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1.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由自我认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组成。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经验获得。

2.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和学习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的各个层面,如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等。

3.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如何理解他人和自我。

它包括人们对他人的态度、信念、情感和意图的认知。

4.情绪(Emotion):情绪是主观体验的表达,由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组成。

情绪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出现,并且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绪来了解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方式。

5.压力(Stress):压力是个体对来自外界或自身的适应性需求的应激反应。

它可以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或社会上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暴露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问题。

6.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特有的持续性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特征可以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来形成。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格来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7.行为主义(Behaviorism):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它关注观察和测量可观察到的行为,忽略内部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

8.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方法,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

9.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发展和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特征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主观意识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

2. 情绪: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变化,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导致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5.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6.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性格、态度、价值观等。

7.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和看法。

8. 社交心理学:社交心理学是指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领域。

9.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指研究个体通过经验和后天的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10. 决策:决策是指个体在做出选择时进行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11. 催眠:催眠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个体进入放松和专注的状态。

12.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研究人类与计算机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

13.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存储在大脑中不易被意识到,但在行为和情感中发挥作用的记忆。

14. 多元智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不同的智力类型,如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等。

15.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这些是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背后的原理,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

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 心理学 (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2. 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能力。

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3. 认知 (Cognition)认知是指思维、知觉、记忆和理解等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注意力 (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我们对特定信息或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它与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中的焦点有关。

5. 记忆 (Memory)记忆是指人类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和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6. 情绪 (Emotion)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7. 人格 (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是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现象。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变化。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身体和情绪发展。

10.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通过与专业心理健康从业者的交流和互动来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方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复杂的领域,这些名词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理解心理学有所帮助!。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9.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10. 想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是人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7.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4)2、被试: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3)3、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P19)4、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

(P19)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1)6、绝对感受性:人能觉察出客观事物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P50)7、差别感受性:指人刚刚能觉察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P50)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1)9、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同时有两种刺激或先后相继的两种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2)10、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P55)11、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和远近等空间关系的反映。

(P65)1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P66)1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P67)14、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

(P83)15、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P87下)16、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有意提取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P88上)17、遗忘:指信息不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

1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1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P135)21、抽象: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

(P137)22、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意志:与改造世界相联系的自觉确定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两个部分,其中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4、注意:是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5、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12秒。

6、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7、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8、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注意:注意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之前,要确定目的,拟定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观察过后还要进行归纳和整理,所以说观察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10、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

11、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或者错误的恢复和提取叫做遗忘。

12、表象: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呈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3、想象:是人脑对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4、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2、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放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3、情绪: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是个体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和反映。

4、心境: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5、人格:一般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性格: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7、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8、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等。

9、心理应激: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10、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

11、应对: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稳定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

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

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

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

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

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

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表象】: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指对人的整体知觉建立在某个单一(好)特征的基础上,个别突出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

——一好百好离差智商(deviationIQ):Terman(推孟)提出,指将实际测量的分数和本年龄组的平均分以标准差为单位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以标准差为单位计算测验分数偏离平均数的方向和程度。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Salovey和Mayer(1992)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Resilience):个体能够承受消极变化同时表现出良好适应行为的能力。

组织承诺:一种将个体与组织联系到一起的心理状态指示语:在测量实施时说明测量进行方式,以及如何回答问题的指导性语言。

量表:一种测量工具,它试图确定主观的、有时是抽象的概念的定量化测量的程序,对事物的特性变量可以用不同的规则分配数字,因此形成了不同测量水平的测量量表,又称为测量尺度行为样本:经过科学选择的少数行为样本进行测查,借以推测个体的心理特征。

个体对所抽选出来的问题的解决行为标准化:指测验编制、实施、记分和测验分数解释必须遵循严格的统一的科学程序,保证对所有被测者来说,施测的内容、条件、计分方法、解释方法都相同。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验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常模: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被试样本的测验成绩的分布结构,包括它的集中趋势(通常用平均数表明)和离散度(通常用标准差表示)用以比较不同被测者测验分数的标准,它能够说明某一测验结果分数相对于同类被测者所处的水平。

常模是解释测量结果的重要依据。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即测验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的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是否反映了所想要考察的内容,也就是说,该测验所测的是不是它想要测的东西。

评价中心技术:通过心理测验、能力、个性和情境测试对人员进行测量,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对人个性、动机和能力等较为准确的把握,做到人职匹配,确保人员达到最佳工作绩效。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探讨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原理和规律。

二、认知:认知指的是人们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知觉、思维、记忆和决策等方面。

三、情绪:情绪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快乐、愤怒、悲伤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四、行为:行为是个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包括生理上的动作和心理上的表现。

五、研究:研究是通过经验或训练改变行为的过程,包括条件反射、观察研究、语言研究等不同形式。

六、记忆: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历进行存储和回忆的能力,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七、意识:意识是人们对外界和内部体验的感知和认知,包括
觉醒状态、注意力、自我意识等方面。

八、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价值观、态度等方面。

九、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思维和情感等方面,探讨群体、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问题。

十、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
中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十一、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通
过评估、诊断和治疗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疾病。

