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毕业设计岗位化选题双导师指导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探索与思考-精品文档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探索与思考-精品文档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探索与思考1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数已经达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中的比例更是达了60%以上。

这种现象在新建和中职升高职的院校中特别明显。

而这些青年教师虽都是具有本科及其以上的学历,但大多来自非师范学校且没有专业实践经历,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1教学积极性不高。

造成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有偏见,职业教育教师社会地位也就随之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师;二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有限,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制度,决定了“生源即为财源”,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导致就读高职学生偏少;学校现行按职称、工龄分配收入的分配制度,也造成了青年教师收入偏低,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当然,由于社会大背景因素下青年教师缺少奉献精神、师德师风不强等主观因素,也是造成青年教师教学积极不高的原因之一。

1.2教学方法欠缺。

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虽都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是非师范专业出身,因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难免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情况。

严重的制约了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3实践动手能力弱。

大多数青年教师,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就走上了工作岗位,真正参加过动手实践的不到30%,而拥有行业企业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具有“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比例就更低了。

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远远的满足不了专业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需求。

1.4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因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等原因,一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缺乏认同感,且因教学经验不足,对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

这导致了青年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突破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总结自身工作经验的能力不足,制约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2“双导师制”及其实施方法2.1“双导师制”的含义“双导师制”即为青年教师配备两名导师,一名为校内教学和师德导师,一名为校外行业企业实践导师;通过双导师的培养提高其师德师风,增强爱岗敬业精神,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研究报告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研究报告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研究报告摘要:文章从选题背景、研究目标、方法、内容、主要成果、研究难点、拟解决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成果的示范作用与评价、讨论与反思等十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该项目研究得出的结论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项目研究报告本课题于2017年12月经广西教育厅批准,被确认为教育厅重点立项课题。

自课题立项以来,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程组成员三年多的工作,课题研究基本按时完成。

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向各位领导、专家报告如下。

一、项目选题背景和价值(一)项目选题背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大纲》规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职业和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在政治思想、专业理论合格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熟练专业技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及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的特征决定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主流。

基于毕业设计指导的高职“双导师”制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基于毕业设计指导的高职“双导师”制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实 际指 导对 象 的差 异 性 , 从 而 使 得 指 导毕 业 设 计 的实 际效 果 与预期 目标 相差 很 大 。
7 1
碍 I I | 蘑 疆2 0 1 4 年 第3 2 期
( 二) 指 导教 师 的职称 结构
师 资 队伍 建设
毕 业设计 ( 论文) 质 量难 以保证 。
机制 , 校内由“ 双师” 专业教师担任 , 校外 由企业
的 能工 巧 匠 “ 工程 师” 企业 导师担 任 , 建 立 多 层
次、 多元化 的指 导教 师 队伍 。


毕业 设计 ( 论文) 指导 教师 的现 状
目前 , 高 职 院校 师 资队伍 结构还 不 够平 衡 、 教 师 数量不 足 、 工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 “ 双师 型”
通过对 当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现状分析 , 提 出“ 双导 师” 制 的毕业设 计指 导模 式 : 校 内由“ 双 师” 专业教师担
任, 校 外由企业 的能工巧 匠“ 工程师 ” 企业 导师担任 , 构建 多层 次、 多元化 的毕 业设计指 导教 师队伍 , 培养 学生
创新能力 、 动手 能力和分析 能力 , 更快地适应毕业后 工作就业 的环境 。 关键词 : 高职院校 ; 毕业设计 ; 指导 ; 质量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 江苏省教 育厅 高校哲 学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高职 院校人 才培养 中的毕 业设 计质 量控 制及 其
评 价 体 系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2 0 1 2 S 3 0 0 7 4 )
作者简介 : 王一海 , 男, 南京信 息职业技 术学院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向为管理信 息系统 、 人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

