性主义运动向更为包容和多元的方向发展,为中国女性争取更多权益,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正义的目标。

2. 正文2.1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对女性身份、性别权力关系和女性经验的重新思考和重建。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下,女性被视为一个多元化的群体,她们的身份和经验受到文化、历史、社会和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的是个体化、差异化和权力关系的重构,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主张女性应当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真实声音和体验。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

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1. 引言1.1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后现代女性主义作为对传统女性主义的一种批判和延伸,主张在性别议题上更加复杂、多元和包容的考量。

它强调女性的个体经历和主体性,反对将女性定义为一个单一的群体,强调女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使得女性主义从单一的解释模式转变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女性主义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下,女性被视为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她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

后现代女性主义也关注权力关系和权力的流动,强调个体的力量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这种关注个体和多元性的特点,为中国女性主义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理论工具。

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不仅为中国女性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思考。

如何在多元和复杂的背景下解决女性面临的问题,如何建立更加包容和支持的女性主义实践模式,都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议题。

通过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中国女性主义实践有望在不断探索中找到更加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

1.2 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现状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现状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女性在追求平等和权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仍然承担着许多不公平的责任和待遇,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也依然存在。

一些女性主义运动和组织在中国仍然受到限制和打压,导致女性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实践受到一定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积极参与到各种女性主义实践中去。

她们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公益组织等平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观点,投身到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行动中。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女性主义实践呈现出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特点,不仅关注传统的权利和身体自主议题,还关注到包括女性职场发展、性别表达、家庭暴力等更广泛的议题。

