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总论(结构、功能、症状、诊断)

合集下载

皮肤性病学-知识总结

皮肤性病学-知识总结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皮肤性病学总论皮肤性病学(dennatoVenereology)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相关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皮肤(skin)被覆于体表,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其中含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及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等。

表皮(epidermis)表皮属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等构成。

表皮借基底膜带与真皮相连接。

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根据分化阶段可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真皮由浅至深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皮肤附属器(cutaneousappendages)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皮肤覆盖体表,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皮肤具有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功能。

皮肤的屏障功能1.物理性损伤的防护2、化学性刺激的防护3.微生物的防御作用4.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主要通过皮脂腺和汗腺完成。

第四章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体征是视觉或触觉检查出来的客观病变,其中皮肤损害(简称皮损)是皮肤性病最重要的体征,是对各种皮肤性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皮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皮损(primary lesion) :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皮肤损害。

1)斑疹(macule):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

无隆起或凹陷,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2cm,大于2cm 时称斑片(parch)。

斑疹分为红斑、出血斑、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或脱失)斑等。

2)斑块(plaque):为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浅表性皮损,顶端较扁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

皮肤性病学总论1-2节

皮肤性病学总论1-2节

棘层 (Stratum spinosum)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1)基底层(Stratum basale):
• 是角质形成细胞的生发层,由单层圆柱状或立方 状细胞构成。 • 正常约30%处于核分裂期,有序上移。 • 基底层~颗粒层顶部约14天 ,再移至角质层表面 并脱落需14天 ,共约28天。称细胞通过时间。 • 基底层可能存在具有长期增殖及分化潜能的表皮 干细胞。
表皮
真皮
皮下 组织
• 基本概念:
• 皮沟、皮嵴、皮野, 指(趾)纹具有个体差 异性。 • 皮肤颜色:与种族、年龄、性别、部位、营 养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 根据皮肤结构分为: 有毛皮肤 无毛皮肤 指(趾)末节伸侧、掌跖、乳 头、唇红、龟头、包皮内侧及大阴唇内侧、 小阴唇、阴蒂等处无毛。
桥粒本身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加上相邻 细胞间张力细丝形成的一张连续结构网, 使细胞间的连接更为牢固。
桥粒结构的破坏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松 解,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
⑵半桥粒: 系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与其下方基底 膜带连接的主要结构。 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不规则突 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 半个桥粒。
4、美容皮肤领域取得新进展。 5、其他:药物、性病防控、各相关专业相互 渗透和交叉的不断拓展和深化。
第二章 皮肤结构
皮肤解剖概况:
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它覆盖全身,具有重 要作用。 重量:约占体重16%。 面积:成人约1.5 --2m2 新生儿约为0.21 m2 皮肤厚度(不包括皮下组织) :0.5-4毫米 最厚:掌跖;最薄:眼睑、包皮。 表皮厚度: 约0.1毫米

皮肤性病学_总结

皮肤性病学_总结

皮肤性病学总论Chapter 2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一、皮肤结构1.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

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m2,新生儿约为0.21m2。

3.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1)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叶神经崤位于基底层,占基底层细胞的10%胞质内含特征性黑素小体,合成黑色素的场所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通过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外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起保护作用(2)朗格汉斯细胞:起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位于表皮层占3~5%有多种表面免疫标记(3)梅克尔细胞:分布于基底层细胞之间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4.表皮细胞80%以上为角质形成细胞,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

角质形成细胞之间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如桥粒和半桥粒。

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其中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

5.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6.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电镜下BMZ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BMZ的作用:①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②渗透作用③屏障作用。

7.毛发包括:长毛、短毛、毫毛、毳毛。

毛发由同心圆状排列的角化上皮细胞构成,由内向外可分髓质、皮质和毛小皮,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约3年)、退行期(约3周)和休止期(约3月),各部位毛发并非同时生长或脱落,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前言: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研究发生于皮肤粘膜的各种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学科。

本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使学生研究到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较为严重的皮肤病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课程设置:按___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教学时数36学时,理论授课24学时,见12学时。