顶岗实习“双导师制”的实践

顶岗实习“双导师制”的实践

顶岗实习“双导师制”的实践作者:郑发泰来源:《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第07期摘要:文章分析“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的直通车。

通过开展顶岗实习“双导师制”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双导师制”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手段,提供了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拓宽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空间,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关键词:顶岗实习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一、“双导师制”是“校企合作”的直通车“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对同一名学生共同培养的方式),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一思路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并且正指导着整个职业教育界的改革实践。

将“双导师制”引入到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教学中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高职院校实行“双导师制”,使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成为校企合作办学的纽带,开辟了高职学生的“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就业”的直通车。

在教学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一个校内导师在课堂内专管教学,主要负责学生的项目化课程学习、实验和实训指导等;另一个企业导师侧重学生在课堂外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方面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导师单位的业务活动,激励学生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途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由于校外联系单位与人才市场直接相连,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校外导师考察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接触社会中了解企业,提前形成就业意向,以达到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的目的;有利于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校内导师通过与校外导师的交流,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学校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专业教师的密切跟踪指导,不断发现新问题,积累教学案例,并有助于帮助整个教学团队从实践中改革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探析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探析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探析作者:易忠奇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年第05期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最后一个学期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

湖南省教育厅自2014年开始,对全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进行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当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主要存在选题、指导、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为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进行了“双导师”制探索,力争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一种机制与渠道,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当前毕业设计工作指导的主体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以在校教师的指导为主,因此就表现出如下弊端:一是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与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工作岗位差异较大;二是学生到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是“远程管理”,会有不到位的情况,最终导致毕业设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专、不新、太大、太小、太难、太易和任务书要求不明确等,有的教师可能设计了本科难度的毕业设计题目,部分工科类专业把毕业设计做成了毕业论文,有的毕业设计题目与专业吻合度不高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所致。

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的内涵与意义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是以毕业设计题目为纽带,由学校与企业两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一种机制。

毕业设计工作任务将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三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全面的指导,企业专家能更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情况,在校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生产的真实情况,还可以与企业专家结成对子,围绕毕业设计题目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交流与合作,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与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来说,“双导师”制至少具有以下三点积极作用。

(一)“双导师”制可有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本文将对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的实践研究与探索进行讨论。

该制度旨在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是指一个学生同时拥有两个导师,一个是学校的导师,另一个是企业或社会的导师。

学校导师主要负责课程指导和学术指导,企业或社会导师主要负责实际项目的指导和工作经验的分享。

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结合学校和企业或社会资源,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实用性。

该制度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导师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双导师制要求学校导师和企业或社会导师之间进行密切的合作与沟通,确保双方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有共同的认识和目标。

其次是学校导师与企业或社会导师的角色定位。

学校导师主要负责学术指导和评定,企业或社会导师主要负责实际项目的指导和经验分享。

双导师制在明确双方角色定位的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是学生的选导工作。

学生在选择导师时,需要综合考虑导师的专业背景、经验和自身的兴趣与需求,确保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导师。

在实践过程中,双导师制带来了一些价值和挑战。

该制度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实用的指导和支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该制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双导师制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协调学校导师和企业或社会导师之间的关系,确保双方的工作不冲突,学生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其次是确保双导师具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能够有效地辅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在实践研究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双导师制的效果。

学校可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可以建立学校和企业或社会合作的长期机制,确保学生能得到持续的指导和支持,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双导师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他们提供的资源和指导。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的实践研究与探索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实用性。

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双导师制”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双导师制”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双导师制”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全过程双导师制是Z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引入的一种培养模式,这里的全过程双导师制,指的是高等师范院校为中小学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同时聘请中小学优秀的一线教师为其辅导教师,专业导师与辅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引导和培养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

