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机械运动-课堂作业-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课堂作业-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梳理知识点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 m,1m= cm,1m= mm,1m= μm,1nm= m。

知识点2长度的测量(1)选择和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和。

(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观、放、看、读、记。

(3)读数:正确读取测量数据,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读到的下一位,一个完整的数据=准确值+估计值十单位。

知识点3时间的测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

还有小时,符号是;分钟,符号是。

(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调(归零);二按(启动);三停;四读。

(3)读数=小盘的分钟读数+大盘的秒读数。

知识点4误差(1)误差是测量值与之间的差异,误差是(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2)减小误差的测量方法一般有:①;②;③。

点拨: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课堂练习1.[知识点2]测量金属块的长度,如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2.[知识点4]误差产生的原因与()A.测量工具有关,但与测量人无关B.测量人有关,但与测量工具无关C.被测物体有关D.测量工具有关,也与测量人有关3.[知识点1]某同学身高是167.4 ,课本每张纸的厚度是7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长约6400。

4.[知识点2]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测量结果分别为:甲测量的结果是,甲尺的分度值是;乙测量的结果是,乙尺的分度值是。

尺测量较准确。

5.[知识点2]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测多算少”的方法,如图中紧密排绕的铜丝,若这些紧密排绕的铜丝一共有20圈,则铜丝的直径为 mm;如果在将细铜丝缠绕在粗细均匀铅笔上的过程中,没有紧密排列,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知识点3]如图甲所示,机械停表的读数是 min s;如图乙所示,电子秒表的读数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个章节重难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个章节重难点



第一节:温度
温度的概念及常用单位
温度计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不准确温度计的比例对应关系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能量变化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及能量变化
2、汽化的分类、液化的两种方式
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大小变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节: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条件
2、光的折射定律及应用(作图)
3、常见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
有关光的折射的各种作图
第五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现象及颜色排列顺序
2、色光三原色及颜料三原色
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章:



其应用第一节:来自镜1、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名词:焦点、光心、主光轴、焦距
3、对光的作用:凸(会聚)凹(发散)
2、质量的性质及测量
天平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2、密度公式的应用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密度和液体密度
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了解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关系
2、密度与物质的鉴别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
????第

??章: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条件
双耳效应和立体声的理解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各自的影响因素

八年级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八年级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八年级物理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运动的描述。

哎,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觉得,运动这玩意儿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品,少了它可真没滋味。

那我们就来一探究竟,看看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吧!1. 什么是运动?运动,说白了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东西从这儿跑到那儿。

就好像你从家里跑到学校,或者从沙发上爬到床上,这都是运动。

听起来简单吧?但其实,它的描述可是大有学问的呢!1.1 运动的基本概念首先,运动的基本概念就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

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车上坐着,车子在跑,窗外的景物快速后退,那就是你在运动。

而你坐在车里,车里的一切(比如你自己的手臂)看起来是不动的,这也是运动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1.2 运动的种类运动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运动等等。

直线运动就像你在滑滑梯一样,一路向下。

曲线运动呢,比如你在玩蹦床,身体跳得又高又远。

周期运动则像是钟表的摆锤,一下子往这边摆一下子往那边摆,不停地重复。

2. 速度的描述了解了运动的基本概念,那速度就是运动的“快慢”了。

我们平时说的速度就是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

打个比方,你跑步时,如果每秒钟跑10米,那你的速度就是10米每秒。

这就像开车时,车速表上的数字,越大表示跑得越快。

2.1 速度的计算速度计算起来也很简单,记住这个公式:速度 = 距离÷ 时间。

比如你从家到学校一共跑了400米,花了10分钟,那你的速度就是40米每分钟。

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其实,速度就是这么个简单的玩意儿。

2.2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说到速度,我们还得聊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就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计算出的速度,就像你整个跑步的时间和距离综合得出的速度。

而瞬时速度呢,就是在某一瞬间的速度,比如你跑到学校门口时的速度,可能就比你在中间跑的时候快点儿,或者慢点儿。

3. 加速度的描述加速度嘛,就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1)硬币直径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略)(2) 硬币周长的测量方法有以下三种:①在硬币边缘做一记号,在直尺上滚动一周;②用棉线在硬币上绕一周,用直尺量出棉线的长度;③用直尺和三角尺量出硬币直径,算出周长。

