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 教案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化学课件电子教案

运动生物化学课件电子教案

3 骨骼 肌对 血浆 游离 脂肪 酸的 利用
肌细胞

利Leabharlann 成正比关系 用取率
不 消 耗 能 量
血浆FFA
在长时间运动中,随运动时间的延长,血浆游离 脂肪酸在脂肪酸供能中起主要作用。
(二)肌细胞内三脂酰甘油分解
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核糖体内合 成的脂蛋白肪酶(LPL)催化肌细胞 中中性脂滴的三脂酰甘油的水解,释 出脂肪酸供肌细胞分解利用。
运动中血酮体的消除速率在血 酮体浓度低下时,代谢消除加快; 而在高浓度血酮体水平时,代谢消 除度率不再加快。
(五)运动对血酮体的影响
短时间剧烈运动后,血酮体没有明显改 变; 长时间运动时,尤其是在糖储备低下的 运动过程中,血酮体明显升高,并与血 浆自由脂肪酸(FFA)浓度升高一致。
(五)运动对血酮体的影响
(二)酮体的生成
血酮体浓度一般在0-0.2毫摩尔/升 。
(三)酮体的氧化利用
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转变成乙酰辅酶A, 然后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丙酮的氧化途径目前还不太了解。
(四) 酮体
生成的 意义
体内输出 脂肪酸的 一种形式
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 能量代谢
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
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体内糖储 备状况
耐力训练能使肌细胞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 增大,容积增加100%左右,其中的三羧酸循环 酶类和呼吸链成分的氧化能力得到相当增强,脂 肪酸进行β-氧化特异的酶活性增高,改善人体氧 化利用脂肪酸的能力,增加三脂酰甘油在长时间 运动中的供能作用,使人的体脂减少。
第二节 运动与甘油、酮体代谢
一、运动与甘油代谢 二、运动与酮体代谢
(一)人体的适宜体重体脂百分率和健康的关系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设计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设计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设计简介随着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拥有健美身材和健康的生活。

运动成为了现代人中普遍的生活习惯,而了解身体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对于保持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在进行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让学生理解身体内部的化学反应对于身体的影响,从基础开始逐渐深入,引导学生探索和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本质。

本文将基于此提供一份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设计。

该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包括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身体内部的化学反应对体能运动的影响。

•学生掌握运动过程中的相关生物化学反应,包括骨骼肌代谢、耐力运动与短跑比赛中的能量代谢等。

•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特别是在保持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探索并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本质。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简介•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给出实验目的和步骤。

第二课时:骨骼肌代谢•讲解骨骼肌的构成和基本功能。

•介绍骨骼肌代谢过程。

•进行实验观测骨骼肌代谢情况。

第三课时:运动能量•了解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来源。

•讲解短跑比赛与耐力运动的能量代谢。

•进行实验观测短跑比赛与耐力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情况。

第四课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了解运动和运动生物化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关注研究运动和健康关系的最新进展。

•对比体育运动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第五课时:实验与讨论•学生自选运动项目进行实验观测。

•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发表意见。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实验、探究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发问、探究和应用知识。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学生成绩与小组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在教学设计的实验中观察、记录、分析、阐述、讨论和探究的能力,量化评价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程度。

•评价项目包括学生对生物化学反应的理解能力,对课堂高度互动性的参与度,以及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的质量等。

