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⑤鄙人谦称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quē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⑦jué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着成语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成语“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⑤衰败民生凋敝二重要虚词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介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助词;还是;表商量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高兴 yuè 2;已经3;凌辱 4;回来5;诀别 6;震慑7;显露出来 8;绕9;突然二、文言实词1;亲近;接近2;;刻毒3;解除;解救4;有勇气做;敢于 5;回来6;遭受 7;礼品、钱物8;图谋;筹画 9.拔剑;剑长;;剑鞘10;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很快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之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以……为迟;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今义:鼻涕2;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5;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7..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8..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9、今有一言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10、秦王购之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11今义:货币12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13今义:中医医生14.乃引其匕首提dǐ秦王古义:投击今义:拿着五、成语典故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4.图穷匕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7.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 ǐ..六、一词多义一实词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 时间久..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 形容词;深度..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除..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 解送;读jiè..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读jiào..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敢以烦执事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计日以还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uán..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xuán..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礼品..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名词;费用;物资..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如姬资之三年动词; 为动用法;为……蓄积准备 ..8.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动词;振作;奋起..9.图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不图子自归动词;料想.. 唯君图之动词;考虑..10.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名词;居所..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人家..11.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动词;皇帝下令.. 12.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被 ..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 通“披”;戴..13.得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能够诚能得樊将军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得到14.诚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果真;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1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16.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靠近; 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17.见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现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词;被二虚词之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结构助词;“的”/不译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荆轲和而歌连词;表并列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连词;表修饰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承接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连词;表递进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为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③以次进介词;按照④日以尽矣副词已经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目的;“来”⑥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为①乃为装遣荆轲动词;做;整治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介词;替其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鸿门宴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8.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9. 具告之以事具;通“俱”;全;都二、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古:黄河以南;今:5.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6.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7.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8.若入前为寿.. 古义:敬酒祝寿..今义:年龄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名词;军营..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如同、像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到、往、去万事如意成语顺、随如其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如果、假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过秦论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语: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动词凋落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8.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但坐观罗敷:介词;因为..9.举杀人如不能举;举国同庆:副词;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占众议举向宠为督:动词;推荐;选拔10.胜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11.斗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12.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空子间“少间;帘内抛一纸出”片刻;一会儿“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挑拨离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介入“侯生乃屏人间语”私下;暗地里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道芷阳间行道;取道沛公军霸上军;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若入前为寿前;上前2、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3、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对……友善4、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日日夜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间;从小道;抄小路;表方式头发上指上;向上5、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他为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步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亡去不义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4、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吾”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六、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还要……干什么呢”;“为”是语气词..七、成语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八、虚词因一、介词1、依靠;凭借例:因人之力而敝之梦游天姥吟留别2、根据、依据、按照例:“因河为城;践华为池”过秦论3、乘、趁着、趁、顺着例:“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因为、由于、因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二、动词1、沿袭例:“因遗策”过秦论2、顺应例:“变法者因时而化”吕氏春秋3、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公西华冉有侍坐三、副词于是;就..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荆轲刺秦王四、连词1、因为、由于例:“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2、因此、于是例:“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五、名词缘由;机缘例:“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且1、将要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尚且副“臣死且不避”3、并且连“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将近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于1、对;对于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贪于财货2、到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3、在介:燕王拜送于庭/得复见将军于此4、比介:良曰:“长于臣..”/苛政猛于虎也..5、在……方面介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地6、和介:今为君计;莫若遣心腹自结于江东..7、从;自;自从介:青;取之于蓝8、被介不拘于时;学于向余 9、向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九、名句积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十、成语集锦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十一、重点翻译句子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6《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桃花源记》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1.本文选自,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一字名,世称,自号“”。
诗人,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等。
二、内容概括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安排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三、字音字形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 )陌()交通黄发垂髫()妻子邑()人间()隔语( )云诣()太守刘子骥()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甚异之4、豁然开朗5、俨然6、阡陌交通7、黄发垂髫8、怡然自乐9、具答之10、咸来问讯11、率妻子邑人12、绝境13、不复出焉14、无论魏晋15、延至家16、处处志之17、欣然前往18、无问津者19、便扶向路。
扶:;向:20、便要还家。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2、欣然规往23、寻病终(二)通假字“要”通“”,。
“具”通“”,。
(三)词类活用(1)林尽水源(2)渔人甚异之(3)复前行(4)欲穷林(5)不复出焉(6)处处志之(7)未果(四)古今异义(1)无论(古义:今义:)(2)妻子(古义:今义:)(3)绝境(古义:今义:)(5)鲜美(古义:今义:)(6)交通(古义:今义:)(7)不足(古义:今义:)(8)仿佛(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论语〉十则》 2、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论语〉十则》 3、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论语〉十则》 4、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回避。《鱼我所欲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鱼我所 欲也》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鱼我所欲也》
8、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古义:平民。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9、交通: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0、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桃花源记》
