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的“第十名”现象
“第十名”现象说明啥
前不久,高中同学聚会,分别了近十年,大家都饶有兴趣地打听着彼此的近况。
令人惊讶的是,当年全校的高考状元方某如今在一家小公司里做着职员,表现平平,而当年逊色他的同班同学中有很多人在不同领域里已功成名就。
许多研究者对这个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发现学习最好的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未必走得最成功,而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后来在工作上的成就比较高,被称为“第十名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第十名现象”呢?在追寻其原因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审视一下考试制度。
现在的考试考查的多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在考试中都难以得到体现,而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考试考出来的“第一名”,综合能力并不一定是最强的。
我们通常说的“智力”往往都是指智商,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
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它表现在各个方面。
比如方某,他的学习成绩好,可以说是智商高,但在实际生活中他表现出来的成功智力却比较低。
所谓成功智力,是指有关生活技能、工作能力的智商,它决定着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判断、评估,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还关系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虽然不是学习中能够表现出来的,但却是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
一般说来,“第十名”具有较好的智商,同时又不是死读书,在学习的空暇能够发展成功智力,所以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有幸的是,成功智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平时可以尝试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提升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力;尝试从事一些从未做过的行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
有趣的“第十名效应”,成绩最好并非最有出息!
有趣的“第十名效应”,成绩最好并非最有出息!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第十名效应”是由中国杭州市的一个小学老师发现并提出来的!出人意料的小学同学聚会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
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
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经过调查后,他发现:前三名之后,第10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
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
第十名效应于是,周武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第十名效应”。
一个班里最有出息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而是班上处于中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学生。
他们既没有优秀生“想赢怕输”的负担,也没有差生的自卑心理,敢闯敢拼,这就是“第十名现象”。
有人分析,导致“第十名效应”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只为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知识面狭窄,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学习上面,考得出很好的成绩;而“第十名效应”的人,功课学得也不错。
但是他花了很多的时间看了很多其他的书,知识面很丰富,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二、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个性压抑三、中上游成绩的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
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争议焦点当然,没有哪个话题是绝对,没有争议的。
“第十名效应”同样也受到了不少质疑:首先,因为发现者是小学老师,所以他提出的“第十名效应”立足于小学,这点就颇受争议。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固然小学期间的6年至关重要,但今后(初中、高中等)的生活同样对养成习惯、形成人生观有重要的影响。
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
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思修作业 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 制作:第十小组 组长:破仑 指导老师:项羽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一、 晚间熄灯后不按时睡觉。
目前存在好大一部分同学晚上熄灯以后依旧大吵大闹,甚至高声叫喊,放高音音乐,不按时就寝,严重影响他人休息,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果。
个人建议:给排水122 自 动化123 队歌: 《 朋友 》开班会,提倡议书,各舍长,宿管员,学生会等也有义务对宿舍文化教育负责。
实行内外同时监督的制度,通过班会和倡议书等形式加强违纪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形成或加强其内在的自身监督力度;通过舍长,宿管员,学生会等加强外在的监督力度,形成外在的监督体系。
二、在寝室或校园随便吸烟。
在校园内还存在很严重的学生吸烟现象,几乎到了随处可见的地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肆无忌惮的在教室,寝室,过道上大方地吸烟潇洒。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同学的身心健康,而且浪费了大量的金钱。
