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合集下载

《离骚》

《离骚》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去夺眶而出的泪水,哀叹 我的人生道路如此艰难。
分析: 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 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 替。 我即使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但还是 早上进谏而晚上就遭贬黜。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 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 骚》、《天问》、《九歌》、 《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充分表现出“举贤而授能兮, 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的“美政”理想。与此相关, 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 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 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 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 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 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 忠贞爱国的情怀。
(11)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我忽然回头来放眼远眺啊,我将到四处更 遥远的地方去寻找我的理想。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我的佩饰多么缤纷多么漂亮啊,浓郁的花 香会更加芬芳。 分析:诗人用反写、夸张的方法表达他 自己对美质的保持、对美德的追求、对人格 的提升。
(12)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喜好啊,而我独独把提 升人的精神境界、选择高洁的情操作为人生 的准则。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把我肢解了我,仍然不会改变我 的选择,难道我的志向还会因受挫折而改变 屈服? 分析:诗人为自己坚持真理而自豪, 并坚信自己,至死不变。
(7)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让我的内心受到委屈,让我的志向受到 压抑啊,我忍受着责骂和侮辱(但我还是要坚持 我的主张,绝不屈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坚持清白之道,我即使死了也是为正直 而死的,这本来就是前代的圣人所推崇的。 分析:诗人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宁愿放弃、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绝不屈服、 改变自己的人格操守。

屈原在离骚中的人物形象

屈原在离骚中的人物形象

屈原在离骚中的人物形象屈原,这位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他的形象在《离骚》这首诗里,那叫一个立体,活灵活现。

他不仅仅是个文人墨客,更是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大丈夫。

你看他写的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是在说,人生这条路啊,长得跟长城似的,一眼望不到头,但咱不怕,哪怕是爬,也得爬到头,瞅瞅那到底是个啥模样。

这种坚韧不拔的劲儿,搁谁身上,谁都得竖个大拇指,说声“牛气冲天”。

屈原在《离骚》里头,还把自己比作香草美人,这可不是自恋啊,人家那是有深意的。

香草,那就是纯洁无瑕,美人,那就是品德高尚。

他这是在告诉世人,我屈原,就像那香草美人一样,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哪怕被扔到泥潭里,也得挣扎着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往前走。

这种精神,简直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真实写照。

但屈原也有烦心事儿,那就是楚国的朝政,那叫一个乱啊。

奸臣当道,小人得志,就像一锅粥里掉进了老鼠屎,恶心得要命。

屈原一心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就像个热血青年,一心想要救国救民,但无奈啊,自己的力量太渺小了,就像一滴水想要改变大海的颜色,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屈原在《离骚》里头,也抒发了他那满心的忧愁和苦闷。

他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话说得,那叫一个让人心疼。

他看着老百姓过得那么苦,心里头就像被刀割了一样,眼泪哗哗地流。

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简直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

但屈原可不是个只会抱怨的人,他是个行动派。

他一次次地向楚王进谏,想要改变朝政的腐败,但楚王呢,就像个聋子,啥也听不见。

屈原急啊,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最后,他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选择离开,去找个清净的地方,继续他的求索之路。

但屈原的离开,可不是逃避,他那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机会,来实现他的理想。

就像那句话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屈原知道,只要自己还活着,就有希望。

所以,他选择了流放,选择了孤独,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

《离骚》的人物形象

《离骚》的人物形象

《离骚》的人物形象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首先,这是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

他有明确的“美政”思想,这与屈原弊政,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其最终目的是要“及前王之踵武”,使历史上曾兴旺发达的“三王”政绩发扬光大。

亦即由楚国统一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

“美政”思想的实质是要巩固楚王的统治,它充满了儒家美好政治的色彩,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屈原不但有美政理想,也有实现它的具体办法。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君明臣贤”。

要有好的国君,还要有忠于国君并且有才干的大臣加以辅佐,君臣和谐才能成功。

因而他歌颂“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他极力主张选贤任能,赞美古代贤君“举贤而授能”,称颂“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今,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同时他还主张废斥群小,这也是实现“美政”的重要保证。

他在诗中极力揭露群小的罪恶,正是出于这种想法。

他还主张“循绳墨而不颇”,强调以法度治国。

他为此奋斗终生,充分显示了这一形象的政治家风度。

这一形象还体现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诗人清楚地知道,楚国的不幸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

