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学说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篇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病因篇ppt课件
Rubella, characteristic of constantly changing
Vergo, convulsion, spasm, opisthotonus,
Being mobile Characterized by sway upward squint
Being primary pathogen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寒为阴邪 寒证,伤阳气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 泻伴有形寒肢冷。
凝滞
气血运行迟滞甚至 局部冷痛,遇热缓解,遇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冷加重
收引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
8
Cold pathogen
All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characteristic of cold, coagulation and contraction are called cold pathogen.
dispersing
pore
Being mobile and
cha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able
Characterized by migratory location, sudden onset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Migratory arthralgia(migratory pain in the jounts of the four limbs)
factors七情内伤 ▪ Phlegm-fluid retention痰
饮 ▪ Stagnant blood瘀血 ▪ Abdominal mass 徵积 ▪ Calculus结石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学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学培训课件

内湿:内湿之证,皆与脾胃有关,
脾胃症状为主,口淡乏味而腻,食欲不振,或食而不
多,胸脘痞闷,嗳气泄泻,肢软无力,头痛身重,苔白
厚雨腻,脉濡弱等。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学
21
(四)痰
痰和饮病理变化的产物, “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水、饮、痰三者的区别即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更清者为水。
痰饮之产生,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 候。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学
5
心之病理机制如下图示意;
病因
禀赋不足 病后失养 劳心过度
心气虚弱 心血亏虚 脾虚湿困
心 阳 虚 心神不足 心阴 虚 停痰留饮 阻遏心阳
虚证
思则气结 痹证日久 内舍于心
化火生痰 血淤
痰火上扰, 蒙蔽心包 血脉淤阻
实证
病证范围:主要有心悸、心痛、健忘、失眠、癫狂、昏迷、舌疮、 等。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 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 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
血病的表现一般中分医内科为学病出因病机血学 、血瘀、血虚。 18
三、风火湿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风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
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
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
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 舌强等。
风、寒、湿。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故侵犯经 络骨节,其痛多游走流窜而无定处。
内风:多系肝阳肝火、阴血亏虚所产生,或因情志、
起居、饮食失节而诱发,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多有头目
眩晕,抽搐震颤,癫狂,或卒中,口眼喁斜、语言謇涩,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详细描述
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疲惫、肌肉劳损 ,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过度安逸则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劳逸失 度还可能影响人体的气血流通,导致 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 列的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劳逸失度,应该保持适度的 劳动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度安 逸。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合理安排时 间,适时休息和放松。同时,应根据 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和 免疫力。中医也提倡通过按摩、针灸 、中药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以缓解劳 逸失度对身体的影响。
谢谢观看
中医病因的分类
总结词
中医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其中外因包括六淫和疫疠,内因包括七情和 饮食劳逸。
详细描述
外因是指从外部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 等。内因则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病因的特点
总结词
中医病因具有多因素性、相关性、动态性等特点。
饮食失宜
总结词
饮食失宜是指饮食习惯不良或食物选 择不当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也是内 伤病因的一种。
详细描述
饮食失宜包括过饥过饱、偏食、暴饮 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食用过于 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 些行为会导致脾胃受损、消化功能失 调,进而引发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 问题。长期饮食失宜还可能引发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饮食失宜,应该养成健康的 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荤素搭配、 少油少盐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过于 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易消化 的食物。中医也提倡通过食疗来调理 身体,如食用红枣、枸杞、山药等补 气血的食物,以缓解饮食失宜对身体 的影响。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培训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培训课件

