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病毒感染与检测——【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讲义】
5、细胞凋亡 apoptosis
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 受多种基因调节。在某些病毒感染时可由于 病毒本身或病毒编码的蛋白间接作用诱导细 胞凋亡。
a、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症状轻微或缺如;可排毒;病程不一定但呈进 行性发展。
b、 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 胞中,但并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
激活
病毒基因组潜伏于组织或细胞中
c、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al infection
主要感染途径 传播方式与 媒介 病毒种类
呼吸道
空气、飞沫
消化道
污染水或食物
输血、注射或 污染血或血制品
器官移植
、污染注射器等
眼或泌尿生殖 接触、游泳池或
道
性接触
破损皮肤
昆虫叮咬、狂犬 、鼠类
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 、轮状病毒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乙肝病毒和 丙肝病毒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乳头瘤病毒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传播方式
一、水平传播 (horizontal infection) 二、垂直传播 (vertical infection)
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 传播所导致的感染,其传播途径包括:呼 吸道、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 眼和破损 皮肤等。 垂直传播: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病毒 通过胎盘、产道等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常见的是RUV、CMV、HBV、HIV。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医学科学中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两个分支。
免疫学研究机体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方式,病原微生物学则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防治等。
这两个分支在医学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两种免疫反应: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免疫系统,它能够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消灭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获得性免疫则是经过体内抗原的加工与呈递而获得的免疫能力。
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的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旦免疫功能紊乱,就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从而造成各种免疫相关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动态分布和感染机理的学科。
不同的传染病是由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研究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行为习性,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我们可以开发出更为有效和精准的抗病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
在医学科学中,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密不可分。
免疫系统是人体对付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方式,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则影响着免疫系统的应对。
因此,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医学治疗和健康促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因为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涉及到人体内部微观机制的探究,所以科学家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经历在研究这个领域。
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也带来了许多揭示机体免疫系统的新技术和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例如,近年来免疫检测技术迅猛发展,可以进行多核苷酸酶链反应等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检测。
在核酸检测方面,目前已经应用到新冠肺炎检测中,在病情监测和诊断确认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毒素疫苗、DNA疫苗、胶体金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等也应运而生,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第一至五章)第一章:病原微生物学概述1.1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讲解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介绍各类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性质。
1.2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传播讲解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基本过程,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等。
分析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和传播方式。
1.3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
讲解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和诊断标准。
第二章:细菌学2.1 细菌的结构与功能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酸等。
介绍细菌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类型。
2.2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介绍细菌的分类系统,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
讲解细菌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2.3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分析细菌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毒素、侵袭力等。
讲解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预防措施。
第三章:病毒学3.1 病毒的结构与生命周期讲解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酸、蛋白质等。
介绍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机制。
3.2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介绍病毒的分类系统,包括DNA病毒、RNA病毒等。
讲解病毒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3.3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分析病毒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吸附、侵入等。
讲解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预防措施。
第四章:真菌学4.1 真菌的结构与功能讲解真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酸等。
介绍真菌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类型。
4.2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介绍真菌的分类系统,包括酵母菌、霉菌等。
讲解真菌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
4.3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分析真菌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毒素、侵袭力等。
讲解真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免疫预防措施。
第五章:寄生虫学5.1 寄生虫的分类与结构讲解寄生虫的分类系统,包括原虫、嚅虫、蛛形虫等。
介绍各类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5.2 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分析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和机制,包括感染阶段、发育周期等。
“感染与免疫”微课教案
“感染与免疫”微课教案吴卫辉(),潘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20年10月,10(5):6-7ISSN 2095-1574 CN 11-9307/R DOI 10.3868/j.issn 2095-1574.2020.05.002专题基金项目: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B201005506)通讯作者:吴卫辉,E -mail:*******************.cn教学背景“感染与免疫”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该部分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细菌的致病机制和过程,也涉及宿主的免疫系统和防御机制。