《运动生物化学》PPT课件

《运动生物化学》PPT课件

2、运动时肝糖原的释放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肝糖原的分解占90%,但肝
糖原排空很少。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当大强度运动
40分钟后,肝糖原的分解逐步减小,肝糖原接近排空
是不同的。这与专项训练特点、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
的合理性关。
磷酸原系统中,ATP供能的效率为49%,CP再合成
ATP的效率为85%;糖酵解供能的效率为24%;糖的有
氧氧化供能的为29.5%。
作业
1、人体有哪三大供能系统?其主要的供能特点有哪
些?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供能的影响。
2、试述糖、脂肪、蛋白质有氧分解及能量生成的简
第四节、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人体内各系统的供能能力,参与供能的程度以及能
量的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运动能力。
而代谢过程又是决定运动完整能版课力件pp的t 主要因素。
17
一、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能力 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能力取决于以下三 方面:1)能源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如ATP、CP和肌 糖原在骨骼肌中的数量;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 如神经、激素、酶、内环境及各器官之间的协调等; 3)运动后代谢供能能力的迅速恢复。 1、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功率。 磷酸原﹥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脂肪酸有氧氧化。 并且,最大输出功率呈50%的递度下降。 2、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的数量及维持运 动的时间限度
不同的能源物质通过不同代谢途径可提供ATP的数 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脂肪的有氧氧化﹥肌糖原 的有氧氧化﹥肌糖原酵解﹥磷酸原系统 二、运动时有氧代放和无完整氧版课代件pp谢t 的能量利用效率 18
运动时能量利用效率是指人体内代谢过程提供的输
出功率转变为实际运动时功率的多少。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913005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懂得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从事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任务】了解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及体育运动中人体生化的变化和适应的规律,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注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人体的化学组成、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运动和糖代谢、运动和脂类代谢、运动和蛋白质代谢、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运动性疲劳的生化、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等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参考书:[1]《运动生物化学》,冯美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曹建民,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运动生物化学概论》,许豪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4]《运动生物化学题解》,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及与各学科的关系。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一、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运动生化教案

运动生化教案

运动生物化学绪论1.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糖、脂类、无机盐和水)之间的相互适应规律。

2. 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规律。

3. 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和恢复,机能监控和评定,制定运动处方。

一、运动生物化学当前的任务(一)运动与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受体构型变化与激素的调节能力;葡萄糖、脂肪酸和某些氨基酸吸收转运与载体蛋白的关系等。

(二)运动时物质代谢的动力学研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体系:无氧代谢过程磷酸原系统(ATP,CP);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三)运动时代谢调控与运动能力1.激素调节(1)运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2)运动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2. 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的作用3. 酶调节(1)激活或抑制细胞内酶活性(2)影响酶分子的合成或降解,改变酶分子的含量4. 分子生物学与运动生物化学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运动生物化学与运动生理学的关系(二)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医学的关系(三)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营养学的关系(四)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关系(五)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训练学的关系第一篇生物分子概论第一章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化学第一节糖类一、概述(一) 定义:糖类是一类含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

多羟基醛:葡萄糖多羟基酮:果糖(二)存在和分布碳水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分子,每年全球植物和藻类光合作用可转换1000亿吨CO2和H2O成为纤维素和其他植物产物。

如:•植物体85-90%的干重是糖。

细菌、酵母的细胞壁糖结缔组织中的糖: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核酸的糖、脂多糖(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中的糖细胞膜及其他细胞结构中的糖血型糖食用糖:蔗糖医疗用糖:葡萄糖及其衍生物,如葡萄糖酸的钠、钾、钙、锌盐等绿色植物的皮、杆等多糖:纤维素粮食及块根、块茎中的多糖:淀粉。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
介绍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是深入研究运动与生物化学的关系。

本课程将介绍人类身体的化学成分、基本代谢过程和运动如何影响这些过程。

同时,本课程还将深入探讨运动时的燃料来源,如何优化能量使用,以及运动后身体的修复和恢复。

课程大纲
模块一:人体基础代谢
- 细胞基础代谢
- 肝脏的代谢功能
- 营养素的基本功能
模块二:运动与代谢
- 运动时的燃料来源
- 能量代谢的变化
- 酸碱平衡的调节
模块三:训练优化
- 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 VO2max和运动耐力的关系
- 运动后的恢复
课程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会对人类身体的代谢过程和运动有更
深入的理解。

学生将了解饮食、睡眠和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并提高
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

此外,学生将能够了解如何制定更有效的运
动计划和针对不同运动目标的饮食方案。

结论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将帮助学生了解人体代谢过程和运动之间的
关系,从而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制定更有效的运动计划和饮食方案。

运动 生化教案(体育学院用)

运动 生化教案(体育学院用)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理论教研室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
教学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任课教师:何伟
教学年度:2006-2007第一学期
教学对象:体育教育学04级1班和2班
教学时间:2006 8-12
二00六年九月
第一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 8 月 30 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二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 9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三次课
上课日期:2006 年 9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四次课
上课日期:2006 年 9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五次课
上课日期: 2006 年 9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六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 10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七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 10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八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 10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九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10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10 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一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二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三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四次课
上课日期: 2006 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五次课
上课日期: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六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七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八次课
上课日期: 2006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第十九次课
上课日期: 2006 年月日授课教师:何伟。