11、丝竹: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 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 才能。
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 器,引申为马厩。
8、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 用。 称:出名。
9、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或:有时。
12、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4、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 为钧,四钧为石。 15、食马者:食,通“饲”,喂。 16、其:指千里马,代词。 17、是:这样,指示代词。 18、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9、能:本领。 20、足:足够。 21、才 :才能。 22、美:美好的素质。 23、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且:犹,尚且。 25、欲:想要。 26、等:等同,一样。 27、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8、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高中课内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高中阶段,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假”有借、凭借、假如等意思。
3、词类活用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临时改变词性和用法。
如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形容词用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险”,本是形容词,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而“而”作为连词,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转折。
2、之“之”的用法也很丰富,有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助词时,又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用在主谓之间;“蚓无爪牙之利”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以”作介词,可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表凭借;“作《师说》以贻之”中“以”表目的。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于”“为”“见”等常用来表示被动。
如“不拘于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是状语后置。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对于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们的课内学习中,积累了不少文言文知识,下面就来做一个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所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在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事”等;“故”有“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
(2)作助词,有“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无实义”等用法。
如“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的”的意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而”(1)表并列,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承接,如“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如“人不知而不愠”。
(4)表修饰,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文言文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省略。
比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省略了主语“渔人”。
3、倒装句(1)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2)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3)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 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 会天大雨(适逢,碰巧碰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 带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 乃丹书帛曰(动词, 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 广故数言欲亡(一再)卒数万人(几)6.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1.【等死】古义: 同样今义: 等着2.【卒中往往语】古义: 到处今义: 常常3.【楚人怜之】古义: 爱怜今义: 怜悯4.【夜篝火】古义: 用竹笼罩着今义: 泛指火堆5.【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古义: 十分之六或七, 表分数旳约数今义:表整数旳约数, 十六或十七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 集会,议论今义: 监督和管理财务旳工作7、【今亡亦死】古义: 逃走今义: 死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 私下今义: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旳地方(四)词类活用1.【大楚兴, 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 为王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 以……为苦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 指指点点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 用笼罩着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 就是用网捕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 坚硬旳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 锐利旳武器8、【死.国可乎】为……而死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 用丹砂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 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 以……为怪。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8《出师表》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出师表》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课文节选自《》。
诸葛亮(181-234年),字,号,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散文代表作有《》、《》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文体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三、背景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内容概括《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写作思路如下: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归结责任第一部分(1-5)分析形式,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表达"受恩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8-9)明确各方面责任,表明决心五、朗读节奏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智慧。
对于学习文言文,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文言文常见知识点的梳理。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如“人”“山”“水”“书”等。
要注意古今异义,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如“走”“跑”“想”“有”等。
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很常见,例如“故”有“缘故”“所以”“旧的”等意思。
3、形容词用来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
如“美”“丑”“高”“矮”等。
同样存在古今异义,像“卑鄙”在古代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现在则是贬义词。
4、数词和量词数词表示数目,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
古代的数词和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三”有时表示“多次”。
二、虚词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
常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以”“于”等。
1、“之”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作助词,有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
作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去”的意思。
2、“乎”作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如“不亦乐乎”中的“乎”表反问语气。
作介词,相当于“于”。
3、“者”作助词,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人/事/物”。
用在句末,与“若”“似”“如”等字配合,组成“……者……也”的格式,表示比拟、揣测等语气。
4、“也”作语气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5、“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把等。
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
作动词,认为。
6、“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中的“于”是“在”的意思。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醉翁亭记》环(围绕)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顺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并列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
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
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
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生字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 chïu)射者中(zhî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三、重点解词环滁:环绕着滁洲城。
2024年八下语文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2024年八下语文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0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0《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他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 年,秦国灭掉魏国。
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领土,折服秦王。
三、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之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故事的发展)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故事的高潮)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故事的结局)四、朗读节奏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 /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3《孙权劝学》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孙权劝学》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孙权劝学》选自(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史书(书名)。
该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年)字,晚号迂叟。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
北宋、、。
二、内容概说。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三、字音字形孤岂欲卿 ( ) 但当涉 ( )猎即更刮目相待( ) 肃遂拜蒙母( )四、朗读节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也!”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初:。
谓……曰:。
卿:。
掌事:。
辞:。
以:。
务:。
岂:。
治经:。
博士:。
邪(yé):。
但:。
当:。
涉猎:。
见往事:。
耳:。
多务:。
孰若:。
益:。
乃:。
始:。
就学:。
及:。
过:。
论议:。
才略:。
非复:。
吴下阿蒙:。
士:。
即:。
更:。
刮目相待:。
遂:。
拜:。
别:。
(二)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词类活用蒙辞以军中多务。
(四)古今异义1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 。
今义: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
今义: 。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
今义: 。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 。
今义: 。
5.及鲁肃过寻阳古义: 。
今义: 。
6.及鲁肃过寻阳古义: 。
今义: 。
7.即更刮目相待古义: 。
8.但当涉猎古义: 。
今义: 。
9.但当涉猎古义: 。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7《三峡》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三峡》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三峡》选自。
作者 (466或472-527),字,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峡包括、、。
二、内容概括。
《三峡》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文章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
写山突出了之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通过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表现。