这种做法不仅是在见习或者实习阶段进行,而且贯穿于学生们职前教育的全过程。

一、双导师制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我国出现的双导师制是指由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1]。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该模式的使用范围由本科生扩展到大专生、高职高专学生,适用对象由针对学生的双导师制发展到针对教师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导师制,实践专业由经济类、财会类专业发展到师范教育专业和法学类等专业,学习过程由课程学习延伸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乃至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导师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的导师的概念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前最初的时候,是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现在则逐渐演变为校内理论型导师与校外实务型导师,或者是一个校内的专业导师与另一个校内或校外的职业导师。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试行双导师制的意见》对双导师制的界定,双导师制蕴含了 3 种双导师制度:第一,是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的;第二,是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的;第三,是对中小学生的。

[2]本文所说的双导师制是针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生和参加毕业实习的师范生。

结合Z校实际,这种双导师制是指高职师范教育类专业既配备理论教学导师(一般是来自于本校内),又配备实践教学导师(一般来自于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学生成才,共同实施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研究等活动的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模式。

二、在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中实施双导师制的必要性学习师范教育专业课程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相应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研究

2019年6月下半月刊基于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研究江王清 詹 娜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工学结合理念下,中职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深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本文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合作,探究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的“双导师”课堂教学模式。

以期更好地实现“课岗对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引言当今,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期望培养出更多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对于旅行社、酒店、餐饮等企业,特别需要处于基层操作岗位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这些岗位更注重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非学历。

因此,中职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要符合这些岗位需求,更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养成。

一、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当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很多的新问题。

比如,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培养方式、就业出路等。

中职教育不断从目标、方法、手段、结果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探索出适应当前企业需要的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不能脱离实际,学校要深入和企业合作,了解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同时还要分析中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所面临的挑战,研究教学模式,走出以讲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

(一)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讲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企业,面临很多连带问题,如操作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应用能力不强,在工作过程中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等。

很学中职学校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可高达90%以上,但流动性很大,很多学生在本领域做不下去。

(二)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企业的需要,不少中职学校实施校企合作或订单培养等模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更接地气,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双赢。

(三)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职业素养、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创新能力等。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概述双导师制是指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由两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的一种模式。

本文将对双导师制在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实践研究与探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一、双导师制的定义与意义双导师制是指一名主导师和一名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一种导师制度。

主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整体指导和评审,而辅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和评审。

双导师制的实施能够提供学生更多的指导资源,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优势,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双导师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减轻主导师的工作负担,使其更加专注于指导学生的整体进程和大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其全面发展。

双导师制在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实践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双导师制的实践研究1. 实施方式双导师制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学生自己选择主导师和辅导师,另一种是由学校统一分配主导师和辅导师。

选择方式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

然后,学生和导师之间需要进行双向选择,使双方相互适应和合作。

2. 导师角色主导师在双导师制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他需要对学生的整个设计过程进行综合性的指导和评审。

主导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设计中的难点和问题,并对学生的整体设计方向进行评价。

3. 指导方式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导师之间进行有效的协作与沟通。

主导师和辅导师应定期组织导师会议,交流学生的设计进展情况和问题,并制定指导方案。

主导师和辅导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面对面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学生也需要与主导师和辅导师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向导师请教和汇报自己的设计进展。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是双导师制成功实施的关键。