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一、引言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运动和运动训练对生物体生化过程的影响的学科,对于理解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本大纲旨在为运动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详细的指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运动在生化水平上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深入了解运动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理解运动对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的影响;3. 了解运动对激素分泌和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4. 熟悉运动对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5. 掌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三、教学内容1. 运动生物化学基础知识1.1 运动生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运动生物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3 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2. 能量代谢与运动2.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2.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2.3 运动与饮食的关系3. 物质转化与运动3.1 碳水化合物代谢与运动3.2 脂类代谢与运动3.3 蛋白质代谢与运动4. 激素与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4.1 运动对激素分泌的影响4.2 运动对神经递质的影响4.3 运动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5. 运动对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5.1 运动对肌肉代谢的影响5.2 运动对骨骼的影响5.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6.1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6.2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常用技术和方法6.3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

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运动生物化学现象;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

平时表现主要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课堂讨论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运动生物化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实验背景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运动的效果与人体的生物化学水平息息相关。

通过实验的方式,深入探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对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健康意识和培养科学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运动的过程,探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规律,使学生了解人体能量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以及分析能力。

实验仪器和试剂仪器:新鲜的血液、计时器、恒温水浴器、离心机、pH计、定量分析天平、比色皿。

试剂:2,4-二硝基苯胺(DNPH)、NaOH、酒精、双氧水、酚酞、KOH、K2Cr2O7、HCl、NaHCO3、Na2HPO4、KH2PO4、硝酸银。

实验步骤1.前期准备:(1)13C-谷氨酸、15N-谷氨酸、肌红蛋白和肌酸梯度离心管等材料进行消毒,并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

(2)实验前需要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健康体检,不符合体检要求的学生不得参加此实验。

(3)确定实验的标准体力活动量。

以次数为32,负荷为2W/Kg的自行车运动挑选参与者,每分钟一次心跳,为实验数据基础。

2.实验操作:(1)肌酸梯度离心管法学生先平躺,收集5ml新鲜血液,并离心富含白细胞的上清液于梯度管中,经离心后可以得到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以及养分细胞,再利用涂片、吸管法,研究不同类型细胞氧化磷酸化产物的分解过程。

(2)肌红蛋白颜色变化法学生一直提高运动的强度,将肝素涂片挤至一般的长度,然后观察其在离心管中的颜色和浓度的变化,从中了解肌肉无氧运动产物含量的变化。

(3)DHAP浓度测定法骑单车2分钟,然后取血,前3分钟离心去红细胞,后3分钟用比色皿进行光度测定;再5分钟后离心去白细胞,后5分钟再次进行光度测定,比较两次测定结果,计算DHAP浓度差值。

3.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观察筛选出的细胞中氧化磷酸化产物的分解变化、肌红蛋白的含量变化以及DHAP浓度的变化规律。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精品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精品
(四)计算
=
血尿素浓度(mmol/L)=血尿素氮浓度(mg%) 0.357
四、结果评定(20分钟)
血尿素氮正常含量为3.2-7.0mmol/L。剧烈运动时,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血尿素含量会增加。血尿素氮含量如超过40mg%,应将血液标本稀释后测定,所得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本次课主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血尿素氮的测定方法,了解血尿素氮在机能评定中的作用与意义。









复习回顾(20分钟)
1.血红蛋白基础知识的回顾
血红蛋白(Hb)是一种结合色蛋白,色素部分是亚铁血红素,蛋白质部分是珠蛋白。1分子的Hb是由4分子的亚铁血红素和1分子的珠蛋白结合而成的。Hb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运输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2、缓冲作用。每分子的Hb可结合4分子的氧气,在标准的情况下(0℃,1个大气压),每克Hb能结合1.39毫升氧气。HbO2比Hb具有较强的酸性,例如,在红细胞中,1毫摩尔的HbO2能产生1.88毫克当量的氢离子(H+),而1毫摩尔的Hb只能产生1.28毫克当量的H+。因此,在组织中,每放出1毫摩尔O2(体积22.4毫升),就能多结合0.60毫克当量的。因而Hb在调解体内酸碱平衡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Hb不仅能为组织提供氧气,促进物质的有氧代谢和带走CO2,而且也能起中和酸性的作用。


