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及功能
(一)特点 一是预期性。二是宏观性。 三是指导性/强制性。四是时 代性。
(二)功能 规范、选择、激励、评价、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的价值观决定了教育目的,教育目
的决定教育活动。 即: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 它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 的归宿。
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 “个人本位论”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
代表人物有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 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 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 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 发展。 评价:属于唯心主义的理论范畴。
一、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 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Baidu Nhomakorabea思:“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 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 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 展的个人”。 2. 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 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 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3. 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 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动者”。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表述为“坚持 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 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同年五 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教育目的 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 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 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2、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学过程中某一阶段希望 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而提 出的,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目标越具体, 就越易于操作和评价,教育目的也就越易于 实现。
第二节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社会政治经
济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反映生产力和科
教育学第六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大辞典》解释“教育目的”为:“把 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 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 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 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 积极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 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 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 定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 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全面发展。”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教育 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 会发展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的各级各类人才。” 明确指出:“所 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 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 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把《决定》 中的这段话概括为“四有、两热爱、两 精神”。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
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 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 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 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 一依据。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 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 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 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 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学校教 育的目 的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
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而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一个 总要求。两者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且 教育目的影响和指导培养目标的设定。
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 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 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 4. 指人的自由发展
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 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 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 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 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 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 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 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 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 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 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 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是:“义务教育 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 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 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在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 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