三、双导师制的探索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

以下是几个值得探索的方面:1. 导师培训学校应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高职院校“导师制”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导师制”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育不满意 , 可以向教育教学部提 出更选导师的申请 , 经教育教学部主 高职 院校导师的工作重点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突出主要 任同意后可再选择 导师, 若新选导师不同意接收 , 由教育教学部副 则 任务和 目标 , 集中抓好六个方面 的工作 : 主任和主任指导。 自第四学期至毕业 , ⑦ 没有特殊情况不再进行对导 2 1 帮助 学 生 制 定 在 校 期 间学 业 发 展 规 划 导 师 可 根 据 学 生 的 师 的 重选 。 。 专业特长 、 习兴趣 、 学 性格特 征、 家庭 经济状况等具体 情况 , 通过面 5 导 师 制 的 实 施效 果 谈、 电话 、 网络 等 途径 , 帮助 学 生 设 计 一 套符 合 个 人特 点 的 “ 学业 发 展 “ 师 制 ” 为 一 个 创 新 的教 学 方式 , 推 动 高 职 院 校 的 教 学 改 导 作 对 计 划 ”要 特 别 重视 实践 教 学过 程 。 , 革具 有 十 分重 要 的意 义 , 过理 论 分析 与 实 践体 验 , 通 我们 认 为 导 师 制 22 帮助、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 各类专业结 合 自身特 的 实施 效 果 有 以下 四个 方 面 : . 点, 通过组织学生报名、 导师指导等方式 , 引导学生参加国家、 省市 、 51学生就业不愁了, . 学校名气更大 了。 导师制” “ 培养 的学生毕 学 院组 织 的对 口专 业 技 能 、 计 制作 等 竞 赛 。 设 业时具备 良好的专业技能和 特长 , 生技 能强了 , 学 职业素质高 了, 就 2 - 3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 目设计( 策划 ) 工作 通过产学研结合, 导 业时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毕业生打 出了品牌 ,学校名气就 大 师在承接学院、 企业技术( 管理 ) 目基础上, 项 组织学生参与项 目设计( 策 了。 如此便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 , 它将 为今后推荐毕业生就业 带 划) 工作。典型项 目如新产品开发、 产品测试、 市场开拓、 日 节 促销等。 来更多更好 的机会。 24 帮助 学 生 深入 企 业 , . 了解 企 业 运行 现状 组 织 学 生 开 展 市 场 52 学 生 学 习积 极 性 更 强 了 , 习风气 更 好 了。 生不 仅 拓 宽 了 _ 学 学 或企业( 行业 ) 调查。 对高职学生而言 , 岗实 习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 专业知识 , 顶 锻炼 了动手能力 , 更重 要的是学会了主动学 习、 优化 了学 教 学 环 节 , 过 开 展 校 外 顶 岗 实 习活 动 , 更 多 的 学 生 走 进 社 会 , 通 让 走 习 心 理 。 53 教 师压 力 大 了 , . 实践 能 力 强 了。 实施 导 师 制 对 教 师队 伍 建设 向生产第一线, 增强职业素质 , 锻炼专业技能 , 以最终顺利就业。 作为导师要求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 , 这就逼着 25指导学生考取 “ . 职业资格证书” “ 双证书” 高职院校毕业 的促 进作用十分明显。 是 去动手操作 , 去积极从 事教学研 究课题 , 多下企业 了解 生的合格标准 ,与专业相关的专业 资格证书很多导 师可 以依据学生 他们 去钻研 , 不充 电就无法指导学生 , 就要被 淘汰 , 形中就形成 了教 师自 无 的 学业 情 况 对 学 生提 出考 证 要 求 , 使他 们 获 取 的 证 书 有用 、 用并 受 实际 , 实 我加 压 、 自我 提高 的氛 围 。 到 企业 单 位 的 认 可。 54校企合作 多了, - 教学效果好 了。培养 、 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6 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应 当经常性 的与学生开展 . 是导师制 的核心要求, ��

基于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许多高校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其中基于工作过程的“双导师”教学模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其实施的有效性和意义所在。

一、工作过程“双导师”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或任务。

学校导师主要负责传授理论知识,解答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而企业导师则负责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2. 特点: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二是与企业深度合作,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规范,提高就业竞争力;三是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校企联动,促进双方合作共赢。

二、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的优势1.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在真实项目中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双方合作共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

3. 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生在与企业导师的交流与合作中,不仅能够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三、工作过程“双导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1. 教学目标的明确。

学校和企业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实践项目,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导师的选择和培训。

学校和企业需要精心挑选导师,并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指导学生完成项目。

3. 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估。

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监督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效果。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实习中实施“双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以医学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实习中实施“双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以医学

