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的教育足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城派的教育足迹

桐城派与教育似乎结了不解之缘,自创始人戴、方二公至清末殿军马其昶,除姚莹等极少数从政从军者外,绝大多数都或先或后从事过教育事业。他们从事教育的动机,或厌倦官场,或为衣食所迫,或聊寄足迹。尽管起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教育都怀有拳拳情愫。现就他们桐城派与教育似乎结了不解之缘,自创始人戴、方二公至清末殿军马其昶,除姚莹等极少数从政从军者外,绝大多数都或先或后从事过教育事业。他们从事教育的动机,或厌倦官场,或为衣食所迫,或聊寄足迹。尽管起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教育都怀有拳拳情愫。现就他们从事教育的足迹缕述如下。

戴名世,少时家贫,弱冠即授徒养亲,执教有十三年之久。先后设馆于舒城及枞阳陈家洲两地。他在《时文全集自序》中曾说:“读书稍有得,已二十矣,先君子束?之人,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课授徒以养亲。”其后客游京师,康熙四十四年(1705)中顺天乡试。康熙四十八年(1709),先生年五十七,会试中式第一名,殿试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康熙五十二年(1713)二月死于《南山集》文字狱,时年六十一岁。

方苞,二十二岁时,岁试第一,补桐城县学弟子员,为学使高素侯所器重,招入使院。因乡试不售,二十四岁秋,随高公游京师。方氏家道清贫,无力挟资以游,只得觅塾馆以自赡。先是馆于高公住所,二十六岁馆于涿州滕氏,二十九岁馆于京师汪氏。三十岁南归,授经于宝应乔氏。三十三岁举江南乡试第一,授徒遂告中辍。三十九岁应礼部试,成进士第四名,因母病未应殿试弃归。四十四岁,以《南山集》案牵连下刑部狱。四十六岁春,康熙宽宥出狱,命以白衣入值南书房。

同年秋,移值蒙养斋,编校乐律历算诸书。当时诚亲王主其事。诚亲王敬仰先生学识人品,延为王子师。六十三岁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翌年迁翰林院侍讲,旋授翰林院侍讲学士。

先生六十六岁,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先生以足疾辞不赴任。同年六月教习庶吉士,直至七十二岁夏,庶吉士散馆,先生的教学生涯才划上一个句号。其后在三礼馆修书。年七十五乞归养,谢绝宾客,杜门著书。年八十二,卒于上元里第。

方氏在京孜孜著作,有些编著与当时全国学子息息相关:雍正十一年,先生奉果亲王指令,约选两汉及唐宋八家古文刊授成均(官设学校的泛称)诸生,其后这部文选,又于乾隆初年,诏颁全国各学官。乾隆元年夏,命先生选明清诸大家四书制艺数百篇,颁布全国,以为举业准的。先生在京为官数十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教育和著作之上。其著名弟子有叶酉、张莘农、雷?、沈彤、王又朴、沈廷芳、官献瑶、王兆符、程等。刘大?与先生虽无师承之谊,但也是先生服膺弟子。

刘大櫆,幼从父兄读书,后受教于吴直。康熙五十七年左右入县学,此后,即在乡里塾馆授徒。他对教学饶有兴趣,他在《授徒诗》中曾说:“授徒一室内,少长各有仪……欣欣日相对,足以忘朝饥。”

先生二十五岁,应县城张若矩之约,在张氏勺园课徒。二十七岁返枞阳,在家课其弟侄。二十九岁,赴京拜会方苞,方氏称为国士,“令其拜于门。”留居北京,在城北授徒。三十一岁,馆于工部侍郎吴士玉之家,长达十年之久。三十三岁,应顺天乡试,中副榜,三十九岁再应试被黜,此后不复应试,整装南归。四十岁返京应试鸿博失利,留京数年,于四十四岁返里,闭门僻处,设帐课徒。两年后,赴其兄刘大宾山西徐沟县之任所,并一度在百泉书院担任主讲。五十岁时,方苞荐先生入江苏学幕校试阅文。五十八岁又入湖北学幕,六十三岁入浙江学幕。其间两次赴京应试,均无功而返。

先生六十三岁,任黟县教谕,其间,安徽巡抚檄令先生兼领安庆书院。七十一岁辞去黟县教谕,应聘至歙县,主讲于问政书院。七十五岁,离歙回桐,仍在家乡讲学,直至八十三岁寿终。受教于先生门下著名弟子有姚鼐、王灼、程晋芳、方国、方绩、钱鲁斯、金榜、吴