后学语境中的女性主义日常生活理论及其启示

后学语境中的女性主义日常生活理论及其启示

主要体 现为 对基于 日常 生活体验 的身体话 语 的发现与 重估 ; 对基 于 日常生 活差 异性 的 多元 主体 的尊 重 ; 充斥 于 日 对
常 生活 的身体美化 与消 费的关 注。后 学语境 中的女性 主 义对 日常 生 活之 内的 意义 和价 值及 其蕴 含 的无 限可 能性 的
理 论揭 示 , 给女性 主义 日常生 活文艺 创作和批 评提供 了 多方面 的理论 启示 。
关键 词 : 日常 生活 ; 女性 主义 ; 后学 语境 中图分类 号 : 2 6 7 I 0 .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4— 3 0 2 0 一 ) o 8 一 ) 17 5 l ( 09 ( J 4一 【 _ ( )4 6
后学 语境 中的女性主义包括许多理论方法差异 很大 甚至互相排斥 的女性 主义流派 , 2 如 0世纪 8 代 以后 0年 各种受后结构 主义 、 代主义 、 后现 后殖民主 义和 文化 研究 影响的女性主 义流派 。这些女性主义流派在西方 后学语 境下产生了重大理论转 向 : 它们在 质疑和 反思第二 浪潮 女权主 义的基础上 ,从启蒙主义的宏大叙事转 向探索局 “
有关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认识都来源于 以启蒙 主义为
主导的现代化进程 的认 识论 , 这 些 宏大叙述 在政 治、 “ 认 识论 和哲学上大 多企图跨越历史 、 会和文化 , 社 具有一 同 性和普遍主义的倾 向。 ”… 认为 以前的女性 主义批评对
主义批评中 , 女性 主义论及 日常生活 时往往 是为了达 到
感觉 的快乐 。它就 是我女性的肚 子 、 我女性 的阴道 、 我女
全不可想象 的。 我一 定要提 到这件 事 , 为只有说 到 … 因
后现代思想家福柯那一反以往强调 宏观结构或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28期140㊀㊀作者简介:胡杏(1989-),女,汉族,湖北荆门人,硕士,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对中国女性主义实践的思考胡㊀杏(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900)摘㊀要:后现代女性主义被引进中国,在为中国的女性主义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的同时,也对其在中国存在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 男女平等 的要求作为一种话语被女性主义提出同时又被后现代话语所消解.后现代和女性主义的结合本身似乎就存在着矛盾.于中国而言,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即使再好,不与中国的实际结合,也是枉然.关键词:后现代女性主义;男女平等;话语权;现实问题中图分类号:D 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9.28.0700㊀前言有两个触发点促使写下这篇文章.一是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被拐女郜艳敏成最美女教师的文章;二是读了贾平凹新出的小说«极花»,一个关于拐卖以及两性问题讨论的小说.两者都使我感触颇深.在确认郜艳敏被拐后,她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营救,反而是迫于各种地方势力的压迫,而选择继续留在了村子里,并且她的生活也因此而一度陷入困境(郜艳敏曾一度被学校辞退,险些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原生家庭也不愿接受已经 成家 的女儿.郜艳敏被拐的事实在被很大程度上忽略后,她成了 最美乡村女教师,勇于 自我牺牲 ,甘于 奉献 了自己.«极花»讲述的是女主人公胡蝶被拐的故事,女主人公在这其中涉及的是和郜艳敏相同的困境:是否应该逃离被拐家庭,逃离之后,是否还能回归原生家庭.作者贾平凹在小说中对此的态度也是暧昧的.在中国,早就从法律形式上实现了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在现实中男女不平等的事实似乎却比比皆是.那么,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语境下,我们又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呢?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女性主义应运而生.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对经验论和本质论,提倡多元,认为社会性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二,拥护福柯的 话语即权力 理论,提倡让女性自己发声;第三,反对男权对女性的 标准化 叙事;第四,关注身体体验及女性经验.总之,后现代女性主义很好的继承了 后现代 颠覆与质疑的传统.中国的女性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始即被后现代女性主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本身在革新的同时,其自身也有一些矛盾之处.有学者说,后现代女性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男性话语,女性应该拒绝.那么,对于中国的女性主义而言,该何去何从呢?1㊀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体系的质疑中国的女性主义早就在法律上获得了 男女平等 的胜利,但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一种平等的 社会性别 与社会秩序的构想,却还未实现.后现代女性主义所提倡的反对 一元化 ,以及反对对女性的 标准化 叙事等,为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评视角,有利于中国的女性主义对之前两性理论的解构.然而,后现代主义天生就有其两面性,中国女性主义在用后现代女性主义作为 武器 时,又反过来对其自身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质疑.首先,按照后现代反对本质主义的观点,一切先验的结论都应该被否定,应该考虑到立场㊁角度㊁方法.那就是说,两性的平等/不平等也可能是由于 男 和 女 的立场㊁观点㊁角度等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可能不是一个性别差异的命题.再者是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观念,后现代主义的时间概念是破碎的,不完整的,任何事情都被赋予了 当下性 .于是,男女平等的问题,就不再是一个盖棺定论的问题,必须加许多的限制条件,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男女平等变得模糊和不可捉摸.那么,由男女性别平等/不平等而引申出来的问题还是否有争议的必要呢?即使是被后现代主义者推崇的福柯的 话语即权利 的理论似乎也变得对女性主义不那么有利.女性争得权利平等最有利的证明就是女性的话语权.女性有了话语权,就可以真正的为自己在文化㊁政治㊁经济等各个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再受男权的压迫而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当个体或者群体现有的 话语权 不同时,那么,对于其所在性别的平等/不平等的感受可能也是不一样的.女性的话语权是否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论述,而不是特殊性的论述变得不可知.纵然同样是女性,由于她们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所属阶级不同,甚至是国家㊁民族等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她们对两性平等与否的问题看法不同.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她们的话语是向她们所属的 社会阶级 倾斜的,而非 性别 差异.