诗人对之极为愤恨,因而不遗余力地反复加以揭露和抨击,斥责他们“好蔽美而称恶”,竞进贪婪,嫉妒成性,朋比为奸,随波逐流,黑白颠倒。

诗人还揭露了楚君的过失,说他反复无常,荒唐糊涂,宠信奸臣,疏远忠良,善恶不辨,致使诗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

显示了诗人同黑暗势力的勇敢斗争精神。

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体现了诗人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

他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他始终是“上下而求索”。

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洁的品格,他的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谣诼”诽谤,遭受种种迫害打击。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是对《离骚》的亵渎,也是对屈原的亵渎。

王恭之流,“少读书”,不学无术,只会放浪形骸,却自诩风流,附屈原之骥尾,其真性却与屈原大相径庭。

魏晋名士们看重的是肉体的放纵,而屈原看重的是精神的坚守,他坚守的是自己的高洁、自己的耿介。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高洁的狷士。

他从小就汲汲自修,陶铸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他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他却因过于自洁、不肯与世俗和光同尘而遭到贬斥。

他的流放,与其说是被楚王放逐,不如说是被整个世俗社会放逐。

他不会像骆宾王那样发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叹,他深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只是昂起冷清的头颅,踽踽独行。

《离骚》中的屈原,不仅是个高洁的狷士,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他在《离骚》里,提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

屈原是个“壮志烟高”的人,他一心改革时政,指点江山。

他在《离骚》中,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楚王要“遵道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拘一格、不分贵贱选用贤能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照法度办事。

他规劝楚王:“不抚壮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可是,他的“美政”理想触犯了贵族群小的利益,遭到了他门的围攻。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群小党同伐异,在楚王面前对他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信谗而齌怒”,放逐了他。

甚至连他苦心培植的“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也腐化变质了,他只能空叹“众芳之芜秽”。

“美政”理想已成明日黄花,屈原也成了“美政”理想最后的守望者。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高考必考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离骚》赏析《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

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屈原《离骚》讲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

Q:结合作品论述《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主要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奸逆猖獗与朝政腐败,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第一,屈原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开篇屈原描写自己的身世,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祖先还有宗族十分热爱,对此屈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感。

他既是“恐皇舆之败绩”,为楚国的,又是“夫唯灵修之故也”,为楚君的,同时也是“哀民生之多艰”,有对普通人痛苦的同情。

即是君、国、民三位一体的。

尤其是他“将尽忠楚国和楚王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个出身高贵,高洁品行又少年得志的屈原深深地爱着楚国这片土地,即使在很久以后,他因为受到楚王排斥,小人陷害而放逐之时,都没有想过要离开。

良禽择木而栖,他却只愿意呆在这个既让他爱也让他痛苦的地方。

所以到最后,屈原选择死亡让自己永远留在故土。

第二,存君兴国的美政思想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等,他也赞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等,也许屈原是将这些贤臣作为奋斗目标。

因为永远将出国的兴与衰放在第一位,他对自己,对楚王,或者还对人民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从此,他积极地辅助楚王,倡导美政思想。

第三,放言无忌的批判精神因为屈原的美政思想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这些奸佞小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人民,不管楚国的未来,离间屈原与楚王,而楚王却忠奸不分,听信小人谗言开始疏远屈原,最终将他放逐在外。

当屈原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

《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

《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

《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情怀的代表之一。

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浓烈情感和对人生的反思。

本文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离骚》中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景物描写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与人的内心状况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迷幻而又充满情感的氛围。

屈原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如“峨峨兮秀出于林,歌以咏予直如其人”。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折射了诗人内心的狂放豪情。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在感受相结合,屈原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追求。

二、对人生的反思与追问《离骚》中,屈原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追问,抒发了他浪漫主义的情怀。

他对现实的直接批判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彰显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者的态度和立场。

屈原在《离骚》中多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对权力和压迫的批判尤为明显:“祸福无门,除非尔躬。

既莫尔躬,何用于世?”他对人们的盲从和从众行为表示质疑,呼唤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