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繁殖方式各有其特点。
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而获得性免疫系统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容易抓住主线,教师在微课讲授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感染过程及宿主免疫应答的作用和机制,本微课以感染的进程作为讲授的主线,将人体抗感染机制、细胞应答,以及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串联起来,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染与免疫的整体框架。
教学目标本课程为微生物学中感染与免疫内容的入门介绍课程,旨在使学习者对免疫系统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其深入学习感染与免疫奠定基础。
本课程包括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抗感染机制。
(2)掌握免疫细胞的类别、分化和功能。
(3)了解感染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
(4)了解细菌和病毒的致病过程。
(5)了解疫苗免疫的基本原理 。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免疫学涵盖范围广,涉及的细胞种类多,且不同细胞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先天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清除、激活炎症反应、抗原递呈,以及对获得性免疫细胞的定向分化;而获得性免疫细胞在发挥抗感染作用的时候与先天免疫细胞有密切的联系,如抗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带答案
第二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一、单5选11.细菌的致病性是指:A.病原菌侵入机体的能力B.病原菌在体内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能力C.病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D. 病原菌在体内扩散的能力E.以上均是2.与病原菌的毒力无关的是:A.荚膜B.毒素C.干扰素D.侵袭性酶类E.菌毛3.细菌的毒力取决于细菌的:A.根本构造B.特殊构造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入机体的途径4.使伤口局限脓汁黄而粘稠的细菌成份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外表构造是:A.质粒B.普通菌毛C.性菌毛D.芽胞E.透明质酸酶6.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外表构造是:A.荚膜B.普通菌毛C.性菌毛D.芽胞E.透明质酸酶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M蛋白E.透明质酸酶8.可以保护菌体不被吞噬细胞吞噬和免受体液中抗菌物质作用的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鞭毛E.透明质酸酶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0. 关于外毒素的特点正确的选项是: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多为细菌裂解后产生C.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可制成类毒素E.耐热11.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霍乱肠毒素E.肉毒毒素12.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细菌素经过甲醛处理后的物质C.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内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E.外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3.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伤寒沙门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E.脑膜炎奈瑟菌14.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梭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梭菌E.沙门菌A.主要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16.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A.肽聚糖B.蛋白质C.鞭毛D.核酸E.脂多糖17.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发热B.休克C.DICD.白细胞反响E.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18.感染来自于患者或带菌者称为: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带菌状态19.感染来自于自身的正常菌群称: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带菌状态20.细菌仅仅是一时性或连续性侵人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者称为:A.菌血症 B.毒血症 C. 败血症 D. 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21.细菌侵人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病症称为:A.病毒血症B.毒血症C.败血症D.菌血症E.坏血症22.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又到其他脏器引起化脓性病灶称为:23.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病症,称为:A.菌血症 B. 毒血症 C. 败血症 D. 脓毒血症 E. 病毒血症24.细菌外毒素的化学成分主要是:A.蛋白质B.肽聚糖 D.脂多糖E脂蛋白25.以下选项中属于细胞毒素的是:A.白喉毒素B痉挛毒素D.霍乱肠毒素26.以下选项属于神经毒素的是:A.白喉毒素素27.类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在于:A.有免疫原性,但无毒性B.无免疫原性,但有毒性C.无免疫原性也无毒性D.有免疫原性,也有毒性E.仅有半抗原性,但无毒性28.关于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的区别,正确的选项是:A.隐性感染有传染性,而显性感染无传染性B.隐性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显性感染那么无免疫力产生C.隐性感染对有机体的是损害较重,而显性感染对有机体损害轻D.隐性感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病症,而显性感染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E.隐性感染人数较少,显性感染人数较多29.显现或隐形感染后,细菌在体内继续存留并不断或间隙排菌称为:A.溶原状态B.带毒状态C.带菌状态D.延迟状态E.以上都不是30.有关热原质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是多数G-菌少数G+菌合成代谢产物B.是G-菌细胞壁中脂多糖C.注入人、动物体可引起发热D.可被121℃20分钟处理破坏E.可经吸附剂、石棉滤板除掉31. 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2. 肉毒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3. 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是:A.阻断易感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介质的传递,导致肌肉痉挛C.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缓和型麻痹D.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E.破坏细胞膜使细胞裂解34.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去除,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E.感染后,临床病症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35. 化验室的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6. 化验室的物体外表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7. 普通手术室、婴儿室医护人员手的细菌菌落数卫生学标准为多少〔CFU/cm³〕A.≤500B.≤200C.≤15D.≤10E.≤538.37岁,男性,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
微生物学第九章感染与免疫(共71张PPT)
二、免疫学(Immunology)
• 即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 索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 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可用以发展有效的免疫 学措施,实现动物和人类的防病、治病。
• 实际上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已经扩展到化 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等诸多学科 和领域。
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 的疾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
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
