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范本模板】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范本模板】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我们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

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二、中介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正迁移现象的分析(一)语音迁移汉语和英语的语音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语言对语音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英语对音强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被列为重音语言.汉语则对音高变化比较敏感,是典型的声调语言。

在英语中元音的长短、松紧可以区别词汇意义,例如: beat [ bi:t ]和bit[ bit ] , fool[ fu: l ]和full[ ful ]。

然而在汉语普通话里却没有这种元音的松紧、长短的对立。

这些不同点构成了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发音上的障碍。

但是,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拟声词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如clatter与“咔哒",mamma与“妈妈”等。

一些外来词大都发音近似.例如: guitar-吉他, sofa—沙发.一些地名、人名、货币名称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些都说明在语音领域汉语和英语可发生正迁移。

我是烟台人,我的方言中“儿化音"(例如:这件事儿。

你去哪儿?我要去方特儿玩儿。

)特别多,同时英语美音中有很多“卷舌音",这对我练习英语的美式发音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学习英式发音就比较困难了。

在来大学前,我就知道法语中的“Bonjour,Salut”词汇与汉语中的“笨猪,儍驴"发音很相近,这使我对法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二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法语.另外,我准备了一段关于杨澜TED 演讲的视频会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以此进一步说明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

二语习得 中介语

二语习得 中介语

小结
以上概念都是指称实际的混合语,是客观存在的 可观可感的语言。而中介语是一个学术概念,是 指二语习得者在没有完全通晓目的语的情况下受 母语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虚拟语言系统。甚至每个 人的中介语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 的中介语都是有区别的。但一群人的中介语又有 一些相同的地方。所以说,中介语的提出目的、 存在方式和特点都是和以上众多混合语的概念完 全不同的,中介语与混合语最大的不同是中介语 是一种虚拟的语言过程,不是一种实际的语言。
四.重点讨论
(一) 中介语和皮钦语、混合语、克 里奥尔语、洋泾浜、中式英语的区别。
混合语:定义 皮钦语:起源 定义 克里奥尔语: 起源 定义
区别
洋泾浜是旧时汉语将pidgin译做洋径浜语,
专指在中国通商口岸出现的不纯粹英语。 后来随着学术的进步,洋泾浜被认为是中 国皮钦语,是皮钦语大家族在中国的分支。 皮钦语是泛指所有的尚未发展成为克里奥 尔语的混合语,洋泾浜是特指中国的皮钦 语,是皮钦语家族中的一员,与美拉尼西 亚皮钦语.英属所罗门群岛皮钦语、喀麦隆 皮钦语等并列。

形象类比
• 混合语 • 水果
野生水果 优质水果
皮钦语
克里奥尔语
美 拉 尼 西 亚 皮 钦 语
英 属 所 罗 门 群 岛 皮 钦
。 。 。 。 。 。 。 。
中介语 中 国 洋 泾 浜 中 式 英 语 网络娱乐用语 苹 果 梨 子
。 。 。 桔 。 子 。 。 。
糕点 橘 子 饼
过期变质 垃圾
(二)石化现象(僵化)/高原期的产生原因、 特征及影响、怎样克服?
C。.系统性(阶段性、规律性):
中介语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如四阶段说, 随机错误阶段、突显阶段、系统形成阶段 和稳定阶段。而在每个阶段和从整个阶段 发展来看,中介语表现出一种较强的内部 一致性和系统性,甚至中介语中的偏误都 具有一种规律性特点。而石化现象也是也 是一种阶段性、规律性的体现。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一、概述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vivian cook 提出多语能力的概念(multi-competence),即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

而早在 cook 提出多语能力之前,ulrich weinreich 就在 languages in contact 一书中提出任一语言都会对相并存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干扰或效应。

在干扰影响提出后,关于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语言迁移(transfer)等二语习得理论不断出现。

一直到 21 世纪初,以 cook 为主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cook 指出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有三种形式: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

通过研究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可以有助于多语学习者更好的习得和提高多语运用能力。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在习得顺序、习得环境、习得动机等很多方面就是存有差异的,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二者也存有共性,语言研究者在对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研究上也存有理论优劣。