定、吴绍泽等。以后其徒钱鲁斯、王灼转授阳湖恽敬、武进张惠言,于是桐城派另一分支“阳湖派”孕育而成。先生一生仕途蹇滞,但教书育人,弘扬桐城派宗旨功不可没。

姚鼐,弱冠即中江南乡试,其后多次会试失利,授徒以敷家用。三十三岁时赴京应试,得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先后授礼部主事,山东、湖南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再迁刑部郎中,后荐入《四库》馆为纂修官。终因与总纂纪昀等见解不合,于四十四岁乞养而归。两年后,两淮盐运使聘为扬州梅花书院山长,又两年,其夫人张氏殁于书院,遂扶柩回桐。未及两载,安庆敬敷书院聘为主讲,长达八年。乾隆五十三年,先生年五十八,应邀主讲歙县紫阳书院,同年秋返桐。两年后复赴江宁,主讲钟山书院,直至古稀之年。嘉庆六年,先生七十一岁,改主敬敷书院。嘉庆十年,先生年七十五,又主钟山书院。嘉庆二十年,先生八十有五,卒于钟山书院。

姚先生踏入官场,刚满十年,便激流勇退,投身教育,弟子遍布苏皖二省,其中佼佼者为管同、梅曾亮、刘开、方东树、姚莹、陈用光、姚椿、毛岳生、鲍桂星、吴德旋等。

方东树,年二十二,入县学,补弟子生员,后补增广生。乡试十次不售,遂摒弃科举入仕之念。年二十七,授经于江右新城陈家。年三十,应姚鼐之约,赴江宁钟山书院课其长孙,其间亦辗转于阜阳、六安、池州、宿州等地讲学。嘉庆二十四年(1819),先生年四十八,应邀入两广总督阮元幕,后助修《广东通志》。事竣,执教于廉州海门书院,主政韶州韶阳书院,旋复入阮元之幕。先生年五十五,离粤返皖,入邓廷桢幕,后又历主庐州庐阳书院、亳州泖湖书院、宿松松滋书院。年六十二,应约赴江苏武进县姚莹之任所,为其曾祖姚范编校《援鹑堂笔记》。年六十六,应约赴粤入两广总督邓廷桢之幕,其间撰成诗论《昭昧詹言》。年六十九,返桐授徒课孙。咸丰元年(1851),先生年八十,应弟子唐治之请,出任祁门东山书院山长。同年五月卒于书院。先生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著书讲学,其著名弟子有戴存庄、方宗诚、苏?元、陈澹然、马起升、吴廷香、张勋、唐治、江有兰、文汉光、马三俊、甘绍、刘宅俊、郑福照等。

管同,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二十六,赴河南商丘,授经于通判陈氏家中。年二十八,应姚鼐先生之荐,赴宝山县令田仲衡之任所,课其子弟。年二十九,赴山东,入孙星衍之幕。嘉庆十五年回江宁。道光五年(1825),先生年四十六,乡试中举。次年入安徽巡抚邓廷桢幕,课其子。又六年,随邓子入京,途中卒于宿迁,年仅五十二岁。

梅曾亮,江苏上元人,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十四中举,年三十六中进士。道光十四年(1834),先生年四十八,授户部郎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先生年六十三,去官还乡。咸丰初年,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咸丰六年,先生年七十,避乱卒于清江。梅氏虽执教时间不长,其在京为官时,士人慕其文名而皈依门下者比比皆是。其著名者有朱琦、龙启瑞、吴嘉宾、陈溥、陈学受、彭昱尧、郭嵩焘、汤彝珍、邓显鹤、秦澹如、张端甫、舒寿、欧阳勋、孙鼎臣、鲁一同、张穆、张志沂、金坤、孙衣言、邵懿辰等。其时,曾国藩亦受先生影响而仰慕桐城派。他曾说:方苞“古文为一代正宗,国藩少年好之”。又说:“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鼐)先生启之。”梅先生学生遍布广西、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山西等省。戴钧衡,年三十六,赴南京乡试中举。他的一生致力于整理桐城前贤诗文,创办桐乡书院。他与邑人苏?元重订《望溪文集》,与友人文汉光编辑《古桐乡诗选》,又冒清廷大忌,搜集戴名世遗篇,编成《潜虚先生文集》。

道光二十年(1840),先生与同里文汉光、程恩绶等社会名流,在桐城县治东三十里孔城镇创建桐乡书院。推廪生十多人任董事,募捐得大钱9000串零9820文,兴建校舍五幢,购置田亩十数处,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开课,先生亲自主持校政,登堂讲学。书院教学得人,管理有方,成绩卓著。桐舒枞三地士子负笈来游的有数百人。当时户部尚书罗?衍曾为书院撰写《桐乡书院记》,褒扬先生办学业绩。此书院因基础稳固,一直办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