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听听那冷雨 精品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学案
教师寄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三维目标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3.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2.教学难点: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3.考点:抒情散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都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我们能否集体背诵一下呢?(学生齐背)余光中先生是面对着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跨过空间带来“乡愁”的诗人,他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一篇美文《听听那冷雨》。
二、预习设计
(一)、了解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二)、作者是从那些角度来写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描写的是_______。
典型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题探究
(一)、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分小组解决下列问题(所有小组参与讨论):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 (1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些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蕴含着这种感情的句子。
(3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读文章1—2段,小组探讨下列各题:
1.文段中的叠词很多,有什么作用呢? (4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的“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怎么理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有人说,春雨,是遍体芬芳的少女,是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那么,冷雨又何含义呢?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反馈检测
(一)、请根据下列文字,做仿句练习。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各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练一练。
请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课文进行朗诵。
注意: 1、把握语音的轻重、高低、长短。
2、带着感情,读出作品中蕴蓄的美感。
答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答案
二、预习设计(二)、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
”重点描写的是听觉。
典型语句有:触觉:冷雨。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叠词)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从听觉上来品位这冷雨:第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第6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比喻)第7节:黑键灰键(比喻)“拂弄”、“奏”。
第8节: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第9节: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三、问题探究(一)、1. 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
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像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作者喜爱的是:大陆瓦上的雨。
2. 乡思、乡愁、故国之恋。
3.第2节——“杏花。
春雨。
江南。
……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
第4节——“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
第5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
”
第6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
第9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二)、1. 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渐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走人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等词把雨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雨的缠绵、细蜜、柔情等溢于言表了。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的律动感悟节奏的短促轻快,可以通过对比感悟词语固有的音高音长差别,可以读得又长又高.可以读得又短又轻,可以聆听轻音乐、学唱有叠词叠音歌词的歌曲去享受叠词叠音之美,从运用角度看,可以连缀这些叠词叠音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可以来一个叠词叠音短剧表演。
简言之,让我们学生参与到叠词叠音的言语实践中来,可以享受美昧!
2. 我们来审视中国近代的历史,我们都会感到非常悲痛,确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我们历史的概念里面有的是悲凉、悲伤的概念。
在痛定思痛的时候,我们就是反思。
我们在付出这么沉重的学费的时候,如果历史允许重新书写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应该怎么办?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3. (唐)杜牧的《清明》能否给你一点启发呢?
在这里我们为失去的亲人找一块永久的空间,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亲友为失落的真情而祈祷。
在这里我们庆祝每一个生命特有的璀璨,让生命的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在世间永远流传。
我们的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呢?我们该怎样珍惜?
(三)、冷雨,不仅指雨的温度,更是作者将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目前与联想交融的主观体验,传达的实离愁与伤感。
人生的喟叹,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情怀,都深蓄着沧桑与伤感。
作者以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一系列的人生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反馈检测:(一)山是大地的一部乐曲:山谷是序曲,山峰是高潮,树林、花鸟是山的音符。
大地是宇宙的一部剧本:草儿是场景,鸟儿是旁自,人类是大地的主角。
春天是大自然的一本画册:飞禽走兽是造型,秀美山川是线条,红花绿树是春天的色彩。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
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