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中《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后续章节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不可多得的一节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2)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3)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教学思路】
本节课是在教师质疑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得出结论,练习提高。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得出化学本质,再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即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取相关知识,领略实验学习的
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学生收集的与酸雨相关的图片和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硫酸型酸雨中硫元素是从哪里来的?(2)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和视频的观看,能够激发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也能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了解so2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点出本节课的主题:so2的性质和作用。(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2以及so2的物理性质。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co2溶于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
1.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2.教师讲解演示教材p88实验1,由此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
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so2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教师从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这一角度引导思考问题二。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通过回忆,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1)与水反应;(2)与碱反应;(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4)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教师引导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思考下一个问题。
问题三: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是否具有其他的性质?
学生很容易得出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对提出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不够严密的实验方案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将更好地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教材p88实验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在此,教师通过so2的的还原性解释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
在教学内容上起到了与情境引入相呼应的效果,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四:so2的任意排放会导致酸雨的形成,造成环境污染等危害,那么是否说明so2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就毫无意义了呢?
教师播放食物“化妆品”——so2在食品加工领域的使用情况。学生通过视频中的解说,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归纳出so2的特殊性质:漂白性(只能漂白部分有色物质)、消毒性、毒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p88实验2,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对so2性质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四)解决问题
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探讨其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学生收集图片和有关酸雨危害的实例,实验较大程度上靠学生自发地探究、感悟,培养了兴趣,也少走了很多的弯路。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现状和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师质疑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得出结论,练习提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给学生必要的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看,学生思维积极,多方互动有效,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