个人建议:学校应该严抓此类现象,进行相应的扣分,同时对校内外的销售商家进行销售限制,当然也要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餐厅饭菜浪费严重现象。
学校的饭菜浪费现象应该说是相当严重的。
好多学生都是在浪费粮食,他们往往打了好多的饭菜,可结果却吃不了,最终便将食物浪费掉。
个人建议:大学生自我管理中心类组织大力发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并出台相关监惩办法。
四.乱扔垃圾现象。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青青的草,暖暖的水,蓝蓝的天,绚丽的花朵,笔直的道路,高耸的楼房……可偏偏就有不少同学喜欢乱扔垃圾,将这美好的场景破坏污染。
个人建议:学校严抓严打此类现象,学生会生活部,纪检部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违纪学生进行扣分。
五.校园内频繁丢失自行车等。
个人建议:建议保卫科加大监管巡逻力度,进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六.男女生过分亲密行为。
目前学校好多地方都可见此类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
『第十名现象』引起全国关注的前前后后张谷风我采写的《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获全国省级晚报好新闻一等奖、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
回想这篇报道采写的过程,我深切地感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时势、大局了然于胸,同时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了这两条,常常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抓出鲜活新闻。
这组新闻报道的线索,最初是不经意间聊天聊出来的。
那是去年10月下旬,在教育界的一次聚会上,杭州上城区教育局一负责人,谈到该区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在几次参加毕业学生的同学会后,发现不少当年在校毫不起眼的学生出乎意料地已较有成就,而老师、家长曾引以为自豪的一些学习佼佼者却在生活工作中流于平庸甚至力不从心。
进一步跟踪发现,成年后相对比较出色的大都是小学班级里成绩排名第十、第二十名前后的孩子。
这番话说出来,现场很多人表示有同感。
这么多人有同感,感兴趣,那应该是有新闻价值的。
事后,我专程找到了周武老师采访。
深入采访后发现,要写成报道有一定难度。
一是周武老师的发现是在两年前提出来的,首先要解决一个新闻时效性问题。
二是对150名学生在10余年后表现的调查,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局部现象,有没有普遍意义?是不是科学?我和编辑部的同志都想到,应当和当前的形势结合起来思考:推进素质教育的鼓槌越敲越密,但应试教育积弊甚深,家长和老师仍难以从其藩篱中解放出来,以致出现“素质教育热热闹闹,应试教育照抓不误”的现象。
作为从事教育报道的编辑、记者,我们正苦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闻报道力度不够,缺乏生动的新闻事实以理服人。
能不能深究一下,这个相对于第一、第二、第三名尖子生的第十名群体,姑且称为“第十名现象”吧,到底有什么共性,和素质教育有无关联?这样来考虑,如同久旱遇甘霖,老现象、老问题、老题材被赋予了新意。
接下来是怎么报道的问题。
我反复考虑,采用了思辨性报道方式,在展现事实的基础上融入理性的分析、思考,既为读者提供事实,又让读者得到一种启示。
文章采用的事实不一定全是新近发生的,但它所触及的问题必须是时下的“热点”,所阐明的看法必须具有新意。
值得注意的“第10名现象”
4 .评 审组 老 师根 据评 审 条件 对各 课题 研 究小 组进行 评价 ;指导 老师根 据评价 标准对 每位学生 的 主题探究 性学习情况 展开评价 。 第 五 阶段 :总结 反 思 ( 1 — 1 第 5 8周 )
目标 任 务
对学生提 出下列 问题 :你要解决 什么 问题?你 完成
学习经 验 ;共 同探讨今 后 如何更好 地开展 探究性 学
习。
座谈会等 渠道学 习科研理论 和借 鉴研究成 果 ,提高 学生 的科研 能力 和成果水平 。加深对 社会主 义新农
村建设 的理解 。
第 四 阶段 :结 题评 价 ( 1 — 1 第 1 4周 )
目标 任 务
指导 学生撰 写社会 主义新农 村建设 的课 题研究
究 与教 师 培 训 中心 )
值得 注意 的 “ 1 Hale Waihona Puke 现 象" 第 O 口 罗修彬
前几年美 国曾对 一些最 杰出的企业 家 、投资者在最 高学历 时期 的学 习成 绩作过追 踪调查 ,结果发现 当时 他们在班级 中所处 的地位大都属 中游或 中等偏上 者 ,有 人将这种现象称 之为 “ l 名现象 ” 第 0 。这其 中就包括在
报 告或 论 文 。召 开 “ 设 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 主 题 建 班会 。学生交 流科研 报告 或论文 ,畅谈 我 国社会主
义新农 村建设 的美好 前景 ,引导 学生认 识到新农 村 建设 的艰 巨性 和长期性 ,帮助学 生树立 远大理 想 , 勤奋学 习 ,立 志成 才 ,为 建设社 会主义 新农村 作贡
献。
1 .教 师进行 如何 撰写 结题 报告 的专 题讲 座 。 2.研 究 小 组 讨 论 资料 是 否 可 靠 、真 实 、丰 富 ;论 据 是否 全 面 ;观 点是 否 清 晰 、准 确 。撰 写 结题报告 ,准备课 题研 究成果展 示材料 ,可 以采用 展板 、课 件 、照 片 、录像 等呈 现 形 式 ,经指 导 老
第十名现象第十名现象是什么第十名效应分析应用
第十名现象第十名现象是什么第十名效应分析应用什么是第十名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十名现象,快来看看吧!更多第十名现象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第十名现象们常常会在小学同学会上发现,那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基本是当年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同学;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多业绩平平。
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渐“淡出”优胜行列,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其实,这就是引起学生、家长、专家名流以致整个教育界共鸣和关注的“第十名现象”。
“教育界现在正热衷探讨‘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几个,有望成为日后最出人头地的一个。
为什么许多小时候的尖子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淡出”优胜行列,相反为什么一些当初不起眼的学生竟能日后成才?十年的跟踪记录,十年的资料积累,十年的风雨奔波……杭州市一名小学教师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正当人们开始跨进新世纪门槛的时候,一个新的观点如一阵旋风在浙江教育界平地而起。