毒力(virulence) :某种微生物对一定宿主,在一定 条件下引起疾病的能力,亦称为致病性 (pathogenicity) 。强弱取决于侵袭力和毒素。
•根据刺激机体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细胞辅助 又可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天然抗原属于前一种。
(四)、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都是很好的抗原,由 它们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 有保护机体不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
微生物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蛋白质及与蛋白质结合的 各种多糖和脂类,都可能是抗原,并可产生各种 相应的抗体。
• 现代免疫的概念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和更为复杂的内涵。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的适当应答,使之清除,执行免 疫防卫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细胞的不适当应答,或应答过高, 会致过敏性疾病;或应答过低,易致严重感染,对自身组织发生 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均会对生物机体有害。
② 复合半抗原:复合半抗原的分子量较大,有多 个抗原决定簇.一般的半抗原都属于此类,能 与相应的抗体发生沉淀反应。二硝基氯苯、多 糖类、脂质、脂多糖等都属于这类抗原 。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两个关键的医学学科,它们在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学研究微小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方式。
免疫学研究人体对外来物质的免疫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微生物可以是病原体,引起疾病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微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病菌的生长、传播和致病机制,并找到相应的防治策略。
例如,研究微生物的药敏性可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此外,微生物学还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提高食品加工的卫生标准,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
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防线,免疫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和调节。
通过了解免疫系统中不同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如癌症免疫治疗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此外,免疫学的研究还有助于疫苗的开发,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微生物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免疫系统也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从而
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两个相互补充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相信它们将为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精品PPT课件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包涵体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 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 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 生。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Ⅱ超敏反应、 Ⅲ超敏反应(肾损伤)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CD4+Th1
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 成分。
包涵体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 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位于胞质内(痘病毒),有的 位于胞核中(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 病毒);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因病毒种 类而异。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
急性病毒感染 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 组
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
免疫逃逸机制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考题导语: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
以下是关于这一知识点的相关考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地复习。
医学微生物学-感染与抗感染免疫复习题A型题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下列哪A.异染颗粒B.荚膜C.菌毛D.脂多糖E.鞭毛2.哪项除外,均为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A.溶菌酶B.透明质酸酶C. 血浆凝固酶D.胶原酶E.链激酶3.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A.毒素B.血浆凝固酶C.热原质D.细菌素E.透明质酸酶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血浆凝固酶D.芽胞E.透明质酸酶5.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下列哪一种能力?A.粘附能力B. 抗吞噬能力C. 繁殖能力D. 扩散能力E.产生毒素能力6.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A.形态B.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C. 侵袭力和毒素D.侵入机体的部位E.分解代谢产物7.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A. 芽胞B.普通菌毛C.荚膜D.性菌毛E. 鞭毛8.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A.普通菌毛B.细菌素C.脂磷壁酸D.内毒素E.透明质酸酶9.细菌内毒素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A.芽孢B.肽聚糖C.O抗原D.荚膜多糖E.脂多糖10.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A. DICB.发热C.休克D.食物中毒E.白细胞反应11.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 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性质稳定,耐热E. 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2.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13.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都是革兰阳性菌产生的B.受甲醛作用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稳定性好,耐热14.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红疹毒素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 破伤风痉挛毒素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大肠杆菌B.霍乱弧菌C.肉毒梭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淋球菌16.类毒素是A.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7.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大肠杆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18.带菌者是指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D.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E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19.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C. 发挥作用快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针对性强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 抗生素B.溶菌酶C. 补体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21.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22.细菌不侵入血流,只有毒素侵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3.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经血流播散至远部组织,但不在血中繁殖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4.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为A. 