(3)一页纸的厚度的测量方法:用直尺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然后除以100.(4)铜丝直径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图略)2、用刻度尺测出自己一只脚的长度L ,则自己的身高为7L3、因为1天等于24小时,1小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所以1天等于86400秒(1天=60秒×60×24=86400秒)4、利用累积法,测量多个周期的总时间求平均值可以测得更准确。

调整摆长可以做出周期为1s 的摆长。

第2节 运动的描述1、放在列车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是静止的;相对于路边的树木、房屋是运动的。

2、B 解析:向船尾跑去了,就是离船越来越远了,以船为参照物。

3、若以电视机为参照物,则可近似认为运动员和屏幕之间相对静止;但实际上我们根据经验,会很自然地选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如以电视机中的观众、跑道为参照物,就会感觉运动员是运动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1、能。

解析:这样就是说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越快,时间越长物体运动越慢。

2、用手表测出通过1km 所用的时间,再用速度公式v=t s 求出速度。

3、小明前50m 的平均速度v 1=s m 650≈8.33m/s小明在后50m 的平均速度 v 2=s m 750≈7.14m/s小明在100m 的平均速度v=s m 13100≈7.69m/s4、(1)v=t s =小时千米小时千米/05.268917.41318=(2)小时千米小时,千米小时千米小时千米/68.276/36.26523.2617253.14062211=====t s t s v 小时,千米小时千米/52.25615.1295333===t s v列车在济南至南京段最快,在南京至上海段最慢。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

第一章机械运动(笔记)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方法:(1)选:选择合适的刻度尺,看: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2)放: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所测长度平行;(3)看:视线要与尺面垂直;(4)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4、时间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常用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5、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误差是小强!7、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8、三种特殊的长度测量法:(1)测多算少法,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2)化曲为直,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3)辅助工具法(组合法),如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第2节运动的描述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是绝对的.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看所选择的参照物(被选定做标准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结果就不同,所以说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1、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②相同时间比路程③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2vtst s v 3、速度单位换算:1m/s=3。

