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播学——新兴的交叉学科

视觉传播学——新兴的交叉学科
视觉传播学——新兴的交叉学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7601026.html,

视觉传播学——新兴的交叉学科

作者:张浩达

来源:《雕塑》2011年第02期

Visual communication, an emerging science, stands at the front edge among many interdisciplines, enjoying its distinct attributes and expressive features of visual art as well. Actually, it is a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the reception and release system of visual information and its effects and the laws of movement. To entail spreading information more effectively across the societies, regions and even culture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information visible by turning it into graphics and images so that it can stand out of the modern society of the vast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bring about the highes rate of reception and the optimal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原有学科的边缘之处派生出了新的学科空间,它们是由一些传统学科交叉而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学术领域。“视觉传播学”(Visual Communication)就是

生长于艺术设计学、美术学、信息学、传播学、符号学和心理学复合之处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我们信息化的社会里,通过视觉传播活动可以把许多难以用语言和其他符号传递的信息诠释为视觉信息,这种视觉化信息的传播渗透力作用非凡。

今日社会中85%的信息以视觉的方式进行传播。图像已经成为了日常司空见惯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透过各种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人们每天都接触到大量的图形和图像信息,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这么密集的视觉信息图像,它们的适用性吸引了众多眼球的关注,它们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并在人类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视觉信息是图形与图像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代表着人类记述和获取信息方式的根本改变。这些视觉信息已经突破了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界,正在走向大众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层面已经被全方位地“视觉化”了。

一、什么是视觉传播学

1.视觉传播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图形和图像是最直观的交流符号,具有良好艺术性的视觉语言,是有效传递信息并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的重要因素。视觉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的前沿学科。我认为,视觉传播学主要研究信息视觉化的问题,其中既涉及到科学的视觉认知原理,也涉及到对受众群体的理性分析和对媒介技术的了解,同时研究视觉表现的艺术规律。视觉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本身具有鲜明的传播学属性,同时也兼具视觉艺术的表现特征,实际上它是对视觉信息的接受与发布系统及其表现和运行规律的视觉传播科学研究,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白 贵 高 菲 2006年4月21日至24日,来自海内外的新闻传播学者在河北省历史名城保定汇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的成立,并召开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近150名代表围绕和谐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19位学者代表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主题发言涵盖传播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尹韵公研究员对非典!时期的新闻传播进行了再反思,认为媒体既要依法报道疫情,又不要一味等待和失语;中国传播学会首任会长明安香研究员将新世纪的全球传播格局描述为扇型格局,并将扇型格局从塔尖至塔底分为:美国、跨区域文化语言传播大国、新兴文化语言传播国家、其他国家传播四部分;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教授William Eaddie简要勾勒了美国传播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并介绍了其研究特色;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教授丁柏铨在阐述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时提出,灾难事件后政府在及时向公众公开发布有关信息时,公开比不公开好,早公开比迟公开好,主动公开比被动公开好,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公开比用观念公开好;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Christine Geraghty对大众传媒中的肥皂剧进行了研究,认为肥皂剧凭借电视的亲和力扮演了公共教育的角色,然而其社会角色和文化角色优先于其美学享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冯建三在评介美国关电视机运动时指出,关机策略的目的在于让电视更能够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不是陷入娱乐至死!的傻乐中,或失去人际互动的能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文庠阐述了跨国传播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治理!的观念,并认为其可以作为促进国际和谐的途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从技术形态、传播平台、社会结构三个视角对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应加强有关新媒体历史的研究,注重研究新媒体的形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加强从宏观战略和微观形态两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在论及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时指出,国家硬实力的提升与媒体传播力,特别是影响力的提升不一定是正相关的,为此需要调整观念,制定合乎规律与要求的、有效的大众传播策略,并将其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升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吴文虎在对播客!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文本意义解读后提出,在播客特定的语境下,人们借助不同的符号系统,使自我实现!得到最大的满足;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系祝建华教授将权衡需求理论运用于对数码电视的市场前景的分析,认为数码电视的采纳与否,主要取决于每一观众对自己各种需求之轻重缓急的权衡、对满足这些需求而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回报之间的权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对于10年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资深IT评论员胡泳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参与式新闻,提出参与式新闻包括新闻评论、草根报道、另类编辑、核查事实四种形式,构成了主流媒体的一种反馈机制;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吴予敏从视觉传播研究的知识谱系和当代意义、视觉传播观点中的图像真实!、媒介形象的视觉建构等方面深刻辨析了媒介形象和视觉传播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陈卫星认为,在目前传播全球化的形势下,一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发展的落差,另一方面,中国也经历了从对抗到缓和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怡红提出,关系传播不仅作为人际交流的研究对象而存在,作为透视人际交流现象的理论而存在,而且作为能左右传播研究者选择对人际交流进行解释的方式而存在,作为能代表和影响人际交流研究的面貌与发展方向的范式而存在;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雅明关注媒介心理学的兴起,认为我国媒介心理研究应充分关注心理学理论与研究进展,关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关注新媒介环境下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生活事件;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张咏华以若干新闻传播学刊物为例,对2005年中国大陆的国际传播研究方向的论文进行了研究,提出学界和新闻业界要共同构筑国际传播领域的关注话题并相互进入对方的研究视野。 4月23日,会议进入分组研讨阶段,与会代表共分4个分会场、11个单元进行了研讨。在大会主题和谐与发展!的统驭下,围绕传播学理论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新媒介研究!、传播与和谐社会!、媒介实务与市场经济!、媒介与妇女儿童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主题进行了讨论。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介研究工作坊和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播研究工作坊分别做了研究报告。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庚振教授指出,从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看,需要处理好专业核心领域研究与专业边际研究的关系、通论和专著的关系、著作和论文的关系、 白 贵 高 菲: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 学术动态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年第3期(总第140期)137