(一)母语习得母语就是指语言习得者从长大起至已经开始碰触并习得的第一语言。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母语在大脑中习得过程就是:语言提振-语言神经反应-语言加强-构成语言习惯,也就是说,母语习得就是指语言习得者根据特定语言符号或音源对大脑语言神经的提振能收到适当的语言反应。

从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语言的习得主要依靠语言源的输出提振和语言神经的稀释输入,但是母语习得者在最初输入的不是输出语言的全部,有的只输入10%,并且则表示抽象概念、感情的体验就是无法轻易提振语言神经。

所以行为主义指出母语习得在大脑中只是以语言神经的稀释和输入理论就是存有局限性的。

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法天生主义学家指出,每个学习者都天生具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lad),在这套机制里语言习得者遵从着母语的广泛语法法则回去健全母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1]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1]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介语变化论析Ξ张雪涛ΞΞ(宿州学院中文系,宿州,234000)摘 要 本文以中介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为视角,归纳和分析了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语言能力变化论和不同环境语言运用变化论;并从学习者的语言运用环境和交际对象、学习方式和在语言运用中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等方面,对解释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评介。

最后,从联结的角度对中介语本质特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介语 多变的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联结1 引言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重点转到了语言学习过程。

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 )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自己建构的一种过渡性语言。

为了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过渡性语言,语言学家Selink 2er (1969)[1]创造了这一术语。

Ellis (1994)[2]认为,中介语包含有紧密联系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概念:其一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建立起来的中介语知识内部系统。

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静态特征,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现象。

其二为中介语知识系统的连续体。

该定义侧重于这一概念的动态特性,指的是中介语的多变本质。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学习者所使用的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通常是迈向目标语方向的。

多变性是中介语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中介语的本质属性,正是这种本质属性导致了研究者对中介语性质的不同看法。

2 中介语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 观察语言变化不外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因此研究者对中介语多变性的不同观点也可以归为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化两大类别。

2.1 不同语言能力变化论从中介语的历时变化看,中介语的多变性反映了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

功能主义者(Ellis ,1990;Tarone ,1990)[3,4]把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历时变化归结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上的变化。

二语习得之中介语分析

二语习得之中介语分析

二语习得之中介语分析作者:张书惠刘红强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7期【摘要】中介语理论是二语言习得中一个重要课题,对中介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在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中介语的概念、基本特征、形成原因、石化以及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等方面来探讨中介语理论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中介语二语习得石化一、中介语及概念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一个重要理论,最早是由Selinker于1969年提出。

1972年Selinker发表Interlanguage,对中介语概念作了详细阐述,二语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建立一个既依赖母语,又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既可以指一种特定具体的也可以指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介语成为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理论。

1967年,Pit Corder将学习者的语言称为个人特异方言。

1971年,William Nemser用“渐近系统”来表示学习者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语言系统。

二、中介语的基本特征关于中介语的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C.Adjemian提出的系统性、可渗透性和反复性。

系统性提出的前提是IL是自然语言的假说,表明IL并不是语言的组合,而是一个系统。

像其他自然语言一样,IL具有固有的内部结构,所以可以对它进行系统分析。

可渗透性指IL的形成是由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互渗透。

目的语规则和形式及母语的正负迁移都会对IL进行语法渗透。

如很多日本学生会说:“我书读。

”是因为日语中宾语是放动词前的,这是来自母语“わたしは本を読む”造句模式的渗透。

在英语学习中,有人会在学习了动词原形后加-ed规则后,将come的过去式变为comed,这是来自目的语的渗透。

反复性指IL不断向目的语接近,但过程是曲折反复的,表现为学习者某些错误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同时也说明了IL的系统性和不稳定性。

在向目的语靠近的过程中,中介语会得到不断的修正与调整。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第三节中介语一、中介语研究概说(一)什么是中介语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学者L•Selinker于1969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这一术语。

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介语体系会日趋丰富完善,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因此从学习过程来说,它同学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低层次的中介语将不断消失,而高层次的中介语将会出现。

它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汉姆莱(Hammerly)曾用图形象地表示出了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1975)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中介语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混合,实质上它是不同心理过程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的"混合"。

Ellis(1994)认为中介语的形成是-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则(阴影不重合部分),同时它还具有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规则(阴影重合部分)。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是从零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话靠近的渐变过程。