主动性 , 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 , 着力培养学生
的职业素养。而 “ 双导师制 ” 就是 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 并越来越
与学 按照相关要求 , 实习生应 由医院 、 实 习科 室以及学校共 同对 受到广大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 ,
学生毕业实习过程进行管理 。但近年来 , 随着高职高专在校人数 分 制 、 班建制统称为三大教育模式 , 是 目前高等教育 中颇受重视 的不 断增加 , 校 内教学任务不 断增 加 , 实 习教 学质量监控 的问题 的一种 教育模式 。双导师制是导师制适应现代教 育发展需要 的 愈发 突出。 目前 绝大多数学校 的实 际情 况是 ,学生一旦进入 实
值 。下面谈谈 我们 的体会 。

实习中经常会出现实习生频繁请假 , 甚 至擅 自离 岗、 学 习敷衍等
现象。 ( 三) 医 院层 面

医 学检 验 技 术 专 业 毕 业 实 习 “ 双导师制” 的 必 要 性
( 一) 学 生 层 面
随着生物化 学 、 分子生物学 、 电子技术等学 科 的飞速发展 ,
的习惯 , 对 学 习 目标 和 职 业定 位 缺 乏 认 识 。这些 学 生 一 旦 进 入 毕 不明晰等原 因,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 因素之一。 业实 习阶段 , 由于 教 学 形 式 发 生 变 化 , 就 会 出现 “ 断乳 ” 现象 , 学
综上所述 ,传统 的毕业实 习教学模式 已经越 来越不适应现
毕业 实习过程是 医学检验理论知识 和实践 相结合 ,由知识 习, 学校 的人才培养任务几乎全部转嫁给实习医院。对于专业教 向能力转 化的过程 , 是学校教育 的深化和延续 , 是人才培养方案 师来讲 , 教书育人虽是 自己的应尽职责 , 但这主要体现在其本职 的重要环节 。那么 , 如何让学 生在 不足一年 的实 习过程 中 , 进一 工作 中 , 没有制度约束和政策保障 , 很少有人会主动参与学 生的

“双导师同轨”精细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双导师同轨”精细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36知识文库 第17期“双导师同轨”精细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张 莹一、“双导师同轨”教育模式的内涵双导师指辅导员与专业指导教师。

专业指导老师包括班导师、实习指导老师、职业生涯指导师。

班导师是由专业教师担任,从新生入学开始进入角色。

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方面指导学生,兼顾思想、生活等方面工作,主要针对班级层面开展工作。

实习指导老师是从学生大三实习开始进入角色,主要负责带领学生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

职业生涯指导师是学院聘请的校外专家,通过定期授课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知识的社会应用现状,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同轨指辅导员与专业指导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上保持一致。

最终实现辅导员在成人公民素养方面与班导师同轨;辅导员在专业职业素养方面与专业指导老师同轨;辅导员在通用职业素养方面与职业生涯指导师同轨。

二、“双导师同轨”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法辅导员将根据不同导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辅导内容等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恰当的同轨工作。

(一)在成人公民素养方面,辅导员与班导师工作同轨1、明确责任分工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生活方面内容,具体包括日常事务安排、心理辅导、突发事件处置等。

班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提升指导,具体包括专业竞赛、假期专业实践、专业课学习和创新学分等。

责任上虽然各有分工,但在培养学生成人公民素养要共同分担。

2、提供工作计划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成人公民素养辅导员要把学生活动计划、思政教育工作计划、学生工作提纲、班会召开时间提供给班导师,班导师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参加。

3、共享学生档案辅导员牵头建设统一的“学生档案系统”,将学生个人信息、联系方式、获奖情况和违纪情况等录入系统,与班导师分享,帮助班导师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协助班导师开展工作。

把家长微信群提供给班导师,方便班导师通过联系家长开展工作。

4、固定联系机制鉴于班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十分紧密,辅导员以“工作例会”的形式每周与班导师联系一次,就上述工作进行沟通、部署,便于开展工作。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