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眼视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一、学制及招生对象 学制:三年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眼视光行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屈光度检测、眼镜定配、眼镜检测、眼科基本病理咨询等方面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人才使用规格: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医院眼科、眼镜店等第一线工作,从事眼镜行业验配,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面向岗位(群):眼镜验配、眼镜营销和管理岗位。 (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见附表1)。 1.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掌握眼视光学专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从事眼镜验配、营销和管理,熟悉临床等方面工作。 (2)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的医学和眼视光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基础理论;熟悉有关法规和管理。 (3)社会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知识。 2.能力结构 (1)职业技术能力 具有眼视光专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从事眼镜验配及营销,管理,熟悉临床等方面工作。 (2)职业关键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社会知识和眼视光营销学基础知识,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眼镜验配和管理工作,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够阅读一般英文专业技术资料。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3.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忠于职守,以人民健康为先。 (2)文化素质: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3)业务素质: 能独立从事眼镜验配和营销、眼镜管理工作,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身体心理素质: 通过各项课程和健康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及从事眼视光工作的良好作风、仪容仪表等。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职业技能考核要求 经过三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考核获得专科毕业证书;参加社会劳动保障部的职业技能考试,掌握眼视光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五、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1、《眼应用光学》课程 《眼应用光学》是视光学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眼应用光学基础》的基本规律,掌握和处理几何光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后继课程眼睛光学和眼屈光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部课程均为理论课。 总学时:60学时;理论学时:60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 2、《眼镜技术》课程 课程性质:眼镜是现代屈光矫正临床三大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是矫正眼睛屈光不正、保护眼睛健康和提高视觉功能的一种特殊医疗器具,因为眼睛的生物特性,所以眼镜的校正功能相对眼睛的医疗健康而言,被称为“光学药物”,它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并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总学时:138学时;理论学时:106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授课对象:三年制大专;适用专业:眼视光技术;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3、《眼科学》课程 本课程是供三年制专科眼视光学专业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眼的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理论,眼科检查法等基本技能,以及眼科用药等基本知识。 眼科学基础是将眼睛作为研究对象,将恢复或提高视力和视觉功能作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术、药物、光学器具等达到理想视觉状态。视光学是眼科学的起点,也是眼科学的终点。学好眼科学基础对于眼病防治和视光医疗保健都有重要意义。眼视光师对眼科学要有所了解,才能提高眼科学与屈光不正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掌握眼科学知识也有助于眼视光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传播学概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二、简答题 1、如何提升组织传播的效果? ⑴从组织传播的信息流向来看, A信息的下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多途径发布,造势,大张旗鼓)? B信息的上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金点子征集)? C信息的平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讨论会、学习会)? ⑵从传播的主要层次来看,需要考虑 A自我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激励个体的自觉学习)? B人际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话题)? C大众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新闻点)? 