从校园到有关管理部门,从学生、家长到专家名流,都对此给予共鸣和关注---它就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周武老师所发现的“第十名现象”。
53岁的周武是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
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
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一次学生聚会中发现,那些业绩突出者大都是当年不起眼的学生。
1989年国庆节期间,在杭州市郊区的灵山山庄度假村,一个小学时代同学的聚会在这里进行。
大家谈笑风生,情如手足。
看到今天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奋斗,回想起当年小学同窗难忘的生活,不禁万千感慨。
第十名现象给教育的启示
第十名现象给教育的启示
第十名现象是指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经过10000个小时的刻意练习,就能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这个现象给教育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1.重视刻意练习:学生在某个领域要想成为专家,必须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小开始形成良好的练习习惯,注重细节和技巧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更快地进步。
2.注重耐力和毅力:要成为领域的专家,必须具备耐心和毅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采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步。
4.鼓励学生多思考:成为领域的专家,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技能,更需要有创意和思考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注重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掌握技能。
教师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总之,第十名现象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领域的专家。
教育教学应该注重细节和技巧的培
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能力。
9.《第十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第十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在学校里,作为老师的我们往往用各科成绩给学生排名,以便知道每个学生在班里所在的位次。
有的家长则更变本加厉的督促,强迫学生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搞的他们压力很大。
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学生,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作为老师的我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性。
'第十名现象"不仅对教师有所启发,对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也应该有所启发。
"第十名现象"说到底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比前几名尖子生更易取得成功。
排名十至二十名成绩中等的学生,虽然分数低一些,但与尖子生比起来,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归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使他们有时间用于思考探索,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创新能力,自然这些成绩中等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学生成绩中等,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无论学校声誉多好,教师水平多高,学生多么聪明,多么努力,一个班里总有一大部分人成绩处于中等水平。
为了学生成绩中等而焦虑,是我们正常的心态。
我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学生进入前十名,前五名,甚至第一名。
否则我们睡觉也睡不踏实。
就老师来说,这样做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整个社会看重文凭学历。
而升学竞争说到底也就是名次的竞争,作为老师的我们,因此觉得只有督促学生勤奋学习,力争第一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是合乎常理的。
不过,我们也可以先看一下:学生成绩中等,究竟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所致?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帮助学生进步,在这里,搬用他人的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人家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呢?"这样的询问除了让学生无话可说,还会让学生心生反感,很难有实际效果。
“第十名现象”引发班级管理思路的变革
“第十名现象”引发班级管理思路的变革作者:郭建霞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11期摘要:长期以来,中小学普遍实行“抓两头、带中间”的班级管理模式,忽视了中等生的发展需要,给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本文试从中等生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探求班级管理思路变革的方法和途径,以便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班级管理;变革;中等生;赏识教育一、“第十名现象”与中等生1989年,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在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周武老师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过去教师往往很单纯地用成绩给学生拉榜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孩子挤进“前几名”,搞得他们压力大,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性格活泼,灵活性强,兴趣广泛,由于教师不大关注,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潜力大。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等生。