三、对爱情的渴望与歌颂浪漫主义情怀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爱情的渴望和歌颂。

在《离骚》中,屈原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出了他浪漫主义的特质。

屈原对于爱情的描绘常常带有超越现实的色彩,他以寓言和象征的方式赞美了爱情的伟大与美好。

“蔽芾甘棠,勿翦勿摧,芾甘棠之华也,河之燕之它也。

”屈原以这样的形象描绘了爱情的纯洁和难以割舍,表达了他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呈现在《离骚》中,屈原对于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展示也是浪漫主义情怀的重要体现。

他通过自省和自我反思,用豪放的词汇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和自身价值。

屈原以独具特色的自嘲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骚之不能已言之也!志余者也!”他以此突出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展现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者的个人特质和情感表达方式。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离骚》是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首先,《离骚》体现了屈原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愤懑和不满,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精神,是《离骚》最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其次,《离骚》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诗中屈原自称为“美人”、“芳草”,表达了他对自己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道德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是《离骚》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最后,《离骚》还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是《离骚》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总之,《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精神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

这些精神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作品

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作品

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作品屈原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相关介绍,供大家参阅!《离骚》作品介绍《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离骚》作品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离骚中屈原的人物形象

离骚中屈原的人物形象

离骚中屈原的人物形象《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的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人物形象深刻、丰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从屈原的生平、性格、思想、风格等方面,对他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讨。

一、屈原的生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他的生平经历非常传奇。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深受家庭和师长的爱戴。

他曾经参加过楚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担任过楚国的官职。

但是,由于他的忠诚和正直,他在官场上遭到了很多敌对势力的排挤和打压。

最终,他被迫离开了官场,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在流浪的岁月中,屈原对社会和政治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危机,他开始了他的爱国之路。

他写下了《离骚》这部伟大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之情。

但是,由于他的言行和思想触犯了当时的统治者,他最终遭到了流放和牺牲。

二、屈原的性格屈原的性格特点是坚强、忠诚、正直和独立。

他在官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屈不挠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他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心,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

他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才华,能够自如地驾驭文学和政治两个领域。

他的思想开放、求实、进取,不断探索和创新,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

三、屈原的思想屈原的思想是崇尚人民、弘扬爱国、民主、自由和进步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他反对封建主义、贵族主义和专制主义,主张民主、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文化是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和人民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民主、自由、进步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屈原的风格屈原的诗歌风格是雄浑、豪放、激昂、深沉、富有感情和音乐性。

他的诗歌充满了民族和人民的热情和力量,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离骚》的艺术魅力

《离骚》的艺术魅力

《离骚》的艺术魅力
《离骚》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
首先,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其次,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

这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还有,《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

再次,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

《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此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
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此外,《离骚》中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

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由飞龙驾驶的宝车,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关于《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

关于《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

《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关于《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从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他的高尚的品德修养、明君贤臣、忠君忠国。

一、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现状屈原在《离骚》中曾提到“美政”一词:“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用“美政”指代屈原的政治理想,学界已达成共识。

但“美政”具体指什么,《离骚》中并未明确指出。

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王逸注,释“美政”为“行美德、施善政”;朱熹《楚辞集注》未予解释;按王夫之《楚辞通释》,“美政”似与“恶政”相对;蒋天枢《楚辞校释》注:“美政,可以实现己理想事业之政。

”王泗原《楚辞校释》:“为美政是屈原的抱负,生死以之。

”姜亮夫《屈原赋今译》释为动词“修美政”。

上述注本或译本对“美政”一词的解释,都不够具体,并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美政”的内容。

廖化津在《屈原美政思想系论》中,对今人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作了梳理:解放前,研究者寥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美政者,即合从以摈秦之政也。

”“所谓美政者,非合从抗秦之策乎?”认为美政就是楚国现实政治中的一种正确的外交政策。

解放初期,研究者仍很少,但认识出现分歧。

一是美政是儒家思想,屈原的“理想的政治就是尧舜禹汤文武那样的政治”,以何其芳先生为代表;二是美政是法家思想,“屈原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法治,使国家富强的法家思想……不能实现他的美政……只好决心从彭咸之所居。

”以张纵逸先生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研究者渐多,论文(含专著)有十余篇,多仍依儒、法两家之间,持折中、调和之说,以孟醒仁先生为代表;其他论者,或儒、法杂陈,或儒主法次,少数人仍坚持法家说[5]。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依然不少,一是承袭上述观点,二是认为屈原美政思想兼融先秦诸家学说,分对内、对外两部分,包括举贤授能、实行德治,君主贤明、政治清明,关注民生、系心于民,变法革新、修明法度等。