以上是一些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有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现场实验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6、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7、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认知的特征有: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

8、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时候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0、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1、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地注意。

1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4、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

1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体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名句1.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科,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 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7.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语句的解读:1.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人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确认的,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独特的。

2.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但是,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3.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限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某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制,认为自己不能做到。

通过挑战自我限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4.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心理学中,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5. “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需要被满足的渴望。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标。

人们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渴望。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经典语句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13.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14.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15.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16.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1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18.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学——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得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得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与思维)、情绪与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得而对事物所进行得有计划得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得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与描述得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得正常得情况下,根据预定得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得现象5、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得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得规律性得应答活动。

6、反射弧——就是实现反射得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与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就是先天得、生来就有得不需要学习就会得反射、8、条件反射——就是后天得,就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得反射、9、兴奋过程——就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得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就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得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与抑制得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得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就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就是向周围得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就是兴奋与抑制得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就是兴奋与抑制得集中、12、兴奋与抑制得相互诱导——就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得神经过程得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具体刺激物引起得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就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得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得指向与集中。

16、有意注意——就是指具有预定目得,需作一定意志努力得注意。

17、无意注意——就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得注意。

18、有意后注意——就是指既有目得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得注意。

19、注意得分配——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得对象或活动上得特征。

20、注意得转移——就是根据新得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得特性。

21、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

22、知觉——就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得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得感觉能力得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就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得刺激量。

25、分析器——就是一种复杂得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与大脑皮层得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26、适应——由于刺激物得持续作用而引起得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得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得事物不在面前时,它得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得过程。

30、保持——就是识记过得材料在头脑中储存与巩固得过程,人脑得保持量就是相当大得。

31、前摄抑制——先学习得材料对回忆后学习得材料得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32、倒摄抑制——后学习得材料对先学习得材料得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33、再认——就是识记过得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得过程。

34、重现——就是指经验过得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得过程。

35、遗忘——识记过得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得再认与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就是人脑多客观事物得间接得、概括得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得本质与规律。

37、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得过程。

38、无意想象——就是没有预定得目得,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得想象、39、有意想象——就是根据一定得目得,在意识得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40、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词语描述与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得心理过程41、创造想象——就是人运用已有得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42、幻想与个人得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得思维叫动作思维、4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得思维叫形象思维、4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得思维,叫抽象思维、46、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得思维,叫发散思维、4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得思维,叫集中思维、48、分析与综合——就是思维得基本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得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49、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就是否符合自己得需要而产生得态度得体验。

50、心境——就是微弱而持久得情绪状态。

51、应激——就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得高度紧张得情绪状态。

52、道德感——道德情感就是根据一定得道德准则去评价人得思想、意图与行为时产生得情感体验。

53、美感——根据一定得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得情感体验。

54、理智感——就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得情感体验。

55、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得,并根据目得支配与调节自己得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得得过程。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就是指引起与维持个体得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得内容动力。

就是需要动力作用得直接体现。

58、意志得自觉性——就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得目得性,对自己行动得目得具有清楚而深刻得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得果断性—就是指一种善于明辩就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得意志品质。

60、意志得坚持性——就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得意志品质。

61、意志得自制性——就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与协调自己行动得意志品质。

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得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得具有一定倾向性得、比较稳定得独特得个性心理特征得总与。

63、需要——就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得一种心理倾向。

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与要求得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得积极性得源泉。

64、兴趣——就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得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65、个性心理特征——就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

66、间接兴趣——就是指由事物或活动得结果所引起得兴趣、67、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得个性心理特征。

总就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得心理因素。

68、性格—就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得对客观现实得稳定态度与与之相适应得习惯化了得行为方式。

6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得独特得、比较稳定得动力特征,称为气质。

所谓心理活动得动力特征,就是指心理活动得强度、变化得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70、一般能力——就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得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与注意力。

71、创造能力——就是指在活动中,有目得得创造出有社会价值得、新颖得、独特得思想与产品得能力。

72、学习——广义得学习就是由经验引起得较持久得行为变化。

就是指人与动物得学习。

7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得认知内容得学习,叫意义学习74、机械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得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得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与人为性得联系、75、接受学习——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得学习,就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得学习方式、76、发现学习——就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得学习、77、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得内部动力,就是某种学习需要得外显。

78、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得意识倾向。

79、概念——就是指由符号所代表得具有共同得关键特征得一类事物。

80、概念同化——就是指学习者将概念得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得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得异同而掌握新概念、一学习迁移得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得影响,或习得得经验对完成其她活动得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得学习中。

二学习迁移得种类1 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根据迁移得性质不同,即迁移得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得积极得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得相互干扰、阻碍。

零迁移:指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得相互影响,有时也称为中性迁移。

2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得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进行得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侧向迁移,就是指处于同一抽象与概括水平得经验之间得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得逻辑关系就是并列得。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得经验之间得相互影响。

具3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得时间顺序进行得划分)顺向迁移:前面得学习影响着后面得学习。

我们通常所谈论得大部分迁移都属于此类迁移。

逆向迁移:指后面得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得经验结构,使原有得经验结构发生一定得变化,即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构。

4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得不同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