中等生泛指那些优点、缺点不大明显、成绩中等的学生。
中等生是相对的,他们只是暂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平衡的条件改变,他们既可转化成优等生,也可发展成为后进生。
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关注中等生。
二、中等生形成的原因在任何一个班级中,其学生状况多呈枣核形,即优等生和后进生占少数,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占大多数,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持消极心理,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动力,极不利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虽然中等生概念只是一种心理定势,没有确切的划分根据,但普遍存在每个班上,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1.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对学生优秀率、合格率的要求,无形中引导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培优辅差”。
于是,中等生的教育辅导常被忽视,他们往往失去了发展成长的机会。
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
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一:排在第一位的是考试舞弊。
考试舞弊现象在中学是极其普遍的,时下高考刚结束,关于高考舞弊的报道便占据了舆论的头条。
任何一个学生或者曾经是学生的人都一定目睹甚至亲自经历过考试舞弊。
大学里考试舞弊只不过是没进入大学之前早已熟练“本领”的强化。
由于大学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降低,学生自己也放松要求,以至于学生把学习的要求仅放在及格线上,但是由于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又不学习,导致及格也成为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于是考试舞弊的念头理所当然的被唤起,甚至有的同学因舞弊拿到高分,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增加了同学们投机取巧的思想。
平时不努力,考试时便铤而走险。
但我们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这里诞生过众多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我们的知识水平代表我们母校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呼吁学校加大监考,查处力度的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严格自律,“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修行是让我们学到真正的本领,以此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排在第二位的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众所周知这种现象不但影响环境,而且对身体有害。
但为什么有的同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当然有的同学说校园里垃圾箱少,这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素质的问题。
校园里有很多的留学生,在这些国际友人眼中,我们国人的一举一动不仅反应自身素质,还代表国家民族形象。
这不是危言耸听,曾有报纸报道过这样的事情。
希望同学们都能“嘴下留情”,爱护校园环境。
三:排在第三位的是课堂上随意说话,吃东西。
小学生都没有的毛病竟然出现在大学里,不能不表示敬意。
我们都知道尊敬师长,但尊敬不是口头上道声“老师好”,维护课堂纪律也是对老师的一种理解和尊重。
大学教育不同高中,大学教师不会为整顿课堂纪律而浪费时间。
但同学们却甘愿扰乱课堂秩序浪费自己的时间。
学者与学生区别就在这里,智者和愚者的区别也在这里。
亲爱的同学你将如何选择?四:排在第四的是看黄色小说、录象。
如果要批评这种现象,首先要归咎于学校性教育力度的不够。
“第十名”现象有感
“第十名”现象有感
对于任教将近20年的我也深有体会,送走了一批批学生,学生到社会真正混得好的不是那些尖子生,而是那些“第十名”的学生,尖子生之所以会在社会上淡出,显然和死读书有关,再加上没有挫折感,孩子经不起社会的打击,只要一次不能顺利有时就会一辈子不能成就辉煌。
而那些“第十名”的学生,他既有聪明的脑袋,又能抽空学些技能,能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脚,因此工作上也大有成就。
现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第十名”现象,作为从教这么多年的我,我深深感受到现在的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考试只能从卷中知道孩子的素质,所以有的家长为了追求高分,从学识上一直在给孩子加餐,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同等的,殊不知孩子在这方面加强了,另外如在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想像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就疏忽了。
这样的孩子走入社会也许就比较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但他又觉得自己是个高材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能谦虚听取别人的一些建议,所以在社会中往往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而对于“第十名”的孩子,他们除了在学习上没有尖子生的拔尖,但他在创造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大超过尖子生,因此在走入社会过程中,“第十名”的孩子能较快,较有能力适应社会,并且能较好发挥它的创造力,即使有过失败,他也有承受失败的压力,他能继续奋斗,勇往直前。
由此看来,作为教师的我素来认为考试多几分或少几分并不能说
明这个孩子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我认为素质教育应当以综合能力来评价。
教育中的第十名