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实践研究与探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在教学模式上也不断尝试创新。

其中,双导师制便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对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的实践研究和探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双导师制的定义和意义双导师制是指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除了指导教师外,还有一位企业导师或专业人士来协助指导。

这种教育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加融入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也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

二、双导师制的实践研究在民办高校中,双导师制已经初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面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学生层面:通过双导师制,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比如,某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遇到一些实际困难时,企业导师可以提供实际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企业导师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教师层面:在双导师制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指导者,还要与企业导师共同协作。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还要求教师掌握更为丰富和深入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使得教师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进一步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企业层面: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因为要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还因为他们可以为企业挖掘更多的人才。

通过毕业生的实习和工作实践,企业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到毕业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三、对双导师制的一些问题和建议尽管双导师制已经在民办高校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企业导师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导师与学科专业不匹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民办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更为深入和紧密的联系,增加企业导师和学校的合作意愿。

另外,也应该加强联合培养、共同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使双导师制能够更加完善地实施。

以就业为导向,双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双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49·一、引言双导师制是指现代学徒制与导师制在教学中进行结合和应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称之为双导师。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究当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导师制的运行情况,并且分析其特征与不足之处,提出再就业为导向的发展趋势下,现代学徒制与导师制如何进行有效衔接,并且对于双导师制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尝试性探索,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与成长。

二、双导师制理论概述基于新形势下,现代学徒制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人才培育模式。

现代学徒制最早由欧洲工厂里学徒跟随师傅学习的学习模式,在德国职业院校中得以有效应用,凸显出学徒制优势后,得以广泛发展。

随着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逐步应用之后,在此之后学者与众多专家也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根据相关实践探究表明,现代学徒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增强学生的实习质量,有助于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

导师指的是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的教学制度,是当前研究生院校实行的教学制度,也在本科部分院校内进行专业试行。

导师制源自牛津大学,在17世纪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应用导师制,在此之后各类院校也纷纷效仿。

我国研究生与博士培养均选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高职院校却很少选用导师制培养方法。

导师制培养是有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想、生活等众多方面,重视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三、双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情况能够看出,由于在专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重视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较为薄弱,虽然经过最后一年的企业实习之后,能够胜任相关的基础岗位工作要求。

但是通过双导师制专业化培养,学生的就业率则会明显提高,也会涌现大批量的优秀毕业生。

但是由于部分院校开设的课程较为宽泛,缺乏对于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岗位群设置,所以笔者思考,能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开展满足,实现多元岗位的课程,有效整合类似课程。

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引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

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前五年完成本科学习,后一年完成硕士学位,这一模式旨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短时间内实现学士硕士学位的双重证书。

本文将围绕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展开研究。

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提出的。

传统的四年制本科教育存在着时间较长、学科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而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

该模式旨在将学生的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整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1. 课程设置的创新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本科阶段,学校通常设置有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课程,以及涉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综合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学校会设置更多的深度学习和创新实践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深度需求。

这种课程设置的创新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五年时间内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的创新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是该模式的一大亮点。

学校通常设置了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生阶段,学校也会设置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在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导师制度的创新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也对导师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通常会为学生设置一名本科导师和一名研究生导师,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帮助。

本科导师通常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研究生导师则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研究和创新实践,帮助学生完成硕士学位的学习和研究。

校企合作双导师协同下高职毕业设计创新实践研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为例

校企合作双导师协同下高职毕业设计创新实践研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外语类专业为例

作者: 蒋玉琴
作者机构: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职教通讯
页码: 63-6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6期
主题词: 高职 外语类专业 毕业设计 双导师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生在校期间最后阶段的重要实践环节,受到普遍重视。