44
(二)瘀 血
形成 表现
气虚 气滞 血寒 血热 疼痛 肿块 出血
易犯肺——鼻塞、咽痒、咳嗽 (二)善行而数变
A.善行—行无定处—病位游走不定 如:风痹 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破伤风——发病急; 皮疹——此起彼伏(变化快);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10
(三)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摇动de症状 如:破伤风——抽搐
(四)风为百病之长 许多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二)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 湿困脾胃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23
五、燥 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24
(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损伤人体de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 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二)燥易伤肺
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少痰,痰 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de临床表现 四、内容:六淫、疠气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4
六淫
❖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 六淫de共同特点: ❖ ①外感性 ❖ ②季节性 ❖ ③地域性 ❖ ④相兼性 ❖ ⑤转化性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5
(一)六淫
六气de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de 自然界气候.
六淫de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 邪.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25
三、燥邪致病后常见de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
(一)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唇干, 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 中带血.
(二)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 (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培训课件
中医病因学说de特点 ❖ 依据
一.贯穿整体观念 二.应用类比方法
❖ 方法 一.询问病史 二.审证求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3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病因学研究史
❖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 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金匮
要略》) ❖ 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
三 食类偏嗜: ❖ 专食或厌食某类食品 ❖ 损伤脾胃、湿热痰浊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6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一、过劳 一、劳力过度 二、劳神过度 三、房劳过度 二、过逸
过度安闲、缺乏劳动锻炼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7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过劳 一、劳力过度
损耗机体之气:少气懒言、精神疲惫、形体消瘦 二、劳神过度
二.风邪为外感病中极为重要de致病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10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风邪de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 具外越上浮、轻扬升发de特性.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具有来去迅速、变化多端de特 性.如风痹、风疹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30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直接伤及内脏
❖ 病因:七情过极,超越常度,损伤相应脏腑(反伤本脏,自 伤).
➢ 喜伤心: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精神失常 ➢ 怒伤肝:两胁胀痛、善太息、呕血、晕厥 ➢ 忧伤肺:气短胸闷、精神萎靡、意志消沉 ➢ 思伤脾: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大便溏泄 ➢ 恐伤肾:肾气不固、精气耗泄 ➢ 损伤它脏:暴怒伤肝——横逆脾胃

中医病因学说培训资料

中医病因学说培训资料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A. 性质:燥邪具有干燥、滞涩、不滑润的
性质。 B. 致病特点:最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
症状: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两目干涩 皮肤干燥皲裂、 毛发干枯不荣 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少津
指风、寒、暑、湿、燥、火 (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 “六邪”。
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 同 时受邪,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 “外感六 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温病, 夏季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2)寒性凝滞主痛 A. 性质:寒为阴邪,具有凝结阻滞不通的特 性。 B. 致病特点: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产
生疼 痛的症状。 如 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关节疼痛剧烈,又 称“痛痹”。
(3)寒性收引
临床常见: 寒客血脉:脉紧。 寒邪袭表: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 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或冷厥
泄物秽浊不清。 湿邪在上——面垢,眵(chī)多。 湿浊下注——小便浑浊不清,大便下痢粘,液脓血,妇女带下。 湿邪浸淫肌肤——湿疹,疮疡脓水秽浊。
(3)湿性粘滞 A. 性质:湿邪具有粘腻,滞着不畅之性 B. 致病特点:
症状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利,大 便粘腻滞涩不畅。 病程的缠绵性——反复发作,病程较 长,缠绵难愈。
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腠理开泄而汗出,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又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 故暑多挟湿邪侵犯人体,形成暑湿夹杂证 ——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不 思饮食,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黄腻。“凡 治暑者,不兼治其湿,乃医之过也”

10-病因学说

10-病因学说

3、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饮食因素;
(3) 预防隔离措施;(4)社会因素。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八 分。
相同点 不 病邪不同 同 点 侵入途径
发病特点
病程预后 应对措施
疫气与六淫鉴别
疫气
六淫
均为外感致病邪气
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
外感邪气
口鼻、皮肤、饮食、蚊叮虫咬、 口鼻、肌表 血液、性传播
病因
现代分类法: 外所因----外感病因(六淫、戾气) 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不内外因----其他病因( 外伤、虫兽伤等) 病理产物性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八分。
四、探求病因的方法
1、直接询问法:简便快捷,适用于单纯、
直接的疾病;
❖ 外感六淫
❖ 疫气
外感病因
❖ 七情内伤
❖ 饮食失宜
❖病因素
❖ 其他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八分。
三、病因学说的沿革
1、秦国医和的“六气说”—阴、阳、风、雨、晦、明 阳—风、雨、寒、暑
2、《内经》阴阳分类法
阴—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内部—喜怒不节伤脏
《内经》三部分类法 上部—风雨伤上
暑 暑性类火 邪 只可外感
季节性 无明显季节性
症状 特点 结聚局部
无明显季节性 弥漫全身
冬春季
有传染性
夏季
多挟湿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四十八 分。
2、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象、趋上
(2)火(热)易伤津耗气; —“壮火食气” 气阴