第十名效应1、起因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
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
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43%;相反地,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初中、高中后,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81.2%。
2、分析有人分析,导致“第十名效应”的原因有四:一是只为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知识面狭窄,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学习上面,考得出很好的成绩,很少看其他的书,而“第十名效应”的人,功课学得也不错。
但是他花了很多的时间看了很多其他的书,知识面很丰富,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二是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没有个性。
他为了追求好成绩,花去了所有的时间,什么活动都不参加,本来有的一些专特长也不敢去发挥了,不敢花时间了。
而“第十名效应”的人,文艺活动也参加,体育活动也参加,社会活动也参加,能力很强,他到了工作岗位上就能发挥作用。
三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身体不够健康,他们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将来工作后,体弱多病,胜任不了繁重的工作;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平时就爱运动,参加各种活动多,身体好,头脑也灵活,工作后能承担繁重、复杂的任务。
四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心理不健康,名利思想严重,经不起挫折、失败。
一个人走上社会后,不可能每天都阳光灿烂,总要遇到暴风雨,如果没有抗挫折能力就难以适应,更难以成功和成才3、影响这个研究结果,触及了基础教育的症结:究竟是分数重要,还是学习力重要?经由大陆媒体争相报导,「第十名现象」引起广大回响,从省教育单位到学校,从学生、家长到专家……,透过网络不断转贴,余波甚至荡漾到了台湾。
“第十名现象”对高校智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关 键 词 第十 名 现 象 成 功 智 力 高 校 智 力培 养 模 式 改革
Th n p r to f ” n h P e o e o ” / e I s ia i n o Te t h n m n n /Da il g i Ja i . n
Ja g u C i a in s , h n
“ 十 名 现 象 ” 杭 州 市 周 武 老 师 提 出 , 要 表 现 为 学 第 由 主
习成 绩 处 于 中等 水 平 的学 生 在 职 业 发 展 等 方 面 却 优 于学 习 成 绩 优 秀 的 学 生 。无 独有 偶 , 港 大学 在 招 收 内地 高 考 生 源 香 时 , 汰 了 1 名 各 省 市 的 高 考 “ 元 ” 录 取 了学 习 成 绩 优 淘 1 状 ,
A ut horS ad e s Ya z o Un v r iy2 0 ’ dr s ng h u i est ,25 09, n z o , Ya g h u
2 “ 十 名现 象 ” 映 了 高校 智 力培 养 模式 改 革 的 第 反 可行性
“ 第十名现象 ” 达了与传 统智力观 相悖 的观点 , 传 智力 与个 别 差 异 、 天 培 养 、 性 特 征 等 密 切 相 关 。 斯 滕 伯 格 认 后 个
改 革 的 启 示 . 更新 高 校 智 力 培 养 理 念 、 变 高校 教 育 评 价 即 转
机 制 、 善 课 程设 置 及 教 学 方 式 。 改
业 发 展 中取 得 成 功 , 仅 依 靠 学 业 智力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 必 仅 还 须 有 相 应 的创 造 性 智 力 和 实 践性 智力 加 以支 撑 。
由“第十名现象”引发的一点思考
教育究竟该如何去培养年轻一代,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自教育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并不断探讨的问题。
所谓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为我们展示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得分高的学生未必能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显现出突出的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
至于其中的原因以我个人之拙见,是这些在学业上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学生基础知识太过扎实。
说到基础知识重不重要的我问题,我认为基础知识当然很重要,没有本哪会有末,我们不能将本末倒置。
但是如果基础知识太过扎实,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大脑里充塞的都是一些概念、定理、公式以及优秀的句、段、篇等条条框框的东西,没有太多的机会进行批判性的思索,从而在前人所提供给我们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和再创造。
我认为这样的基础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在我看来好的教育应该是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当务之急要培养的再也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圣人,也不会是那种理论超越了实践的“指挥家”,我们要的是那些在受过教育之后能够把个人、家庭和社会很好的融合起来的人。
为什么美国至今已诞生了二百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们这个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却未能培养出哪怕是一位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奖人呢?!难道是我们真的不屑于这个为世人瞩目的奖项吗?我要说的是我们对这个奖项的觊觎可以说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那种将心比心的感受告诉我们在获奖的同时更多体现的是获奖者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是世界对这个获奖人,对获奖者所在的民族的认可。
然而究竟是谁把我们弄的如此尴尬?有人说中国的伟大在于她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几千年的岁月演进积淀起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多么让人感到荣耀的事情啊!至于说到美国,她怎么能和我们比呢!美国的历史连我们的零头还不到,美国是一个文化枯竭的国度…….请不要再抱着老祖宗的脚不放啦!古老的中国一路历经风雨走到今天的确不易,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也并非都是好东西,这其中有一个烫手的山芋我们明明知道它难啃可现在还在啃,那就是应试教育。