但在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监管不全面、答辩审核不严和师生重视不够等问题。

有必要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对高职外语类专业"实习岗位指导师傅+在校指导教师"协同合作下的双导师全程指导的毕业设计进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制高职毕业设计岗位化选题双导师指导实践研究[摘要]五年制高职校毕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因主客观原因遭遇重重困难,建
议变毕业设计为毕业论文,结合高职学生具体特点提出与学生顶岗实习相结合,按岗位化选题、双导师指导的思路来破解毕业设计难题,实现工学结合。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毕业设计岗位化选题双导师指导
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一般五年制高职采取前四年在校学习,第五年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以实现工学结合。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五年制高职校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建议变毕业设计为毕业论文,结合高职学生具体特点提出岗位化选题、双导师指导的思路来破解毕业设计难题。

一、五年制学生毕业设计环节面临问题
1.毕业设计的时间冲突问题。

按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年,毕业设计也安排在第五学年,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是重合的。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企业对学生的岗位安排、工作要求、工作时间均应符合校企合作中企业应遵守的条款,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作息时间及工作范畴基本服从企业需要,也就是说学生其实并没有专门的时间或整段时间来进行毕业设计。

企业与学校不同,很多企业实行六天工作制,对学生而言相应毕业设计任务基本依赖实习期间的业余时间,毕业设计完成时间并不充分。

2.毕业设计指导的师资力量缺乏问题。

高职校多数从中职校升格转型产生,各校均加大了专业师资培养力度,师资水平有所提高,基本满足了五年制办学的教学要求,但教师缺乏在技术开发领域、技术创新领域所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多数教师因尚不具备产品改革、创新、开发能力而缺少各类研发项目,工程设计类项目稀缺,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型教师缺乏。

这些教师面对毕业设计指导任务往往自己都无从明确选题。

一方面,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四年,是中职学生在校时间(两年)
的两倍,同样一个班,高职教学量是中职教学量的两倍。

在学校编制基本无变化的情况下,高职校的教师承担了超负荷工作量,这样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工作时就力不从心,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另一方面,某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有两个班,80名学生,但本专业不论职称所有教师只有8~10人,这样一个教师就必须指导8~10名学生,可见指导教师确实不够。

3.教师远程指导毕业设计不便问题。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工作时间受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在学校工作,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只能是采用电话、邮件、QQ等方式,但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在企业实习时无法上网,并不能及时查看网上邮件及QQ里发布的各类信息。

二、关于高职校毕业设计环节的一般做法
大部分高职校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毕业设计,提出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设计,用顶岗实习实习(实践)报告、总结代替毕业论文,用获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及一定级别相关的竞赛成绩折算毕业设计学分等,这样很容易形成草草了事,疲于应付,实习报告流于形式。

学校可能省去了人力物力,但学生在企业有工无学状况难以改变,而“有工无学”往往成为社会对顶岗实习的最大质疑。

三、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环节选题易出现的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起点,选题规划了设计的方向、角度和范围,对设计成果具有预测性,因此,选题的优劣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选题方向由教师确定。

但根据上面分析,选题易出现以下问题。

1.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因为上述原因,选题走程式套路。

选题陈旧、偏重理论、脱离培养目标,单一性课题偏多,此类毕业设计相当于课程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训练不全面,学生不能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

2.选题狭窄。

一个组的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类似,也存在一些课程设计题目;或几个教师指导同一个题目,设计内容完全相同。

这样一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更不能实现高职培养目标。

3.选题空洞,大而无当。

学生无从着手,就会从教材、网络抄袭一大堆,这样的毕业设计不仅丝毫起不到效果,反而会形成学生应付、作假的不良作风,有百弊而无一利。

四、毕业论文岗位化选题双导师指导的思路及操作
1.高职校毕业设计向毕业论文的转变。

在基层高职校,毕业设计尽管困难重重,但学校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角度仍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

笔者认为,高职校的毕业设计仍应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围绕五年制高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必须遵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整体水平及顶岗实习实际状况,遵从五年制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及工作任务的实际状况,遵从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时间重合的实际状况,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组织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从形式、内容、操作方式均需创新,形式上从完成“毕业设计”改变为撰写“毕业论文”,内容应淡化设计而强化素质提高,操作方式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完成撰写论文任务。