2、从两级传播模式来看如何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 (1)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并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 (2)在第一级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高效、更有意识地触动第二级人际传播的发生。…… (3)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促进更多级传播的发生。…… 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依赖大众传播工具,有专门的传播组织和职业传播者。 ⑵信息的公开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传播快捷性。 ⑶受众的匿名性,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⑷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互为补充,互相交互。 注意: 简答题答题技巧——记住和理解题干要点。考试时,题干要点后面需要加一到两句自己的理解。 论述题答题技巧——采用两段论模式,“一般认为”、“我认为”。“一般认为”相当于简答题中的题干要点,“我认为”相当于简单题中的自己的理解,当然要展开论述。 传播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3、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焦点访谈法的操作要点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传播学科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传播学科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中文摘要》 平面广告设计或商业广告影片(CF)除了造形的技巧外,首重创意。但是广告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仍然常停留在造形技巧上,或是视创意为〞黑箱〞,或是视创作为文、图分论。如此一来往往不能精确的分析广告设计的巧妙之处。事实上,广告设计受传播学科、造形艺术的影响甚巨,到底是怎么影响?要如何分析? 本研究主要由探传播学的发展,来讨这种广告设计创意方法上的转变,期望能建构一套能圆满诠释广告设计〞创意所由〞的理论。 论文分四部份: 第一部份:传播学发展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第二部份:提出设计创意模式与类型 第三部份:广告设计案例分析 第四部份:结论 我们国内对广告设计实务的重视由来已久,但是对广告设计学术的重视则仍待加强。至今,我们广告设计界所引用的学术成果,往往还停留于原则、常识阶段,否则即为跨国公司的作业模板所规范,乃至广告设计的评论,多半文、图分论,连广告设计人才培育也都呈现文案升至创意总监,美工升至美术设计或是艺术指导。总不见兼通文、图的人才与作品。 事实上,广告设计的发展早已不只文、图之事,更包括了:影片制作、配音、市场规划、促销活动、、、怎么在90年代还以这般分科来培养广告人才? 本研究体认广告设计的跨学科性,试图从与广告设计最为密切相关的近代传播学科,来分析这些学科对广告设计的影响,并建构初步的广告设计作品分析模式,进一步更以近期广告实例,进行〞整体的〞分析(而不是片面的、单一学科的评论)。期望这样的广告广告设计作品分析模式,能带给国内广告设计创作者更大、更真、更有利的挥洒空间。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创意、理论 国内近期广告设计的创意分析:兼论传播学科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传播学发展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中国传播学交叉研究成果及资料 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研究丛书》的作者除导师之外,基本上都是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毕业的博士生或出站的博士后,寒窗苦读之后,学术成果斐然,如今他们当中,有的已是教授、副教授,有的已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浙大读研期间,他们利用学校丰富的馆藏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一流的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媒介学等方面的专著、教材和论文,掌握了一整套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课题并获得立项,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体系化,最终形成了已达预期目标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专著。因此,这些成果和专著不仅符合上述要求,而且具有紧追前沿、观点新颖、内容创新、分析深刻、表述精当等特点,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套丛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这批浙江传播学人呕心之作的一次全面检阅。 这两套丛书中的每一种著作,还都坚持以理论与现实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选准研究的切入口,运用国际学术界最先进的理论与方法,最前沿的思想与观念,着力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路径和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