二、屈原美政思想的内容屈原的美政思想,首先是要有内外兼修的高尚品德。

解读屈原《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读屈原《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3关注[2012.7]摘要:通过解读屈原的《离骚》,找寻屈原受到抑屈而呐喊的原因。

通过屈原心灵的激情咏怀,展现一个自我生命存在的历练与挣扎。

关键词:屈原;《离骚》;抒情主人公;心灵;咏怀屈原(公元前339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楚国贵族。

据《离骚》,他的出生日期非常特殊———寅年寅月寅日,经学家们推算,应该是楚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他的父亲伯庸为他取了美好的名字,名正则,就是公正而有法则的意思,希望他长大后内心有法度,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到了成年及冠的时候,又为他取字灵均。

“灵”与“天”相合,“均”与“地”相合,他的字的意思就是屈原会成为一个上可安天、下可安地的于国于家都有用的非凡人才。

贵族家世使屈原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他聪明好学,悟性又高,年纪轻轻便“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知识渊博,记忆超群,却又不是那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深明治国之道,心怀大志,面对楚国政治上的种种弊端则锐意改之;能言善辩,擅长外交辞令应对。

年轻时曾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

屈原那时“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样一个杰出的人才,却没有遇到好的明君。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罢免、流放屈原。

《离骚》就作于屈原放逐汉北时。

《离骚》是屈原遭怀王疏远后一段时间内反思、追求、矛盾、痛苦之作,是屈原自我影像的反映,是来自个体生命受到抑屈的呐喊。

这种激情的咏怀,表现了一个自我生命存在的历练与挣扎。

屈原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则自然会埋怨君王糊涂,听信谗言,不辨曲直,前后不一,变化难定。

而抨击群小,列举其罪过:竞进贪婪,不厌贪求;投机取巧,违背法度;背直追曲,苟合取容;嫉妒贤良,造谣中伤———这就是屈原所处的溷浊环境。

他手指着群小,眼看着君王,既表白自己,又求君明鉴:美德善行,反而成了牵累;博采众善,反成罪过!道不同,岂止不相为谋,简直冰炭不能相容;正直与邪曲怎能和平相处?小人得志,贤良受气,自古以来,不乏其例,有什么不能理解呢?既然为了理想与人格,受到打击污蔑,付出沉重的代价,也就不应该半途而废。

《离骚》(长叹息)解析

《离骚》(长叹息)解析

芳香 光泽
光明纯洁的本质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指辽阔大地
佩回缤头看纷其放繁眼饰四兮望,芳菲菲其弥章。更加明显。章,通
“彰”
繁多
芳香浓烈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受创而改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
伫立而想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掉转我的车马返回原路啊,趁着这迷
2、“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 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 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 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 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 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 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没人了解我也就算了罢,只要我的本心 确实是美好的。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把头上的高帽再戴高些啊,把长长的 佩带再加长些。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惟独我 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我忽然回头来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 方广大的土地。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
高尚德行 造谣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本来
善于取巧 违背
墨斗,指准则
苟合取容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准则
忧闷 忳郁邑余侘傺兮以,(吾之独)穷为:困把乎…此…时作也为。原塞指不(通路,)引阻申
通“郁悒” 失意的样子
为走投无路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
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
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

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
会生活。

《离骚》情景式默写

《离骚》情景式默写

《离骚》理解性默写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3、我们可以从《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4、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5、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操行高洁的句子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6、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7、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的比喻)的句子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8、《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9、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10、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1、屈原在《离骚》中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体现其对人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代表作《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表现出了他独特的人格特点,包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道德规范的坚守。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屈原的人格。

一、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爱国者,他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歌中,他对祖国的繁荣和安定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对祖国的危难和衰落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悲痛。

他在诗中写道:“江汉曲,已复行路难。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如霜。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忧虑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他希望祖国能够重新振兴,恢复昔日的辉煌。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

他曾经担任楚国的官员,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曾经向君王建议,要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他为祖国的利益奋斗终身,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这种价值和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他在诗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价值的理解。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屈原的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种实践上的体现。