章节及内容:第七—八章:皮肤病的治疗与预防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第十章:细菌性皮肤病第十一章:真菌性皮肤病第十四章:皮炎与湿疹第十五章:荨麻疹、多形红斑药疹第十六章:药疹第十九章:银屑病、红皮病第二十二章:血管性皮肤病第二十八章:性传播疾病见内容:病毒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药疹、性传播疾病学时:每个见内容都有3学时。

第一篇总论:第一—八章:皮肤的结构、功能、皮肤性病症状和诊断一)掌握皮肤解剖、组织、生理,掌握皮肤病的症状、皮肤病的诊断与步骤。

二)熟悉皮肤科的内用药、外用药及物理疗法等其他疗法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外用药物的剂型、性能、作用。

四)学会真菌镜检及斑贴试验的操作。

第一章:皮肤病学导论一)一般介绍皮肤病学的定义、发展史、学科特点。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一)详细讲解皮肤的解剖、表皮的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二)重点讲解基底膜带。

三)一般介绍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一)重点讲解皮肤的防护作用、皮肤的吸收作用、调节体温作用、感觉作用。

二)介绍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代谢作用、皮肤免疫系统。

第四章:皮肤性病的症状和诊断一)详细讲解皮肤性病的自觉症状与皮肤损害包括原发性损害、继发性损害。

二)重点讲解皮肤性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

第五—六章:皮肤组织病理学、常用实验诊断技术一)重点讲解真菌检查、斑贴试验。

二)介绍组织病理检查与皮肤的组织病理、滤过紫外线检查、性病检查、疥螨和阴虱检查。

第七章:皮肤性病的治疗一)详细讲解外用药物疗法。

皮肤性病学总论

皮肤性病学总论

7、糊剂:又称泥膏。粉剂(占25%——50%)和油脂性基质 (如凡士林、单软膏、动物脂肪)混合调匀而成。有润 肤、吸收少量水份、消炎、止痒作用。适用于亚急性 皮炎伴有少量渗液者,但不宜用于有明显渗液的急性 皮炎及毛发部位。
8、软膏:粉剂(占25%以下)和油脂型基质混合调匀而成。有 保护、润肤、消炎、止痒、软化痂皮、去除鳞屑、促 进肉芽生长等作用。软膏渗透力较强,能渗透皮内, 故适用于慢性皮炎、角化过度或鳞屑较多的皮肤病如 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不宜用于急性炎症。
足癣
湿疹
继发性损害
鳞屑(scale):由干药疹
继发性损害
痂(crust ):由皮损中的浆液、脓液、 血液与脱落的组织、药物等混合干凅后 凝结而成
天疱疮
脓疱疮
继发性损害
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on):皮嵴隆起, 皮沟加深,皮肤增厚粗糙,境界清楚
带状疱疹 接触性皮炎
脓疱疮
须疮
脓疱性银屑病
痤疮
粘液囊肿
鲍温氏病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皮肤损害
继发损害(secondary lesion):可由原发 损害转变而来或原发损害由于搔抓,治 疗形成或疾病经治疗后的最后转归; 包括鳞屑、浸渍、 糜烂、溃疡、 裂隙 (皲裂)、抓痕、痂、瘢痕、苔癣样变、 萎缩;
• 指纹在法医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皮肤的组织结构
用正常皮肤做活检,在显微镜下可见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组成, 其结构特点见下表:
皮肤分层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层
来源
组成
外胚层上 皮细 胞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细胞层 角朊细胞 (80%) 棘细胞层 基底细胞层
树 枝 状 细 黑素细胞 胞(20%) 郎格罕氏细胞

【精编】《皮肤性病学》总论详解

【精编】《皮肤性病学》总论详解

皮肤性病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
01
古代医学文献中已有关于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的记载,如《黄
帝内经》等。
近代
0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皮肤性病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
科,并不断完善。
现代
03
现代皮肤性病学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等,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皮肤性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 案。
05
皮肤性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皮肤性病的研究进展
皮肤性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和分子被发 现与皮肤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 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皮肤性病的免疫学研究
免疫学在皮肤性病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 免疫系统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开发 出更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皮肤性病的特点,未来将加大新型药物的研发力度,包括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细 胞治疗等。
皮肤性病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皮肤性病与微生物学的交叉
皮肤微生物群与皮肤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机 制。
皮肤性病与药理学、药物学的交叉
新药研发需要药理学、药物学等多学科的协作,通过深入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提高药物的疗 效和安全性。
和营养物质流失。
感觉功能
皮肤分布有大量神经末梢,能够感知 外界刺激,如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等