6km/h 1km/h=1/3.6m/s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提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提高)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稳固练习运动的快慢〔提升〕【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比拟和计算,理解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根本方法;S2.能利用公式V二一进行有关速度的计算,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I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要点梳理】要点一、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要点诠释:【?运动的快慢?ID: 78637 〔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3.公式:"吐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 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沼/S或阳.5-1〕常用单位:千米/小时〔尿面或加3 ■犷1 〕换算:L '',"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要点诠释: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要点三、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精品文档用心整理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要点诠释: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图像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要点诠释: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以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以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典型例题】类型一、速度及其计算1、〔2021?旌阳区校级模拟〕一列客车以54km/h的速度行驶,与它平行的铁轨上迎面开过一列长300m的货车,坐在客车里的旅客看到货车从他眼前经过的时间为15s,那么货车的行驶速度为m/s. 【答案与解析】货车的速度为v客车的速度v1=54km/h=15m/s那么在15s内客车前进的距离S=v1t货车前进的距离为S=v2t根据题意:S+S=s=300mVt+v2t=300m15m/s ¥5s+v2 X15s=300m解得:v?=5m/s【总结升华】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同时开始相对运动,相遇时各自前进的距离之和等于原来两物体间的距离;假设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参照物,那么另一个物体的相对速度v为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之和.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精品文档用心整理【变式】【?运动的快慢?ID: 78637例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他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2:3,运动路程之比为3:1,那么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A.1:2B.2:1C.9:2D.2:9▼2. 〔2021?埔桥区模拟〕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发现情况时,司机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刹车的这段时间叫反响时间;在反响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的一端距离叫反响距离.某司机没有饮酒时的反响时间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在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变为0.7s,司机以某一速度开车时正常的反响距离是6m,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 且仍以原来的速度开车,其反响距离是多少?【思路点拨】〔1〕知道没有饮酒时的反响距离和反响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2〕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后,知道反响时间,求出了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利用s=vt求饮酒后的反响距离.【答案与解析】没有饮酒时的反响距离S1=6m ,反响时间t1=0.3s,原来汽车的行驶速度:v=s〔/t1=6m/0.3s=20m/s ;当他喝了一瓶啤酒后,反响时间t2=0.7s,由v=s/t可得,此时反响距离:s2=vt2=20m/sx 0.7s=14m.答:如果此时仍以原来速度开车,其反响距离是14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涉及到饮酒前后司机反响距离的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熟悉到: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平安,严禁酒后驾车!类型二、平均速度▼3、从都匀到瓮安120km o 一辆小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3/4的路程后,又以40km/h的速度行驶完后1/4的路程.求:〔1〕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时间?〔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s【思路点拨】路程和速度,根据推导公式:t=—,先求出以60km/h的速度行驶3/4的路程所用时间,再求出以40km/h的速度行驶1/4路程所用的时间,两次时间之和为从都匀到瓮安所用时间.平均速度是总的路程除以行驶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题目中总路程是的,总的时s间第一问以求出,代入公式v u s ,即可求出.【答案与解析】3 3o -S - x 120A/7?〔1〕汽车以GtJhn/h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1=41=%丁一^=1, A片 5 口火力s, 口4m以401km4的速度行驶了!路程所用的时间1 =^-=—±-=0,75H ;4 站2 40Am/ h所以总时间t= = t+/ =1 5h+0.75h=2.25h;〔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筐安的平均速度是"二二笑?:53, 33ki/h ;[总2.25力答:I 1〕这辆小车从都勾到瓮安的时间为2 25A;〔2〕这辆小车从都匀到瓮安的平均速度是S3一3阪外【总结升华】此题考查速度和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全程的时间.举一反三:【变式】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后0.5min内加速行驶250m,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30min ,通过路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程30km,最后关闭发动机 1min 通过路程200m 到达乙站,求此汽车分别在起动时、匀速行驶时、滑行 时的平均速度及全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与解析】答:四个平均速度分别为&揄/工;16.7m/s ; 3. 3m/s ; 16. U/s类型三、图像、信息题【思路点拨】〔1〕对路程--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图象为一正比例函数 图象;〔2〕对速度--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为一定值,图象为一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答案】A【解析】①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③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做加速运动.应选 Ao【总结升华】: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清:①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两个物理量之 间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举一反三:【变式】〔?机械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363809例8〕 像可知〔〕A.在0〜1s 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1s 〜2s 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C.在0〜3s 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 2mD.在0〜3s 内小车移动的距离为 1m【答案】DO s .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个显示速度和路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起动的250 m --, « 3.3m/s 30G30000a?5 ) ———— « 16.7m/ s 滑行V 3 =?2 30 x 60s S3 200m _ _ ;1 —— = s 口— x 3、3mt sS1+S2+S3250的+ 30.□.用+ 2口Dm …., 30s +30 x 60s + 60s如图是一辆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 -时间图像,由图4. 〔2021春?长汀县期中〕如图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数变为乙图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o【答案】一0.5【解析】由甲表可知,此时汽车的速度是 十二8.尿/机 汽车已行驶的路程是 s 甲=13561km ;由乙表可知,汽车已行驶的路程是电=13601km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 s = ?-s 甲=1360%T356%二4.尿,那么这段时间为40km , --------- =0.5h .80km/h【总结升华】 此题是图表信息迁移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图表数据的物理意义,该题中指针所对应的数据是汽车行驶的速度,对应的单位是 hnlh ,显示表中间的数据里汽车已行驶的里程.乙图与甲 图的里程差就是汽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举一反三:【变式】如下图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答复 以下问题:(1)骑车者与跑步者是否同时出发? (选是或否); (2)跑步者前进2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秒; (3)骑车者的速度为 米/秒,跑步者的速度为 米/秒.【答案】①是 ②25③13.3 8【解析】 骑车者和跑步者在 0时刻时都在原点,故是同时出发,根据图表可知,跑步者前进 的时间是25s,速度是 1 二:=_.」,」「」二,骑车者前进200m 所用的时间是15秒,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那么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200m 所用速度是■ S" = 200w/%=13.物人类型四、开放思维题V 6.在某些岔路口,人车相撞的事故不断发生,有人猜测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过公路的错误判断有关.如下图,某同学准备横过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口100m 处以72km/h 的速度驶过来,如果公路宽12m,该同学以1.2m/s 的正常步行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答案与解析】 此题属于解题过程开放性试题,要判断人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完全通过公路,可以 比拟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是否小于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也可以比拟在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内汽 车行驶的路程是否超过100m,还可以比拟在汽车行驶 100m 的时间内人步行的路程是否超过12m .根据题意可知:,二72尿廿二2Q,M s , S 广10〔加,以二L 加⑹队=12湘.方法一:比拟时间.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以二“‘人」纱;2刈「心,f -s iv — 100W-5s <iQs岔路口的时间】‘-i,•••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方法二:比拟汽车的路程/, - Silvi = 12%彳弓,二 10s人完全通过公路的时间 人 人人 /L2冽/s,在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 一千 上‘■’」,200m>100m ,•••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 方法三:比拟人的路程 •••汽车到达岔路口的时间•••人不能完全通过公路.【总结升华】 这类题的一般解法是:①认真阅读题目,分析题意,明确条件和题目要求,必要时可 以画出示意草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②根据公式v=s/t,列出方程,然后代入数值和单位;③准确计算结果. 举一反三:【变式】如下图是一辆小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时的 S-t 图象,可以获取许多信息,请利用你获取的信息自编一条物理题目汽车到达在这段时间内,人通过的路程 =?也5s = 6然 <12活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不解答〕精品文档用心整理你要用的信息:_______你自编的物理题目:【答案】①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②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③要用的信息自编的题目小车在前小车在前小车在小车在小车在2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内的速度是多少?5—7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5—7s内的速度是多少?7s内通过的路程是6m,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运动的快慢”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是在前两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以及“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它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力与运动”等内容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公式、速度的单位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并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同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运动。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物体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以及运动的方向。

