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饮食习惯
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 主食。
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 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主要特色菜有:壮家酥鸡、马脚杆,鱼生,烤乳猪, 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等。
七、文化艺术
稻作文化
大石铲文化
龙母文化、 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
花山文化
•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
•第一件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手工纺织品
•第一个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农作物品种 :人工栽培稻
•分割圆法 (没有文字记载) •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 设计独具匠心。
鱼生,过去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
烤乳猪,壮族名菜,用小猪烤制而成;
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五彩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 食用色素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 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糯米饭,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 祥如意,愉快幸福, 成品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强身的功效。
宁明壮粽,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 粑,以广西宁明一带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
状元柴把,用卤熟的鸭肉等经韭菜捆扎而成。
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会,有时 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饮,故有戏称:“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
壮家酥鸡,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以鸡为主要原料,经炸后再加工 而成,是壮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陶器是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 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 种崭新的东西
花山崖画是壮族先民(古骆越人)创造的世界闻名艺术画廊,是骆越人祭祀蛙 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花山崖画已被列入世界 文化遗产名录。
青铜技艺: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 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 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 ,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忌讳怀孕妇女参加婚礼,尤其不能看新娘,更不能进入 产妇家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六、民族节日
壮锦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 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 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 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 大名锦”。
壮 族 绣 球
绣球是壮族民 间传统织绣工 艺品,在壮族 民间广为流传。
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是广西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 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其中"三 月三"歌圩xu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 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 采取不同方式欢度这个节日,有些地方比过春节还隆重。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 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 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 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在孩子满月、 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 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 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 “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 农具节、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节日。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 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马脚杆包属于粽子类的食品,做法和粽子差不多,只是包的时候要加入八 角粉、草果粉和腊肉条,并包成马脚的形状,故称为马脚杆包。其味芳香 四溢,吃后满口余香,别有风味。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 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二、民族历史
旧、新石器时代 秦以前,部分地区属楚国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王朝统一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 象三郡。 唐代,封建王朝在岭南西部的壮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以夷治 夷”,进行间接统治。 宋元时期,是壮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封建王朝在壮族地区原 来羁縻统治的基础上,推行土司制度。 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土司制由发展到衰落。 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先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社会主 义的工农业改造,特别是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壮族地区的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 月 三
吃立节:农历正月三十 “吃立”壮 语意为“欢庆” 或“补过春 节”。节日期 间,人们舞狮 子、耍龙灯, 唱歌跳舞。
பைடு நூலகம்
铜鼓节: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各村的人组成铜鼓 队,把铜鼓抬到村附 近的高山顶上,悬于 木架,首先击鼓祭祖, 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 小鼓对小鼓,以四面 为1组,每鼓3人,轮 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 奏明快、耐力持久为 胜。
春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 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 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壮族人认为,没 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 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 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 节才算结束。 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 阳吃粑等。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 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 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
壮族
• 一、民族概况 • 二、民族历史 • 三、饮食习惯 • 四、服饰特点 • 五、风俗禁忌 • 六、民族节日 • 七、文化艺术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 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 多。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 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 己的文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 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 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 成的。
弄场
因平地较少, 地势较陡,坡 度大,为了扩 大住宅面积, 在房屋一侧临 空发展,在下 安装数根柱子 支撑,形成干 栏式建筑
1、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 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 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 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2、用餐的规矩: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 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 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 “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女子:壮族女子服装以蓝黑为主,上衣是右开 襟、无领、镶边,扎腰带,下身穿长裤,裤脚 稍宽有镶边;头包毛巾。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儿童鞋
布鞋
五、风俗禁忌
婚礼习俗: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
“坐家”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 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 之后才长住婆家。
四、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 有蓝、黑、棕三 种颜色。 壮族服饰各有 不同,男子、女 子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子 的头饰,各具特 色。
壮族男装:分为右襟与对襟两种
右襟衫反膊无领, 衣纽从右腋下开至 腰部又转向正中, 再开出三四寸而止, 衣襟镶嵌一寸多宽 的色布边,用铜扣 纽,再束上长腰带。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3、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 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 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 “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 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禁忌
•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