交叉学科

考研交叉学科:人参果OR金苹果? 曾几何时,“交叉学科”成为了研究生专业领域的热门词汇,许多学校都在打通学科门类界限,努力争取打造“大学科平台”。“合作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新模式雨后春笋般在211学校中间纷纷建立。一批“交叉学科”的新专业也出现在研究生学科招生目录上,成为许多学子的目标对象。 “交叉学科”到底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还是真的含金量十足?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上天入地才求得了医治人参果树的灵丹妙药,特洛伊王子把光彩夺目的金苹果判给了美神却挑起了人间大乱。交叉学科专业是不是值得许多人跨系、跨学科报考?是不是看似光鲜却隐藏着隐患?新嫁衣可试,但专业选择却只有一次。冷静分析,细心思考,交叉学科专业的魅力与误区是什么?来听一听考研教育咨询专家的分析,有心人自会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 【交叉学科名片】 横跨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 “交叉学科”其实是个很早就出现的名词,并不新鲜。由于现有的学科是人为划分的,而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人们的认识水平,过去只有天文学、地理(地质)、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个一级学科;而经过20世纪科学的发展和交叉研究,又逐渐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现在的学科被划分为哲学、理学、工学、文学、医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数个一级学科。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交叉学科”专业,指的是横跨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或者兼顾两个方向明显有区别的二级学科。比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但是学位颁发管理学;传媒经济专业,名为经济,其实是文学硕士;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分支,但主要在理工类学校开设,以自然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更多的其实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复合性学科,以技术结合为导向的居多。 【风险分析】 得失之间要靠自己综合权衡 选择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可供参考证明其前景光明与否。人参果好吃,要使用专业工具来采摘,还要有专人看护,还得不能放置时间太长,如此麻烦,想一劳永逸也难;金苹果好看,至于好吃不好吃就说不准了,但是留下无穷后患确是肯定的。有利也有弊,有收益自然有风险,得失之间,要靠自己综合权衡。首先说说交叉学科本身。 正说交叉学科:新颖多样朝气蓬勃 从我们服务过的学员来看,许多同学跨考这些专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学位,从纯理论型专业向应用型专业,从纯文科专业向经管结合型专业转变。比如许多理科专业的本科同学,诸如物理学、应用化学、计算科学、力学等同学纷纷向电子、化工、软件、航天、船舶等工科专业跨考;中文、历史、哲学向对外汉语、新闻、旅游、文化管理方面跨考。虽然说文凭并不能定终身,可是在申请大企业校园招聘的时候,网申就是非常难对付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传播学专业 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_传播学访谈录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 ———传播学访谈录 采访人:北京广播学院 韩运荣 被访者: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陈卫星博士 您对西方传播学的总体印象如何?对此有什么具体的学术评价? 答:西方传播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个一致的定论。十多年前,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按照专业目录选定的学科是信息传播学,我隐隐约约的知道,在国外研究电影之类的大众媒介是被划分在这个学科里面。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跟我想的不一样。课堂上讲了很多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结构分析、社会学、符号学、控制论、语用学、精神分析乃至法国人自成一派的媒介学(Mediologie)等等内容,当时学得很艰难,至今也不敢说很有收获。这些学科在理论建构上都很有内容,或者说很有诱惑性,外延很大,把信息传播活动当成社会再生产中的象征活动来看待,跟社会活动本身贴得比较紧(比如公共传播、组织传播和企业传播),同时又保持批评立场的理论自主性,对市场经济的商业化逻辑过多地渗透传播活动有警觉意识。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技术性的课程,法国毕竟是符号学理论比较发达的地方,有关对信息和媒介文本的话语分析的课程,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充分体现了法国学派思维精湛的特色。 1997年初回国工作时,我发现在国内传播学界盛行的是美国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有很多应用公式和实用技巧。其实从美国经验—功能主义流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一开始就是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扩张,特别是美国干预世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的需要直接相关的。从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活动迅猛发展的背景是和美国的企业需求和美国政府包括五角大楼的投资分不开的。之所以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世界上建立了霸权地位,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领导权在美国手上,这为美国在全世界范围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扩张当中所伴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机会。如何通过大众传播来证实美国的支配地位和冷战中的主导权,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恰好在美国内外提供了一个富裕社会的形象,这个社会能够提供各种满足。从传播角度来说,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是自由、自治的,可以接受到各种不同的信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证明人际接触超过大众传媒的强力。从总体上来讲,作为一种传播战略和一种解释形式,美国传播学界的传统学派是一种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服务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需要,鼓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在内的美国模式,为美国的国际干预提供合法化的理论根据,并从中提炼出大量具有明显政治内容的研究术语,比如“思想战”、 “征服精神和意志的斗争”、“意识形态战争”、 “政治战”、“真理攻势”、“宣传战”、“词语战”、 “间接侵略”、 “煽动”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分析总是和美国政府站在一起鼓 93