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5.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又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性病灶为A.败血症B. 毒血症C. 菌血症D. 脓毒血症E. 病毒血症26.SIgA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进入粘膜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E.中和病原体的毒性作用27.下列哪项是人类吞噬细胞杀菌的主要系统?A.MPO系统B.非MPO系统C.依氧系统D.非依氧系统E.以上都不是28.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A.PHA受体B.C3b受体C.PWM受体D.LPS受体E.Con A受体29.和鼻咽癌发生关系密切的病毒是A. CMVB.HIVC.HSVD. EBVE.VZV30.检查内基氏小体可诊断何种病毒感染A.狂犬病病毒B.麻疹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甲型肝炎病毒31. 下列哪种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A.HBVB.脊髓灰质炎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流感病毒E.水痘-带状疱疹病32. 下列病毒感染中以隐性感染居多的是A.麻疹B.狂犬病C.流感D.脊髓灰质炎E.汉坦病毒33. 在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A.HAVB.VZVC.狂犬病毒D.ECHOVE.汉坦病毒34.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B.轮状病毒C.HAVD.乙型脑炎病毒E.麻疹病毒35. 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A.HAVB.HBVC.HIVD.流感病毒E.鼻病毒36.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是A.风疹病毒B.腺病毒C.乙型脑炎病毒D.狂犬病毒E.脊髓灰质炎37. 下列哪种病毒不是经虫媒感染A.乙型脑炎病毒B.森林脑炎病毒C.登革热病毒D.狂犬病毒E.黄热病病毒38.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经血液传播的病毒A.HBVB.HIVC.HCVD.乙型脑炎病毒E.人类嗜T细胞病毒39. 不能经垂直感染的病毒是A.HIVB.HBVC.风疹病毒D.CMVE.脊髓灰质炎病毒40. 中和抗体抗病毒的机理是A.直接杀伤病毒B.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C.阻止病毒脱壳D. 阻止病毒核酸转录E. 阻止病毒核酸复制41. 干扰素主要作用于病毒的A.吸附B.穿入C.脱壳D.生物合成E. 以上都不是42. 下列关于干扰素的论述哪一条不正确A.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制品B.是一类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蛋白质C.抗病毒范围广泛D.受保护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E.抗病毒作用无种属特异性43. 病毒免疫因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B.分泌型IgA能阻止病毒从粘膜侵入C.补体结合抗体能阻止病毒再感染D.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E.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局限病毒感染的作用44. 关于干扰素的特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有种属特异性B.病毒感染后早期出现C.广谱抗病毒作用D.有直接杀病毒作用E.属非特异性免疫因素45. 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46. 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47. 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以上均对48. 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49. 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50. 下列病毒哪种易导致潜伏感染A.出血热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流感病毒D. 脊髓灰质炎病毒E. 单纯疱疹病毒51.Shwartzman现象是一种动物实验反应,以观察细菌某种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微生物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免疫学名词解释微生物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反应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对微生物免疫学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微生物:指非常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免疫:指机体对有害物质(如微生物、异物等)作出的特异性防御反应。
通过免疫反应,机体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微生物,以维持身体健康。
3. 免疫系统:机体的一套防御体系,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器官等。
免疫系统主要负责识别并清除入侵的微生物。
4.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捕获、处理和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5.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能够识别和结合特定的微生物分子,并引发免疫反应。
6. 抗原:指能够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一般为微生物表面的蛋白质、多糖或糖蛋白等。
7. 抗体:一种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分子,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通过激活补体、中和微生物等方式清除微生物。
8. 细胞因子:一类由免疫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启动、增强或抑制。
9. 免疫记忆:指机体经过初次与微生物接触后,免疫系统能够记住该微生物的抗原特异性,并在再次接触时迅速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10. 免疫耐受:指机体对自身抗原或无害抗原产生免疫系统耐受,即不产生免疫反应。
免疫耐受是维持自身免疫平衡的重要机制。
11. 免疫调节:机体对免疫反应的调节和控制,以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免疫调节包括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两个方面。
12. 免疫缺陷: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导致免疫反应不能有效进行,易受到微生物感染或自体免疫疾病的侵袭。
13. 免疫治疗:利用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包括使用疫苗、抗体等方法来增强或调节免疫反应。
14. 病原体: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15. 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繁殖,引发免疫反应以及特定的病理反应的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标准化课件 第23章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CD4+Th1
12/26/2013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使人 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作用于机体细胞, 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 生物活性。
强
维细胞在诱 体
生剂刺激下
产生
IFN-γ T细胞促分 主要为致敏 第12号染 不稳定 强 裂剂,抗原 淋巴细胞在 色体 诱生剂刺激 下产生
12/26/2013
两干 种扰 途素 径抑 示制 意病 图毒
蛋 白 翻 译 的
12/26/2013
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他 肠道病毒等 HIV、乙型肝炎病毒等
HIV、疱疹病毒1、2型 等 乙肝病毒、HIV等
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 等
垂直传播方式及常见微生物性疾病
类型
途径
微生物性疾病
产前
胎盘
风疹、巨细胞病毒、梅
毒螺旋体、弓形体、淋
病奈瑟菌
围产期 已感染的产道
衣原体
产后
哺乳
直接接触巨细胞病毒、乙
型肝炎病毒
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 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
12/26/2013
(一)体液免疫
1)直接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或改 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侵入易感细胞。 2)中和抗体不能直接灭活病毒,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可被吞噬清除。 3)有包膜的病毒与中和抗体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 体导致病毒裂解。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二十五章-病毒学概述
类病毒Viroid和 朊病毒Prion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比较
特性
病毒
通过细菌滤器 (0.45μm)
结构
+ 非细胞
有无细胞壁
-
细菌 -
原核细胞 +
支原体 +
原核细胞 -
立克次体 -
原核细胞 +
衣原体 +
这种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复制的方式称为自我复制(self replication).