夏季水涨流急,交通阻断。
春冬则水退谭清,风景秀丽。
秋季则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如此将三峡的美丽景观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朗读节奏: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字音字形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绝巘()飞漱间()属引凄异()林寒涧()肃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略无阙处略无:2、重岩叠嶂嶂:3、不见曦月曦:4、至于夏水襄陵至于:襄:5、则素湍绿潭素:湍:6、飞漱间漱:7、良多趣味良:8、沿溯阻绝沿:溯:9、属引凄异属:引:10、故渔者歌曰故:11、不以疾也疾:(二)通假字略无阙处。
(三)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2)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今义:(四)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绝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衷转久绝(3)清回清倒影清荣峻茂(4):间千二百里飞漱间(五)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2)回清倒影清:(3)空谷传响空谷:(4)林寒涧肃肃:(5)晴初霜旦霜:(6)素湍绿潭湍:六、特殊句式省略句: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飞漱间“飞漱(于)间,省略介词“于”不以疾也“不以(之)疾也,省略代词“之”七、课文翻译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都是群山连绵,完全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重点知识点整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重点知识点整理总结【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XXX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XXX:指儿子和女儿。
)(2)XXX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掉臂(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商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XXX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缓慢5.怅然:兴奋地模样6.差:大抵、差未几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1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游玩4.舍去:去,分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忸捏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XXX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XXX纷纷何所似?”兄子XXX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XXX,左将军XXX之妻也。
译文:一个冰冷的雪天,XXX把家人召集在一同,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训练
文章标题:深度梳理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探索有效训练方法导言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学习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学习意义。
然而,由于其古老的语言形式和繁杂的语法结构,许多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困惑,难以轻松掌握。
对于高中生来说,深度梳理文言文知识点,探索有效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 文句结构在学习文言文时,首先需要了解文句的基本结构,包括文言文的主谓宾结构、定状补结构等。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文句结构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解析古文句意,提高理解能力。
2. 词语辨析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的词语,或者是同音异义的词语,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清楚。
通过梳理文言文中常用的词语辨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古文词语的理解。
3. 句式变换学习文言文不仅需要掌握句子结构,还需要能够进行句式变换,比如将复句变为简单句,或者对文言文中的强调句和假设句进行转换。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训练点。
二、有效训练方法探索1. 多读经典文言文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多读古代经典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古代汉语的用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培养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表达的敏感和把握能力。
在学习文言文时,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模仿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文言文表达习惯。
3. 多做文言文习题通过做文言文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可以通过习题的形式加强对特定知识点的训练。
总结深度梳理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并探索有效训练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文句结构、词语辨析和句式变换的梳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复杂性;通过多读经典文言文、培养语感和多做文言文习题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和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9《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作者苏轼,字,号,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通过对月夜景色所作的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内容概括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抒情: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四、朗读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以/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字音字形未寝()相与()遂()藻()荇()竹柏()六、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
欣然:。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
遂:。
3、怀民以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
相与:。
步:。
于:。
4、空明:。
5、交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闲人:。
耳:。
(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
今义:。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今义:。
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今义:。
4、月色入户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四)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3)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八、重点句子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2《诫子书》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诫子书》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诫:。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内容简介。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在文章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之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四、字音字形夫(fú) 淫慢(yǐn) 励精(lì) 险躁(zào) 治(yĕ)性遂(suì)成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夫(fú):(2)君子:(3)行:(4)修身:(5)淡泊(澹泊):(6)明志:(7)宁静:(8)致远:(9)广才:(10)成:(11)淫慢:(12)励精:(13)险躁:(14)理性:(15)与:(16)驰:(17)日:(18)去:(19)遂:(20)枯落:(21)多不接世:(22)将复何及:(二)通假字险躁则不能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一词多义: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与臣而将四矣(加)若:1. 非若是也(像)2. 若士必怒(这个)如果,假如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
今: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
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
今:徒弟)7.秦王色挠(古:屈服。
今:轻轻地抓)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
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
今:感谢或凋落)9.以头抢地耳(古:撞。
今:抢夺)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
今:因为)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
今:增加)词类活用: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二、虚词(以、而、之、者、于)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而: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动作承接?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5.愿终守之.(它)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于:1.受地于.先王(从)2.仓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三、特殊句式1、非若是也——判断句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四、课文内容分析:【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
表现出亲王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
【写作特点】1、本文以对话为主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2、运用对比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
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
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
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
唐雎的说话技巧:.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
如:“否,非若是也。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
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陈涉世家》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二、一词多义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乃丹书帛曰(动词,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卒数万人(几)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1、【等死】等古义:同样今义:等着2、【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3、【楚人怜之】怜古义:爱怜今义:怜悯4、【夜篝火】篝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义:集会,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7、【今亡亦死】亡古义:逃走今义:死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或竹板打【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夜篝火】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死国可乎】死:为……而死【乃丹书】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法皆斩】法: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五、文言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2、为:为屯长(当)为天下唱(替)士卒多为用者(成为)为坛而盟(修筑)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六、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译为……应当是……八、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公输》一、词语(一)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二)古今异义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2虽杀臣,不能绝也虽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所以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请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6墨子起,再拜。
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7荆之地方五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8请献十金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9舍其文轩文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10胡不已乎胡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三)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4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 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二、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