但是,对于如何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还没有清晰的概念。

此外,学生在数学运算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为学习速度的公式和单位换算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对于速度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可能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掌握速度的公式 v = s/t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4)能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速度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速度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_第一章_第3节_运动的快慢_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_第一章_第3节_运动的快慢_说课稿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四、重点难点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课题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二)新授课程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_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_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参考答案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表示为m。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长度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0”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m,一本书的厚度为10mm,一张纸的厚度为100um 。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18.4cm ,估计值是0.01cm ,单位是厘米。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0.01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1.70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2.00 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 1.90 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0.1 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1.7 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秒、分、时。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秒。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1章机械运动(共65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1章机械运动(共65张)

平均速度:如果只做粗略的研究时,可以利用v=s/t来计 算,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注:讲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 内的平均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
1、特点:是快慢不变和运动路线是直线即方向不变;
运动的快慢不变即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都相等。
2、公式:V=s/t
3.v=s/t的物理意义: (1)对于同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不变 的,是一个常量,所以,S与 t成正比。 (2)匀速直线运动中,v与s、t无关,但可以用s/t来计 算
V1 V2 2
一人沿一平直马路步行,前五秒钟走了 十米,后二十秒走了五米,求该人的平 均速度是多少?
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 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 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m。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
讨论:利用公式
v=
s
t
计算出来
的速度,能够精确地描述匀速直线运 动的快慢。它也能精确地描述变速直 线运动的快慢吗?
在能变够速计运算动物中体,在利一用段公时式间内v或= 一s段t
路程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注意: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 记住:公式只有一个:
v 总路程 全 总时间
而绝对不能用:
v全
(2)单位必须统一;
(3)符合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 解、答四步必须明确。
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速度:
人步行:1m/s –1.5 m/s 3.6km/h --5.4km/h
骑自行车:5m/s 18km/h 汽车: 30m/s 108km/h 声速: 3光40速m: /s3×108m/s