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学说PPT精品课程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学说PPT精品课程讲义
2、六淫总的致病特点:


外感性—自外通过肌表、口鼻侵袭人体; 季节性—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时令病; 地域性—与居住和工作环境有关; 单一性或相兼性—可单独或共同致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后,其证型可发生转化;
(一)风邪 — 春季主气
(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 阳位;
1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 病位游移不定(行痹);数变— 风邪致病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 (3)风为百病之长;易兼邪致病;致病部 位广泛,变化多端。 (4)风性主动;“风胜则动”如破伤风
2、辨证求因—— 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 据,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以 推求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属于辨证
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中医病因学的沿革
1、秦国医和的“六气说”—阴阳风雨晦明 2、《内经》的阴阳分类法 — 病邪来源不同。 3、《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根据病因 的致病特征、发病途径及传变规律分类。
4、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 “三因学说”----病邪与发病途径相结合。 外所因 ---外感病因 ( 六淫、 戾气 -吴又可) 病 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因 不内外因----其他病因( 外伤、虫兽伤等) 病理产物性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 六 淫 1、概念: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 邪的总称。由六气异常变化形成。
(2)燥易伤肺:肺喜润而恶燥 ,故
易受燥邪损伤,而出现干咳,痰黏似胶, 甚者痰中带血。
温 、热 、火 、暑 的 区 别
邪气 程 度 来 源 发病 症 状
温 温为热之渐
只可外感
较缓 由表入里 全身性
热 热为温之甚 外感或内生 较急