增殖方式——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on)
复制周期: 1、吸附(absorption) 2、穿入(penetration) 3、脱壳(uncoating) 4、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5、装配与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
1、吸附 (absorption) ① 病毒与细胞的静电结合介导可逆的非特性吸附; ② 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的配体结合,
介导不可逆的特异性吸附; 特点:高度特异性,决定病毒的宿主范围和组织嗜性
吸附
2、穿入penetration) 通过吞饮或融合方式穿入细胞膜。
① 吞饮(endocytosis):细胞膜内陷似吞噬泡,无包膜病毒 ② 融合(fusion):在融合蛋白的作用下,病毒包膜与细胞膜
根据基因组的指令在细胞内复制病毒核酸、 合成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根据基因组转录mRNA及转译蛋白质的不同, 生物合成可分六大类:
双链DNA病毒(多数) DNA病毒
单链DNA病毒(很少)
单正链RNA病毒
单负链RNA病毒 RNA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病毒学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病毒特性
丙型肝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 毒。
传染性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注射 、共用注射器等。
危害性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 癌等,且病程较长,容易慢性化。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病毒特性
01
人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科,为无包膜的圆形或卵圆形
针对新发病毒的防控措施与展望
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应对新发病毒感染的挑战。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公众对新发病毒感染的认 识,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
能力。
展望未来
对新发病毒感染的防控,需要 加强病毒监测和预警,深入研 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提高防控能力和水平。
06
病毒感染研究的前沿技术与方法
疫苗研究
针对不同病毒,研究制备高效、安全、廉价的疫苗,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和接种 质量。
04
常见病毒感染及其危害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病毒特性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 ,呈球形或丝状,具有血凝素和 神经氨酸酶。
传染性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 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
危害性
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高热、头痛 、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乏 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炎、 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病毒颗粒进入细胞后,衣壳释放病 毒核酸并进入细胞质。
病毒基因表达
病毒核酸在细胞内表达病毒蛋白质 和复制病毒核酸。
病毒装配和释放
病毒蛋白质和核酸在细胞内装配成 完整的病毒颗粒,并通过细胞膜或 胞吐作用释放。
宿主的抗病毒防御机制
先天性免疫应答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2)第24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干扰素定义、种类及抗病毒机理和特点。 (2)中和抗体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机制。 (3)病毒的培养方法。
3.难点:
(1)干扰素诱生、抗病毒作用机理。 (2)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的增殖指标。 (3)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教学媒体选用、板书、互动设计等):
新抗生素、治疗性疫苗、治疗性抗体、基因治疗剂。
媒体选用
采用具体的举例和多媒体、彩色投影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
板书设计
(1) 抗病毒免疫。 (2)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3) 抗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4)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教学小结
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 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IFN 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效应;病毒 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其作用机制为直接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或改 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侵入易感细胞;感染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构成病毒 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因素是:CD8+ CTL 和 CD4+ Th1 细胞;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与是否是全 身性病毒感染、病毒血清型种类和是否易发生变异有关。
(2) 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3) 了解细胞免疫抗病毒作用特点及机理;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1. 主要知识点
(1) 抗病毒固有免疫。 (2) 抗病毒适应性免疫。 (3) 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4)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5)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6) 病毒感染的治疗。
医学微生物学 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性
复制,以维系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状态。
影响病毒持续性感染的因素
2. 宿主因素: 体液免疫功能低下:B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体液中游离病毒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淋巴细胞诱导产生,杀灭细胞内病毒 免疫耐受:病毒抗原成为耐受原不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 答和介导释放细胞因子 病毒经宫内感染和围产期感染 病毒感染免疫器官
皮肤和粘膜屏障等
抗 非特异性 病 免疫 毒
干扰素等细胞因子 NK细胞
感
染
的
免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
疫
特异性 免疫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介导
抗病毒感染免疫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病毒等诱生剂刺激细胞 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调节 免疫功能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的糖蛋白(只能抑制 病毒的增殖,但不能直接杀灭病毒)。
仅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
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 病毒经血液、淋巴液和神经组织播