八年级物理5-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运动快慢的比较)优秀课件

八年级物理5-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运动快慢的比较)优秀课件

a:可能静止
b:一定向左运动,
可能向右运动
且比风速度快
可能向左运动但比风速度慢
6.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如图甲、 乙所示),请借助如下图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 两种方法,其中甲是___相__同__时__间__比__较_路__程___; 乙是____相__同__路__程__比_较__时__间_____________。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用时越少,跑的越快。〔裁判法〕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长,跑的越快。〔观众法〕
小亮1s内行驶的路程: 小明1s内行驶的路程:
60 2 30

200 2.5 80
小明1s内走的路程比小亮多, 所以小明走得比小亮快
1.在物理学中,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
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
速度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一、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运动时间相同时,运
动路程越长,物体运动越快。(观众法) 二、相同路程比较所用时间。运动路程相同时,
运动时间越短,物体运动越快。〔裁判法〕 三、利用物理量速度比较快慢。〔综合法〕
运动的描述
概念
参照物
选择
快慢比较
观众法 裁判法 综合法
速度公式
公பைடு நூலகம்应用
1. “小小竹排江中游,魏巍青山两岸走。〞在这两句
的,是因为选取的参照物是( B )
A.草地 B.袋鼠妈妈 C.天空 D.灌木丛
4.游客乘橡皮艇顺水漂流时,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C是
() A.以河岸为参照物,橡皮艇是静止的 B.以橡皮艇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C.以人为参照物,岸是运动的 D.以河水为参照物,橡皮艇是运动的
5、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 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右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分析a、 b两车的运动情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目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第三节声的利用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第二节光的反射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第四节光的折射
第五节光的色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
第一节质量
第二节密度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重点知识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重点知识期末复习提纲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

秒表(实验室用)单位:s min h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 km dm cm mm μm nm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第二节、运动的描述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速度的单位是:m/s;km/h。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

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 s t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课件
那么,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
STSE
死亡加速度: 在很多国家,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 5000 m/s2 这一
数值以醒世人,其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一旦发生交
通事故时,因为车辆碰撞时间很短,加速度将会达到这一数值。假如一辆汽车
以 90 km/h 的速度行驶,因发生事故,与高速公路隔离护栏发生碰撞,碰撞时
D. 物体做直线运动,后一阶段的加速度比前一阶段小,但速度却比前一阶段
大。
答:A.匀速直线运动;B.跑车加速到 72 km/h 只用了 4 s,高铁加速到100
km/h 用了 80 s; C.物体向西做减速运动;D.车速加速到最大速度的过程中,
汽车会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3.以下是三种交通工具在某段时间中运动记录。
思考
v-t 图像直观表示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那么加速度在哪里呢?
v/(m s-1 )
a
b
0
t/s
思考
在 v-t 图像中,图像的斜率如何科学的计算呢?
v/(m s-1 )
a
b
0
t/s
图像的斜率为正表示什么意思?图像的斜率为负表示什么意思?图像斜率
的绝对值表示什么?
v-t 图像中的加速度
在 v-t 图像中,图线的斜率反映了加速度大小 a=tan θ;
加速性能比较
问题1:它们四个谁跑的更快啊?
0-100km /h加速时间4s
0-100km /h加速时间3.6s
问题2:能否用谁的速度大描述运
动的不同?能否用谁的速度变化
大描述运动的不同?
0-60km /h加速时间3.6s
0-320km /h加速时间7s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知识点1机械运动1、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鸟在空中飞翔、河水在流动、汽车在奔驰等。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方法判断是否属于机械运动的关键:研究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注意: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指物体间距离或方位的变化)3、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看似不动的树木、高山、房屋都在随地球自转而运动,同时绕太阳公转。

例:1、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2、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驶有什么不同?3、天上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判断的?4、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知识点2 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2、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注意:参照物一旦被选定,就假定它是静止的)3、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例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

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这是因为尽管飞机和子弹都在飞,但对飞行员来说那颗子弹是 _的。

例2、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a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b、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c、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知识点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定义:对于同一个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往往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_3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_3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位置要放正, 不得歪斜, 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并且需要估读;④记录时要记录数值和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1h=360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 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5、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 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 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 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一般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无论物体是否运动, 一但被选作为参照物则认为该物体静止。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速度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即: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