调节体温
皮肤通过血管收缩和扩张来调节体温 ,维持体内温度的稳定。
排泄和吸收功能

《皮肤性病 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 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前言皮肤性病学是研究发生于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及其相关病的学科,是临床学科的一个分科,与内科有密切联系。

治疗上除内服药尚有各种外用疗法。

皮肤性病学课程包括总论、皮肤病和性病。

通过总论对皮肤结构、功能、症状、诊断、常用实验诊断技术、皮肤病内外用药等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各论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原则和处理方法。

在整个教学中,紧紧围绕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宗旨,强调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启发式教学,结合皮肤临床表现直观性强的特点,应用多媒体,通过二十多学时的课程,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人才打好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总学时26学时,大课18学时,见习8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二,三章皮肤的结构、功能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皮肤和附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熟悉皮肤的各种生理功能。

3、熟悉影响皮肤功能的各种因素。

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皮肤结构1、概述皮肤组成及其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皮肤的厚度、面积、外观、纹理形成及意义。

2、表皮二类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1)角质形成细胞a.来源、基底层——角质层各层的细胞形态、演变与功能b.桥粒、半桥粒、张力微丝、角质小体、被膜颗粒的作用c.角质蛋白形成、性质、功能及表皮更替时间。

(2)树枝状细胞a.黑素细胞形态分布、黑素小体作用。

b.郎格汉斯细胞形态、分布于免疫关系。

c.Merkel细胞形态、分布、作用。

3、基底膜带的组成与作用4、真皮分层、组成(纤维、基底、细胞)、性质与作用5、皮下组织的结构与作用6、皮肤附属器(1)毛发的结构、生长周期与内分泌关系。

(2)皮脂腺的形态分布,皮脂形成、排泄及与内分泌关系。

(3)大、小汗腺的形态、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4)甲的结构、生长速度。

7、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神经分布情况。

皮肤性病学总论

皮肤性病学总论

白斑 色素斑
斑 块
丘疹
风 团
水疱
脓疱
囊 肿
结 节
糜 烂
溃 疡
皲裂
鳞屑

浸渍
抓 痕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苔 藓 样 变
萎缩
皮肤性病的诊断
病史(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 史、个人史、月经史、婚育史、家族史) 体格检查(全身检查、专科检查) 实验室检查(皮肤病理、病原体检测、 过敏原检测)
内用药物
细胞毒性药(Cytotoxic drugs) 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ive ) 抗肿瘤药物(Anti-tumors)
内用药物
非特异性抗过敏药(Non-specific antiallergic drugs)
葡萄糖酸钙(10%cal.Gluconate)
硫代硫酸钠(Sodium thiosulfate)
病史采集
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民族、籍贯、出生地、居住地等 主诉: 部位+皮损+自觉症状+发病时间 现病史:详细记录患者从发病至就诊的 全过程;皮损的发展演变,环境因子 (季节、气候、饮食、嗜好等)与疾病 的关系
病史采集
既往史:既往疾病史、过敏史、药物过 敏史 个人史: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冶游史 月经史 婚育史 家族史
第三章皮肤性病的症状和诊断
皮肤性病的症状
自觉症状(痒、痛、麻木、灼热感)
皮肤损害 (原发损害、继发损害)
皮肤损害
原发性损害(primary lesion)
斑疹、丘疹、斑块、风团、结节、水疱、脓 疱、囊肿
继发性损害(secondary lesion)
鳞屑、浸渍、糜烂、溃疡、裂隙、抓痕、痂、 瘢痕、苔藓样变、萎缩