散,引起多器官和多系统的感染。
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感染的时间 根据感染的症状
先天性感染:rubella virus,HBV,HIV
后天获得性感染:HIV HBV等
隐性感染(亚临床型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不能直接清除细胞内的病毒消灭细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不能直接清除细胞内的病毒消灭细胞内的病毒主要靠细胞免疫胞内的病毒主要靠细胞免疫t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细胞毒性细胞毒性t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ctlcytotoxiclymphocytectlcytotoxiclymphocytectlctl接触到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被激活并释放穿孔素及细接触到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被激活并释放穿孔素及细胞毒素导致细胞死亡裂解胞毒素导致细胞死亡裂解辅助性辅助性t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helperlymphocytehelperlymphocyte促进促进bb细胞生长与分化活化杀伤性细胞生长与分化活化杀伤性tt细胞及巨噬细胞细胞及巨噬细胞immunepathogenicdamage游离的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随血流沉积在关节腔或肾小球基底膜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2.ssRNA V: RetroV.----HTLV/HIV
V.(+)ssRNA
↓reverse transcriptase,RT RNA/DNA ↓RT dsDNA ↓integrase,IN integration(provirus ) → cancer (p238) ↓ persistent infection
病毒或其他诱生剂(如LPS、polyI:C等) 细胞
产生一种特异性因子,能与阻抑蛋白结合而解除该蛋 白对IFN基因的抑制 干扰素基因脱抑制 产生IFN
作用于邻近细胞膜上IFN-Receptor 使细胞固有 的抗病毒蛋白基因活化 合成抗病毒蛋白质(包括蛋 白激酶,2 ′~5′A合成酶,和磷酸二酯酶) 降解病毒 mRNA从而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三)NK细胞:
能杀伤许多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是抗病毒
感染中重要的非特异性杀伤细胞。
其特点有:
1、作用早、非特异性 2、释放肿瘤坏死因子、活化靶细胞的核酸内切酶 3、其活性可被IFN增强
二、特异性免 疫
(一)体液免疫
1 中和抗体
(1)定义:裸露病毒的衣壳蛋白或有膜病毒的包膜
子粒刺激机体产生的与病毒结合后能消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病毒侵入宿主体后,因病毒种类,毒力和机体免疫 力等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感染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有无,可分为显性感染、隐性感 染。
根据病毒感染的过程、滞留时间分为: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
潜伏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1)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病毒进
③ 早期即发挥作用: 细胞受病毒感染后数小时,在病毒复制的同
时即合成或释放 IFN ,其产生较特异性免疫产物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diagnosis of viral infection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 采急性期标本 2. 抗生素处理易污染标本 3. 低温保存,尽快送检 4. 血清学诊断采双份血清(发病初期、病后 2~3 周)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二)病毒的鉴定
3. 病毒的感染性及数量测定 (3)空斑形成试验 (plaque forming test):
原理:将适量病毒接种单层细胞,病毒增殖使感染的细胞脱落,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斑, 一个空斑即一个空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PFU):每个空斑是由一个感染 性病毒颗粒形成的。可测定活病毒数量(感染性病毒量的滴度可用 PFU/ml 表示)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1. 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病毒形态和大小
(李凡主编的第 8 版医学微生物学 图 27-1,258 页)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2. 鸡胚培养 (1)孵化 9~14 天的鸡胚 (2)优点:对多种病毒敏感,条件易控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3)缺点:无病毒增殖指标;有些病毒可致鸡胚死亡
微生物学的传染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的传染名词解释1. 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观世界中的微生物的科学学科。
微生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本文将详细解释一些与微生物学中传染相关的重要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学领域。
2. 感染感染是指微生物或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并导致疾病的过程。
感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等方式传播。
常见的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腹泻等。
感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
3.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有害生物。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引起感染和疾病。
研究病原体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对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是细菌(如大肠杆菌、结核菌),病毒(如流感病毒、HIV病毒),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或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
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机制对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5.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防御系统。
它由细胞、器官和分子组成,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并产生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前者是与生俱来的免疫能力,后者是通过遭遇病原体后产生的免疫能力。
6. 疫苗疫苗是用来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剂。
它包含与病原微生物相似的成分,但没有致病性。
疫苗通过模拟感染来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免疫记忆,从而预防后续感染。
疫苗可以有效控制和消灭疾病的传播,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
7.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抗生素通常由细菌、真菌或合成制成。
它们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干扰细菌代谢等方式发挥作用,帮助患者清除感染病原菌。
然而,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展,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8. 防控措施在微生物学中,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被称为防控措施。