考研交叉学科研究报告

考研交叉学科研究 报告 1

考研交叉学科:人参果OR金苹果? 曾几何时,“交叉学科”成为了研究生专业领域的热门词汇,许多学校都在打通学科门类界限,努力争取打造“大学科平台”。“合作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新模式雨后春笋般在211学校中间纷纷建立。一批“交叉学科”的新专业也出现在研究生学科招生目录上,成为许多学子的目标对象。 “交叉学科”到底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还是真的含金量十足?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上天入地才求得了医治人参果树的灵丹妙药,特洛伊王子把光彩夺目的金苹果判给了美神却挑起了人间大乱。交叉学科专业是不是值得许多人跨系、跨学科报考?是不是看似光鲜却隐藏着隐患?新嫁衣可试,但专业选择却只有一次。冷静分析,细心思考,交叉学科专业的魅力与误区是什么?来听一听考研教育咨询专家曹先仲老师的分析,有心人自会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 【交叉学科名片】 横跨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 “交叉学科”其实是个很早就出现的名词,并不新鲜。由于现有的学科是人为划分的,而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人们的认识水平,过去只有天文学、地理(地质)、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个一级学科;而经过20世纪科学的发展和交叉研究,又逐

渐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现在的学科被划分为哲学、理学、工学、文学、医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数个一级学科。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交叉学科”专业,指的是横跨两个一级学科门类的专业,或者兼顾两个方向明显有区别的二级学科。比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可是学位颁发管理学;传媒经济专业,名为经济,其实是文学硕士;科学技术哲学,是哲学分支,但主要在理工类学校开设,以自然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更多的其实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复合性学科,以技术结合为导向的居多。 【风险分析】 得失之间要靠自己综合权衡 选择交叉学科专业的学生,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信息可供参考证明其前景光明与否。人参果好吃,要使用专业工具来采摘,还要有专人看护,还得不能放置时间太长,如此麻烦,想一劳永逸也难;金苹果好看,至于好吃不好吃就说不准了,可是留下无穷后患确是肯定的。有利也有弊,有收益自然有风险,得失之间,要靠自己综合权衡。首先说说交叉学科本身。 正说交叉学科:新颖多样朝气蓬勃