《皮肤性病学总论》PPT课件

《皮肤性病学总论》PPT课件

1 2
手术切除
对于较小的皮肤肿瘤或赘生物可手术切除。
皮肤移植
如皮瓣移植、植皮等,用于修复皮肤缺损。
3
手术治疗注意事项
需专业医生操作,术后需护理和康复。
其他治疗方法
物理疗法
如冷冻、电疗等。
化学疗法
使用化学药物局部涂抹,如鬼臼毒素等。
其他治疗方法注意事项
需专业医生操作,注意治疗副作用和禁忌症。
05
CATALOGUE
提高公众的皮肤保健意识,定期进行 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皮 肤问题,有助于维护皮肤健康。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基础研究
深入研究皮肤性病的发病机制, 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为新药研发 和治疗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
临床研究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验证新型药物和技术的疗效和 安全性,推动其在临床上的广泛 应用。
01
适度锻炼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02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轻压力和焦虑。
03
定期检查身体
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提高身体抵抗力。
06
CATALOGUE
皮肤性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新型药物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新型药物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皮肤性病的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如靶向药物、 免疫疗法等,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注意药物副作 用和相互作用,定期复查 。
光疗与激光治疗
UVB光疗
用于治疗银屑病、白癜风等。
激光治疗
如脉冲染料激光、二氧化碳激光等,用于治 疗血管瘤、疣等。
PUVA光疗
用于治疗银屑病、蕈样肉芽肿等。

皮肤性病学课件总论

皮肤性病学课件总论
皮脂腺分布广泛,分泌物具有滋润皮 肤和毛发的作用。
皮脂腺的发育及分泌活动主要受雄激 素的影响,它并不直接受神经的支配。
3、汗腺:
分作大小汗腺两种。 ①小汗腺: 几乎遍及全身。其导管多在表皮内呈螺 旋状直行,开口于皮肤表面。 受交感神经支配,有分泌汗液,调节体 温的作用。
②大汗腺(又称顶泌汗腺):
8、风团:
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 限局性、隆起性损害。颜色淡红或 苍白,大小不一,周围有红晕,剧 痒。
(二)继发损害
1、鳞屑 :
明显角化的或者不全角化的角质层覆 盖在皮肤上称鳞屑。
鳞屑从皮肤上剥脱下来的现象称脱屑。
2、浸渍:
为皮肤长期浸水或受潮湿所致 的表皮松软变白、起皱。
3、抓痕 (excoriation) :
1、不适(discomfort) 2、外观影响 (disfigurement) 3、心理影响(depression) 4、能力丧失(disablement) 5、死亡(death)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 皮肤的结构
皮肤(skin)位于人体表面,是
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皮肤总面积约为m2,其总重量约占 体重的16%。皮肤的厚度根据部位 有所不同,通常约0.5~4mm。
四、分泌和排泄的作用 五、吸收作用 六、代谢及免疫作用
第二章 皮肤病、性病的 症状与诊断
第一节 皮肤病、性病的 症状
一、自觉症状:
患者主观感觉的症状称自觉症状。
主要有痒、痛、烧灼、麻木等感觉。 其它还有刺痛,异物感,对温度及接 触异物的易感性增加或降低等。另外, 皮肤病还可有寒战、发热 、乏力、 食欲不振及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基底细胞分裂周期13~19天,表皮更 替或通过时间28~56天。所以,表皮更 新时间为41~75天。

皮肤性病学总论ppt课件

皮肤性病学总论ppt课件

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构成: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毛发 毛囊 指(趾)甲 皮脂腺 小汗腺 大汗腺
表皮 Epidermis
来源: 复层鳞状上皮 组成: 角质形成细胞 keratinocyte
黑素细胞 melanocyte 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麦克尔细胞 Merkel cell
remember!
真皮
组成
胶原纤维 网状纤维 弹力纤维 细胞 基质
Dermis
分层
乳头层 网状层
皮肤附属器
毛发 毛囊 皮脂腺 汗腺 指(趾)甲
毛发生长周期
•生长期 3y •退行期 3w •休止期 3m •正常人每日可脱落100根头发
皮脂溢出部位 •面部“T”形区 •胸背上部
remember!
Intracellular Edema
Ballooning Degeneration
Such as herpes zoster
Reticular degeneration
Such as herpes simplex
棘层松解 Acantholysis 表皮细胞失去粘连,见于天疱疮
中性粒细胞集聚
角化不全 Parakeratosis 角质层中有细胞核残留,见于银屑病等
Spongiosis (Intercellular Edema): Widening of the
interspaces between keratinocytes due to edema fluid without detachment of cells from each other.
局限性皮肤粘膜颜色改变,不隆起、不凹陷, 直径小于1cm
色素缺失斑