这包括传染病的早期监测和报告、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适当的疫苗接种、合理使用抗生素、隔离和隔离措施的实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Ab识别细胞表面出现
的新抗原,对感染病毒
的靶细胞进行杀伤。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20
包涵体形成
定义
有些病毒感染细胞,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 见胞浆或胞核能内 出现嗜酸性或嗜碱 性 的圆形或不规则 形的团块称包涵体。
原因
病毒颗粒的聚集体 增殖留下的痕迹 病毒感染引起的 细胞反应物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CHAPTER 24
Vir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1
➢1)掌握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感染类型; ➢2)熟悉病毒的致病机制、抗病毒免疫; ➢3)了解特殊的抗病毒免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2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作用
There are two types transmissions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23
Gene integrated and cell transformation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The viral genome linking with host cellular DNA is called integration. This phenomenon results in the host cell to undergo oncogenic transformation. 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上,导致细 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
病毒DNA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8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细胞损伤 免疫病理损伤 免疫逃逸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9
(一)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10
Effects of viral infection on cells
Cytocidal Effect杀细胞效应
21
Negri body
Negri body
狂犬病毒神经细胞内形成的包涵体-内基小体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22
细胞凋亡
Apoptosis can serve as a defense mechanism for the host cell to combat
viral infection.
病毒感染,病毒产生的蛋白质可 诱导细胞凋亡。
Normal cell
fusion
Infected cell
病毒介导 细胞融合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多核巨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16
细胞融合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17
病毒编码的 异种抗原
为特异性抗体或 CTL细胞识别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18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Cell rounding due to herpes simplex virus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14
稳定状态感染
定义:有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 却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常见于包膜病毒, 如疱疹病毒等
细胞结局:(1) 细胞融合
(2) 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15
Infected cell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24
(二抗) 病体毒介感导染的的免免疫疫病病理理作作用用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免疫抑制作用:例如:HIV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25
细胞介导医的学微生免物学疫病毒病感染理和免疫作用
26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病毒的免疫逃逸(Viral mechanisms of escape of immune responses)是反映 病毒毒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病毒通过逃避免 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 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有些病毒通过编码 特异性抑制免疫反应蛋白质实现免疫逃逸。 有些病毒形成合胞体让病毒在细胞间传播逃 避抗体作用。
呼吸道 消化道 输血、输液、器官移植
眼、泌尿生殖道
破损的皮肤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4
水平传播 动物 人
Zoonotic transmission Viral diseases that are shared by animals or insects and humans
are called viral zoonoses.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5
垂直传播 垂直感染
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由母亲传给胎 儿的方式, 后果严重,可致死胎、早 产或先天畸形。
Transmission between mother and offspring.
胎盘
产道
产后哺乳 密切接触
微生物基因经 生殖细胞的遗传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6
通过胎盘或产道,病毒由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
水平传一播、H病or毒izo的nt传al 播tra方ns式mission 人人 动物人
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3
水平传播 水平感染 人 人
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病毒侵入机体的重要门户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refers to the virus infections transmitted from one individual to another.
定义:病毒在宿主细胞复制完毕,在很 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 解死亡,称为杀细胞性感染。
机制:病毒在增殖过程中阻断细胞核酸与 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功能紊乱,造成细胞 病变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12
Cytopathic Effect CPE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13
A uninfected fibroblast cells
胎盘:风疹病毒、CMV、HIV、HBV 产道:HIV、HSV-II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7
垂直传播方式及常见微生物性疾病
类型
途径
微生物性疾病
产前
围产期 产后
生殖细胞
胎盘
风疹、巨细胞病毒、梅
毒螺旋体、弓形体、
已感染的产道 HIV、HSV-II
哺乳
直接接触巨细胞病毒、乙
型肝炎病毒
人基因组含 多种反转录病毒
Steady State Infection 稳定状态感染 Inclusion body 包涵体形成
Apoptosis 细胞凋亡
Gene integrated and Cell transformation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和免疫
11
Cytocidal effect 杀细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