解读第十名现象(3) 过分追求高分甚至满分是一种无知
解读第十名现象(3)过分追求高分甚至满分是一种无知成为优等生就意味着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意味着能进一所优质大学获得一个含金量高的优质文凭,能找到一个众人眼中的优质工作,成为优质的精英,取得优质的社会地位,获得优质的收入,享受人生最优质的幸福。
于是让孩子的成绩在班级里争占前茅,是许多学生家长的热切希望。
1要求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狂热追求高分甚至满分,是一种缺乏常识的无知病,也家长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如果我这个填空不出错,那我这次英语就得满分了。
可惜之前刷题的时候没注意到这个知识点。
”——某同学的自我感叹“你看人家小明,数学考了满分,你和人家还有5分的差距呢,你就是题做得少,要再努力!你也拿个满分给我长长脸!”——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我们看你这次考试的排名,如果你总分再多6分,也就是平均每科多拿1分儿多点,你就可以进年级前十了。
”——某老师和学生的谈话学生、家长、老师,每个人都对高分甚至满分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孜孜以求,并为此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每个人都觉得考试拿高分甚至满分,那是成功的表现。
小学考试语文数学双百算是标配;中学考试无限接近满分,才有可能被奉为学霸或者学神,享受万众崇拜的目光。
其实,学习成绩反映的只是孩子的部分能力。
无论命题水平有多高,它总是只能考查出考生对试卷所涵盖的有限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它只是孩子极少一部分能力的展示。
因此,家长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成绩,不要因为分数高几分就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分数低几分就垂头丧气。
家长不妨以学习成绩为依据,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帮助孩子找到进步的方向。
不要以成绩单来评判孩子该受到奖励还是惩罚,更不要因为孩子成绩不够理想,认为自己很没面子而拒绝参加家长会,这会失去和老师沟通的机会。
2为什么小学阶段过分追求高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呢?在小学阶段,有些家长经常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
这使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 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
十名现象说明学有余力非常重要陈省身点拨少年班学生别考满分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在十名左右徘徊,而哥哥朱筑文则一直保持班级第一。
工作之后,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时哥哥当上正教授。
杭州天长小学教师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刘道玉看来,知识能力的过度开发会抑制人的能力和发展。
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学生太多的精力,状元不能代表什么。
“北大清华几乎招去了所有的状元,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怎么样?如果继续争状元,过去让我钦佩的北大清华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
他说,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朱清时解释,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考试能得七八十分,要想得100分要下好几倍的努力,训练得非常熟练才能不出小错。
要争这100分,就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相当于土地要施10遍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实用主义击溃一些大学最后底线社会上腐败现象都可在大学找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
朱清时也是这个观点,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
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
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连专业课都是一个“混”字!他用一名留学生的经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一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
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
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
随意张贴广告
总结词
影响校园整洁,干扰正常秩序
详细描述
一些学生为了宣传或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随意在 校园内张贴广告,如海报、传单等。这种行为不仅影 响了校园的整洁美观,还可能干扰到其他学生的正常 学习和生活秩序。
THANKS
感谢观看
破坏公共设施
总结词
不爱护公共财产,缺乏责任感。
详细描述
一些学生故意损坏宿舍内的公共设施, 如涂鸦墙壁、损坏门窗等,给宿舍带 来不必要的损失,也给他人带来安全 隐患。
04
食堂不文明现象
插队
总结词
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公德心
详细描述
在食堂排队取餐时,部分学生无视排队规则,随意插队,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食堂秩序, 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不便。
个安静、和谐的学习和阅读环境。
03
宿舍不文明现象
垃圾乱扔
总结词
不尊重公共卫生,影响宿舍环境 。
详细描述
有些不便。
夜半噪音
总结词
影响他人休息,缺乏公德心。
详细描述
有些学生在深夜或凌晨制造噪音,如 大声喧哗、放音乐等,严重干扰他人 的休息,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总结词