他在政治活动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个人的私利而妥协和放弃。

他的这种坚持和认识,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三、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乐和快乐,更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事物。

他在诗中写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师范大学鹰潭学院
《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石买波
7010120338
江西师大鹰潭学院教育系 2010级语教(3)班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也是楚辞和屈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思想性及艺术性的作品。

它可以说是一首记录了屈原内心与外界的“战争史诗“。

解读这首紧紧关乎屈原心理与命运的诗篇,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屈原作为《离骚》的作者,他在诗篇中到底是寄予了一个怎样的自身形象。

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屈原在这写到,纵使是身临绝境而丧失生命,回顾自己的初心,“我”也并不反悔。

临死而不惧,只因为回顾自己的人生,发觉没有可以反悔的原因。

人们多数是在这解读出了诗人对自己心中理想的坚定执着,不错,然而又是什么让诗人对这个虚幻的理想如此坚持呢?综合总总看来,正是屈原的强势,坚守本心,然后强势地要求外界,使得屈原在诗中的形象呈现出一个至强而弱的矛盾体。

一对内的强势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在开篇直接写出自己的出身来源,并在其中加入了强烈的感情来表现自己的“高贵”。

看似直接并且狂妄地喊出自己的清高,实则也含蓄地为自己接下来的责备与期望提供了资本和背景。

这是向外界表达自己是有足够的原因来要求和责备这个达不到他内心要求的世界的。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屈原又用了很多的段落来描写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且不论屈原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他将自己的人生层次以此提高到了与所处时代不同的阶段。

在冥冥中也以此向楚国的同僚们发出呼唤。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屈原在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和高尚人格的崇高追求。

但是,在当时楚国那样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下,诗人还能抛开各种诱惑与同化力表达出自己对本身人格的超高要求,不得不说,屈原在对自己本身的人格修养上,是抱有极为强势的态度的。

这便是屈原强势的一个表现,即对内的强势。

二对外的强势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齑怒。

屈原在此又以强烈直接的口吻说到,“我”匆匆地在前在后奔走效力,想要赶上先王们的步伐。

你既然不肯鉴察“我”胸中的愚诚,更反而听信谗言使“我”非常的恼怒。

没有用什么委婉的说法,这里的屈原直接便是一句厉喝,直白的批判直指当朝。

如此强烈的表达方式,既是对自己为了国家社稷劳累奔走的肯定,又是对楚王和馋臣们的斥责。

没有劝告,只是一味的表达失望,屈原这种略显极端的语气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祖国的期望太深,而自己的王臣们却令自己失望地太大。

没有满足屈原对祖国美好蓝图的设计和要求。

既然自己心中强烈的“及前王之踵武”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那么便只有无力地谴责。

与前面屈原自己塑造的餐花饮露的个人形象不同,这里便是对自己的祖国,也就是对这个自己所依赖的外界的强势要求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屈原在塑造自己对外界强势的这一形象的时候更加的用力和明显。

甚至可以说是,整片《离骚》的主题与感情大多都是由他对外
强势这一方面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离骚》中屈原形象里很重要的第二点,自己对外界的强势。

三至强而弱的屈原
不论是餐花饮露的屈原还是直言强斥的屈原,他们的强势都表现的很充分。

对于自己的要求,高贵无邪,容不得一点脏污之物存在在自己的身上。

对于外界的要求,政清民和,能指先王之治,对昏王馋臣施以批判。

可以说是强势的完美了,没有什么可以改变。

但是屈原孤身一人,即使是如此的强势,又怎能对抗整个国家的污浊之气呢。

他越是强势,在这个自己格格不入的国家便越是孤独。

正是他坚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孤独的强势下去的原因,好像整个世界都没有理他。

只能自己一个人站在世界的边缘孤独的呐喊。

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

这个时候的强势,便通通都化作了屈原孤独脆弱的形象的代表。

不同于王立群教授所讲的孟子的强势人格,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来的强势只是对品质和外界的要
求。

没有坚持生存下去的欲求,只有令自己和外界共同灭亡的想法。

他是强势的,也是极弱的。

正是他的强势造成了他的弱。

屈原最后的结局也证实了这一点:没有人会说屈原不够强势,但是,他的纵身一跃难道不也是他弱势的表现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