皮肤性病学总论讲义

皮肤性病学总论讲义

第五十章皮肤性病学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皮肤性病病人的护理★二、熟悉:皮肤性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nifestation ) ☆处理原则( principal of treatment ) ☆三、了解:皮肤的解剖特点和生理机能(教材:《外科护理学》第4版 601-610页)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皮肤性病学总论导课:第一节解剖和生理概要一、皮肤解剖皮肤(skin)为人体最大的器官⏹面积:成人约1.5~2m2,新生儿约0.21m2⏹重量: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厚度:约0.5~4mm(除皮下组织),表皮的厚度约0.1mm。

皮肤厚度与年龄、性别、职业有关。

同一人体不同部位其厚度也不同:眼睑、外阴、乳房的皮肤最薄,掌跖最厚,四肢伸侧比屈侧厚。

⏹ 颜色:因人种、年龄、性别、部位而异⏹⏹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组成,尚有血管、神经和附属器。

表皮毛发 皮肤 真皮 皮肤附属器 皮脂腺 大小汗腺 皮下组织 皮肤血管、淋巴管 肌肉神经皮肤组织结构示意图(一)表皮(epidermis ):是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1、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数量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在分化过程中产生角蛋白,根据其分化阶段的特点,从内向外依次分为: (1)基底层 (2)棘层 (3)颗粒层 (4)透明层(5)角质层:修复功能2、表皮内其他细胞(树突状细胞)包括黑素细胞:遮挡紫外线Merkel 细胞:触觉感受细胞(二)真皮(dermis )位于表皮和皮下组织之间。