它随着第二语言新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W•Nemser(l971)把此系统称之为"渐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

他认为学习者的这一系统是从零知识(zero knowledge)沿着一连续体(continuum)逐渐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native speaker competence)。

他认为,"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处于这一连续体的某一位置,因此中介语不应被看作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它是处在不断修正,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的。

"(二)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1.中介语的产生及形成模式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论文从中介语的发展历程入手,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内容包括中介语的来源和产生模式,中介语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国内外有关的理论探讨和汉语中介语的研究等。

论文在确立了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研究地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研究的局限性。

标签: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石化目的语近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基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学者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师怎样教学”转为“学习者怎样学习”,重点研究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把学习者放到首位,而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教学法。

中介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会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了理论解释。

一、中介语的提出及发展(一)中介语的提出英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使用“中介语”一词。

1972年,在其论文《中介语》中,详细地解释了“中介语”这一概念,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从各个方面对中介语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如科德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学习者独有语言”“中继能力”,奈姆塞尔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等。

然而,使用最多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发展1.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时间上划分,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般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因无法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与学习,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批判。

在这个背景下,以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为研究重点的中介语理论出现了,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代表学者及研究成果如下:1)科德的研究。

中介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

中介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

中介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孟元元摘要:为了适应全球化趋势,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促进国与国之间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增进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和有力工具,但从小学习英语的大部分中国学生仍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笔者希望找到推动中国二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故选择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典案例进行研究。

本选题旨在研究个案的中介语在应用中出现的偏误与失误,以找到克服交际障碍的普适方法,使我们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能避免偏误与失误,推动中介语更加顺利地向目的语过渡。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失误;个案分析第1章绪论“中介语”这一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

塞林克认为,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1]本课题通过第二语言习得案例分析,探寻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体现及阶段性发展。

采用个案跟踪、语料分析、测试和问卷调查三种语料收集手段和研究方法,以典型个案为蓝本,结合生活中的语言学习实际,广泛搜集韩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数据,综合案例分析与调研结果,验证个案分析得出的结论,找出阻碍中介语向目的语进化的条件,提出有利于中介语向目的语发展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大致分为个案资料收集与分析、调查数据统计与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三个部分。

第2章个案资料收集与分析2.1研究对象分析本课题所选用的案例是典型的第二语言习得案例,运用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偏误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收集研究对象各方面的材料,进行全方位研究;个案诊断涉及身心问题与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调整研究进程和研究内容;研究材料均来自网络上可搜集到的信息资料,不涉及研究对象的隐私和秘密。

综合以上,我们将调查对象确定为在韩国出道、有着丰富的第二语言学习经历的、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韩庚。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

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
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把语言习得过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适应过程,把文化适应理解为对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未必全面。

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

中介语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认知理论。

分析和研究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和特点有助于了解第二语言习得机制,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介语;特点;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近40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

中介语理论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行为。

因此,中介语的研究对外语教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介语的概念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和使用的目的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自己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由于这是一种介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所以称之为“中介语”。

与lnterlanguage (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由Corder在论文《学习者错误的意义》中提出,他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的语语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美国语言学Selinker于1969年在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

1971年,W. Nemsers在《外语学习者的相似系统》中提出了“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

1972年Selinker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 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较详细的阐述,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

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

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

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摘要:国外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即刺激—反应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普遍语法理论、监察理论、适应性思维控制模式、多维模式、竞争模式、信息加工模型、对话论等。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介绍;评价第二语言习得通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对二语习得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式。

事实证明,这些理论模式对于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机制、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宝国,2001)[1]。

笔者现选取国外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几种理论模式进行述评。

一、刺激—反应模式语言习得最早的哲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将复杂的心理现象还原为简单的行为现象,提出了‘刺激-反应’的心理公式(曹志希,2006)[2]。

行为主义语言习用观的特点是用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学习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和环境决定论。

对于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重复和模仿来巩固语言输入并形成习惯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体现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错误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外语学习过程中错误被视为母语习惯干扰的结果。

Chomsky认为行为主义的观点无法解释语言习得中的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能够理解和使用以前从未听到过或接触过的语言;二是即便在有缺陷的语言环境中,儿童依然可以系统地获得母语。