中医基础--病因病机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病因病机学说 ppt课件
湿的科学内涵:季节气候环境、生物致 病因子及机体反应性相结合的综合概念
(五)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 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 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
(2)燥易伤肺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 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
(二)过逸 “久卧伤气” 《素问 宣明五气篇》
三、饮食失宜
(一)饥饱失常(不节) 1、过饥------气血化源不足 2、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小儿食积、“疳疾” 成人“肠澼为痣”、或致“食复”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1、五味偏嗜 过食酸---肝盛而乘脾---脘痛、返酸 过食咸--肾盛而乘心--胸闷气短、心痛、心悸 过食甘---脾盛而乘肾---面色黧黑、腰膝酸软 过食苦---心盛而乘肺---皮肤干燥、 过食辛---肺盛而乘肝---爪甲干枯、筋脉拘急 2、寒热偏嗜 3、嗜酒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
(二) 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 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
舌红、苔黄燥或灰黑
肿疡
角弓反张
唇口生疮——胃热
咽喉红肿——肺热
迫血妄形
性质
致病特点 为阳邪,实热证
炎上, 症状多见于上部
主要病症 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
发热,头昏,头痛,面红, 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饮食偏嗜
(1)偏嗜: A.偏寒: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常见 腹痛、腹泻、呕吐清水、 手足不温。 B.偏热:胃肠积热、化燥伤,常见口渴、 口臭、便秘、嘈杂易饥、消瘦、下血。 C.过食肥甘厚味:生痰化热,常见眩晕、 胸痹、痈疡、昏厥。
三、劳逸失当
(一)过劳:过度劳累。 《素问》说:“久视伤血、久卧伤
一、痰饮:
1.痰饮的含义: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 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 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
痰——稠浊。 饮——清稀
2.性质 痰得阳气煎熬灼液而成——痰(热) 饮得阴气凝聚而成——饮(寒)
3.所致病位: (1)痰:广泛,可随气升降流行,游溢 全身,内而脏腑,外达筋骨皮肉。 (2)饮:局部,常局限机体某一部位, 多停留于胸胁、胃肠、肌肤。
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 筋”。
(二)过逸: 1.形体过逸:气血运行不畅,使心脾功能减弱, 日久体虚衰弱,精神不振、食少乏力,发胖臃肿, 动则心悸、气喘、汗出,或继发他病。 2.思维过逸:长期懒于动脑思考,记忆力减退, 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脏腑功能失调百病丛生。
病理性病因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 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又 称继发性病因。 主要包括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
脉滑。 (2)痰浊阻心,痰迷心窍:神识痴呆,表情淡漠,语
言错乱,若痰火扰心则精神失常,心烦失眠,躁扰, 不宁,甚则发狂。 (3)痰浊阻胃:恶心,呕吐,呃逆,胃脘胀满等。
2、常见饮证: (1)痰饮:饮停肠胃——脘胀痛、肠鸣漉漉有声、呕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A. 性质:趋下,因湿性类水,水性就下,
故湿邪具有趋下的特性。 B. 致病特点: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人
体下部症状。如浮肿多以下肢为甚,淋 浊带下。
5.燥邪 燥为秋季之主气,秋天气候干燥、收敛、 肃杀。 燥邪致病有二种: 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相 合侵犯人体,热象明显。 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与寒凉相合 侵犯人体,寒象明显。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风为春季之主气,风邪是外感病因中致病广泛,较为 重要的致病因素。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致病特点: 易袭阳位:多见上部、阳经、肺系症状。 皮毛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
(2)、风邪善行而数变 病位游移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症状变化
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莫测。 (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外
肿疡: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痈肿疮疡的总称。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
《医宗金鉴》曰:“痈疽原是火毒生。”
疫疠(瘟疫 )
涵义:疫疠是指具有强烈致病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 在中医文献中还有“疫气”、“疠气”、“戾气”、“乖戾
之气”
“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 感”。
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 (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 “六邪”。
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 同 时受邪,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 “外感六 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有关。如春季多温病, 夏季多暑(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环境有关。 如久居潮湿地区易感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 燥热之病。 4.单一性和兼挟性:六淫之邪既可单一伤人致病, 又可两种以上相互兼挟侵犯人体致病。如感冒、痹 证等。 5.转化性: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发生转化。如可随人体的体质不同,病证性质 发生转化。
热、升腾之性。 临床常见一派阳胜则热的临床症状:高热、
烦躁、面赤、 脉洪数、舌红苔黄等。
(2)致病特点: A. 症状多见于人体上部:头痛、面红目
赤、 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 B. 易扰乱心神:心烦、甚至神昏、谵语、
狂躁。
2、火(热)易伤津耗气: (1)伤津:常见汗出口渴喜饮咽干唇焦, 尿短赤,舌红绛少苔等。 (2)耗气:体倦乏力,少气(轻)热盛耗 气,全身机能衰退等。
泄物秽浊不清。 湿邪在上——面垢,眵(chī)多。 湿浊下注——小便浑浊不清,大便下痢粘,液脓血,妇女带下。 湿邪浸淫肌肤——湿疹,疮疡脓水秽浊。