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皮肤附属器。

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与表皮呈犬牙交错状连接。

表皮内无血管,主要通过真皮血管,经基底膜供给营养物质。

(三)皮下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和脂肪颗粒等。

厚薄因营养状况和身体部位不同而异。

1、 血管2、 淋巴管3、4、 皮肤的神经 (五)皮肤附属器 1、毛发与毛囊23、汗腺大汗腺疾病——腋臭4、甲二、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具有防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还参与物质代谢、免疫反应,使机体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功能
• 吸收能力:阴囊>前额>大腿曲侧>上臂曲侧>前臂>掌趾
感觉功能 分泌排泄功能 体温调节功能 代谢功能 免疫功能
22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症状: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
局部症状主要有瘙痒、疼痛、烧灼及麻木感等; 全身症状有畏寒、乏力、食欲不振和关节疼痛致密层
致密下层
四层构成。
15
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16
真皮
真皮:
由中胚层分化而来, 由浅至深分为
乳头层:为凸向表皮底部的乳头状隆起,与表皮 突呈犬牙状交错相接,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 细淋巴管,还有游离的神经末梢和囊状小体,
网状层:较厚,位于乳头层的下方,有较大的血 管、淋巴管和神经穿行。
数目 •单发,多发
颜色 •正常皮色,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白色,棕色等
分布 •对称—单侧;局限—播散;沿神经血管分布
排列
• 散在—融合;孤立—群集;线状,环状,带状,不规则状
26
皮疹的检查
触诊
外观(皮疹的描述) 质地:坚硬度、韧性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温度 附近淋巴结检查:有无肿痛,触痛等
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80%以上 其特征是在分化中可产生角蛋白。 桥粒和半桥粒 屏障功能 免疫功能
9
表皮
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为
基底层 棘层 颗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10
表皮
角质形成细胞有秩序向上移动,由基底 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行至角质 层表面脱落又需14天,共需28天,称为 表皮通过时间或者更替时间。
有毛的薄皮肤:被覆身体大部分区域 无毛的厚皮肤:分布于掌跖和指(趾)屈侧面
7
表皮
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 由三种主要细胞构成:角质形成细胞、黑素
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 另外在掌趾、口腔与生殖器黏膜、甲床以及
毛囊漏斗的基底部还可以见到梅克尔细胞 (Merkel cell)。
8
表皮
角质形成细胞:
真皮由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其中以纤维为主。
17
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
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 均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18
19
毛发
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正常人每日 可脱落70~100根头发,同时也有等量的头发 生长。
20
甲的结构
21
皮肤的生理功能
屏障功能——双向性
• 物理性损伤、化学性刺激、微生物、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
11
表皮
黑素细胞:
是表皮产生色素的细胞,呈树突状 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 与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按1:10的比例存在于
基底层中 其数量与部位、年龄有关,而与肤色、人
种和性别等无关。(肤色的差别由黑素小 体或色素颗粒的数量和大小决定) 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借以保护真皮 及深部组织。
12
图2-3
③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 线条,可能是组胺、激肽等引起水肿所致。
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30
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31
皮疹的自觉症状
瘙痒
疼痛
烧灼感
麻木感
32
皮肤是身体的一部分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见蔡恒公》
33
皮疹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是全身疾病的一种表现 是全身疾病的前驱症状 是全身疾病的发展结果 有独特之处
lesions)
• 由原发损害转变而来,或由于治疗 及机械性损伤(如搔抓)等引起
•鳞屑 浸渍 糜烂 溃疡 裂隙 抓痕 •痂 瘢痕 苔藓样变 萎缩
25
皮疹的描述 — 专业术语
位置 •按照实际位置描述,屈侧,伸侧
性质 •原发疹,继发疹
大小 •以实物为参照: 针头大,粟粒大,绿豆大,黄豆大,核桃大,鸡蛋大
体征:客观存在、可看到或触摸到的皮肤黏膜 及其附属器的改变,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23
皮疹 SKIN LESIONS
24
皮疹的分类
原发性损害 (primary lesions)
• 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 病变
•斑疹 丘疹 斑块 风团 结节 •水疱和大疱 脓疱 囊肿
继发性损害 (secondary
27
几种皮肤科检查特殊手段
(1)玻片压诊(diascopic examination):
可用以简单区分出血和充血性皮损,玻片压迫皮 损处至少15秒后,充血性红斑会消失而出血性红 斑及色素斑不会消失。寻常狼疮皮损可出现特有 的苹果酱颜色。
28
(2)鳞屑刮除法:
可用以了解皮损的表面性质,如花斑癣轻 刮后可出现糠秕样鳞屑,寻常型银屑病刮 除鳞屑后可出现特征性薄膜现象和点状出 血。
基底膜带
真皮(dermis)
皮肤附属器 (skin appendages)
• 毛囊、皮脂腺、 小汗腺、顶泌腺 和甲组成
皮肤内其 它组织结 构:
• 血管、淋巴 管、神经等
皮下组织(subepidermis)
5
表皮(epidermis)
真皮(dermis)
皮下组织 (subepidermis)
6
根据皮肤的结构特点,可分为
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13
表皮
桥粒:
相邻的角质形成细胞间的特殊附着板。 桥粒结构的破坏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相互分
离,临床上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
半桥粒:
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
14
基底膜带:
位于表皮和真皮之间,PAS(过碘酸-雪夫)染色 显示为一条约0.5~1.5微米的紫红色均质带,银染 色法可染成黑色。
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29
(3)皮肤划痕试验(dermatographic test):
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 能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为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①划后3~15秒,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 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致;
②15~45秒后,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此为神 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麻风皮损处不 发生这种反应;
皮肤性病学总论(一)
学科的构成
皮肤病学:
亚学科构成: 美容皮肤病学 皮肤外科 皮肤病理、免疫、真菌
性病学
性传播疾病
2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3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重量:占人体的16% 面积:正常成人1.5~2.0m2 厚度:0.5~4mm,眼睑最薄,足跖最厚
4
表皮(epiderm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