再就是有些女性主义想要用 女男平等 来代替 男女平等 ,殊不知 女男平等 与 男女平等 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差别;如果说 男女平等 的要义是男性中心主义,那么, 女男平等 预设的前提则是女性的地位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28期141㊀高于男性,是女性中心主义.这势必会导致 女权 压倒 男权 走向极端.从另一种角度讲, 女男平等 是以本质主义为理论前提的,不也正是后现代主义所反对的吗?这样女性主义就陷入了自我矛盾的境地.在理论上,后现代和女性主义结合的产物后现代女性主义存在着诸多矛盾,中国的女性主义在借鉴其为话语表达的工具时是不是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呢?2㊀对关于性别、制度论述的质疑再从结合实际情况而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女性主义关于性别㊁制度的论述也有被质疑的可能.每个人天然的具有生物性别,然后,再由所处的社会㊁文化㊁地域等的不同,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就两性来说,男性与女性是天生的;而男人和女人则是后天养成的㊁可塑造的.所以,所谓的 男强女弱 ㊁ 男高女低 ㊁ 男尊女卑 等性别态势,说到底是由残留的封建父系家长制造成的.由此,只有推翻男性父系家长制,改变女性生存的 文化环境 ,实现两性平等才有现实可能性.但在 后现代主义 的概念中,人变成了一种符号的所指和所在,性别也变得具有不确定性㊁非绝对性了.由此来解读社会性别,绝对的男人和女人消失了.只有在不同的场合㊁文化圈㊁社会中的 人 ,性别符号也可能发生变化,实现不同的指向.你可以从小把一个女孩锻炼的刚毅㊁勇敢,富有传统意义的 男性特征 ;你也可以把一个男孩培养的柔弱㊁敏感,富有 女性气质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男性与女性,不仅仅只是一种社会化的表达,它还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认知.有些人不认同自己的天然性别,想要改变或改变了自身的天然性别,即变性者;也有些人对自己的社会性别不认同,对社会规范形成的 社会性别 进行改写,即有了同性恋㊁ 伪娘 .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此种离经叛道 ,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去包容而非否认.后现代的语境,似乎对性别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中国,人们过去认为 女人 该具备依附㊁温顺等特质,觉得女人就应该有 女人样 ;而与之对应的男性,则应该是刚强㊁勇敢㊁主外等的,从身体上也对男性有高大㊁俊朗等的期待.总而言之,从内在㊁外在上都对两性进行了 规范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新女性趋向于 男性化 ,变得独立㊁自主㊁勇敢㊁坚毅,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注重自身价值与事业,从外在上也越来越多元化.相反,部分男性却反其道而行,倾向于 柔情似水 ㊁ 爱漂亮 等 女性化 的行为, 伪娘 在近年的市场上成为热门词.在众多的性别特征中,生育被认为是女人最重要的特征.无生育能力的女人,民间也往往讥之为 非女人 .但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男人生孩子也不是新鲜事了.女人这一最重要特征的丧失,使得男人和女人丧失了最核心的 辨识度.3㊀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总体而论总体来说,后现代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流行还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局限于介绍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㊁思潮等;后现代女性主义应用于解决中国女性的实际问题则更加有限.即使中国的学者对西方最先进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再多,从理论层面上了解它的弱点再多,如果不能将之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理论也显得黯然失色了.孙绍先说: 由于脱离了中国女性最基本的生活状态,中国 女性主义 仍然只是一个浮在文化表层的概念气泡.不要说深入人心,就是在女性知识分子领域也很难说站住了脚.另外是与国际接轨:没有自己文化经验的滋养,中国 女性主义 只能跟在欧美女性主义思潮的后面摇旗呐喊,说到建设中国自己的学派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的女性主义如何摆脱这一难题?有学者提出要解决女性问题,还得提高女性的自觉意识,最根本的途径是实现女性的社会化和文化化.女性应成为一个具有才能㊁素质和自我意识的人,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一般人;女性应具有自己生活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围绕着自我奋斗目标,获得足够的知识,再由知识转化为才干.而这个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女性文化化的过程.并且,女性要实现完全的社会化㊁文化化,整个社会给予的条件,也是重要的一环.社会要给予她们现实的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与工作的机会.在受教育权上,女性可能还享有相对的平等;但于工作机会而言,女性受到歧视的几率还很大.社会上很多的工种公开的地只招收男性或在具体操作时偏向于要男性,即使女性同样优秀,甚至是比男性更加优秀也被排除在外了.另外,明显在家庭的角色分配中,女性也较多的受到 男主外女主内 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女性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的工作机会被视为理所当然,女性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也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即会顺从于传统思想.即使女性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恐怕能为自己发声,为自己的女性同伴发声的也是少之又少,更何况那些没有受过很多的教育的女性.所以,在中国,就算实现了文化化,女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整个社会从意识层面上改变传统的男女观点㊁再到真正实践这一点似乎还是一场漫长的革命.总之,后现代女性主义其本身具有天然的自我矛盾性,中国在借鉴其理论意义时,也应考虑其局限性;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再好,不考虑中国女性主义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满足我国的现实发展需求,它即不具备在中国存在的现实土壤.两性问题的研究,也应跨国别㊁跨文化,实现对话与交流,从 他人 身上寻找共识与差异,再反观㊁反思自我,重新重视本土经验和认识,才能在审慎中获得发展.参考文献[1]李银河.女性主义[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何萍.中国女性主义问题与中国社会变革[J ].武汉大学学报,2005,(11).[3]周璇.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J ].理论与创作,2006,(2).[4]马冬玲.审慎对待后现代女性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3).[5]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6]赵树勤.当代女性话语权力的欲求与焦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