双眼视觉学重点内容

1.眼位视觉中心方向:以中心凹为零参照点来确定视觉方向。 2.偏心注视:若是以中心凹之外的点作为零参照点来确定视觉方向。 3.Hering第三法则:当两眼对称集合时,在各眼视轴上重叠的物体看起来位于头的中间平面上。 4.视网膜对应点:在一眼视网膜上的每一点都与对侧视网膜上的某一点对应,具有相同的视觉方向。 5.理论单视圆:通过注视点和两眼入瞳中心的几何圆。 6.运动融像:两眼的聚散运动,以使两眼的对应点重合。 7.感觉融像:视觉皮层的神经生理和心里过程,联合两眼各自获得的图像而对视觉空间形成统一的感知。 8.Panum区:一眼视网膜的某一区域中的任一点与对侧眼视网膜的某一特定点同时受刺激时,将产生双眼单视。 9.Panum空间:是Panum区在外界空间的投射,其范围包括单视圆的前后区域。 10.双眼视差:两眼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 11.交叉性视差:物点位于Vieth--Muller圆之内,看起来近于注视点。 12.非交叉性视差:物点位于Vieth--Muller圆之外,看起来远于注视点。 13.调节需求:处于特定距离上的外物令眼看清它所需要的调节量。 14.聚散需求:两眼转动中心连线,即基线至外物距离之倒数,单位为米,与瞳距大小无关。 15.复视: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 16.视觉混淆:两个不同物体成像于两眼的视网膜对应点上,被看成在一个视觉方向上,造成视觉混淆。 17.隐斜:在无需融像时,两眼视线不对准视标的眼位。 18.双眼单视清晰区:BO模糊线,BI模糊线与调节幅度水平线及远距水平线所成的平行四边形。 19.负相对调节:在双眼付出一定量调节和集合的基础上,保持集合不变,能放松的最大调节量,即在全矫的基础上加正镜至模糊,所增加的正镜量。 20.正相对调节:在集合保持固定的情况下,能调动的最大调节量,即在远距矫正的基础上加负镜至模糊,所增加的负镜量。 21.图形分析法:将调节和聚散测量结果在x、y轴坐标绘制出,已确定患者是否具有清晰舒适的双眼单视或有双眼视觉问题。 22.集合不足:远距隐斜正常而近距高度外隐斜。 23.散开不足:远距内隐斜而近距眼位在正常范围,AC/A比率低。 24.集合过度:远距隐斜正常,近距内隐斜,AC/A比率高。 25.散开过度:远距高度外隐斜,近距隐斜在正常范围,AC/A比率高。 26.调节滞后:调节反映趋向少于调节刺激。 27.正融像性集合:BO模糊线至隐斜线的水平距离。 28.负融像性集合:BI模糊线至隐斜线的水平距离。 29.Sheard准则:要求融合储备应该至少为需求的两倍。 30.Percival准则:将双眼单视清晰区的中间1/3宽度与调节刺激在零至3D之间的范围确定为舒适区,需求线应通过舒适区,否则就不符合Percival准则。 31.1:1准则:要求BI恢复值至少应同内隐斜一样大。 简答 1.相比较单眼视觉,双眼视觉的优势有哪些? 答:增加了人眼的视觉分辨率、扩大视野、消除单眼的生理盲点,并提供了三维的立体视觉。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

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柴宇学号:N20814022 摘要:经过一个学期的传播学课程学习,我对传播学有了大致的了解。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中的部分代表理论着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自己的见解。关键词:知识沟;本土化,亚洲中心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增养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知识沟”假想 知识沟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 但是,在新传播媒介领域(例如电脑、网络、移动电话),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则很明显。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不少调查表明,中国电脑和网络的用户主要集中于男性、青少年、高收入、高学历阶层中,而女性、中老年、低收入、低学历者对电脑的利用则很少;在拥有电脑的家庭中,许多人还只是作为“电子游戏机”来使用,而未能较全面地发挥它们的信息处理功能。 针对以上现象,中国的传播学在致力于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闻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研究。 1、普及研究主要从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物质手段——信息接收和处理设备的普及过程调查人手,来分析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乃至知识沟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事业和信息落后的地区。以便找到更好的对策来缩小知识鸿沟。 亚洲传播学的现状还有未来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在传播学的发展中,西方话语和研究范式取得了“普遍性”的地位和权力,它规定和控制着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思维和表达方式。然而,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普适性,这种普遍性是在于“特殊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真理性”地位的,它不能否定,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