因此,外在因素无法充分解释语言习得,包括第二语言习得。

二、文化适应模式1973年,舒曼(John Schumann)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认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习得语言的成败。

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社会距离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的接触程度,接触越频繁,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就可能越高。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述介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述介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述介第二语言习得是语言学领域相对新的一个领域。

尽管如此,不难发现,存在大量的理论来解释超出第一语言范围的复杂语言习得过程。

目前,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为了向读者更好地介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前沿思想和观点,Rosamond Mitchell,Florence Myles和Emma Marsden共同主编了《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一书,系统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

与前两版有所不同,第三版更加系统全面的涵盖了当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作者在书面分析了当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观点,以及论述二语习得理论和研究方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这对于当代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做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发展1 引言30年来,二语习得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

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二语学习理论汇聚了各种思路的整体,而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整体。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是由Rosamond Mitchell,Florence Myles和Emma Marsden 共同主编、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的关于第二学习习得理论系列丛书之一,2013年出版。

本书从多视角角度系统地介绍分析了当前第二语言习得的热点研究理论和各个学术流派的价值。

每个章节从较为广泛的视角如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介绍了当前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理论。

资助信息: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3YJA740042)基金和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3WYB013)基金支持,在此鸣谢。

2 内容概述本书共有十章。

第一章是基础理论介绍,包括一些关键理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研究者对这些理论的认识角度有不同,但是这些理论和基本概念对二语习得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对较为完善的理论的特点进行讨论后,作者呈现了当前对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学习过程的辩论。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

误和局部错误。整体错误会影响句子的意义从而导 致交流障碍,局部错误只会影响到局部句子成分的 意义不会对交流产生影响。对待这两种错误要根据 不同场合区别对待。 其次,教师在纠正错误过程中应考虑到学习者 的性格特点。 作为个体学习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 的性格特点, 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习 者的个性, 根据不同的性格进行纠错。 最后,教师可根据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对学生学 习和使用英语中的各种变异加以观察和分析,引导 其学习。作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场合对学生做不同 的要求,特别要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各种 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规则有机会在真实或 接近真实实践的环境中逐步脱离母语的干扰而被真 正习得。 五、 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意义 */ 帮助英语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和识别学生的 不足,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提高教学效果。 +/ 使教师更加深入观察和理解二语习得中出 现的问题, 分析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对学习者的 ,/ 教师对学习者进行长期的观察, 进步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对中介语的研究尽管争议纷纭,但它对第二语 言的习得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应结合教学实 践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总结规律从而切实推动 外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0$1 23345 &6) 7891: $; 7)<$(1 !"(=9"=) ><? @945484$( A B 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DD+/ 0$("31 E"’16"9=6 >( F(8’$19<84$( 8$ 7$<4? $34(=94584<5 A B C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DDD ,/ G4"() !"’5)( H I’))J"( K B4<6")3 L/ !$(= >( F(8’$19<84$( 8$ 7)<$(1 !"(=9"=) ><@945484$( 0)? 5)"’<6 A B C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DDD 心理语言学 A B C 上海: 上海外语教 -/ 桂诗春, 育出版社, *MN. (作者单位: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温去非)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作者:寇学良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12期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论文从中介语的发展历程入手,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内容包括中介语的来源和产生模式,中介语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国内外有关的理论探讨和汉语中介语的研究等。

论文在确立了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研究地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石化目的语近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基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学者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师怎样教学”转为“学习者怎样学习”,重点研究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把学习者放到首位,而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教学法。

中介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会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了理论解释。

一、中介语的提出及发展(一)中介语的提出英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使用“中介语”一词。

1972年,在其论文《中介语》中,详细地解释了“中介语”这一概念,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从各个方面对中介语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如科德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学习者独有语言”“中继能力”,奈姆塞尔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等。

然而,使用最多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发展1.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时间上划分,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般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因无法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与学习,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批判。

在这个背景下,以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为研究重点的中介语理论出现了,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摘要:国外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即刺激—反应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普遍语法理论、监察理论、适应性思维控制模式、多维模式、竞争模式、信息加工模型、对话论等。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介绍;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37-02第二语言习得通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对二语习得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式。

事实证明,这些理论模式对于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机制、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宝国,2001)[1]。