(3)湿性粘滞 A. 性质:湿邪具有粘腻,滞着不畅之性 B. 致病特点:
症状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利,大 便粘腻滞涩不畅。 病程的缠绵性——反复发作,病程较 长,缠绵难愈。
•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问诊求因和辨证求因
水湿内停
停肺 痰浊阻肺
脏腑功能失调
痰饮, 痰饮
(果) (因)阻中焦 痰湿困脾
血行不畅
阻滞血行
气虚或气滞
瘀血, 瘀血
出血或血瘀
(果) (因)
外感病因
•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 从口鼻、肌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 的一类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六淫、 疫疠。
2.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 (2)喜则气缓 (3)悲则气消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二、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是内伤病主要致病 因素之一,又称饮食内伤。主 要包括三个方面: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一)饮食不节:
1. 过饥:不能按时进食、或长期饥饿、 摄食不足。
伤胃:胃脘嘈杂,疼痛、泛吐酸水。 伤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营养不良 伤正气:抗病力弱、易感邪气而发病
寒为阴邪: “阴胜则寒”。 A、性质
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 B、致病特点:
局部或全身的寒象:恶寒、肢冷 其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清涕
稀 便
C 、临床常见:
伤卫阳
寒邪袭表
恶寒、流清涕、头身疼痛。
伤脾阳
寒邪直中肠胃
脘腹冷痛、呕吐清水。
伤心肾之阳
寒邪直中少阴
形寒踡卧,手足厥冷,
下利清谷,精神萎靡。
多,湿热熏蒸,气候潮湿,为一年之 中湿气最盛之时。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A. 性质:湿性类水,乃水气所化,故湿为阴邪。 B. 致病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易于留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尤易损伤脾阳。
(2)湿性重浊
A.性质:重:沉重、重着之意;浊:秽浊、垢腻 B.致病特点:多有头身困重、肢节酸楚、沉重难举;分泌物,排
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腠理开泄而汗出,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又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 故暑多挟湿邪侵犯人体,形成暑湿夹杂证 ——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不 思饮食,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黄腻。“凡 治暑者,不兼治其湿,乃医之过也”
4.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雨水较
不仁。
3.暑邪 • 暑为夏季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
独见于夏季。 • 暑邪致病,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A. 暑乃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故具有炎热的性质 B. 致病特点:多为实热证。
常见高热、面红、目赤、烦渴、脉洪大等症状。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A. 性质:暑为阳邪,有上升,发散的性质。 B. 致病特点:
2. 过饱:暴饮暴食,摄食过量。 (1)饮食停滞——脾胃损伤——脘腹胀满、嗳腐
吞酸、厌食、呕吐、腹泻。 (2)食滞日久,郁而化热,聚湿生痰——小儿疳
积(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怒、 发结如穗)。 (3)经常饮食过量——气血流通受阻、筋脉郁滞 ——痔疮、痢疾。
2.饮食不洁:
(1)引起胃肠道疾病:脘腹疼痛、呕吐、 腹泻、 下痢脓血。 (2)肠道寄生虫病:腹痛、面黄饥疲、 嗜食异物。 (3)食物中毒——剧烈腹痛、呕吐、腹 泻、甚则昏迷死亡。
致病特点:燥邪犯肺,肺阴受损,肺 失清肃,出现干咳少痰,胶痰难咯,甚 则痰中带血,喘息胸痛。
6.火(热)邪
四季均可见火热之病。皆因阳胜所致故常火热混称。故常统称 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
致病表现:热邪致病多表现全身热象,如:心 火上炎,口舌生疮。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1)性质:火热之邪由阳胜所致,具有灼、炎
病始于表—属阳邪
饮食居处 —易伤人体内在脏腑
阴阳喜怒
病始于里——属阴邪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 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 火,以之化之变也”。
• 张仲景曰:千般疢(chèn )难,不越 三条。
•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
•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 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dǔ )。 2.病情较重 3.症状相似 4.传染性强 5.易于流行
内伤病因
• 内伤病因主要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 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 病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
一、七情内伤
基本概念: 七情指人的喜、恕、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致病的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A. 性质:燥邪具有干燥、滞涩、不滑润的
性质。 B. 致病特点:最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
症状: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两目干涩 皮肤干燥皲裂、 毛发干枯不荣 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少津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又开窍于鼻, 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肌肤而 入;燥为秋金主气,肺与金相应,故燥 易伤肺。
病因的涵义:
病因是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 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 因。 “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 谓之因”。
病因学说涵义 研究和阐释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
和致病规律的一门学说。
“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