2.毕业论文选题岗位化思路。

为使毕业论文切合实际,笔者提出毕业论文选题岗位化思路。

具体指学生联系自己所在企业实习的工作岗位,根据自己所接触的或涉及的工作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题。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应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岗位选择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机电类学生岗位化选题的方向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1)对岗位工作的性质特征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分析;(2)基于机电产品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3)基于工作对象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4)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5)基于机电产品生产的工艺分析;(6)基于生产设备的制造、装配、维护和维修等分析。

学生结合岗位自拟题目,但学生拟定的题目可能不合适,企业师傅及教师可给予指导及建议。

因为学生的岗位多数不相同,面对的设备、产品、工艺要求不尽相同,故选题会多种多样。

如有同一企业同种岗位的学生,则会有工作分工不同,或不同阶段不同工作内容,总之都可找到不相同的选题。

3.双导师指导的操作方式。

指导双师制指学生毕业论文受“校内教师+企业师傅”双重指导,企业师傅对学生的实习环境、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比较了解,可对学生选题提供帮助,并指导学生后续技能技术实践活动,学生收集、积累素材都需企业师傅的指导。

校内教师提出论文规范,按专业统一要求,论文需要有完整结构,包括标题、摘要、前言、目录、正文、参考文献,有字数要求,对学生论文中提及的工艺、原理、分析的科学性要进行核实,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初稿进行结构合理完整、语言表述清楚、论述具有逻辑性等方面的指导。

双导师在毕业论文撰写各环节所起指导作用如表所示。

五、毕业论文岗位化选题双导师指导的意义
1.学生顶岗实习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

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撰写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写出相关论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结合企业的技改课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本身就是在工作中学习的过程。

因学生顶岗实习带有撰写毕业论文的任务,故在实习时会更注意观察、更注意深度思考问题、更注意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全身心投入达到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既完成工作任务,又对工作对象加以观察、调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习,不仅使原有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又获得了新的知识及经验。

2.毕业论文选题丰富多样,大大降低重题率。

岗位化选题带来专家最直接影响是学生毕业论文不重样,无抄袭,因为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工作任务不一样,选题也不一样。

即使在同一企业、同种岗位的学生选题也有所侧重,比如同在数控机床安装企业、同做数控机床维修工作的几位同学,在企业师傅的调配之下,一人选题为数控立卧改造、一人选题为数控机床主轴检修。

学生各自在自己的选题内侧重研究。

3.毕业论文指导可操作可执行。

由于选题方式的改进,对在校教师压力大大减轻,论文指导方面的工作也能在教学之余完成,同时由于选题多样化,来自于不同企业,也扩大了教师的视野,教师还可亲临现场查看以便掌握一手资料,提供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又一种途径。

再加上企业师傅的指导,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这样完成毕业论文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难度都不是太大。

4.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进行反复修改后,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才能诞生。

其间,收集素材、查找资料,必须与企业师傅、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也必须与教师交流选题,沟通能力得以提高;许多学生从未撰写过三千字以上的文章,撰写论文从结构到论述,在文字组织、语言表达方面经过反复修改,其文字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对论文的逻辑性严密性也有所了解;答辩阶段,每个学生面对教师、同学演示PPT陈述十五分钟,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必须对其所撰写论文细节谙熟于心。

这对学生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

增强了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中“学”的重视程度。

通过学校聘请企业师傅的行为,增强企业师傅的指导意识,加强对学生岗位实践操作的指导及毕业论文选题,
指引学生素材收集并提供帮助,企业师傅责任意识增强,对学生顶岗实习中需要“学”的环节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苏教职[2011]39号)[Z].2011-09-27.
[2]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羌涯.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探讨[J].科技信息,2009(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