笔者现选取国外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几种理论模式进行述评。

一、刺激—反应模式语言习得最早的哲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将复杂的心理现象还原为简单的行为现象,提出了‘刺激-反应’的心理公式(曹志希,2006)[2]。

行为主义语言习用观的特点是用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学习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和环境决定论。

对于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重复和模仿来巩固语言输入并形成习惯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体现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错误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外语学习过程中错误被视为母语习惯干扰的结果。

chomsky认为行为主义的观点无法解释语言习得中的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能够理解和使用以前从未听到过或接触过的语言;二是即便在有缺陷的语言环境中,儿童依然可以系统地获得母语。

因此,外在因素无法充分解释语言习得,包括第二语言习得。

二、文化适应模式1973年,舒曼(john schumann)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认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习得语言的成败。

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

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

logical distance) 的 提法。 但是, Shuman 忽视了一些因素的可变性, 学习 者并不绝对屈从于社
会环境, 他们完全可以构建自己学习的社会环境。③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用于和本族语的人交
际的 不同的社会身份, 提供了 说和学第二语言的不同的机会。Peirce 认为学习者的身份是多
重性的, 冲突的。只有当学习者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到倾听者, 他们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学习 获得成功。
二、 中介语的特征
( 一) 社会特征
中介语的社会性表现在: ①学习者在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语体。Elaine Tarone 提出语体 持续统一体(stylistic continuum) 的观点。在持续体的一端是谨慎语体(careful style) , 学习者 有意识地对使用的语体作出选择, 以求正确。在持续统一体的另一端是流行语体 (vernacular style) , 学习者自由随意地选择各种语体。②社会因素决定学习者所使用的输入来构建自己的 中介语。 J ohn Shuman 提出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 可以说明这具问题。Shuman 认为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学习者无法进行文化移入的主要原因是社会 距离(social distance) 。同时他看到社会距离的提法不够完善, 就又增加了心理距离(psycho-
然而随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入研究其他的研究者也提出了很多假设来描绘和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交际策略以及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第19卷第3期
Vol . 19 No . 3
三 明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 RNAL OF SAW IN G COLLEGE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

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代表:科德《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反映内在大纲偏误定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第二语言习得是按其内在大纲所规定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言理论研 究
情况 下,类似错 误总会重 复出现 ,甚 至在极度放松 的情况
下 或 很短 时 间不 说 目的语 的情 况 下 也会 出现 。
李大忠在 实际教学 中积 累 了大量 的留学生偏误实例并
写 成 《 “ ” 字 兼 语 句 偏 误 分 析 》 一 文 。此 文 对 留 学 生 产 使
2 )舒 曼 的研 究 。舒 曼 提 出 了 “ 化适 应模 式 ” ,从 社 性也不是很 强 。经过 多年 的努力 ,储诚 志、陈小荷等人建 文
会 环境 因素和学 习者个 人 因素 的视 角对第 二语言 习得 的动 立的 “ 汉语 中介语语料库 ”于 1 9 年 1 月1 日通过专家鉴 95 1 5 力机 制及 学习者语言 的中介语现象 作 出了独 到 的解释 ,为 定。该系统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介语研究和汉语研
1 )埃利 斯 的研 究 。首先 ,埃利 斯和 道 朗提 出了中介 计和偏误 的收集结合起 来,把定性研 究建立在定量分析 的
留 语的 “ 可变能力模 式 ”,从社 会语 言学的角度来解 释学 习 基 础 上 完 成 了 《 学 生 的 代 词 偏 误 与 代 词 在 篇 章 中 的 使用
者的语 言变异 。应 该说 ,这个 模式是在 最初的 中介 语理论 原 则 》一 文 。
二 、 中介 语 的概 念及 特 点 所谓 “ 介 语 ” ,就 是介 于 学生本 族 语和 目的语之 中
般认为 ,18 年鲁健骥发表 的 《 94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
学 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 文是我国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开 间 的独 立的语言系 统,它是第 二语 言学 习者创造 的语言系 端 。我 国的中介语理论是在研 究国外 中介语理论和研究方法 统。科德称 它为具有独特 风格 的 “ 异方言 ”或 “ 言学 特 语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代表学者及研究成果如下:
( )后期 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2
生偏误 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 李珠 、王 建勤 的 《 于学 生 阅读 理解 失误 的调 查报 关
这一 时期 ,中介 语理论研 究 出现 了许多新模式 ,有 的
是在早期 的中介语理 论研究 的基础上发 展起 来的 ,有的则 告》一文采用 的是调查 分析的方法 ,有针 对性地对某一类 是 以中介 语系统作 为研究客体 ,其理论 模式与早期 的理论 偏误进行了分析研究。 假设产生了极大的差别 代表学者及研 究成果如下: 高宁 慧为了使结论更具 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把调查统
介语 系 统是 一个 抽 象 的语 言规 则系 统 ,是 一种 “ 心理 语 料库成 为语言研究手段 的主流 ,基于 语料库的 中介语研 究 法 ”,而 不是一种可 以观察得 到的语言 系统,这显 然与早 方法也在 日臻完善。 期的中介语理论不同。 有些 高校 建立 了 自己的语 料库 ,但资 源有 限 ,科 学
学 习 者 深 入 了 解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规 律 、 创 造 有 利 的 内外 部 环 究 、偏 误 分 析 的宝 贵 资源 ,而 且 也 为汉 语 中介语 研 究 、汉 语
境提供 了理论依据 。 2 国内的中介语理 论研究 .