尿液的测定
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部分水分、葡萄糖、无机盐、氨基酸、尿酸、尿素都可以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可以通过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而剩下部分水分、无机盐、尿酸、尿素经肾小管、集合管流出,形成尿液.尿液中含有多种人体代谢产物。

运动生物化学题解课程设计

运动生物化学题解课程设计

运动生物化学题解课程设计介绍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运动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身体内发生的生化过程和变化。

在大学教育中,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物化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动与身体的关系,并提高他们对机体能量代谢及运动适应性的认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课程设计上的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 能量代谢的过程和机理运动需要能量支持,而这些能量的获得是通过不同途径的代谢作用完成的。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将涉及多种代谢途径,包括氧化磷酸化、无氧酵解和脂肪酸代谢等。

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这些代谢途径的分别以及它们之间交错、影响的关系。

2. 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负荷对代谢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身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教师在讲解每一类代谢途径时,应该说明该代谢途径是哪些运动所使用的,以及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负荷等因素会对代谢途径的运作产生何种影响。

3. 肌肉损伤与康复运动会对肌肉产生一定的损伤,在损伤后再通过恢复、生长与适度的负荷强度以达到肌肉生长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肌肉损伤与康复的过程,以及适量的负荷对肌肉康复和生长的帮助。

教学设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为运动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提出如下建议:1. 分析代谢途径与运动的关系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代谢途径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绘制流程图的形式进行分析,以便更形象地表达代谢途径和不同类型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2. 案例分析通过设计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讨论,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强度、持续时间和负荷下的能量代谢情况,或分析运动过程中的肌肉损伤与恢复情况。

3. 课堂互动为避免教师单调的讲解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进行课堂互动。

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或提问环节,询问学生对不同代谢途径、肌肉生长等方面的认知,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

运动生物化学教案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授课班级:四年制本科授课时间:2013-2014学年(第1学期)任课教师:刘铁民编写时间:2013年6月30日一、课程目标与任务初步掌握运动对人体组成的影响以及运动过程中新陈代谢的特点和规律,具有运用生化知识分析解决运动实践问题的初步能力,学会常用生化指标的测试方法。

运动生化课程学习部分主要包括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内容的学习、实验指导和运动生物化学专题三个部分,理论内容根据冯美云主编的《运动生物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为主,分章做成课件文件,每章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点和难点阐述、复习思考题等。

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根据自编实验教材选取五个实验,按实验做成网页文件,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试剂和仪器、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等。

运动生物化学专题选取目前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热点,而教材没有编入的内容,依据期刊原文讲解。

在运动人体科学中,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主要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1)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

2)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的规律。

3)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

可见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科学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体育专业各层次教学中被列为专业基础理论课。

当前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任务如下:1.运动与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2.运动时物质代谢的动力学研究3.运动时代谢调控与运动能力4.分子生物学与运动生物化学二、关于本教案的几点说明1.本教案是根据冯美云主编的《运动生物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为蓝本,收集多方资料编成,所以大纲中的课时分配在讲授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实际情况,可能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2.在课程讲授中,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和一些实际操作演示训练,并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进行测评。

3.本教案对大学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学生均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学院
课程教案
2013 — 2014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
授课专业:体育教育
授课班级:2012级一班、二班
主讲教师:XXX
所属系别:体育系
教研室:理论教研室
教材名称:运动生物化学
出版社、版次: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2013年1月6日
XX学院教案(首页)
系别:体育系教研室:人体科学教研室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保定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
的带头学科。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一直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和蛋白质-脂质体系。

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从而出现了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

一、核酸(讲授为主, 20分钟)
(一)DNA
1、DNA的结构与分类
2、DNA的生物合成
DNA双螺旋中两股链中碱基互补的特点,逻辑地预示了DNA复制过程是先将DNA分子中的两股链分离开,然后以每一股链为模板(亲本),通过碱基互补原则合成相应的互补链(复本),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因为复制得到的每对链中只有一条是亲链,即保留了一半亲链,将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后来证明,半保留复制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最基本方式。

DNA双螺旋是核酸二级结构的重要形式。

双螺旋结构理论支配了近代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和发展,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

3、DNA的损伤、突变和修复
DNA突变的主要类型有:转换、颠换、重排
DNA损伤可以分为自发性损伤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损伤。

DNA修复主要类型有: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二)RNA
1、RNA的生物学合成
RNA合成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