噪音扰人是图书馆不文明现象之一,它影响 了其他读者的学习和阅读环境。
详细描述
在图书馆内制造噪音的行为包括大声说话、 手机铃声响起、放音乐等。这些行为不仅干 扰了他人的学习和阅读,还可能引起他人的 不满和反感。保持安静是图书馆的基本规则 之一,也是对其他读者的尊重。因此,在图 书馆内应尽量避免制造噪音,以共同营造一
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
目录
• 课堂不文明现象 • 图书馆不文明现象 • 宿舍不文明现象 • 食堂不文明现象 • 校园环境不文明现象
第十名现象
第十名学生潜力无穷有人分析,导致“第十名效应”的原因有四:一是只为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知识面狭窄,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课本学习上面,考得出很好的成绩,很少看其他的书,而“第十名效应”的人,功课学得也不错。
但是他花了很多的时间看了很多其他的书,知识面很丰富,也就是他受到了人文教育。
?二是追求第一名、第二名的人没有个性。
他为了追求好成绩,花去了所有的时间,什么活动都不参加,本来有的一些专特长也不敢去发挥了,不敢花时间了。
而“第十名效应”的人,文艺活动也参加,体育活动也参加,社会活动也参加,能力很强,他到了工作岗位上就能发挥作用。
?三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身体不够健康,他们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将来工作后,体弱多病,胜任不了繁重的工作;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平时就爱运动,参加各种活动多,身体好,头脑也灵活,工作后能承担繁重、复杂的任务。
?四是追求第一、二名的人心理不健康,名利思想严重,经不起挫折、失败。
一个人走上社会后,不可能每天都阳光灿烂,总要遇到暴风雨,如果没有抗挫折能力就难以适应,更难以成功和成才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拉榜排名,以便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班里所占的名次。
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搞得他们压力很大。
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
这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淡出”优秀行列的主要原因。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
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
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学校是充满文艺气息,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
在学校,我们提倡优雅言行。
可即便如此在我们可爱的校园里,还是能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
有的实在令人不快,深恶痛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仅供参考!1. 出口脏话、打架斗殴2. 购物、打饭时随意插队3. 乱扔垃圾、随地吐痰4. 取车时将他人的自行车推倒,不做善后处理5. 在公共场合吸烟6. 男女情侣在公共场合交往过于亲密7. 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主动让座8. 上课不遵守纪律,影响他人学习9. 对老师、同学不够尊敬礼貌10. 骑车在校园内横冲直撞校园其他不文明行为:1、我先说一个,把自行车停在停车场出入口处导致他人无法推车出来的,强烈鄙视!2、还有吃饭像小猪在刨食,吃得满桌都是,座位上都有!叫后来吃饭的人怎么坐下来3、和一楼相同,深受其害啊4、还有骑车不要命,狂飙的那种。
去厕所之后不冲就走的,自习室图书馆里大声说话,手机不开震动的。
在寝室楼里大喊大叫扰乱大家休息的5、穿着个拖鞋去上课,我觉得这个就不够文明,虽然不是很恶俗,但是这么做的人不在少数。
--6、在楼道里打球的,尤其是中午;看电视或电影开声音特别大,门又不关,生怕别人听不到的,尤其在半夜12点后7、穿拖鞋去教室的,上课睡觉说梦话的。
8、食堂里自习的,弄的我们没桌子吃饭,尤其是临近考试的时候!9、女生宿舍楼门口的情侣们可不可以稍微注意点,那毕竟是公共场合啊!!10、把垃圾丢到别人的车筐里的,遇上传单和塑料袋我也就忍了,有一次居然有人把装早餐的油乎乎的袋子和带血的棉球丢在我的车筐里,真是快把我的肺气炸了,这样的'人素质真不是一般的低!11、打饭不排队的,突然从后面插进来12、自习教室的情侣们,亲亲窝窝也不怕丢人13、晚上过了12点还在下面磨磨蹭蹭不睡觉的14、吃完饭不带走那些垃圾的..15、在食堂自习的,尤其是吃饭时间赖着不走的校园不文明行为01花式占座一杯冷饮、一根笔、一包纸便可成功占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里的“第十名”现象
所谓“第十名现象”,据说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发现的。
媒体介绍,这位从教近20年的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了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
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反思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排名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为标准。
而教师、家长们都在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
这使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因此后来就不适应大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
这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淡出”优秀行列的主要原因。
因。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
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
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学业成绩考查学生的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而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却在考试中难以体现出来。
一些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成功智力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协调、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