本体研究提供了科学便捷的集成环境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然 而 , 在 阐 述 “ 介 语 ” 这 个 概 念 中 时 , 埃 利 斯 则 与 塞 林 格 等 人 的 观 点 大 相 径 庭 。 他 认 为 中 ( ) “ 语 中介 语 语 料 库 ” 的建 立 。 3 汉
2 世 纪9 年代 ,随着计算机信 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语 0 O
( )鲁 健 骥 、 吕必松 、 孙 德 坤 等 人 的 研 究 。这 些 学 者 1
习者的语言 ”,奈姆 塞尔称它为 “ 接近系统”。
“中 介 语 ” 是 一 种 复 杂 的 语 言 现 象 , 现 在 还 无 法 对
对 中介语 的研 究较早 ,在 对 中介语 理论 的引入和研 究方 面 它 进行全面 的描述 。不 同学者对 中介语 的认识也都有些 出 有着突出的贡献 。 鲁健骥将 国外中介语 理论 的一 些基本 内容介绍进来 , 入 ,但都承认中介语具有可变性 、系统性和相对稳定性 。 塞林格就 中介语 的特 点归纳 了三 点:1 可渗透性 :在 .
关 于 目的 语 的 新 的 假 设 。这 种 动 态 性 也 体 现 了 中介 语 内在
的不稳定性和接受变化的倾 向。3 系统性 :尽 管中介语具有 .
国留学生在汉 语习得过 程中 出现 的各类偏误进 行研 究的基 可变性 ,但它同样是 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这些规 则在体系
础 上 得 出 的 结论 。
了一系列相 关论文 ,如: 《 中介 语理论 与外 国人学 习汉语 下 一 个 发 展 阶 音偏 误 分析 》 《 国人 学 习汉 语 的词 汇偏 误 分析 》 外 《 国人学 习汉语 的语法偏误 分析》等 ,这些都 是其对外 外
上虽然不同于 目的语完善的语法体系,但 同样采用 了简化、
吕必 松 在 《 汉 语 中介 语 的 研 究 》 一 文 中提 出 了一 些 过 渡 概 括 、 转换 等 类 似 的 学 习策 略 。因此 中介 语 是各 种 规 则 论
如 : 首 次 把 “ 介 语 ” “ 误 ” “ 化 ”三 个 概 念 引入 我 任 何 阶 段 构 建 成 二 语 习 得 者 的规 则都 不 是 固 定 的 ,这 些 规 中 偏 石 . 国 ,并介 绍 了 中介语 的 性质 、产 生 偏误 的五个 主要 原 因 则 有 待 进 一 步 的修 正 和 完 善 。 2 动 态 性 : 中 介 语 总 是 处 在 等 , 这 些 都 是 以 塞 林 格 的 思 想 为基 础 的 。此 他 还 发 表 不 断的变化 中 ,但这种变 化不是从一个 发展阶段直接跃 至 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